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志象网”,作者马誉。
4月1日,印度知名风险投资人Brij 给圈子的朋友发了条信息:
Uber即将退出印度。
第二天,他说这不过是条愚人节的消息而已。
不过,在Uber撤离东南亚之后,印度媒体一直在风传:Uber很可能放弃南亚次大陆。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在风雨飘摇中,印度是Uber不可沉没的大陆。
一路走来,Uber 更像是一个节节败退的巨人,试图守护现有的领地。
CEO达拉·科斯罗萨西称,这是 Uber 的策略使然。他们试图放弃原有的全球扩张计划,转而集中占领核心市场。
在印度的这一仗,他们打得赢吗?
Uber 最终还是决定退出东南亚这个寸土寸金的市场了。
对位于南亚的印度市场,Uber 是否能够借此腾出手来,集中更多火力?
印度的业内分析师表示,目前 Uber 在印度市场上,正在与本土打车软件 Ola 进行激烈的交锋。
和占领东南亚市场的 Grab 一样,Uber 和 Ola都是软银投资项目。目前在印度市场势均力敌,和之前东南亚市场的局面十分相似。
但软银却不愿看到自己旗下的两家公司相互厮杀。
据日前消息,Uber 和Ola 正在谈判,Ola 或将接管 Uber 的印度市场。
推动这场谈判的,正是软银。
有业内消息称,这两家公司的高管在过去几个月里曾多次会面,就业务合并一事进行讨论。
对这件事,Uber 方面似乎并不情愿。
高层策略
推进Uber出售东南亚业务,是软银对其投资了数十亿美元之后的首次举措。
有熟悉 Uber 经营策略的内部人士称,有清楚的迹象表明,从东南亚退出的确是 Uber 借此获取该市场股权的最后一笔交易。
据知情人士透露,软银旗下Vision基金的首席执行官拉杰夫米斯拉,希望 Uber 可以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像拉美这样有利可图的市场上。
自从2014年成为了 Ola 最大的投资方后,很多人就在担心这家日本的投资机构最终将推动Uber 与 Ola 在印度市场的业务合并。
但在 Uber 的 CEO,达拉·科斯罗萨西 (Dara Khosrowshahi) 看来,印度显然是一个“核心市场”,他在接受印度金融时报的采访时说,Uber将"在印度投资,并且长期经营”。
“在东南亚的交易能够让我们在核心市场上和对手进行真正的抗衡”,他说,于此同时,还能够让我们在一些非核心市场上获得不断增值的股权。
在退出东南亚市场之后,达拉·科斯罗萨西一度放话,称东南亚的撤退将是Uber 最后一次从某个国际市场退出。
Uber 内部的一位高管也表示,虽然 Uber 和 Ola 看起来厮杀激烈,但管理层并不认为 Ola 会成为他们真正的威胁。
这位高管还表示,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Uber 在印度市场终将是会获得盈利的。
“我们在印度有很大的用户群,每天的接单次数超过100万次,虽然目前在印度市场获得盈利对我们来说会是一个挑战,但却并非没有可能。”
而在美国和拉丁美洲之后,印度已经位居Uber 各地市场的前三名。“我们将更加专注于我们运营市场的有机增长”。
他们似乎低估了 Ola 在印度市场的实力。
近身搏杀
Ola 的发言人日前曾表示,公司一直在寻求扩大经营的机会。并称已经得到了包括软银在内的各方投资者的支持。
他还说,如果在印度市场上发生任何相关的整合,那么一定是由Ola 主导。
对此,Uber 和软银都拒绝发表评论。
与 Uber 在其他市场面对群狼的局势不同,在印度,他们只有 Ola 这一个竞争对手。
“印度的情况与东南亚不同”,咨询公司Forrester的副总裁兼研究主管弗雷德里克吉龙说:“这里市场更大,所以 Uber不会像在东南亚一样,面临盈利问题。”
但要完全赢得印度市场也并非易事,在最近的几个月里,他们已经在部分城市的攻坚战上败给了Ola,一位业内的分析师说。
目前,Uber 在印度的约30个城市开展业务,其市场份额超过了35%。
但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Ola 的业务遍布印度110个大小城市,拥有超过45%的市场份额。
此外,Ola还拥有自己的数字钱包,Ola Money,并提供诸如PrimePlay这样的服务,算得上是一个可用于长途旅行的车载娱乐平台。
