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时打闹是孩子特有的表达方式
孩子年龄小,交往表达的方式和大人不一样。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比较稚嫩,他们往往用动作来表达对同伴的喜欢,而对方孩子可能不理解或不喜欢这种特别的方式,误认是别人欺负自己了。
2、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技巧
不少孩子一旦脱离成人的怀抱,会显得手足无措、郁郁寡欢,对新问题和新情境缺乏应变能力,在同伴面前变得紧张、拘谨。
3、父母的过分关注造成孩子心理的不适
即使孩子天天回家告状,爸爸妈妈也不应过分焦虑。你的情绪是导致孩子越来越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从父母的话语、神态、动作中感觉到了不安,心理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会产生压力,久而久之变得更害怕与同伴交往了。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地帮他建立自信。你不妨这样做——
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大胆与同伴交往
多创造让孩子在家里表演的机会,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将孩子表演的过程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给孩子自己欣赏。
过些日子后,鼓励他在家庭聚会中当着亲朋好友的面表演;如果他怯场
,可以让大家观看孩子表演的录像。
也可以让孩子邀请要好的同伴一起到家里举办“礼物分享”派对,请每个小伙伴准备一份小礼物,在欢快的气氛中互相交换礼物。孩子在送给别人礼物的同时,也得到了其他孩子的礼物,这种惊喜可以帮助他走出正常社交的第一步。让孩子轮流表演唱歌、舞蹈或朗诵,最好是他有兴趣或擅长的,鼓励他和同伴分享家里的食物和图书等等。
孩子会从同伴的微笑、家人的赞许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关注孩子内心的需求,引导孩子合理宣泄情绪
如果孩子比较内向胆小,不愿意向亲人或伙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妨利用他的兴趣爱好,鼓励他大胆表达。例如:有的孩子很喜欢卡通人物,不妨给他与卡通人物独处的时间,鼓励他将想说的心里话通过录音机或MP3传递给卡通人物。等孩子不在家时,再仔细收听他与卡通人物的对白,并模仿卡通人物的声音录下帮孩子解决问题的录音。几次以后,孩子会从中学到不少好方法,试着与同伴交往。
让孩子在幼儿园充分表现,增强自信心
当孩子的心理建设初步完成后,可以及时与幼儿园老师进行沟通,请老师给孩子在班级里表现的机会。当然,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过程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家长要有耐心。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孩子出现何种状况,都不要打击他的自尊心,鼓励和支持是这类孩子最需要的。孩子碰到交往中的小难题,你不妨换个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在一起游戏,鼓励他在交往中学会交往。
前两天,好友带孩子来我家玩,一开始三个孩子还挺拘谨的,谦让有加,可是没一会儿就开始分帮派了。
好友的儿子稍大,喜欢当指挥,可是两个小的觉得这是自己的主场,不愿意听别人指挥。不一会儿,三个小家伙就为了到底该听谁的,差点打了起来。
好友想要调停却一点效果也没有,她颇尴尬地问“你家两个孩子在家打架吗?”
“当然打!”哪有不打架的孩子呢,年龄相差越小,孩子之间的纷争和冲突就越多。争玩具、争关注、争“社交掌控权”……
而针对孩子之间发生的争执,大人到底需不需要介入,大致有以下两种看法:
01、要管VS不要管
·“要管”派
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怎么能放任不管呢?他们年纪小,是非观还没确立好,如果孩子习惯了用暴力解决问题,到时候再管可就迟了。
看过一则新闻,陕西一位小学生的父亲闹着要跳楼。原来,他的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争执,把别人打伤了,导致要赔偿许多医药费。这位父亲一时想不开,就跑到学校闹出了这样一幕。
果然,你不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有人替你“狠狠教育”他的。这位父亲,就被连带着也被接受教育了。
·“不要管”派
另一部分家长则认为: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刻,如果孩子一发生冲突,父母就下意识地想要去插手解决,那孩子如何能学会自己处理纷争呢?
胡可就曾提到,孩子的纷争应该尽量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有一次,胡可正开车呢,安吉小鱼儿坐在后座。不一会儿,安吉觉得无聊,就抢了小鱼儿的玩具,小鱼儿大哭。但胡可并没有介入,依旧冷静地开车。
小鱼儿发现哭泣没用,只能停止哭泣,和哥哥陷入赌气的冷战中。自觉理亏的哥哥,待不住了,主动开始唱歌调节气氛。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又和好如初了。在这期间,胡可只是不时地瞄了瞄后视镜,并没有急于插手。
其实,孩子需要学会从冲突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学习如何处理这些纷争,这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那么,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真的要放任不管吗?
