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案例分析

心理学案例分析,第1张

1、在美国人们为了保护鹿,就杀掉了鹿的天敌──狼。于是鹿的数量剧增。鹿们由于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结果体态变得蠢笨,植物因为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调零,继而鹿由于缺少充分的食物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捕捉而大批死亡。无奈,人们又只有把狼再请进来,鹿们又恢复了蓬勃生机。

试分析引狼捉鹿与“磨难教育”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回答要点:根据目前青少年教育现状,应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磨难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③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④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⑤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2、甲同学表现为兴奋,易激动,以奔放不羁为特征;乙同学表现为抑制,胆小、脆弱、消极、防御等品质,试分析甲乙二位同学各属什么气质类型,应该怎样对其教育。

回答要点:①甲属胆汁质,乙属抑郁质。②对甲在方法上,严厉批评,触动其思想,又不激怒他们,以防骄傲反应。表扬时应恰如其分,不可夸张,以防骄傲。教师自己不要急躁,也教育学生控制自己的任性。③对乙方法上要突出关怀体贴,柔和细致,具体帮助。多表扬鼓励,及时肯定其点滴成绩和进步。不要公开批评、指责,以增强其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消除疑虑,鼓舞勇气。

3、1920年,在印度西北部的山区,发现两个“狼孩”。当她们回到人间时,仍用四肢行走,膝盖着地,用嘴舔地面上的水;不肯穿衣服,怕强光,深夜嚎叫。其中一个名叫卡玛拉的女孩大约七、八,其智力仅相当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6个月婴儿的智力水平。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

回答要点: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在发生发展的。具有作为心理源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的人脑,三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正常的心理。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

4、某校有一名初中生,其特点是:情绪发生慢,心理平衡,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爱思考,喜独居,内心少外露,注意力不易转移,做事心细,认真、仔细、谨慎,习惯做熟悉的工作,适应新环境慢,接受新事物慢。根据上述特征,判断该生气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回答要点:该生抑郁气质类型。要多给预翔、帮助、鼓励,避免在公开场合批评、指责、培养其敏锐、机智、自信等良好品质,防止与克服、怯懦、胆小、多疑、孤独等消极品质。

5、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目前在大学校园里,也有相当一批学生吸烟。据一项调查,抽烟的比例高达70%,而且有逐年上升趋势。结合你自己对周围的观察,加以分析,请说出吸烟大学生们种种心态?

回答要点:①从众心理;②消愁心理;③交往心理;④虚荣心理;⑤好奇心理;⑥娱乐消遣心理等等。

6、196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实验。他从小学每个年级中抽出部分学生,进行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学生名单交给任课教师。实际上,罗森塔尔并末做任何真正实际的测验,只是随意抽取部分学生的名字,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是教师意料到的,有的却不然。过了一学期后重测,发现那些随意抽出的学生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成绩明显提高。上面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受到哪些启发?

   回答要点:“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只要对学生充满信心与深情。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抱有极大的期望去教育学生,学生感受到这种期望,并转化成一定动力,那么学生在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一定会取得迅速发展。

7、某初中班有两位同学,甲常常表现为:温柔、合顺,对事物观察敏锐,反映敏感,体验深刻,想象丰富,在活动中不敢表现自己,做事小心谨慎,缺少省略,课堂表现很守纪律。而乙生表现为:动作迅速,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爱发脾气,情绪产生快而强,难以自制,理解问题常比别人快,活泼直率,粗心大意,坚持已见。根据上述特征,判断甲、乙两位同学的气质类型,并分析两种气质类型积极与消极因素,而后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回答要点:(1)甲属于抑制质气质类型;乙属于胆汁质气质类型。对甲的教育:发物其细心、敏锐、思想深刻,多给予翔、鼓励、少批评、指责,引导积极参加活动,降低或调查。要求:克服迟缓、忧闷;增强自信、尊、培养活泼,开朗,勇于进取。对乙的教育:发物热情、坦率、刚强、勇敢、克服性粗暴、狂妄自大,培养意志力、自控力、冷静、心细等品质。教育时,既要能力思想,又要防止产生对立情绪。

8、根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夫子与学生公西华正在座谈,子路来向孔子请教“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答:“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一会儿,冉由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不明白教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由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孔夫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回答要点:(1)学生个性心理面貌存在着差异;(2)只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9、**《青松岭》有这样的情节:车夫钱广每次到下坡转弯处的一棵大树旁就使劲抽打辕马,马便狂奔跑起来。后来,车夫换成了万大叔,当他赶车行至大树旁时,并未抽打辕马,马却也狂奔起来,差点儿出了危险。辕马狂奔是什么心理现象?它是如何形成的?

    回答要点:(1)辕马狂奔属于条件反射;(2)是经过多次强化而形成的。

10、全班同学听一位教师讲课,各人的理解、收获和体会是完全不一样?为什么?

   回答要点:虽然同听一位教师的课,各人的理解、收获和体会不会一样。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每个人的个体经历、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等不一样,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客观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即使是一个人对同一个客观事物在不同时间、地点,不同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反映。

11、某初中班,有一名女同学,她在集体中不合群,大家做游戏时,她却一个人独居;她动作迟缓,不敢大声说话,人多场合更甚;她爱好不多,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她感情内向,好哭、胆小;她很听话,从没违犯纪律。判断该生的气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回答要点:此同学为抑郁质气质类型。教育过程中应发展其认真、心细等特点;克服其迟缓、好哭等特点,培养其胆大、机敏、灵活、勇敢等特点。

12、我们在学习时听听音乐,或室内有钟表滴答声会让我们集中注意,绝对隔音,不仅无关的声音不能从外面传入,而且室内产生的任何声音不能从外面传入,而且室内产生的任何声音也会被吸收,人在这样的环境不但不能有效地工作,而且会逐渐地进入睡眠状态,这是为什么?(用注意的有关原理解释)

    答案要点:避免干扰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提高学习效率。某些微弱的刺激附加刺激不仅不会干扰人的有意注意,而且会加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加强提高了神经兴奋水平,太安静的环境降低意志努力的程度,因而降低神经兴奋的水平,反而容易进入睡眠状态,正如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若夫说过:“绝对的死气沉沉的寂静并不能提高,而且会降低智力工作的效果。”

13、“放松而不放纵,忙碌而不盲目”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如果用来形容注意状态它应该属于那一类?

