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疾病高发期

青少年心理疾病高发期,第1张

青少年心理疾病高发期

 随着学习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青少年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了不容忽视的一大问题。青少年心理疾病高发期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欢迎浏览。

 青春期的孩子个性张扬,特立独行,大人们将此理解为叛逆,觉得孩子长大成熟后就好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青春期也是精神疾病高发期。家长和老师请勿忽视他们的心理世界。

 双相情感障碍

 15-19岁是首发高峰

 近来,双相情感障碍为人们逐渐熟知,它可是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杀手”。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并伴有与异常心境相适应的认知、行为、心理、生理以及人际关系方面改变或紊乱的一类心境障碍,终生患病率为26%-78%,约占情感障碍的50%,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抑郁障碍的复发率超过80%,双相情感障碍的复发率超过90%,只有7%的人终生只发作1次。

 双相情感障碍多在45岁以前发病,15-19岁是首发高峰。首次躁狂发作一般发生在青年期,起病较急,可在数日内发展到疾病状态,相对来说,抑郁发作起病缓慢。躁狂和抑郁发作没有固定先后顺序,也可同时存在。躁狂发作的自然病程通常为两周至四五个月不等;抑郁发作的自然病程较长,约6个月,很少超过1年,老年期患者除外。

 双相情感障碍病程复杂,首发常以抑郁为主,往往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60%的患者曾被诊断为抑郁症。患者从首次发病到确诊的平均时间是10年,该病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低诊断率和低治疗率的特点。国内50%的患者在发病5年内没有得到治疗,36%的患者在发病10年内没有得到治疗。研究表明,20%-50%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有至少一次的自杀企图,年轻患者首次诊断后的第一年尤其容易发生自杀。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具体表现有:

 抑郁相 患者常常不愿说话、不愿出门,以前爱干的事情现在通通没有兴趣,晚上睡不着,早上三四点就醒,感觉每分每秒都是煎熬。还有一些患者除了心情不好,更会有莫名其妙的疼痛感,如腰疼、背疼、肚子疼等,到各大综合医院检查都没有问题,可疼痛就是如影随形。抑郁症状特别严重者,常会有自杀念头。

 躁狂相 通常这类患者会表现得异常兴奋,每天兴高采烈,但一点儿小事不顺心就发脾气;话多,爱吹牛;晚上虽不怎么睡觉,但白天依然精力充沛;有好多计划,但做事虎头蛇尾、不计后果;花钱如流水,买大量用不着的东西。在疾病的高峰期,部分患者行为杂乱无章、冲动伴有攻击行为,部分患者存在伤人或伤己的风险。

 强迫症

 平均发病年龄9-12岁

 有一位高中男生特爱干净,座位上都要垫一张白纸,总觉得周围都是细菌。因为“洁癖”,他和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心里很痛苦。

 这个男生患的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强迫症。儿童强迫症的发病率为05%-1%,青少年时期发病率会增加到1%-2%,平均发病年龄在9-12岁。儿童早期和青春早期是两个高发年龄段,成人强迫症患者中,约有1/3的人在儿童期发病。

 强迫症状通常可以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强迫观念是指某些想法不断重复出现,明知没有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比如反复怀疑是不是关上了窗户,怀疑考卷是否签上了名字。强迫行为则是指病人为减轻强迫观念引起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顺应性行为,比如反复洗手、出门非要先迈某一只脚、强迫数台阶和电线杆等。患有强迫症的人,明知没有必要但又非得那样做,所以非常痛苦。

 患者的性格在疾病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大部分人有这样的`特点:非常爱干净,办事认真,犹豫不决,时间观念较强,遵守纪律和制度,对自己要求严格,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参加高考的孩子都有好胜心,但如果规定自己每天必须几点睡、几点醒、几点吃饭,作业不能错一个字,这种过分的自我求,很可能增加强迫症的发生风险。还有研究发现,儿童强迫症的发生与家长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自身比较固执的家长,容易培养出有强迫症的孩子。

 焦虑症

 女孩比男孩更容易焦虑

 高考前,家长说话做事小心翼翼,孩子争分夺秒复习。这种紧张,是轻度焦虑,为正常的心理反应,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考完了,焦虑也就自然消失了。而且,适度的紧张可增加肾上腺素分泌,使人振奋。