Counterpoint分析师NeilShah指出,Uber 目前在印度市场进展缓慢,更多是因其近期总部的动荡。一方面是新CEO全新的业务管理风格,另一方面是团队所面临的来自股东的压力。
据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Uber 在印度的业务盈利其实是要高于Ola 的。
但 Ola 却收入更高。
这主要是因为 Ola 的产品经营范围更广,而且其下产品autorickshaws,是印度一些小城镇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但 Uber 并没有打算投降的意思,它们最近签署了一项新的合作,任命印度板球队队长Virat Kohli作为 Uber 为期5年的形象大使。Virat Kohli算得上是印度身价最高的明星之一,而板球作为印度的全民运动,在消费者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影响力。
“Uber不会很快退出,”曾与它们进行合作的相关业内人士表示。“我相信他们会更加深入地融入印度,至少在未来几年,印度两虎相争的局面还会继续。”
软银并不这么想。
看不见的玩家
自从2018年初一举成为 Uber 最大股东以后,软银就变得大刀阔斧了起来。
不久前主导Uber 在东南亚地区的撤离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就在东南亚地区的监管机构还在讨论 Grab 的一家独大是否会造成市场垄断的时候,他们又盯上了印度。
Uber 内部管理层称,公司的控制权最终还是属于最大投资方的。因此,在Uber 这件事上,最大的决策方是软银。
的确,现在的软银似乎已经成为了网约车行业的主控方。
从2014年首次注资印度打车软件 Ola 起,到2018年初一举成为 Uber 的最大股东。目前亚欧市场的几大打车软件,包括中国的滴滴、东南亚的 Grab都被先后收入软银的口袋。
(来源于Quartz)
也难怪媒体发文称,Uber 其实并不是打车软件之王,软银才是真正的大佬。
面临来自软银的压力,“情况是不可预测的”。有Uber 内部高层表示,目前 Uber 在印度的业务面临很多的压力,必须要在2019年之前做出好的业绩。
否则,软银极有可能给高层施压,要求他们与 Ola 进行业务合并,或者退出印度市场。虽然 CEO 和高管们都很看重印度市场,但这次的决定权却未必会在他们手中。
一边是来自软银的高压,一面是对手的迅速增长。
据业内初步估计,目前 Ola 的市场份额是65-70%,虽然 Uber 一直坚持称,Ola 的这些业绩是建立在他们前期努力之上的,但在 Ola 从新加坡再次获得10亿美元的投资后,估值已达60-70亿美元。这股力量显然不容小觑。
Uber India 的多位高管透露,软银现已明确表示,他们希望让 Uber 更多地专注于欧洲、拉丁美洲和美国及澳大利亚市场,而非亚洲。
优步与谷歌无人驾驶技术部门Waymo在法庭上意外达成和解。优步同意不再使用Waymo公司的无人驾驶技术,并支付Waymo公司034%的优步股权。优步公司目前估值为720亿美元,照此计算,Waymo公司获得的股权价值约为245亿美元。
2017年2月,Waymo起诉Uber,指控其无人驾驶汽车中使用了至少8种Waymo的商业机密,尤其是光学雷达传感器技术(Lidar)。这项技术被称为是无人驾驶汽车的“眼睛”,用于指示汽车行进。
该诉讼由Uber并购自动驾驶初创公司Otto引发。据CNBC 2月9日报道介绍,2016年,Uber以68亿美元收购Otto,而Otto由谷歌前工程师安东尼·莱万多夫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创立,其随后领导Uber的自动驾驶部门。Waymo指控称,莱万多夫斯基从谷歌离职时,带走了14000份谷歌文件,其中包括Waymo的商业机密,而这些机密被利用到了Uber的自动驾驶汽车上。
对此Uber则反驳称,Uber的自动驾驶传感器技术是独特的,莱万多夫斯基的窃密行为与它在Uber的工作无关。
,据知情人士透露,本周初,Uber与Waymo私下商议的和解条款包括Uber支付给Waymo价值5亿美元的股权,不过随着本周庭审的进行,Uber的董事会增加了谈判的信心,拒绝了支付5亿美元股权的提议,一部分原因是包括卡兰尼克在内的证词对Uber更为有利。
