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特洛伊
英文名称:Troy
别名:木马屠城
发行时间:2004年
**导演:沃夫冈·彼得森 Wolfgang Petersen
**演员:
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肖恩·宾 Sean Bean 彼得·奥图尔 Peter O'Toole 朱莉·克里斯蒂 Julie Christie 朱利安·格洛弗 Julian Glover 布赖恩·考克斯 Brian Cox 萨伏龙·布伦斯 Saffron Burrows 艾里克·巴纳 Eric Bana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上 映: 2004年05月14日
时 长: 163 分钟
类 型: 剧情 爱情 冒险 动作 战争
分 级: 英国:15 西班牙:13 阿根廷:13 德国:12 葡萄牙:M/12 德国:16 澳大利亚:M 法国:U
故事发生在约3000年前的古希腊,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奥兰多布鲁姆饰)爱上了斯巴达国王(布兰登格雷森饰)的妻子海伦(黛安克鲁格),并把她带回了特洛伊。斯巴达王又是嫉妒又是愤怒,他找到了自己的哥哥,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布莱恩寇克斯饰),请求他的帮忙,阿伽门农正好也希望征服特洛伊,于是借此机会建立了一支希腊联军以讨伐特洛伊。在这支联军中,第一勇士自然是阿喀琉斯(布拉德彼特饰),桀骜不逊的阿喀琉斯并不打算向任何人臣服,他向特洛伊进发,是在为自己的名誉而战,而在影片中,我们将会发现,最终决定了他的命运的,是爱。
但是,要攻下特洛伊又谈何容易,这是一座被坚固的城墙保护着的城市,易守不易攻,在赫克托耳王子(艾瑞克巴拉饰)的带领下,特洛伊人民为守住自己的家园而战……
◆冲冠一怒为红颜◆
特洛伊城(Troy)遗址位于达达内尔海峡和爱琴海之间,现在这里山峦迭翠,流水潺潺,柑桔树和橄榄树漫山遍野,红瓦白墙的农舍点缀其间,展现出一派土耳其当地典型的乡村景致。当时间回溯3000多年的时候,这里却是充满杀伐和嘶喊,遍布残肢和鲜血的古战场,在荷马不朽的诗史《伊利亚特》中,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战争就在这里持续10年。
《特洛伊》虽然改编自希腊神话,但事实上在**中并没有出现任何神迹,它表现的完全是战争中的英雄和勇士:公元前1193年,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和他俊美的二儿子王子帕里斯在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的宫中受到了盛情的款待。但是,帕里斯却和麦尼劳斯美貌的妻子海伦一见钟情并将她带出宫去,恼怒的麦尼劳斯和他的兄弟迈西尼国王阿伽门农兴兵讨伐特洛伊。希腊联军的统帅阿喀琉斯和Priam最小的儿子,特洛伊年轻的国王赫克托耳逐渐成为在战争中成为双方各自的英雄。由于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难攻,希腊军队和特洛伊勇士们对峙长达10年之久,最后英雄奥德修斯献上妙计,让希腊士兵全部登上战船,制造撤兵的假相,并故意在城前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高兴地把木马当作战利品抬进城去。当晚,正当特洛伊人沉湎于美酒和歌舞的时候,藏在木马腹内的20名希腊士兵杀出,打开城门,里应外合,特洛伊立刻被攻陷,杀掠和大火将整个城市毁灭。老国王和大多数男人被杀死,妇女和儿童被出卖为奴,海伦又被带回希腊,持续10年之久的战争终于结束。
《特洛伊》肯定会成为2004年好莱坞最具吸引力的大制作。创记录的投资,豪华的演出阵容,在明年回涌的史诗片浪潮中, 《特洛伊》无可争议地占据中心位置。这是一部令人期待的影片,不仅因为它的投资创下了世界最高纪录的175亿美元,更因为将体系庞杂的《荷马史诗》和它所描述的希腊古典神话再次搬上银幕,这本身就是一种冒险。
◆特洛伊--神话和**的契合◆
希腊神话一直颇受**创作者的偏爱,这不仅仅因为它本身所具有的深沉文化,更重要的是它所构造的那个颠覆传统的人神世界,扎根在这个独特的价值体系之上的希腊神话更注意英雄的塑造,在这里,神退居次位,他们自私,妒忌,小气,*荡,更像是奴隶主或奴隶主的化身;英雄才是希腊神话的主角,这也正暗合了包括好莱坞在内的**制作的推崇英雄主义的态度,于是在银幕上就多了这些希腊神话和**的契合。
特洛伊的故事几乎完全来自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女神忒提斯的婚礼没有邀请离间女神厄里斯,怀恨在新的她将一个刻有"赏给最美者"的苹果丢在婚宴上,这引起了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阿西娜,爱与美神阿佛洛狄忒只的争吵,为他们评判的帕里斯将苹果给了爱神,于是,另外两个女神发誓要向特洛伊人抱负。希腊的皇后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夺走,这成了双方交战的导火索,除了1000只战舰和双方的20万大军之外,奥林匹斯众神都加入到这场大战之中,战争持续了10年,双方都损失巨大,在最后阶段希腊方面的奥德修斯设"木马计"攻破了特洛伊的城池,海伦又被带回希腊。
希腊神话镜像史
◆特洛伊之战人物谱◆
阿喀琉斯(Achilles)--布拉德·彼特(Brad Pitt)
阿喀琉斯是海神之女忒提斯与人类英雄佩琉斯的儿子,也就是在他们两个的婚礼上发生的"金苹果之争",导致了特洛伊的爆发。阿喀琉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第一武士,同时也是罕见的美男子,他的母亲不让他去特洛伊,因为她知道他注定会死在那里。
在好莱坞,布拉德·彼特绝对是饰演阿喀琉斯的最佳人选。《大河东流》(A River Runs Through It)、《燃情岁月》(Legends Of The Fall)证实了他的身上具备的古典气质和反抗精神;《搏击会》(Fight Club)、《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更多地证明了他对特殊角色的把握能力,在这部希腊神话改编的**中,我们看到的也许是一位最"彼特"的希腊嬉皮英雄。
阿伽门农(Agamemnon)--布莱恩·考克斯(Brian Cox)
阿伽门农是特洛伊战争中希腊军的统帅,他私欲较重,因为抢回阿波罗神庙祭司的女儿克律塞伊斯触怒了阿波罗而导致希腊军中瘟疫盛行,也因此和阿喀琉斯结下了不解之怨,但在重要时刻还是能起到领军作用。
作为拥有四十年演艺经历的老牌影星,布莱恩·考克斯的演技从来不会令人担心,影片中他与布拉德·彼特的对手戏将会是《特洛伊》中分外抢眼的一个亮点。
奥德修斯(Odysseus)--西恩·宾(Sean Bean)
伊塔克国王之子,是真个希腊最精明最理智的人,虽然在最后为危机中的希腊联军带来转机,但也曾经在军队内部制造过不小的骚乱,特洛伊木马这个最后结束僵局的计谋就是他的想出来的。
西恩·宾的名字虽然陌生,但他的形象绝对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纵观他以往饰演的配角,无论是《魔戒》中战死的波罗莫,还是《007之黄金眼》中的制造恐怖事件的情报局间谍006,都曾经给我们留下及其深刻的印象。由他来饰演诡计多端的奥德修斯应该是不错的人选。
普里阿摩斯(Priam)--彼德·奥图尔(Peter O'Toole)
特洛伊国王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作为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在特洛伊沦陷时,他被阿喀琉斯之子刺死,他的儿子们也都殒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之中。
已经拥有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杯的奥图尔的演技谁敢怀疑,这位阿拉伯的「沙漠枭雄」变身为特洛伊的老国王,让这部**在烧钱和偶像的吸引力之外又多了些分量,相信他怀抱赎回的儿子的尸体的桥段将会最动心的一幕。
赫克托耳(Hector)--艾瑞克·巴纳(Eric Bana)
特洛伊王子,也是特洛伊最伟大的英雄。他为人正直勇敢,是特洛伊军的****。在决战中为阿喀琉斯所杀,尸体备受凌辱。
艾瑞克·巴纳似乎不是很适合大制作的商业片,一部《绿巨人》(The Hulk)让他背上太多的骂名,但他的实力的确不容小视,他的古典绝对适合他在《特洛伊》中的角色,但不知道这次投资更高的影片会不会让他被骂得更惨。
帕里斯(Paris)--奥兰多·布鲁姆(Orlando Bloom)
特洛伊王子,就是他诱拐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奥斯的妻子,导致了特洛伊战争。然而,这个得到美神、太阳神的偏爱的俊美王子却是个绣花枕头,不敢承担自己的责任,因而遭到希腊人以及特洛伊人的痛恨。
奥兰多·布鲁姆又一次出现在一个或有或无的地方,他就是这样不断依靠向《黑鹰降落》(Black Hawk Down)、《魔戒三部曲》和《加勒比海盗》等著名**中的小角色积攒自己的人气,相信他在《特洛伊》中也不会没有任何收获的。
海伦(Helen)--黛安·克鲁格(Diane Kruger)
倾国倾城的海伦是特洛伊战争中的"陈圆圆",是10年战争的导火索,这位绝世美女对此深感内疚。特洛伊被攻陷后,希腊人重新得到了她,她的丈夫麦尼劳斯要杀死她,但被阿伽门农阻止了。
海伦的美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悬念,她的美导致了1000艘战船和75000名勇士的灰飞烟灭,所以这位德国出生、闪亮法国影坛的黛安·克鲁格能否得到人们的认可,也将是一个悬念。
◆史诗与现实的零距离--《特洛伊》◆
即使战争真如古老谚语所叙述的那样,可以牵扯出人性最好乃至最坏的一面,可是对于那些涉足其中追求荣誉、权力或爱情的人,战争仍然不啻于一场真正的灾难。当《特洛伊》向世人展示成千上万名古士兵战斗的奇景时,不过是重复荷马史诗中永恒不变的主题--胜利和战败。为了重现那场用"传奇"二字已经不足以形容的"特洛伊之战"的宏大和悲壮,还有什么是现代科技所不能做到的呢?当史诗与现实零距离的时候,到底应该是悲剧复悲剧,还是悲剧复娱乐呢?
