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早年前有句话是这样说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现在看来,这简直是至理名言。某人说同性恋现在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而依我看,却是猴子屁股人人都想摸。有带着好奇去摸的,有好色者去摸的,还有觉着摸的不过瘾而上去踢一脚的。有以道德高尚者自居的,有以捍卫传统文化而招摇过市的,更有甚者自诩为殉道者而其实是卫道士的。其实对于一些东西是非常不情愿反驳的,这就像和疯子吵架,对牛谈情一般,毫无用处,没有意义。但是,转念一想,中国发展到今天,当别人都在意气风发,欢歌笑语建设我们的家园,偏有这么一部分,硬是非要从坟堆里把些陈年的道德和文化,不论是否都已发霉变质都一股脑的拉出来。更好笑的是他们或许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传统的,什么是民族的,还非要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说什么中国不高兴。反正每次一听到这个词,就联想到电视剧里的那些皇上。要问为什么?你想想,这个世界上,除了那些一定要顺着自己的意思,哪怕是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也要别人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皇上们,谁能老是不高兴的。至于某些人到底有什么实力去讨论所谓的传统文化,或者有什么权利去让中国不高兴的问题暂且不说,因为根本用不着说,以身边的实际情况来看,就连我爸我妈都觉得某人有些脑残。用我爸的话来说:都不带袖章这么多年了,怎么还是这么幼稚。而且跟这些人对话,你都不能用理论和逻辑,反正写起来也轻松。不过既然某人说明了为什么要歧视同性恋的原因,那么我们只好来叨咕叨咕他们为什么要歧视同性恋的原因。一开始是想要写点严肃点的东西,可是后来转念一想,担心看不懂,所以咱也感情用事一会吧。更何况歧视一个人需要理由么?可能不需要,也可能需要,他们为什么歧视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歧视了什么。某人说:同性恋现象早就存在,长期以来,同性恋在世界各地都是见不得人的行为。同性恋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直存在是不错,但在世界各地都是见不得人的行为就难说了。远的不说,现在冰岛总理,巴黎市长,柏林市长,以及即将成为德国外长的韦斯特韦勒都是公开的同性恋。不过这也许正中了某人下怀,因为你看啊,这些有见不得人的行为的人竟然能成为一个国家的***,哪只能说明这个国家也是个见不得人的国家,这不正合了某人的意了吗?一个成熟的人,成熟的民族不会因为对方民族中的一小撮败类所作出的让人不齿的行为就转而仇视对方整个国家和民族。中国不希望这样,别的国家也同样不希望这样。某人又说:现代社会同性恋泛滥,另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造成的。按照人类生存的基本状况,每一种欲望的满足都是有明确目的的。吃喝是为了活下去,穿衣是为了保暖,性欲是为了延续后代等等。。。传统社会中,都主张对人类的欲望要有控制,控制的方式东西方有所不同,但是根本点都是不能背离欲望存在的客观目的。于是先翻了翻辞海,一共有四个解释:(1)江河湖泊的水溢出。这里与同性恋关系不大,暂且略过。(2)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这里就已经暗藏着某人把同性恋作为一种坏的事物的情节了,尤其请大家注意。当我们明白了某人的这种预设之后,就会发现他后来的什么多元啊。宽容啊纯粹是一句屁话;第三和第四个解释都是比喻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和无法节制。某人以为同性恋是什么?传染病还是口臭?就纳了闷了,以某人的眼光来看,异性恋的价值观是不容置疑的,而几千年来,这么正确且力量强大的异性恋竟然没人能把同性恋这种传染病消灭了,那只能说明这种病毒着实强大。而且以某人的逻辑看,高人的最好别和矮的人玩,免得越玩越矮。而我则冒着可能变得狭隘和偏执的风险,暂且与他们玩玩吧。在某人那里非常强调异性恋与同性恋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当然在严格意义上说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同性恋的价值观或异性恋的价值观,如果非要说有,那是不是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呢,所以这里所指的是某人所说的那种万古不灭有我没你的价值观。不过人家既然说了,那么我们就顺着他的意思,首先来看看同性恋所具有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吧。薛涌先生发表在第14辑《社会学家茶座》上的一篇名叫《男同性恋希腊民主之父》叙述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Aristogeiton和Hamaodios是一对同性恋情人,为了爱情刺杀僭主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被称为弑君者。在雅典人的心目中,他们才是民主之父。他们死于公元前514年。大概在5年后,即公元前509年,雕塑家Athenor就为这对恋人制作了一组雕像,竖立在雅典的中央市场(agora)中。这是雅典历史上第一次以雕像的形式来纪念历史人物(雅典的雕像大部分都是用来表现神而不是人)。而且在此后的100年中,他们的雕像是雅典唯一的历史人物雕像。在雅典,为任何一个活着的人立像都是亵渎神灵,亵渎民主。伯里克利斯统治雅典时督建帕台农神庙,其政敌就攻击他让所雇用的雕塑家把他的形象投射到神庙的一件雕像上,搞得他十分狼狈。Aristogeiton和Harmodios死后5年就被这么供奉,可见他们在雅典公共生活中的地位远比任何一位政治家或其他公民要高,几乎成了半神式的人物。公元前480年,波斯王Xerxes在希波战争中一度率军占据雅典。他特别下令把这组雕像推倒,意在打垮雅典人的精神。