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刀锋》读后感

毛姆《刀锋》读后感,第1张

 毛姆一直是属于那种名气不小,但始终算不上一流的作家。下面是由我精心为您整理的“毛姆《刀锋》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借鉴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毛姆《刀锋》读后感 (一)

 毛姆一直是属于那种名气不小,但始终算不上一流的作家。《刀锋》是我读的第一本毛姆的书。

 选中这本书读,主要是因为书中所主要探讨的关于人生观以及宗教等哲学命题感兴趣。书中主人公拉里(以维特根斯坦为原型)对人生、对生死以及人存在意义的探求和追问深深打动了我。虽然自己不能像拉里那样“晃膀子”去追寻,但拉里的形象一直是我心目中的精神家园。由于母亲的原因,我对于人生存在的意义一直很模糊,一会儿在虚无一会儿在悲观中摇摆。为了能获得积极活下去的理由,我也试着向宗教求助,读过几本宗教方面的书,也陪着母亲去过几次教堂,但基督教的教义无论在理智还是情感上,都很难让我接受。在书中,拉里与“我”所讲述的他对基督的怀疑也正是我的所不理解的方面。后来,拉里从东方哲学“罗摩克里希纳教”中所找寻到的答案,到是能够让我信服。其实,我也一直相信,任何宗教的本质都是一样的真理,那就是一种“绝对”,也就是道家说说的“道”。但是道的玄之又玄是很难让人悟到的,希望自己有一天也会体会到拉里得道的那种境界。

 毛姆描写人物的逼真也算是一绝。在他笔下,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艾略特的虚荣、市侩、精明;伊莎贝拉的拜金;拉里的单纯、超脱;甚至一些一笔代过的小人物也活灵活现,真是达到了一闭上眼睛,一个个人物就浮现在眼前的地步。在描写人物的功力方面,毛姆甚至不落巴尔扎克下风。读了《刀锋》就像再现了一回二十世纪初欧洲上流社会的全貌。

 毛姆叙事的风格也很特别。初读起来,觉得铺垫过多,不简洁,甚至有点卖弄学识阅历之嫌。但越读到后面,越觉得总看惯了中国小说的质朴,看看毛姆的小说也别有一番风味。

毛姆《刀锋》读后感 (二)

 我自《刀锋》一开始就对拉里这个人物有怀疑之心。

 我们的阅读旅程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代入”的成分,假想自己,或者某个熟识的人就是书中那个左右奔走的主角。这一次,这现象在我心中特别严重。

 是这样的,两年多以前,我认识了一个人,被当时的我误认为“拉里式人物”,我怀着顶礼膜拜的心情接受了他所描绘的人生故事:大学辍学,在softcore drug和宗教之中自我折磨,最信服的长者是一位觉姆,自家庭出走,在另一个大洲转机时毫无准备地离开机场,从此再也没回过家,在数个国家间流浪,寻求生命真谛。。。可是不久前,当我和他断交时,我看到的他却是这样的:一个极度自私,靠父母的救济,每天在幻觉和痛苦中半梦半醒的家伙,给自己许多理由不去做可能会失败的事,不专心做任何事,哪怕是酗酒。

 所以,当我看到拉里表示要去巴黎“loaf”之时,嘴角不免浮出一丝嘲讽的笑。是啊,巴黎。我没有办法认为,一个不需劳作,每年便有三千美元固定收入的人消耗其时间的任何方法,会比其他任何一个辛苦挣得每一餐,每一宿房钱的人之度日法要高尚,哪怕前者是把自己关在又脏又破的小房间内,或是成日在图书馆的硬板凳上坐着,发奋研究人生意义。

 我必须承认,在我更年轻一些的时候,比如两年以前,是很是羡慕那种对未来毫无计划,毫无期待,放下一切已有的环境,“深入”生活的活法。这很大一部分上是为什么我能和上文提起那人成为朋友。在我阅读《刀锋》之前,我都没有意识到我本身的态度已经发生了那么大的转变。我那个曾经的朋友一直是同一个人,变化的只是我看他的角度,所以说,变的不是他,只是我。这不免让我更加迷惑,这说明我终于成为了少年的自己所鄙视的那种人了吗?即是与拉里所代表的东西呈对立面的那一种?我希望不是的。。。