开始与《特洛伊》的零距离接触
◆《特洛伊》的搭建者--沃尔夫冈·彼德森◆
德国著名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凭借《U潜艇96》(Das Boot)、《惊涛骇浪》(The Perfect Storm) 和《空军一号》(Air Force One)而名扬四海,凭借对海洋战争题材的良好把握及优秀的制片经验,他成为《特洛伊》的导演和制片职位的不二之选,就像彼得·积逊对托尔金和《魔戒三部曲》的迷恋一样,从少年时代开始,彼德森就对古希腊罗马神话萌生了兴趣,能够拍摄这样一部**是他多年的梦想。在好莱坞站稳脚跟后,他几乎是想尽一切办法说服华纳公司拍摄这部《特洛伊》,曾经制作过《角斗士》(Gladiator)的华纳公司对史诗**有独特的理解,正是这种兴趣和特长的结合,也让我们对这部影片有了更多的期待。
彼德森说:“海洋最能展示令人恐惧的自然和勇士的力量和勇气,《特洛伊》中有很多场景都是在海洋里发生的,我希望**中的海洋镜头能让观众联想到他们以及特洛伊的命运,因为这一切不是他们所能控制的。但《特洛伊》绝对不会只是一部豪华的海洋片,你们会在其中得到更多的内涵。”
《特洛伊》是一部宏大的影片,其中涉及的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众多人物的命运展示了古希腊神话特有的悲剧之美。虽然《特洛伊》讲述的是一个伟大的人类悲剧,但彼德逊不希望影片因此而过于压抑:"我们的目标是表现经典的希腊悲剧,这个能够让观众体验世界性的悲剧。至于对角色的评价和结论还是需要他们自己得出来的。"彼德逊从前成功的影片有很多都是以宏大的场面和战争调度取胜,所以对于这部**所需要的群体角色的调动,他应该说是完全可以胜任的。《魔戒》三部曲已经证明了一个彼得·杰克逊,《特洛伊》与和沃尔夫冈·彼德森会是下一对吗?我们拭目以待!
演员表:
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Achilles
肖恩·宾 Sean Bean Odysseus
彼得·奥图尔 Peter O'Toole Priam
朱莉·克里斯蒂 Julie Christie Thetis
朱利安·格洛弗 Julian Glover Triopas
布赖恩·考克斯 Brian Cox Agamemnon
萨伏龙·布伦斯 Saffron Burrows Andromache
艾里克·巴纳 Eric Bana Hector
奥兰多·布鲁姆 Orlando Bloom Paris
Ken Bones Hippasus
罗丝·巴瑞恩 Rose Byrne Briseis
Manuel Cauchi Old Spartan Fisherman
詹姆斯·卡沙莫 James Cosmo Glaucus
Louis Dempsey Aphareus
Trevor Eve Velior
在线地址百度搜索“16ys”
特洛伊
华纳兄弟与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耗资175亿美元打造的史诗**《特洛伊:木马屠城》,布拉德·皮特、艾瑞克·巴纳、奥兰多·布鲁姆、黛安·克鲁格分别饰演阿喀琉斯、赫克托、帕里斯和海伦,2004年5月于美国上映,次月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特洛伊》分为情感、史诗、传奇3个版本,史诗版本更贴近于原著《伊利亚特》、传奇版本加入了一些夸张元素、情感版本更多的元素是爱情,《特洛伊》里面的明星们演绎了众神与人类荡气回肠而又令人唏嘘的史诗,《特洛伊》在大陆上映后获得7000万票房。
你看的是书还是**呢?以下是书版读后感
读《特洛伊》有感
《特洛伊》是一部历史故事,一部战争故事,一部由爱导致的战争。特洛伊国王和他的二儿子帕里斯在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的宫中受到了盛情款待。可帕里斯却和麦尼劳斯的妻子一见钟情,便偷偷将她带出宫外。于是,麦尼劳斯和他的兄弟决定远伐特洛伊,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战争也从这开始。
传奇般的战争,当然有传奇般的人物。其中,我很喜欢阿喀琉斯这个形象。他是希腊联军的首领,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一开始,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可当战争爆发时,他的母亲告诉他如果当一个平凡的人,他会被他的第二代,第三代记住。可到最后呢,也许就不能了。如果他参与这场战争,不光他的子孙能记住他,他也会名垂青史。于是,他明白了,参与战争,保卫国家的和平,做一个英雄。是的,他成功了,他凭着一身武艺和智慧,成为了一个英雄,并有了《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木马计。可让我佩服他的,不止这些。
他是个勇士,可是不乏善良,仁慈。当他攻破特洛伊城,准备杀一个士兵时,那个士兵苦苦哀求他:“求你别杀我,我还有老婆和孩子!”于是,阿喀琉斯放了他。从中可以看出他并不只是只会杀人的勇士,他也有善良、仁慈的一面。对于一个英雄来说,这是多么可贵的。一个英雄不仅要有野心、智慧,也要有仁慈之心。不然,那只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疯子。阿喀琉斯真正做到了一个英雄之所为。
相反,特洛伊国王的二儿子帕里斯,是一个懦弱、乘人之危的人。
帕里斯和麦尼劳斯交手,一场激战过后,帕里斯被麦尼劳斯刺了一刀,瘫在地上。面对麦尼劳斯逼向自己,他赶紧连滚带爬地奔向哥哥那儿,抱住哥哥的双腿,全身发抖。竟然有这种人?仅仅只是一刀,就吓破了胆,懦弱到极点了。
阿喀琉斯攻城,准备救布里赛伊斯。就在重逢那刻,帕里斯乘人之危用箭射中了阿喀琉斯,随着布里赛伊斯的声声惨叫,阿喀琉斯连中数箭,英勇地死在了特洛伊战场上。我当时看了真想自己手握一把剑,来到帕里斯的身后,把他杀死。怎么可以这样?帕里斯是个懦夫,他也就只会乘人之危了。英勇的阿喀琉斯就这样把鲜血流在了特洛伊战场上。
是的,阿喀琉斯死了,可是他却以英雄的名义,让他的子孙记住了他,让古希腊人民记住了他,让看过此影片的人们记住了他,记住了他的英勇、智慧、善良、仁慈。
这真的是一部好书,希望大家去看看。
**版
再看了美片《特洛伊》,有所感。
《特洛伊》
所看过的史诗片,叙述的时代最久远的无疑是《特洛伊》,网上常说这是一部烂片,但说实话,我们并不知道美国普通影院或是法国戛纳上映该片时观众到底有什么表情,我也不在意它得没得奥斯卡奖:尽管《泰坦尼克》有11项奖平了《宾虚》,但我不觉得这二者可以相提并论,我不会想看第二遍《泰》,也不觉得女主角多美,只觉得她就像《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里形容那可爱的大胡子同性恋加烈一样:“肥”“非常无礼”。我知道《特洛伊》是认真拍出的,在马耳他盖起了连排水系统都齐全的古城,从保加利亚和墨西哥寻找特定体型和肤色的群众演员,我喜欢那些男演员,觉得他们的气质和我心中的一样。《伊利亚特》《奥德赛》,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特洛伊之歌》(《荆棘鸟》作者考琳;麦卡洛的小说,我极其喜爱,下文中的“小说中说……”都指该书)已经让我可以勾勒出那些人物的群像。我接受阿喀琉斯和帕特洛克罗斯是金发,用得着真要去研究古希腊人的外表特征吗?小说里斯巴达王墨奈劳斯和奥德修斯还都是红头发呢!