但等雅典人获胜后,雕塑家Kritios和Nosiotes在公元前477年重新为这两位弑君者立起雕像。雕像的基座上镌刻着一行诗句:当Aristogeiton和Harmodios杀死Hipparchos(即僭主之弟,见下文)时,一道伟大的光焰照亮了雅典人。某人常把同性恋归结为什么资本主义的恶果,却未曾想早在古希腊时期,同性恋就已如此登堂入室,竟然成为西方的民主之父。好吧,我们等着某人在否定完资本主义的价值之后,连同古希腊的价值一同否定掉吧。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起了台湾的某些政客。也想起了周总理在万隆会议时所说的一句话: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今天也一样,异性恋也好,同性恋也罢,只要是中国人,但凡有点智商的,在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不团结一致,好好建设家园,报效祖国,非要把别人划到变态,不正常的范畴中去,然后在肆无忌惮的诋毁和侮辱,制造矛盾和争端,如果不发明脑残这样一个词,还真不知该怎么形容这种人。亏他们还写什么不高兴,殊不知,历史上的旧中国早就在这帮守旧,愚昧,动辄就高举道德大旗人的手中衰落的。因此,我们怎么能允许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呢?英国哲学家伯兰特·罗素在1927年发表的《婚姻与道德》一书中做出了如下表述:男同性恋──而非女同性恋──目前在英国被列为非法。要改变这项法律,困难极大,虽然这种改革本身并不会因*秽而被视为非法。然而,任何人只要花时间对这个问题做一番研究,就能发现这项法律其实是野蛮和无知的迷信所作用的结果,而一旦抱住这种迷信不放,任何理性的理论都不可能得以前进。然后历史是如此的相似,当年罗素也因此而招致了诸如道德败坏者、异教教授、堕落的、十恶不赦的、背信弃义的、性杂交倡导者、邪恶的根源、性解放的毒瘤等称号,同时也丢掉了大学的职位。八十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还是依然能够听见这样的谩骂与诋毁,于历史来讲是悲哀的,于社会的发展来讲更是一种耻辱。当然历史还是如此的公正,罗素最后依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相信好的生活是由爱来激励,由知识来指导的,而不是由恨来激励,由无知来指导的。就在不久前,英国首先布朗刚刚为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在二战后所受的不公正待遇而向世人道歉,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斯人已逝,也可算作一种安慰。历史的遗憾尚在,耳边的杂音却又甚嚣尘上,让这一切显得更加讽刺。有时候在想,幸好图灵没有生在中国,否则即使到现在可能连为自己平反的机会都没有。原因并不是因为中国人不够智慧,而是因为在中国,总有一部分人夜郎自大,自以为是,对于自己所不喜欢的东西用无所不用其极的卑鄙手段进行诋毁和侮辱,揣着无知当信仰,守着愚昧当阳刚,这些人才是真正阻碍中国进步之人。看看历史上那些喊着祖宗啊传统啊道德啊的人,有几个能够在历史的进步中贡献了自己作为一个人,一个男人或者一个人女人该有的力量?退一步讲,无知不可怕,守着自己的无知也还说得过去,最起码只祸害他自己,但可怕的是不仅自己要无知,还非要以自己的无知去惩罚别人,干涉别人的生活,乃至思想,这就有点太不厚道了。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所倡导的这种生活方式,迟早会成为人类历史的过去式。爱一个人需要倡导么?既然某人不需要在谁的倡导去爱,那么同性恋也不需要。如果连爱谁都需要倡导的话,那么人类的爱未免也太过狭隘了。鉴于某人伟大的民族主义情怀,由于以上的几个例子都是西方的,恐又被其拿来作为诋毁的口实,那么谈完西方,我们就再谈点自己的吧。某人说了用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当今中国的同性恋,就应该是这样的结局:同性恋是一种多元化的存在。。。但是,这种反对并不等于说,同性恋就是与异性恋平等的。。。中国人认为,合作的价值无论如何都高于自私,异性恋的价值无论如何都高于同性恋。作为社会来说,选择合作作为社会首要原则,而不把自私当成罪恶,与选择异性恋作为社会首要原则,道理上也是一样的。这种社会大众的选择,并非同性恋者过度敏感所认定的‘歧视’。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以上的这段话:好像在这段话里,某人把自己说成是一个有着宽阔胸襟的大丈夫,可是事实如此吗?这种作者所说的必然存在着的不公平显然是不合理的,比方说某人不可能去和某位女性去比谁射得更远,这不仅和
多参加社交活动,多与人接触,慢慢会形一成敢于交流的性格。加强自信心,与人交流时应大胆些,别怕说错话让人笑话,有自信心才能渐渐改变自身性格。可以多加入一些社团,为之多承担一些责任,在活动中锻多参加社交活动,多与人接触,慢慢会形一成敢于交流的性格。加强自信心,与人交流时应大胆些,别怕说错话让人笑话,有自信心才能渐渐改变自身性格。可以多加入一些社团,为之多承担一些责任,在活动中锻炼自我,帮助他人,也可以渐渐改善内向自卑不善交际状况。大胆些别封闭自我,只有走出去,接触事物多了,心胸开阔了,多参加社交活动,多与人接触,慢慢会形一成敢于交流的性格。加强自信心,与人交流时应大胆些,别怕说错话让人笑话,有自信心才能渐渐改变自身性格。可以多加入一些社团,为之多承担一些责任,在活动中锻炼自我,帮助他人,也可以渐渐改善内向自卑不善交际状况。大胆些别封闭自我,只有走出去,接触事物多了,心胸开阔了,内心孤僻也就不见了,渐渐地会偿到与他人相处带来的快乐。心情好了,身体也会好工作也会更加顺利。加油!相信自己,大胆些,更多的朋友在向你招手,敞开心灵生活会更加美好!心孤僻也就不见了,渐渐地会偿到与他人相处带来的快乐。心情好了,身体也会好工作也会更加顺利。加油!相信自己,大胆些,更多的朋友在向你招手,敞开心灵生活会更加美好!自我,帮助他人,也可以渐渐改善内向自卑不善交际状况。大胆些别封闭自我,只有走出去,接触事物多了,心胸开阔了,内心孤僻也就不见了,渐渐地会偿到与他人相处带来的快乐。心情好了,身体也会好工作也会更加顺利。加油!相信自己,大胆些,更多的朋友在向你招手,敞开心灵生活会更加美好!
