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第1张

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是稳固的和牢不可破的爱情

情到深处,是不需要更多语言的。在四十五回以后,贾宝玉和林黛玉,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吵架,也没有那么多话唧唧歪歪了。如果说之前两人还有很多不放心的话,那么,现在,他们彼此已经对对方深信不疑了。所以,爱已经深深根植于心底,再不需要热恋时期的那样罗嗦的甚至矫情的表白了。而这时候的感情,才是稳固的和牢不可破的了。

请看,五十二回,贾宝玉和林黛玉这样的一段对话:

大家说了一回方散。宝玉因让诸姊妹先行,自己落后。黛玉便又叫住他问道:"袭人到底多早晚回来。"宝玉道:“自然等送了殡才来呢。觉心里有许多话,只是口里不知要说什么,想了一想,也笑道:"明儿再说罢。 "一面下了阶矶,低头正欲迈步,复又忙回身问道:"如今的夜越发长了,你一夜咳嗽几遍醒几次"黛玉道:"昨儿夜里好了,只嗽了两遍,却只睡了四更一个更次,就再不能睡了。"宝玉又笑道:"正是有句要紧的话,这会子才想起来。"一面说,一面便挨过身来, 悄悄道:"我想宝姐姐送你的燕窝____"一语未了,只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问:"姑娘这两天好"黛玉便知他是从探春处来,从门前过,顺路的人情。黛玉忙陪笑让坐,说:"难得姨娘想着,怪冷的,亲身走来。"又忙命倒茶,一面又使眼色与宝玉。宝玉会意,便走了出来。

这段话,我们可以份两部分来读。

第一部分,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对话。

林黛玉问袭人多早晚回来。其实挂念的不是袭人,而是她知道贾宝玉在生活上依赖惯了袭人,怕贾宝玉过得不舒适。多么体贴的用心呐!

而贾宝玉呢?更甚。先是“因让诸姊妹先行,自己落后”,为的就是能够单独和林黛玉说话呀。而且是“觉心里有许多话,只是口里不知要说什么”,这就是情到深处的典型表现,因为彼此已经存在于彼此心中,话儿反而是多余的了。那种想说又不想说,欲说还休的感觉,其实是无比甜蜜的。

第二部分就是应付赵姨娘。

这实在像小夫妻俩的一次小默契。好精明的主妇,一眼就看穿了赵姨娘的虚情与假意,有这样的妻子,该是何等幸福的事情。而且,小妻子是那么默契,心里是这么想,表面却一点不怠慢,忙着倒茶,还说什么大冷天的,可谓八面玲珑滴水不漏。一面却使眼色让丈夫离开,躲过这个“天敌”。很多人一直说,林黛玉可以谈恋爱,不可以做妻子。这时的林黛玉,难道又比薛宝钗差吗?大家一直以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结合未必幸福。是这样的吗?不是。曹雪芹用这些暧昧的描写告诉人们,如果他俩结合,那才是真正的心灵交融的幸福呀。在曹雪芹和贾宝玉的心里,今生不能与林黛玉结合成为夫妻,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痛。所以,在下意识里,在前八十回,曹雪芹是有意无意的把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处一些场景,描写得像小夫妻一样的甜蜜的,这其实是一种“补偿性的描写”。不信,请看:林黛玉为贾宝玉戴斗笠。渔翁渔婆的笑话。耗子精的典故。包括这一次,让人们恍然以为就是这两人婚后的甜蜜生活呢。

  很多时候,痛苦也可以是快乐的和幸福的,但那是在精神的世界里,在幻想的国度里。

贾宝玉和林黛玉第一世情缘,是神瑛侍者侍奉、灌溉绛珠仙草。林黛玉常说自己是“草木之人”,没有什么金啊玉啊。在薛家大造“金玉良缘”舆论时,贾宝玉偏偏梦中说“木石姻缘”。林黛玉前身是绛珠仙草,贾宝玉是神瑛侍者。他们之间就是“木石姻缘”。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第二世情缘,是绛珠仙子在“五衷内对神瑛侍者郁结着缠绵不尽之意”,一心回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这是仙女和仙人的情缘。