   答案要点:是有意后注意状态,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状态上是无意注意的轻松,目的上象有意注意的明确,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14、请分析以下现象的原因:A、闭着眼睛倾听更清晰;B尖锐的声音会使人起鸡皮疙瘩并产生冷觉;C、调产生温暖的感觉,绿色产生清凉的感觉。

  答案要点:感觉的相互作用。

15、在军事上,为避免敌人发现目标,要对物体进行伪装。二战期间,为保卫莫斯科,在城市上空和四周放起了成千上万的彩色气球;战车和军营用绿色帐篷和绿色树枝遮掩。用知觉的原理解释。

   答案要点:知觉选择的对象和背景区别越小越能区分,越相似越难区分。

16、小明是个聪明性急的孩子,他每次背课文如果刚好读十遍的时候就可以背过,可他到老师跟前就背不过了,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样对小明?

   答案要点:过度学习的原理解释,学习程度应该是刚好掌握程度的50﹪才能达到熟练程度。可以要小明再读5遍就可以熟练了。

17、原苏联心理学家查包洛赛兹做了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两组,叫一组学生用一个装好的圆规画画,用后把圆规拆散,交给另一组学生,让他们把它装配起来。这些工作完成后,出其不意地叫两组学生尽量准确地画出他们刚才用过的圆规。结果使用装好的圆规的一组学生画得不准确,漏画了许多重要零件;使用由零件装配成圆规的第二组学生,画得比较正确。为什么亲自装配圆规的一组画得更正确?

   答案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把识记的对象作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能使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记忆效果明显地提高。

18、瓦特由壶盖被开水蒸汽顶起的事例发明了蒸汽机。鲁班受茅草能割破手指的启发,发明了锯子,上海铁路医院眼科医生受汽车驾驶盘的启发,研制了人工角膜。以上发明是不是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答案要点:原型启发

19、在体育课上有些学生胆小,不敢做一些危险性的动作。这时教师让某个胆大的学生先作示范,胆小的学生看到该动作他人能做,胆子也大起来,认为自己也能做,也大胆做起来。

   答案要点:通过观察模仿可以促进新的学习或加强原先获得的行为。

20、德尼斯等人在孤儿院做过研究,发现留在孤儿院的儿童智力发展慢、智商平均只有53,而被领养的儿童智商发展快,平均智商达到80,特别是年龄很小时被领养的儿童,他们的智商可达到100。分析产生以上差异的原因。

  答案要点:环境教育和爱的作用

21、当我们欣赏中国水墨画时依然会把墨画的荷花和荷叶知觉为水红和墨绿,黑白电视和黑白**依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是为什么?

  答案要点:知觉的恒常性

22、我们刚进入冬天的时候觉得穿毛衣和棉衣很累赘,过一个月就不觉得重了;同一口是井水,你冬天觉得它很温暖,夏天觉得很清凉,其实温度没有变,这是为什么?

   答案要点:感觉适应,感觉对比

23、学习了舞蹈的人学花样滑冰比学田径的人要快;学习了短跑的人跳远成绩更好;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学摩托车很快,这是为什么?

  答案要点:技能学习的迁移性

1、独木桥的走法

  一天,几个学生向着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请教:心态对一个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他微微一笑,什么也不说,就把他们带到一间黑暗的房子里。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很快就穿过这间伸手不见五指的神秘房间。接着,弗洛姆打开房间里的一盏灯,在这昏黄如烛的灯光下,学生们才看清楚房间的布置,不禁吓出一身冷汗。原来,这间房子的地面就是一个很深很大的水池,池子里蠕动着各种毒蛇,包括一条大蟒蛇和三条眼镜蛇,有好几只毒蛇正高高地昂着头,朝他们“滋滋”地吐着信子。就在这蛇池的上方,搭着一座很窄的木桥,他们刚才就是从这座木桥上走过来的。

  弗洛姆看着他们,问:“现在,你们还愿意再次走过这座桥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

心理过程的例子

 心理过程的例子,心理的研究目前我们不能说非常的熟悉,很多心理方面的问题我们也没有办法解决,很多时候我们最重要的就是保证自己的心理健康,下面分享心理过程的例子。

心理过程的例子1

 心理学是研究和指导人们实现心理健康的科学,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研究阐明了心理学和生活质量的关系,并对提高生活质量提出建议。

 1、有时遇见熟悉的朋友,话到嘴边,居然忘了对方的名字。

 原理:个体在学习中对刺激给予编码处理时,他同时将之编码为形码、声码、意码。在语文学习时短期的记忆的编码以声码为主,长期记忆的编码则以意码为主。

 分析:对熟悉的同学,我们已将他(她)与意码建立了直接联结,而不象最初认识时需将精力放在形码的记忆上,我们一见到他(她)就直接在脑海里潜意识的反映出与其性格相符的词,譬如:乐观、开朗、或内向、忧郁,即为意码。若此时声码的解码无法进行,或声码无法与意码、形码建立联结,自然就叫不出对方姓名。

 2、有一个男孩追了一个女孩很久,女孩有一天睡觉之前突然喊道:“完了,我不记得他长什么样子了!”室友们便坏坏地笑着说:“完了,你爱上他了。”

