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做过什么错事?

李世民做过什么错事?,第1张

改写历史!!!

李世民如何改写历史

  李世民出生于一个胡汉混血的贵胄世家。其父李渊,自称是十六国时凉武昭王李的后代。而实际上,李渊很可能是在自己的世系上做了手脚。李唐很可能是北魏弘农太守李初古拔的后裔,而李初古拔应该是北方少数民族,其后代跟汉族通婚,到李虎时已经是胡汉混血。李虎是李渊的祖父,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初追封唐国公。李渊袭封唐国公,其母独孤氏与北周明帝独孤皇后、隋文帝独孤皇后均为八柱国之一独孤信之女。李渊妻窦氏。独孤氏和窦氏(即纥豆陵氏),是胡族血统。所以出於这样的胡汉混血家族的李世民,有着明显的胡族的体貌特徵:浓眉,眼睛较深,胡须微卷,脸部线条硬朗,身形矫健,英俊而不失勇武。

  窦氏共生四子,长子建成,叁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李世民乃是次子,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十二月戊午生於武功别馆。史书称,该子生时,有二龙戏於馆门之外,前后叁日才离去。及生后四年,有一书生,自称善於察人面相,见到李渊,惊道:“公是贵人啊,且有贵子。”随后见到李渊四岁小儿,更道:“此小儿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貌,只须年近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这一句话非同小可,惊到了一向持重的李渊。书生许是料想李渊会起杀念,言罢便及时神秘消失。而李渊竟采“济世安民”之意,以“世民”名之。

  这李世民却也不负其名,自幼便显聪睿之资,思虑深远,遇事常能果断处之,平日里则不拘小节,而言行举止之间,有种不似常人的气度。

  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在雁门(今山西代县)被突厥围困。天子被围,事非小可,帝国各路军自然急去援救。当时屯卫将军云定兴营内,站出一后生,虽是无名小卒,却也是少年英姿。该后生从容对云定兴道:“如今前去救援,必得大张旗鼓才行。”

  “嗯?此话怎讲?”

  “且说啊,始毕可汗举全国之师,竟敢围困我们天子,必是仗着仓促之间,我们无从救援。现在我们若大张军容,数十里之间幡旗相续,夜间则钲鼓相应,则必出乎突厥意料之外。突厥定会以为我们四方救兵已云集而至,惊惧之间,必然撤围而去。不然的话,敌众我寡,拼尽力气去打硬仗,恐怕我们终会力单不支啊。”

  云定兴并非刚愎自用之辈,稍加思索,利害立见。

  果然,帝国救兵大张旗鼓,军队进至崞县(今山西代县西南),突厥军队的侦察人员得知,惊而飞告始毕说:“隋朝大军来了!”突厥即时心虚,慌忙撤围而去。

  且说这个向云定兴建言的英姿少年,正是十八岁的李世民。少年李世民首次崭露头角,便显示了他不凡的军事眼光和英雄胆识。

  太原起兵中的李世民

  隋朝炀帝大业末年,外与高丽的战争欲罢不能,内则民众困乏,已是水深火热。当此之时,国内危机四伏,群贼蜂起,帝国形势一泻千里。风云骤变间,李渊亦被推到了举旗起兵的反路上。

  正史载,在隋炀帝南巡江淮、李密威逼东都的情势下,李世民与刘文静首谋起兵,以告李渊,李渊闻之大惊,只是迫於形势,亦不得不勉强从之。

  实际上,这一记载并不完全可信。这是一个历史谜团。李世民后来做了皇帝,而得位不很光明正大,所以人们便怀疑他在开国的历史纪录中做了手脚,有意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建立开国伟业之君的形象。事实到底如何?后来他自称年十八举义兵,是否也是一种有意的时间误导?

