爱一直都在散文

爱一直都在散文,第1张

爱一直都在散文1

 她属鸡,他属猴,他们似乎总是在验证着那个“鸡猴不到头”的婚姻俗论。他们吵架,每次都很凶。很多次,周围的人甚至连他们孩子都认为他们再也过不下去了。但每次,他们的吵架就如同火山爆发,喷发后会渐渐归于平静。如此反复轮回,这一过,就是几十年,一辈子。

 他们都老了。孩子们都成了家,不在身边。他虽然退了下来,但毕竟在外面跑销售这么多年,突然闲下来,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他伸手向管钱的她要钱投资,她坚决不给,并且理直气壮地声称家里没有多余的钱给他瞎闹。于是,两个人还是吵,不但吵,还翻旧账。他埋怨她目光短浅,钱用不到正地方,怀疑她把家里的钱都不知道用到了哪里。她说他疑心重,小心眼,说他老了老了还不消停过日子,瞎折腾……

 从那以后,他见天的往外跑。虽然总和人做些无本薄利的买卖,谈不上利润回报,但他乐得逍遥。最重要的是不用听她唠叨,不用和她吵。

 那天,她突发脑出血,没有抢救过来,走了。

 家里再也听不见她的唠叨了,他才突然感觉这个家里寂静的可怕。他在给她收拾衣物时,在她的一件枣红色大衣里发现几张存款单。每一张存款单都是他的名字,他数数总共六万。他们俩儿都是平常的工薪收入,他无法想像,她是怎样在供读三个孩子、支付所有家用的情况下,攒下这样的一笔“巨款”留给他。

 每次争吵的情景一幕幕闪现在他的眼前……他想起,每次在他们为钱吵架吵得很凶时,她都会和他说等她不在的那天就知道钱的去处了。他憎恨自己的疑心与小心眼,他憎恨自己因为她不常穿这件他为买的贵重的大衣而生气、吵架,甚至还说她天生穷命的狠话。

 泪水崩然而下。

 婚姻中乏味的日子是漫长的,在乏味与漫长的岁月中,默默地为另一个人,想到自己生命之外的遥远,这不是爱又是什么呢!

爱一直都在散文2

 爱,一直都在

 什么是爱情?为何让人情不自禁,却又让人遍体鳞伤?为何能让人幸福的仿若天堂,却也让人痛苦的仿佛坠入地狱?

 自古爱情便是男女之间理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纠葛,女郎织女的爱情固然可歌可泣,但是那却是神话,是人民的耐心期待而已。现实的爱情却多了更多人情世故的干预,有了更多的无奈抉择,面对矛盾,不解的时候,我们面对爱情的态度,大多是激情澎湃的开始,淡而如水的经过,至于结局便是无奈的现实割舍。

 爱是咬牙切齿却恨不彻底,是撕心裂肺却痛不死心;是淡如白水,只是某天醒来,已经不离不弃、不怨不悔;是抛不开、丢不掉、舍不得。这句话道出了爱情的真谛,是的,爱情是无可奈何,在任何时间地点,我们所考虑的必然不仅仅是两人中间的简单相处。有时明明知道爱了,却还是狠心伤害,是真的不知道这样的结局,还是根本就没想过伤害一旦铸成,便再也不可能挽回。相爱的人要相互理解,互相体谅。

 他和她是青梅竹马,一起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尽管大学不在一处,却也频繁联系。两人的爱情纠葛,就好像从未间断过,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两人的相处,恩爱。

 故事还要从初三开始讲起,那一年处于青春期,爱情懵懂的两个人有了爱情的火花,也是那时开始了爱情的甜蜜征途。女生学习很优秀,好好准备考试肯定可以考入市重点高中,然而她为了男孩能和她有个同样的未来,帮助男孩冲刺中考,结果两人双双考入了县重点高中,虽不尽如人意,但对两人来说无疑是幸福的。

 步入高中的两人,还是小心的经营着爱情,不久的一次月考,女孩的成绩降到中游,而男孩却进入了上游,也就是人民常说的好学生行列。再一次,女孩觉得男生太优秀了!在一次约会时,被教导主任点名批评后,女孩见到了男方的家长,那是一个保养得体,举止优雅的妇女,她一直知道他家生活不错,那个阿姨用了最激烈的言语刺激了女孩。女孩从未想过,自己的初恋在她眼里是害他的利器。回到宿舍,女孩请人转告男孩,我不爱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后,女孩哭倒在床,然后生病,无心学习的她,在躲无可躲之后,选择回家静养。也许男孩从来都不知道,他的母亲是什么态度对待一个对他无私奉献的女孩,他在多次寻求无果的情况下,把所有愤恨发泄在学习上,不断地取得越来有优异的成绩,他想让她知道他很优秀,放弃他是一个会让她悔恨的事。然而,他却不会知晓,这一切更加让她坚定了离开的念头。因为这一切恰恰验证了他母亲口中的“耽误”