 心理学上的焦虑症是指客观上已经不存在或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危险或威胁,而且也没有具体可以担心的对象,却出现了紧张焦虑、提心吊胆、恐惧不安。焦虑症主要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出现广泛性焦虑时,不少人会对未来莫名其妙地担心,坐立不安并伴有心慌、出汗、口干、尿频尿急、手抖、失眠多梦、食欲不佳等表现;而当出现惊恐障碍(又称惊恐发作)时,病人会突然发生强烈的恐惧感,甚至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死了、就要疯了,甚至高喊救命,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1小时,发作后恢复正常。

 焦虑症在青少年生理上主要表现为经常感到身体不适,如头疼、肚疼、作呕等,老师讲的知识点记不住,睡觉时心跳加速、心悸、出汗。在心理上,表现为与他人沟通困难,动不动就发火,过后又会感到内疚;什么事情都看不惯,做事缺乏效率,自信心下降。据对高一某班56人进行的心理测验报告分析,具有焦虑、紧张易感素质的学生有13人,占全班人数的232%。其中,表现有不同程度生理反应的8人,心理承受能力指标为中、差的有12人。

 美国专家发现,由于荷尔蒙雌性激素促使更多的血液涌向女孩子的大脑,导致她们患上焦虑症的可能性比男孩更大。血流差异最高的大脑区域与认知能力有关,涉及人的情绪、调节和社会状态控制等环节。

 恐怖症

 童年受惊吓是一大原因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有过害怕的感受,女孩子怕毛毛虫,青春期的男孩虽然“初生牛犊不怕虎”,但不少人也怕一个人走夜路。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感受。

 而恐怖症患者发作时,通常都伴有剧烈的植物神经症状,比如心慌、出汗、哆嗦、头晕、晕倒等,甚至不能和人正常交往。而且,病人一般都知道自己的恐怖是不必要的,但就是控制不住。恐怖症可以分为:场所恐怖,比如一个人不敢站在广场上,不敢进剧院、逛商店,不敢坐公共汽车等;社交恐怖,害怕与别人接触,一见人就脸红;物体恐怖,如对针、剪、笔尖等锐器恐怖;害怕猫、狗、鼠、蛇等,则是动物恐怖。恐怖症的发病者,青年期与老年期的女性更多见。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6‰。

 恐怖症的病因目前尚不肯定,不少学者认为可能是与童年的某些创伤性体验有关。童年时受过惊吓,虽然“好了”,但却留下了某些心理的痕迹,当以后再遇到类似事件时,这种痕迹(恐怖)就又会显现出来。

 另外,专家们还认为,胆小、怕羞、依赖性强或十分内向的人,也容易患恐怖症。因此,培养勇敢、开朗、自立的精神,对于预防恐怖症的发生十分重要。

;

青少年心理咨询,警惕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青春期是身体快速成长的时期,也是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充斥着变化和冲突,又被称为“反抗期”或“叛逆期”,是各种心理障碍的高发时期。父母在孩子步入青少年阶段后要时刻重视,也要了解青少年容易发生的心理问题,让自己有所准备,轻松应对。那么,青少年容易出现怎样的心理问题呢

1、情绪问题。儿童青少年普遍存在抑郁、焦虑、强迫、双相情感障碍等问题,在疫情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其中青少年抑郁症占多数。

有些孩子有时候情绪极其低落,有时候又非常暴躁,甚至有睡眠障碍。有些孩子会莫名感到压抑、烦躁,对日常娱乐活动和学习失去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被动,不愿与人交往,也可能伴随着各种躯体不适症状等。

2、人际关系类问题。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常表现为难沟通、叛逆、冲动、甚至伴有攻击行为。

青春期的孩子对于同伴关系非常看重,他们通过与同伴的关系来探索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完成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心理课题——自我认同(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如果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关系不融洽,无法融入,甚至是关系紧张,会让孩子感到缺乏归属感、有孤独感,长此以往会影响到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

3、学习适应问题。青春期刚好是初中阶段,由于课业内容及难度增加,很多孩子难以在学业上保持领先,如果之前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很容易造成学业压力,产生畏难心理。

常表现为厌学、逃学、学习动力不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考试焦虑也是孩子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考试焦虑可以使孩子出现一些躯体化的反应,如头疼、失眠、食欲下降等。考试焦虑严重的孩子,甚至会在考前坐立不安、心神不宁、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

4、网络使用问题。网络对青少年的冲击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过度沉迷和依赖,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通常与家庭缺乏温暖有一定的关系,也与家庭规则不明确有很大关系。

