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外国人眼中的汉语有如噩梦一样的存在,如果拿我们学英语和外国人学汉语相比,我们学英语至多是折磨,而学汉语就是不断的崩溃中,怪不得很多外国人觉得中文不仅恐怖,难度系数也爆表的。比如音同字不同,字同音不同,同音同字,意思又相去甚远,即便稍稍学会了基本的汉字用法,还有很多方言,隐意,想要学会中文,我觉得难度真的比我们学英语难太多了!
现在有不少国家把汉语列入高考科目,这一点说明了我们国家地位在国际上越来越高,但是对于初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真的是难度太大了,不仅是因为汉语的书写方法太难,对于习惯写字母的外国人来说,想要写出一句通顺的汉语句子难度是非常大的,他们需要学的汉字实在是太多了 ,另外一个原因是,汉字没有空格,而对于没有学过汉语的外国人来说,汉语没有英语有规律。
据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对于我们把汉语作为母语的人来说是没什么难度,可是对于没接触过的外国人来说,真的是难度很大,毕竟像我们国家的文化底蕴这样深厚,很多汉语里都包含着各种含义,如果他们能够理解古汉语,对汉字学习相当有帮助,但是这些外国人要是能把古汉语要学好,也不至于对现代汉语这么焦头烂额了 。所以很多外国人即使学了很久的汉语,还是不能够做到融会贯通,熟练应用。
很多学了很久汉语的外国人,在日常应用时,还是会有很多障碍,有一些必须在语境里才能意会的中文,这些汉语对于外国人来说即使你怎么解释他也不会理解的,因为每个汉字都是有温度的生命体,寄托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因为我们从小学的母语是中文,从血液里融入进去了,你不会变成外国人,哪怕国籍变了,说的话变了。这和第二语言是不一样的。就算你英语说的再好,和外国友人玩的很开心,但中文还是最能表达你思想的东西啊。比如,你情绪崩溃的时候还是最想用中文和最好的朋友哭一哭,再比如,喝两壶酒以后你会想用中文说点不着边际的东西。和爸妈说话,还是用母语沟通。
四六级考试出分了!相信大家都曾经或正在受着英语的折磨,又要练口语又要学语法,还要考试,每天没日没夜地背单词简直是要被逼疯。
而汉语作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对于正在挑灯夜读学汉语的外国人,更是一个挑战,他们也有 专门的新汉语水平考试 。
真是同一个世界,同一种折磨。外国人学习中文和我们学习英语差不多,只不过中文的语法没有英文的复杂,但汉字比英语单词要复杂得多。
身边学习汉语的外国朋友总是和我抱怨学 中文不仅要学习拼音、汉字,还要知道笔画该怎么写 ,这,简直太抓狂了好吗~
特别是当他们在挑灯夜读刷新汉语水平考试的真题时, 简直要哭出来了 ,其中有一道题就是我们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讲的小故事。
生物学家和经济学家在树林中散步,突然碰到一头大黑熊。经济学家扭头就跑。生物学家说:「别跑了,我们跑不过黑熊!」而经济学家一边狂跑,一边回头说:「我虽然跑不过黑熊,但我跑得过你!」
A 他们去动物园了
B 他们遇到了老虎C 生物学家吓晕了 D 经济学家一直在跑
可是我的外国朋友们对此很不解,还跟我讨论说,为什么会在散步的时候碰到大黑熊?而在他们生活的地方, 最多也就是碰到鹿,哪里可以碰到大黑熊?
我只好安慰道,这就是个汉语水平考试,主要是考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要了解出卷人的目的是什么,并且换位思考一下。
说不定,你就会变得很厉害了呢~
那么什么是汉语水平考试(HSK)呢?
就和我们考英语一样,HSK分为六级,并且分笔试和口试。 HSK是用于测试考生是否满足最基本的、最日常的用汉语交流的能力。
根据所报考级别的不同,外国人需要掌握的词汇量也会随着级别上升而变多。 如果要达到六级水平的话,外国人要有5000多个汉字。
▼
今天我就专门说说这个汉语水平考试是 如何摧残外国人的身心的。
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对于这种类型的考试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于是一上来就做了一套六级的汉语水平考试。我虽然没有天天看名著陶冶情操,但是看微信刷微博所培养出来的接地气的文化底蕴还是有的。
结果发现,我就是一个闲得没事的非正常人类, 谁会没事去做考试真题求虐,你说是吧?
