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舒婷的《致大海》中,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诗中阐述的主旨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诗人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诗人自己的心。
诗人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多次排比和反复,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大海跟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则暗喻了生活就像大海一样变幻莫测,波涛汹涌。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把黑暗放下就是光明,把损失放下就是收获。面对现实生活,诗人希望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的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诗人有勇气直面痛苦,有信念解决困难,有梦想塑造未来。人们在生活中,要有思想和品格,要有头脑和智慧——在面对坎坷的时候,首先要有大海一样博大的胸怀去承担它随之带来的痛苦,其次要有决心、毅力和智慧去化解困难。最后,要有一颗自由的心来储藏回忆,感恩这一切的磨难给人们带来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灵魂,以及经历坎坷后的从容气质。
这首诗,澎湃的感情化作诗意,理智的思考蕴藉其中。作者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加上流畅的情感述说,使其达到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致大海》原文\x0d\\x0d\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x0d\\x0d\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x0d\\x0d\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x0d\\x0d\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x0d\\x0d\好像是朋友忧郁的怨诉,\x0d\\x0d\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x0d\\x0d\我最后一次在倾听\x0d\\x0d\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x0d\\x0d\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x0d\\x0d\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x0d\\x0d\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x0d\\x0d\还因为那个隐秘地愿望而苦恼心伤!\x0d\\x0d\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x0d\\x0d\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x0d\\x0d\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x0d\\x0d\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x0d\\x0d\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x0d\\x0d\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x0d\\x0d\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x0d\\x0d\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x0d\\x0d\大群的船只就会覆亡。\x0d\\x0d\我曾想永远地离开\x0d\\x0d\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x0d\\x0d\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x0d\\x0d\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x0d\\x0d\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x0d\\x0d\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x0d\\x0d\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x0d\\x0d\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x0d\\x0d\使我留在你的岸旁\x0d\\x0d\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x0d\\x0d\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绿虑的路径?\x0d\\x0d\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x0d\\x0d\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x0d\\x0d\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x0d\\x0d\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x0d\\x0d\是一些威严的回忆;\x0d\\x0d\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x0d\\x0d\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x0d\\x0d\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x0d\\x0d\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x0d\\x0d\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王。\x0d\\x0d\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x0d\\x0d\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x0d\\x0d\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x0d\\x0d\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x0d\\x0d\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x0d\\x0d\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x0d\\x0d\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x0d\\x0d\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x0d\\x0d\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x0d\\x0d\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x0d\\x0d\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x0d\\x0d\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x0d\\x0d\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x0d\\x0d\哦,再见吧,大海!