 分析:当女孩慢慢开始接纳男孩时便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意码的编码上,将其编入长期记忆。此时女孩会更多的思考与意码相关的人品、气质、性格,而可能忽视了对其形码的检索,即会出现一时不记得他相貌的现象。平时你是否会经常在某一时刻不记得爸爸、妈妈或男友的长相呢?因为在熟悉之后,你会更关心与个人魅力有关的意码,而非形码。

 3、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你受了很大的伤害,几年之后,你再想记起的时候突然发现对那段感情的记忆很模糊,甚至不复存在。

 原理:长期记忆不可能遗忘,只是没有找到恰当的检索方式。动机性遗忘,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分析:回忆痛苦经验时,将使人回到痛苦的过去,为避免痛苦感受在记忆中复现,因而当时者学到对自己加以压抑,将意识中不愉快的经验刻意施加压力,将之压抑在潜意识之中。人的大脑是有保护机制的,记忆太痛苦了,才要忘记。把遗忘的记忆从深海中打捞出来,你也许会痛不欲生。按精神分析论的解释,除个人生活中重大灾害的压力可能导致失忆症之外,个人的心理冲突,也是形成失忆症的原因。诸如个人在情绪上的一些内在冲动或欲望,如不为个人理性所接受时,两方面冲突的结果即可能形成遗忘。

 4、你能记得3岁之前发生的事情吗?

 三岁以前的幼儿,对事物最感好奇,事事好问,求知是一生中学习效率最高与学习事物最多的一段时期,然而到了成年之后,很少有人能清楚记得三岁以前的事。

 原理:幼年经验失忆症

 分析1:因为从出生到三岁这段时间正是恋亲情结(恋父或恋母情结)形成阶段,儿童因心理冲突而生的压抑。压抑使其变为潜意识,导致不能记忆。

 分析2:按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处理理论的解释,人在三岁以前并非没有长期记忆,只是因为幼儿在当时对讯息处理时,尚不能使用语文作为心理表征的工具,即未将语文的声码、形码、意码输入到长期记忆中,因而不能用语文去检索记忆以回答问题。

 5、一个人在失恋之后,为使自己振作起来,会马上投入另一段感情。这是不错的疗伤方法。

 原理:遗忘干扰论

 分析:遗忘是新旧经验彼此干扰的结果。投入新的感情,经历新的感情体验,能够干扰对前一段感情的记忆,从而达到干扰遗忘的效果。

 6、一位未婚女子与其男友交往了一段时间之后,其男友提出分手。那女的却说与他发生了,要其负责任。但其男友却说根本没有此事,除正常的恋人之间的行为之外,并没有对她做任何事情。但那女子却能将他们如何发生的过程描述地非常详细,根本就是亲身经历的样子。直到医院诊断她还是处女时,她依旧坚信自己确实与男友发生了关系。

 原理:记忆扭曲现象。记忆扭曲的方式有两种类型:一为量变或将事实简化,或将情节减少;一为质变,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

 分析:个体接受刺激、讯息处理的方式是选择性的,很可能在开始时的感官记忆或短期记忆阶段,根本就未将刺激的特征照实收录。

 贮存在长期记忆的讯息,既须与原有的旧经验交感,又须与新进入的讯息互动。新旧讯息的交感互动的结果就产生了认知结构改变的历程。据了解那位女子看过多本关于性交过程的书籍,她将男友的形象剪贴成了书中的男主人公,将自己剪贴成了女主人公。在与男友交往时不断与书中的讯息发生交感互动。时间长了,就发生了记忆扭曲,即分不清是真实的和还是幻想的。

 7、一个三岁小孩跟五岁小孩一起看电视,在电视中有一个小孩A。小孩A将自己的糖果放在地上的纸盒子里,然后关门出去了。这时走进来一个大人,他将纸盒子里的糖果转移到了一个衣柜里。问三岁和五岁的小孩:小孩A进来后会在什么地方找糖果?三岁小孩和五岁小孩分别会怎么回答呢?

 原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三岁的小孩会说A会在衣柜里找,五岁小孩会说A会在纸盒子里找。

 分析:三岁的小孩不知道要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认为既然自己看到了糖果是被放在了衣柜里,他就不能理解为什么A会不知道。而五岁小孩已经学会了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他把自己放在A的位置来思考,所以他知道A并没有看到糖果被转移了位置。人的思维总是在变化着的,善解人意这样的品性并不是人们天生的,而是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去学习,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学习常识心理学的过程。有些父母总会责怪子女太自私,不会替别人着想。看了上面的实验结果,我觉得父母应该看到希望,或许您的孩子现在总是不懂父母的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慢慢学会角色互换,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8、一对有家庭暴力的夫妇来做心理咨询,丈夫真心爱妻子,却又总对其施加暴力,之后又会十分后悔。心理医生让他们面对着座谈,像在家里一样的谈话。经过1个小时之后,医生发现妻子很会说,而且总是很有道理,丈夫却总是无辞可对,面对妻子的责问手足无措。

 原理: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观点,行为由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人的行为从继承来的本能和生物驱力中产生,且试图解决个人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剥夺状态、生理唤起以及冲突都为行为提供了力量,就像煤给蒸汽机车供应燃料一样。在这个模型中当机体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它的驱力降低时,它就停止反应。

 分析:当丈夫与妻子发生口角时,由于妻子一直都说的在理,而丈夫却处在语言剥夺状态。当处于尴尬的紧张情境下,就会用打人这一行为来降低紧张度。但行为有可能是被不在意识范围内的动机所驱使的,所以打妻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与爱妻子并无矛盾。

 当人处于被剥夺状态时就会变得不理性,会恢复小孩的幼稚心理,打妻子为了获得“战争胜利”好让妻子闭嘴。就像小孩在商场里为得到玩具,躺在地下哭是一样不讲道理的手段。人类往往可以把一切畸形的行为都与小孩的行为相类比,因为一切畸形的行为都是由不成熟的思维导致的。