▼
我认为最难的还是语病题,ABCD四个选项, 每一句读起来要么是都没什么毛病,要么是都有毛病 。结果百般纠结还选了个错误的选项。
答案:D
C虽然读着怪怪的,但是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毛病。我一朋友还说 应该把十分放在姑娘后面 。嗯,这样很好。
但是正确的语句应该是「不知不觉中,她已经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粗劣的饮食和严酷的生活并没有影响她」。
▼
答案: D
读来读去真的没毛病,结果一查才发现,我看句子的时候总是自动忽略「屡次」,在这个句子里, 「屡次」应该放在「打败」前面作为修饰。
所以整个句子应该是这样:「岳飞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英雄,他率领岳家军屡次打败敌人。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杭州建了一座岳王庙。」
其实我做到这里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信心了, 也许,我是个假的中国人吧?
可是,秉着考试考到底的心理,我还是忍痛做完了新汉语水平考试的六级试题。可是越做越崩溃。
这些 所谓的语病是隐形了吗 ?我怎么看不到也读不出?
▼
答案:D
我错了, 错就错在用口语化地带入了D选项 。正确的句子应该是「中国古代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上形成的传统节日多达数百个。」
▼
答案:C
这个题目,我在求助谷歌百度之前,一直都是处于懵逼的状态。知道答案的我眼泪掉下来: 「该个」应该改为「这个」才算是正确。
▼
A: 这个听起来,没毛病?
B: 好像也没有毛病?
C: 读起来怪怪的,但是似乎没什么毛病?
D: 看起来没毛病
结果答案出乎意料! 居然选A? 为啥?
谷歌一下,他们说镜子应该是 一面 ,而不是一把。
我……还是回炉重造算了。
如果语病题排第一,那么 填空题 在外国人眼里应该就是难度第二的了。
▼
讲道理, 答案选D ,但是A好像也没有毛病啊?
我可能是个假的中国人。
▼
答案: B
中国人有没有幽默感我不知道,但是外国人有没有崩溃感这我是能够体会的。
对于外国人民,一下子看到这么多成语,就和我们考英语的时候 一句话里出现了四五六个SAT级别的难词 一样,真的很难计算心理阴影面积。
▼
外国人和我们一样也要考 阅读理解 和 完形填空 ,来看看似曾相识的题目。
在考试的最后,根据不同级别,考生的作文会有不同的要求,但是这些要求都不算什么。
最重要的是他们需要 手写中文 ,而且必须注意语法错别字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然,很有可能作文扣了一大半分。报考的钱又浪费了。
除了笔试还有听力,有些听力对于我们而言是很正常的,但是对于外国人他们简直是懵逼的。
▼
请问这段话表达的意思是:
A 小王不让爱人走
B 小王要离家出走 C 小王和妻子吵架了 D 爱人拿出来一个大箱子
我发现这种类型的题目要不就是有很多 多余的信息误导考生 ,要不就是有比较 接地气的说法 ,有些时候这些接地气的东西在官方教材中还不一定能够学到。
心疼外国人一秒钟。
这种汉语水平考试虽然看上去很难,实际上只要过了及格线(约60%)就可以通过了。但是通过了这项考试也只能够表明外国人可以进行最基本的汉语交流,因为这类考试所测试的只是书面语和较正经的口语。
如果有各种网络用语的话,比如说妈卖批,当然是原谅他了等。外国人可能会二次懵逼。
对此,有网友制作了新汉语水平考试模仿真题版,其中的题目对于国人来说是 so easy,而对于他们也许是——
老师:小明你去把黑板擦一擦。
小明:我擦!我不擦!
请问,小明擦黑板了没有?
小红:这本书是你的吧,借我看看。
小明:你大爷的。
请问,这本书是谁的?
小明和小强正在谈论小红,这时小红走了过来,小明对小强说:说曹操曹操就到。
问:谁到了?
是小明,小强,小红,还是曹操?
当外国人打开网络用语新世界大门的时候,他们应该不止一脸懵逼了吧。
可是,就算他们把网络语言用得一溜一溜的,也不能够表明他们真正掌握了语言的精髓,毕竟,中国各个地方还有 方言 的,你说是吧?
