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语录 南怀瑾经典语录句句是智慧

南怀瑾语录 南怀瑾经典语录句句是智慧,第1张

1、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2、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3、人只有求助于自己,任何人都不可靠,世界上没有可靠的人,连你的父母,连你的儿女都不能靠,只有靠自己。如果自己不站起来,指望别人依赖别人,永远是没有出息的人。

4、世界上任何人,一辈子只做三件事,不是自欺,就是欺人,再不然就是被人欺。你看世界上的人,能不能逃出这三样事?能逃出了这三样的话,就跳出三界外了。

今天分享一个能把你和90%的人拉开差距的高效学习法。可能会颠覆你对学习的认识,一定要多看几遍。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每次打开书,你好像觉得你什么都知道,但是关上书,你又什么都不知道,啥也说不出来了。因为我们的大脑很善于欺骗自己,你好像明白了某个概念和你真正明白了某个概念中间是有很大区别的。

第一,费曼学习法,一个天才创造的学习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以教代学,将输出作为自己的主要学习方式。费曼学习法具体怎么操作呢?我就拿法律知识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我现在学了一个新的概念行政复议,那他有这么一大长串儿,我给你们讲的时候,我肯定不能把他的原话读一遍,那么第一步我要简化成你们能听得懂的语言,那就是你觉得行政机关做错了,你可以提起抗议,要求国家再次审核他这个行为。

第二,你们现在是我的学生,假设我现在要讲给你们,那你们看完我这个讲解之后,肯定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只有我能提起抗议吗?我的父母,七大姑八大姨能不能替我提起抗议呢?还有具体我要去找哪个行政机关提出我的抗议呢?我能不能不复议,我直接去法院起诉他们呢?你们一堆问题问完了,我发现我也不知道呀,然后我就回炉重造,再去学习这个概念,直到我能完全跟你们讲清楚。其实费曼学习法他不是要求你学点儿知识就去当老师,他的真正目的是借用这种方法逼迫自己去尽全力弄懂一个东西,帮你打破你以为你学会了这个假象。

希望我写的文章可以帮助到大家更高效的学习,呢我的努力就不白费啦。

        爱情和生活是一对平衡体,可歌可泣的爱情都是悲剧。但是俩口子较劲也不行,能较到离婚。有的人知道,俩口子没好几天就得打一仗,为什么?好一好就得用仗平衡一下,完了再好一好,在平衡一下。但是好的时候不乐,有矛盾也不悲,也不较劲,就等于没好没坏,平平淡淡的走完这一生。夫妻本是一对齿轮,你凸他凹,你凹他凸。一般如果丈夫要特别外向的,太太保证内向,哪儿也不爱去;如果你要是特别能说、能讲,丈夫应该不吱声,到哪也不吱声,又哏又梗,保证给你玩平衡;你要是特别能干,你丈夫保证啥也不能干,因为你把活都干完了,你把俩个人都代表了;如果你要是特别爱面子,你丈夫处于什么角色?专伤你面子那伙的,给你拉平衡用的。所以夫妻本是一对齿轮,但是如果你的优点和他的优点一样,这就麻烦了,缺点就跑到孩子身上去了。

        如果夫妻都特别的外向,孩子保证特别内向,内向的不得了;如果夫妻要都是特别省,孩子就特别浪费来平衡你,那就更厉害了。一般夫妻是一正一反的,结婚前不是这个性格,结婚后保证跟你弄个相反,而且不同的人结婚性格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跟你结婚是这个性格,跟别人结婚是那个性格,因为有一个心灵自动调整的过程。但是一般人都是自己的优点也希望人家有,自己好的地方也希望人家有。那么你的优点他也同时具有,那就崩齿了。你凸他凸能咬和吗?那就不是齿轮了。你看很多名人和名人结婚,为什么好的很少呢?因为崩齿了,为什么很多有能力的丈夫找的太太能力不是很强?这也叫配合之相,俩人都行就等于离婚了,离婚以后等于招灾了,这叫百事之源。为什么很多伟人这一生不离婚啊!他知道离婚消耗其它的福报啊。有些男人主动离婚,离完了婚,然后事业上就阴差阳错走滑坡。你们试看看,在现今的社会中,主动离婚的有没有过的特别好的?如果有,事业也将残酷的惩罚你。但是往往被动离婚的命好,被动离婚的还在于你是否生气、恨心,有的人生了气,恨心的命也不好。有的人被动的离婚,悲伤完了并不生气,命运很快好转,让她的生意开始转运。夫妻本是同船渡,他就是平衡你用的,一定要珍惜夫妻这个老师。

        如果家里用爱人来平衡你,你这个关容易过,如果你要躲过了爱人这一关,那就是用孩子来平衡你,如果孩子这一关还不够,再用单位领导来平衡你。很多人跟爱人吵架,吵完了架就是你事业不顺的时候。原来爱情也是平衡的,一正一反一平衡。过去讲平平淡淡的夫妻能地久天长,一般认识的时候也不当回事,结婚的时候也不激动,过日子也平平淡淡,这样的夫妻能地久天长过一辈子。现在的人不一样,追求爱情了,提前把这一生的激动消耗完了,等待你的是磨难和离婚。追求爱情,乐完了等于把未来几十年的乐给消耗完了,它是消耗福报的呀。