要评定精神残疾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很多因素来判断。

1、精神残疾一级:

适应行为严重障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忽视自己的生理、心理的基本要求。不与人交往,无法从事工作,不能学习新事物。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的支持,生活长期、全部需他人监护。

2、精神残疾二级:

适应行为重度障碍;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基本不与人交往,只与照顾者简单交往,能理解照顾者的简单指令,有一定学习能力。监护下能从事简单劳动。能表达自己的基本需求,偶尔被动参与社交活动;需要环境提供广泛的支持,大部分生活仍需他人照料。

3、精神残疾三级:

适应行为中度障碍;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理,可以与人进行简单交流,能表达自己的情感。能独立从事简单劳动,能学习新事物,但学习能力明显比一般人差。被动参与社交活动,偶尔能主动参与社交活动;需要环境提供部分的支持,即所需要的支持服务是经常性的、短时间的需求,部分生活需由他人照料。

4、精神残疾四级:

适应行为轻度障碍;生活上基本自理,但自理能力比一般人差,有时忽略个人卫生。能与人交往,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较差,能从事一般的工作,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比一般人稍差;偶尔需要环境提供支持,一般情况下生活不需要由他人照料。

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高发

双相障碍多发于青少年,其致死率、致残率甚至不亚于抑郁症。有调查显示,双相障碍的时点患病率为1%—4%,终生患病率更高。该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一般在15—19岁,其中25%—50%的患者有过自杀行为,11%—19%自杀死亡。

“双相障碍的自杀率在精神疾病中排在首位,如果不能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很可能造成终生遗憾。”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副会长刘铁榜表示,双相障碍患者从首次发病到确诊的平均时间是10年,并且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低诊断率和低治疗率的特点。“中国50%的患者在发病5年内没有得到治疗,36%的患者在发病10年内没有得到治疗。”

凤凰网-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高发 多被漏诊误诊

-精神残疾

孩子真的是双相情感障碍吗?家长怎么应对?双相情感障碍这种疾病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疾病,患者在发病的时候,通常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情绪暴躁,甚至还会有情绪不稳定的症状。

自从孩子出现问题如沉迷手机、厌学以来,很多家长都认识了不少专有名词,比如焦虑、抑郁,再比如,双向情感障碍。可是,家长你真的了解双向情感障碍吗?双向情感障碍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1、躁狂状态时,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通常对自己病情没有认识能力,即对自身疾病无自知力。情感高涨或易激惹是躁狂状态特征性表现,伴随思维奔逸、意志行为增强。

2、不断增强自己的意志行为。患者活动多,好交往,好管闲事,要干大事,要做许多事,不停忙碌,给人一种永远在做事情但又怎么都做不完事情的感觉。

双向情感障碍是比焦虑、抑郁更为严重的情况,目前的研究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病理性、社会性、环境等因素都有可能。

1、过度评判型家长教育孩子都要求完美,必须善良、坚强、勇敢、包容大度、勤奋、诚实。然而却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不允许表达自己的恐惧、懒惰、脆弱、胆小、撒谎、自私的自己。当孩子成长中做不到这些,他就会对自己批判,他自己内在就会冲突,觉得自己不应该是一个懒惰的人,一个脆弱的人,怎么别人都那么坚强,就自己恐惧胆小。

2、脑部疾病、甲状腺疾病、药物作用及精神压力也可能会引发双相情感障碍。

双向情感障碍是以抑郁发作与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交替出现,或躁狂抑郁混合发作为特征的一类情感精神障碍。不仅对患者自己的学习、生活影响重大,对周围人、甚至是社会都可能带去伤害。

1、自杀率高: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年自杀率是正常人群自杀率的20~30倍,而纯粹的重度抑郁发作和混合发作状态在双相情感障碍中具有最高的自杀风险。

2、学习障碍迅速泛化,表现为连学校都不敢去了,勉强上学的话会非常恐惧、手心出冷汗,还用刀割自己。

被诊断为患上双向情感障碍的人也许是在受极端情绪波动的摆布,但并不是无力回天了。药物、理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可以帮助他们享受充实高效的生活,尤其是加上他们亲近的人的支持时候。

1、帮助孩子恢复原有的人际关系,发展新的人际关系,给孩子制造与同学来往的机会,比如邀请同学来家里做客,拜托同学约孩子出去玩等;处理好孩子和老师的关系,比如请求老师多关注鼓励孩子。