海内外对外汉语教师报名咨询电话:15890116185(微信同步)武老师
柏林华德中文学校建校已有13年,现有490余名学生,年龄从5岁到20岁,分成28个班上课,其中含一个由外国家长组成的对外汉语班。每班每个周六上3个小时课。如何能让学生在如此少的时间内不仅能认字读课文,还能快乐地学习用中文写作?这对每位海外华文教师来说都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工作。我校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比较国内外学生的不同特点,总结摸索出以下几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灵活机动找素材
海外中文学校的学生每周只有周末上3个小时的中文课,其他时间没有汉语环境,这无疑对学习中文很不利。
但是在海外教学生写作也有两个很有利的因素。一是德国小学主张快乐学习,学生的课余时间多,课外生活丰富。德国的假期比中国长得多,学校组织的春游、秋游和家长带领的旅游及回国探亲很频繁,学生普遍阅历广,眼界宽,而且思想上没有任何条条框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都是他们的长处。二是海外中文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进度上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虽然生活给海外的学生提供了很多写作的素材,可是他们自己往往并不知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作用就至关重要。自主灵活的教学氛围使教师可以及时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指导他们用笔写出对生活的爱,因势利导,顺势而发,让学生真正表达内心的感受,而不是为了完成写作任务而干巴巴地写作。这样的写作才有可能成为快乐写作。
比如这周刚下了一场大雪,学生们来校时都很高兴地讲他们在雪地里的见闻,教师立刻指着窗外的大雪引导学生以“雪”为主题写作,结果学生写出了一批生动的文章,其中一篇《有雪的冬天》还在第xx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中得了三等奖。假期刚过,学生们少不了要相互交流自己的旅游经历,上课铃响了还安静不下来。这时与其去指责学生不守纪律,还不如马上指导学生写游记,同学们的《游大连》、《游巴黎》、《到珊瑚礁潜水》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在德国,小孩子过生日都要邀请朋友庆祝,有时还要在班级里发糖果,那么,教师组织全班用中、德、英文为过生日的同学唱生日歌,必定会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印象,这时让孩子们写下这个过程和感受,再配上他们自己的小画或照片,就是一篇优美的短文了。当我校7岁女孩蔡蓝天的《过生日》一文刊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中文》版上后,学生们像发现写作新大陆一样开始纷纷写自己的生日。学完了《齐白石画虾》的课文,启发学生们睁大眼睛去观察生活,看看每天月亮的变化,观察种子的发芽,注意一下蚂蚁之间的信息交流,或者留心一下香蕉是怎么慢慢变黄的……这之后再让他们写观察日记可就热闹了,交来的作文有的写蚂蚁搬粮、蜘蛛结网,有的写邻居家的猫、自己家里的金鱼缸。讲评这些文章时听的和写的都特别认真,有时听着听着就争论起蜘蛛是8只脚还是6只脚,蜘蛛的丝是不是吐出来的等等问题,争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就鼓励大家再去观察,重新写作。这样练写作文,孩子们都很有参与感,主动性很高。
海外中文学校每周只上一次课,所以指导写作时教师的敏锐观察力和机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很少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写命题作文,而是大量写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随机安排的非命题作文,必要时甚至改变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作文及时跟进指导,比如学生交来的作文中常常会既有写人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也是他们的观察对象),也有写事的。那么就把这两种作文的写法要素都在讲评时告诉学生。关键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始终感到是他们自己想要写,有内容可写,渐渐地,他们就能自己从生活中找到写作素材了。
二、扬长避短给词语
学生有了敏锐的眼睛,有了足够的写作素材以后,往往苦于没有足够的中文词,而越来越喜欢用德文写作,而中文写作反而显得干巴巴的。这是海外学生的普遍短处。作为教师,这时就要给学生补充中文词汇,也就是说,开始时是以一种连词成句的方法让学生写作的。教师给出相关场景的5个词语,先让学生逐一造句,再要求学生用这5个词语连成一篇短文。慢慢地可以增加到给20个词语,让学生逐一造句后选用其中的10个连词成文,直到他们最后能自己灵活地选用合适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把词的教学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既有了框架———生活素材,又有了建筑材料———词语,盖房子时的难度就小多了,这样就减少了学生用中文写作时的畏难情绪,使学生的中文写作能力和德文写作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除了连词成文,仿照课文写作也是引导学生写作入门的方法。学完了一封信,让学生仿照课文给爷爷奶奶写信,但他们词汇不够,难以表达,于是教师就指导学生画插图: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色彩缤纷的花朵、亮晶晶的小贴片都被孩子们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时教师将每篇小文的内容用计算机打印出来,再根据他们画的插图指导他们用汉语语汇来表达,学生们感到很新奇,学得很有兴趣。
三、坚持不懈勤讲评