CNBC的报道中提到,抛开双方和解不谈,Uber始终坚持它们没有在自动驾驶技术中使用Waymo的商业机密。最终双方的和解也不需要Uber支付一笔赔款或是改变自动驾驶汽车发展的计划。但Uber身负的多起诉讼依旧会不时曝光其商业模式产生的问题,以及前CEO卡兰尼克的负面影响。
上周,汽车行业发生了“大地震”,Uber的CEO卡兰尼克辞职、特斯拉自动驾驶负责人宣布离职。
汽车行业的新兴领导者正在经历着不同的危机,投资者和技术爱好者们认为,汽车行业的重组或许正在坍塌,新兴的领导者很有可能只是为传统汽车企业做了嫁纱,这主要是因为技术的影响因素被夸大了,他们被捧得太高了。
Uber与特斯拉在上周的遭遇,似乎点醒了不少人,在汽车这个行业中,新入场的的巨头们在经历着不可言说的阵痛。即使是市值700亿美元的Uber也可能缩水得严重,特斯拉最“优秀”自动驾驶部门的负责人,也只干了6个月就呆不下去了。
究其根本原因,Uber和特斯拉尽管被誉为是汽车行业的先驱,但他们也无法摆脱传统汽车行业对他们商业模式的影响,此外,技术这个因素在传统汽车行业里被过分放大了。
特斯拉眼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Model 3的量产和销售,以产品来证明为何过去一年股票涨了70%。这么说来,特斯拉与传统汽车企业的经营模式没什么不同,设计和制造汽车,然后销售汽车赚钱,以此往复。如果说有不同,那也只是给这个过程加了点炫酷的自动驾驶系统而已,在行业里加了个壁垒而已。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特斯拉连年的亏损是说明了经营的“不健康”,卖不出去车还在烧钱。投资人和硅谷的精英们一直被汽车行业所谓的新能源、运输网、太阳能公司这种概念给“忽悠”了。
再来看看Uber,Uber的出现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在疯狂生长期过后,不少人开始清醒的认识到Uber只是一个手机应用而已,将自由职业者与城市里的乘客联系在一起,在出租车之外多提供了一种选择。
与特斯拉的“重”模式不同,Uber不需要给司机发工资,不需要请工程师来设计和研发强大的电池。Uber的模式非常轻,需要依靠传统的汽车行业提供车和司机,这也就意味着门槛低,很容易被人模仿。一大堆软件工程师就可以轻松复制Uber的模式,并向他们发起挑战。
Uber不得不在世界各地与竞争对手“干一仗”,这种情况也发生在中国的共享单车界。Uber确实最后成为了老大,但是代价是每季度数亿美元的亏损。目前,这个估值惊人的公司陷入了无人驾驶,投资人都找不到能够让他们退出的办法。
这些被称为“破坏者”的公司,不断寻找办法对传统行业发起挑战,但是仔细想想其实并没有完全颠覆汽车行业,甚至可以说还在“依赖”传统汽车行业。
从Uber和特斯拉的例子其实可以总结出,为什么他们的商业模式不太可靠却得到了追捧。因为,技术在传统汽车行业确实起到了吹气球的作用,但同时也确实是被高估了。
2014年6月,Uber宣布正式在香港提供服务。
Uber将按照每分钟2港元(约人民币16元)每公里932港元(约人民币74元)的标准进行收费,但起步价为35港元(约人民币28元)。
Uber经历了很长时间才在香港推出旗舰服务UberBlack。香港有牌照的出租车数量仅为18138辆,而人口则达到700万。香港的情况与只有约13万辆出租车的纽约类似,而Uber已在纽约迅速发展。
相对于亚洲其他城市,香港市民对快速地面交通的需求很大,因此Uber进入香港的时间稍晚并不令人惊讶。 2014年7月14日,美国用车应用Uber正式宣布进入北京市场。此前Uber已经在北京试运营了两个半月,主要覆盖了三里屯和国贸区域。北京是其进入的全球第100个城市。
Uber 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亲自来北京宣布了这一消息。 报道称,百度今日向媒体发出一则邀请函。内容如下:“12月17日,百度将在北京总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与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宣布一项重要的跨国投资暨战略合作签约。届时,百度CEO李彦宏将与神秘嘉宾联袂出席。”疑似神秘嘉宾就是Uber的CEO卡兰尼克。
据了解,2014年12月5日美国打车服务Uber宣布,获得新一轮12亿美元融资,并寻求从战略投资者处获得额外6亿美元融资,公司估值达到了400亿美元。
