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第1张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并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2:使学生亲历“回顾再现——观察比较——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数学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初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的技能基础。 3: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学生刚刚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而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与之有很大相同之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以迁移类推为主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一课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探究新知的方法,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1:回答: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定律?请你用语言描述,用字母表示好吗?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来对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掌握较好。我相信你们对于乘法一定学得也不错,下面的题目你们一定觉得很轻松。 2:旧知回顾

师:根据“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请你写出两道乘法算式来。

师:你还能说出这样的口诀并写出相应的算式吗?(学生口答板书如下) 7×8﹦56 6×7﹦42 3×7﹦21

8×7﹦56 7×6﹦42 7×3﹦21

设计意图通过引领学生再现旧知(加法运算定律、乘法口诀)为学生探索新知搭建知识的桥梁。

二:探索新知

(一) 探索乘法交换律

1: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位置,积不变)

2:引领验证

师:不是乘法口诀会不会也像你发现的那样呢?算了下面的两组题你会明白的。

25×4﹦ 17×23﹦

4×25﹦ 23×17﹦

3:概括乘法交换律

师:根据计算结果,你能再概括乘法运算中的这种规律吗 你认为怎样称呼这一规律?(乘法交换律)你怎么会想到这样的称呼?(有加法交换律想到的) 师:正如你们说的,这就叫“乘法交换律”你们真会推想。请你们试着用字母表示它。(随机板书a ×b ﹦b ×a )

设计意图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引领,使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轻松而自然地获取乘法交换律。

4:巩固知识

(1)口答: 15×23﹦ 8×125﹦

(2)口答:17×( )﹦36×( ) ( )×126﹦( )×37

(3)下面每组算式同桌比一比,看谁算得快。换过来试一试,你对乘法交换律有什么更深的认识?

25×126×4﹦

(4)组织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和开放性题目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共苦乘法交换律。通过比一比使学生感受乘法交换律在计算中的应用价值,初步建立简便计算的理念。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简单的计算却蕴含着如此奥妙,希望同学们继续发挥潜能探索更加深奥的数学奥秘。

(二) 探索乘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吗?你了解植树的重大意义吗?有一所学校组织了一批学生正在进行植树活动,同学们干得很起劲,我们一起去现场看看吧。(四年级的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种树,2人负责浇水。)小组内说一说你了解到的信息。

师:根据现有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通过课本的主题情境图,培养学生了解数学信息并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2:解决问题初步建立乘法结合律感念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很多很有价值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强,相信你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定很强。 (1) 请回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解答?(指名口

答,板书:25×4﹦或者4×25﹦体现了什么定律?(乘法交换律)

(2) 请同学们笔答: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独立解答,同桌可以交流

意见)

(3) 组织反馈交流(请学生上台来展示,要求不同列式的学生。) 25×2×5 5×2×25 25×5×2

(25×2)×5 (25×5)×2 25×(2×5)

(4) 引导概括,初步建立乘法结合律概念

师:从上面算式和结果中,你又有什么新发现?(三个数相乘,无论哪两个先乘,积不变。)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应用价值,这里既有乘法交换律的理解与应用,又让学生初步建立乘法结合律的概念,从而为进一步探索乘法结合律做好充分的准备。 3:引导概括,形成乘法结合律

(1) 激发引导

师:你们的发现非常符合上面算式的实际,很有发展性,这些算式中又蕴含着乘法一运算定律,请你们会想一下加法结合律,然后对上面的算式做出选择,写成两组等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吧!

(2) (25×2)×5 ﹦(25×5)×2

(25×5)×2 ﹦ 25×(2×5)

(3) 观察概括

师:通过观察说一说你的发现(指名说一说)

生: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师:说得太好了!你们知道该怎么称呼这一规律吗?(乘法结合律)我想你们一定是由加法结合律想到的,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叫迁移类推,在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的用到,下面我们共同的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a ×b )×c ﹦a ×(b×c)

设计意图通过引领学生继续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探索乘法结合律,使学生在探索中能力得到提高,技能得到发展,从而形成适应终身学习的方法基础。

(4) 巩固运用,提升乘法结合律 (1) 填□

5×(14×9)=(5×□)×14

125×(8×13)=(□×□)×13

a ×25×4=□×(□×□)

6×13×5=13×(□×□)

(2) 算一算,比一比,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

15×12„„„15×2×6

36×25„„„9×(4×25)

设计意图在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并有开放性的练习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乘法结合律。

三:新知推广,内化提高

29×4×5 4×(35×25) 125×23×8

40×52×25 4×8×25×125 16×17×5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巩固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发展。

四: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1:回顾反思

(1) 知识回答:请你说说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2) 方法回顾:

师:看来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少,你能和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比较一下,有什么新的想法?

