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庵小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韬光庵小记原文翻译及注释,第1张

《韬光庵小记》是明代诗人萧士玮的诗。

1、原文

初二,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

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竞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2、翻译

初二那天,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能见到。

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文,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

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不息的水声,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3、注释

(1)木末:树梢。

(2)踞:蹲,坐。

《韬光庵小记》的主旨及意义:

《韬光庵小记》主旨是表达了作者游玩韬光庵的悠然自得的心情和知音难寻的惆怅。《韬光庵小记》是一篇游记,全篇从作者的第一视角展开描写,把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作为行文线索,将议论、写景、抒情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

        《明清名家小品精华》收张京元小品五则,皆出于《湖上小记》。泰兴张京元,幼有异禀,三龄即读书成诵。比长,文辞倾倒一时,书法与泰州储巏、黄桥何南金号“淮南三俊”。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时年71岁,擢江西参议佥事。卒年不详。著有《寒灯随笔》《湖上小记》,后者述杭州西湖风光,写景之余多世事沧桑感慨。

        《九里松》先写眼前,“仅见一株两株,如飞龙劈空”,状其势;既而一转,“想当年万绿参天,松风声壮于钱塘潮”,以钱塘潮衬万壑松风,可见其当年盛况;最后冥想千百年后“恐北高峰头有螺蚌壳矣”,沧海桑田,九里松的往生今生来生皆纳于寥寥六十余字里面了。

        《韬光庵》全文仅五十字。先写其地势,“鸟道蛇盘,一步一喘”,用字极简,近乎吝啬,然字字见形见神;再入乎内,“泉出石罅,汇为池,蓄金鱼数头,低窗曲槛”,仿佛别有洞天,金鱼衬其生气,低窗隔开尘世。“相向啜茗,真有武陵世外之想”,“相向”一般为两人,不静不闹不孤单,正好,“啜茗”,小口地喝着,重在“品”,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空间,世间的一切烦恼也暂时置之度外,这就是境界。

        《断桥》稍长,也就80字。前面极力形容游人之盛,“朝车暮舫,徒行缓步”言其游人不分尊卑,“酒多于水,肉高于山”言其游客之意不在山水,夸张。“摩肩趾错,男女杂沓”言其醉心游乐而罔顾男女之大防,尾句“桃容柳眼,自与东风相倚,游者何曾一着眸子也”,才是点题,大好春光无人赏,追风逐月为哪般。作者对世俗的冷眼轻笑溢于言表。

        《湖心亭》写湖心亭晚照非常有特色,“金盘玉饼,与夕阳彩翠,重轮交网,不觉狂叫欲绝。”文字不多,然出神入化,不说作者,读者也忍不住“狂叫欲绝”了。“恨亭中四字匾,隔句对联,填楣盈栋”句笔锋一转,顿起波澜,看来这题匾和对联不仅配不上这大好景致,简直是大煞风景了。“安得借咸阳一炬,了此业障!”不如一把火烧了,落得个眼前干干净净。可见作者对庸俗不堪的那些虚藻伪饰是多么的嫉恶如仇。

        《烟霞寺》先写寺之由来,由“荒落”到“新整”,一下子让人眼前一亮。“开宕取土,石骨尽出,巉峭可观”,可见人工有时亦胜于天工。然后由象鼻峰到烟霞洞步步升高,至“望钱塘如带”句戛然而止,让人眼界一下子开阔起来,万千遐想尽在不言中。

        五则小品加起来统共不到350字,然字字珠玑,句句弦外,一品而满纸山水,心境澄澈;再品而满目烟霞,思虑尘外。其文笔老辣,非阅尽沧桑者难于尽言。

(2020129日记,20216189:36二稿)

韬光庵小记 [明]萧士玮

初二,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 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竞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初二那天,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不息的水声,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57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