《复杂的引擎》是一本由[美] 约翰·梅菲尔德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40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2-1,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复杂的引擎》读后感(一):复杂是相对的
1。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们村里发生了一件事情,在某个雷电交加的下午,某个村民为了防止洪水冲走田鱼,跑去田里泄洪,被一道雷电打死了。
2。在千千万万的人海之中,我与无数的人擦肩而过,在某一次偶尔的事件中,我认识了我老婆。
3。魔都、帝都等超级城市的一环、二环、外环各种复杂的交通网络中,每天数千万的车辆有条不紊的川流不息。
4。一块SOC芯片,集成了数亿个开关,一旦接上电源的那一瞬间,所有的开关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着。
5。一个 与卵子结合十个月之后,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就诞生了,同样的父母,为什么生出来的孩子在性格、脾气、相貌以及命运为何差异如此巨大?
6。从我睁开眼睛起床开始,选择什么交通方式上班、与什么样的人吵架,开会、扯皮,发邮件,写这样的书评,选择吃什么样的午餐,到我宽衣解带入眠
7。居住在贵州偏远山村的村民们,每天辛勤劳动,渺渺炊烟,在深圳这个地方的群体,他们坐在一栋栋的高楼里,面对着电脑敲着键盘写代码,在叙利亚的部分群体,此刻正在躲避着飞来的导弹袭击,随时就有生命的危险。
以上的这一切行为或者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如何解释?背后的规律是什么?
《复杂的引擎》阅读这本书,让我突然穿越想到上述几个场景,为什么我在都这本书的时候,我就突然想起了以上几个场景和事物呢?而且我相信每个人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受或者联想到的事物肯定和我不一样。
对于不懂生物的我来说,理解比较慢,这本书也提到在序言里也说,极为复杂的事物随处可见,就比如千千万万读者在阅读这本书得到各种各样的启发,这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事件吧。
牛顿的经典物理理论是相信因果关系,有什么的输入,这是我们基于某种物理规律下就会有某种确定性的果的认知。(原理)
现在的大数据时代和AI时代,我们更偏重采用相关性的理论来解释周边发生的现象,这是从行为背后的统计规律的认知。(关系)
本书作者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理解复杂性,认为进化既不是(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原理),进化是一个过程,而且本书的撰写章节也类似一个进化一样,从计算机、到人体到文化到复杂性本身以及未来展开来分析。
回到我个人的思考,复杂是相对性的,取决于抽象级别,比如上述5的一块芯片,它不过是存储器+控制器+运算器等的组合,具体再展开每个器件不过是一堆晶体管的组合而已,再对晶体管展开页不就是硅化合物,再展开就是这些硅化合物在一个电压下产生了电子的迁移,但是我们对每一个层面再具体分析其实都是无比复杂的,只是这一切都是我们人类利用自然规律设定了一系列规则(算法)实现了
生物体呢?规则和算法是DNA吗?
群体人类交易、相处之间的规则法律规范以及文化共识,也许未来区块链技术也把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算法化
我与我老婆的认识是一个什么算法呢?是基于生物DNA算法 还是基于社会交易背后的法律算法,我觉得都不是,是随机的吗?
还有前文所述村民被雷电打死这种,大自然的雷电为什么选择在此刻发生,为什么这个村的村民选择在此刻出门?是上帝的算法吗?还是随机数的偶然?那随机数的算法又是什么呢?
当无数个你我一样的个体每天忙碌的时候,从太阳系看来,可能就是一个热壶里的一个随机振动的水分子,我们的运动轨迹其实都是忽略的,重要的算法是地球的运动轨迹,而从一个宇宙星系来看,地球也不过是一粒尘埃,地球的算法重要吗?