2、即使真的患上双相情感障碍,不要评判,也不要做出假设,依然可以正常的生活。许多有才华的、著名的、富有成效的热都患有躁郁症。

3、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

双向情感障碍的界定是很严格的,家长们不要动不动就觉得孩子精神有问题,这是不严谨的,这种标签对孩子影响很重大。孩子情绪出现问题,是要从多方面分析,是需要家长从孩子自身、家庭教育、师生关系处理、居家环境等全方位帮助孩子系统进行调整的。

Heather是一个9岁的女孩,最近这三四个月,妈妈发现,大部分时候Heather的情绪都很高涨,经常无缘无故地发笑,并且语速快到让人听不懂。同时,她变得极为易怒,时不时失控爆发。

此外,她的精力变得过分旺盛,每天只能入睡两三个小时,白天却还是精力充沛。

通过调查过往病史发现,Heather在5岁和8岁时分别经历过两次抑郁,抑郁发作时,她的情绪极端低落,不动也不说话,最严重时甚至表露过自杀想法。Heather这种情绪上严重的大起大落已经超过了一般情绪不稳定的程度。

你的孩子也有类似这样的极端行为变化吗?

你的孩子会有时格外兴奋,有时特别忧伤吗?

这些情绪的变化影响到孩子在学校以及在家的表现了吗?

这种极端的情绪持续的时间长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需要重视,并进一步观察和评估你的孩子。

因为正如上文提到的Heather一样,一些有着这样的症状的儿童/青少年其实是患有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双相情感障碍。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也叫“躁郁症”,是一种严重的、有生理基础的精神疾病。

那些患有这种疾病的孩子会经历不同寻常的、过山车一般的情绪变化。有时他们会觉得十分快乐,比平时更加活跃,这被称为“躁狂”,而有时格外忧伤,比平时更加沉闷,这被称为“抑郁”。

这种情绪变化非常显著,身边的人都能够觉察到这个孩子状态有些“异常”,而不是一般的“孩子气”。有这种疾病的孩子,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里,都难以和其他人好好相处。这种疾病也非常危险,有些患病的儿童和青少年会自残甚至尝试自杀。

大部分的双相情感障碍会在青春期的晚期或成年早期发病,但也有一些时候,它会从儿童期就开始发病。这种儿童期起病的双相情感障碍会比更晚发病的个案更加严重:症状更激烈、发病更频繁、在躁狂和抑郁状态间的切换更频繁。

双相情感障碍有显著的基因遗传性

这种疾病会在一个家族中反复出现。如果父母和亲兄弟姐妹患有这种疾病,孩子患上这种疾病的概率约为人群中发病率的6倍。这并不是说,一旦父母患有这种疾病,孩子就一定会患病。绝大多数时候孩子不会继承到父母的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终身疾病。但好消息是,它是一种能够被控制的疾病。如果接受好的治疗,症状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躁狂与抑郁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疾病,要了解它的症状表现,我们既要了解躁狂发作的表现,也要了解抑郁发作的表现。

此外,有时躁狂和抑郁的症状还会同时存在(而不是更替),此时被称为混合发作。儿童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会比成年人更多出现混合发作的情况。

在躁狂发作时,孩子可能会出现类似以下表现:

1 情绪过分高涨;

2 高估自己,想做一些并不符合自己实际能力的事;

3 说话很多,很快,话题跳跃,思维不连贯;

4 睡眠减少而不觉得疲惫;

5 冲动、易怒等。

在抑郁发作时,孩子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1 一天中的大部分时候心情悲伤,流泪;

2 毫无动力;

3 对以前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

4 睡眠、食欲的变化。失眠或嗜睡,食欲下降或高昂;

5 精力不足,总是显得疲惫;

6 自我评价下降;

7 严重时会出现死亡及自杀相关的想法。

如果躁狂发作程度激烈,持续时间较长,无论有没有出现过抑郁的表现都会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1型)。这一类型的病人都需要住院看护,严重程度极为显著,很容易辨别。家长无须盲目担心。

如果激烈程度相对较弱,但仍然有一些能被他人注意到的异常变化,则可能是轻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同时存在,可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2型)。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及青少年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变现出类似上述表现。如果是一种暂时的、很快消失的阶段表现,家长也不用过于紧张。

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

相对于成人躁郁症,儿童可能会经历更快速的情绪起伏。比起几个月的抑郁再到几个月的躁狂的交替变化,儿童很可能会几天内就经历一个循环,甚至一天内经历几轮循环。这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

