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人的北平》与《汉家寨》的问题

关于《动人的北平》与《汉家寨》的问题,第1张

《动》写整体景象,《汉》写片段景,有选择地讲述造访、观察的景象;《动》呈现一幅幅小画面,而《汉》有一个主画面;《动》写作者自己所在的城市,故而观察体验更全面,情感性更强,而《汉》是作者以访客的身份“进入”又“走出”那陌生的审美情境,故而新鲜感强,感受和思考的力度更大。《动》表达故都古老而时新文化的魅力,引导读者对故都这座城市和它的文化的热爱,也表达了作者一种优雅的情怀,很有感染力;《汉》表现汉民族文化的顽强生命力,表现“坚守”的精神力量,表现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的精神的超越和升华,阅读这样的作品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年代南宋

  作者范成大

  内容

  昼出耘②田夜绩麻③,

  村庄儿女各当家④。

  童孙⑤未解⑥供(gòng)⑦耕织,

  也傍⑧桑阴⑨学种瓜。

  注释

  1 杂兴:各种兴致

  2 耘田:在田间锄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或绳 。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家庭重任。

  5 未解:不懂;不知道。

  6 供:从事,参加。

  7傍:靠近。

  8桑阴:桑树的树阴。

  昼出耘田夜绩麻,

  白天锄草夜间搓捻细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少男少女各自承担家里的一份责任。

  童孙未解供耕织,

  小孩子不懂得耕田织布,

  也傍桑阴学种瓜。

  也靠在桑阴下学着种瓜。

  ①四时田园杂兴:诗人晚年写了一组四季田园杂感诗,共60首,分为“早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四时五组,每组12首。都是描写的乡村生活。这里选的是“夏日”诗一首。②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③耘:锄草。④绩麻:搓捻麻绳或麻线。⑤当家:主持家务。这里指担当家庭的生产劳动任务。⑥童孙:指儿童。⑦未解:不懂得。⑧供:供奉。这里指“参加”、“从事”。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的荫凉处。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微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前两句写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景,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诗中描写的儿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喜爱。全诗有概述,有特写,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乡村男女老少参加劳动的情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句意]1~2句:男耕女织,昼夜忙碌。 3~4句:可爱小孩,学习种瓜。

  [编辑本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年代南宋

  作者范成大

  内容秋季时机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

  1肥:指果肉肥厚。

  2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3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

  4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

  5蛱(jiá)蝶:蝴蝶。

  6菜花:油菜花。

  7惟有:只有。

  8无:没有。

  [今译]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赏析]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句意]1~2句: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3~4句: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边塞诗与古代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战争有直接关系,以战争为主要社会矛盾的生活现实催生了这一诗歌流派,因而它的历史渊源是十分悠久的。

《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

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诗人还能超越狭隘的民族眼光,对战争给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带来的苦难也深表同情,寄托了各民族和平共处的美好希望。“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崔颢《雁门胡人歌》)、“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裘”(岑参《赵将军歌》)对胡汉民族在和平时代和谐相处的描写,本身不就昭示着和平给人们带来何等快意的生活了吗?这些布满深厚情感的

描写和广泛深刻的思考,又始终是建立在“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高适《蓟门五首》其五)、“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李白《战城南》)这样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所以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和高适《燕歌行》诗中的战士,面对流血牺牲以及军中不平待遇,仍主张为国尽节,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63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