 一切似乎已经结束,但是这却只是一段苦情的开始。离开的他的她似乎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也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开始了漫无目的的三点一线生活,然而,她却依然满脑子是他,高中毕业后,他听从母亲的安排去了遥远的地方继续深造,他一直等她回头,苦等无果之后,只得离开。那一年,两人不过双十年华。她选择复读,她不放心他去外地,即使不能相爱,她也想静静的守候他,终于,又是一年高考。最终她也没有踏上远方的路途,她怕了,看着日渐挺拔俊俏的他,她觉得像他这样的白马也许早就有了新的灰姑娘,她不敢踏足,只得在假期,远远观望。终于,通知书下来的那一天,他跑到她家,一把抓过懵懂的她,走在乡间小路,他说:“我以为你复读是为了我,我以为当时无果的恋爱,大学可以正式开始,可你为什么不去找我?”她压下心底的酸涩,笑着回答:“你应该有了自己的爱人吧?我去了,又能怎样,阿姨是不会允许我去的。何苦为难了你,也让我为难。”

 “你从来就没有问过我,假如以后没有你,那么我的努力又是为了什么?你根本就是自以为是,你这是在逃避现实,你总是去臆想我的生活,你知道没有你的日子,我是怎么坚持的吗?我总是想是不是我优秀一点,你就不会逃离了呢?告诉我为什么?”

 “过去的我不想谈。”她说完,就想跑了。他拉住他,低低的恳求,“不要离开好吗?”

 事情慢慢地便有了结局,男孩的母亲,没有再反对,两人开始了甜蜜的异地恋。也许,曾经想过放弃,但是爱情从未离开过,又怎么会是你想放弃便放弃的呢?当爱情还在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它,这样便很幸福,爱情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请不要用你的想法,用你自以为最好的方法,去给你们的幸福画上句号。爱情从未离开,彼此心中有爱,就该让它开出幸福的花朵。

爱一直都在散文3

 清明,一个悲凉的词语;清明,一个无法言语的意象;清明,一次感恩之约,在和风抚过的墓碑前,用叩首的姿态把日子堆放在不会荒芜的坟头。

 连续几天阴雨绵绵的天气过后,今天终于见到了久违的、温暖的太阳。带上买好的祭品,脚步沉重地迈向曾经走过几年的田间,去缅怀远在自贡的恩师,让无法割舍的思念在如花的四月蔓延。

 还是在那块紧挨着水渠的田边停下来。虔诚地摆好了冥纸、冥币,火柴轻轻地擦出火花,点燃了冥纸。今天的天气出奇得好,没有一点点的风丝摇动。揭下一张张冥纸慢慢地烧着、轻拨着。阴阳阻隔,天堂悠远,遥对着西南方向,和再也无法见到的恩师倾诉着无尽的思念。一年一年的清明,一年一年的牵挂,一次一次的想念,一分一秒的记忆。

 老师,学生想您了,您在那边还好吗?那边的天气是否也已经阳光明媚,是否也已经繁花盛开?好久没有写文字了,许是身体的原因,不敢让自己太劳累。也或许是心境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对经历过的人和事变得淡然处之了。只是很想念您,想念去年八月在自贡家中的情景,想念年迈的师母。已经很少再提及有关您的往事,想把这份难言的伤痛永远地深深地埋在心里。不求有人能懂,只是从来不敢把您忘记。

 老师,您知道吗?去年在秀才坡前拜祭您时的伤感占据了我心里好长一段时间。回到家后,一次一次地失声痛哭难以自控,您的小宇默默地为我擦去满脸的泪水。我不敢再写有关您的文字,怕再惊扰远在天堂的您,只想让您在那边安静地休息。时常会想起老家门前挺拔的翠竹、静谧的湖水。当我和哥、姐还有唐山踩着泥泞的小路再次来到您的身边时,才发现相隔不到两年的时间,一人多高的青草已经将座座坟茔紧紧地包围其中,我们在茂密的草丛和一座座的坟茔间寻找着、辨认着,若不是看到坟前那两棵苍翠欲滴的松树,我们怕是难以找到您的安息之地。那天我没带来我的游记专辑,只带上了一束素雅的百合和黄菊来祭拜您,师母的身体也不允许她老人家再陪我一起来看望您。老师,您知道学生那天的心情有多么地不安,心有多痛?您能够理解我那天复杂的心情吗?