2:拓展延伸

师:前面有同学提出“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你想不想解决这个问题 你能想到几种列式方法?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祝你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知识、情感、方法的问题、梳理,使之内化为能力,通过课外延伸,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为学习乘法分配律打下基础。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中,将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来呈现。加法、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而简便计算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培养数感的主要途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遭遇学生在计算中错误百出,而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清晰地认识到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只有一个:学生对运算定律的理解不够深刻。而一直困扰大家的难题是:找到了问题,却无从下手。如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运算规律成了教学的瓶颈。经过课堂跟踪、反思,笔者认为要突破这一瓶颈,需要教师高屋建瓴,从宏观上把握教材。

一、要树立大数学观

我们教师首先要搞清学习运算定律的目的是什么?从教材局部的表面现象来看,学习运算定律似乎是为简便计算做准备的。因此我们大部分教师只是孤立地看到运算定律对于简便计算的作用,认为学习运算定律就是为了简便运算,从而使教师和学生的认识都局限在一个狭小封闭的区域内,而缺乏对知识全面系统的认识。致使在教学中将探索和理解运算律的目标往往一带而过。使学生在不理解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机械练习。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么能做到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我们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运算律。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可作为推理的依据。如根据运算定律来证明运算的其他性质,根据运算定律和性质来证明运算法则的正确性等。

二、要树立大计算教学观

在课堂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把一些不能简便的试题硬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组织教学时仅围绕着简便运算而组织,特别是“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等提示语强化了学生机械的简便意识。当学生面对问题时,不是对题目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而是挖空心思地去进行简便运算。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必须树立大计算教学观,我们不能脱离计算教学来谈简便计算。在学生初步掌握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后,应及时地将其融入到一般运算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把不能简便的、用运算定律反而更复杂的习题与可以简便的习题同时呈现。

三、要有沟通知识联系的意识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这一单元仅给学生提炼呈现的是一个个本质、简洁的模型,而这个模型的作用是为他以前的算法找到一个数学上的依据。

从低年级学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开始,就无处不见运算定律的身影。如①学习加法:学生知道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加法交换律。②学习乘法时,5个2相加,可以列5×2,也可以列2×5,积不变。——乘法交换律。③再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买面包的例题:“我一共做了54个面包,我们买了22个面包,我们买了8个面包,还剩多少个?”算式:54-22-8 54-(22+8)。——加减的简便运算。④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连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乘法结合律。

由此看来学生对于运算定律的学习并不是从零开始。学生的大脑中存储着丰富的感性材料。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与知识储备,那么学生不能深刻理解运算定律这个难题就能迎刃而解。比如:学生容易把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混淆不清。很多同学犯这样的错误:(4×8)×25=4×25+8×25

当然对于这样的错误,我们在课前就应该有预测。在教学新课时,教师可以联系乘法运算定义来帮助学生理解。(4×8)×25从乘法运算定义看是32个25,不等于4个25加8个25。并且可与(4+8)×25放在一起比较,这样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不会再被外表迷惑。

再深入一步,学生一旦在脑海中建立起乘法运算定律与乘法运算定义的联系,对于38×99+38是100个38和38×99是(100-1)个38,这样的难题就能轻松理解和转化了。

四、要有为抽象枯燥的运算定律提供丰富多彩生活情景的意识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所限,抽象枯燥的运算定律的学习需要有丰富形象的直观材料作为支撑。同时数学学科的特点,也需要对感知的形象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在教材中所有的运算定律都放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比如在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增加这样的情景:每件上装25元,每件下装20元,8套衣服多少钱?在加减简便运算中,可以再呈现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买面包的例题:“我一共做了54个面包,我们买了22个面包,我们买了8个面包,还剩多少个?”……

我们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典型熟悉的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运算定律和理解运算定律。那么学生所得到的将不再是那些冰冷的结论和花哨的技巧,他们将获得许多宝贵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学习经验,将会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我们需要有高屋建瓴的气魄,有改变教学思维定势,接受辩证教学观,拓宽自身思维空间的意识,这样也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辩证思维,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才有创造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53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