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消息属实百度此次战略入股Uber,投资金额或不高于6亿美元。因为Uber此前授权发行价值18亿美元的新股,截至2014年12月11日已经募集到了12亿美元。卡兰尼克曾发声明称,该公司仍有余量可供战略投资者加入。 2014年12月17日百度公司与美国知名公司Uber(优步)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及投资协议,Uber宣布接受百度的战略投资,双方达成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百度创始人兼CEO李彦宏表示,百度和Uber的合作有着深远的里程碑意义。此前中美两国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大多是在投资层面,比较早的时候是美国公司投资中国公司,后来也有一些中国公司到美国去投资美国公司。但在中美互联网公司之间进行深层次战略意义上的合作方面,百度和Uber的模式是一个开创式的创新。
协议签订后,百度和Uber将在技术创新、开拓国际化市场、拓展中国O2O服务三个方面展开合作。Uber有望将百度领先的多媒体交互、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产品与服务,迅速扩大新兴市场的市场份额。百度则可以利用Uber丰富的用户资源和线下服务能力,加速其移动业务的全球布局,进一步加强百度移动的商业化。
“这次合作是Uber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Uber创始人兼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表示,“Uber目前已在全球250多个城市开展业务,而亚太是最重要的增长区域。”
资料显示,Uber于2009年成立于美国硅谷,是全球第一家通过智能手机APP实现一键实时叫车服务的企业。Uber于2013年进入中国市场,已在全国9个城市推出服务。 国内打车市场基本被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占据。有意思的是,滴滴属于腾讯系,快的属于阿里系,作为BAT格局的百度方一直未参与其中。对此,分析人士透露,百度或将利用自身的大数据和地图业务与Uber打车市场资源结合。未来国内打车市场或将面临新一轮竞争。
支持安卓、iOS,Windows Phone
Uber,UberTechnologiesInc中文译作优步,是一家美国硅谷的科技公司。
Uber在2009年,由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辍学生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和好友加勒特·坎普GarrettCamp创立,因旗下同名打车APP而名声大噪,Uber已经进入中国大陆的60余座城市,并在全球范围内覆盖了70多个国家的400余座城市。
2016年11月27日,旧版本优步App全面停止在中国提供服务,全面进入中国市场不足三年的Uber正式告别,12月14日,专车公司Uber已经准备好数十辆自动驾驶汽车,准备利用汽车在匹兹堡为用户提供服务,12月22日,Uber已经证实,停止在旧金山的自动驾驶汽车试点。
优步中国市场的详情
2014年7月14日,美国用车应用Uber正式宣布进入北京市场,此前Uber已经在北京试运营了两个半月,主要覆盖了三里屯和国贸区域,北京是其进入的全球第100个城市。Uber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亲自来北京宣布了这一消息。
2014年10月20日,Uber宣布将拼车服务人民优步在国内七个新的城市推出,包括天津、深圳、上海、广州、成都、杭州、武汉和宁波。透过Uber平台,搭乘者可以找到拥有车辆的车主,向车主分担相应的出行成本得到拼车服务,每一趟行程都是通过Uber的系统,并且在搭乘结束时,Uber要求搭乘者和车主互相评分,以便系统可以为双方进行服务匹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