 自贡一中那熟悉的牌匾,那个清贫的家、那满屋的中草药,师母日渐消瘦的面庞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记得那天师母握着我的手,给我递上亲手剥好的核桃时,一脸的慈爱让我感动地哽咽流泪。相隔两千多公里,而我却不能在师母面前尽上一点点的孝心,您知道我心里的无奈吗?不敢再碰触离别的伤痛,临别的那天,没有再去家中与师母做最后的告别。在长途车站,我让姐带去给师母买好的石榴,躲在一个角落里给师母打去了电话,开口刚叫了一声师母,就再也顾及不了其他,大庭广众之下,掩面痛哭起来。

 老师,请您不要怪我俗气好吗?今天除了给您送来冥纸、冥币,我还给您带来了金元宝、一小瓶二锅头,还有刚刚上市的鲜草莓。希望您在那边的生活不再清贫、孤冷,只想让您安静地享受生活的舒适、安逸,不再为工作、为生活而奔波、劳碌。

 一年的时间里,学生依旧在山水之间前行着。行走在红尘岁月里,我用一支素笔将记忆中散落的碎片一一串起。无论是春天的花香满径,还是深秋的落叶飘零,无论是旅途中优美的风景,还是心怀中最柔软的触动,总是想以自己的方式,站立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老师,今天我还想告诉您一个好消息,学生的游记专辑《眉间山水》的书号马上就可以申请下来了。就在今天上午,我还在和设计人员交流版面的设计方案,我的个人照片选用了20xx年和宇儿去拜祭您时游览九寨的照片,那片幽静的海子、黛色的群山之间是学生绽放的笑颜。游记的开篇也是描写的您的家乡童话世界的九寨沟。总有一些地方、一些人会成为你生命中难以忘怀的记忆;也总有一种信念支撑着你在漫漫旅途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一切的一切都好像是冥冥中的注定。老师,虽然我们一生未曾谋面,但成为您的骄傲是我在您墓前许下的诺言。相信不久以后,这部专辑就会问世了,老师,您开心吗?希望有那么一天,我能带上这部梦想多年的专辑亲自呈送到您的墓前,希望能听到您来自天堂的笑声。

 几天前给哥发去了信息。哥说清明那天会携家人去老家给您扫墓,哥答应我说一定代我在您的墓前敬上三炷香。老师,几年的迎来送往,学生早已经将身心融入到自贡的大家庭里。虽和他们相隔遥远,但早已血脉相融,姐送给我这个小妹的裙子还没舍得穿上呢。哥也总会把全家聚会、郊游的照片给我发过来,看着全家人喜庆洋洋欢聚一堂的场景,看着师母熟悉的笑脸,特别是看到已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冬青,女儿也跟着开心地笑了。

 老师,学生只能以这种方式来拜祭您,恳请您的原谅!无论天高水远,那份爱都会一直在那里,那份情都会在那里,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一杯陈年的老酒,醇香、弥久,令人回味。最后衷心地祝您在天堂安好!开心快乐!

首先做为一个男人,既然选择了她,好好爱她就是你责无旁贷的责任。

要好好爱一个人你就的想她对你的好,处处为她着想,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考虑到他的感受。一个女人在结婚前可能会有很多人对她好,但是一但结婚了就只有你会真正的对她好,真正的爱她了。其他男人对她好基本都是怀有不良目的的。所以,光拼@这点也足够让你好好爱她一辈子了

文/潘彩霞

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著名诗人、翻译家 梁宗岱 的家门被敲开。

“找我爸爸——找你!”门外的女子略带犹疑。

一声“爸爸”,梁宗岱顿时热泪盈眶。

1948年,因他大张旗鼓娶了粤剧演员 甘少苏 ,妻子 沉樱 知道后,愤而带着三个儿女远走台湾。那时,二女儿思清才不过7岁。

一转眼,已经30年了。

1931年,因戏剧家丈夫移情别恋,24岁的 沉樱 毅然结束了这段短暂的婚姻。

她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那时已是文坛耀眼的明星,出版过三部小说集,茅盾和沈从文都曾对她大加赞赏。