  大约在大业十一年(615)底,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至十叁年(617)建大将军府,引温大雅到其大将军府为记室参军,温大雅撰《大唐创业起居注》,乃李渊太原起兵的最原始记载。据其书所载,早在大业九年(613),李渊与宇文士及在涿郡(今北京)“密论时事”,是其心生反隋之念的最早迹象。不久隋炀帝的大功臣杨素之子杨玄感起兵反隋,时李渊为弘化郡(郡治在今甘肃庆阳)留守,握有关右十叁郡兵,其妻兄窦抗劝他起兵,李渊以时机尚不成熟而未从。

  杨玄感起兵被平息后,农民起义如火如荼,由地方性的叛乱而迅速扩展到全国。大业九年(613)鱼俱罗处斩,大业十年(614)董纯处斩,二人皆隋炀帝宿将。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以李浑门族强盛,又因一句“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杀李浑及其宗族32人。李渊处於和李浑等人相似的处境,夏侯端又劝他起兵,李渊深然其言。至此其反隋之心已公开表露。他在等待时机。

  大业十二年(616)底,突厥乘李渊南下镇压起义军之机,攻取太原留守管辖下的马邑(今山西朔县)。隋炀帝派人囚捕李渊,李渊对李世民道:“隋朝气数将尽,我李家奉承天命,本该现在起兵,只是你们叁兄弟尚未聚集。”当时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尚在河东,力量分散,不是起兵的绝佳时机。也许是天助李渊,或许是考虑到东都形势的紧张,隋炀帝既而下令赦免李渊。

  有时候命运就是如此奇妙。不过,事已至此,李渊也别无选择。於是李建成於河东潜结英俊,李世民于晋阳密招豪友,二兄弟皆卑身下士,招揽人才。紧接着建成、元吉和李渊之婿柴绍陆续到达太原。

  大业十叁年(617)初,李渊让晋阳令刘文静诈为隋炀帝敕书,於太原、雁门、马邑诸郡徵兵。二月,趁叛隋而起的刘武周南下进据汾阳宫(今山西宁武南)之机,李渊以防备刘武周为名,下令募兵。

  问题是两个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这二人实际上是隋炀帝派来监视李渊的角色,自然成为李渊起兵的碍。这年夏天,李渊藉口此二人勾结突厥,杀之。

  突厥,是当时北方一支比较强大的力量。隋末的许多起事者,都曾向突厥称臣,如刘武周、窦建德、梁师都、高开道等。一方面,不使突厥成为捣乱的敌人;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突厥壮大自己的声势。李渊也选择了对突厥的拉拢政策,他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取得了突厥的支持,亦解除了受突厥攻击的后顾之忧。李渊所用的联络人是晋阳令刘文静。

  李渊起兵,势不可挡。而不识时务者如西河郡(治今山西汾阳县)丞高德儒坚决反对。六月甲申,李渊命建成、世民两兄弟攻打西河,又命太史令温大有同行。临行,李渊对温大有说:“我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兴兵大业的成败,当以此行卜之。”言语之间,对两个年少儿子并未完全放心,却也满怀期望。一句“当以此行卜之”,可见李渊对这一行动的重视。

  李建成、李世民所带兵士,多是新近所募集,尚未得到训练。这样的军队,显然难称精锐。其可用者,必得高昂的士气和上下同心的凝聚力才行。建成、世民无愧於将门之后。两兄弟与众人同甘共苦,遇敌则身先士卒,甚能激励将士。又同时严肃军纪,可谓既赢得军心又赢得民心。

  西河城下,高德儒固守。进攻,激烈交战。己丑日,西河城破,执高德儒,带至军门,斩之。杀一人已足够。当时正急需用人之际,既胜,能安抚则安抚之。於是令其馀不杀一人,又严格管束军士,入城秋毫无犯。慰抚民众,使复旧业。号令所及,兵民闻之大悦。

  事定,返还晋阳。自发兵至返回,前后九日而已。李渊喜悦之情溢於言表:“像这样用兵,足可横行天下!”

  按虚岁算,此时建成二十九岁,世民二十岁,皆是活力四射、矫健勇武。李渊看着两个年轻的儿子,心底漾起一股骄傲和自信。在父亲肯定和赞许的目光中,建成和世民会意,心中充溢着满足和自信!