这样一来,林黛玉就有两个前身,第一个前身是绛珠仙草,第二个前身是绛珠仙子,再加上贾府里的宝黛爱情,林黛玉跟贾宝玉的感情恰好是三世情。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

林黛玉出身在一个已衰微的封建家庭。林黛玉没有兄弟姐妹。母亲的早逝使她从小失去母爱,同时也使她没有像一般大家闺秀那样,从母亲那里受到礼教妇德的熏陶和训练。父亲请了家塾先生教她识字读书,又因她身体怯弱,课读也就不甚严格。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爱自己之所爱,憎自己之所憎,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这种性格最不宜寄人篱下,可是她因父母相继去世,偏偏不得不依傍外祖母家生活。她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使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使她用真率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势力,以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

  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她遇着热心、真诚的贾宝玉,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瞬间就彼此达到了了解和默契,他们都在对方的身上发见了自己,在自己心灵上照见了对方。他们由青梅竹马顺乎自然地发展成爱情。林黛玉从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与处境和高洁的思想品格出发,执著而强烈地向贾宝玉要求着彼此“知心”、“重人”、忠于自我并与“金玉之论”以及封建主义秩序截然划分界限的严肃专一的爱情。她或喜或怒、变尽法子反复试探贾宝玉的真心,一旦得到贾宝玉的肺腑之言以后,她的感情便趋于平静,由对贾宝玉的不放心转而对恶劣环境的深沉的忧虑。“诉肺腑”是他们恋爱转入成熟的标志。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这个恋爱在两个层次上与封建主义发生矛盾:首先,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进而由于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们代表着新兴的力量与封建家庭对峙着;而封建家庭要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又决不可能允许这种恋爱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个冲突毫无调和余地。制造悲剧的不是贾母、元妃或王熙凤某个或某几个人,而是封建主义。作为外祖母的贾母并非不心疼林黛玉,但她选择孙儿媳妇终究要考虑整个家族的利益。林黛玉的羸弱的身体、孤傲的脾性以及自定终身的越轨行为,贾母是不能喜欢的,她要给贾宝玉说亲,曾托过清虚观的张道士,后来又留意打量过薛宝琴,这些迹象表明她就是没有选择林黛玉的意思。她所以一时不能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断然干预,主要是怕伤害了贾宝玉。随着贾家境况的恶化,随着家长要把贾宝玉引上封建正路以挽救家庭颓局的希望日益明确和强烈,家长便把他们的缔结“金玉良缘”的意愿一次又一次的暗示出来;同时,一次又一次的剿杀贾宝玉身边的反抗势力,并且把压迫的圈子越来越紧缩到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敏感多病的林黛玉挣扎着,一心想得到幸福自由的生活,她曾因自己终身无人依恃而频频想念自己的父母,她还曾幻想过薛宝钗母女的同情和庇护,但环境是那样的虚伪和险恶,她的幻想破灭了,眼泪流尽了,终于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它通过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由盛到衰的客观描写,真实地再现了清代康乾时期广阔的社会画卷。而作为绾毂全书的一根主线.作者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描写,却又使《红楼梦》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上,涂抹上一种理想主义色彩,具有崇高的美学意蕴。无疑,宝黛的爱情描写是《红楼梦》最富神韵的地方。曹雪芹以饱含情感的笔墨,多侧面地展示了宝黛二人刻骨铭心、哀婉动人的爱情生活,给后世留下了一曲优美动人的爱情绝唱。其中,廿三回所写的宝黛“共读西厢”就是最为精彩的片段。

