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氓》这首诗通过怎样的情节抒发了女性的怨恨之情

说说《氓》这首诗通过怎样的情节抒发了女性的怨恨之情,第1张

《卫风•氓》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它叙写了一位劳动妇女在婚姻上的不幸遭遇。她善良多情,追求幸福的婚姻,不料却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欺骗,最后遭虐待遗弃,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折磨和痛苦。她悔恨交加,义正词严地控诉了男子的忘恩负义,表现了她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全诗反映了男权社会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对社会礼教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这首叙事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

第一章写定婚,第二章写结婚,第三章写所得教训,第四章写被遗弃,第五章写受虐待,第

六章写与男子决绝。 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把女主人公恨与悔的感情熔融于叙事、议论之中,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在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施暴了。婚前婚后,判若两人。也有“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鲜明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你好。

《诗经 卫风 氓(méng)》是一篇弃妇之诗。

开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表面很老实的一个男人,假惺惺的,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来找我说婚事。从此,这个女人,被他的家乡蒙混,从此坠入情河。

第二章,说婚姻的经过,尽管为了婚姻,我还专门占了一卦,卦象说“吉利无凶险。”你赶着马车,我带着嫁妆,嫁给你,随你到你家去,。

第三章,桑叶未落,其叶沃若,我坠入爱河,被你蒙惑。慢慢地,发现男人的假象,“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发出“男子对爱情不长久,轻轻松松就抽身”的呼喊。

第四章、第五章说男子负情背德,休弃了他原本梦寐以求的女人。被弃女人这是才说“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回想起来,都怪自己。被假象蒙惑。

第六章被弃女子表示对男子的深恨。发誓“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事已过去,不再留恋,也没什么好留恋。一刀两断,拉倒。

 《氓》这首诗教会了学生们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高一语文《氓》的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语文《氓》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设想]

 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

 教师备课系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天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体会、品味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字词梳理

 匪:fēi 汤: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将:qiāng 裳:cháng

 载:zài 靡:mǐ

 于:xū 隰:xí

 说:tuō 角:jiǎo

 五、具体分析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 :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 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六、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诗的写作手法等。

 二、字词归类

 1、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涕 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宴 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 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

 今义:三岁的年龄

 三、写作特点

 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四、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五、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3预习下节课。

1、《氓》是一首弃妇自诉悲剧婚姻的叙事诗。诗中描写了女子未及成年即与“氓”结为夫妇,历尽数年困顿生活又被“氓”休弃,回首往事,不胜唏嘘的故事。

2、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心中悲苦无人可以诉说的悔恨心情。

3、不幸的遭遇锻炼了她坚强的性格,悔恨之余,她采取了与“氓”决绝的态度,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

原诗(节选):

《国风·卫风·氓》先秦:佚名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释义: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竞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扩展资料:

《卫风·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通篇语言简洁,叙事清晰,情感真挚,极具表现力与感染力。

诗中女子悲剧从最初已见端倪——“氓”表面憨直忠厚,只想与女子结姻,然而婚前情绪急躁、备办潦草、礼节敷衍已显露本性,女子却被表象蒙蔽,不肯深思熟虑,匆忙缔结婚约,始乱终弃诚属必然。

古代女子地位远低于男子,礼法不仅具备规范作用,更为弱势者提供权益屏障。礼法形成规范与约束,规范与约束又引申出责任,唯独婚姻双方担当责任婚姻方能长久。

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也很成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释义: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释义: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用桑叶的繁茂和枯黄,比喻自己婚前婚后容貌的变化。

又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释义: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用斑鸠贪吃桑葚来比喻自己过于迷恋“氓”所导致的不幸。

比兴手法的运用使本诗寓意生动贴切,又符合主人公身份。《氓》是一首有着较强抒情性的诗歌作品。诵读之中,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弃妇如泣如诉的人生悲歌,又能看到她凄婉坚贞的感人形象。

——国风·卫风·氓

《氓》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巧妙的将事件的过程和弃妇的情感融为一体,在女主人公悔恨地叙述自己恋爱、结婚和婚后被虐、被弃的遭遇中,表现出刚强自爱、果断坚决的性格。

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诗歌。此诗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

创作背景

《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生产力还相当落后,妇女在家庭中经济上不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及的将她抛弃。

当时作为封建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形态也逐步形成,妇女的恋爱和婚姻常常受到礼教的束缚、父母的干涉和习俗的责难,进一步形成了对妇女的精神桎梏。《卫风·氓》这首诗正是当时社会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反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18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