 书读到了最后,看到拉里决定回美国,过普通人的生活,做个卡车司机,再去纽约开出租车,我对他的恶意也消失了。我又想了好久,最后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的范围缩小为,对拉里这个人物单一,呈高度赞赏的态度。毛姆大叔在《刀锋》中,对大部分人物都做到了怀有温情,褒贬皆有之,不论是花了一辈子社交,为一个个晚餐派对鞠躬尽瘁,但对家人关照有加的Eliot,还是脸红脖子粗,但是毫无保留地爱着Isabel的Gary,只有拉里一个人,自始至终没有任何被直接描写的人性缺点。文中的作者,对拉里被他人指认为自私的一面,即抛弃在美国等待他的未婚妻和生活,也不以为然,因为“我”是书中少数能够理解拉里精神追求的人之一。除此,他为了塑造拉里高大的形象,还淡化了书中其他有着物质追求之外动机的人物,比如拉里一路上所遇到的种种导师:鲁莽却又受过风雅教育的波兰前军官、法国阿尔萨斯修道院中日夜劳作祷告的僧侣、印度告别家人,踏上乞讨生涯的高级官员。。。

 毛姆不忍为拉里添设缺点,也许是因为他把自己太多的情感和对某些美好事物的追求倾注于拉里身上,所以对他要比对其他人要更加宽容一些,顺便也将拉里的人生轨迹写得特别“真善美”。

 看清楚自己追求的到底是真理,还是喜欢自己追求真理那个决绝的背影,我觉得这是一件年轻人特别需要警惕的事。当自己放手去追逐梦想时,不要只追逐那个“范儿”(好,我辍学了,好,我辞职了,好,我离家远飞了!),那个最重要的部分:虔诚的心还有努力,有没有做到呢?世上寻求真理的道路,并不只有一种。最后拉里也总结了,只要“不急躁,对人随和,慈悲为怀,丢掉一个我字”(最后“不近女色”一点有待商议),在什么地方,过什么样的日子,都是次要的。

 我最终的敬意献给世上每一个所谓的“普通人”。

毛姆《刀锋》读后感 (三)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对我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使我决心辞职,写作出书。很早就听人推荐说,毛姆还有另外两部长篇小说《刀锋》和《人性的枷锁》很精彩。前不久刚好有我朋友送了我这两本书,最近刚读完《刀锋》,将来一定还会重读。

 《月亮和六便士》里就一个主角思特里克兰德,其他人都是很配的配角,都是铺垫和反衬,不很重要;《刀锋》写法不同,虽然也有一个重心主角拉瑞,但其他配角的戏份也很多,且看到最后,毛姆很明白地说:

 “我所关心的每个人都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艾略特在社交界出了风头;伊莎贝尔以巨大的财富为后盾,在上流阶层获得了稳固的地位;格雷谋到了一个可靠的、有利可图的工作,有自己的事务所;苏珊的生活有了保障;索菲求得了一死;拉瑞得到了快乐。人人如愿以偿。”

 比起《月亮和六便士》里拼命写思特里克兰德一人如何追求自我,远离社会交际,不食人间烟火,《刀锋》写了一堆人如何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形形色色,磕磕绊绊,很全面。有的人追求非常直接的金钱、权力、社会地位、情感、家庭,也有人追求很捉摸不透的:自我、人生终极意义。毛姆只记录,没有价值观的褒贬。他们都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这一生,但其中最离经叛道的,跟思特里克兰德有类似之处的,是主人公拉瑞。

