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意图]
抓住作品中周朴园、鲁侍萍爱情纠葛的脉络,让学生在肯定人类对美好情感的追求的欣赏、赞叹中,调动起他们对旧的社会制度、旧的意识形态更加深刻、更加强烈的憎恶和愤慨,从而揭示作品的主题。
[教学提要]
围绕以下四个议题,采用导读讨论式教学:
30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恋情形;
鲁侍萍被周家赶出家门;
分手后彼此心中情感依恋;
重逢时两人关系状况。
[教学过程]
1、30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恋情形如何
[简介]30多年前,周朴园是个英俊潇洒、才华出众的阔少爷。凭着他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人品、才学,用当时的伦理道德世俗理念来看,他与待女侍萍根本不可能发生婚恋之事。可正是这位阔少爷,在“知书达礼、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慧体贴”的侍萍面前,全然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把自己与侍萍摆在了脱离阶级地位差别的同等位置上,从心底爱上了侍萍。周朴园的父母无可奈何,默认了他们的关系。两人相亲相爱,并生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周萍,一个是鲁大海。
[说明]通过这一介绍,让学生了解周朴园与鲁侍萍曾经有过一段甜美的爱情。他们彼此相爱,甚至使封建家长也不得不妥协。
[板书]
30年前一一少爷侍女相爱生子!
2、鲁侍萍因何被周家赶出家门?
[提问]周朴园与侍萍的真挚爱情已得到周家家长的默许并生有两个孩子,为什么侍萍又被赶出周家呢?
[导读]组织学生阅读鲁侍萍关于30年前被周家逼出家门的控诉部分。
[明确]“婚姻都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恩格斯语)
[说明]设计这一问题,有利于学生把握周朴园与鲁侍萍分手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人阶级地位的不同。
[板书]
阶级地位悬殊 分手
3、分手后彼此心中是否仍存依恋?
[讨论]周朴园与鲁侍萍分手后,彼此心中对对方的依恋之情是否完全泯灭了呢?
[提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按剧情发展先后分三个部分进行。
(l)相认前——似暗忽明处唤回往日浓情。
[导读]从开头到“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周朴园一直不知面前这位老妪竟是30年前与自己有过一段甜美生活的侍萍。从这一部分对话中,我们是否能够看到他们对往日真挚爱情的依恋呢?
[讨论①]周朴园看鲁侍萍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忙说“你站一站”,接着又问“你一一你贵姓?”此时周朴园的心态如何?
[明确]周朴园从这熟悉的关窗动作中似乎看到了30年前侍萍的影子,怀念之情不觉涌动。他希望从这“新来的下人”身上唤回过去与侍萍共同生活的情境。
[讨论②]鲁侍萍的无锡口音对周朴园有何影响?
[明确]周朴园希望通过打听30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来追忆侍萍,希望与一位知情人一道谈谈侍萍、谈谈过去,在回忆中再度品味爱情的甜蜜。
[讨论③]鲁侍萍与周朴园30年后重逢时,她的'心情怎样?
[导读]对话刚一开始,周朴园就吩咐了:“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对太太说”,鲁侍萍虽然嘴里应承“嗯”,可只是身子动了动,脚步始终没能挪开。30年不见,刚一见面,她怎舍得离去呢?
周朴园告诉她找女儿不该到这间屋里来找,她“哦”了一声表示明白,紧接着又无话找话说:“一一老爷没事了?”这表明鲁侍萍虽30年前惨遭驱遣,但30年后一旦与周朴园相见,仍是旧情难忘,希望与他畅叙衷肠,回味过去甜美的生活。
找旧衬衣一节,鲁侍萍自己提示那用梅花补洞、旁边绣了“萍”字的那件。这话语、这心境,侍萍仿佛早已回到了30年前相亲相爱的爱情生活之中了。
[板书]
30年后——相认前 似暗忽明 往日浓情
(2)相认后一一一冷一恨中不乏爱的苦涩。
[提示]爱情是纯洁的,爱情是伟大的,但它如果超越了阶级的界限,其结果又将是悲惨不堪的。
[讨论①]两人相认后,周朴园为什么摆出一副狰狞面孔?