        为什么诸葛亮说“丑妻近地家中宝。”他知道他的功德有一半来自于他的太太,因为他太太的丑才铸成了他的功德。很多伟人的太太不漂亮,为什么?因为丑妻能助爱人的事业成功,他完全可以找一个漂亮的太太,找完了他的事业不见得会成功。一定要包容,连爱人都不包容,那怎么能行呢?有的人没事就在外面说自己爱人不好,这个毛病那个毛病,连自己的爱人都贬低,好处都忘了,老抓着人的缺点不放能行吗?爱人就是要让你爱她,但是心要不能动。

        有的夫妻,你对丈夫好过了,丈夫对你不好。这个道理很多人不知道,你对丈夫好过了,给他好跑了,这时候她才知道“好过了也不行。”什么叫错?过就是错,没有善恶分别,所以叫“过错”,过了就是错了,你要对对方好过了,对方会闹心,会烧的慌;你要对对方好过了,对方甚至会出去找一个。好过了也不行,较劲也不行,只有平平淡淡才行。

        好过了头导致离婚的多,如果要是你们俩都互相的好,灾难就更大了。所以过去老人常说,太好的夫妻难白头,甚至会有一个得大病早点的死去。太较劲也不行,你往东他往西,也会导致离婚。

        有一个女同志,丈夫在外面找了一个**,结果这个女的非得要把她丈夫杀了,跟他同归于尽,来问我,“我对他那么好,为什么我丈夫这样?”我说第一个我帮你找因果,“你们俩谈恋爱的时候太高兴了,结婚以后太自豪了,是不是?”她说:“对,我们俩那时真是郎才女貌,人人都羡慕我们,日子过的特别好。”我说“这时候的好就给不好埋下伏笔了。”我说第二个“是不是你以前说过并且看不上别人作风不正派了?”“对,我对那种人特别的怨恨,”这回好,恨完了就招一个到你家来。自然力安排一个**和你丈夫买菜一碰肩膀,搭肩就走人了,你恨吧,招一个。我说:“你是不是曾经喜欢自己清净?这回彻底清净了,这又是一个因果。我说:“你在单位是不是跟别人配合不了,你是不是反感一些男同志了?”你反感男同志,应该他离开你,这也是一个因果,化成你丈夫来平衡你。你烦人家,人家就离开你。“是不是你俩口子打仗说过绝话?”你说过“我跟你这辈子倒血霉了,我多余跟你,我跟你后老悔了?”我说这回你不用后悔了,愿望终于实现了,踏实了吧。“哎呀,我那么说,发发牢骚也平衡我呀?”白发牢骚呀?白说绝话呀?说绝话,断绝路,这是根本的平衡,所以每个人都要禁忌啊!爱情这些都是要平衡的呀。

        为什么有的家庭,父母不同意的婚姻一般过的好的很少,父母不就是佛在安排来讲经吗?实际上就是给你征兆的,告诉你这里有重大的坎坷啊,但是你还没懂,结果呢?父母不同意的婚姻,过后过不好的,又不好意思跟父母说,强忍着,强颜欢笑,越憋这个能量的场越大,别扭到一定程度一下子就爆炸了,离婚了,收都收不住。像这样的事情怎么破解呢?也有一种方法叫排泄法,让对方发泄出来。

        怎么发泄呢?比如有这样一对夫妻说你看我这婚姻就是父母不同意,我们俩老是别扭、老是不顺,回去也不敢跟我妈说,因为我妈当时不同意我们这门婚事。实际上这样的处理起来比较简单,我说你回去就当你爸你妈的面说她(对方)的不是,骂她一顿,做个戏,假的。结果呢,他回去就跟他妈爸说:“真后悔当时我没听你们的话,我这个爱人可不得了啊,不是东西,我跟她天天受苦,”说她怎么怎么不是人等等。实际上你说的是假话,是平静的,好让父母把这个能量场给泄下来,因为父母不懂得参啊,这叫排泄法。结果这父母一听,火上来了,“告诉你当初不听我的,我当初一看她就不是个东西,”父母这一唱一和开始骂了起来,骂完了,一感觉场泄了,外界能量场泄了,这时候他可以安心回去过日子了,等于把聚集的这个能量场排泄掉了,所以不是不能变的。同时自己还要参,当时怎么较劲的,跟父母内心还要忏悔。父母不同意,但我不应该跟他们较劲,就等于把事给解了。婚姻的灾难是可以破解的。

      各种各样的婚姻矛盾实际上都是平衡的。

        当然如果男同志在外面找,男同志事业没落,他有灾难这一块。你要真能原谅丈夫,丈夫真的能回头。你真的反参了,等于把因果灭了,不平衡你这一块。实际上一切命运,一切疾病都是由心而生,当然由心可以灭掉。万法由心生,万法随心转,法法不离心,离心即是妄。爱情上不管你现在有没有问题,有没有挫折,有没有矛盾,都一概要反参恋爱时的高兴。这一生不管和谁较劲也一定要参,为什么跟父母较劲、跟单位领导较劲,爱情不顺的占绝大多数呢?因为较完劲,这个力量一定要反射回来的,叫反映到自己身上的命运,同时反射到身体上形成疾病,一定的,这个因果是不空的。