 毛姆的小说总有那么一位孤军作战、特立独行、远离社会大众的修行者,理想主义者,还都是主角。

 年轻人拉瑞,在战争中失去了战友。同样很年轻的战友因他而牺牲了,拉瑞很受刺激,因此对人生感到迷茫:我们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这一辈子究竟是为了什么?这类哲学问题很多人有过迷茫,几乎每个年轻人都想过,但大多数人发觉自己想不通,也就算了,接着过日子。不然怎么办?日子不过了,每天迷茫,发呆想这种无关痛痒的问题?多不现实!——拉瑞还真的不过日子,每天迷茫了。看,十足十的理想主义者。他从此性情大变,退伍后,什么都不想干,不想上学,不想工作,就每天在图书馆拼命读书,大量阅读,在书中找寻意义。然后觉得不够,出行,旅游,各处闲逛。密集学习一段时间后,再干一段时间的体力劳动,作为调节,顺便赚点生活费,也是以不同的体验方式寻找人生的意义。一路颠簸修行,来到印度,做了个司机,满大街开车,一边过日子,一边继续寻找人生的意义。

 毛姆说,故事也许没结束,也许拉瑞还在寻找的路上,也许拉瑞已经找到了,谁都不知道。

 毛姆的故事结尾总是这样,像《月亮和六便士》,最后思特里克兰德得病死了,死之前把所有的画都烧掉,在旁人看来是多大的悲剧!一场功夫全白费了!按照正常剧情走向,不是应该成了知名画家,名满天下吗?就算主人公死了,他的作品也要昂贵无比,就跟梵高一样,这种结尾才温暖人心,才励志,才打脸啊!毛姆偏不。然而,这正符合思特里克兰德极端的个人主义个性,他画画都不给人看的,从不让人评价,就自己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根本不在意什么名声,什么艺术。他追求的是自我,而非艺术,画画只是他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而已。他要什么名满天下?要什么作品售价昂贵?思特里克兰德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不在乎任何人的任何看法。烧毁所有画作,这个“悲剧”结尾最好不过,使人物形象更圆满,更自圆其说。

 同样,《刀锋》的结尾也很妙,很多人觉得,既然在寻找意义,肯定最终找到了,大彻大悟,有个确切的解释。不然怎么完结?但毛姆笔下的拉瑞没有。拉瑞最后做了个出租车司机。——这种主人公最后当了司机满大街拉人接客,而不是成功人士的非励志结尾你肯定没见识过吧!但拉瑞的确在一路找寻中成长很多,通过读书学习和旅行,变得更加睿智和成熟,谈吐变得儒雅、理性、富有哲学意味。但他也没说自己已经完全想通了,他还在继续寻找的路上。

 拉瑞的故事最叫人深思的地方在于,当所有人都曾对生活有迷茫的时候,大多数人选择了就这么过日子吧,为了金钱、利益、婚姻、家庭等世俗理由,庸庸碌碌地生活。拉瑞没有被身边的人左右,他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以修行的方式,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即便最后也没找到什么确切的结论——但这一路,拉瑞内心很充实,他确实找到了一些使自己更丰满的东西,摆脱了一开始的空虚和迷茫。

 同样的思特里克兰德,没有被身边庸庸碌碌勉强过日子的人左右,决心去画画——即便最后把所有画都烧毁了——但这一路,思特里克兰德很充实,每天都在画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精神愉悦。

 这世上很多人追求一个确切的结果,没有结果,没有成就,就觉得这一路白费了,没意义。他们讲究很实际的结果,和效率,功利心极强,凡事一定要高效,不肯浪费时间。拉瑞和思特里克兰德,他们是理想主义者,虽然不知会走向怎样的结局,但他们乐于这一路的寻找过程,慢慢摸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满足,很充实。追逐寻求意义的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一路不是白费工夫,是漫长的修行和历练。

 《刀锋》里有句话,用我的语言翻译过来是这么个意思:“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些争议性的声音,大多数人对此选择忽略,不在意,但有些人能够倾听这些声音,并跟随这些声音走。这些人,要么就是疯了,要么就是成了传奇。 ”