[明确]30年来朝思暮想,是因为他一直以为侍萍已经死去,甜蜜的爱情生活不会再来。眼下侍萍还活着,并且来到了自己的面前,这本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是,30年来各自的生活经历使得双方的阶级地位和家庭格局已成定式,周朴园不得不从儿女情长中挣脱出来。
[讨论②]周朴园的“冷笑”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导读]周朴园起初出于资本家的本性,怀疑鲁侍萍来到周公馆是别有所图而态度“冷冷”。当鲁侍萍数落周家对自己的残酷凶狠时,周朴园内心痛苦至极,因而多次打断侍萍的指控:“你可以冷静点。”“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你静一静。”可见周朴园是不愿侍萍有这般磨难的,他更不愿父子会如此对立。他痛苦到了极点,他只有“冷笑”,他笑自己甜蜜的爱情竟结出了吞不下吐不出的苦果。
[讨论③]鲁侍萍面对30年后自私自利、充满铜臭味的资本家周朴园,她感受如何?
[明确]30年前她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她因此遭受了惨重的打击,经受了长期的苦难。离别30年,眼前的周朴园是一个自私自利、充满铜臭味的资本家。她又悔又恨。
[成就]从这场戏我们看到,脱离了阶级地位差别的爱情必将酿就难以吞咽的苦果。
[板书]
1相认后 一冷一恨 爱的苦涩
3)大海出场——势不两立时仍见缕缕情丝。
[提示]侍萍来到周家,唯一的要求是见见儿子——萍儿。鲁大海出场之后这场戏,写出了鲁大海与周朴园之间水火不容的尖锐矛盾。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是势不两立的矛盾。就是在这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周朴园仍然没有忘记侍萍的要求。
[讨论]鲁大海出场后,阶级对立已极度明朗,周朴园对鲁侍萍、对鲁大海,态度又是如何呢?
[导读]当“周萍由饭厅上,见有人,想退回”时,周朴园看着周萍说:“不要走,萍儿!”接着又望着侍萍,他为的是满足侍萍的心愿。当周萍、周冲及仆人对鲁大海无礼时,他一再制止甚至厉声呵斥:“不要打人!”这里反映了他作为人的一面,还能考虑到人性准则,也隐约体现了他对大海、对侍萍的些许情丝。
[板书]
[说明]这一议题,内容涉及全篇课文,但视点集中在感情上,这样处理,为下一议题的讨论蓄足了力量。
4重逢的两人为何不能再成眷属?
[提问]既然双方感情尚存,而且周朴园在侍萍走后的婚姻状况又不如意,那么,在与侍萍阔别30年之后,两人意外重逢,周朴园应是惊喜万分,况且此时的周朴园没有了家长的阻挠,他们为什么不重归于好呢?
[明确]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是从封建地主阶级脱胎出来的,它带着浓厚的封建气息,又有着资产阶级的反动本性。现在鲁侍萍面前的周朴园正是一个活脱脱的冷酷无情、凶恶狰狞的资本家。周朴园与鲁侍萍、鲁大海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说明]讨论这一议题,把课文通篇再读一遍。这第二遍,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鲁侍萍的正直、善良、倔强、勇敢和周朴园的自私、虚伪、凶险、冷酷,同时学生也从中找到了夫妻、父子、兄弟聚而不容的阶级根源。
[板书]
1大海出场 势不两立 缕缕情丝
[教学感受]以上四步,使教学活动出现两次波澜:有情为何分离?有情为何聚而不容?在对这两个议题的讨论中,剧中人物的鲜明形象已完整地凸现在我们面前,作品的深刻主题也被准确地揭示了出来。
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受新思想影响的年轻人,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爱是有过真情实感的,只是同《家》中的觉新等许多封建家庭的子弟一样,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不能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彻底决裂,最终又回到封建的阵营之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思念也不能就说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而当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的翻脸,也正是他不敢面对现实,也不想改变自己现状的懦弱的表现。
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里面的人物让人特别心疼,也让人特别的愤怒,但是也正好反应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和无奈。也是文坛上一大悲剧的代表作。
这部剧作在两个场景、剧中情节发展不到二十四小时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三十年前,无锡周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看上了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并和她生了两个儿子。第二个儿子生下来才三天,周朴园为了赶着和一个有钱有门第的**结婚,将侍萍赶了出去,随她一同走的还有刚出生、病得奄奄一息的孩子。侍萍走投无路,跳河自杀,却又被人救起。由于没死成,她的母亲被活活气死。从此,她流落他乡,辗转坎坷,最后带着儿子嫁给鲁贵,生下女儿四凤,儿子取名鲁大海。
三十年后,周鲁两家先后搬到北方某城中。侍萍在外地做工,鲁贵在周家做总管,后来把女儿四凤也介绍到周公馆做女佣,鲁大海在周朴园的矿上当矿工。
周朴园那个有钱有门第的太太死后,又娶蘩漪为妻,并生儿子周冲。他的长子周萍就是侍萍所生的第一个孩子,他只比继母蘩漪小六七岁。
接受过新式教育的蘩漪嫁给冷酷、专横、自私的周朴园后,精神极度压抑。病态的她爱上了软弱的周萍,他们的幽会和疯狂的情感被佣人鲁贵发现了。这之后,由于惧怕父亲,也由于已厌倦了与继母的这段不正常的关系,周萍开始逃避,他与美丽单纯的四凤偷偷相好。这瞒不过蘩漪,她是将她与周萍的一段恋情视为这暗无天日的生活中唯一一棵救命稻草的,她怎肯放手!