《复杂的引擎》读后感(二):跨学科的复杂性科学科普
以生物学为主,无所不包,从信息、进化和计算讲到人类行为和社会。不同于很多忽悠人的科普书,此书都是基于大量实证研究里的具体问题,有大量的实验数据,对关键概念和原理的解释很生动。但稍有些门槛,普通读者读起来不太轻松,更适合研究人员阅读。
书中有几个地方很有意思,在此仅举几例:
1 第二章,用简短程序产生大复杂性的方法,可以实际操作一下。
2 第三章,用计算机模拟沙堆崩塌实验的方法。
3 第十章,当我们面临一个新的情境时,实际也是唯一可行的策略是基于已有的信息进行非随机的猜测,然后反复挑选最好的进行修正,直到达到可以应对这种情境的思维状态。
《复杂的引擎》读后感(三):复杂的引擎——进化计算
首先说这是一本很启发人的书。
本书作者约翰E梅菲尔德是一位来自生命科学领域的大咖,而他的兴趣又不限于生命科学,还包括数学,物理以及社会文化等,平时呢就喜欢用广义进化论的视角研究各个层次的复杂现象。本书所讲核心就是如何从进化计算的角度去理解复杂。作者从对信息和复杂的理解探讨开始,又有进一步在物理,计算机,分子生物学以及人类学习与文化等不同层次上阐述了进化计算对引入复杂性的重要作用。全书采用了问答的模式,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去寻求探讨答案,思路清晰。而且本书的翻译也不错,读起来很流畅。唯一有些门槛的是由于本书作者的生物学背景,书中有很多来自生物学的例子,对非生物专业的读者来讲需要熟悉的概念会比较多,读起来可能稍显吃力。不过如果你对信息和复杂系统感兴趣,这确实是本很值得读的书,相当有启发。
以下是读书过程中思考最多的三点,可能有点偏哲学了,在这里跟大家分享
1信息是源自时间吗?
其实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很久了,始终没找到答案。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越发觉得时间真是一个很神奇的物理量,可能与信息有着相同的本源。我的推想如下:
a首先因为你会发现大多复杂的事物都需要时间去演化,从一个简单的结构,根据某些规则,在时间的加持下变成一个复杂的结构。那么中间积累的信息是来源于时间么?
复杂其实是相对的概念,我们认为一个事物很复杂是因为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形成或者花很多时间才能理解,而如果我们从更长的时间尺度来看,复杂的事物也会变简单。时间是不是可以衡量复杂性?
c假设万物静止,时间也就是失去了意义,而此时信息不变。所以可不可以说没有时间,也不会有信息的改变?
d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信息在总体上流失,而时间也是单向流失。
其实信息和时间都是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概念,在现实中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但如果换个角度,会不会它们都有着相同的本源呢?
2 通过自然算力可以实现蛋白质结构预测吗?
之前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用核磁的方法解析过两个蛋白质结构域的结构,劳心劳力,所以很希望有一天可以实现蛋白的结构预测。但现在的预测总是差强人意,尤其对长序列,能有50%以上的准确率就很不错了。从理论的角度来讲,蛋白质的结构是由它的一级序列决定的,用书中作者的话来说,对一段已定的序列,形成的是免费的结构。按理说预测它的结构不应该是 a piece of cake 嘛。 但实际上就目前来说这还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这个不可能来源于两点:一是无法获悉各种氨基酸准确的物理学参数,而蛋白质折叠对初始条件是很敏感的;二是即便知道了相当精确的参数,搜索蛋白质可能的空间状态数也是大的吓人,远不是现在的计算机可以做到的。 所以现在比较主流的预测方法是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从已有的数据出发,来训练模型,可是现在的数据库还不能涵盖足够的pattern ,所以预测的结果通常不那么令人满意。
其实从书中讲到的广义的进化计算,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物理的过程其实可以看做是一种计算,那我们也可以把蛋白质折叠过程看成是一种计算,我们姑且把它叫做自然算力。在自然状态下蛋白质折叠速度其实是很迅速的,那它是如何快速找到到自己正确的空间状态的呢?有没有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用于改进目前计算方式的地方呢?
我想到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然算力本身拥有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所有的原子都可以同时根据各种物理规则计算自己的平衡点,而且在分子尺度上的时间可能也要快很多,所以蛋白质可以迅速完成全空间状态的搜索,折叠成合适的空间结构。二是自然状态的折叠根本没有完成蛋白质全空间状态的搜索,而是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算法,或许类似于动态规划的算法,可以大大节省了计算的成本,迅速完成折叠。
其实不只蛋白质折叠预测,很多计算机对现实世界的模拟都是类似的情况。我们现在的人工算力(目前的计算机)还远远比不上自然算力,如果有一天可以充分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算力,造出分子计算机,也许会有一场计算上的革命,实现很多事情。
3世界是分层的吗?
从《异次元骇客》,到《黑客帝国》,再到《创战记》,《盗梦空间》这些经典的科幻**,还有刚刚读到的《复杂的引擎》这本书,都让我越发觉得这个世界是分层的。
从大的层次来说,我们现在的科学实际就是:找规律,验证规律,然后利用规律。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些这些规律只可以被发现和利用,却不能改变呢,这些规律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谁限制了我们的编辑权限呢?在我们的世界之外会不会还有另一个和我们类似的世界,是他们创造了这个世界,定义了各种规则,并开启了我们的进化计算,更或许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他们的分子计算机中的一个?而有一天,当我们的计算达到某个阈值,我们也可以创造下一层的其他世界,如此不断循环,每个层次的世界都自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从小的层次来说,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分层的。从物理学化学研究的夸克,电子,原子,分子,到生物学研究的大分子复合物,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再到生态学研究的种群,生态系统或者社会学,经济学研究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等,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层次,都是从上一层次的结构中涌现出来的。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理解这样的层级结构有什么目的和意义,但这真是一个很神奇的世界啊!