 真要每个人都跟着自己内心的声音走,想干嘛就干嘛,这世界肯定得乱!一群疯子满大街跑!传奇少之又少。但我们不必担心这个。用《月亮和六便士》里思特里克兰德的话来说,这世上大多数人都不会、也不敢跟着自己的心走,他们只是庸碌地过日子而已,成为这社会安稳渺小的一份子,默默无闻,碌碌无为。

 拉瑞和思特里克兰德都走在自己的修行路上,心无旁骛。思特里克兰德的个性比较极端,把他人视为无物,看不起女性,看不起爱情,看不起婚姻家庭,和女人在一起只是为了发泄欲望。拉瑞类似,觉得性生活只是一种娱乐,并非必需品。这种对女性、对性爱的看法,只怕要被很多女权主义者反感,但联系毛姆自身的情感经历,附上一些戏谑的味道,就很容易明白了。

 但是,性欲望也是一种显著代表,也即,在大多数人眼里必不可少的东西,家庭、婚姻、子女、工作、社交、礼仪,在拉瑞和思特里克兰德看来,都并非必需品。思特里克兰德是躲之不及,深感厌恶;拉瑞是随心所欲,并不强求。他们的人生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不想浪费在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有人觉得比起思特里克兰德的伤害性,极端性,火爆脾气,拉瑞比思特里克兰德更成熟,更随和,更接地气。我只觉得,他们世界观不同而已,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好。思特里克兰德根本不屑于跟任何人相比较。拉瑞是不介意他人的看法。

 有人觉得拉瑞的家庭身世决定他可以流浪,寻找真谛,过理想主义的生活。——拉瑞是孤儿,无父无母。看看思特里克兰德吧,人家为了追求自我,四十多岁抛家弃子,放弃一切财富和束缚,远离稳定的家庭生活和社会交际,去了遥远的巴黎学画画,过有一顿没一顿的艰苦日子。

 要给自己找理由,安于现状,庸碌一生,总是有理由可找的。真想冲破世俗枷锁,不顾一切去寻找人生的真谛,就不需要任何理由,只需要内心的一鼓作气,从此刻就开始修行,上路。

 只要上路了,就算最终在旁人眼里你一无所获(哪里是真的无获呢),这一路,你必然拥有修行的充实和风景,你必然是非常满足的,不空虚,不迷茫。

 有人觉得毛姆的《刀锋》和《月亮和六便士》是在怂恿别人脱离社会、一意孤行,太煽动,有点反社会反人类。这太敏感了。对此,毛姆在《刀锋》的开篇就引用了:“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

 毛姆把别人的生活写得看似很容易,但实际上对于读者来说,下定决心的过程就如同刀锋,是不容易越过的。拉瑞的理想主义生活,读书旅行体力劳动,思考人生,而不是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结婚生子,你也许憧憬、幻想,但你真敢去过吗?这种离经叛道的人生故事,只会有人会被启发,顿悟,不会有人被引导,改变。就像《月亮和六便士》,我自己读了,决心辞职写作,因为我之前就萌发了这种打算,一直在内心深处潜伏波动,最终被思特里克兰德唤醒;但我把这本书推荐给那么多朋友,很多人都说,读了全无感觉,大概他们本来就没想要过那种理想主义的生活吧。《刀锋》也是一样。有修行想法的人,是一盏灯;没修行想法的人,接着过平淡日子吧。

  我精心推荐

习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小题1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5分)小题2尾联“情虽不厌”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6(2分)开(锉)刀刃收工钱(格式相同动宾短语,意对即可)

17(3分)诚实不贪、吃苦耐劳、工作认真(耐心细致、品德高尚)。(或写“不趋时、不趋利,不怕辛劳”亦可,但写此句时若是“他们不怕辛劳”则要扣掉1分,一点1分)18(3分)①扣题;②交代时间的推移,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③烘托磨刀人工作认真辛劳的形象。(一点1分)19(2分)①点明题意;②升华主题;磨刀人等小人物的朴质善良,像刀锋一样闪亮,并在我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答到“点明题意”或“升华主题”得1分,意思理解得1分)20(2分)D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小说家、戏剧家。生于律师家庭。父母早死,由伯父接回英国抚养。原来学医,后转而致力写作。他的作品常以冷静、客观乃至挑剔的态度审视人生,基调超然,带讽刺和怜悯意味,在国内外拥有大量读者。著名的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卡苏里那树》、《阿金》等。