  时机成熟。七月,李渊以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负责太原的一切事宜。李元吉年方十五。李渊亲领叁万人,誓师动兵,改易旗帜,杂用绛白(因称臣於突厥,故旗帜上杂用突厥之白色),开向关中。同时发布檄文,宣布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西突厥阿史那部首领阿史那大奈率众配合李渊南下。

  数年经营,一朝举旗

  李家旗帜,响铮铮竖了起来。用王夫之《读通鉴论》的话说,“高祖慎之又慎,迟回而不迫起,故秦王之阴结豪杰,高祖不知也。非不知也,王勇而有为,而高祖坚忍自持,姑且听之而以镇静之也。”是天下乱势之中,李渊沉稳持重、深谋远虑,是太原起兵的主持者,是主角。而一直以来“阴结豪杰”、勇而有为的李世民,是得力的助手,是积极的配角,当无疑问。

  至於正史记载之背离事实,是李世民有意为之。李世民通过玄武门政变,由次子而入继大统,这种行动不合乎法统和伦理,不足以垂范后世。因此,李世民称帝后便试图篡改史实。贞观史臣在撰写《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时,大事铺陈李世民在武德年间的功劳,竭力抹杀太子建成的成绩,贬低高祖的作用。又把晋阳起兵的密谋描绘为太宗的精心策划,而高祖则处於完全被动的地位。这样,李世民便是开创李唐王业的首功之人,皇位本来就应该是他的,李渊退位后也就理应由他继承皇位。李世民改写历史的努力结果,是五代修《旧唐书》,北宋修《新唐书》,皆为其误导,而《资治通鉴》亦巧妙地延续了两书的主要结论。

  所幸《大唐创业起居注》得以保存下来了,使我们今日可找回历史之部分真相。

单雄信和李世民父子之间是有血海深仇,李世民知道单雄信绝对不会原谅他们,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杀死他们父子。对于这样的“定时炸弹”,李世民当然要杀之而后快。

都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李渊不但杀了单雄信的父亲单禹,还杀了他的哥哥单雄忠。开皇元年,隋朝大将李渊率部攻周,围住了“东昌”要塞,当时的守将就是单禹。单禹坚决不肯投降,和李渊血战七昼夜,城池被攻破之后仍旧不肯向李渊投降,气急败坏的李渊只能杀死单禹。单雄信和李家父子的仇恨由此而来,在单禹死后,单氏家族举家迁徙,来到潞州。

老天爷就是会捉弄人,都已经跑到潞州的单雄忠还是碰到了李渊,并且死在了他的手上。当时隋朝内部也不是安宁一片,宇文父子把持朝政、排除异己,而李渊正是他们排挤的对象。在李渊受命去太原赴任的路上,宇文父子派出精锐部队劫杀李渊。不过李渊也不是吃素的,凭借高超的箭术,李渊和自己的部下杀死了敌人。

正当李渊觉得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看到对面有一个人骑着马向他跑来。受到惊吓的李渊来不及分辨他的身份,直接射死了他。其实,被李渊射死的这个人就是单雄信的哥哥单雄忠。自己的哥哥和父亲都是死在李世民父亲的手里,单雄信当然不可能向李家父子投降。所以就算单雄性和秦琼的关系那么铁,他也不愿意在李世民帐下效力。

明知李渊父子最有希望一统天下,如果继续和他们作对,那很有可能就是死路一条。不过和李世民父子有杀父杀兄之仇的单雄信,并没有低头。明知有生命危险,单雄信还是投靠了和李唐王朝作对的王世充,在王世充兵败之后,单雄信被李世民杀死。

单雄信的死算是给李渊父子吃了一颗定心丸,毕竟谁也不想有一个人天天惦记自己的脑袋。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四起,军队差不多有一百多万。在中原内乱期间,东西突厥部落再次合并,形成了一支可以威胁中原大地的力量。

隋末起义的主要力量有和翟让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和江淮地区的杜军。经过七年的浴血奋战,起义军终于在杨迪大业十三年崩溃。叛军也受到重创。一直静坐的李世民父子,此时揭竿而起,在太原召开誓师大会,力图夺取起义的胜利。