离婚后,沉樱迁居北平。

“一口流利的北京话,常穿一件蟹青哔叽的旗袍,五分宽同色缎边,外加一件黑丝绒的背心,围着一条白纱巾。”在朋友眼里,她“神采秀逸,丰姿动人”。

慈慧殿三号是沉樱最常去的地方。 朱光潜 和他的留法好友梁宗岱住在那里,他们办的“读诗会”吸引了大批文艺青年来此切磋。

有一天,沉樱带着好友 金秉英 来了,梁宗岱热情地邀请她们吃饭、喝酒,从沉樱与梁宗岱的对视中,金秉英看到了“无限的柔情”。

那一年,梁宗岱28岁,他刚刚辞别法国恋人回国,在北京大学法文系任教授。他自幼才气过人,16岁就被誉为“南国诗人”,又在欧洲留学多年,精通多国语言,在文学、翻译上有极高造诣。

频繁的相处中,他与沉樱惺惺相惜,他们相爱了。

那电光火石的一瞬,后来被梁宗岱写进诗里:

爱情遮住了眼睛,在沉樱眼里,梁宗岱“喜爱貌美女生”不过人之常情,他的喜争辩、易暴躁则更显男子气概。

总之,她欣赏他,迷恋他,她的脚步常常不自觉地奔着慈慧殿三号而去。

如胶似漆中,烦恼突然而至。

1934年,梁宗岱当年包办婚姻的妻子寻到北大,尽管多年前就口头答应解除封建婚姻,并已嫁人生子,但她还是受人挑唆,来要抚养费。

对簿公堂时,梁宗岱败诉。

一时间,北大著名教授的离婚案上了报纸,传得沸沸扬扬。钱财受损,名誉受损,不久,梁宗岱被解聘了。

对于这一切,沉樱毫不在意,她陪他远走日本散心。

红袖添香,岁月静好,在叶山一间精致可爱的小屋里,梁宗岱安静地写作、翻译。

在给法国诗人瓦莱里的信中,他说:“我退出来,身体丝毫无损,精神比任何时候更加活跃去研究,更加一心孜孜于自我完善的信仰。”

笑靥洋溢在眉梢眼角,得知巴金想来日本时,他们多次在信中热情邀他同住。

几个月后,巴金真的来了,他目睹了他们的快乐:“在松林中的安静生活里,他们夫妇在幸福中沉醉了。我在他那所精致的小屋里亲眼看见了这一切。”

宁静温馨的一年中,梁宗岱翻译了歌德、瓦莱里等众多名家的诗作,后结集为《一切的峰顶》。

朝夕相处中,他的阅读习惯、翻译风格和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沉樱。

1935年5月底,他们返回北平,正式结婚。

不久,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夫妇到北平开演奏会,就住在沉樱家里,四人或畅谈,或同游,良辰好景温暖又动人。

婚后,梁宗岱应邀到南开大学任教,沉樱继续小说创作,巴金约她写一本《叶山札记》,她欣然应允。可是陷于家务,写作的脚步不得不慢下来。

一年后,第一个孩子出生,梁宗岱为女儿取名“思薇”。“薇”,指白薇,是他的法国恋人的中文名字,他仍念着旧情。

抗战爆发后,一家人辗转到重庆,住在郊外的北温泉,梁宗岱完成了著名的十四行诗《我们底幸福在夕阳里红》。

然而这幸福,是以沉樱的牺牲为代价的,两三年过去了,巴金的约稿,她一个字也没有写。

在信中,她讲述了自己的日常:

欣慰的是,抗战时期,后方文人聚集,沉樱与赵清阁、方令儒、靳以等作家们成为邻居和好友。

困于生活琐务,早已没有了写作的心境,郁闷之余,免不了冲梁宗岱发发脾气。

可他既不理解,也不谦让,再加上爱吹嘘的性格,于是有了吵架。

二女儿思清出生后,沉樱更加忙碌了。

1943年,战争中本就不平静的生活又迎来惊涛骇浪——梁宗岱回广西百色处理亡父遗产事宜时,竟然移情粤剧演员甘少苏,不仅多次为她写诗,还倾囊助她赎身,明知这样做会伤害沉樱,仍大张旗鼓宣告结婚。

“合欢花下立,双双笑语融融”已成过去,没有声讨,没有控诉,沉樱带着两个女儿搬到了重庆南岸四妹的住处。

几个月后,儿子思明出生。

回到重庆后,梁宗岱想求得谅解,不时去找沉樱,有一次还亲自牵着一只奶羊步行送过去。

在三妻四妾合法的 社会 里,他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可是自尊心极强、又受过“五四”洗礼的沉樱,绝不接受这样的三人行。

正值蒋介石招安,梁宗岱不愿卷入政治,他辞掉教职回到百色定居。

抗战胜利后,沉樱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上海任教。得知消息后,梁宗岱随后赶来,希望接他们去广州同住,沉樱选择了拒绝。