《复杂的引擎》读后感(四):复杂事物背后的第一性原理
首先必须强调一下:个人认为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一本已经冲击到我世界观的书。
现在的我们虽然处于知识大爆炸时代,每天都习得大量的知识与经验,但是从底层代码---世界观来说,大多数人还都处于牛顿式的世界观。我们会认为整个世界是确定性和可预测的。也许是因为习惯了物理中寻找物质终极组成的还原论思想,也习惯了从历史中预测未来的连续性思想。本书作者---约翰E梅菲尔德以其资深的复杂性研究和广义进化论研究背景从另一个角度(或许是一种会冲击到我们世界观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面对复杂性事物的方法论。他通过介绍生命的演化、哺乳动物的适应性免疫系统、社会的演化、进化算法以及人类学习等,找到了复杂性事物背后的第一性原理---复杂的引擎。
如下图所示,作者将复杂性事物分为两类:免费结构和目的性结构。所谓的免费结构是在初始条件以及物理和化学定律作用下产生的显著性结构,例如晶体、太阳系等等。这些结构的生成不需要预先设计的程序,也没有指令。目的性结构是在初始条件下,通过指令(附加信息)的参与,利用物理化学定律产生的具有一定目的性的结构。而指令来源于进化算法。所谓的进化算法则是在可能性空间(事物在一定约束下随机产生的空间)中通过累积性选择演化出目的性的过程。典型的目的性结构有生命以及人造物(如航空母舰)等等。
在寻找“复杂的引擎”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作者的两个基石假设:第一,物理化学等规律是先天性的;第二,事物的运动本质上的随机的。基于这两个基石假设,作者将计算机科学中的“计算”、生物学中的“进化”和信息论中的“信息”三个关键概念广义化,从而用来描述复杂事物的演化规律。书中指出,广义的计算可以被认为是逻辑规则作用于已存在的状态产生新状态的过程;广义的信息则是系统之间的相互区分;广义的进化不限于生物学中的进化,它同样适用于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和社会学等等。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目的性复杂事物进化是在初始条件与物理化学定律限定的可能性空间中,通过指令(附加信息)选择出一条含有目的性路径的过程,其中指令是在可能性空间中对微小的随机变化反复选择累积产生的。
作者的“复杂的引擎”思想之抽象程度已经接近于哲学层面,这也为复杂性哲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也奠定了一些基础。个人非常同意作者的第二条基石假设,但是对第一条假设:物理化学规律是先天性的,持有保留态度。我认为规律是动态生成的,并不是先天的静态性的存在。当然,这个哲学层面的异议并不影响对书中思想的理解。
以上纯属个人总结与意见,若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复杂的引擎》读后感(五):一个程序员眼中的《复杂的引擎》
《复杂的引擎》是第一推动2018年复杂系统方面的佳作。我于4月下旬开始阅读本书。作为一名做AI/机器学习方向的程序员,很自然的我会更多的从计算机编程和机器学习算法方面对本书的内容进行思考
《复杂的引擎》是第一推动2018年复杂系统方面的佳作。我于4月下旬开始阅读本书。作为一名做AI/机器学习方向的程序员,很自然的我会更多的从计算机编程和机器学习算法方面对本书的内容进行思考。复杂的引擎指的就是进化计算,进化计算是一种具有循环结构的程序,程序具有某种复制机制,并且这种机制允许发生错误或其它变化。每次循环中变化必须很小,并且每次循环都必须有足够多的输出,以供下一次循环能够从足够多的备选项中选择足够好的的输入。
机器学习算法让计算机可以从训练集中获取信息。最简单的办法是把所有数据都存起来。但这样一来数据存储太多,二来不能解决数据中不包含的问题。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需要概括信息后再存储。神经网络的权重就是概括信息的例子。反向传播是确定权重的很有用的技术,也是现阶段深度学习的主流技术,这个方法的一个问题就是依赖于确定的损失函数。但是现实世界中很多问题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目标不好描述,怎么办?答案就是进化计算——复杂的引擎。
要理解复杂的引擎,必须先明确两个基本概念——计算和结构。
什么是计算?大多数人关于计算的印象可能就是类似于1+1=2,ln2之类的数学运算。对于程序员来讲也就是还比较熟悉计算机所采用的二进制计算。广义的计算是什么?想一想高中所学到的函数。函数是英文function的中文翻译,但是函数是一个数吗?不是,函数其实更像function的另一个中文翻译——“”功能“。函数其实就是给定输入信息,然后经过某种操作,产生输出信息。大多数编程语言中的function也是类似的结构。那么广义的计算与函数的定义是基本相同的。有一点不一样的是,计算不仅仅发生在计算机和数学运算中,也发生在真实的物理世界中。书中用“分子砖”的示例描述了物理世界中的计算。人类活动尺度的砖块自组装将物理过程和计算概念连接到了一起。物理结构的形成和计算都能通过状态随时间的互动来认识。确定性计算也就是所谓的图灵机,构成了计算的一个极端,状态只有0和1两种组分形成。但现实的物理系统通常有更多的组分,并具有大量的不确定性。
结构按照是否需要指令分为两种——免费的结构和目的性结构。免费的结构不需要指令,只要有一个初始的输入,按照物理和化学定律就能自发形成,比如雪花、太阳系、雷暴等自然的非生命现象。目的性结构需要某种指令才能形成,比如螺丝刀,电脑、手机、ipad等人造物和各种生物。因为你无法把一堆分子按照物理和化学规律随机摇晃产生出一个螺丝刀,因为这种可能性极低。虽然这种可能性的概率不为0,但现实世界绝不会发生这种事情。
目的性结构需要指令,可是指令从何而来?人造物的指令列表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人类可以指定并理解一些列复杂的指令,从而制造出像汽车、计算机这样复杂的东西。生物这种复杂的结构形成的指令来自于哪里?生物体的复杂结构信息都编码在DNA中。DNA编码的信息量和大多数生命体的复杂结构比起来,还是太少,太微不足道了。书中用通俗的语言详细解释了DNA高效保存信息的手段,以及大脑神经元形成过程和免疫系统形成的不同之处。
复杂引擎是形成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和人造世界的动力核心。理解复杂引擎是认识复杂世界的钥匙,生物科学、组织社会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都需要从复杂性科学吸取养分,让自身学科建立更完善的理论体系。
《复杂的引擎》读后感(六):复杂的引擎,复杂的思维
从收到书开始,前前后后用了三周的空闲时间把这本书读完。《复杂的引擎》顾名思义是复杂的进化,作者也在开篇就提到了这个复杂的引擎的定义。写作的顺序也是从介绍什么是复杂性,其来源,在现实中的表现。如何度量复杂性,这是目前的一大难题,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就涉及到了作者的核心思想,复杂引擎的定义及其作用,如何影响复杂性。复杂引擎的引入会导致的的结果。文中的例子很多很适合作为读者的我们的学习理解。个人体会,作者在引入复制引擎之前,大篇幅介绍了什么是复杂性,其实就是介绍随机性,作为研究随机性的个人来说,有点遗憾的是没有看到作者如何识别随机性。或许这个是一个更大的命题。复杂网络的是目前描述复杂的很好的工具,简单的应用例子是网节点受到攻击,如何保护核心的东西不受到攻击?俗语“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实一个通俗的理解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变化后会导致全局的变化。
《复杂的引擎》读后感(七):为什么我们可以种出一个太阳系却晃不出一辆汽车?