\x0d\\x0d\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x0d\\x0d\我将长久地,长久地\x0d\\x0d\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x0d\\x0d\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x0d\\x0d\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x0d\\x0d\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x0d\\x0d\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x0d\\x0d\《致大海》赏析\x0d\\x0d\普希金的《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感情凝重深沉而富于变化,格调雄浑奔放而激动人心。大致说来,《致大海》的诗情变化展现了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三步曲”,下面对此稍加剖析。\x0d\\x0d\海之恋\x0d\\x0d\诗歌第一至第七节为第一层,主要描绘诗人热爱大海,追求自由的心声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诗人引大海为知心朋友,以面对面、心交心的方式向大海倾诉心曲,首先是一往情深的话别大海,激情洋溢地讴歌大海。大海自由奔放,雄浑沧茫,具有一种惊天动地、狂放不羁的精神力量。它呈现在作者心目中,有容光焕发的娇美活力,有蔚蓝翻滚的光泽雄姿,有深沉浑厚的深渊音响,有滔滔向前的奔腾气势。更有反复无常的激情变化,时而温柔娴静,如风鼓船帆,顺水推舟;时而惊涛骇浪,似闪电裂空,地动山摇;时而深情缱绻,像朋友告别,召唤等待;时而抑郁幽怨,给朋友分忧,如诉如泣。总之,大海有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度,奇伟的力量,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征。有风卷残云、扫荡一切的伟力,有狂放不羁、冲决网罗的魄力。诗人纵情歌唱大海的精神气度、性格力量,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景仰,对伟力的崇尚。其次,诗人还声情并茂地向大海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和伤心。这里有作者想摆脱黑暗,投奔自由而不得的难言之苦;有心灵挣扎,归于枉然的无奈决绝;更有追随大海,奔向远方而未能如愿的遗憾。在大海面前,诗人时而徘徊茫然,时而狂欢高歌,时而深情呼唤:喜怒哀乐,毫不保留的泼向大海。听这样的诗句:“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大海波飞浪涌,滚滚向前,奔向远方,这一画面形象鲜明地传达了作者反抗暴政,追求光明,传播自由的信念:让自由之波奔向远方,让自由之歌唱响世界,让自由之心沸腾激荡!诗人的心同大海一起跳动,诗歌所传达的自由之情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为争取自由的人们。\x0d\\x0d\海之思\x0d\\x0d\诗歌第8至第13节为第三层,诗人深情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抒发自己崇尚自由而壮志难酬,敬慕英雄而前途渺茫的困惑。这部分融理性思考于主观情感之中,体现了普希金作为一个极富政治思想的抒情诗人的犀利和严谨,理性和睿智。对于拿破仑,诗人肯定他前半段为自由革命而战的精神,但更多的是批评他后半段丢失自由的专制、侵略。“寒冷的睡梦”,“威严的回忆”,“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他长眠在苦难之中”,这些诗句流露出一种无情解剖、冷峻批评的意味,给人的感觉是:拿破仑野心勃勃,权欲膨胀,侵略扩张,残暴至极,他的兵败滑铁卢流放圣赫勒拿岛,最终病死,似乎是自作自受,罪有应得,谁践踏了自由,谁就只能与“寒冷”和“苦难”作伴。对于拜伦,诗人极尽讴歌之能事,说他是“天才”,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用大海精神塑造成长起来,“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的英雄。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一生追求自由,他说过:“要为自由而生,否则就在斗争中死去。”1824年,他渡海远征,到达希腊,倾其全部财产支持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他在对土耳其占领军的斗争中表现得十分英勇顽强,曾获勋章。4月份病死于希腊。他的一生为自由而呐喊,为正义而战,但他的悲惨结局使诗人悲愤至极,发出了让大海“喧腾起来”“激荡起来”的呼声,诗人鼓动大海以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自由奔放的气势为死者而歌!否定拿破仑,褒扬拜伦,否定之中对于拿破仑为自由而战的思想又给予强烈的肯定,褒扬之中引发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悲观联想。“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拿破仑囚禁汪洋孤岛,自由斗士拜伦客死他乡,这种悲哀惨淡的结局让诗人倍感失望,隐隐作痛的诗句中流露出一种壮志未酬,前途渺茫,英雄无路,知音不再的惆怅伤感。读完这几节诗句,我感觉到普希金表达的是一种凝重复合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由英雄的激情礼赞,又有对专制暴虐的冷峻批评,还有对穷途末路的惆怅哀歌,感情、形象的复合当中显示出理性思考的犀利和睿智。\x0d\\x0d\海之念\x0d\\x0d\最后两节(第14至第15节)为第三层,收束全诗,照应开篇,抒发了诗人告别大海,怀念大海,铭记大海,传播自由的心声。“哦,再见吧,大海!/我永远不会期忘记你庄严的容光,/我将长久地,长久地,/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深情缠绵的告别,永记在心的承诺,长久长久的倾听,足见诗人对大海的知心知音,一往情深,特别是大海那“黄昏时分的轰响”犹如黑夜的一炬光明,照亮了诗人的自由天空;好似一阵幽谷长风,涤荡着诗人满怀憧憬的心灵;仿佛暴雨前的炸雷,久久轰响在诗人的心间。大海轰响,自由长鸣,诗人心灵的列车正奔驰在无边的思想原野上。“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雨果说,大地是宽阔的,比大地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诗人意溢于海,包容万象,要拥抱大海,奔向自由,带走蔚蓝娇美的闪光,带走冷峻孤寂的峭岩,带走温驯可人的海湾,带走惨淡阴暗的黑影,带走絮絮叨叨的波浪,更带走惊天动地的轰响。让自由之声传遍天涯海角,让自由之光照亮夜空,让自由之花开遍森林,让自由之树绿遍荒原,让自由之波滋润万物。自由,在诗人的心目中,正如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冉冉升起,光芒万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普希金《致大海》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诗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诗歌的王国中,外国诗歌同样具有无穷的感召力与感染力,一些世界著名诗人对世界文学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同学们,你们读过外国诗歌吗?(学生列举所知道的外国诗人及其代表作。)是的,拜伦、普希金、惠特曼、裴多菲等,他们的诗歌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诗。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一生写了近900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做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了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三、教师范读,学生伴随着音乐(《海之诗》)自读。
诵读时提示学生:全诗抒情气氛浓厚,感情强烈而又深沉,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全诗感情的基调和变化。
四、合作探究,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致大海》是诗人在流放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以及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共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一节,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2、具体分析。