        所以参这两项,有助于家庭幸福,爱情甜蜜。参过去的美好高兴,反着念我不应该高兴,就等于高兴的没发生过,没发生过就等于不消耗自己的美好,等于把美好重新还给自己,等于祛除了悲伤,因为有乐必有悲。参较劲就是缓解别人的较劲,你较别人的劲多,别人较你的劲也多。你乐也是悲,较劲也是悲,记住两面都不得好,只有正中间才是最好,参完了以后就让人更容易走向中道。爱人老是不给自己面子怎么参?就先参我不应该爱面子。你要爱面子,应该有人伤你面子才正常,所以我要参不应该爱面子。同时你越看不上他,他就越看不上你,我不应该看不上别人。你把看不上别人的量参的越多,你的爱人不就看上你了嘛,别人也就看上你了,等于反向的增加了这一块。爱人老是不爱吱声,见我老是不理,怎么参?首先要参你不应该太能说了,你要太能说了,他怎么说?所以我不应该太能说了。还要反参我不理人家,我不应该不理别人,你不搭理别人,就安排一个你重要的人物不理你,来平衡你。

        人喝来喝去,喝的是白开水:穿来穿去,穿了那么多的什么的确凉、珠丽纹、花大尼……,穿来穿去还是棉布粗布好;吃来吃去还是米和青菜,你最难受的时候吃到老的还是大米粥和青菜,绚丽至极最终还是归于平淡;睡来睡去发现还是硬扳床舒服,所以一切都要回到原始的状态。所以道教讲,归于朴就是原始,当归于朴,复归于婴。

把很多时间用在学习上,可是学习的效果却并不如人意的原因:因为方法不合理,学习的方法有许多,可是不一定适合自己的。有时方法非常好,可是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用。一样的方法学习不一样的具体内容也有可能不行。他人用的方法合理你却没效果,那么就表明不适合。你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说明你不适宜学习这一。人个别差异非常大,有些学生们上学的时候考试成绩一塌糊涂,换了许多院校,上很多辅导班,也经历了很多教师,可是考试成绩依然看不到有起色。但是当他离开院校迈入加工厂后,有一些难以学习的设备实际操作他看几眼便会了。

因此学习不太好并不等于干其他不行,假如成绩差考不上高中高校,那就去技工学校学习也不错的。方法错误努力白费。通常见到一些勤奋的孩子,可是考试成绩但不渐长,读死书,读不太好书,有些孩子还可能由于努力了或是学不好而造成厌学心理,孩子和父母都悲痛万分。学习还是得注重方法和情绪的,对于哪些方法,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而定,例如学习英文,本人还是觉得培养兴趣为代表,语言表达要多讲,塑造英语语感,累积语汇,如果光做考卷,或是学不好英语。

语文学科,是他们的汉语,有数千年的文化内涵,只靠授课练题毫无疑问都是不行的,语文学科一定是博学多才,不看书也学不好语文学科。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看起来至关重要。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学习好同学擅于找方法,例如理科类专业知识,学习好的同学可以熟记一些基本概念,而且可以熟练掌握,有一些同学很有可能也知道一些基础知识,但并不会熟练掌握,一旦考试题目换一种问答换一些信息就不会了,因此方法至关重要。

再例如文史类必须记住的事物,学习好的同学可以先对专业知识开展一定的掌握,再开展理解性记忆力就当然还记得很牢,然而有的同学只能死记硬背的,因此学习是有方法的。孩子勤学苦练失效,绝大部分前提下确实和智商多少关系不大,许多勤学苦练失效的孩子多是学习方法出了问题,只明白催促孩子上课专心,下课了很多做题的爸爸妈妈,实际上根本无法从根上处理孩子勤学苦练失效的难题。那也是许多孩子的普遍性难题。你就会发现孩子坐到办公桌前,一坐一上午,也不吵也不吵不闹,但是一上午过去,手头上的工作基本上没有什么进度。这较大水平上是由于他们的心绪早已飞到四面八方,根本无法集中化在工作上,因此这就造成了他看上去很刻苦,其实全是瞎忙的结论。

转自《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思惑”也有五个,就是贪、瞋、痴、慢、疑,这也是人性,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

什么是贪?贪名、贪利、贪感情、放不下,贪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属于贪。有一位朋友来谈,他什么都不要,现在住在山上,最喜欢他那个茅蓬,那个清风明月。我说:你真了不起,快要证道了,当心啊!还要被老鼠咬。贪一个茅蓬也是贪,真修行是修这个,不要以为打坐气脉通了,眼睛放光,以为那个是道,那个不是的!道在心念!在这个“思”念里头,这个东西叫思惑,在思想观念里头,这一点解不开是不行的。

知识份子喜欢看书,照样是这一念,贪恋于书也是贪,不要认为这个不是贪,没有哪一点不是贪,贪是人性根本,范围是非常非常广泛的。有人自认不贪,什么都不要,年纪大了,功名富贵看通了。信不信?真来个功名富贵摆在他前面,他照样的去了。

再说“瞋”,瞋心瞋念,大家以为自己都没有,脾气大,当然是瞋念,恨人、杀人、怨天尤人,都是瞋,是非分明也是瞋。或者你说什么都不会生气,就是爱干净,看到不干净受不了,也是瞋,一念的瞋就是厌恶。你念佛啊!打坐啊!你念的再好,如果这个思惑,这个心理行为一点没有转变,免谈学佛。这是真正的佛法啊!不管你是念佛的、参禅的、密宗的,随便你什么宗,你说天宗都没有用,必须要断这个思惑。

“痴”就更不要说了,大家都痴,痴痴呆呆,每一个人都痴。我有两个好朋友,交往二十多年,都跟我在一起学佛。我告诉他说你差不多了,儿女都出国得博士了,也都结婚了,不过么,我对这位朋友太太讲,将来生了孙子你又去忙了。她说不会不会,老师啊!那个时候一定完全跟你学佛了。结果呢!两老在家里没有事,唉呀!把外孙从美国接过来玩玩吧!照样痴起来。这还算很普通的,痴心有很多很多种,红楼梦上林黛玉葬花,那个是痴到极点了,所以贪瞋痴,普通佛经上讲三毒,就是使我们不能悟道,不能超凡入圣的三毒。