心理过程的例子2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

  一、意志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是意志产生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意志的重要特征是具有自觉目的性,而人们只有在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运用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时,才能确定行动目的,并选定实现目的的计划和方法。列宁说:“人的目的是客观世界所产生的,是以它为前提的。”若没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意志行动也无从产生。其次,意志行动还要随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这也需要通过认识活动把握事态发展,分析主客观条件,以决定是加速意志行动过程,还是调整意志行动的进程和方向。再次,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而对困难性质和大小的估计,是离不开认识过程的。如果对困难的性质认识不清,严重性估计不足,就可能使人盲目地采取行动,付出了很多的意志努力却事与愿违,半途而废。

 意志对认识过程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离不开精细的观察、持久的注意和专注的思考,没有意志的`参与,这些都是无法做到的。另外,在认识过程中常常还会遇到各种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也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认识过程中,一些意志薄弱、不能做到坚持不懈的人,学习和工作也缺乏成效,不能承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二、意志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首先,情感过程推动或阻碍着意志行动的实现。积极的情感可以使人斗志旺盛,对人的行动起促进作用;消极的情感则会削弱人的斗志,阻碍人的意志行动的实现。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会含辛茹苦,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则会不思进取,对教育教学敷衍了事,最后可能不得不离开教育岗位。当前很多家长强迫自己的孩子去学音乐或练体操,孩子以一种“不乐意”的情绪被迫去学,缺乏主动积极的意志活动的参与,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意志对情感也具有调节作用。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控制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我们说“理智战胜情感”,也是指在理智认识的基础上靠意志的力量去克服和抑制不合理智的情感。《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念师友之情,挥泪斩马谡;一个得悉亲人遭遇不幸的演员强忍悲痛,按时登台表演,都是意志对情感直接控制的例子。反之,意志薄弱的人常常受情感左右,或者是一次失败就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或者是难以控制不良情绪,导致背离理智的冲动行为。

心理过程的例子3

 从动态与静态的角度加以研究,可以把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包含许多亚类别。例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称为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喜、怒、哀、惧、憎恨、忧郁、孤独感、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称为情绪过程(emotional process);欲求、需要、贪欲、追求、羡慕、奋斗、诱惑等称为动机过程(motivational process)。上述这些心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因而被称为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例如,思维总要经过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试行解答、加以论证等加工程序。又如,憎恨的情绪,总要经过认识对象的丑恶品质,从而产生否定它、摒弃它的态度体验。动机过程也一样,例如,贪欲有种种表现形式,或追逐名誉,或追逐财产,以扩大自己的所有,利用各种时机和手段追求自己的利益,这当中都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因此,心理过程也称为心理活动。

 除了心理过程之外,心理学还研究心理状态(mental state)。例如,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的,但在思维进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灵感状态、迟疑状态或刻板状态。情绪过程中会出现心境状态和激情状态。动机过程中则有犹豫状态和确信状态等等。通常,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俗话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指这个人在一段时间里,感知敏锐,记忆清晰,思维活跃,情绪开朗,做事果断……表现为心理上的振奋状态。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的相对稳定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它既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动态、变化,也不同于心理特征那样持久、稳定。

 心理特征(mental characteristics)是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例如,有的人观察敏锐、精确,有的人观察迟缓、粗心;有的人记得快、记得牢,有的人记得慢、忘得快;有的人思维灵活,有的人思维迟钝;有的人情绪稳定、内向,有的人情绪易波动、外向等等。在个人的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即为这个人的心理特征或人格特质(personali tytrait)。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关于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

 我们这里主要为大家介绍一则关于 小学心理 健康方面的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这是一个三年级小学生,由于父母到外地打工,心理状况发生严重变化的真实案例,下面来看一下具体情况。

  关于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

  个案基本情况:

 林林,10岁,三年级学生。该生一至二年级,品学兼优。自从升入三年级,他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问题学生。究其原因:林林的父母去年暑假都到深圳打工,由于工作忙,一直没时间回家看望儿子。虽大还小的林林跟随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奶奶教育观念落后,对林林的生活与学习照顾的不如父母那样周到。

  辅导方法及成果:

 1、消除敌意,建立信任感。

 2、帮助提高,增强自信心。

 (1)心理引导。在上课时只要林林听课,读书,我就不断激励、表扬,使他的学习积极、主动意识增强。一点做的好,通过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使他有追求更高目标的意愿。

 (2)辅导功课。他很厌恶做作业,特别是作业较多时就非常的不愿意做,我将他独自留下,一个一个指导他,当他写对了的时候及时肯定鼓励,他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认真,速度也快了许多。

 (3)营造温暖的集体环境。每当林林有了点滴进步时,我就在全班极力表扬,让全班同学改变看法,愿意和他做朋友。让同学们也越来越关注他的变化。

 3、与家长沟通。我多次与他的父母沟通,委婉地建议,希望他们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林林的父母接受了我的建议,都回来看望林林,林林重新感受到了父母的关爱与温暖,性格又回到了以前。

 经过几个月细心辅导林林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学习成绩稳步提高,与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慢慢的容入到集体生活中。

 通过以上这则关于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一个小学生来说,父母的关爱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我们也希望广大的家长朋友们,在工作之余,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关心孩子、爱护孩子,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小孩动不动以死相逼!专家快救救我们吧,该怎么办?

 只要一提写作业,9岁男孩就要跳楼!

 “乖儿子怎么会变成这样”困惑的妈妈刘女士求助本报。

 “没招,儿子还和全家对着干”

 陶陶(化名)在沈阳市沈河区一所小学读二年级,在上学前,他一直是妈妈眼中的乖孩子。

 “我儿子小时候很听话,邻居们都夸他!”昨日,陶陶的妈妈刘女士说,可上二年级后,这个乖孩子却性情大变。

 “干脆就不写作业了,咋说、咋奖励也不行……老师发8张卷子,他一个字都不写,还把卷子卷成团扔了……老师以为他没卷子,就帮着复印,结果他一看到卷子,就气得脸通红。

 ”刘女士说,9岁的儿子聪明,学习成绩也还可以,可是在学校,他却是老师们公认的淘气包,不听讲宁可出门罚站!