阅读、教书、 育儿 ,她有勇气和底气独自面对生活。

受赵清阁之约,辍笔八年后,沉樱欣然执笔,写了短篇小说《洋娃娃》,风采不减当年。

这是她在大陆最后的作品。

1948年,带着三个稚龄儿女,怀着一颗痛苦的心,沉樱跟着母亲、弟弟去了台湾。

临行前,她对赵清阁说:“要走得远远的,永世不再见到梁宗岱!”可是她的行李中,不多的几本书中,其中就有梁宗岱的《一切的峰顶》。

既恨,也爱。多年后,沉樱这样解释分开的原因:

和他分开,其原因,既简单,又复杂。他很有钱,是一个有双重性格的人。我只有离开他,才能得到解放,否则,我是很难脱身的。我是一个不驯服的太太,决不顺着他,大概这也算山东人的脾气吧 。”

独立,才能自由,这是她在早年的小说中多次赋予主人公的性格。

盟约既毁,她便走得毅然决然。

到台湾后,沉樱定居苗栗县头份镇,在当地一所私立中学教书。环境清幽,生活安定,“精神之舒畅前所未有”。

教书理家之余,她把兴趣转向了英文小说的阅读和翻译。

夜晚的灯光下,母亲静坐念佛,三个小儿女并头酣睡,沉樱自己则“伏案执笔乱涂细改”,那是她向往的小快乐。

然而终是异乡。沉樱怀念着故土故人,每每看到盛开的杜鹃花,耳边便响起杜鹃“不如归去”的啼声。

1949年,在散文《春的声音》中,她不由感慨:“ 等是有家归不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随着两岸局势紧张,和大陆的通信彻底中断。

为了迁就孩子们升学,1957年,沉樱应聘到台北第一女子中学教书。

靠着一份教职和业余写作,她以一己之力承担了三个孩子的生活和教育。

在台北,文学同道纷纷来访,林海音、琦君、刘枋都是她的座上客,“谈写作、谈翻译、谈文坛、谈嗜好、谈趣事,彼此交换、报告欣赏到的好文章,快乐无比!”

不断的收获中,沉樱也意识到,她对翻译作品的选择,对文字的运用,包括爱引用蒙田的句子,无一不受着梁宗岱的影响。

他的印迹无法抹去,孩子们相继赴美留学、工作后,孤独中,尘封的 情感 重又启动。

1963年除夕,沉樱给在美国的女儿写信:

信末,她感慨道,“我们这分散五处的一家人……”

除去母子四人,这第五处,便是梁宗岱。

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

适逢马思聪夫妇到台湾演出,沉樱悄悄去听,忆起当年在北平双双对对,而此刻形只影单,“聆听那些美妙而耳熟的琴音,真是百感交集,成了座中泣下最多的人”。

离开时,他们并未正式离婚,她仍是“梁太太”。

在与台湾朋友们的通信中,她的落款始终是“梁陈瑛”;

她不经意写在纸上的,常常是他写给她的那些缠绵文字。

异乡的孤独中,幸而还有阅读、翻译为伴。

退休后,沉樱动了自己印书、送朋友做纪念的念头。就这样,译著《一位陌生女子的来信》面世了,谁料竟如彗星般照亮了文学的天空,一版再版,仍供不应求,创下了台湾出版业的奇迹。

受到鼓舞,沉樱一鼓作气出版了译著系列《蒲公英丛书》。

得益于在婚姻中汲取的养分,二十年后,她终于与翻译家梁宗岱殊途同归。

性格棱角已被时间磨去,中美国门打开一丝缝隙后,二女儿思清回国见了父亲,她带回了一些梁宗岱手稿。

翻看着熟悉的笔迹,沉樱心潮起伏。那一刻,怨恨灰飞烟灭,她提笔给他写信:

“藕”通“偶”,个中滋味,难以言表。

通信恢复后,沉樱的字里行间不乏温情,聊到儿子时,她说:“不服输的毛病(像你),遇事过于和善迷糊(像我)。”完全是亲昵夫妻的口吻。

她重印了他的《一切的峰顶》,而晚年热衷制药的梁宗岱,也会把自己发明的特效药寄给沉樱。

隔着时间与空间,他们再次触摸到甜蜜与温馨。

71岁时,沉樱赴美与儿女团聚,那时,她已被“帕金森”病折磨。老病相催,更加思念故土。

1982年4月,阔别三十多年后,沉樱终于回到大陆。逗留的几个月里,老友欢聚一堂,梁宗岱赶到北京多次求见,她却没有答应。

也许,她情愿让记忆停留在青春岁月,那时,容颜未改;那时, 情感 依旧。

回到美国第二年,传来梁宗岱去世的消息。

遗憾总是有的,当林海音因编书需要,来信向沉樱要几张和梁宗岱的合照时,她催促儿女:“赶快找出来挂号寄去!”

