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
本诗通过对木兰从军、沙场征战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深明大义、不慕名利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质品质。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白话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
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
参考资料:
—木兰诗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今河南相州汤阴(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人,中国南宋名将,汉族民族英雄。岳飞一生与中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国作战,为宋王朝抵御异族侵略,但是最后由于受到南宋统治者的猜忌而被监禁、杀害。宋孝宗淳熙六年(1169年)追諡武穆,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鄂王,故后人也称「岳武穆」或「岳王」。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幷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左氏春秋》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寃哉!呜呼寃哉!孝道在所有的故事中,岳飞被同时描绘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完美军人与恪守儒家道德规范的模范。这些故事有的强调他与生具来的民族主义精神,如(岳母刺字),其母通过在他的背上刺「尽忠报国」四个字,让他铭记国仇家恨。这个民间杜撰的故事也体现了他的「孝道」,在「家国同构」的中国古代社会有特殊寓意。军事有的故事强调他的军事天才,在《岳家军》等民间文学作品中,岳家军饿死不抢粮,冻死不拆屋,令行禁止,甚至让敌人也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他出师百战百胜,朱仙镇大捷,将金兵打得一败涂地。几乎所有的作品都着重描绘了他的个人悲剧,并把它和民族命运相联系。 如同很多中国古代的将领和政治家一样,岳飞也以文才传世。慷慨激昂,脍炙人口的《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为全世界华人所熟知。花木兰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位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其真实性不详。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北魏,最初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1],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的《雌木兰替父从军》,剧中自称「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自此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也说:「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值得一提的是,岳飞被诬陷至死而宁死不反,体现了儒家的忠君之道,也同时为这些作品所肯定。在明代话本《黄龙府》中,作者采取了反历史主义的立场,将历史改写为岳飞打败金朝军队,「直捣黄龙」。关于冤屈与忠诚的类似的命题也可以在《水浒传》这样的作品中被发现。祖冲之《述异记》、李亢《独异志》都提到木兰姓花。一说木兰本姓朱,清康熙年间的《黄陂县志》:「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从军,……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笔乘》中也说:「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又有木兰姓魏的说法[2][3],一说木兰姓韩[4]。另据《新唐书》载:「少女木兰,姓任」。花木兰的籍贯也是众说纷纭。《大清一统志》称是颍州谯郡城东魏村人(今亳州市谯城区)。姚莹的《康輶纪行》称是甘肃武威人。刘廷直在《木兰碑》中称木兰是直棣完县人。《商丘县志》载木兰为商丘人。后人创作了很多有关花木兰的戏剧作品,现代还将花木兰搬上**银幕。另有研究指出,花木兰其实为鲜卑人,本名穆兰,花姓应为后人所加,其父列入编户,年代应为北魏年间,参与对柔然的战役,而穆兰是带上骏马参军,职务为函使(专送官方信函的官差),作为而身为函使是不必与其他男性同吃同住,此暂可解释穆兰身为的女性却久久未被发现。 根据《木兰辞》的描述,北朝可汗征兵抵御北方民族入侵,女子花木兰之父亦在受召之列;木兰不忍见其年迈的父亲从军受苦,又没有年长的兄弟可以代替老父,她于是自己乔装成男人,购买各种装备,代父从军。多年后战事结束,木兰因军功彪炳得到可汗召见;可汗虽授以高官厚禄,木兰却只请准予解甲返乡。木兰获准返乡后,回复女性装扮,昔日同袍才惊觉原来木兰实为女子。
参考: wiki+my knowlegde
岳飞立志报国体现了他愿为国家舍身
奋勇有义的精神。
岳飞立志报国体现了他愿为国家舍身
为国牺牲的奋勇有义的精神
而木兰从军远征体现了她为自己的家人而从军的有意有勇的精神。
岳飞立志报国,表现了他奋不顾身,爱国爱民,英勇无畏,不怕困难,志向远大的大丈夫气概。木兰从军远征,表现了她深明大义,孝顺父母,不怕艰辛,舍身忘我,无畏无惧的巾帼英雄品质。
《木兰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赞颂勇敢女性的感情。
《木兰诗》描写了一名女子金戈铁马,巾帼不让须眉,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赏析:
全诗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而很少写她在战斗中的英雄业绩。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
木兰以一女儿身,在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中,能乔扮男装而不被察觉,已显得异常聪明和机警;在万里关山的殊死争夺中,又能屡建战功而奏凯归来,更显出无比英勇和豪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渲染了战争时期军队紧张的节奏气氛。“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渲染了金戈铁马,铁马冰河的军旅生活
简单的说就是渲染了战事紧张,将士们英勇作战的气氛,表现木兰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1、木兰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 的爱国精神,千百年来,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 的形象。
2、《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贴 通:帖;惊忙 一作:惶)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赏析
《木兰》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