 不过,最让刘女士无法忍受的是,这孩子经常寻死觅活!“一让写作业,就暴跳如雷,用玩具砸脑袋,拿菜刀抹脖子,头往墙上撞,还气得朝窗户跑,抬腿就要跳……”刘女士说,儿子的这种行为让她不知所措。

 刘女士还告诉记者:“因为学习,儿子没少挨打,现在我一打他,他还敢动手打我呢,还和姥姥对着干,骂爸爸,简直是不像话!”

  分析 孩子内心封闭渴望被呵护

 昨日9时许,记者陪着刘女士和陶陶来到了沈阳市心理研究所。

 陶陶告诉记者,他上课也说话,他不爱学习,一提学习,心里就难受。“但我没办法,我爸总打我,我比别人慢写两行,他就打!”

 在近半个小时的交谈中,沈阳市心理研究所心理专家发现,陶陶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不想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说出来。心理专家让陶陶在一张白纸上画两幅画(一张是自我发挥,另一张是要画出人、房子和树)。

 在第一张画上,记者看到陶陶画了太阳、大海、海鸥、鱼,还有蝴蝶。“这是小鱼,后面两条鲨鱼,他们想吃它,后面3条小鱼是来救的……”陶陶解释着。

 通过两张图画,心理专家分析:“这个孩子的想法很多,心思细腻,画中能表现出他虽然很阳光,但自己心是封闭的!并且希望得到呵护。”

  支招 换种方式和孩子沟通

 通过和陶陶的交流,专家说:“早期生长环境造成孩子行为偏差!”

 心理专家分析,老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有时可能是不经意间使孩子产生挫折感。而家长打骂孩子,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也会使孩子干什么都没兴趣,甚至出现逆反。

 “孩子要跳楼,往往是想向家长示威,让家长担心。大人不再过多地要求,孩子的目就达到了,他们就以为找到了获胜方式。”专家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想独立,想展示自我,但又缺乏是非观念,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行为偏差。

 专家给刘女士支招:“别轻易激怒孩子,找到孩子的亮点,多鼓励他。此外,家长要和老师勤沟通,引导孩子带着兴趣学习,别强行逼他写作业,换一种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专家还建议陶陶做心理疏导和行为训练,彻底解决“低自尊”问题。

  一种最优的迎考心态

 众多考生的实践表明,迎考的最好心态就是在塑造并保持一种不骄不躁的平和心态。以下,心理专家给出五条措施帮助你调整自己的心态。

 1.正确评价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把以前的卷子拿出来看看,主要是看那些答错的题,并根据此判断哪些是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哪些是自己不会且短期不能学会的知识点。由此做到对自己的水平心中有数。

 2.期望要合理。根据自己的客观评价,确定一个正常发挥的分数标准,并给予上下20分的浮动空间,作为自己允许的波动范围。期望过高会加重你的焦虑,不利于考场正常发挥,期望太低会影响你大脑的兴奋程度,也不利于挖掘你的潜力。

 3顺其自然的心态。告诉自己,现在,我只需要去做自己能做的事,至于考试结果,是以后的事。将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的事情上来。

 4 重温成功的体验,排除杂念,培养自信心。自信可以唤醒个体成功的愿望和动机,可以赋予个体冷静的头脑和积极的自我暗示。所以在考前,有意识的用过去的成功体验来激发个体的自信心有助于考试发挥。

 5 注重细节和答题过程。在考试过程中,专注于答题过程和细节,有助于个体忽略外界的环境变化和内心的情绪体验,这样可以最大程度排除干扰,做到超水品发挥。考生在考前一周就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关注细节、关注过程的能力。

  如何做到上课不走神?

 在学习中,同学们也常有分散注意力的现象出现。比如,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有的同学却偷偷地玩玩具,或者想着未完成的作业,想着**、电视中的情节,想着运动场上激烈的比赛。结果,当老师课堂提问到他时,就往往站起来答非所问,弄得哄堂大笑。要知道,注意是心灵的'警卫,学生上课时分散注意力,就等于注意这个警卫失职了,它将该接收的信息拒之门外,而让不该接收的信息闯入人心灵,使正常的学习受到了影响。

 导致学生走神的原因因人而异,也有很多是由于突发事件引起,从一般情况来看,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上不喜欢或感到乏味、没用的课程时,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动辄走神;而遇到那些内容新、感觉好的课,则学起来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不分神、听课效率高。

 二是学习上存在困难。有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老师讲授的内容,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反应比较慢,思想容易“开小差”。

 三是过重心理压力造成的。在工作中发现,学生中的走神现象大都是消极心理造成的。比如,有的学生父母离异或病重、有的学生与同学和老师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等,此类心理因素也会造成走神现象。四是学生自身性格因素使然。自卑感强烈的学生总觉得己不如人,再努力也没用。心理上顾虑太多使他们不仅在学习上分心走神,而且在成长过程中容易走向自我封闭。盲目自大的学生恰好相反,总以为自己什么都胜人一筹,甚至把老师都不放在眼里,不容易安心听课。

  那么,怎样克服上课分散注意力的毛病,专心致志地听好课呢

 第一,要重视45分钟的听课时间。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但是有些同学没有把握好这一重要的学习机会,他们往往寄希望于课后自己看书来解决老师所讲的问题。因而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们上课也就没有要求自己集中精力去认真听课,结果将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掉。因此,希望同学们懂得珍惜上课45分钟的宝贵学习时间,保证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第二,明确听课的具体任务。一节课刚开始时,老师往往会将本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求达到的目的明确提出。这时同学们一定要一一记住。并根据这些要求认真听好老师的课。这样,带着一定的任务听课。注意力就容易集中了。