就在这时,突厥部落率军攻打太原,抢走大量金银财宝和人口,然后扬长而去。这时,李世民父子发现北方有一个突厥部落,非常强大。如果他前脚走了,他的家乡不仅会被夺走,他也会有危险。李世民不能和他的父亲唐元商量。父子二人都觉得这个时候不能得罪突厥,于是派刘文静带着唐源的亲笔信和大量珍宝去给突厥送礼。

游牧民族真的只知道要钱,不知道大战略。当他们收到东西时,他们非常高兴。刘文静与他约定,只要唐元父子得天下,金银财宝全部给单于,土地给唐元父子。可汗被宝藏蒙蔽了双眼,同意了。他还派兵帮助唐高祖夺取世界。后来,李渊父子越来越强大,终于得天下。土耳其人想起了当年的约定,索要财宝。父子打不过对方,继续送礼。可汗去世之初,唐高祖停了三天,带领文武百官哀悼三天。罗单于各处取位,赐礼如前。罗可汗死的时候,停下来哀悼了三天。

最后,李渊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唐朝。这时候土耳其人才发现,他们麻烦大了。他们不能像以前那样继续索要礼物,于是开始自己派兵抢劫,连续抢劫了很多次。唐高祖父子情不自禁。后来,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起义。土耳其人看着唐朝内乱,打算进攻。黎杰可汗率领20万大军一路杀到长安城外渭水桥以北,距离长安城只有40里。京城震动,唐太宗被迫设下阴谋。他带领臣下和他的士兵穿过渭水河去和桀谈话。黎杰既看到了唐骏的军人尊严,又看到了唐太宗的金钱财产,便与他结盟,以示臣服,才领兵回来。这就是历史上的“渭水联盟”。

此后,李世民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和军事,直到贞观三年前。当经济和军事都达到可以击败土耳其人的地步时,李世民发动了反击,并坚持了12年。这一次,它全都发泄出来了。不仅打败了突厥,还活捉了颉利可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之后,唐朝臣服的时代结束了。

李世民的后宫美女如云,光是杨妃就有三个,一个隋朝公主、一个齐王妃,还有一个杨氏;所以某些迷根据自己的论点说李世民最爱谁,实在很好笑。李世民是一个伟大的帝王,他的后宫佳丽三千,在这后宫佳丽三千中皇后无疑是最重要的,长孙皇后过世后就是韦贵妃掌管后宫,这一位还是再嫁,并且与前夫生过一个孩子的,都能受到李的如此宠爱。李的晚年最宠爱的是徐妃,李的后宫中还有比较受宠的是阴妃。可奇怪的是无论是史书还是昭陵陪葬都没有现在一些电视剧大声宣传的前朝公主杨妃,这是为什么?也许有人会说因为她儿子是被长孙无忌杀的,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当然不可能写了,可奇怪的是为什么唐高宗以后也没有为其“平反”呢!为什么后代的史书也少得可怜呢!后来不是武则天当皇帝了吗?武则天的母亲与杨妃还有亲戚关系呢!武则天怎么没做?她不是为了权力杀了长孙无忌吗?这说明了什么?也许杨妃根本不是现在电视剧所写的那么出色,她的两个儿子一个好、一个坏;李恪是不可能当皇帝的,他再有才那套制度决定了一切,李世民是嫡出排名第二,都还搞了个“玄武门”呢!更何况他还是庶子,而且外公还是隋朝暴君杨广。李世民与秦王府旧将打下来的江山,会让一个有着前朝血统的人来坐吗?他坐了以后会不会搞复辟,这点恐怕李世民心里都一清二楚。更何况,长孙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才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论出身他是皇后嫡出,论文武也是数一数二的,但他心术不正,最终没有登上皇位。

唐太宗的14儿子 :