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种出一个太阳系。
太阳系优美复杂,但其大部分可以认为是三个定律的产物,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所以从理论上而言,只要我们拿到一定规模的、正在运动的和不均匀的气体尘埃云,然后找一个宇宙空间丢过去,假以时日,总会产生一个新的太阳系,这与我们在地球上找块地种一颗种子培育出一棵参天大树一样,至少表面看起来一样。
然而,从理论上讲,我们却很难种出一辆汽车,这个种法指的是将汽车所有零件都备齐,然后丢进一个大球或大锅,不停的晃动,显然,从概率的角度,就算我们晃到宇宙尽头,也晃不出一辆组装完好的汽车。
现实呢?现实是,满大街的汽车奔驰来往。
我们当然知道,汽车并不是晃出来的,而是在流水线上组装出来的。所以作者认为,汽车流水线乃至更广义的工业流水线上的流程造就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流程就是指令,而且是长指令。作者顺便探讨了短指令创造复杂性的可能性,典型如NKS元胞机,通过简单的几条规则就可以生成复杂的图案,但是,元胞机却变不出蒙娜丽莎。所以作者倾向于认为,复杂性总是跟长指令相关。
所有人造物都可以看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所以探究人造物的复杂性其实就是探究人类的复杂性,而人类又是生命的一员,所以探究人类的复杂性也就是探究生命的复杂性。
按照作者的想法,生命的复杂性集中体现在计算上,通过DNA这种生物指令实现计算,最终造就了复杂性,并成为诞生于非生命世界的生命对抗非生命世界的最重要武器。
毕竟,在非生命世界,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切将归于平淡,没有什么可以永垂不朽,除了死寂。
生命来了,从《生命是什么》到《自私的基因》,生命用负熵、复制和进化反抗死亡,用复杂反抗简单的物理定律。
万物源于比特?并不是的,非生命的简单世界造就了生命的复杂比特,而生命的复杂比特将反噬非生命的简单世界。万物与比特的关系错综复杂。
生命的起源依然云里雾里,但生命与非生命的战斗,必将持续下去,而我们的武器就是基于(长)指令的计算。
1、不抱怨,不指责。
没有人愿意和一起总是在抱怨消耗能量的人在一起,生活本就不易,若是再听到抱怨和指责的话难免会心生厌烦,真正高情商的人,就算被人做错了事,也不会当面抱怨指责,会致力于问题的解决和能力的锻炼,而这种高情商的表现往往更得人心。
2、不炫耀,不自夸。
情商高就是,我知道我是第一,但我从不说我是第一。—马云
现代社会很多人总是很急切地表现自己,过分自夸炫耀只会拉低一个人的档次,高情商的人总能给人一种谦虚、亲切的感觉,如果你很厉害,心里知道就可以了,而优秀的特质是被人对你的评价。做任何事,成功前不要说,成功以后别人也自然会知道,专注自己就好。
3、真诚地赞美别人。
没有人不喜欢听到赞美的话,真诚地赞美别人能拉近彼此的距离,陈小春有句话:情商高就是,知道什么该说,而且说出来的话让人如沐春风。如果可以,不要吝啬对别人的赞美噢,当然这种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欣赏。
4、和不同人有不同的沟通方式。
我很喜欢一句话:人的性格都是多方面的,只是对不同的人展现不同的性格,对于沟通也一样,和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人交流方式都不一样。和外在的人可以玩得很high,和安静的人也能默默聆听和欣赏。
5、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不管遇到什么事,先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换位思考是找到分析问题根源的最好办法,日常生活工作也一样,给领导发文件,提交材料时想一想怎样能让领导体验更好,如重点标志,超长数据报表隔行填色,汇报语言切中主题,言简意赅。
6、善于倾听。
谈话中大部分人都在重点放在了自己接下来怎么说而忽视了倾听,有些时候别人找我们聊天并不一定是为了寻求帮助和建议,她只是想说说话。我们不妨认真听别人怎么说,体会其需求和感受,多用一些复述性的疑问句:”你说的是这样,对吗” “你刚刚说的xxx让我想起了……”
7、有责任心。
遇到问题,不推卸责任,正面承担去解决,不会轻易承诺,但是说到就一定要做到。答应别人的事,会尽全力做好,对事对人全程负责。责任心有多强,能力就有多大。
一封学生来信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老师:
就要毕业了。
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
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
我不知,简历该怎么写,若是以往我会让它空白。
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
这封来信道出了不少大三、大四学生的心声。大学期间,有许多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当他们被第一次补考通知唤醒时,当他们收到第一封来自应聘企业的婉拒信时,这些学生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前途是那么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为时已晚……
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在这封信中,我想对所有同学说:
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只要做好了这七点,大学生临到毕业时的最大收获就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毕业生。
大学:人生的关键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大学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这样度过……
自修之道: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
记得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时,曾有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向我抱怨说:“你们大学里到底在教些什么?我孩子读完了大二计算机系,居然连VisiCalc 都不会用。”
我当时回答道:“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
她接着问:“学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回答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我当时说的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我认识的不少在中国读完大学来美国念研究生的朋友。他们认为来美国后,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们最缺乏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在国内时他们很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
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我通常会劝这些学生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例如,大学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