毛姆属于现实主义作家,但是小说当中有部分自然主义特征。例如重视环境描写,以及反映中下层人民。

16 (2分)开(锉)刀刃 收工钱(格式相同动宾短语,意对即可)

17 (3分)诚实不贪、吃苦耐劳、工作认真(耐心细致、品德高尚)。(或写“不趋时、不趋利,不怕辛劳”亦可,但写此句时若是“他们不怕辛劳”则要扣掉1分,一点1分) 18 (3分)①扣题;②交代时间的推移,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③烘托磨刀人工作认真辛劳的形象。(一点1分) 19 (2分)① 点明题意;②升华主题;磨刀人等小人物的朴质善良,像刀锋一样闪亮,并在我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答到“点明题意”或“升华主题”得1分,意思理解得1分) 20 (2分)D

文/周雪梅

毛姆的《刀锋》成书于1944年,历史的风霜雨雪并没有消融它深邃的思想与精湛的写作技艺,现在读来依旧如陈年老酒,醇厚浓香又有丝丝苦涩。

这是一本主要探索生命意义的小说,人物不多,情节也不波澜壮阔,但是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就像一位老朋友面对面讲述的一个身边的故事,急缓适度,起伏有序,令人停不下来而一气读完。

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似乎无解。我想起来八十年代我们经历的那场关于人生意义的大讨论。

1980年5月,发行量超过200万册的《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晓”、充满青年人困惑的长信,并首次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伦理命题,最后感叹:“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随即,一场持续了半年多时间的全国范围内的“潘晓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就此引发,共有6万多人来信参与讨论。

半年多的大讨论,催生了年轻人对爱情家庭事业等人生命题的思考与讨论,诗歌成为思考的火山喷发口,猛烈又迷人。那时候,找一个诗人伴侣是许多人的甜蜜梦想啊。这个事件后来被称之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

那时的我们,“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的人生理想一下子被粉碎了,未来人生的方向到底在哪里?讨论来讨论去,年轻人很快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找到工作就必须好好学习,成为知识分子。“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成为那个时代我们的现实追求,在生活的压力下人生意义的探寻被高高搁置在书柜的顶层。

如今,四十年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并没有停止对人生意义的求索,且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态势。

一、《刀锋》中关于人生的意义

《刀锋》的男一号拉里参加了一战,当了一名飞行员,目睹了战友为救自己牺牲了,心灵受到巨大的震动与拷问。

战后回国,他久久陷在一个问题中,那就是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要有战争?他不去找工作,不去过正常人的生活,而是每天“闲逛”。好朋友给他提供绝佳的工作机会,他也拒绝了。他的行为,引起女友及其周围亲人、朋友们的迷惑与不解。

他对女友伊莎贝尔说:“除非找到生活的目标,否则我的一颗心恐怕永无宁日。……我会问自己,走别人说走的路,随遇而安,是不是更好些?就在这时,我的脑海里会出现一个人,刚刚还生机勃勃,转眼便命赴阴间。生活就是如此残酷,如此缺乏意义。你不仅要问,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人生的价值在哪里?难道人生是一种愚蠢的、盲目的、悲惨的过程?”