小说此回写宝玉一日闲散无聊,便携着一本《西厢记》来到沁芳闸桥边坐着阅读,在这暮春时节,潇湘馆中的林黛玉忽感桃花飘零,恐为污泥所染,便提着花锄到沁芳闸“葬花”,于是,宝玉和黛玉在此相逢,黛玉忽见宝玉手中拿着一 本书,便问是什么书宝玉见闻.慌得将书藏于身后,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后被黛玉索逼不过,只好将书递出.黛玉见是《西厢记》,内心喜不自禁,坐在石上翻阅,一会儿就沉浸在戏曲的艺术境界中。当黛玉读完后.机敏的贾宝玉便借《西厢记》中张生所说的两句话“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城倾国貌’,”向她挑情逗爱,倾吐内心的爱慕之情。黛玉因顾及少女的矜持,不觉怒嗔宝玉,说要告诉舅舅,舅母去,后见宝玉向她告饶的窘态,遂又转嗔为喜,也借《西厢记》中红娘所说的话来嘲笑宝玉是“苗而不秀的银样蜡枪头”。

无可否认,“共读西厢”所展示的宝黛爱情画面是极为优美的,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它却又是宝黛爱情的一首序曲。因为,在宝黛二人进人大观园之前,《红楼梦》对他们的生活场面虽有多处描写,有的甚至也写的极为精彩,诸如十七回的“林黛玉误剪香囊袋”,十八回的“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但即是表现他们二人天真无邪,斗嘴赌气的孩童生活,其中并没有夹杂着任何爱情成份。而廿三回所写的“共读西厢”却不同,它预告了宝黛表梅竹马的生活已告结束,那充满着理想憧憬的爱情生活正式降临,很明显,紧接着廿三回以后所写的宝黛生活场面,如“情中情因情感妹妹”,“诉肺腑心迷活宝玉”等,无不是他们爱情自身发展中真情流露。

在宝黛二人进入大观园生活伊始,小说就描写了“共读西厢”这场戏,显然是作者的精妙构思。小说在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已初步为我们展示了大观园这个古典园林建筑的面貌。这里山水相依,曲径通幽,雕梁画栋,亭台栏干,有着一种非常优美 和谐、宁静的气氛。正是大观园这种如诗似画的典型环境.才使宝黛在步入大观园生活之初,就迅速地孕育了那种追求精神愉悦,具有较高审美层次的男女爱情。无疑,大观园这块“沙漠中的绿州”,对催化宝黛爱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它还使二人的爱情在以后的自身发展中.仿佛经过一层滤化.显得纯洁、美丽、动人.从而震撼了千千万万人的心灵,无庸置疑,“共读西厢”这首优美的爱情序曲,一开始就奏出了一种不同凡响的音调,它所呈现的宝黛爱情的审美意向是显而易见的。

在宝黛“共读西厢”这场戏中,最有趣味的就是他们以曲词挑情逗爱,以试真情,之句乎 **听了微道:“这倒记不得,只记得‘既见君子,不我退弃,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二人亲亲挑逗,两个母亲那里知道,只道他们谈论书中的典故,一毫也不防缣,遂由他兄妹: 人说说笑笑。

曹雪芹借鉴了才子佳人小说这一细节描写,井加以艺术的创新,这首先在于,他改变了诗作为青年男女挑情逗爱的媒介,而大胆地运用了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收到了摄人心魄的艺术效果。《西厢记》自明至清,可以说一直被封建统治者视为“*诲之书”,清乾隆,最高统治者就直接谕文内阁“严行禁止”,可见此书在统治者眼中,就如“洪水猛兽”,然而,曹雪芹《红楼梦》中为我们展示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初次爱情生活,就是“共读西厢”。这种高妙的艺术构思.无论是对宝黛二人叛逆性格的形成,还是他们的爱情所表现出来的反封建礼教的深层思想意义.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次,从《红楼梦》的描写来看,宝黛的爱情觉醒,显然也与《西厢记》具有直接关系。《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与在前的才子佳人小说所表现的青年男女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具有很大差异。宝黛在爱情萌发之前,曾经历着一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童年友情生活,,又接触到《西厢记》这种优美的戏曲,书中所描写的张生和莺莺对爱隋的执着追求,无疑直接启示了宝黛内心深层的朦胧的爱的意识,可以说,宝黛的爱情觉醒与《西厢记》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具有直接的关系。 宝黛《共读西厢》之所以在《红楼梦》中描写得如此优美动人,与作者在艺术上精心处理也有很大关系。《红楼梦》是一部诗意小说,这不仅表现在小说的审美意义上,而另一方面,正在于把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移植到小说的创作中。中国古典诗词大都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关系可以被描述为复杂而独特的红楼梦中的一对重要角色。他们是同族中的表亲,也是青梅竹马的伙伴。他们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纽带,既有亲情、友情,也有爱情的成分。黛玉是一个敏感、聪明且富有艺术天赋的女子,而宝玉则是一个深情、忧郁的男子。他们之间常常相互倾诉心事,共同分享快乐与悲伤。然而,由于众多的社会和家族因素的影响,以及宝玉被定为贾家的继承人,他们的感情始终无法得到完全的满足。最终,命运的安排使他们的关系遭受了痛苦的打击和分离。黛玉的早逝使得他们的爱情永远留存在记忆中。