影片写的是三千年前的事,所以先说历史。在那个奥德修斯身为国王还得亲自下地耕种的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时代,人们也许不会浪漫得仅仅为一个女人而打十年仗。小说分析得很好:特洛伊控制了赫勒斯滂特(今天的土耳其海峡),即地中海和黑海之间的咽喉。希腊的粮食不能自给,大部粮食和冶炼青铜必需的锡都必须经过这海峡从黑海南岸(今乌克兰)运来,希腊的命脉就控制在特洛伊之手。小说里说:“特洛伊人不用皮甲,他们垄断了青铜,他们多富有啊!”所以影片里特洛伊战士们都是铜甲。而希腊名将阿喀琉斯和阿杰克斯(Aias,或译埃阿斯,那个率第二只船抢摊的大个子)都是皮甲。荷马说,希腊阿尔戈斯国王狄俄墨得和特洛伊的盟友吕卡亚王子格劳科斯因为祖辈的交情,在战场上互换胸甲,前者的青铜胸甲只值九头牛,而后者的金甲却值一百头牛,这交易是宙斯让后者糊涂了。
这就是战争的物质原因。高距在迈锡尼狮子王座上(这王座已经出了土,仍可看出不可一世的雄姿)野心勃勃的阿伽门农怎能容忍一个并非十分强大的敌国左右自己的经济?海伦只是个借口,或者说是个旗号。当年一百零一个国王和王子向海伦求婚时,在奥德修斯的建议下,海伦之父不要求婚者的聘礼,只要他们发誓,不管海伦的丈夫是谁,他们都要全力维护他的利益,必要时为他而战。于是倾希腊之力,我们看到了千艘战舰横渡爱琴海。《世界海战简史》说,荷马史诗提供了最早的海上战斗序列,各部族各城邦战舰的数目精确到个位,一共1116艘,船有两种,一种载员五十,一种载一百二十,前者约占1/3,后者占2/3,所以总兵力在十万左右;希腊的战士都可当桨手,所以影片中阿喀琉斯抢摊时身边只有五十人,阿杰克斯也会亲自拚力划桨。
陆战,荷马史诗中的战车是用三匹马,三匹马驾车(三套车?)不知是不是驾驭较难,我在其他**和文学作品中见过的古战车只有双马或四马。《特洛伊》只用双马,战车是作指挥车,是将领身份的体现,不象《亚历山大》、《角斗士》和《东周列国志》中用于冲阵,也许是因为希腊的马种太差。史诗中双方都不会用骑兵,但荷马称特洛伊人为驯马好手。罗马诗人维吉尔在他的史诗《伊尼特》中,叙述埃涅阿斯(影片最后从帕里斯手中接过特洛伊之剑的那小伙,爱神维纳斯之子,罗马人以他为最远之祖)带着特洛伊的幸存者到意大利再创基业时,说他们已用骑兵了。所以影片开始,在阿伽门农征服色萨利时,双方有极少的单骑。特洛伊有近卫骑兵,但没有马镫和完善的马鞍,所以在马上使不出力,在阿杰克斯面前不堪一击。
再说影片人物,学生说里面分不清好人坏人。当一个自己所爱的女人处于痛苦的婚姻中时,为什么不去给她安慰,帮她解脱出来?而自己诚心款待的客人拐走了自己的妻子,又怎么能不去追回?帕里斯想的是,我首先是个男人,其次才是王子。我们可以说他应该首先是个王子,其次才是男人。在《三个火枪手》的末部曲中,路易十四抢走了阿多斯儿子的爱人,“作为男人,我有权爱那些爱我的人,这是一个如此难得的幸福!”
阿多斯回答:“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男人,你的这个权利就不存在了!”不管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如果英王爱德华八世为了一个并不出色的女人都要放弃江山,谁又能抗住海伦的诱惑呢?影片中,赫克托耳为了阻止海伦逃走而把她搂在怀里的时候,出城迎战阿喀琉斯前与海伦对视的时候,谁说他没对海伦动心呢?小说里,奥德修斯得到了海伦的吻,还要向他的同性恋伙伴狄俄墨得炫耀,当然不会忘了加上一句“纯洁的吻。”那么,你还能怪罪帕里斯么?海伦和帕里斯是不是“不朽的情侣”就看你的好恶了。
至于帕里斯,在判断金苹果该归谁时,他已经拒绝了赫拉所代表的权力和雅典娜所代表的智慧,而选择了维纳斯代表的爱情。影片中他坦率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莱奥纳多版的《铁面人》:卫队长达尔大尼央爱上了路易十三的王后:“安娜,我知道,爱你背叛法兰西;可不爱你,又背叛我的心!”)而且并不是没有责任感。赫克托耳杀了墨奈劳斯,在希腊军前拖着弟弟逃回,这时他一心想的是弟弟的生命,所以才不顾决斗的规矩和可能的后果,把墨奈劳斯一剑穿心。而帕里斯却挣脱了哥哥的手,一瘸一拐的去捡回父亲托付给他的特洛伊之剑。“只要这剑在我的儿子手中,我们的国家就有希望。”奇怪啊,在这里,情感型的帕里斯选择了理智,而一贯理智的赫克托耳却选择了情感。我可以说导演给我们揭示了赫克托耳的内心隐秘的一处。小说里,赫克托耳不是长子,是老国王普里阿摩从正妻赫卡柏所生的十九子中选出作为王储的,是主动表现了军国之能,是确想为王,所以对海伦的魅力全不动心。史诗中的赫克托耳嗜战,单挑希腊诸将时吹嘘:“我谙熟格战的门道,杀人是我精通的绝活……我知道如何攻战,荡开战神透着杀气的舞步。”影片中的赫克托耳却正告弟弟:“我杀过人,看他们惨叫而死,没有一点诗意和浪漫。你说你要为爱而死,可你对爱一无所知,也对死一无所知!”史诗中,他从险恶的战场上回来,还在城头从妻子手中接过孩子,微笑着大声祈祷:“让他将来统治特洛伊城,满载战利品从战场归来!”而影片中,当希腊人出现在城外海面上后,你还见过赫克托耳笑么?导演给了我们一个现代的赫克托耳,也许不想照搬太多的悲剧,不让赫克托耳和阿杰克斯打个平手惺惺相惜互赠礼物,而让赫克托耳在惨烈的战斗中给阿杰克斯一个光荣的死(史诗中阿杰克斯因和奥德修斯争夺阿喀琉斯留下的铠甲,争不过气得发疯自杀)。不让帕里斯死,而让他和海伦安全逃进伊达山中,射猎为生,照顾自己的嫂子和侄儿。不让片中总是狡黠微笑着的好男人奥德修斯(打了仗就回家,宁肯和狄俄墨得同性恋也不另找爱人)把赫克托耳那么可爱的婴儿从城头扔下去(史诗和小说都是这个结局),不让赫克托耳的妻子和他的母亲姐妹一样受战胜者的欺侮。史诗中的赫克托耳对那些根本不值得信任的希腊诸神是极其虔敬的,虔敬得以至于喜怒无常的宙斯也不忍心他死。影片中他却对祭司们不甚尊重,祭司说一只鹰的出现标志在明天的战斗中神会保佑我们,他说你就凭一只鸟把我们引向悲剧?父王让他对祭司们尊重一些,“祭司们是神的仆人!”“可我是特洛伊的仆人!今天那个希腊人洗劫神庙,砍下了阿波罗的头,阿波罗并没有击倒他!”对士兵的临战动员,他说自己遵守三个原则:“信仰你的神!爱你的女人!保卫你的国家!”“你的神”,他是看不起那些作为一个人都勉强的希腊神。他还把爱情摆在国家之前,按西方人的看法,国家不过是获得个人幸福的手段,如果一个国家不能让你拥有正当的幸福,这国家对你就毫无意义。这是一个现代的赫克托耳。一个真正的人。
片中当帕里斯对父亲说:“不,特洛伊的海伦!”时,老国王就知道发生什么了,他不斥责帕里斯,知子莫若父。他奇怪的是为什么赫克托耳会同意弟弟把她带回来。我想赫克托耳作这个决定是出自内心的隐秘深处,在斯巴达,他明明看见弟弟走向海伦的寝室却不及时阻止,也不质问弟弟,我想他是对从懂事以来就扮演一个最佳王子感到一些的厌倦,他想放纵,不能放纵自己,甚至也不能放纵自己的孩子,因为那孩子也是要当贤明之主的。他只有宠着帕里斯,就像瑞德不能再宠斯佳丽就去宠女儿。所以有了前面我提到的那个细节;“情感型的帕里斯选择了理智,而一贯理智的赫克托耳却选择了情感。”他要出城和阿喀琉斯决斗,可能也是抱着无论输赢一了百了的心态。他不想作阿喀琉斯的对手,但只有他配作阿喀琉斯的对手,一个死了,另一个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在小说里,阿喀琉斯面对赫克托耳,“我与他的黑眼睛对视,得知他和我完全是相同类型的人。只是他的精神没有受到污染,他是个完美的勇士。我对他的喜爱超过了对自己的喜爱,超过了对帕特洛克罗斯、布里赛和我父亲的喜爱,因为他是附在另一个躯体内的自我。”“我们仅仅为战争而生,战争的结局与我们无关。”
赫克托耳死后,帕里斯要担起责任,他在成熟,他知道自己不善用剑,就发挥自己弓箭的长处。他和哥哥一样不对神虔敬,面对木马说“父亲,烧了它。”他有机会拯救自己的国家,却是父王葬送了这个机会。最后,他依旧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父亲要特洛伊之剑握在儿子的手中,他却把剑交给了在片中最后才出现的埃涅阿斯(史诗和小说中是国王的大女婿,军队的副帅)“命运选中你。”让他率幸存者去意大利建立罗马为祖国报仇。自己和海伦逃到伊达山过田园生活。墨奈劳斯和阿伽门农都死了,满足了掠夺杀戮欲望的希腊人在急着回家见妻子的奥德修斯带领下归心似箭。他们安全了。有这样的两个儿子,老国王应该满足了,阿伽门农只能有杀母为父报仇的儿子和怂恿弟弟杀母的女儿。