唐太宗在封建帝王中很有作为,却拿自己的儿子们没有办法。他为他们操心劳神、洒泪顿足,甚至下过杀子诏,史家记下这类宫廷轶闻,我们不妨利用它来认识一下封建社会。

李世民有14个儿子。按惯例,立太子以长,余为王,这是李唐“家天下”的基础,可是非嫡长子立为太子的也代不乏人。李世民自己便非长子。因而,皇帝的所有儿子总是处于一种极为特殊的地位。而结果呢,这些天潢贵胄绝大多数不成器,下场也很可悲:其中3个被杀,3个自杀,3个早夭。1个被“幽闭”,两个被废为“庶人”——这等于被开除出李家户籍——尔后又被流放。

第13子李福虽得善终,却平庸无能;第9子李治,就是后来的高宗,虽贵为天子,却把大权拱手交给武则天。后来李氏宗族被武氏大加杀戮,不能不说是高宗的昏聩所致。这样一算,李世民这14个儿子,竟是不肖子居多。

《旧唐书》的作者谈及太宗诸子,感叹道:“子弟作藩,盘石维城。骄侈取败,身无令名!”李世民的继承者,只有这14个“候选人”,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也就于此可见了。

唐太宗的大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

承乾秉性聪明,8岁即封为皇太子。不想成年后喜好声色,漫游无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两面派,当着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宫,便与群小亵狎。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废,深嫉受太宗喜爱的魏王李泰。第4子李泰也确有野心,心怀夺嫡之计。

于是双方各树朋党,想下毒手。后来,承乾甚至想谋老子的反,被人告密,下狱后废为庶人,徙往黔州,两年后死在那里。李泰也被“幽闭”起来,35岁就死了。

唐太宗有鉴于此,曾下了一道诏书:“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望者,两弃之,著为令”(《新唐书·太宗诸子》)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纸空文。

第3子吴王李恪,是隋炀帝女儿阴妃所生。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第5子李 ,先封楚王。他整天与小流氓鬼混,尤其爱好打猎。长史屡谏不听。太宗怪长史辅导无方,换了敢于犯颜直谏的权万纪任长史。贞观十七年,李派刺客杀了权万纪,发动叛乱。结果李 事败亦被杀。

第6子李 是个浪荡公子,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第7子李恽,纵情享乐,使州县不堪其劳。肃宗上元元年自杀。第8子越王李贞,“颇涉文史,兼有吏干”,然“人伏其才而鄙其行”。后来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第10子纪王李慎,虽然聪明好学,可惜是个懦弱无能的胆小鬼。李贞劝其反武,他不肯“同谋”——可武则天还是杀了他。

第14子曹王李明,在太宗晚年,与庶人串通谋反,贬黔州,被都督逼令自杀。这显然是得到太宗暗示或认可的。

第2、11、12子皆“早夭”。

总计14人中,除李福、李治外,竟有12人“死于非命”!

唐太宗之21女:

况臣下情隔礼殊,而敢犯严颜陈忠言哉!愿许之,与天下为公。”帝大悦,因请赍帛四十匹、钱四十万即徵家赐之。

豫章公主,下嫁唐义识。

北景公主,始封巴陵。下嫁柴令武,坐与房遗爱谋反,同主赐死。显庆中追赠,立庙于墓,四时祭以少牢。

普安公主,下嫁史仁表。

东阳公主,下嫁高履行。高宗即位,进为大长公主。韦正矩之诛,主坐婚家,斥徙集州。又坐章怀太子累,夺邑封。以长孙无忌舅族也,故武后恶之,垂拱中, 并二子徙置巫州。

临川公主,韦贵妃所生。下嫁周道务。主工籀隶,能属文。高宗立,上《孝德颂》,帝下诏褒答。永徽初,进长公主,恩赏卓异。永淳初薨。道务,殿中大监、谯郡公范之子。初,道务孺褓时,以功臣子养宫中。范卒,还第,毁瘠如成人。复内之,年十四乃得出。历营州都督,检校右骁卫将军。谥曰襄。