“慢”叫做我慢,就是自我的崇拜,自我的崇高。我们大家检查一下,人最佩服的就是自己,每个人都佩服自己。至于阿Q精神,没有办法跟人家打,不要紧,自认还是老子。所以人最崇拜的就是自己,这个叫慢。

“疑”就更难了,佛学再研究下来,了解人性,人根本不会相信别人,因为有我,有我慢,所以人对一切真理都不信。譬如说,很多宗教徒,佛教的,基督教的,信什么教都不管,他跪下去拜拜,菩萨你保佑我,上帝你保佑我,你说他相信了没有?拜下去以后,心想,唉!不晓得灵不灵!都在疑。没有一个会真正绝对信的人。

所以贪、瞋、痴、慢、疑这五样,是思惑,思想上根本障道,不能解脱。学佛是求解脱,能解脱一样已经是了不起了,五样都能解脱了,才能够证到四果罗汉。

《金刚经说什么》

---------------

一切众生,不仅仅是人,所有一切生命的贪、瞋、痴、慢、疑都是与生俱来的。

贪、瞋、痴,大家都听得很多了。贪,三毒之一,如果一个人说他能万缘放下,只喜欢清净,那也是贪喔!贪恋清净也是贪,贪恋空也是贪。所以菩提道的究竟,连空也要彻底毕竟空。清净与空还要放下,否则虽然放下万缘,住在清净、空的境界上,也算贪恋。

大家喜欢打坐,修清净的定,目前尚未得定;就算得了定,如果贪图定的境界,则是犯了菩萨戒。为什么呢?因为贪恋禅定境界不会起慈悲心,不会牺牲自我而利他,慈悲利生做不到,因此犯菩萨戒。

瞋的心理行为有很多,微细的较难察觉。例如我们偶而有一点不高兴的心理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在修行来讲,对人对事有一点不高兴,就已经犯了瞋戒。譬如一个好人讨厌一个坏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嘛!然而这个起厌恶的心,就是瞋恨心。这在人道行为来看,不能说有多大的错误,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过错,因为不高兴的心理绝对是厌恶的、瞋恨的。

但是在菩萨道看这个坏人,却是怜悯的、慈悲的,等于我们看到自己最疼爱的儿女做坏事一样,虽然也愤怒,也打骂,然而当父母打孩子,往往一边打,一边流眼泪,那等于是菩萨的行为,内心没有真正的瞋恨。如果没有这种父母的心肠则不然,是非太明,善恶太清,已经是瞋心的种性。

痴,那更多了。总而言之,在没有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成佛以前,乃至于在菩萨地都是痴,都没有到达究竟。

有些人学问好,尤其是学佛的人,研究过经律论,也了解佛经,成就了什么呢?成就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增上慢。慢,慢是什么呢?慢就是我,我们常听见别人讲口头禅,或听到街上发脾气的人骂一句“格老子”,这句“格老子”就是我慢。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觉的自己了不起,即使是一个绝对自卑的人,也会觉得自己了不起。有自卑的人都是非常傲慢,为什么傲慢?因为把自我看得很重要,很在乎自己,但是又比不上人家。自卑与自傲其实是一体的两面,同样一个东西。一个人既无自卑感,也不会傲慢,那是非常平实自在。

众生的我慢与生俱来,一个人如果能去掉慢心,那就快要修到“无我”了!从心理学的观点可以看出,我慢特别高的人,所做的事情都古里古怪,由于傲慢的变态心理,在某一方面就显现出来了。一个怕羞的小孩,看到人就躲,是不是窝囊?根本不是,他表面上怕羞,内心却非常傲慢。

还有疑,多疑,对任何事、任何人,尤其对修持信不过。贪瞋痴慢疑是众生的劣根性,不容易去掉。慢与疑包含在贪瞋痴中,痴是没有智慧。在修持上慢与疑比较容易看到,比较容易了解,因此通常只提贪瞋痴,比较少提及慢、疑。

《药师经的济世观》

--------------

我们人的生命来源,讲起来很深奥,简单现实来讲,是每个人自己个性与行为带来的。佛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带来的个性都有六个要点,贪、瞋、痴、慢、疑、恶见。任何一个生命,不管多麼伟大、有学问的人,都有这六个特点的。

贪,人有贪心,当母亲怀孕的时候,你这个灵魂一入胎,已经有贪心了,在娘胎里,吸收了母亲的营养变成自己的,要母亲提供一切东西让自己成长,这是基本的贪心。一个婴儿生来,你不给他吃,不给他奶喝,他会哭的,贪嘛,占有心,都要抓来给自己,因为天生有个“我”。这个“我”的毛病就包括了贪、瞋、痴、慢、疑、恶见的成份在内。佛说了这个大原则,这就是人自己心里头坏的一面。

瞋呢?我们心理上,凡是不喜欢的、讨厌的,就会想把它丢开;婴儿也一样,不喜欢看的人,看到就会哭。瞋恨、埋怨、讨厌,这都属於瞋的心理。

痴,没有智慧。譬如从小读书,老师教的功课看不懂,学也学不会,乃至听了课记不住,考试成绩差,没有记忆力,因为脑子不灵光、混乱又容易痴迷。中国这个“痴”字怎麼写呢?是“疒”旁,是一种毛病,人脑筋不健全这个病,“疒”里头一个多疑的疑叫痴,这是繁体字古写。那麼后来有了俗体字,疒里头一个知道的知,叫痴,就是无知,自己的智慧有了病态,不知道,心不专一,不冷静,就是痴迷。