影片对阿伽门农是丑化了,大大加深了他的暴戾残忍和自大跋扈,其实作为全希腊的王中之王,他总该表现得有帝王器宇,影片里他轻蔑把赫克托耳叫“Boy”,但在史诗中,他绝无轻敌之意,告诉弟弟:“赫克托耳远比你出色,在他面前其他勇士也会发抖。”当时希腊并未真正统一,阿伽门农类似于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并没有对大军的绝对权力,其他首领还可斥责他,绝不是影片中那样对他奴颜婢膝。史诗中他有次亲身冲杀,连斩八将,赫克托耳也避开他的锐气。影片为了绿叶衬红花,只好对不起他们兄弟了。墨奈劳斯在小说和史诗中都是引人同情的对象,忠实的丈夫,尽责本分的国王,甚至有点腼腆,在大哥的光芒下自当如此。而影片还给了他更多的张扬,你看他对举杯敬客的热情,喊“愿神保佑我们,和我们床上的女人!“时那种坦诚,只是不应该让这个娶了希腊第一美女而感到无比幸福的好丈夫抛下妻子搂住一个舞女。他的家规也太松了:至少一周,帕里斯每晚进入海伦的寝室,赫克托耳都可以看到弟弟上楼,而仆人侍从们就全无感觉吗?要知道,在史诗和小说中,是墨奈劳斯不在时帕里斯才有机会勾上海伦的。今天为了影片的需要,本来是多层次人物的这兄弟俩更失去了值得尊敬同情之处!
自古无不败之家,无不亡之国。小说《你往何处去》中,一位风雅大师对罗马暴君尼禄说,特洛伊如果留存到今,也不过是一个肮脏的小城市,还要劳烦陛下派个官员去处理那里的麻烦事。它毁了,才会有《伊利亚特》。废墟才能与英雄相伴。阿喀琉斯则认为,只要他能在后人的口中和赫克托耳厮杀千百回,就不会真正死去。英雄的传奇,无非是让后人知道:“我们曾经战斗得多么英勇,我们曾经爱得多么深沉。”轮回到今天,因为奥兰多布卢姆的的缘故,我宁肯以为,《天国王朝》里屹立在耶路撒冷城头的帕里安和茜贝拉,就是帕里斯和海伦的轮回,而且他们身上,也隐藏了赫克托耳夫妻的灵魂。他们没能拯救特洛伊,但捍卫了耶路撒冷。
“我们曾经战斗得多么英勇,我们曾经爱得多么深沉。”荷马,让人们看到了人生的短暂和漫长,人生的渺小和伟大。
片 名:《特洛伊》
原 名:Troy
导演:Wolfgang Petersen(沃尔夫冈·彼得森)
编剧:David Benioff(大卫·本诺夫)
主要演员:
Hector……Eric Bana(艾瑞克·巴纳)
Achilles……Brad Pitt (布拉德·皮特)
Agamemnon……Brian Cox (布赖恩·考克斯)
Paris……Orlando Bloom(奥兰多·布鲁姆)
Helen……Diane Kruger(黛安·克鲁格)
Brendan Glee
萨弗蓉·布罗
詹姆斯·卡沙
首 映:2004年5月9日 德国
片 长:163分钟
国 家:马耳他/英国/美国
官 网:http://troymoviewarnerbroscom/
产地:马耳他 英国 美国
**类型: 战争 爱情 动作 剧情 冒险 历史
上映日期: 2004年5月9日 (Berlin) (premiere)
制作成本: $175 (单位:百万美元)
票房统计:
全美首映票房:$46,865,41200 (单位:美元)
全美累计票房:$133,378,25600 (单位:美元)
海外累计票房:$364,000,00000 (单位:美元)
剧情简介:
史诗版:
公元前1193年,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和他俊美的二儿子王子帕里斯在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的宫中受到了盛情的款待。但是,帕里斯却和麦尼劳斯美貌的妻子海伦一见钟情并将她带出宫去,恼怒的麦尼劳斯和他的兄弟迈西尼国王阿伽门农兴兵讨伐特洛伊。
希腊联军的将领阿喀琉斯和普利阿摩斯的大儿子、特洛伊年轻的王位继承人赫克托尔逐渐成为在战争中成为双方各自的英雄。
由于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难攻,希腊军队和特洛伊勇士们对峙长达10年之久,最后英雄奥德修斯献上妙计,让希腊士兵全部登上战船,制造撤兵的假相,并故意在城前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
特洛伊人高兴地把木马当作战利品抬进城去。当晚,正当特洛伊人沉湎于美酒和歌舞的时候,藏在木马腹内的20名希腊士兵杀出,打开城门,里应外合,特洛伊立刻被攻陷,杀掠和大火将整个城市毁灭。老国王和大多数男人被杀死,妇女和儿童被出卖为奴,海伦又被带回希腊,持续10年之久的战争终于结束。
传奇版:
从古至今,人们就不停发动战争。有些为权利,有些为荣誉,有些为光荣,而有些则为爱情。
古希腊,历史上一对传奇式的情人——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奥兰多·布鲁姆饰)和斯巴达王后海伦(黛安·克鲁格饰)之间的爱情激起了一场毁灭文明的战争。帕里斯将海伦从她丈夫——国王墨涅拉俄斯(布兰达·格里森饰)身边诱走,这是不可忍受的耻辱。强大的迈锡尼国王阿伽门侬(布赖恩·考克斯饰)认为,自己兄弟墨涅拉俄斯所受之辱就等于是自己的耻辱,在家族荣誉感的驱使下,他很快联合起希腊众多部族夺回海伦,保护兄弟的荣誉。
阿伽门侬对荣誉的追求实际上已被他强烈的贪婪所侵蚀——他要通过控制特洛伊城来巩固自己已经拥有的广阔帝国的霸权。在特洛伊国王普利阿摩斯(彼得·奥图尔饰)的领导和王子赫克托尔(艾瑞克·巴纳饰)的保卫下,这座围墙高筑的城市坚不可破。但只有一人是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他就是被人们认作是最伟大的勇士的阿喀琉斯(布拉德·皮特饰)。
傲慢、反叛、所向披靡的阿喀琉斯除了荣誉外,从不效忠于任何人或任何事,而对建立不朽英名的无限渴望促使他加入阿伽门农旗下攻打特洛伊,他的退出与归来左右了这场战争。最终赫克托尔被阿喀琉斯所杀,而阿喀琉斯自己也死在了特洛伊的城墙下。
为了权利和荣誉,两个国家交战了。为了荣誉,千万人赴汤蹈火;而为了爱,一个国家将被彻底毁灭。
情感版:
故事发生在约3000年前的古希腊,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奥兰多·布鲁姆饰)爱上了斯巴达国王(布兰登·格雷森饰)的妻子海伦(黛安·克鲁格),并把她带回了特洛伊。斯巴达王愤怒了,他找到了自己的哥哥,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布莱恩·寇克斯饰),请求他的帮忙,阿伽门农正好也希望征服特洛伊,于是借此机会建立了一支希腊联军以讨伐特洛伊。在这支联军中,第一勇士自然是阿喀琉斯(布拉德·彼特饰),桀骜不逊的阿喀琉斯并不打算向任何人臣服,他向特洛伊进发,是在为自己的名誉而战,而在影片中,我们将会发现,最终决定了他的命运的,是爱。他爱上了天真而倔强的女祭司也就是特洛伊的小公主布里赛伊斯,他被她的洁白勇敢所吸引,而她也被他的桀骜之下的柔情所打动。阿喀琉斯为了她与阿伽门农争斗并愤而退出战争,也为这场为爱而起的战争做了最好的注脚,也许在影片中他们的爱情更能打动观众。特洛伊方面,赫克托尔与妻子安德罗马克的深挚感情也让人心折而感伤,但战争,从没有什么温柔缱绻,它所做的就是毁灭,毁灭……
这场为爱而起为爱而终的战争也许是历史上最名不正言不顺的战争之一,但它也是最打动人心的战争之一,影片中,爱情友情亲情交错在这本该冷酷的战争阴云中,平添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本片影星云集、投资巨大,当是对这段传奇的最宏大的致敬。
**《特洛伊》是以古希腊史诗《荷马史诗》为蓝本创作而成的,利用其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对经典的重构中,既有融合又有疏离,但二者对西方文化核心价值的阐释一脉相承。本文指出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从而进一步从影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剖析了西方核心文化价值观,旨在积极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衡量标准,为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提供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
**;《特洛伊》;西方文化价值观
古希腊经典诗篇《荷马史诗》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情况,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西方文化源头之一。好莱坞大片《特洛伊》以《荷马史诗》为蓝本,耗巨资再现了史诗般气势恢宏的场面,力求重现往昔风光,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作的思想内容、远古风情,又融入了现代化的商业元素,在对经典重构的过程中,既有融合又有疏离,但包蕴的文化阐释价值则是二者共同的特点,都折射了西方本土文化核心和民族心理结构。