蘩漪的儿子周冲是个单纯开朗的大男孩。这天他告诉母亲他喜欢四凤,想从自己的学费中分一半供四凤读书。这使蘩漪感到事情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故事开始的时候,蘩漪正请了刚从外地回来的四凤的母亲来公馆,暗示她将四凤带走。一向要强的侍萍也不愿女儿给人帮佣,因此爽快地答应了。然而无意间她发现这周公馆的环境布置似曾相识。正当此时,周朴园进来了,他听出侍萍的无锡口音后,满怀追恋地向她打听当年那梅家姑娘的坟址,说想要替她修坟。当他终于明白眼前的老妇人就是他以为早死了的侍萍时,他一改念念在心、一往情深的语调,厉声质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伤痛万分的侍萍则只能将这一切归之于命运。周朴园给侍萍开出一张五千元的支票,希望两家再不要有任何瓜葛,侍萍却拒绝了。她向周朴园提出的惟一要求是见一见她的儿子周萍。
鲁大海代表矿上的罢工工人来找周朴园谈判,周却使阴谋将罢工破坏,并把大海开除。大海痛斥周朴园的罪恶行径,周萍上去打了大海两耳光。看到自己的两个儿子骨肉相残,侍萍大放悲声。
周萍想离开家到矿上去,四凤要他把自己带走。侍萍坚决不让四凤与周萍在一起,然而四凤却哭着告诉母亲,她已怀了周萍的孩子。侍萍闻说如遭雷击。
正当侍萍准备自己承担罪孽,让四凤与周萍走时,蘩漪来了。她为了阻止周萍与四凤走,将所有的人唤来。周朴园以为三十年前的事已泄漏,遂当着众人的面告诉周萍,眼前的老妇人——四凤的母亲,就是他的亲生母亲。受不了这么强烈的刺激,四凤跑出去触电自杀,周冲去拉她时也被电死。这时书房内一声枪响——周萍也开枪自杀了。
者怀着被压抑的愤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着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周朴园,这位《雷雨》中的主人公,当他刚上场,出现在观众眼前时,谁会把他和“伪善”联系起来呢,你看:
他约莫有五六十上下,鬓发已经斑白,戴着椭圆形的金边眼镜,一对沉鸷的眼在底下闪烁着。像一切起家立业的人物,他的威严在儿孙面前格外显得峻厉。……他有些胖,背微微地伛偻,腮肉松弛地垂下来。眼眶下陷,眸子却闪闪地放着光彩。他的脸带着多年的世故和劳碌,一种冷峭的目光和偶然在嘴角上逼出的冷笑,看出他平日的专横,自是和倔强。年轻时一切的冒失狂妄,已经为脸上的皱纹深深遮盖着,再也寻不出一点痕迹。只有他半白的头发还保持昔日的丰采,很润泽地分梳到后面。在阳光底下,他的脸呈银白色,一般人说这就是贵人的特征,所以他才有这样大的矿产。
好一位正人君子!殊不知被所谓严父风度、贵人特征包裹着的,是一个伪善者的灵魂。
但周朴园要“遮丑”,这是他在整场戏中的贯穿性动作。无奈“机关算尽太聪明”,反暴露了自家的“阴私”和丑行。
周朴园镇压了矿工罢工,戏弄并开除了工人代表鲁大海,却没有料到鲁大海激愤之下,会把他罪恶的发家史公之于众。原来,周朴园并不是靠艰苦奋斗和正当经营建立了产业,而是发的“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从前在哈尔滨包修工桥,他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2200个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他扣300块钱。仅这一例足见周朴园飞黄腾达的基础是丧尽天良。