什麼叫慢?任何一个最笨、最没有学问、最没有出息的人,还是自觉我是第一。有时候功课比不上人家,过后一想,格老子我运动还是比他好一点。或说世界上哪一个人长得最漂亮?每个人不管怎麼丑,镜子里看看自己,越看越漂亮,仍觉得蛮可爱的,这是我慢。人人天生有个“我”,如果有了学问,就更傲慢了,叫增上慢。譬如年纪大的人说:你们年轻人懂什麼?我活了几十岁还不及你啊?这就是老年人的增上慢。有声望,有地位,有两个钱,我慢就越厉害。慢比骄傲还讨厌,骄傲的心理是痴慢的结合(贪爱一分),是人生命的病态。

疑是不信任,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任何人,更不信任任何事,永远在怀疑中。生命就在怀疑中,我究竟活到多少岁会死啊?明天怎麼样?后天又怎麼样?随时每分每秒都在疑。

恶见就是不正确的见解认知。要掌握正确的认知很难很难,我们绝大部份的认知都是错误颠倒、不合事实的。

贪、瞋、痴、慢、疑、恶见,这是心性带来的缺点,人人具备,能把这几样改正好了,才是教育文化的重点。可是现在的教育文化呢?越来越乱。

我经常说笑,问说现在有没有个皇帝啊?有啊!就是钱,大家都向钱看。自己生个孩子,就教导孩子将来要拚命赚钱。像这样追求某个东西,也是恶见,一切恶法都是这样来的。

这些缺点毛病,既然是人性本身带来的,就要用修行来改正。什麼叫修行?自己用智慧、学问、修养,改正了贪、瞋、痴、慢、疑,以及不正确的观念,这就是修行之路,并不是求佛菩萨、上帝、鬼神来帮忙。

我告诉大家《朱子(柏庐)治家格言》这篇文章。我告诉你这一篇之重要,像我是八岁起就会背了,不只我会背哦,我们那个时候读书,一个家庭的孩子,不背这篇文章不行的。

还有呢, 你看我们那个时候的人格教育,家里书房里贴了一张纸,画了线条,有一百个框框,有些是三十个框框,一张一张放在上面,叫什么?“功过格”。

每天自己读完书了,爸爸坐在后面说:想一想,有没有错?自己想想:有,拿起黑笔来在框框里点个黑点。有什么好事吗?有,某某人没有橘子吃,我送一个橘子给他,在框里点个红点,算一件好事。每天的思想行为,好的点红的,坏的点黑的,给自己看,这个叫功过格, 我们是这样来的。

《朱子治家格言》影响中国三百多年到现在,全中国老百姓都受到影响。我可以说,满清统治了四万万中国人近三百年,靠什么?靠这一篇,大家没有发现。 这一篇文章是什么人做的?明末的朱柏庐。

请问他是人民大学还是北大毕业的?还是复旦?或是上海还是苏州哪个中学的?什么都不是,他是“诸生”,诸生是什么?一般的读书人。他因为满清入关了,父亲也死了,不愿意做亡国奴,所以不出来,在家里好好做学问。可是呢,满清也没有利用他,中国人自己接受流传了他这篇文章。

你们看(原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我今年九十了,受这个教育的影响多大,你问他们,他们几个同学跟着我的,每天晚上我自己亲自转一圈,窗户关好了没有?门有没有锁好?变成习惯了,不去看不放心。这是当年八九岁时候受的教育,“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一口饭不容易吃的啊!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要晓得节省,不是消费刺激生产!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作人做事,事先准备好,不要口干了才掘井汲水。

自奉必须简约,宴客切勿流连

财物的运用,对自己尽量地节省。这些爱唱卡拉OK的朋友,会喝酒的,一天白兰地喝七八瓶的,这些朋友们少来,“切勿流连”,可以招呼,不能流连太过了。

器具质而洁,瓦缶(fǒu)胜金玉

家里用的东西不要太讲究,好用、干净就是了。

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粗茶淡饭比什么都好。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不要说房子住得怎么样奢华,五星级饭店什么的,不必要。

三姑六婆,实*盗之媒

有些罗唆的妇女们,不要多来往,包括像什么做媒、算命的,巫婆神汉啊,像老鸨、走街串巷卖药的、接生的、还有人贩子,这些人不要来往,是非多。

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小秘啊,什么外室啊、情人啊,越漂亮越糟糕,非闺房之福,非离婚不可。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男佣人不要用漂亮的,怕太太们、**们靠不住。老婆、女佣人不要打扮得太漂亮了,等于某个老板对我说的,老师啊,我总公司办公室没有一个女的。因为不漂亮的不喜欢,用漂亮的又靠不住,所以我不用。我说对。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

“居身”指自己本身,尽量地节省、朴实,不要浮华。对儿孙的教育要有方法,按孩子天生的禀赋、兴趣方向帮助他,但是要有分寸的。我说现在的家长都错了,把自己达不到的目的加在孩子身上,这是错误的,不懂“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不要贪心,不劳而获大多不是好事。酒并不是叫你不要喝,是不要过量。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

小贩卖东西,挑担到门口,不要贪便宜斤斤计较了,人家没有本事做老板,做小贩就要赚钱。你说他骗我,就算骗,给他骗一下,他要回去养家嘛!