(1)结合诗歌内容,给“大海”前加上恰当的修饰成分,体会诗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明确:自由奔放的大海,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的大海,闪耀着骄美的容光的大海,黄昏时寂静的大海,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的大海……
(2)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作者借大海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呢?
明确:因为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了与大海有关的英雄和诗人,结合诗句说说:诗人对他们的感情有何不同?这里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死于大西洋圣赫勒拿岛的拿破仑,诗人不无惋惜,但更多的却是谴责。拜伦的死使诗人感到无比哀痛。他称拜伦为“天才”,“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他在拜伦身上看到了大海一般深沉和难以驯服的倔强性格,像大海一样,什么都不能使这位自由战士屈服投降。伟大诗人和自由战士拜伦之死,使诗人感到自由之神的幻灭,整个世界都空虚了,“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几乎找不到一个自由栖身和自由歌唱的地方,一切福地都被人占有了。此时,普希金精神上感到忧郁和渺茫。
(5)这首诗将大海人格化,学生在诗中标画出这些动人的句子,讨论: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诗人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如将“波光”写成“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呼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作者与大海对话,使大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了作者对大海——自由的热爱之情。
五、进行诵读训练。
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学生画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诗人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写出了人民的愿望、情绪和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他把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化为诗的情绪,融合在大海的形象中,竭力渲染,达到了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目的。
七、布置作业。
以本课为起点,课下广泛研读普希金的诗,体会其中的种种美妙感受,为“普希金诗歌朗诵会”做准备。
板书设计
致大海
普希金
自由奔放的大海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的大海 热爱大海 自由精神的象征
闪耀着骄美的容光的大海 “苦恼心伤”失去自由的诗人
黄昏时寂静的大海
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的大海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普希金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理解诗中意象、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大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及经历,正确理解诗人的感情
2、把握诗中大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在了解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准确的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讲授、比较阅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驾着艺术的轻舟漫游了中国现当代诗歌的海洋,大家的收获一定不小吧,今天,我没不妨调转方向,驶向一个新的世界——外国诗歌的艺术殿堂。那里有灿若星河的诗人、异彩分呈的诗歌流派一定会给我们以全新的美感享受。也就是说在中国诗歌由《诗经》而发展到当代繁荣的时期里,外国诗歌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繁荣的过程,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影响整个俄国文学十九世纪的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
二、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有这样一首诗,我想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也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日子就会到来|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尽管活在阴沉的现在:|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的|而逝去的将变为可爱),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浪漫主义诗人、俄国近代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高尔基称他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普希金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文学熏陶,15岁开始—公开发表作品。18岁在黄皇村中学毕业后进入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到1826年两次被流放,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他的代表作是《叶甫盖尼、奥涅金》,其他作品还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等。
2、创作背景:
1820年,普希金因为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家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迎奉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即第二次流放。在奥德萨诗人长期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得萨的时候,临别前夕,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的坎坷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写下了这首诗。
面对离别,面对相依为伴的`大海,作者的心情到底怎样?到底又对大海说了些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三、研习诗歌
1、播放录音
2、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这首诗歌的1—7节(再见吧……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3、请学生找出写大海的句子
大海的美丽:波浪、容光;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大海的深远:心灵的愿望所在;大海的阴沉:声调
大海的特点:自由、寂静、反复无常、任性……
4、诗人对大海的感情?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大海的美丽、人情味、深远等一系列的品性,唤起了诗人对“自由奔放”的大海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5、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诗人以深情热烈的笔调对大海的歌颂和礼赞,反映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赞美和渴望。
6、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呢?产生这种情感的根源是什么?