他说:“我想弄清楚到底有没有上帝,弄清楚为什么会有邪恶。我想知道灵魂是不朽的,还是人一死,灵魂也跟着消亡。”

为了探索以上问题,他离开热恋的伊莎贝尔,到法国巴黎去寻找答案。与伊莎贝尔约定两年时间,两年过去了,他还是不愿意回美国,要继续自己的精神求索之旅。

他这样告诉伊莎贝尔:“真希望你能明白,我提供给你的生活要比你想象的充实的多。真希望能让你知道,精神生活是多么地激动人心,那会有多么丰富的人生经历。精神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是一种无比幸福的人生道路。只有一种体验能与之相比——你乘飞机飞上蓝天,越飞越高,越飞越高,周围什么都没有,只有无边无际的太空。无涯的空间让你为之陶醉。你会产生极度的欢乐——这种欢乐,哪怕把全世界所以的权力和荣誉都给你,你也不肯交换。”

而伊莎贝尔却说:“拉里,活着就应该像个男子汉,应该有所担当。别人都在只争朝夕地干事业,而你却在糟蹋宝贵的年华。……只有歇斯底里、卖嘴皮子的文人才说如此慷慨激昂的话。”

伊莎贝尔完全不理解这是拉里的真实感受与想法,两个人只有分道扬镳。因为伊莎贝尔认为丈夫的人生意义就应该是:找到工作,赚钱, 按照符合自己地位的生活标准养家糊口,使儿子们受到适当教育,让他们长大后能体面地生活,自己死后能叫妻子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而伊莎贝尔自己的人生目标是:过快乐的生活,去赴宴、跳舞、打高尔夫和骑马,穿漂亮的衣服,名贵的宝石与貂皮大衣,开自己的汽车,交许多朋友……

这一切都需要金钱去换取,而拉里却要去追寻什么精神生活,正所谓“三观不合”,怎么能走在一起。

拉里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探寻生命意义的满满旅途。他去矿井工作,去农村体验,去当水手,他在欧洲转着圈,最后到达印度,东方的哲学与宗教使他入迷,他在山洞与密林中静修,在寻找“圣徒”气息的高人,最终在山顶上的一个晨曦体验到神秘的“高峰体验”,算是找到了答案。

拉里的答案就是:一个人的最高理想应该是不断完善自我。在尘世间过日子,不急不躁、宽宏大度、大慈大悲、无私无语、不近女色。散尽钱财,去做一个修理工或者出租车司机,按照自己规划去生活,并影响别人。

为了更多面地表达何为人生的意义这个主题,毛姆首先塑造了拉里的形象,他作为一个年轻人在寻求生活的意义,同时又塑造了一个对立面的人物形象——艾略特,他一出场就非常明确自己生命的意义与目标,而且在顽强不屈地努力着实践着。

艾略特一生都在追求名和利,为了进入贵族圈子可谓是削尖脑袋,给贵族老女人伏低做小,给教会大笔捐赠,换回主教赐给他的一个贵族徽章,并把徽章刺绣在内衣上,好紧紧贴在皮肤上。年龄已经很大了,又生重病,恐怕别人忘记他,挣扎着参加各种宴会,由于贵妇人没有邀请他参加一次宴会而怒火冲天。作者极尽讽刺,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名利熏天的势利小人形象,读来令人捧腹大笑。这个人物,从反面映衬了拉里追求精神世界的纯真与高贵,让本书的生命意义之旅更加丰满充实。

但是艾略特也有善良与慷慨的一面,他不仅知识渊博、艺术造诣高,对自己的姐姐、外甥女也是慷慨大方,对朋友们有时候也真诚相待。这个人物是“圆形人物”,体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二、《刀锋》关于生命意义的探寻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是时代变革的必然产物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如火如荼的发展,旧的贵族阶层在缓缓退出舞台,社会的剧烈变化必定会引起人类的思考,活着到底为什么?作家总是一个冷静的社会与世界的旁观者,毛姆的《刀锋》就是这样的思考与呈现。

毫无疑问的是,中国目前的大变局也在隐隐呼唤着这样的思考。经济飞速发展,环境遭到很难逆转的破坏,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并向固化方向演进,丁克家庭的数量难以想象,人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价值观分裂,抑或只求活在当下,抑或及时行乐,灯等各类思潮层出不穷。现代城市人压力呈现几何倍数增长,年轻人的不婚,离婚率的不断攀升……可谓是千年难见的大变局。越来越多的人在苦苦思索“人为什么活着”这个古老的问题。宗教、养生、社群、中医复兴等等溪流,都汇入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大江大河中。