见穷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做人要厚道,多帮忙人家,尤其你们做大老板,对你的职员刻薄,不会成功的,“理无久享”,会受报应的。

伦常乖舛(chuǎn),立见消亡

比如对父母不孝顺,很快就垮了。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

要招呼兄弟姊妹,相互帮忙。

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我是这样念哦!当年我读书的时候朗诵的哦!是背的啊!(加注:治家宜严,无论长幼,都要恪守家规、法纪,这样家庭才更幸福、美满)。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听太太的话,对父母、兄弟不起,不算男人。翻过来,太太们听男人的话这样做,也不算女英雄。

重赀(zī,同“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只看钱,不晓得孝顺父母,他说那不算是人。

嫁女择嘉婿,毋索重聘

嫁女儿,就看对方男孩子好不好,不要看人家有没有钱。

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lián,嫁资)

讨一个媳妇,不要希望她娘家陪嫁多,要看女孩子好不好。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

看到人家做官,有地位,有钱的,马屁拍得很响。我当年在台湾的时候,有一次,人家请一个侨领回来,年纪大了,这个老头子坐在上面,一边吃饭一边放屁,很失礼。旁边的人,还是外交官:嗯!没有味道,没有臭味。这个老头子侨领很不高兴,因为他的观念啊,老年人放屁没有味道就快死了。他听外交官那么讲很不高兴。这个外交官懂了,过一阵子说:嗯!现在有一点味道了。“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拍马屁,最可耻。

遇贫穷而做骄态者,贱莫甚

看到人家穷,看不起人,自己太下贱了。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最好不要打官司,打官司两方面都没有好处。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少讲话。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不要认为自己有钱,有地位,有势力,欺负弱者。不要因为自己好吃,随便杀生。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个性太孤僻,或者太自以为是,你后悔和失误一定多。

颓堕自甘,家道难成。狎(xiá)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意志消沉,自甘堕落,等于败家。不要交那些年轻的太保、小混混,现在卡拉OK这些娱乐场所里,上海、北京特别多,必然受他们拖累。

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多跟人格成熟、品行可靠的人往来,帮忙你成长,急难的时候可靠。多和老年人往来,可以学很多经验学问,当然要好的老年人,像我们这些老年人最好不要往来。(众笑)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zèn,诬陷、中伤的言语)愬,当忍耐三思

随便听人家告诉你,哎哟!某某讲你不好。那是人家在挑拨你啊!所以不要随便听。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

因为事情与人发生矛盾,不一定是别人的错,首先要反省自己不对的地方。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这两句话对我一生影响很深,都是佛家、儒家、道家的精神,帮忙了人家,好处给了人家,心里记都不要记,要丢掉。“受恩”,得人家一点好处,要永远记住。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嫉心

作人做事要留余地,好事、便宜不要多占,多占会有麻烦的,所谓“知足者富”。妒嫉别人有好事,看到这个人汽车比你好,哼!算什么?就是妒嫉心。女的这个事情很多,对面看到个女人穿漂亮的衣服走过来,哼!就是妒嫉心,意思说,你算什么?这容易,我等一下买一件给你看。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别人倒霉了,你心里高兴,好啊!这就错了。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做了好事,希望别人知道,可见动机不纯善,不过好事坏事也很难讲。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如果做了坏事很怕人家知道,这才可怕。

见色而起*心,报在妻女

讲男孩子,女孩子也差不多,果报会应在亲人身上。

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对人家心里不服气,暗箭伤人,偷偷地整人家,后代会受报应。

家门和顺,虽饔飧(yōng sūn)不继,亦有余欢

一家团聚在一起和和顺顺的,就算没有饭吃也是高兴的。

国课早完,即囊橐(tuó,口袋)无余,自得至乐

国家要税,赶快缴,不要欠税逃税了,一逃税最后受不了啊!连缴税他都帮忙,哈!所以康熙皇帝怎么会不提倡这个格言呢!尽管去读吧!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最后他告诉我们“读书志在圣贤”,读书不是为了拿高薪,而是求学问,是以圣贤为榜样和最高目标,并不是求圣贤的名,或者装做道貌岸然的样子。读书不一定做官,万一不幸而出来做官,则“为官心存君国”,既然出来做公务员,就要对老百姓负责,对社会国家负责。

安分守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知道自己的本分,也懂得时间和形势,尽本分之后听天命,做人做到这样,他说这才像一个人了。

这一篇文章是江苏昆山人作的,影响中国这三四百年。你看中国知识分子读的《古文观止》、《千家诗》、《幼学琼林》、“三百千千”,不是人民大学哪位教授,还是哪个博士编的,没有。所以我说,你看中国几千年文化,政府没有花什么钱,都是老百姓自己培养子弟出来,影响一个国家,影响整个时代。

(南怀瑾老师讲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师生讲座”)

《国学与中国文化》

我是跳着读的,翻看目录,便直接去读了自己感兴趣的家庭教育部分。

一、三从四德的时代意义: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把“从”字理解为“负责”,那“三从”表达的是对女子的尊重,未嫁之前有父母教养,负担生活,结婚以后由丈夫负责,老了之后由子女照应。

妇德,妇言,妇功,妇容,这其实是有关妇女人格和人品教育的目标,不止适用于女性,所有人都需要教养。

这样看来,时代的发展赋予了相同词语不同的含义,语言的魅力值得我们深度思考。连文字都没弄明白就借文字抨击一些事情的人,回小学重新上学去吧,别认识几个字就不认识自己了,最后这句话是我说的。