清河公主名敬,字德贤,下嫁程怀亮,薨麟德时,陪葬昭陵。怀亮,知节子也,终宁远将军。

兰陵公主名淑,字丽贞,下嫁窦怀悊,薨显庆时。怀悊官兖州都督,太穆皇后之族子。

晋安公主,下嫁韦思安,又嫁杨仁辂。

安康公主,下嫁独孤谋。

新兴公主,下嫁长孙曦。

城阳公主,下嫁杜荷,坐太子承乾事诛,又嫁薛瓘。初,主之婚,帝使卜之,繇曰:“二火皆食,始同荣,末同戚,请昼昏则吉。”马周谏曰:“朝谒以朝,思相戒也;讲习以昼,思相成也;燕饮以昃,思相欢也;婚合以夜,思相亲也。故上下有成,内外有亲,动息有时,吉凶有仪。今先乱其始,不可为也。夫卜所以决疑,若黩礼慢先,圣人所不用。”帝乃止。麟德初,瓘历左奉宸卫将军。主坐巫蛊,斥瓘房州刺史,主从之官。咸亨中,主薨而瓘卒,双柩还京师。子顗, 封河东县侯、济州刺史。琅邪王冲起兵,顗与弟绍以所部庸、调作兵募士,且应之。冲败,杀都吏以灭口。事泄,下狱俱死。

合浦公主,始封高阳。下嫁房玄龄子遗爱。主,帝所爱,故礼异它婿。主负所爱而骄。房遗直以嫡当拜银青光禄大夫,让弟遗爱,帝不许。玄龄卒,主导遗爱异赀,既而反谮之,遗直自言,帝痛让主,乃免。自是稍疏外,主怏怏。会御史劾盗,得浮屠辩机金宝神枕,自言主所赐。初,浮屠庐主之封地,会主与遗爱猎,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更以二女子从遗爱,私饷亿计。至是,浮屠殊死,杀奴婢十余。主益望,帝崩无哀容。又浮屠智勖迎占祸福,惠弘能视鬼, 道士李晃高医,皆私侍主。主使掖廷令陈玄运伺宫省禨祥,步星次。永徽中,与遗爱谋反,赐死。显庆时追赠。

金山公主,蚤薨。

晋阳公主字明达,幼字兕子,文德皇后所生。未尝见喜愠色。帝有所怒责,必伺颜徐徐辩解,故省中多蒙其惠,莫不誉爱。后崩,时主始孩,不之识;及五岁,经后所游地,哀不自胜。帝诸子,唯晋王及主最少,故亲畜之。王每出合, 主送至虔化门;泣而别。王胜衣,班于朝,主泣曰:“兄今与群臣同列,不得在 内乎?”帝亦为流涕。主临帝飞白书,下不能辨。薨年十二。帝阅三旬不常膳,日数十哀,因以癯羸。群臣进勉,帝曰:“朕渠不知悲爱无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因诏有司簿主汤沐余赀,营佛祠墓侧。

常山公主,未及下嫁,薨显庆时。

新城公主,晋阳母弟也。下嫁长孙诠,诠以罪徙巂州。更嫁韦正矩,为奉冕大夫,遇主不以礼。俄而主暴薨,高宗诏三司杂治,正矩不能辩,伏诛。以皇后礼葬昭陵旁。

《新唐书》

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历史上大大有名,知道她事迹的人也挺多,不过知道她父亲的事迹的人却不多。唐太宗的这位岳丈名长孙晟,是隋朝有名的英雄将领,武艺超群,计策也极出众,当副使护送北周的千金公主与突厥成婚,突厥可汗与他外出游猎,看见两只大雕飞来争肉,给他两箭,长孙晟一箭双雕,突厥可汗很高兴,让子弟贵人接近他学弹射,长孙晟趁机侦察突厥的山川形势,部众强弱,回来以后告诉当时任北周相的杨坚,杨坚十分高兴,非常欣赏他,后来隋代北周,文帝采纳他的离间计,大大削弱突厥势力。在他死后,有次突厥围雁门,把隋炀帝困住了,炀帝感慨说,如果长孙晟在,不令匈怒至此啊。他的一双儿女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也是卓尔不群,真是虎父无犬子。

