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比较大应该要懂事一些,就这么简单!在很多大人的心里其实都觉得大的就应该让着点小的,我相信“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其寓意“教孩子懂得谦让”也折服了无数家长,因此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大小俩孩子在一起玩耍,却突然发生争执,家长可能是出于对“岁数小”的一种呵护,总要下命令:“大的要让小的”,如果大的一方不让,就要被扣上“不懂事”、“自私”等帽子。
然后孩子之间的吵架纠纷大多数都会在各种家长的要求下,结局总是以“大的不服气,小的笑嘻嘻”结尾。可有谁曾想过,“孔融让梨”说的是孔融作为弟弟把梨让给哥哥们,可当家长们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却只抓住了“谦让”,而忽略了故事的本意,结果就“变了味”。
在我看来,孩子的本性本来就是自私的,如果父母一直强制要求大的一方来退一步的话,那么在孩子看来就是偏心!前几年网上也爆出“孔融让梨我不让”的新闻:学校考试,有一道题叫做“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孩子当即写下了“我不让”的答案,却被老师判错,因为标准答案就是“要让”。说到底,其实还是“大让小”的观念深入人心,不仅家长这么做,就连老师也这么教!
我知道家长这样做的本意其实也是好的,出发点是为了能够教自己孩子变得“有风度”、“要礼让”,可孩子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只会想:“我和弟弟明明都是孩子,凭什么我就要让着你?”内心不甘,面对家长的压力却又不得不让,实在是委屈极了!这些在孩子眼里,明摆着就是一种“偏心”的行为,除了委屈外,更会平添对弟弟、家长的嫉妒和不解,对手足之情、亲子关系都有极坏的影响。
没事该打打,真正的亲情是打不断的。我有个比我小九岁的弟弟,小时候可能是不满父母偏向吧,我总是欺负他动手打他,最严重的时候我把他鼻子打了流很多血。
我是一个女孩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有暴力倾向,大概是小时候父母也打我吧,说实话长这么大我爸妈打我弟的次数屈指可数。
我爸爸更是从来没打过我弟,他小时候挨我的揍比父母的都多,因为家里比较困难或者是妈妈管钱特别严,我小时候父母从来不主动给零花钱,我一个女孩子会偷家里钱买零食玩具。
而且小时候我会和姑家姐打架我是打人那个,我会因为和大娘吵架那砖头砸她家大门,这样你应该明白为什么小时候我会挨很多打。
但我弟呢小时候憨厚可爱虎头虎脑胖乎乎,他小时候很听话懂事,邻居也很喜欢他夸他全胡同最可爱,就是这样的弟弟从上没上幼儿园开始就被我打。
最严重时候因为他把我奶油蛋糕奶油吃了没经过我允许拿我本子用被我戾气镇压骂他无地自容,他哭着大喊说我不是他姐姐。
现在长大了闹矛盾的时候我打不过他了也说不过他,他也不会动手打女孩子或者说不会动手打人,我们通常都是冷战,然而过不了两天不知道是谁和谁先说话,我们就会和好如初一起快乐开黑排位去了。
其实长这么大心里对小时候的弟弟一直都是非常愧疚的,小时候他什么都不懂,就因为我嫉妒大人对他的爱经常暴力对他,现在只能慢慢补偿他。
我真正想说的是家人哪有隔夜仇啊,[都挺好]里苏大明一家最后不也一样全家和和乐乐温馨有爱了,过一段时间互相找个台阶下。
你们肯定早就把这件事忘在脑后了,小时候打架一般家庭都会这样的,长大就好了,不用太在意这些,真正的亲情打都打不断的,除非家人是那种非常极品的。
我和我弟差五岁,虽然不像同龄人一样基本认知水平在一条线上,但这五岁也不像跨越鸿沟那样遥远,远到无法交流,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沟通愈发顺畅,有时候是互相依靠的亲人,有时候就像无话不谈的朋友,所以我时常跟他打趣说可能因为我们都是Z世代(Z世代是一个网络流行语,也指新时代人群。新的“Z世代”是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