二、《礼记》,读礼记,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事情都在礼记上写了

三、易子而教,两个互相敬重的朋友,相互教育对方的子女,因为父母总有不方便亲自教的地方,而且抱着望子成龙的心态,总会过分要求。

四、孝道,不责善,不求完美,也不可能完美,做家长的,让孩子快乐就行了,做孩子的,让家长也快乐

孝其实很简单,就是各司其职,各担其责,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便足够了。

导语:南怀瑾是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怀瑾的做人道理。

良医终不救无病之人;导师亦不引识路之者。佳肴美膳,岂可劝饱人之餐;异宝奇珍,未必动廉士之念。

慈悲就是爱一切众生,虽然做不到,心向往之,才是广大的修行;一切难行能行,虽然做不到,心向往之,才是广大的修行;一切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是菩萨道。

想发脾气,把脾气转为慈悲,把烦闷转为快乐,这就叫一步一步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

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缺憾的世界。但是也有人通了的,晓得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个缺憾的世界。像曾国藩在晚年,就为他的书房命名为“求阙斋”,要求自己有缺憾,不要求圆满。太圆满就完了,做人做事要留一点缺憾。……这也就是说世界本来缺憾,又何必不让人一步好走路!

处世艺术:曲者生存

南怀瑾出生于20世纪早期,他经历过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目睹了台湾由贫困到繁荣的巨变;几年旅美生活,更让他得以沐浴欧风美雨;定居香港,还让他亲睹了“东方之珠”回归祖国怀抱的过程。这样一位饱经沧桑、历经世事变迁的老人,无论如何,是有资格给“迷路”的世人指点迷津的。

20世纪70年代,南怀瑾曾受聘于台湾辅仁大学,开设《易经》课程。他讲课时,教室里坐满了人,窗子外面还挤着不少人,很受学生欢迎。与之相比,其他教授讲的课就显得很受冷落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年之后,他竟然主动把课程停下来了。有人问他何故,他的解释是:正因为课程太受学生欢迎,所以不能讲了。他说:“为了避免造成别人的不愉快和难过,自己应该急流勇退,以免他日遭忌,反而不妥。”

事实证明,他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并非杞人忧天。

南怀瑾有位学生在台湾一所师范大学任教,常与本校同仁论及南怀瑾的学识,并向一位文史哲方面的教授提议,何不聘请南先生来师范大学讲课当时,这位教授回答说:“如果请南先生来教孔孟学说,当然是一流的教授;如果讲道家的学术,南先生也很精通;如果是讲禅宗,那更是他的老本行;所以说,请了他来,我们这些老师恐怕就失业了,到时到哪里讨饭吃呀”

这也许只是教授说的玩笑话,但也点出了其中的利害关系。这一点,恐怕南怀瑾早已心知肚明,因此才辞去辅仁大学教课职务。以后,再有大学邀请,他也只接受研究所的约聘,指导几个博士生。博士生人数少,一般不会出现这类问题。更何况,博士生可以前往他的住所就教,就更为简单了。

南怀瑾认为,这个宇宙是曲线的,是圆周形的;在这物理世界,没有一样事物是直线的,都是圆的。所谓的“直”,也是把圆切断拉开而形成的,是曲线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说,宇宙万物,都是曲线的。因此他说:"曲成万物’,‘曲则全’,为人处世,善于运用巧妙的曲线,只此一转,便事事大吉了。”因此,他主张处世要讲艺术,要讲求曲线的美。所谓“曲者生存”。

赡养父母并不等于懂孝

南怀瑾说: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爸爸妈妈,有饭给他们吃,像现在一样,每个月寄五十或一百元美金给父母享受享受,就是孝了。还有许多年轻人连五十元也不寄来的,寄来了的,老太太老先生虽然在家里孤孤独独,但看到五十元还是欢欢喜喜。所以现在的人,以为养了父母就算孝,但是“犬马皆能有养”,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要给它吃饱,有的人养狗还要买猪肝给它吃,所以光是养而没有爱的心情,就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不等于养狗养马一样。那么孝是什么南怀瑾认为:“孝”就是他们西方文化所说的“爱”,也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就是说父母好比两个朋友,照顾了你二十年,如今他们老了,动不得了,你回过来照顾他,这就是孝。孝道的精神就在这里,假使一个人连这点感情都没有,就不行。孝道很简单,你只要想到当你病的时候,你的父母那种着急的程度,你就懂得孝了。以个人而言,所谓孝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出了事情,父母那么着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父母,就是孝。

南怀瑾自从离开大陆去往台湾后,一别四十年,再也没有见过父母亲的慈颜。他只好把对父母的思念深埋于心,他的苦痛又岂是别人能体会的

有一次,他在讲课时,曾谈到自己的这种心情:“我们老一辈人,从小就是在刀枪战火中讨生活,几乎没有一日是安宁的日子。当年我离开家乡,一晃几十年,没办法和亲人联络,父母生死不知。一二十年也没消息,所以曾有两句诗说:‘历劫几能全骨肉,对人不敢论亡存。’内心很伤感。别人问起你的父母现在怎样实在不敢答复,根本不愿去提,怕讲了会悲伤、会难过。”

后来,大陆与台湾之间关系稍松动,但尚未实行“三通”。南怀瑾接到老母身体欠安的信,却无法前来探望,睹信思人,只能化作一声哀叹:“恐怕等不到与母亲见面了!”这句话不幸被言中。后来,等到两岸实现了“三通”,他有机会回到故乡,母亲却早已亡故了,真可谓“子欲养而亲不待”。