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诗人坎坷人生历程的回忆。包括“隐秘的愿望”未能实现的“哭恼心伤”,这实际是诗人失去自由后的内心的表白。联系写作背景可知,两次被流放,造成诗人压抑、郁闷心情的真正原因是——专制制度下的黑暗现实。
7、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作者在这前七节里主要写的是和大海告别以及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所引起的作者对往事的回忆。那么作者就一直沉浸在了悲伤痛苦的回忆里了吗?还是面对他曾相依为伴的大海又想到了其他的什么呢?请听我朗读8—13节,看看诗人又写了些什么。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 篇3设计思想
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
讨论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明确讨论题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
四、讨论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
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征。作者直接同大海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羁,它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纤尘。这是完美的海,梦中的海。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表现手法及修辞:
普采用直抒胸意的表现手法。他所表现出的情感悲壮豪放。诗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如将“波光”写作“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呼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作者与海对话,使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了作者对海——自由的热爱之情。
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
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普希金是杰出的俄国民族诗人,19世纪积极浪漫文学代表,是自由战士。他一生向往自由,却被沙皇流放远方,加上拜伦的去世,普希金心情郁闷。他要借大海赞颂自由!
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附录:
致 大 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教学目标
1 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2 体会诗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 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 问题研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诗歌的王国中,外国诗歌同样具有无穷的感召力与感染力,一些世界著名诗人对世界文学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同学们,你们读过外国诗歌吗(学生列举所知道的外国诗人及其代表作。)是的,拜伦、普希金、惠特曼、裴多菲等,他们的诗歌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诗。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一生写了近 900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做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了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三、教师范读,学生伴随着音乐(《海之诗》)自读。
诵读时提示学生:全诗抒情气氛浓厚,感情强烈而又深沉,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全诗感情的基调和变化。
四、合作探究,研习课文。
1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致大海》是诗人在流放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以及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共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一节,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2 具体分析。
(1)结合诗歌内容,给“大海”前加上恰当的修饰成分,体会诗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明确:自由奔放的大海,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的大海,闪耀着骄美的容光的大海,黄昏时寂静的大海,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的大海……
(2)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作者借大海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呢
明确:因为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了与大海有关的英雄和诗人,结合诗句说说:诗人对他们的感情有何不同这里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死于大西洋圣赫勒拿岛的拿破仑,诗人不无惋惜,但更多的却是谴责。拜伦的死使诗人感到无比哀痛。他称拜伦为“天才”,“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他在拜伦身上看到了大海一般深沉和难以驯服的倔强性格,像大海一样,什么都不能使这位自由战士屈服投降。伟大诗人和自由战士拜伦之死,使诗人感到自由之神的幻灭,整个世界都空虚了,“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几乎找不到一个自由栖身和自由歌唱的地方,一切福地都被人占有了。此时,普希金精神上感到忧郁和渺茫。