18年前他娶了繁漪为妻,但后来并不爱她。繁漪要求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现代美德,与他奉行的封建伦理格格不入;他不仅不理解,反而视她为神经不正常,是“疯子”。他不能允许周家有这种叛逆,要“教化”她。看起来,他似乎是竭尽忠诚地为妻子治病,请德国的克大夫看病啦,劝她喝药,督促她休息等等。但这种关心爱护的真正意义,是对繁漪的潜在仇恨和貌似合情合理合法的虐待!第一幕中“喝药”这场戏很典型地反映了他的这种伪善。当他得知繁漪竟敢违反平日的规矩把药倒掉了时,便不露声色地叫四凤把剩下的药再拿来。繁漪反复声明“不愿喝这种苦东西”,他不理;繁漪想等一会儿再喝,他不依;硬是逼着周冲劝母亲当面喝下去,又喝令周萍跪着劝母亲,用“夫权”和“孝道”这双重的伦理枷锁迫使繁漪就范。而要达到的目的,是要繁漪为孩子们做个“服从的榜样”。此时的喝药治病只不过是表面文章,其内容实质是维护家庭的封建秩序和他本人的家长尊严。繁漪在漫长的岁月中无数次地承受这种“夫爱”的结果,是渐渐明白了它的虚伪性。她对周萍说:“你们的祖父,叔祖,同你们的好父亲,偷偷做出许多可怕的事情,外表还是一副道德面孔,慈善家”,“你父亲是第一个伪君子”!
最能反映周朴园的伪善特征的,是他对侍萍的情感态度。30年前,周朴园与侍萍同居过两年。从周萍和大海的出生,从侍萍绣一朵梅花补周朴园衬衣上的破洞等细节中,可以窥见他们当年的爱情生活是真实而和谐的。他爱侍萍的漂亮、柔顺与聪慧。但这种爱情一开始就潜伏着危机。危机的客观因素是封建婚姻的等级观念不允许周家少爷正式娶使女为妻;主观因素是周朴园的爱不是建立在真正的人格平等的基础上,而是以自我为核心,以不损失自己的利益为前提的。在这种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周朴园抛弃侍萍娶了“有钱人家的**”,侍萍被迫在大年三十晚上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大海冒雪跳了河。
失去侍萍后,周朴园遇到了两大人生难题:一是把周萍怎么办,承认他是私生子吗?那不仅有损周家和自己的名声,而且也会刺伤自己的自尊,他的封建伦理观使他在感情上难以容忍周萍的母亲是下等人,不是明媒正娶。二是他的爱情生活不如意。他也曾花天酒地的放荡过,繁漪已是他的第三个妻子了。但直到晚年,没有任何女性能像侍萍那样使他满意。于是很自然地,他怀念起侍萍,追忆一生中与侍萍同居那段甜蜜的情感岁月。最开始,这种怀念或许只是出于精神空虚的偶尔回想,但随着现实爱情生活的愈来愈不可补救,这种怀念就成了他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当他意识到好日子一去不再来时,就产生了一种
曹禺生前曾多次强调过,反封建礼教从来都不是雷雨想要表达的主题,只不过时也命也,时代强加给他这些无法抹去的思想印痕。关于主题,我想说的是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捉弄。
人性的复杂在周萍身上得以明显体现,狠心—-想要摆脱与继母间不伦之恋而生的逃避,天真—-不清醒地疯狂爱恋四凤渴求在她身上得到救赎。好像深陷在虚伪而有怯懦的沼泽中,却又拼尽全力向象征着美好的光芒不断挣扎,成为一个矛盾的集合体。雷雨中的人物各有不同,天真善良,淳朴直接,自尊顽强,虚伪懦弱,自私冷酷,都出现在了这一大“家”中。旁观着他们的闹剧,站在客观的角度欣赏这个人利益之间的争斗……不知是人性造就了他们,还是他们演绎了人性。
命运的捉弄,是三十年后鲁妈和周朴园的再次相遇,是她的女儿像当年的她一样爱上了身为少爷的他,是三个孩子在雷雨中的离去。一切都像是安排好了一般,一件件事像多米诺骨牌一般接连发生,让多少人好不容易抓住的救命稻草在这雷雨之中折了腰。
他们带着善意与美好来到世界上,却被生活的黑洞消磨,终究看清了周围早已是空虚的、无助的世道。戏剧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其中人物的矛盾和命运的冲突是生活的投影,也投映着世事的可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