一、西方文化思想内核
西方文化有三个源头:一是古希腊文明;二是古希伯来犹太教文明;三是古罗马文明。这三大源头后来融汇起来以基督教的形式构成了西方文化体系。西方文明可以说是海洋文明,如希腊半岛、英伦三岛土地贫瘠有限,陆路交通极其不便,环境恶劣,生存空间狭窄。但由于大海环绕,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贸易条件,随着航海业和贸易发展,不断向外扩张。海洋性文化直接孕育了西方的特色文化。
城邦制度的建立,在政治上呈现多元化、民主化等特点,使得西方文化中的人际关系靠契约来维系,权属意识明确,并强调个体意识,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和个性自我表达。再加上基督教在构建西方文化系统和文化品格中的排他性,从而构成了“天人各一”的二元论世界观。其积极因素是产权明确以及重视个人尊严和荣誉的自由思想;其消极因素是容易导致个人和团体的利益冲突。影片《特洛伊》中“阿喀琉斯的愤怒”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影片西方价值观解析
(一)思想内容
《荷马史诗》的上部《伊利亚特》描绘的是古希腊从氏族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状况,史诗中充满了神话传奇色彩,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神话与现实相杂的显著特点。影片《特洛伊》做了相当大的改动,几乎完全摒弃神的形象的存在,只是作为一种信仰,完全突出了人的因素。原作中主要人物阿喀琉斯为神与人所生,在影片的开始,也塑造了他“战神”般的形象,高大威猛的勇士顷刻间命丧于他剑下,仍保留了神的痕迹以及由此演变而来的氏族贵族意识。好莱坞工厂向来以制造英雄主义著称,这一点上,是和西方核心文化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只不过英雄主义往往带有个人主义色彩,他们的大智大勇体现的是个人价值而非集体价值。为荣誉而战,可以说是贯穿影片的主题,是影片中人物所信奉的至高无上的信仰。当王妃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带走后,斯巴达王怒气冲冲地去求助希腊国王阿伽门农出战的理由就是“特洛伊人践踏我的荣誉”“侮辱我就是侮辱你,侮辱你就是侮辱全希腊”,无疑为早已觊觎特洛伊领土的贪婪的阿伽门农攻打特洛伊、称霸爱琴海,找到了一个绝佳借口。而桀骜不驯的阿喀琉斯本不愿为阿伽门农征战,和母亲一番对话后改变了态度,“你留下来,能过平静的生活……如果你去特洛伊,荣耀将归属于你,你的伟大事迹,将流传千古……你的荣耀将为你带来灭亡”坚定了阿喀琉斯为荣誉而战的决心,在平庸的生存与拥有荣誉的死亡中,他选择了后者。阿喀琉斯在海岸对士兵誓师:“你们知道沙滩的彼岸有什么在等待我们吗?永垂不朽的传奇。攻下他,我们将留名千古。”
这些都反映了阿喀琉斯是傲慢的凌驾于民族之上的英雄,他的决定往往从个人角度出发。接下来,因阿伽门农夺其心爱的女俘布里塞伊斯,而拒绝出征的“阿喀琉斯的愤怒”导致希腊军队久攻不下并遭受重大伤亡。这也正体现了西方文化中个人功利主义核心价值观,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的矛盾同时也显示了当时由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原始民主制下首领并没有取得绝对的领导权。阿喀琉斯后因表弟的被杀而参战以及攻陷特洛伊城后急切寻找女伴布里塞伊斯,同样也体现了英雄为个人爱情、亲情和荣誉而战,不是为国王而战。再一次凸显了西方传统思想,即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个体的独立与发展,崇拜英雄,主张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人的自由、平等、个性的张扬和发挥。
影片中另一位英雄,特洛伊的主将赫克托尔,同样视荣誉为生命。但与阿喀琉斯不同的是,赫克托尔是一个热爱其民族并受其民族拥戴的英雄。除了给人以勇敢而坚毅、有着王者尊严的形象外,他还多了一份民族责任感和正义感。当在从斯巴达的返途中得知弟弟带走了斯巴达王妃后,怒斥弟弟:“我的弟弟,我爱你。但若你做了任何危害特洛伊的事,我会从你俊美的头骨上,撕裂你俊美的脸庞”,“父王为了和平谈判,努力了多少年。你为了她不惜摧毁了特洛伊”等简短的话语将一位以大局为重、深沉而宽厚的另类英雄呈现在观众面前。尽管他鄙视弟弟的怯懦,虽然他预知到战争的起因是非正义的、战争的结局是毁灭,城邦将被摧毁,自己将要阵亡,妻子将沦为奴隶。但作为国家最好的勇士和领袖,他只能选择应对挑战,毅然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身先士卒,最后血洒疆场。赫克托尔在对士兵鼓励时说的一句话是:“这是我的国家,我的同胞。”
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对子民的热爱,对亲人的眷恋。
如果说阿喀琉斯是名流史册的胜利者,而失败者赫克托尔同样也能让世人永远铭记。赫克托尔英雄的悲剧性结局更具人性化的感染力,从他身上可以看出重视荣誉的英雄气概以及肯定和追求人的现世价值的人本思想,显示了希腊文化乃至整个西方古典文化的重要特征。
(二)表现形式
原作《荷马史诗》是叙事诗,布局严谨、精密,叙事腾挪跌宕波澜起伏蔚为大观,作为一种思想开放的西方文化,在情感表达方面就相对奔放、细腻,在言辞方面多通过直接的形式来抒发感情,对爱情的表述是直接、快速的;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则是散发着浓烈的血腥气味。例如形容铜矛的闪光“就像远远看去的火焰,仿佛高山顶上一个大森林弥漫着烈火一般”;(荷马,34)
形容军队“多得如同正当令的茂叶繁花……没一刻安静,像是春天的牛棚正当牛奶桶都盛满的时候,周围飞绕着不可计数的苍蝇”;(荷马,34)
形容双方的相互残杀“就像一个富人的田里有两班割麦人从相对的两边开始割过来,将那小麦或是大麦一把把地割倒,直到两边的把儿汇合在一起为止”。(荷马,194)除此之外,还有写杀人的场面:“除了见血、杀人和听临死人的呻吟声之外对于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荷马,369)“那残酷的青铜咬进了许多战士的肉。”诸如此类的描写,丝毫不加掩饰地喊出了自己的心声,给人以畅快淋漓的感觉。表达了西方文化崇拜力量、崇尚自由、人定胜天的民族精神。
**艺术不仅可以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在艺术表现力上,也有其独特的视觉艺术特征和表现形式。透过其表现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其背后反映的文化内容。影片《特洛伊》本着再现经典的原则,在表现形式上和原作有很大的融合度。譬如影片色彩的色调以土**为主,烘托出了一种粗莽而古远的氛围,王侯贵族的衣装裸露、居室中摆设简单而粗陋,把人带回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奴隶社会当中。影片的基调以悲怆激昂为主,主题曲悲凉而隽永,仿佛都在演绎着荷马笔下如诗如画的史诗,诉说着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等英雄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另外影片中还多次出现葬礼场面:那高高搭建起来的陵台,那安放在死者双眼上的钱币,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女祭司呓语般的哀号……所有这些,以其粗野的古朴之气,无不带给观众神秘、悲凉的感受。在对爱情的表达上,都是那么直接开放,大胆的床戏向来是好莱坞不可或缺的要素,西方开放的性观念再加上商业化的内在需要,使得爱情都是赤裸裸的情欲表达。