(5)这首诗将大海人格化,学生在诗中标画出这些动人的句子,讨论: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诗人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如将“波光”写成“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呼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作者与大海对话,使大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了作者对大海--自由的热爱之情。
五、进行诵读训练。
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学生画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诗人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写出了人民的愿望、情绪和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他把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化为诗的情绪,融合在大海的形象中,竭力渲染,达到了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目的。
七、布置作业。
“К морю” - романтическая элегия, проникнутая грустью по поводу неосуществившихся надежд на торжество свободы Поэт чувствует себя ОДИНОКИМ и бессильным перед неумолимым ходом событий, вызывающим философские раздумья своим трагическим характером В строфах, написанных в Михайловском, Пушкин вспоминает о смерти двух кумиров своей эпохи, Наполеона и певца моря и свободы Байрона Столь различное в свое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они сближаются поэтом как любимцы славы, как великие личности, которых постигла трагическая судьба “Мир опустел», - с горестью восклицает поэт Но его воодушевляет могучая и неукротимая стихия моря, всегда пробуждающая вольнолюбивое чувство и надежду на свободу И образ свободного моря уносит с собой Пушкин, прощаясь с ним
Свободолюбивые мотивы вносят в романтическую элегию стилистическую струю высокой одической поэзии Вместе с тем в созданном Пушкиным образе моря нет мечтательной отвлеченности Конкретными деталями поэт передает “гордую красу моря”, “и блеск, и шум, и говор волн” Стихотворение поражает своим тончайшим мастерством, в частности словесно-фонетической инструментовкой Благодаря повторяющимся, как рефрен, звукам Ш, Щ, и г, сочетающимся с гласными у и о, не только видишь волны, но и слышишь их всплеск
《致大海》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致大海》教案怎么编写?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致大海》教案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致大海》教案设计思想 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 讨论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明确讨论题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
四、讨论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
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征。作者直接同大海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羁,它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纤尘。这是完美的海,梦中的海。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表现手法及修辞:
普采用直抒胸意的表现手法。他所表现出的情感悲壮豪放。诗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如将“波光”写作“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呼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作者与海对话,使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了作者对海——自由的热爱之情。
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
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普希金是杰出的俄国民族诗人,19世纪积极浪漫文学代表,是自由战士。他一生向往自由,却被沙皇流放远方,加上拜伦的去世,普希金心情郁闷。他要借大海赞颂自由!