当有个晚辈说,在复旦读书曾师从梁宗岱,所以应称她“师母”时,她“双颊微红,微微笑了一下”;

听到梁宗岱去上课、他饲养的山羊跟在身后亦步亦趋的趣事时,病中的她饶有兴味,笑眯眯地说:“他就是那德性!”

爱与恨,都付笑谈中。

1988年4月,樱花飘落时节,沉樱在大洋彼岸去世。如她留下的文字一样,爱与人生,干干净净,璀璨又隽永。

翁美玲在生前的最后一段时光还接到一部戏,并且是同汤镇业演一对荧幕情侣,在拍定妆照时,记者要他们摆亲密姿态,阿翁却表现得有点不自然。那个时候的翁美玲换上戏服后显得面青唇白,格外憔悴,脚步踉跄,还要阿汤在旁掺扶。两人到化妆间卸妆后,阿汤没有等翁美玲就先行而去,阿翁一气之下,当晚又与邹少爷玩至半夜,喝醉了才回到家中。第二天早上醒来,发觉汤镇业原来已坐在客厅。他说回来是要取回自己留下的衣物,而她好像喝了很多酒,叫她不醒,所以在厅里等,翁美玲听到他说要取回所有东西,心里又惊又气,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

恰好,这时候戴思聪夫人与英国的老同学一起来到阿翁家中,大家商量一起打麻将。进门时看到阿汤也在,见他与阿翁两个人都无精打采的,戴师母就问他什么事不开心?汤镇业只是摇头不语,由于有朋友在场,师母也不便详问,后来凑台脚打麻将,师母发觉阿翁心不在焉,人在麻雀台前,眼睛却是看着沙发上的汤镇业。

没多久,汤镇业走入房中,出来时手里多了一只皮箱,阿翁说:“你走了?”阿汤点点头开门离去。阿汤搬走阿翁家中所有剩余衣物,两人决裂。

翌日,戴师母关心地问起阿汤发生了什么事,阿汤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我们可能会分手。

戴师母:“你要想清楚,千万别意气用事。”

由于两人吵架闹情绪是常事,往往隔一两天就没事了,师母也并没有太往心里去。

师母回忆说,有一次,大家一起出去吃饭,阿仔生气整晚都不出声。第二天,师母打电话问阿翁:“阿仔没事吧?”她语调轻快的说:“没事了。”

曾经一次,阿翁到戴老师家练歌,对老师说:“老师,阿仔若另有女朋友,我和他就算了。”老师立即教训她,叫她不要听人家乱讲话,她和阿仔最相般配,要珍惜三年的感情。不一会儿,她又跑来悄悄的问戴师母:“师母,你猜阿仔会不会来接我?”

由于以前试过同样的事情,加上阿翁跟师母说,公司安排她和阿仔一起拍新剧,朝夕相对两个人很快会和解,师母便放心下来,没再多过问。

阿翁一个人在香港,知心朋友不多,除了契妈和汤镇业,最谈得来的便数跟随学习唱歌已三年的戴思聪老师一家,戴师母是她倾吐心事的对象。她曾跟记者说:“到老师家像回家一样,老师和师母,待我和汤镇业如子女,叫我阿女,叫他阿仔。”阿汤与阿翁也习惯以阿仔、阿女称呼对方,这个昵称,也只有相熟朋友才知道。

戴师母:“阿女是个孝顺女儿,对长辈尊敬有礼,她常说很感激老师教会了她唱歌,以此可以去登台赚钱。

翁美玲生命中这段最后的时光,和汤镇业的交集只剩下争吵和冷漠,也确实够折磨人的。

古时候有个祝家庄,祝家庄有个祝员外,祝员外有个小女儿,名叫祝英台

祝英台从小在家识字读书,年复一年,长到了十六岁。

见到同龄的男子纷纷带着书僮,出门到杭州城的书院读书,祝英台心里很羡慕,于是她去央求祝员外:“爹爹,我也想去杭州城求学。”

祝员外一听这话,十分生气:“人家男子读书求功名,你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你好好听着:你在家里做针线,学习三从四德的道理——出门读书这件事,以后提也不要提!”