此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终生自杀的风险至少是普通人的15倍。在所有的自杀中,躁郁症患者会占将近1/4。而儿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率又高于成人。有研究显示,超过1/3的儿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有过至少1次的自杀尝试。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会在学业上、人际关系上都遇到很大的困境,也有更高的倾向尝试有风险的行为,如饮用危险物品,参与斗殴等。

双相情感障碍(2型)不容易被发现。很多时候父母只会注意到孩子的低落,因此更容易在抑郁发作期带孩子就医。而多数情况下父母并不把孩子积极、精力高涨的异常状态视为问题(尽管能够觉察到与平时有所不同)。

儿童期一些精神疾病例如多动症、对抗违立障碍等都可能和躁狂有类似的症状表现,因此,儿童双相情感障碍误诊的可能性很高,从而影响孩子的病情。

父母可以做什么?

如果能在第一次发作后就尽早发现和治疗,相对来说更容易控制病情。如果孩子出现了文中提到的类似状况,尤其是有家族史的家庭,建议去当地专科医院求医。

多项研究证明,双相情感障碍有生理病变基础。

孩子情绪的波动和冲动行为并不能由患者自己控制。就像我们不会要求一个感冒的病人用思维来赶走病毒,也不会要求一个高血压病人去控制自己的生理反应。

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重要的治疗手段,目前也是公认的对躁郁症的最好选择。但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对药物使用的谨慎也是有必要的。家长配合医生监督孩子定时定量用药,以及及时向医生报告孩子的各种情况。对于任何精神科的用药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多寻求不同几位医生的药物意见,对于这种极易误诊的病来说也很重要。

患有躁郁症的孩子可能会因为无法自控而感到挫败、自责和低自尊,同时还很容易面临“你为什么管不住自己”的指责。其实,在大脑机能正常运转时,我们应当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但当疾病带来大脑的紊乱时,要求完全的“自制”是不现实的。

这种变化发生在大脑深处,无法被肉眼观察。很多人并不知道也不愿意相信它的存在,但出于不理解和不知情下的误解和指责,可能会雪上加霜,成为新的负面应激因素,这就要求父母多一些耐心、包容和理解来维持同情和关怀。如果父母可以和孩子一同学习情绪障碍的相关知识,并帮助孩子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引导孩子配合治疗,那么会对治疗有更大帮助。

此外,心理咨询可作为辅助,比较典型的有CBT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辩证行为疗法等,帮助孩子学习情绪管理、沟通和问题解决方面的技巧。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照料儿童躁郁症患者本身也可能会对父母造成不小的挑战,除了反复奔波就医之外,可能还需要花很多精力来应付孩子的情绪突变、留意孩子使其不因冒险行为而伤害到自己或其他人、处理孩子冒险行为带来的后果等,因此带来的压力很可能会影响到父母自己的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父母也需要处理好这些压力,并好好照顾自己。

双向情感障碍是一个常见的临床问题,其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在于心理伤害。双向情感障碍很容易发生在所有年龄段的病人身上。青少年也可能有双向情感障碍,这些疾病的引起原因是复杂的。注意!青少年更容易患双向情感障碍

青少年双向情感障碍症状:

1、容易招惹。病人很容易因为小事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例如,生气、激动、愤怒甚至怒不可遏,持续时间通常很短。常见于脑器质性病变,如脑动脉硬化。它也可以在功能性神经疾病如躁狂症中看到。

2被迫哭着笑着。在没有任何外部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患者突然出现无法控制的面部表情,没有任何感染力的表情。病人既没有任何内心体验,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哭和笑。这是在脑器质性时,一种常见的精神症状。

3情感脆弱。病人经常因为一些小的或不重要的事情而感到悲伤或兴奋,并且无法控制自己。常见于脑动脉硬化,还具有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等功能。

4病态的激情。它指的是一种突然的、非常强烈但短暂的情感障碍。它与情绪爆发的区别在于,它的特点是冲动、伤害和破坏性行为,而且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事后会忘记。更常见于癫痫、颅脑外伤、中毒和。

5其他症状。主要包括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等。 

以下是治疗方法,个体化治疗原则:要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要症状、身体状况、是否合并用药、初始或复发、既往治疗史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从较低剂量开始,根据患者的反应进行滴定。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治疗反应、不良反应和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及时调整,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65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