小说的第三回,黛玉因为母亲去世,被外祖母史老太君(宝玉的奶奶,书中一般称作贾母)接到贾府。后来就听二舅母(王夫人)说:她有个儿子是个“混世魔王”,“你以后不要睬他”。黛玉知道二舅母说的便是衔玉而生的那个表哥贾宝玉。正不知道该怎么对待他,宝玉就来了。于是二人相见认识。

按照书中的写法,他们是前世就认识的,贾宝玉是神英侍者,黛玉是绛株仙子,神英侍者为快要枯萎的绛株草浇水使之活下来,绛珠草决心用一生的眼泪报答他,这就是木石前盟,这是一种带有神话色彩的浪漫写法。所以回到现实中,他们就一见钟情,并慢慢深厚了感情。

宝黛爱情的发展还体现在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之中。先看:“(宝玉)谁想静中生烦恼,忽一日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园中那些人多半是女孩儿,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坐卧不避,嘻笑无心,那里知宝玉此时的心事 那宝玉心内不自在,”标准的青春期烦躁。于是有了共读西厢,这时二人的关系进入初恋。

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黛玉纵然才华横溢,却也只能对着这份犹如水中只月的感情枉自嗟呀,黯然垂泪,耗损着生命的精魂直至散灭,而以"木石前盟"为今世主线的宝玉,在黛玉死后,也必然注定会道悟出家,回归前世。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后世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扩展资料

1、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

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身魂,荣府么女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 

她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5岁上学,6、7岁母亲早亡,10岁师从贾雨村启蒙。

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春年少,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和叛逆精神而慢慢发展成爱情。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带有奇幻元素的罗曼蒂克色彩,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2、贾宝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男主角。前世真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次子。因衔通灵宝玉而诞,系贾府玉字辈嫡孙,故名贾宝玉,贾府通称宝二爷。他是大观园女儿国中唯一的男性居民。 

贾宝玉自幼深受贾母疼爱,游于温柔富贵乡,专爱作养脂粉,亲近家里姐妹和丫鬟;他与林黛玉青梅竹马,互为知己,发展成一段世间少有的纯洁爱情;他重情不重礼,结交了秦钟、柳湘莲、北静王等有情男子。

他喜欢诗词曲赋之类性情文学,厌恶四书和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把那些追逐科举考试、仕途经济的封建文人叫做“禄蠹”。

可是到头来“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 。他所爱的清净女儿们死的死,散的散;自身又在家族安排下糊里糊涂与薛宝钗结婚,致使林黛玉泪尽而逝;再经抄家之痛,越发唬得他疯疯傻傻。

参考资料:

林黛玉-

参考资料:

贾宝玉-

1林黛玉出身于“清贵之家”,由于小时父母钟爱,比较任性。后因父母早丧,寄居贾府,孤苦伶仃。环境的龌龊势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为保持自己纯洁的个性,她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并且常以“比刀子还利害”的语言,揭露周围不合理的现象,因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出于她和宝玉一致的叛逆性格,她鄙视封建文人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生活中,只有自幼耳鬓厮磨的宝玉才是她唯一的知己。

2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真身,荣府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她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

3林黛玉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因母亲早亡,贾母疼爱,接到贾府抚养教育,与贾母、宝玉同住。后来又死了父亲,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林黛玉、贾宝玉因共同的理想志趣和叛逆精神而真心相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92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