 第三,打好知识基础,扫除听课障碍。有些同学学习基础不够扎实,知识缺漏多。造成听新课困难和听不懂,这样就很难集中精神往下听了。这些同学解决上课分心的首要任务是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及时补好知识缺漏,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第四,加强意志锻炼,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上课坐45分钟难免会辛苦,也难免会有内外的干扰,这时,同学们要凭意志力来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控制。把注意力自始至终集中到听课上来。

 第五,生活要有规律,要按时作息,并且要克服看电视或玩游戏机到深夜的习惯,不要让无聊的事耗费宝贵的精力,以保证有充沛的精力来满足学习的需要。

  识别小学生的性格缺陷

 小学生常见的性格缺陷的表现有:

 1)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由性格缺陷导致的心理疾病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可从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入手,与孩子多沟通交流。比如,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磨练自己的思想意志,树立正确“三观”,多从积极层面去开导孩子,让他们从心理上自己说服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说教式的灌输孩子心理健康知识。如果孩子因为性格缺陷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应尽快接受专业心理治疗。

  贪玩的孩子是聪明还是笨

 淘气、调皮的孩子总是贪玩,他们不停地摆弄着各种各样的物品、玩具,从许多相近似的物品中形成概括力;他们喜欢“逮猫猫”捉迷藏,认真观察排除假象寻找目标,养成细致的思维习惯;他们能把一根竹竿当成骏马、火箭、飞机、机关枪,把眼前子虚乌有的东西想象得活灵活现;他们玩耍时激动、舒畅、愉快的情绪激发和调动着大脑神经的高度活动能力。

 所以贪玩的幼儿多智慧。对此,成长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

 生物心理学家马克——罗森茨威格在他的实验室里选择了一批遗传素质一致的老鼠,把它们任意分成三组。

 第一组三只老鼠被关在铁笼子里一起喂养,此为“标准环境”;第二组老鼠被单个隔离起来,只身处在三面不透明的笼子里,光线昏暗,几乎没有刺激,这叫做“贫乏环境”;第三组十几只老鼠一起被关在一只大而宽敞,光线充足、设备齐全的笼子里,内有秋千、滑梯、木梯、小桥及各种“玩具”,此所谓“丰富环境”。

 经过几个月的环境熏陶后,“丰富环境”的老鼠最“贪玩”,“贫乏环境”的老鼠最“老实”。将老鼠的大脑摘出解剖分析,发现三组老鼠在大脑皮层厚度,脑皮层蛋白质含量,脑皮层与大脑的比重,脑细胞的大小,神经纤维的多少,突触的数量、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以及与智力有关的脑化学物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丰富环境”组的老鼠优势最为显着。实验揭示,环境越丰富,玩耍得越充分,大脑的发育就越好。

 玩,有助于孩子智力发展,也有助于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玩耍满足了孩子们的欲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和同伴们一起玩耍,完善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了相应的社交能力。所以,幼儿的早期教育只能是在玩中学,切莫只学不玩或多学少玩,就违背了 小学教育 学和儿童行为科学的规律。

;

表现心里过程的例子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2阿伦森效应 (!!!)(很实用的一条理论)

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实例

在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当晚上7点时,便攀上车厢蹦跳,嘭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众孩童蹦得越欢,见者无奈。这天,一个人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天你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唤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次日,这个朋友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对孩子们言:“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童纷纷跳下汽车,皆说:“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了。”

分析:“正面难攻”的情况下,采用“奖励递减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应。

3暗示效应 (!)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

(一)先行组织者的含义

情感先行组织者首先是在知识智力观下受 “先行组织者”这一概念的启发而产生的。所以,我们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20世纪末6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根据奥苏伯尔的经典解释,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抽象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组织者可以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一般概括性说明文字,它是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组织者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相联系,提供一个能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一般观念,为学习新观念提供一个“观念固定点”,使新知识顺利地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有效地促进演绎教学,帮助学习者组织要学习的材料。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我们在学习完“水果”这一概念后,知道水果都是可以食用的,然后我们再学习“苹果”这个概念时,只要告诉我们苹果也是属于水果中的一种,那么我们就会立刻知道苹果也是可以食用的道理是一样的。从这个例子来看,“水果”这一概念就是先行组织者,它对于学习者再学习新的下位概念提供了一个知识上的“固定点”,能够让学习者很容易的完成学习任务。通常情况下,先行组织者都属于上位性知识,对接下来所学习的内容起到引导性的作用。

(二)情感先行组织者的提出

根据认知心理学中知识智力观的发展,金洪源教授所提出的知识心理结构图则更加清晰的为我们指出人的一切行为与思维都可以用知识和情绪进行解释。而知识与情绪两者之间又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影响人的不同心向的产生,同时也会决定来访者运行什么样的知识以及对我们所重构的积极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质量,影响学习效果。从这点看,来访者好的情绪情感状态对于临床放松训练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调动起来访者积极愉悦的情绪情感状态呢?我们发现在心理咨询的临床干预中,要调动来访者的积极情绪,同样可以借鉴先行组织者的策略。在输入正确程序性知识前呈现一个概括性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这一材料不仅限于知识,也可以是一种情绪情感;采用一个概括性水平较高的情绪情感引发出来访者的积极情绪,促进积极心理结构的建构。所以将这种在临床干预过程中先调动起的积极愉悦的情绪情感我们称之为情感先行组织者。也就是在临床上首先将来访者的积极愉悦的情绪情感充分的调动出来,充当先行组织者,以利于接下来行为训练的进一步运行。所以说情感先行组织者就是指运用一个事件、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 文化 知识及社会 经验 的不足,我们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康 教育 的建设,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小学心理健康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心理健康案例篇1