学生写完作文后,教师一定要及时在全班进行讲评。尽管7到8岁的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时,一个班上往往只有三五个学生能按时完成作文作业,教师也要将这几位学生的作文读给全班听,并讲评其优点和不足,让全班同学帮助修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全班学生有参与感。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就是从听别人的作文中学习写作的。
在讲评的过程中,要防止轻易否定学生的作文,不可打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即使学生的作文很稚嫩,教师也要当堂修改给全班同学听,看看怎么才能写得更好。比如说:当低年级学生以“春天”为题写作时,绝大多数同学都按照老师范文的思路写了春天的美景并以“春天很美丽,我喜欢春天”的句子结束。可是有一个男孩却这样写道:“春天来了,一棵小草长出来了。突然来了一阵大雨,小草倒在泥水里,小草不喜欢春天。”这篇小文在班上一读,学生们都说不好,并评论说“一点都不美”。写这篇文章的孩子也非常紧张。这时教师首先肯定这个男孩观察仔细,写的是事实,因为柏林的春天确实常有“倒春寒”现象,然后发动大家动脑筋,怎么把这篇文章改美?最后改为“小草不喜欢这样的春天,它盼望真正的春天快一点到来!”大家都说好,写文章的孩子更是如释重负地笑了。
在海外,由于学生接触中文的时间少,从学生开始第一次学习用中文写作到他们能完全自如地用中文写作,常常需要五到七年时间。在这漫长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任的教师都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作文指导讲评,从低年级起慢慢地“熏”才有效果。操之过急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拔苗助长更会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学以致用促提高
海外学生使用中文的机会很少,又几乎没有中文的课外阅读材料,极易产生“学中文无用”的想法,这是海外华文教育的一大难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以致用,才能持之以恒”,因此采取了以下4项措施:
1、组织学生参加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
2、组织学生给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中文》专版投稿。
3、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汉语办公室的汉语水平考试(HSK)。
4、组织学生参加国务院侨办的“寻根之旅”夏令营。
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得到国内外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给我校全体中文教师订阅了人民日报海外版,每期的《学中文》专版都成了我们的好教材。我们还经常在课堂上给学生读《快乐作文》和《学中文》专版上的文章,读完后还要分析这些作文好在哪里。学生们先是很好奇,既而越来越感兴趣,每次上课都主动要求老师读范文。不久就跃跃欲试,自己也想写些稿件了。
特别是当我校学生在第xx届华人小学生作文比赛中取得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和三个三等奖之后,学校特地张贴红榜予以鼓励,家长高兴得要带摄像机摄影,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每个周末都有学生主动交来自己写的作文,红着脸问:“老师,你真能给我们寄到中国去吗?”为了鼓励学生,我们每学期都把学生交来的作文集中投稿,仅2005年就已经有十多篇习作在报纸上发表,一旦有学生的习作发表,师生家长奔走相告,激动万分,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第xx届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有七名学生获奖,其中还有一名是特等奖;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学生不仅连年全部通过考试,有五名学生还因为成绩优异获国家汉办的奖学金回国短期学习;2004年回国参加国侨办“寻根之旅”夏令营的学生大开了眼界,返回德国后写出了一批优秀作文,促使2005年的夏令营报名踊跃,有的学生刚得到消息就迫不及待打手机报名,一天之内名额全满!
总之,学以致用的四条措施使我校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习气氛浓厚,家长满意,学生也学会了“快乐写作,快乐学习”!
真正“不会中文的华人”并不多。
很多华人家庭的孩子不会读、写中文,但能听懂一些和说一些中文
很多早年远赴海外的人多讲福建、潮汕或广东话,不会讲普通话(国语),但会读繁体中文
骆家辉会说广东台山话,也能读一些中文,但不会讲普通话。
文化人吵架肯定不和平常人那样用一些粗鲁的言语,基本都是用一些比较隐晦的词语,听起来并没有多么恶心的话吵架和骂人,让人感觉这并不是一场吵架,而是一场知识与学术之间的交流。
在大学里面,尤其是一些文学类专业,那里面的人个个都是满腹经纶,饱读诗书,和这样的人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不自觉的被熏陶感染,一句脏话都说不出来,就连他们吵架的时候,用到的词语都能让你学到很多知识。我就很有幸见过一次文化人吵架,那一幕真是让我终身难忘。
记得还是在我大二上学期的时候,我们社团举办一个活动,当时策划都已经准备好了,我们几个部长聚在一起上料最后的执行方案,我们都知道在讨论问题的时候照片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在交流的过程当中也发生了一些冲突,有两个人意见不合,就开始各自争辩自己的想法,最后他们的情绪都有些控制不住,好好的交流变成吵架,正好他们两个人又都是文学院的,就都开始引用一些古诗词来暗示自己的想法,我们当时听得一脸懵逼,因为很多诗句我们听都没听说过,更别提知道它们的意思了,当时我也对这两个人刮目相看,心里不禁感叹:文化人吵架就是高大上!
那段活动交流的经历让我懂得了惹谁也不要惹文化人,要是一个文化人和你吵架的话,他在骂你可能你都不知道,让你连和他吵架的勇气都没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