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如果遇到好的老师,你可以主动向他们请教,或者请他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参考读物。除了资深的教授以外,大学中的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乃至自己的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有些同学曾告诉我说,他们很羡慕我在读书时能有一位获得过图灵奖的大师传道授业。其实,虽然我非常推崇我的老师,但他在大学期间并没有教给我多少专业知识。他只是给我指明了大方向,让我分享他的经验,给我提供研究的资源,并教我做人的方法。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指导我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我在大学期间积累的专业知识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刚入门时,我曾多次红着脸向我的师兄请教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开会讨论时我曾问过不少肤浅的问题,课余时间我还主动与同学探讨、切磋。“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的周围到处是良师益友。只要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大胆发问,经常切磋,我们就能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首先,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例如,当我们在一门课上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就应当积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这个课题的来龙去脉和目前的研究动态。熟练和充分地使用图书馆资源,这是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读书时,应尽量多读一些英文原版教材。有些原版教材写得深入浅出,附有大量实例,比中文教材还适于自学。其次,在书本之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大学生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开复学生网”开通半年以来,我发现很多同学其实并没有很好地掌握互联网的搜索技巧,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只要在搜索引擎中简单检索一下,就能轻易找到答案。还有些同学很容易相信网上的谣言,而不会利用搜索引擎自己查考、求证。除了搜索引擎以外,网上还有许多网站和社区也是很好的学习园地。
自学时,不要因为达到了学校的要求就沾沾自喜,也不要认为自己在大学里功课好就足够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才已经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概念。当你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时,我建议你开始自学一些国际一流大学的课程。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式课程已经在网上无偿发布出来,大家不妨去看看MIT的网上课程,做做MIT的网上试题。当你可以自如地掌握MIT课程时,你就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国际化的挑战了。
总之,善于举一反三,学会无师自通,这是大学四年中你可以送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
基础知识:数学、英语、计算机、互联网
我曾经说过,中国学生的一大优势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如数学、物理等。但是,最近几年,同学们在目睹了很多速成的例子(如丁磊、陈天桥等)之后,也迫切希望能驶上成功的快车道。这渐渐形成了一种追求速成的浮躁风气。有许多大学生梦想在毕业后就立即能做“经理”、“老板”,还有许多大学生入学时直接选择了“管理”专业,因为他们认为从这样的专业毕业后马上就可以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可不少学生进入了管理专业后,才发现自己对本专业的学习毫无兴趣。其实,管理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都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地方,没有哪个专业可以保证学生在毕业时就能走上领导岗位。无论同学们所学的是哪个专业,大学毕业才是个人事业的真正开始。想做企业领导或想做管理工作的同学也必须从基层做起,必须首先在人品方面学会做人,在学业方面打好基础。
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学里的基础课程。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如商学院的财务、经济等课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最后,在许多的中国大学里,教授对基础课程也比对最新技术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
数学是理工科学生必备的基础。很多学生在高中时认为数学是最难学的,到了大学里,一旦发现本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不高,就会彻底放松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他们看不出数学知识有什么现实的应用或就业前景。但大家不要忘记,绝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的知识体系都建立在数学的基石之上。例如,要想学好计算机工程专业,那至少要把离散数学(包括集合论、图论、数理逻辑等)、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数学分析学好;要想进一步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可能还需要更高的数学素养。同时,数学也是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结晶,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几何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会用演绎、推理来求证和思考的方法;通过学习概率统计,我们可以知道该如何避免钻进思维的死胡同,该如何让自己面前的机会最大化。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心把数学学好,不能敷衍了事。学习数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选修多门数学课程,而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数学,要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认知和思考的方法。
二十一世纪里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就是英语。有些同学在大学里只为了考过四级、六级而学习英语,有的同学仅仅把英语当作一种求职必备的技能来学习,甚至还有人认为学习和使用英语等于崇洋媚外。其实,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工具。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世界上最全面的新闻内容,最先进的思想和最高深的技术,以及大多数知识分子间的交流都将用英语进行。因此,除非你甘心做一个与国际脱节的人,英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软件行业里,不但编程语言是以英语为基础设计出来的,最重要的教材、论文、参考资料、用户手册等资源也大多是用英语写就的。学英语绝不等于崇洋媚外。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国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科学技术,学好英语才是真正的爱国。