 一、 基本情况

 林XX,男,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头脑聪明,语言表达能力很好。但自制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乱说话就是做小动作,无法专心听讲,经常严重干扰上课秩序,行为上表现出多动的倾向:1、活动过度:(1)经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多。(2)在一些不该动的场合乱跑乱爬。(3)很难安安静静地玩。 (4)经常话多,说起来没完。2、注意力不集中:(1)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2)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3)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4)经常丢一些常用的东西。(5)经常容易因无关刺激而分心。(6)经常忘事。3、反应很慢:(1)考试经常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写一个字要花别人两三倍的时间(3)课上被老师点名,要个三四秒的时间才会反应过来。

 二、诊断和成因分析

 1、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所以未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而当他们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时,问题已经很严重了。这时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又容易过高,希望通过一两次的教育就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2、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偏差。父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采用棍棒式教育,而他妈妈对他则比较溺爱, 家庭教育 观念的不一致他不良的行为习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久而久之他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就越来越难以改正。

 三、教育和辅导过程

 1、对学校环境的干预。

 ① 调整座位。由于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任何视觉或听觉的信号都会转移他的注意力。所以我选择了上课比较遵守纪律的同学坐在他的旁边和前后。并且让他坐在教室的前边,这样我可以经常注意他并针对其不良的行为采取 措施 ,当他分心时可以及时提醒他。

 ② 改变教学方式。采用灵活、有趣、快乐的教学方式授课,争取每节课都能有让他发言的机会,努力把他带到课堂中来,不让他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

 ③ 对学习的期望: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找出适合他的 学习 方法 ,尽量减轻他的作业量,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对其学习技能的培训,如精确做作业的能力、仔细检查的能力等。

 2、对家庭管理的干预。我及时与其家长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商讨干预方案。要求家长要全面、客观了解孩子的情况,保持平常心,为孩子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另外向其家长提供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日复一日地陪在孩子身边做作业。

 ①帮助其家庭制定明确的规定,且具有一定的规律。这对一般的孩子很重要,对注意力涣散的孩子更加重要,使孩子在家的活动有规律,家长的规定要简明扼要,规定越具体,孩子就越容易约束自己。

 ②自我控制能力训练:鼓励家长帮助他建立独立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制定 学习计划 ,自己整理书包,学会记笔记,学会提高学习效率。

 ③家庭作业的管理:鼓励家长运用一些方法,培养他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认真记录家庭作业的内容,适当辅导,规定时间按时完成,对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等,并采取一些强化手段,对加速学习的正确行为进行表扬,增加适应行为,减少问题行为。

 3、行为矫正。对于注意力特别不集中的孩子仅靠一般的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针对其情况对其行为进行矫正。对于董XX,我主要采用了两种矫正方法。

 ①阳性强化法:其目的是通过奖赏、鼓励等方式使某种行为得以持续,其适用于治疗多动、学习困难等。在应用阳性强化法前我首先确定要改变他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将会导致其学习障碍。重点帮助他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同时当他认真听讲时,立即给予阳性强化,例如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或给他一颗小星星。由于对他及时进行奖励,让他感到了愉快和满足,每次上课他都会有所期待,尽量克制自己,希望得到我的表扬。偶尔有分心的时候,只要看到我在看他,他马上会有所收敛。

 ②追踪辅导。每两周作一次个别谈话,鼓励他友爱同学、尊重老师、专心读书,协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辅导效果

 主要的变化是他注意力尤其是主动注意力改善,在上课时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不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活动量和小动作减少,原来在课堂上进行的无关活动消失了,有效的听课时间增多了。

 五、 总结

 面对林xx同学的实例,让我更加认识到中低段学生的激励的作用。因而针对类似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我们不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注意到自己的不足,慢慢地改变,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最终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心理健康案例篇2

 一、案基本情况

 郑硕,男,今年9岁,三年级学生。个性特点:活泼好动、性格外向、乐于为集体做好事,积极主动热情,父母小学文化。

 二、主要问题概述

 该生学习兴趣不大、平时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总是低着头玩,老师讲课从来不听,次提醒只能看几分钟黑板,头又低下去了。不乐意做作业、作业马虎、好动贪玩、有较多不良的行为习惯。欢老师表扬,有时很积极,但又经常犯错误被老师批评,认错态度较好,但过后又会重犯,特别是喜欢和同学打闹。另外,在写生字时,他很容易将生字偏旁写颠倒,或者多笔划少笔划,通过家访与家长多次沟通后了解到:该生在家就很调皮,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最喜爱的活动是看电视。

 三、评估与诊断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可以判断这位学生的这种行为属于心理学中的行为障碍。学生心理障碍包括躯体障碍、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学生行为障碍是指在学校和家庭日常生活中,因适应不良、自我调节困难、缺乏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在一定的外界诱因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问题。主要包括不良习惯、多动症、依赖行为、退缩行为、攻击行

 为、品德行为等。

 四、心理健康辅导方案及措施

 针对这位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我在辅导过程中,采取了很多方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与家庭密切配合,重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采取的措施如下: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

 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他谈谈心,能知道他的心里正在想些什么,一开始他还不愿意说在我的鼓励和劝导下他还是告诉了我他家庭和他本人的一些情况。

 2、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

 要想保证孩子在校能精力充沛地从事各项活动,必须让他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我向家长特别强调:不能让他长时间地看电视,因为看电视时,孩子处于似听非听、似看非看的状态,容易造成孩子上课也处于这种状态,建议家长培养孩子看书的习惯。