爹爹的话不能违抗,祝英台只好走上阁楼,站在窗前观望,花园里花红柳绿,一对蝴蝶在花丛中翩跹飞舞,飞着飞着,飞到围墙外面去了。

“唉,要是像蝴蝶一样,有一双翅膀就好了。”

当天夜晚,祝英台给父亲留下一封信,穿上男装,把自己扮成书生模样,把丫环银心扮作书僮。趁花匠睡熟,祝英台打开后花园的小门,带着银心,偷偷出了祝家庄,走上大路,朝杭州城走去。

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离开家出远门,祝英台心情快活,她看花花好,看鸟鸟好,看人人好。

走啊走,走到草桥亭,天下起大雨,祝英台招呼银心说:“咱俩到这草桥亭歇一会儿,等雨停了再赶路。”

亭子里有位书生,他端坐在石凳子上,正在看雨景。书生身旁有个书僮,他见到银心,热情地上前拉她的手:“这位小哥,我挑担子,你也挑担子,一路辛苦了,过来我身边坐!”

银心见陌生男子拉自己,连忙后退,转头唤祝英台:“**——”

眼见就要露馅,祝英台急中生智:“**好端端在家里,你唤她做什么?”

没等银心回答,祝英台转过头对那位书生说:“这位兄台见笑了,我家中有个九妹,见我出门读书,也要到杭州城求学,无耐爹爹顽固,死活不让她出来,九妹只好留在家中。”

书生说:“世间不许女子读书,这实在不公平。其实男子女子都是父母生养,让女儿读书明理,也是天经地义。”

祝英台听了这话,心想,我本以为天下男子一个样,难得他为女子抱不平,他真是我的知己。她朝书生深深作了一揖:“贤兄的见解正与我相同。我叫祝英台,要去杭州城万松书院读书,不知贤兄尊姓大名,要去哪里?”

“在下梁山伯,正巧也要去万松书院。”

祝英台拍手笑起来:“哈哈,梁公子,我俩走在同一条路上,遇上同一场雨,来到这同一个草桥亭,又要去同一座万松书院求学,这不正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么?”

“正是,正是!我母亲常说,‘有缘修得同船渡’,我梁山伯无兄无弟,无姐无妹,今日与祝公子有缘,不如插柳为香,结拜为兄弟。”

两个人折下亭边的柳枝,插在地上当作香烛。梁山伯十七岁,祝英台叫他“梁兄”,祝英台十六岁,梁山伯唤他“祝弟”。两人相对拜了八拜,又一起拜了天,拜了地,约定从此同生同死,要像亲兄弟一样互助互爱。

雨停了,主仆四人结伴同行,有说有笑,又在路上走了几天,来到万松书院。

万松书院建在山脚下,山上有万棵松树,山下有十里荷花。梁山伯和祝英台同窗共读,万松书院夏日荷花飘香,冬天松树常青,两人在一起读书写字,谈诗论文,感情渐渐深厚。祝英台伤寒感冒,梁山伯端茶送水,亲自煲药,照顾她直到她完全康复。梁山伯衣裳破了,祝英台一针一线为他缝补。

不知不觉,过去了三年光阴。

有一日,祝英台收到一封家书,信中说:“英台,你离家求学已有三年,父母在家日日思念,鸟语花香也不欢喜。如今父母亲忧思成疾,病倒在床,盼望英台速归,回家来安慰父母心怀。”

祝英台离家三年,也很想念家中父母,但她舍不得离开梁山伯。她找到师母,告诉师母说:“师母,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其实不是男子,而是扮作男子的女儿身。”

没想到,师母笑起来:“这个,我早就看出来了。”

“我爹爹写信催我归去,我不能再留在这里了。这三年来,我与梁山伯同窗共读,感情深厚,希望师母成全,为我们做媒。”

说完,她解下身上的玉佩作为信物,拜托师母转交给梁山伯。

祝英台收拾好行李,梁山伯送她出门,两人依依难舍,走呀走,走过一座山又一座山,前面有座凤凰山,祝英台说:“凤凰山上凤求凰,梁兄你是凤来我的凰。”

“贤弟,夫妻才能配凤凰,我们俩是好兄弟,你这个比喻不恰当。”

走呀走,走过一片垂杨柳,前面有个清水塘,祝英台说:“水里鸳鸯成双对,梁兄你是鸳来我是鸯。”

“贤弟,夫妻才能配鸳鸯,我们俩是好兄弟,贤弟你的比喻不恰当。”

走呀走,走过一座独木桥,祝英台说:“我俩走到木桥上,好比牛郎织女渡鹊桥。”

“贤弟,牛郎织女是夫妻,我是兄来你是弟,贤弟你的比喻不恰当。”

“唉,梁兄啊,你真是一只呆头鹅!”走到分别的长亭,祝英台停下脚步,叹息说,“不知梁兄可曾婚配,有没有钟情的女子?”