例如,斯巴达王后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从一见钟情到激情床戏;贪婪好色斯巴达王与众女仆纵情于酒色之间;阿喀琉斯与女俘布里塞伊斯一见倾心而后罢战纵欲,等等,无不是对情与欲的直接表露,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在对战争场面的描绘上,秉承了《荷马史诗》的细腻风格,多次再现了血腥的厮杀场景。如阿喀琉斯表弟帕卓克斯冒充自己死于赫克托尔剑下,被割断喉咙喷着鲜血发出痛苦的呻吟;赫克托尔被阿喀琉斯刺中心脏、口吐鲜血轰然倒地而死的特写镜头,然后特洛伊老国王眼睁睁看着儿子的尸体被阿喀琉斯拖走的撕心裂肺的场面;阿喀琉斯攻入城中解救受辱的布里塞伊斯,活生生地砍掉士兵的脑袋。这些借助于特技效果而不厌其烦地展现惨不忍睹的血腥杀戮,在中国艺术作品中是须含蓄表达的或极力回避的,相反,在西方艺术作品中却是大肆渲染的,这就是西方文化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即表现形式力求写实,直言不讳地生动再现事情原貌,给人在视觉上形成巨大反差,以对观众形成心理上的强烈震撼的艺术效果。同时,在审美方式上,西方人侧重于施展他们“空间信赖”的心理能力和再现空间透视关系的绝妙技巧,影片力求再现《荷马史诗》那种层次细腻而又驳杂斑斓的描绘正是西方人这种空间把握能力的具体展示。在对情节的勾画和人物刻画上,都闪烁着理性的思维内涵。表现了西方人标榜自我的决心,征服自然的精神和崇尚个性的自我表达。这种毫不畏惧的精神,表现了西方人向已知或未知空间挑战的信心。这种对空间的把握与信赖以及那种纯粹的挑战精神在东方人那里很少见到。
三、结
语
影片《特洛伊》以《荷马史诗》为蓝本,在对经典原作的融合与疏离的基础上,借助**艺术的独特优势,通过音响、画面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展现了荷马史诗这一伟大英雄篇章。影片从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体现了西方**艺术的写实性追求品质正是渊源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文化艺术精神和人文精神。影片结尾中“如果世人传颂我的故事,让他们说我曾与英雄同在,人的生命犹如冬麦般脆弱,但这些名字将永垂不朽”
诠释了西方文化中英雄主义的含义,即为荣誉和自由而战,对争取自由与尊严的不屈不挠,对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生命与死亡人类永恒话题的执著思考。
值得指出的是,好莱坞是一个文化娱乐产业,一方面其所挖掘的题材与影片主题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商业价值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其文化价值观是建立在西方思维模式基础之上的,也是弘扬西方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在文化碰撞与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我们要积极审视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如何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如何衡量与判断终极文化标准是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实话实说,这是我复制来的,你看对你有什么帮助没
特洛伊Troy(2004)
导演:
沃尔夫冈·彼德森 Wolfgang Petersen
主演:
戴安·克鲁格 Diane Kruger
奥兰多·布鲁姆 Orlando Bloom
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艾瑞克·巴纳Eric Bana
更多中文片名:
木马屠城
类型:爱情/动作/剧情/冒险/战争/历史
片长:163 min / Germany:162 min (cut version)
公元前1193年,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和他俊美的二儿子王子帕里斯在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的宫中受到了盛情的款待。但是,帕里斯却和麦尼劳斯美貌的妻子海伦一见钟情并将她带出宫去,恼怒的麦尼劳斯和他的兄弟迈西尼国王阿伽门农兴兵讨伐特洛伊。
希腊联军的统帅阿喀琉斯和Priam最小的儿子,特洛伊年轻的国王赫克托耳逐渐成为在战争中成为双方各自的英雄。
由于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难攻,希腊军队和特洛伊勇士们对峙长达10年之久,最后英雄奥德修斯献上妙计,让希腊士兵全部登上战船,制造撤兵的假相,并故意在城前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
特洛伊人高兴地把木马当作战利品抬进城去。当晚,正当特洛伊人沉湎于美酒和歌舞的时候,藏在木马腹内的20名希腊士兵杀出,打开城门,里应外合,特洛伊立刻被攻陷,杀掠和大火将整个城市毁灭。老国王和大多数男人被杀死,妇女和儿童被出卖为奴,海伦又被带回希腊,持续10年之久的战争终于结束。
特洛伊》:走下神坛的悲壮史诗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文明,《荷马史诗》则是古希腊文学艺术中的瑰宝。作为世界文明的源头之一,这一伟大作品一直启迪着后人的智慧与想象;5月14日公映的好来坞**《特洛伊》,是对《荷马史诗》的最新一次致敬。
与以往“忠实原著”的改编作品不同,《特洛伊》对《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部分作了大幅度修改,去除了所有的神话色彩,将一场人神之间的混战,变成一部完全以人类为主体的、关于战争、爱情、英雄与传奇的悲壮史诗。
一
和原著一样,《特洛伊》的故事也是以希腊第一勇士阿喀琉斯(Achilles)为中心。影片一开始,就塑造了他的“战神”般的形象,同时表现了他与当时希腊最强大的王阿伽门农(Agamemnon)之间的矛盾。接下来,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海伦(Helen)和大举围攻的故事了。鉴于《伊利亚特》在特洛伊主将赫克托尔(Hector)死后就结束了,《特洛伊》剩下来的情节就参考了《奥德赛》的开头部分以及其他古希腊传说,最终还是以阿喀琉斯的命运为终结。
除了隐去神话色彩外,《特洛伊》还对《荷马史诗》故事中部分人物关系和情节作了修改。例如原著中阿波罗神庙祭司之女克律塞伊斯与阿喀琉斯的女俘布里塞伊斯(Briseis),在**中就变成了同一个人,帕特洛克罗斯(Patroclus)由阿喀琉斯的好友变成了表弟,而阿伽门农在**中的归宿也要比原著中更戏剧化得多。此外,在原著中,特洛伊之战持续了十年,虽然《伊利亚特》以阿喀琉斯的愤怒开始,只集中描述了其中最精彩的51天,但对一部两三个小时的**来说,过于细节的描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特洛伊之战,在**中看起来也就是两三天的事。
这种取舍与改动,在我看来是成功的,是符合**的叙事特性与节奏的。历时十年的战争,**并非没法表现,只要几个简单的字幕就行了;但是,剧情**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应当在于情节的连贯与紧凑,尤其是对于这样大制作的商业**而言,突出原著所表现的主题、而不是斤斤计较于虚构的时间细节,才是把握原著神髓的正确方式。从这一点来看,我赞赏影片的叙事节奏。影片开始十五分钟内,就交代了一场最伟大战争的起因和主要人物关系与性格,却并没有露出仓促急躁的痕迹,显示出编导优秀的控制能力。**的开头,使用的是典型的“先声夺人”的手法,阿喀琉斯的勇猛无敌以及自负散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这样一来,观众就很容易理解其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了。