时至今日,南怀瑾虽已九十高龄,对父母的孝心仍然不减。他每天早晚必给父母念经。他说:“事情再忙还是要念,经常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七卷、五卷,一定少不了的。如果不念,觉都睡不着。”

南怀瑾有许多好朋友,大都上了年纪,七老八十的,虽然地位钱财不缺,儿女三五个的不在少数,也都受了高等教育,拿到博士、硕士等学位,却一个个飞到国外,再也不回来了,也不打声招呼,也不对父母的生活作相应的安排,独留两个老人躺在医院不能动。老太婆和老公公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彼此抱怨一阵,生了那么多儿女,读了这么多书,又有什么用然后,双双对坐,“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日子一天一天这样过去,唯一的好朋友,便是电视机。对此,南怀瑾除了怜悯他们,就是感叹现在孝道文化的可怜。

另外一种情况是,他的朋友中,有的人的儿子讨了老婆之后,等于嫁出去了一样,与自己的亲生父母疏远得很。南怀瑾曾经对一个朋友说,你很好,又有儿子又有女儿。他朋友回答说:“我有什么好儿子是国家的,女儿是人家的,我有什么!”听罢此言,南怀瑾唯有感叹这一代的孝道出了问题,文化也出了问题。

念佛不是念牢骚

当下很多人念佛却不了解佛的真义。南怀瑾说:光靠口中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想了断生死,往生西方,而实际上心中却掺杂那么多生生灭灭的妄想杂念,并非真正念佛,这样成吗所以,念佛决不会白念,但是糊里糊涂混日子的人却不易得力。明朝有位学者说,任何一个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人一出生就反反复复做这三件事,直到死亡。一辈子自我欺骗蒙盖自己;再不然哄骗人家,哎唷!我念佛念得好好啊!你赶快跟我去念,念佛真的很有意思,实际上自己满腹牢骚,天天烦恼。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而那个莫名其妙跟着赶来凑热闹的,便是被人欺。此人生之三大事也。……我们念佛,却不明何谓念佛,这是自欺,自己辜负自己。

20世纪70年代,有一个从美国来访的天文博士,指名要跟南怀瑾学禅宗。初次见面,他讲了自己的一些经历,说是博士毕业后一直在找工作,到现在还没找到。又说他已在日本禅堂学了一些时间了。谁知这位博士说完之后,南怀瑾却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学禅宗只是找一个栖身之所,大概找不到工作,心中苦闷,就躲到禅门里头了……”

刚说到这里,只见这位博士的眼泪流下来了。南怀瑾的话虽然太尖锐了些,不过却类似禅宗的棒喝法门,把他的起心动念,内心深处的弱点打出来,使他认清事实,不必自欺欺人。

博士很坦率,承认了这个事实。于是,南怀瑾劝他努力奋斗,工作可以退而求其次,不必坚持博士的标准待遇。因为美国的工作待遇是以学位分等级的,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公司情愿雇用学位较低的人。

这位天文博士听后,果然放弃学习禅宗,重回社会去工作了。

做学问精湛 做人精彩

在南怀瑾的会客厅,有一个很大的壁柜,里面分了很多层,摆满了各式中成药,约有数百种之多。主要是一些知名的品牌药,也有几种是他自配的。由于他对中医药也颇有研究,如果来访者有病,他一望而知,不待对方开口,便能道出病情。对有病者,他便从壁柜中取出药,请患者服下,临走时还要赠送几天的药,请患者带回去服用。因此,有不少人领受过他的关心与好意。

平时他特别关心学生的健康。他见一个学生经常伏案看书,就提醒他注意眼睛保健,还耐心地传授了一套眼保健操,直到对方学会为止。

他还经常亲自动手炖汤给来访客人或学生喝。他炖的汤,都是按中医食疗方法调配制作的,颇有滋补作用。他自己对饮食并无多大嗜好,只要大家吃得高兴,他就很高兴了。

南怀瑾平时跟人谈话,并不是摆出老师的样子,耳提面命。他往往是无所不谈,既亲切又随和。有什么好的心得,好的见闻,他随时愿意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有一次,他看了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所著的《狄公全传》,觉得好,就向在座的人热情推荐说:“这书写得好,值得一看。高罗佩很了不起,虽然是外国人,但比很多中国人更了解中国。”

南怀瑾从不像某些名家那样,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他总是把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作朋友一样平等对待,那样亲切、那样随和,在一言一行中慢慢渗透到他人心里,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从南怀瑾先生的言行中,不难发现,他一贯主张“友道相处”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因此没有必要因为地位、权势、名气、财富的悬殊而在人前摆架子,而应当把每一个人都当作朋友那样对待:平等、关心、随和、亲切、谦让等等。

南怀瑾先生做学问精湛,做人也精彩。二者相比较,他更推崇做人。他认为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学问。

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1918年出生于中国浙江乐清柳市区长岐乡南宅(今属黄华镇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现居江苏。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南怀瑾的著述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对无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做了一个重要引导,南怀瑾的言谈生动有趣、博大精深,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代言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普及中功不可没。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代表作品如《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其中勘正了许多以往对传统文化的误解。

佛教学方面著作如《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南怀瑾可说是在台湾、香港的重要推动力。

道家方面,南怀瑾的书籍在命理及中医学中亦扮演不可或缺的首阶,如《老子他说》、《庄子諵哗》、《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392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2023-09-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