2、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追求

随着中国人生活的富裕,闲暇时间的增多,必然会催生“何谓最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成为每个人的追求。出国旅游、锻炼身体、闭关修炼、茶道禅道、琴棋书画、在田园中修身养性……

人们寿命越来越长,过好漫长的一生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三、《刀锋》中的爱情、婚姻与性

爱情是《刀锋》的一条主线,串起了三个年轻的主人公,还有几对儿年轻人的爱情也杂糅在其中,当然最主要的是拉里和伊莎贝尔的爱情。

在书中,他俩口口声声都说自己爱对方,那种爱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此相爱的人却分手了,为什么?

当伊莎贝尔说:“如果你爱我,就要跟我回美国,找工作结婚过日子”,拉里不肯。当拉里说:“如果你爱我,就和我一道去浪迹天涯,寻找最有意义的生活。”而伊莎贝尔同样不肯。

那么,他俩还相爱吗?不是说为了爱可以放弃一切吗?既然都有所保留,那就不是真正的爱。毛姆显然不是这样看的,他认为爱是可以有底线的,爱不是双方的完全融合,而是有底线的情感表达。

没有爱的婚姻可以幸福吗?伊莎贝尔嫁给了她不爱的格雷,而格雷非常爱她,她生了两个女儿,也过上了幸福生活。所以,毛姆给出的答案是生活是多面的,人也是多面的,婚姻的幸福指标更是多面的。

书中有一位靠出卖身体给画家做模特,从而成为画家情人的“特色”女子苏珊娜鲁维埃,不漂亮但有画家需要的突出的特点,具有独特的身体美感,她居然有了美满的婚姻。先是给富翁做情人,后来嫁给了这个一个富翁,自己还成为一个画家。读了这一段,真不知道该赞赏还是该批判,生活有时候真的哭笑不得。

在《刀锋》中,关于性似乎是一个独立的事物。书中拉里遇到一位女孩子,作者甚至没有给她取个名字,只知道她18岁,她与拉里同居,只是想攒点钱,等她深爱的男朋友服完兵役,他们就租套房,用这些钱装修房子。拉里评价她说:“她把人们讳莫如深的性交视为身体的自然功能,与身体别的功能一样。”这个女孩子丝毫不因为出卖性而有愧疚感,影响了自己的婚姻和爱情。

主人公拉里对待性、爱情与婚姻也是分开看待的,他为了拯救幼时的伙伴索菲,就要与她结婚,无视索菲目前已经是酗酒成瘾,而且毒瘾难愈,已经沦为一个肮脏至极的妓女的状况,他以圣徒的情怀要挽救她,不惜牺牲自己更美好的婚姻生活。

作者给出了性、爱情与婚姻这么多的选择性,并没有指出什么是最好的最道德的,反而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余地。

四、关于《刀锋》的艺术特色

1、真实感。毛姆像一位记者采访一般,采取第一人称的方式讲故事,使人感到非常故事真实可信,增加了故事的感染力。

2、细节绝妙。每一个人物都有标志性的语言、动作、相貌,人物形象典型生动。

3、人物生活场景不断变化,美国英国法国印度等,使小说包罗万象、内涵丰富。

4、哲理性强,对艺术、宗教、习俗都有深入的介绍与探讨,知识丰富,富有启发性。

一本经典好书,在于它的主题是关乎人类共同的命题,是对人性的隐晦与幽密的好奇与探索,是照亮漆黑夜晚的一束亮光,是抚慰人们心灵的暖暖春风。

当我们合上《刀锋》的时候,会不会对自己说:我看懂了一点,那就是只要努力,定回心想事成。如果这样,你就对了,如同毛姆自己对本书的总结:“这是一本关于成功的小说,书中跟我有关主人公无不如愿以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46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