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附录:
致 大 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感情凝重深沉而富于变化,格调雄浑奔放而激动人心。《致大海》的诗情变化展现了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三步曲”。
诗歌第一至第七节为第一层,主要描绘诗人热爱大海,追求自由的心声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诗人引大海为知心朋友,以面对面、心交心的方式向大海倾诉心曲,首先是一往情深地话别大海,激情洋溢地讴歌大海。大海自由奔放,雄浑沧茫,具有一种惊天动地、狂放不羁的精神力量。它呈现在作者心目中,有容光焕发的娇美活力,有蔚蓝翻滚的光泽雄姿,有深沉浑厚的深渊音响,有滔滔向前的奔腾气势。更有反复无常的激情变化,时而温柔娴静,如风鼓船帆,顺水推舟;时而惊涛骇浪,似闪电裂空,地动山摇;时而深情缱绻,像朋友告别,召唤等待;时而抑郁幽怨,给朋友分忧,如诉如泣。总之,大海有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度,奇伟的力量,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征。有风卷残云、扫荡一切的伟力,有狂放不羁、冲决网罗的魄力。诗人纵情歌唱大海的精神气度、性格力量,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景仰,对伟力的崇尚。其次,诗人还声情并茂地向大海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和伤心。这里有作者想摆脱黑暗,投奔自由而不得的难言之苦;有心灵挣扎,归于枉然的无奈决绝;更有追随大海,奔向远方而未能如愿的遗憾。但是,自由也是。两面性的在大海面前,诗人时而徘徊茫然,时而狂欢高歌,时而深情呼唤:喜怒哀乐,毫不保留的泼向大海。听这样的诗句:“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大海波飞浪涌,滚滚向前,奔向远方,这一画面形象鲜明地传达了作者反抗暴政,追求光明,传播自由的信念:让自由之波奔向远方,让自由之歌唱响世界,让自由之心沸腾激荡。诗人的心同大海一起跳动,诗歌所传达的自由之情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为争取自由而奋斗的人们。
诗歌第8至第13节为第二层,诗人深情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抒发自己崇尚自由而壮志难酬,敬慕英雄而前途渺茫的困惑。这部分融理性思考于主观情感之中,体现了普希金作为一个极富政治思想的抒情诗人的犀利和严谨,理性和睿智。对于拿破仑,诗人肯定他前半段为自由革命而战的精神,但更多的是批评他后半段丢失自由的专制、侵略。“寒冷的睡梦”,“威严的回忆”,“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他长眠在苦难之中”,这些诗句流露出一种无情解剖、冷峻批评的意味,给人的感觉是:拿破仑野心勃勃,权欲膨胀,侵略扩张,残暴至极,他的兵败滑铁卢流放圣赫勒拿岛,最终病死,似乎是自作自受,罪有应得,谁践踏了自由,谁就只能与“寒冷”和“苦难”作伴。对于拜伦,诗人极尽讴歌之能事,说他是“天才”,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用大海精神塑造成长起来,“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的英雄。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一生追求自由,他说过:“要为自由而生,否则就在斗争中死去。”1824年,他渡海远征,到达希腊,倾其全部财产支持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他在对土耳其占领军的斗争中表现得十分英勇顽强,曾获勋章。同年4月份病死于希腊。他的一生为自由而呐喊,为正义而战,但他的悲惨结局使诗人悲愤至极,发出了让大海“喧腾起来”、“激荡起来”的呼声,诗人鼓动大海以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自由奔放的气势为死者而歌。否定拿破仑,褒扬拜伦,否定之中对于拿破仑为自由而战的思想又给予强烈的肯定,褒扬之中引发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悲观联想。“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拿破仑囚禁汪洋孤岛,自由斗士拜伦客死他乡,这种悲哀惨淡的结局让诗人倍感失望,隐隐作痛的诗句中流露出一种壮志未酬,前途渺茫,英雄无路,知音不再的惆怅伤感。在这几节诗句中,普希金表达的是一种凝重复合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由英雄的激情礼赞,又有对专制暴虐的冷峻批评,还有对穷途末路的惆怅哀歌,感情、形象的复合当中显示出理性思考的犀利和睿智。
最后两节(第14至第15节)为第三层,收束全诗,照应开篇,抒发了诗人告别大海,怀念大海,铭记大海,传播自由的心声。“哦,再见吧,大海!/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我将长久地,长久地,/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深情缠绵的告别,永记在心的承诺,长久长久的倾听,足见诗人对大海的知心知音,一往情深,特别是大海那“黄昏时分的轰响”犹如黑夜的一炬光明,照亮了诗人的自由天空;好似一阵幽谷长风,涤荡着诗人满怀憧憬的心灵;仿佛暴雨前的炸雷,久久轰响在诗人的心间。大海轰响,自由长鸣,诗人心灵的列车正奔驰在无边的思想原野上。“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雨果说,大地是宽阔的,比大地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诗人意溢于海,包容万象,要拥抱大海,奔向自由,带走蔚蓝娇美的闪光,带走冷峻孤寂的峭岩,带走温驯可人的海湾,带走惨淡阴暗的黑影,带走絮絮叨叨的波浪,更带走惊天动地的轰响。让自由之声传遍天涯海角,让自由之光照亮夜空,让自由之花开遍森林,让自由之树绿遍荒原,让自由之波滋润万物。自由,在诗人的心目中,如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冉冉升起,光芒万丈。
这首诗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是诗人作品中广为传诵的名篇。它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