不过大名鼎鼎的长孙皇后长什么样子呢,正史里没有说,但我个人认为极有可能出人意料的是一位比较胖的人,因为史书记载其兄长孙无忌和其子魏王李泰都是很胖的人。长孙后十三岁即嫁给时年十六岁的唐太宗,当时的北朝贵族之间流行早婚,独孤后嫁给隋文帝的时候也是是十三岁,现在的编剧不大愿意编这对夫妇之间的正史,大概是觉得这么早就嫁过去,太乏味,要编罗曼史也无从编起。这位皇后非常的聪明,非常的会说话,看她多次把大怒的唐世民劝得转怒为喜就可想而知她的口才有多么好了,当然除了聪明之外,她的心眼也很不错,后宫有一位下嫔生了位公主就死了,这位豫章公主后来就一直由她抚养长大如同亲生。应该提一下,唐太宗虽然也是位好色的君主,但是他和其它好色的君主不同的是他相对美女而言似乎更喜欢才女,所以他和长孙皇后之间的感情还是很不错的。长孙后素有气疾,即哮喘病,贞观十年病逝,葬在了昭陵。李世民不久便修了层观,用来遥望昭陵。还常带着魏征等人一起观望。魏征不高兴,便故意说看不见。李世民又指给他看,他却说:“臣以为陛下让我看献陵(李世民父母高祖李渊夫妇合葬陵)呢,原来是昭陵,臣早就看见了。”魏征的话绵里藏针,实际是不满意李世民只知道想念妻子,不想念父亲。

这对夫妇一共有六个子女,分别是废太子承乾,魏王泰,高宗治,及长乐,晋阳,新城三位公主。除了高宗比较长寿之外,其它五位都早早去世,命运堪怜。其中承乾和李泰是争夺储位,两败俱伤,两人都没活过三十五岁,长乐公主十三岁嫁给舅舅的儿子,不到三十岁就死去,晋阳公主更是十二岁就夭折了。

唐太宗晚年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为儿子们的不争气伤透脑筋。长孙后死时,她的几个子女里面高宗治,晋阳,新城两公主都还很小,后两位公主还不满五岁,史书上说太宗把他们留在自己身边亲自抚养照顾(大概皇帝的儿女太多,一般都是交给乳母吧),这位父亲也真是够辛苦的了。

大唐情史上说太宗宠爱高阳公主,这虽不假,不过高阳恐怕算不上太宗最钟爱的女儿,太宗最钟爱的女儿应该是年幼即夭折的晋阳公主。晋阳公主字明达,小名兕子,意思是小母犀牛。犀牛是一种粗蛮的动物,给女孩儿起这样的乳名,用意大概是希望娇柔的女孩能够象犀牛那样易养好长,可惜太宗夫妇的愿望终究落了空。这个小女孩非常聪明,年纪小小,就写得一笔好书法,可以和父亲的飞白书以假乱真(太宗的书法水准相当不错),宫里太监宫女犯了过惹怒了太宗,她经常向父亲为他们求情赦免,因此周围的人“莫不誉爱”。十二岁时病死,新唐书上载太宗一个多月没有正常吃好饭,“日数十哀”每天要哭几十次,身体因此羸瘦,大臣们纷纷劝慰,他说:“朕渠不知悲爱无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太宗本不信佛,但是却在女儿的墓旁建造佛祠,为她祈福。

太宗的后宫很多,光杨妃就有三个,其一即是炀帝女,她的两个儿子刚好走极端,前一个吴王恪公认的才干出众,后一个蜀王却连太宗自己都痛骂他禽兽不如。真不是知是怎么回事。

还有一个杨妃生了赵王福,这个杨妃好像和武则天的母家杨氏有点关系,最后一位杨氏是李元吉的妃子,生了曹王明,是太宗最小的儿子。太宗想立为皇后的是这个杨氏,不是炀帝的女儿,但是太宗这个念头估计也是突发奇想,魏征一句“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就做罢了。

太宗的妃子中有一位值得一提,就是他的韦贵妃,这位妃子论生育,只生了一子一女,即纪王慎和临川公主,不像炀帝女杨妃和燕妃都有两个儿子,而且她的儿子排行在第十,但她却在整个贞观年间高居后宫诸妃之上,位封贵妃,只在皇后一人之下,而且根据她墓中出土的墓志铭,她还是一位再嫁之妇呢!!不知是什么样的人得到了太宗如此宠爱,可惜史料奇缺。