作为一部85%时间里表现战争过程的将近三小时的**,而且又是线性发展的情节,《特洛伊》居然没有我想象中的沉闷或过分;恰恰相反,影片的不少场景,都强烈地吸引了我。更为难得的是,它不仅是吸引我的“目光”,而是吸引我的“心灵”:尽管我已经对《荷马史诗》的故事烂熟于心,但在观影过程中,我仍然对帕里斯(Paris)的不负责任感到出离愤怒,对赫克托尔的忠诚与无奈感到无比痛心,对阿喀琉斯的个人悲剧感到同情与悲哀……
可以说,《特洛伊》不仅仅是复活了《荷马史诗》所表现的主题,还使得这些主题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原著中人物的命运无常以及相应悲剧,还可以说是人被百无聊赖的众神玩弄于股掌之间;但在本片中,正由于抽离了所有的神话因素,人物的命运变得完全由人物各自性格与环境驱使;因此,原著中需要借助“神的安排”所表现的种种转折,无一不深深烙上了人性的印记。原著中带上了神意的人的脆弱、贪婪、勇敢、忠诚,也终于可以现出“原形”。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将高贵的艺术史诗庸俗化了,但是我认为,只要让更多的人更能理解人类自身,那这样的“庸俗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二
正如同伟大的战争需要伟大的战士一样,史诗级的**也需要史诗级的场面。
《特洛伊》在这方面做得中规中矩。倒不是说它不好、不震撼,只是有《角斗士》、《魔戒》等影片珠玉在前,而本片的很多场面又是模仿以上两片的运镜方式,所以至少在创造性上就降低了一些印象分。
“虚拟摄影”似乎在好来坞拍摄大场面时越来越有用了。《角斗士》中对于壮观罗马城的俯瞰镜头,《魔戒》系列中那跨越无数士兵与枪尖的摇移镜头,在《特洛伊》中都让人看起来特眼熟。数万士兵的前进与对峙再到相互冲击,茫茫碧海上的千帆争舸,凌空回转的不可思议的长镜头,都是体现好来坞最新视觉效果的把戏。只不过《特洛伊》把这些技术应用得更娴熟了,也更逼真了。例如那数万士兵的冲击场面,虽然现在没有观众不知道那绝大部分“士兵”都是虚拟出来的,但在片中那光天化日之下的环境下,你还不得不佩服人家做得都看不出破绽。相对于《魔戒》系列中的类似镜头,本片的同类场景尽量避免那种梦幻的感觉,而力求更多的细节表现。影片聪明地将更多镜头对准了局部人群的战斗,以此来烘托整体战场的激烈,同时又能突出个体人物的英雄形象,可谓一举两得。
不过,我还是要奉劝一心抱着看“大场面”读者一声:本片的大场面不会让你失望,但也不是特别出色;与其欣赏那基本上玩不出什么新花样的大场面,不如寻找一些小场面上的亮点。个人觉得本片的人物造型和动作设计值得一提。
提到希腊,很多人可能不一定能想到《荷马史诗》,但一定能想到奥林匹克运动。一想到奥林匹克运动,我们的脑海里一定会马上浮现出一具具健美的身体和一个个展现力与美的无暇动作。看来本片导演深得此中三味,专门用此片来勾起我们对那最原始同时又是最永恒的美的向往。片中的三位男主角,都有不少的肌肤裸露镜头,这使我有点怀疑导演是故意讨好女性观众。但那样健美的身躯,即使是男性观众看了,也会觉得挺养眼的。被人作为“战神”拥戴的阿喀琉斯,是诠释力量之美的最佳人物。从影片的效果来看,布拉特彼特(Brad Pitt)六个月的汗水没有白流,当他那蜜色的胴体出现在银幕上时,估计台下所有的美眉都有幸福到眩晕的感觉。虽然性感之神和战神的概念不一样,但是极端突出了阿喀琉斯的“偶像化英雄”特性,和原著的精神气质还是一脉相承的。
这样一个性感之神又是绝对致命的,那才是阿喀琉斯真正“战神”的一面。为了突出他无敌于天下的武技,**为阿喀琉斯设计了一套不同于其他人的动作与招式。可能有些观众会不习惯,认为阿喀琉斯的动作稍嫌花哨了点。但我觉得这对于体现阿喀琉斯神赐一般的战斗能力,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何况那些动作实际上并不花哨,不仅是符合实战需要的,而且是符合原著描写的。尤其是像滑步、抬脚、弓步、转身这样的动作,是实战中非常普通的技巧,只不过其他角色都打得过于直接,因此显得阿喀琉斯“花哨”了。而对于攻击“技巧”的掌握,不正体现阿喀琉斯异于普通战士之处吗?在原著中,荷马多次用“山鹰猛扑”来形容阿喀琉斯的超人战斗能力,在**中,我们也看到阿喀琉斯多次采用这种“鹰击术”,端的是轻盈迅猛,高手风范。尤其是与赫克托尔决斗的场景,充分体现了阿喀琉斯的快速与强力的作战特点,堪称本年度好来坞**中的最佳打斗。
三
一部“史诗”如果只有故事和场面,那它很可能失败。史诗必须能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史诗**也一样:场面、效果都可能过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和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触动观众心灵的特质,。
阿喀琉斯,这一被神化了的人类最伟大的战士,在片中果然是光芒四射:他的勇猛,他的不羁,他的柔情,他的愤怒,他的悲哀都表现得不错。作为原著中一个比较偶像化的人物,布拉特彼特的演绎还是很有神采的。动作语言上的健美和技巧,通过训练还可以比较容易达到,阿喀琉斯在战场上那股令对方胆战心惊的杀气,却不容易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布拉特彼特用凌厉的眼神和血气方刚的冲劲,增强了动作的感染力,塑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战神”形象。与其他演员的表演相比,布拉特彼特的演绎总是散发出咄咄逼人的性感魅力,这可能与其本人的气质有关。不过这种气质和原著人物形象配合得很好,也许“万人迷”的阿喀琉斯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的。
尽管阿喀琉斯够眩目,但影片最让我动心的却是赫克托尔,永远的赫克托尔。与热血冲动的阿喀琉斯相比,沉稳的赫克托尔无疑显得更成熟。赫克托尔的心里,装着比他弟弟帕里斯要博大、深沉得多的爱,这使他成为最完美男人的典范,同时也照就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性。艾瑞克班纳(Eric Bana)的演绎堪称完美,尤其是他那双大眼睛,虽然不如布拉特彼特那样放电,但却永远让人感到温暖可靠和勇气;虽然他的表情并不复杂,但这深邃的眼神足以说明一切。在观看的过程中,观众根本不用去设想原著人物是怎样的,因为班纳的表演和赫克托尔这个人物在精、气、神上完全统一了。过多地描述他的表演是不必要的,观众的反映最能说明问题。片中赫克托尔迎接他命运终点的场景,是整部**的高潮;也只有在那一刻,我注意到**院里静得让人心悸——所有观众同时被感动了,那种感觉真的非常美好。即使整部**没有那些炫耀似的视觉效果,没有酣畅淋漓的打斗场景,单凭班纳塑造的赫克托尔形象,已足以让人喜欢上这部**。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说阿喀琉斯是影片最大的卖点的话,赫克托尔就是本片的灵魂。正如同《角斗士》的成功离不开罗素克洛(Russell Crowe)一样,没有班纳完美塑造的赫克托尔,《特洛伊》将沦为浅显娱乐的爆米花作品。
相对前两位而言,人气帅哥奥兰朵布鲁姆(Orlando Bloom)的角色极端不讨好。在原著中,这位特洛伊的二王子就是个大花瓶,是男人中的“祸水”。**中的帕里斯似乎比原著更窝囊,也更幼稚和冲动。演出这样一个人物,对于凭《魔戒》系列中光彩照人的“精灵箭手”而大受欢迎的兰朵布鲁姆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个人对他的演绎基本满意,他的角色从头到晚没让人喜欢过,但他也没有演出那种“孬”得让人喜欢的效果,所以只能算中规中矩。
至于影片的女性角色们,因为在原著中就多为脸谱化的角色,因此**中也没有哪一个特别出彩。影片加强了阿喀琉斯与女祭司布里塞伊斯之间的感情戏份,却也只能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噱头,还缺乏让人咀嚼的滋味。赫克托尔的妻子安德洛玛克(Andromache)与那传说中绝色的海伦也是同样的效果,不过,后者还因为无法达到观众心目中“角色”的目标而饱受攻击。其实这也是**相对于文字很难表现的一个方面:文学具有无限想象的空间,而**中一旦露面就固化了形象,总会有人不满意。