说到姐弟,哪有不打架的,自他三四岁会跑,成为跟屁虫,七八岁讨人厌爱告状的时候,我们之间的战火就没有熄灭过。“哎呀你走开,哈喇子又下来了。”“你不许跟我们玩,你这么爱告状。”“就不带你怎么着。”这些话的最终结果都是,要不他又哭又跑地跟在我后边,要不就是一个快步上来,抓我一脸手印,来一巴掌,踢一脚,于是格斗比赛正式开始,互不相让撕扯在一起,往往在爸妈的呵斥和教育下才能结束。说起抓手挠脸,小孩子的指甲总是格外利索,又毒又准,所以小时候的印记在我这坑坑洼洼的脸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就说当时我也是蛮横,没有他之前我就是独生子女干什么都独一份呀,好吃好喝有人疼,虽然有了他我爸妈好像也没有过分的偏心偏爱,但是总归是小的,大家更加呵护,姐姐就被当做大人了。被当做大人的人当然也不想让那个备受呵护的人好过呀,于是鸡蛋里挑骨头,总是见面就掐。想想当时还真是幼稚,但那也是少年时期一段美好的经历呢。
小时候的记忆断断续续,但是跟我弟有关的重要场景基本都记得。
5岁那年某天在学校上学,看到邻居的弟弟也在操场上,我心里就在想,要是我也有个弟弟那就好了,就这么在体育课上我因为想要一个弟弟分神了,以至于没有跟上大家做操的脚步,被体育老师教训了一脚,当时的画面现在想起真的是又气又笑,怎么做个操还能分神挨打呢。接着应该是不久晚上就做了一个梦,梦到有一条绿色的大蟒蛇追着我跑,还缠在我的脚上,我怎么甩都甩不掉,当时就只顾着惊慌失措了,也没跟爸妈提起过(这个梦后来我们长大了闲谈,就觉得很神奇,我的生肖是鼠,我弟是蛇,妈妈说她怀孕要生我弟的时候梦到的是一条小青蛇,这是什么原因也确实是说不清了)。再后来我的记忆就只有一个画面:我在院子里跑着,脸上笑嘻嘻的,心里喊着我要有一个弟弟啦,这应该是我妈刚生下来他的时候。
生下来还没一岁的时候,真的很好玩,我也确实是很宠他,但是稍微大点之后就不行了,全是嫌弃和干架了。除了干架之外,其实有时候还挺欣慰的,因为他吃到好吃的,永远都想着给姐姐留,而姐姐还是嫌弃他,终归是年少不懂事。
我真正开始正视并思考我们姐弟之间的关系差不多已经是我开始上大学的时候了,自那时起我们就没有争吵了。先说为什么我们没有争吵了,原因是我在外地上学,当时家里就他一个小孩了,没人斗嘴打闹蛮寂寞的,又恰好是青春期,心事又多,又觉得自己不被理解,每天跟父母说不上几句话就开始吵架和冷战。他成绩一直忽上忽下的,在虎爸狼妈的传统教育下,打压批评式教育,渴望的认可和鼓励都没有,情绪波动就比较大。
于是因为不被父母理解,姐弟俩互相理解,成为了战友。
在兄弟姐妹的关系中,我认为有些人一直遵从的所谓长者为尊、为大,这是不可取的,谁说年龄小的就应该听年龄大的,年龄大的说的做的就全是对的吗?兄弟姐妹之间如果不把自己放在平等的关系平台上,那就意味着有一方永远是在被压迫,换位思考下,如果自己的亲兄弟姐妹都不认可自己,都不赞同支持自己,甚至使坏心眼,那该有多痛心。
我和我弟的相处模式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会的,我就跟他讲道理、告诉他各种可能性,让他碰到这类事情的时候可以有自己的思考,自己做决定。对于他感到疑惑迷茫的事情,我也会跟他讨论,侧面引导,但是我不会告诉他做什么一定是对的,只要不做一定是错的的事情,那他就是对的,自己感受和实践最重要,栽个跟头才能爬起来知道脚底下哪有坑。我鼓励他即使是高中学习很紧张,既然喜欢踢足球,那就去适当放松一下,没什么大不了,天天捧着书不一定时时刻刻就能学进去,适当放松调节反而是有利于学习新的知识,大脑更有活力。我也不反对他谈恋爱,但是要注意情绪的管理,要清楚自己现在的角色,不要只想着当下,一辈子确实很长。越是叛逆的时期,越需要去放松拉扯他的那跟弦,张弛有度,才能让他感受到你的良苦用心,而不是每天呵斥着吐苦水,说自己为了孩子的生活有多么的不容易,其实他也知道不容易,但是他不喜欢压迫。
很高兴,我相信他,他也做到了。高中去踢了足球比赛,最后高考也比平时成绩好,整个人都很自信。虽然没有进一所特别知名的本科大学,但是他迈出了人生的新一步。刚进入大学,前一两个月确实特别不适应,一个西北人跑到了东北角,室友也是从南方到东北,哪哪的都有,人际关系比高中复杂多了,这时候足球又成为了社交利器,大一他就进了校队,破格被提拔为院系足球队的队长,拿到了院校比赛的第一名。在我眼里,虽然他还有不足,但是他也在努力慢慢成长,有时候说的话过于老成,也让我大吃一惊、豁然开朗。我们也会相互开玩笑、保守秘密,也从不会在别人面前揭短,即使是父母。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不喜欢被强迫着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故意去冲撞谁,以己度人不如以人渡己,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任何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发光点。年龄不代表经历和阅历,如果非要这么限制的话,那可能设限的人失去的会更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