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汉乐府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如何理解汉乐府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第1张

你好,汉乐府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意思是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悲哀或快乐,是源自于具体的事件而发出的感慨。出自《汉书·艺文志》,班固写道:“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译文:汉武帝设立乐府,采集各地风谣,于是有了代赵国的民歌,秦国楚国的风采,它们是由于对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有所感触,为抒发生活中的切身感受而产生的。

扩展资料:

汉代乐府的职能,组织文人写词配曲,演习排练歌舞,供皇帝以及有关部门的需要。当时主要是把文人所作的歌功颂德的诗赋配上乐谱。组织人到各地采集民歌。这些民歌主要反映了各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是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这里说采诗的目的是为了考察民情,当然,也是为了宫廷娱乐。这在客观上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记录保存、流传后世。汉代采集的民歌,《艺文志》所著录的共138篇,这是西汉的民歌,东汉的尚不在内。采集的范围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比周代采诗要广泛得多。

宋人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是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共100卷,辑录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分乐府诗为12类。 汉乐府民歌主要收录在"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中。

( 1 ) 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本质和残暴罪行,表达了下层人民的痛苦、不平和反抗,是《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进一步发展。

  ( 2 ) 汉乐府民歌发展了《诗经》的叙事成分,形成了新的诗歌体裁——叙事诗,丰富了我国的诗歌体裁。

  ( 3 ) 汉乐府民歌突破了《诗经》四言格式,长短不拘,以杂言为主,并逐渐趋向无言,表现力有很大提高,

  ( 4 ) 汉乐府民歌继承发展了《诗经》赋比兴手法。

  总之,两汉乐府民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传统,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但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从先秦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诗最初的作用是用来歌唱的,它是贵族祭祀宴乐的产物就其普遍的四言诗格式来看,它明显是为了适应编钟之类的打击乐器而编纂的

然而如果单纯从内容上看,诗又显然是为了一个特定目的而作,国风是小雅中的一部分,是某种意义上的民歌,在它描绘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所处的环境的复杂但是这里所谓的民歌是流传于民间的歌曲,并非是普遍意义上的民间歌谣,它的创作群体是当时的文人雅士以及贵族知识分子,在描述的内容上除七月以外又很难看到反映民间疾苦的文字因此从广义上说,这类作品可以归结到社会性的群众性的创作;颂诗主要是周颂,这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产生于西周初期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而外,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反映了周民族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颂诗对于研究西周乃至商代历史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但在文学成就上它就远远不能与国风小雅媲美

诗经中的作品大多是抒情诗,它不重视人物的塑造甚至忽视事件本身,它传达出来的是作者对于社会、感情的认识,或者只是一种文学性质的悲天悯人在居于其中大部分的爱情诗里,我们看不到像同时期西方和印度诗歌中的长篇叙事,它只是为了歌颂爱情而歌颂,这是一种广义上的情感表达这对我们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之后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历程中,抒情诗一直是文学发展的主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421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