“因为家境贫寒,山伯至今不曾求得好配偶。”梁山伯低头说道,“我母亲一直为这件事操心。”

“这样正好。梁兄,我来给你作个媒,我要把我家九妹许配给你。九妹是英台的同胞妹妹,人品相貌都和我一模一样,不知梁兄意下如何?”

梁山伯一听很高兴:“如果人品相貌与贤弟一样,九妹定然是聪慧秀美的女子,梁山伯求之不得——只是,梁家穷,祝家富,我怕贫富悬殊,难成婚配。”

“梁兄不要担心,我家九妹不是嫌贫爱富的人。”

梁山伯跟祝英台约好,七夕到祝家庄求亲。约了相见的日期,两个人依依惜别,祝英台回家去,梁山伯回到万松书院。

一回到书院,师母就把他叫了去,把玉佩交给他:“祝英台临走前把这块玉佩交给我,央求我为你们俩做媒。”

梁山伯满心欢喜:“多谢师母,刚才与英台贤弟离别前,他把祝家九妹许配于我,让我七夕节到祝家庄求亲。”

师母笑了:“山伯,你真是个书呆子,难道你没有看出来,英台是扮成男妆的女子呀!”

梁山伯想起刚才在长亭送别,祝英台又说凤凰,又说鸳鸯,又说牛郎织女,恍然大悟:“哦,来如此!原来如此,原来祝英台就是祝九妹,祝九妹就是祝英台!”

师母说:“既然你俩人订了婚姻,就应该尽早去求亲。山伯,你下山寻英台去吧!”

梁山伯谢过师母,拜别师友,回到家中,禀明母亲,便去祝家庄求亲。

再说祝英台,她回到家中,父亲从病榻坐起身:“英台,父亲催你回家,一来因为你爹娘身体有病;二来你已到了出嫁的年纪——我为你订了一门好亲事,只等你回来就成亲。这三年,你读书明理,出嫁后再不得任性胡为。”

听了这话,祝英台顿时感觉晴天霹雳:“爹爹,你,你把女儿许配何人?”

“我为你选择的好夫君,是马太守的好儿郎马文才。”

“爹爹,你把这门亲事退了吧!”

“什么?马太守家有钱有势,难道还配不上你?”

“爹爹,这三年来,英台与同窗梁山伯情深似海,已经请师母做媒,定了终身。我不能再与别的男子结为夫妇。”

祝员外一听,“啪”一声拍烂了书桌:“我容你出外读书,你竟与外头男子私定终身,你与马家的婚事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绝不能退婚。从今日起,你乖乖在闺中待嫁,再不得出门半步。”

祝员外十分愤怒,他把祝英台关在家里,让人日夜看守,再不许她出门了。

到了七夕节,梁山伯来到祝家庄,可是祝员外对他说:“英台其实是我家女儿,不是男子。男女授授不亲,你们两人不便相见!”

梁山伯急了:“我与英台同窗共读,三年来亲如兄弟,分别后我才得知英台是女儿身,师母为我俩做媒,嘱咐我早日来祝家庄,向祝伯父提亲。”

祝员外告诉他:“我已将女儿许配马家了,英台马上就要出嫁。你回家去,另寻佳偶吧!”

梁山伯走到祝家门外,又抬头去看祝家的楼台,却看见英台身穿女子的衣裙,正站在阁楼上,流着泪望着他。

两个人一个在阁楼上,一个在墙跟下,只是相对望着流眼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梁山伯回到客栈,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他的心碎了,当晚感染了风寒,没过几天,病死了。

那店家可怜他,把他埋在路边的荒郊,为他造了一座土坟。

祝英台出嫁那天,她穿上红嫁衣,打扮得很漂亮,她坐在花轿上,心里想:“如果像蝴蝶一样,有一双翅膀就好了。如果能跟梁山伯一起,变成两只蝴蝶就好了。”

当花轿行到梁山伯的墓前,英台推开轿门,跳出轿子,她甩掉绣花鞋,赤脚朝墓前奔去。一时间,四下里风起云涌,大雨刷啦啦落下。等到祝英台跑到坟墓前,只听见“轰隆”一声巨响,坟墓裂开一道缝,祝英台从裂缝跳入墓中,坟墓马上合拢了。

过了一会儿,雨过天青,天上出现一道彩虹,坟墓里飞出来一对蝴蝶。

两只蝴蝶自由地飞,快活地飞,它们一会儿飞到花间,一会儿飞到湖上,无论飞到哪里,它们总是在一起,形影不离。

这两只蝴蝶,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用叙述背景、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它想象丰富,内容情节跌宕起伏,也反映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614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