02、孩子吵闹打架的意义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发生争执打闹。其实,孩子之间发生纷争,是有其独特的意义的:
0-3岁的孩子
有一组数据表明,2-3岁的孩子中有80%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主张”意识,他们说的最多的是“这是我的”、“我不要”、“我觉得”等等。
这个时候,他们的物权和人权还不够清晰,对于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会让对方觉得被冒犯,都还是一知半解中。
而且,两三岁的孩子,还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心理特征,叫“用攻击表达爱”。有的孩子高兴、开心地时候,就喜欢拍拍别人,但是缺乏控制的力度,可能会让别的小朋友生气,但他们不自知,从而容易引起冲突。
3-6岁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了,加上他们“自我主张”意识的进一步萌发,他们的想法会更多,遇到更多的问题、发生的冲突也会更多。
这时候,他们需要在一次次的冲突中,了解和练习人际社交的规则和技巧。
7岁以上的孩子
心理发展学家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意志力”发展阶段。
意志力的发展有七个阶段:本能-冲动-欲望-动机-愿望-决心-决定。
对于7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本能、冲动和欲望都是不可避免的,他们的行动都是不假思索的。我喜欢,就抢;我不喜欢,就打。
但7岁以上的孩子,虽然他们的力道控制还不是太好,“随心所欲”的时候也会有,但是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制自己了。
这个时候的纷争和打闹,能让他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他们会试图说服对方,而不是直接动用暴力。
心理学专家李雪说:孩子之间发生冲突,若不存在病态性的以大欺小,或者在冲突中使用枪支、刀具等危险物品,原则上是不应该干预和评判的,除非孩子主动要求家长介入。
所以,父母一刀切的对待方式,就欠缺合理性了,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成长的阶段性、和事情的特殊性。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首因效应”。即第一次获得的信息,对人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如果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没能被好好引导,那么在冲突中总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受欢迎,从而失去自信;而总是处于强势的一方,则可能会误以为,所有的纷争都应该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
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下父母才需要介入,又该怎么介入呢?
03、循序渐进“四步走”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曾建议,面对孩子之间的纷争,父母应该使用循序渐进的处理方法:
睁大眼睛,退后一步
许多赞同不介入孩子纷争的父母,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放任不管,而是站在一边静静观察:观察判断这是否是真的冲突,是否在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有时候,孩子之间的打闹,并没有多严重。《父与子》中有这么一幕,两个小孩子打架,气不过,都回家找来了大人。
结果两个大人打起来了,两个孩子在一旁觉得无趣,反而又和好如初玩得不亦乐乎。这个就不是真的冲突。
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冲突大多都不是实质性的冲突,所以父母只需要在一旁观察就好。但如果矛盾升级,父母就要进入下一步:
“提醒式”介入
当孩子们的冲突升级时,父母需要进入“提醒式”介入,比如:站在孩子们看得到的地方。
这样,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快发现有人可以当裁判,从而寻求帮助。
“提醒式”介入适合孩子之间发生言语冲突的时候,同时也适用于3-6岁的孩子之间发生的冲突。这个时候,大人尽量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多提问,引导他们自己去想解决办法。
当提醒式介入都失效时,那家长就需要“强势”介入了。
“强势”介入
冲突发生的过程大致是:发生矛盾、争执、解决不了,矛盾升级、发生冲突。
当孩子之间的冲突,由语言冲突上升为肢体冲突时,家长就需要强行介入,以免孩子受伤。需要注意的是,“强势”并不是要以大欺小,而是适时站出来喊停。
“我觉得你们应该冷静一下”、“停!你们不能这么做”,这样的话语能让强势的一方有所收敛,也能让弱势的一方能得到保护。但绝不仅是护短,想替孩子出头。
对于7岁及以上的孩子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攻击能力。所以一旦发现孩子之间的冲突已经有失控的迹象时,就要立刻制止,避免更大的伤害。
玩“冲突游戏”
对于二胎家庭来说,许多冲突是因为争夺父母的关注而引起的。有的父母在解决手足之争的时候,总是倾向于惩罚老大,或者让老大让着老二。这样的介入方式,只会让情况更糟糕。
这个时候,父母不妨陪孩子一起玩“冲突游戏”来化解。
《游戏力》中提到过一个小故事,有位母亲抱怨两个孩子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冲突,让她烦不胜烦。在接受了别人的建议之后,她决定尝试用游戏的方式来代替吼叫。
于是,当两个孩子因为一件玩具又开始大打出手的时候,她把两个孩子抱起来扔到沙发上。然后,她假装拿起一把剑,把自己剖成两半,一半分给姐姐,一半分给弟弟。
夸张地学他们的样子说话:“这不公平,你得到了妈妈的心和胃!”“我先得到妈妈的!”两个孩子被她逗得笑成一团,之后他们又玩“拔妈妈”的游戏。一场纷争,居然被“冲突游戏”就这样化解了。
劳伦斯·科恩还提到:孩子有时候不是真的想要去伤害别人,只有当大人没时间、没精力、不得其法而无法提供帮助时,他们才转而去攻击他人。
孩子的成长,总需要自己去经历一些事情,不管是争夺父母的关注,还是“社交掌控权”。父母有技巧的插手,而不是用成人的思维去横加干涉,才能帮助和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
我们在小的时候所受到家长的一些教育对我们未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那个时候我们没有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很多事情都是完全依附于父母。在这种情况之下,父母的言行举止和教育孩子处理事情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和其他孩子出现一些矛盾是很正常的现象,关键就需要家长们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去教导孩子。
1讲道理永远比一味的批评来得有效
很多的家长在自己家的孩子犯错之后,只知道一味的批评责骂,甚至是出现动手动脚的行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有用,孩子会变得非常听话,而这种听话几乎都仅仅只停留于表面,孩子往往没有办法真正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自然也就不能够保证下次自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和孩子讲清楚他们错在哪里。大人们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会引发打架的原因是在谁的身上,本身打架这个行为都是非常错误的。
2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是指作为家长,我们要试着去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把自己想说的话给说出来,这个时候家长只要选择静静的聆听就好,之后再以孩子的想法为出发点,言传身教,给他讲一些他们并不懂得的道理。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更能够让孩子记忆深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