太宗晚年最宠爱的妃子应是充容徐惠,徐惠是湖州人,早慧,太宗闻其才名,召入宫中为才人,不久拜婕妤,后来又迁为九嫔之一的充容,如果不是太宗后宫资格老的妃子很多,或许她的位置还要高,而比她早入宫的武则天却始终是一个才人,徐惠才思敏捷,有一次,太宗派人召人请徐惠,徐惠迟迟不来。太宗等了很久,才见徐惠珊珊来迟,便大为恼火。徐惠见太宗一脸怒气,挥笔写下了一首诗,递给太宗。只见诗文写到: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全唐诗》此诗名为 进太宗)

太宗忍俊不禁,怒气全消。太宗过世后,徐惠哀戚成疾,卧病不起。医官看过以后,开方熬药,徐惠予以拒绝,不想病愈。太宗过世第二年,徐惠因思恋太宗过甚而从容去世,终年24岁,陪葬太宗昭陵石室。高宗诏赠贤妃。

作为一个父亲,李世民相当的无奈,太子承乾和魏王泰争储位,太宗最后决定说:”我若立泰,则太子之位从此可钻营得到,从今以后太子失道,诸王窥伺,两个都不立,传之子孙,永为后法。而且立泰,承乾与治都保不住;立治,则承乾与泰都无恙了。”魏王泰被贬到远处,李世民说:“父子之情,出于自然。朕今与泰生离,亦何心自处!然朕为天下主,但使百姓安宁,私情亦可割耳。”又拿泰的上表给身边的近臣看说:“泰诚为俊才,朕心念之,卿曹所知;但以社稷之故,不得不断之以义,使之居外者,亦所以两全之耳。”

想立吴王恪为长孙无忌所阻又对吴王恪说 :“父子虽至亲,及其有罪,则天下之法不可私也。汉已立昭帝,燕王旦不服,阴图不轨,霍光折简诛之。为人臣子,不可不戒!” 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因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真正意图是想弑父夺位,而不是想杀了李建成这个太子逼宫。因此玄武门之变才会被说成是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之间的厮杀。李渊之所以不立李世民这个战功赫赫的皇子为太子,究其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一、李世民野心太大

李世民在早前向李渊提出太原起兵这个战略之时,他就要求在他打了胜仗之后改立自己为太子。从这里可以看出李世民的野心真的是很大,但就在李渊登上了皇位后,他把这个承诺抛到耳后根了,还是立了李建成这个大哥为太子。也许这才是李渊和李世民会有玄武门之变这一惨烈厮杀的一个原因。但是李建成比起李世民那叫一个宅心仁厚,从来舍不得对李世民这个弟弟下毒手。李渊正是看出来了李建成比李渊温厚一些,才决定把皇位传给不那么有野心的李建成。

二、李世民背后势力太大

就算李渊一开始立了李世民为太子,李世民还是可能会集结朝中大臣形成自己的势力,最后在某一天逼宫让李渊把皇位传给他。虽然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李渊是有一定年纪了,但人家还不想退休啊!要是立李世民为太子会让自己早退休那么多年的话,李渊肯定会选择立温厚听话的李建成为太子啊!所以这也算是李渊和李世民之间的一个隔阂了。

三、李渊很看重李世民的军事能力

李渊带着李世民在隋朝打天下的时候,李渊就很看重李建成的政务处理能力,而他同时又很欣赏李世民的军事能力。但是相比起来,李渊还是更看重李建成,因为李世民能够毫无顾虑地厮杀而不顾自家的大本营会不会内讧,靠的还是李建成在处理这些政务。因此,李渊本意是想让李世民当个武将,让李建成来当这个皇帝来安天下的。

综上,之所以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在和李渊厮杀,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年李渊没有立李世民为太子的想法。也是因为这点,李世民才会一怒之下逼宫造反,虽然他嘴上说的是比太子李建成交出太子之位,实际上他心里想的是逼自己的父亲李渊交出皇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256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2023-09-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