很多中国留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不错,也高分考过四级、六级、托福,但是留学美国后上课时却很难听懂课程内容,和外国同学交流时就更加困难。我们该如何学好英语呢?既然英语是最重要的沟通工具,那么,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尽量与实践结合起来,不能只“学”不“用”,更不能只靠背诵的方式学习英语。读书时,大家尽量阅读原版的专业教材(如果英语不够好,可以先从中英对照的教材看起),并适当地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文,这可以同时提高英语和相关专业的知识水平。其次,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最好方法是直接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对话。现在有很多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他们中的不少人为了学中文,很愿意与中国学生对话、交流,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此外,大家不要把学英语当作一件苦差事,完全可以用有趣的方法学习英语。例如,可以多看一些名人的对话或演讲,多看一些小说、戏剧甚至漫画。初学者可以找英文原版的教学节目和录像来学习,有一定基础的则应该看英文电视或**。看一部英文**时,最好先在有字幕的时候看一遍,同时查考生词、熟悉句式,然后在不加字幕的情况下再看一遍,仅靠耳朵去听。听英文广播也是很好的练习英文听力的方法,大家每天最好能抽出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收听广播并尽量理解其中的内容,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录下来反复收听。在互联网上也有许多互动式的英语学习网站,大家可以在网站上用游戏、自我测试、双语阅读等方式提升英语水平。总之,勇于实践、持之以恒是学习英语的必由之路。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在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也已成为他们进入社会的必备基础之一。虽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需要懂得计算机原理和编程知识,但所有大学生都应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办公软件和搜索引擎,都应能熟练地在网上浏览信息和查找专业知识。在二十一世纪里,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就像使用纸和笔一样是人人必备的基本功。不学好计算机,你就无法快捷全面地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或信息。
最后,每个特定的专业也有它自己的基础课程。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许多大学生只热衷于学习最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因为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会要求这些方面的基础或经验。这些新技术虽然应该学习,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更为重要,因为语言和平台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只要学好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算法、编译原理、计算机原理、数据库原理等)就可以万变不离其宗。有位同学生动地把这些基础课程比拟为计算机专业的内功,而把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比拟为外功。那些只懂得追求时髦的学生最终只知道些招式的皮毛,而没有内功的积累,他们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手的。
虽然我一向鼓励大家追寻自己的兴趣,但在这里仍需强调,生活中有些事情即便不感兴趣也是必须要做的。例如,打好基础,学好数学、英语和计算机的使用就是这一类必须做的事情。如果你对数学、英语和计算机有兴趣,那你是幸运儿,可以享受学习的乐趣;但就算你没有兴趣,你也必须把这些基础打好。打基础是苦功夫,不愿吃苦是不能修得正果的。
实践贯通:“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上高中时,许多学生会向老师提出“为什么?有什么用?”的问题,通常,老师给出的答案都是“不准问”。进入大学后,这些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不准不问”。在大学里,同学们应该懂得每一个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与具体的实践、应用如何结合起来,尤其是工科的学生更是如此。
有一句关于实践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如果能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可以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因此,我建议同学们多选些与实践相关的专业课。实践时,最好是几个同学合作,这样,既可经过实践理解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如果有机会在老师手下做些实际的项目,或者走出校门打工,只要不影响课业,这些做法都是值得鼓励的。外出打工或做项目时,不要只看重薪酬待遇(除非生活上确实有困难),有时候,即便待遇不满意,但有许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我们也值得一试。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实践经验对于软件开发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微软公司希望应聘程序员的大学毕业生最好有十万行的编程经验。理由很简单:实践性的技术要在实践中提高。计算机归根结底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不动手是永远也学不会的。因此,最重要的不是在笔试中考高分,而是实践能力。但是,在与中国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很惊讶地发现,中国某些学校计算机系的学生到了大三还不会编程。这些大学里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的确需要更新。如果你不巧是在这样的学校中就读,那你就应该从打工、自学或上网的过程中寻求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在网上可以找到许多实践项目,例如,有一批爱好编程的学生建立了一个讨论软件技术的网站(wwwdiyinsidecom),在其中共享他们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并成功举办了很多次活动(如在各大高校举办校园技术教育会议),还出版了帮助学生提高技术、解答疑难方面的图书,该网站有多位成员获得了“微软最有价值的专家”的称号。
培养兴趣:开拓视野,立定志向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中曾深入论述了快乐和兴趣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充满激情,你就有可能在该领域中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甚至为它而废寝忘食。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学习,而是为了“享受”而学习了。在“第三封信”中,我也曾谈到我自己是如何在大学期间放弃了我不感兴趣的法律专业而进入我所热爱的计算机专业学习的。
有些同学问我,如何像我一样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呢?我觉得,首先要客观地评估和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不要把社会、家人或朋友认可和看重的事当作自己的爱好;不要以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是要亲身体验它并用自己的头脑做出判断;不要以为有兴趣的事情就可以成为自己的职业,例如,喜欢玩网络游戏并不代表你会喜欢或有能力开发网络游戏;不要以为有兴趣就意味着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不过,你可以尽量寻找天赋和兴趣的最佳结合点,例如,如果你对数学有天赋但又喜欢计算机专业,那么你完全可以做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