与女演员的苍白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老演员的卓越表现,真正体现出“老戏骨”的价值。一向甘当绿叶的英国演员萧恩宾(Sean Benn)在片中出演智勇双全的奥德修斯(Odysseus),将角色那种委屈求全同时又能运筹帷幄的个性传递得很到位;布莱恩考克斯(Brian Cox)扮演的西腊联军首领阿伽门农则一如原著中令人讨厌,但他又“邪”得带上了考克斯自己的特点,因此比布鲁姆的帕里斯要出彩。最有神韵的,还是彼德奥图尔(Peter O’Toole)扮演的特洛伊王普里阿墨斯(Priam),和班纳的赫克托尔一样,也是属于和角色完全融合的表演。在与阿喀琉斯秘密交涉的场景中,奥图尔的演绎悲伤中透出坚忍,恳求中隐含机锋,令人觉得阿喀琉斯那句“你比我们这边的王要好得多”的感叹是由衷的。
伟大的演员能拯救一部**。的确,《特洛伊》正因为了有了传神而且更人性化的普里阿墨斯、赫克托尔和阿喀琉斯,影片才具有了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
四
看完《特洛伊》的感觉有点奇怪:剧中人物的命运能让你浠嘘不已,部分演员的表演也能让你击节赞赏,但对影片整体却并没有特别出色的感觉。脑海中能回响起来的,还是少数几段感人的片段,对那些大场面却很少有印象。或者说,观众对很多场面的记忆,很可能与其他“史诗”片混淆起来。
怪只能怪影片的整体制作太程式化了。好来坞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套特别成熟的史诗片泡制工序。这套工序是如此的熟能生巧,以至于观众有些“审美疲劳”:虽然画面越来越漂亮,故事越来越流畅,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来让自己爱得发狂。
从剧本来看,两个多小时的**当然无法等同于一万多行、洋洋洒洒24卷的长篇诗歌,**需要简化。让特洛伊的故事走下神坛,既是简化故事的有力手段,也是本片最大的贡献之一。至少从个人的感觉来看,完全从人性化的角度来描写阿喀琉斯与赫克托尔更有感染力。他们不再是众神争风吃醋、争强斗胜的棋子,而是成为陷入各自悲剧命运无法自拔的人物。这种悲剧命运是由他们自身的性格和所处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影片对他们性格上的描绘很具有说服力。这样即使观众代入角色的话,也会觉得很真实,最后的悲壮意味也更浓厚。当人物命运由性格驱使时,他们也就成为自己的棋子,有什么比自己将自己逼上绝路却又无可奈何更具有悲剧性的呢?因此,当演员们将自己和这些悲剧性人物结合得很好的时候,他们的角色就能格外打动人。
然而,光靠明星的魅力显然是不行的,再出色的表演也只能让你记住角色,而无法感受到整部**的“独特”魅力。导演沃夫冈彼得森(Wofgang Peterson)显然是位成功的商业片导演,可也正因为他太熟悉商业片的拍摄套路了,以至于他”又”拍摄了一部可作为商业片教材的作品。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观众头脑中“大片”应该有的东西它全都有了,但唯独缺少作为优秀**导演最重要的一种品质:个性。当《特洛伊》的每一个镜头都让观众舒服的同时,它也就放弃了一项更伟大的目标:让观众惊喜。
的确,《特洛伊》就是一部角色精彩、整体让人满意却无法大声叫好的作品。
参考资料:
《特洛伊》整部影片看下来,那种若有所失的感觉始终挥之不去,古代希腊神话里诸神与英雄的战争描绘得惊心动魄,但褪去神话色彩的**表现得过于平庸,甚至连主题音乐都与《角斗士》如出一辙,这种缺乏创意得做法必然使本片中的各种角色都缺乏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甚至会对我们熟悉的希腊英雄带来负面的曲解,比如说下面的这些: 海伦——这个处在矛盾中心的女人表现得最为苍白,她身边无数男人为她丧命,可她的表情竟然简直就象是在说:“针对目前的局面,我很抱歉………但是,这和我有关系吗?”。**里的她实在是太过于平庸,相貌平平也没有气质,简直是什么都没有,某些镜头表明她对帕里思的哥哥赫克托尔也很暧昧,对于这样的女人所引起的战争,我们只能表示非常地……遗憾。 另一个观点是:要辨证地看待荷马史诗中的海伦,她只是一个概念,在审美领域,她的象征意义要大于她的实际容貌。毕竟,古代希腊人的活动区域只限于爱琴海周边一带,他们对女人容貌的见识还是肤浅。况且,别忘了荷马是个瞎子,一个瞎子信口开河的形容我们不必太当真。 阿喀琉斯——这个令无数MM尖叫的大帅哥表现的有些令人费解,他那招纵身飞跃加斜刺的必杀技至少使用了三次,难道他的敌人们都那么傻,一点没看出他下盘空虚的破绽吗?他的反叛主义情绪让我很倒胃口,即使他看着阿迦门农大叔不爽,以他的威信,不如一刀将他砍了,然后率领希腊众将士完成霸业,可他还跟林冲似的,把逆来顺受的优秀品德发挥到及至,消极备战不说,让他出去码架去还一个劲地磨唧,只有当他那个什么表弟被别人做了以后才跟一头野兽似的胡乱发飙,我严重怀疑阿喀琉斯的性取向,他和他表弟之间的关系好得让人难以理解,不是个GAY是什么?他和特洛依女祭司的一夜情表现得最为离谱,我无法容忍他为一个女人丧失了自己得生命,整部影片最多出现的词汇就是“荣誉“,这么看来,古希腊最伟大的勇士所谓的荣誉不是国家,不是男性的尊严,而是为了他的表弟和他一夜情的女人。失败死了。 另一个观点:褪去神话的光环,如果单纯表现阿喀琉斯的英勇,那他就会成为古装版的“巨石强森”——一个四肢发达,头脑极度简单的笨蛋,所以导演就给阿喀琉斯安排了诸多人性化色彩,但是布拉得皮特的边缘气质过于浓厚,反而削弱了他的悲剧英雄色彩。赫克托耳——这是个最令人同情的角色,一方面,他必须保护他那个懦弱的弟弟,另一方面,他又必须担负起抗击希腊人入侵的重任,他是全片中压力最大的一个人,他的表现也尽到了一个男人应该尽到的责任,所以,他拯救弟弟的行为会博得观众的喝彩,而他的死亡,也令观众深深叹息。这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演绎,“绿巨人” 艾瑞克·巴纳对这个角色的理解也非常准确。 另一个观点:赫克托耳是一个可怜的懦夫,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只是被逼到了这个位置,所以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做事情,他的战略都是逃避主义,但是还是被鹰派排挤,当特洛依的将军提到我们不怕阿喀琉斯因为我们有赫克托耳的时候,他的紧张与不安溢于言表。他甚至给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安排好了后路,当然,他还不敢面对海伦的诱惑。一个失败者。帕里斯——一个惹是生非的家伙,他的好色毁掉了一个国家,他又是一个有着严重心里障碍的臆症患者,他总是在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试图让自己表现出一点男人的勇敢,所以他敢在他敌人的千军万马前夸下海口,要和对方单挑,可当对方把他打得满地找牙的时候,他知道害怕了,象个孩子似的抱着哥哥的腿不放,可怜的赫克拖耳,在希腊和特洛依数万大军面前,脸色难看的象个遭了霜的茄子。 另一个观点:以现代的眼光看来,帕里思是个实用主义者,他善于保存自己的实力,充分利用自己的公关能力来为自己博得更多的资源。而且他很会发掘对方的弱点,比如他射死阿喀琉斯就是意识到远程攻击上的优势。他是历史上最大的即得利益者,尽管他的表现过于鸡贼了一些。普里阿摩斯——老戏骨彼德·奥图尔的完美演绎,做为一个国王,同时也做为两位王子的父亲,他的威严与慈爱并存,他的勇气与荣誉感令人敬佩。最让我感动的片段就是他夜探敌营,去找阿喀琉斯讨回自己儿子的尸首,字字肝肠寸断,声声催人泪下,看的我眼眶发红。恰巧这天是父亲节,一份多么伟大的父爱啊! 另一个观点:普里阿摩斯是个典型的政治投机者,帕里思绝对继承了他这一点,他对头脑相对简单的阿喀琉斯的一番公关应该为一个典型的MBA案例,他对权力的膜拜要远远大于他对生命的尊重,这点从他对那柄象征特洛依权力的剑的尊崇就可以看出,为了子虚乌有的权力,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然后再假惺惺地去讨回儿子的尸体对敌人施以攻心战术。可怜的阿喀琉斯听到鼻子酸酸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进了套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