 3、关爱学生,树立战胜自我的自信心。

 有人这样说过:“教育不是改造人,而是唤醒人,唤醒人心中沉睡的巨人。”可见像这样的孩子,要教育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因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与交流。对于这位学生的这种行为,我没有粗暴地指责训斥,而是耐心地告诉他: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关键是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理解。当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这一不良行为,并因此受到来自家长、同学的指责而感到痛苦时,我想:此时帮助他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是最关键的。我用信任的眼光看待他,用真诚的言语激励他,及时了解他的想法,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又常常给他讲些中外科学家刻苦研究,忘我工作,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事例,使他逐渐明白应该从小学好本领,还给他讲述有许多中外闻名的名人,在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是不理想,但经过努力最终成为世界名人的 故事 ,同时告诉他: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充满信心,努力奋斗,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

小学心理健康案例篇3

 一案例介绍

 毛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 毕业 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毛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毛某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

 1、 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毛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毛某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毛某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毛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毛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毛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毛某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动地不住点头。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

 毛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毛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毛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毛某突出的个人 事迹 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毛某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在管理中,毛某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毛某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积极,学习更自信。 6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毛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考试总分班级第六名,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

 面对毛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毛某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青少年正处在青春期中,会有很多心理问题出现,下面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高中生身心发育任务开始趋向于过渡走向成年人的成熟,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文化氛围的缘故,中国高中生往往因为成熟心理准备不充分、而形成对自身过渡走向成年人人际关系以及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学习相处结交朋友方面的能力不足,从而不能很好地满足自己的发自潜能的身心需要,这会削弱了高中生在愉快胜任中健康成长以及肩负学习任务的能力,一下是一个案例:

 小刘是一位踏入高中的男生,学习压力之下,伴随着出现了与同学之间处理关系的内心烦恼与现实人际困扰,学习不好的时候常常感到自己像一只丑小鸭,平时说话的时候低声下气,这样导致了同学们越来越不喜欢与之相处,而且还有点看不起他,仿佛小刘成了“差生”代名词。而小刘,平时讨好地跟别的同学搭话的时候、有一些同学喜欢和他聊天,但是背地里还是很看不起他。就这样,成绩一直低迷的小刘,似乎也越来越不聪明,平时就像一个被别人表面上客气背地里笑话的学生,渐渐地就到了高三,在高三竞争越来越激烈、高三的考试成绩更加具有“命运预测性”的色彩的这样高压力氛围之下,小刘同学越来越不能适应,为了自己内心能够好受一点,他开始厌学、开始比起之前更加不愿意上学,常常上街玩游戏机,一到自习课就偷偷溜出学校,似乎也开始自暴自弃了。

 然而,他内心的自尊并没有因此而找到合适的替代,和比尔盖茨之类的、似乎的确不一样。一次,小刘在段考结束收取试卷的时候,忽然与对一位一向看不起他的同学打起架来,把试卷都撕了,接下来当然是受到教务处的处罚,虽然没有取消成绩,但那次考试小刘的成绩仍然不理想,接下来,小刘比之前更少上学、常常处于半逃学状态。

 一般来说,因为中国的教育传统和文化氛围的缘故,中国的高中生身心成熟比起西方高中生要弱一些,中国高中生们评价同学能力的价值标准、还没能像大学生那样丰富多元;另一方面,高中生开始步入成熟,与玩性尚存、稚气尚在的初中生不一样,高中生的心理情感思想世界已经开始走向成熟,他们的思想世界也开始接近成人、接近现实,变得认识现实学习考试本身在人生过程中的价值,不再像初中生和小学生那样相对单纯地以自身的情感好恶和环境奖励作为学习和价值感的动力与胜任。思维上,高中生更多倾向于运用抽象思维,更多整合、更多整合性现实检验的思维应对,不那么依赖着家长和学校老师的情感态度充当价值评价,从而对自身和他人的价值评价,更多地摆脱过去具体的表扬、共情,而更多运用具有整合各种心智评价能力的抽象思维,但是这种独立性毕竟受社会功利现实和文化现实的束缚,并未能真正获得解放,处于一种正在萌芽、但这种萌芽受到现实限制的状态中,使得高中生即容易感受现实、用更抽象的思维去评价自我和评价别人,因此获得超越直接具体刺激的思维间接性考量自己人生体验和综合思想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发挥和表现领域,却受到了现实环境太多的局促,这些因素就是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具体地说,这种独立性的正在萌芽以及受到束缚,表现在高中生相比较而言比较单一的价值评价,这种单一的能力价值评价即影响着高中生群体对他人的评价、也影响着高中生自身对自身的评价,这种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有一个由比较清晰的内心联想思维过程的词汇语句概括性的自我评价,也就是内心将自己默读自己的评论、自己的长长的结构清晰词汇丰富的词句那样,系统地概括关于自己和别人的价值评价,构成一个与具体学习生活压力感受相联系的内心抽象认知概括思想情感认识的抽象认知系统,但是这种内心抽象认知过程,却受到了高中“考试价值”的限制,似乎就局限在这个领域了。

 一般而言,成绩优秀、应对繁剧的功课和考试时具有胜任的智力,这样的同学在同学们当中便容易具有光辉的形象,这方面的能力和价值、似乎紧密关联着高中生开始检验到的现实生活压力的时候这些生活压力能被应对,因此许多光辉的理想、个人的才华心智形象、譬如并非小学生心目中的“是不是个好孩子”而是“是不是一个有能力有出息值得敬服的人”的心智情感,会更多地伴随着成绩的好坏以及对功课胜任的能力高低、在高中同学的内心情感里被投射。

 反过来,如果这方面能力欠缺、仿佛就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连同高中学生自己,也是会常常感到自暴自弃,即便有时想勉力用功,潜意识里应对功课的能力发挥也受到潜在的并没有清晰意识化的内心情感的自我限制,潜意识里按照自己所依循的模式、限制了自己的才能去努力胜任地表达,只是“自己应付自己给自己下的任务”那样在时间上用功,内心却无法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而这往往是潜意识的,同学自身和老师、家长的心理学知识和水平一般来说还不够,因为“潜意识”在知识分子中普及很大,但在高考功利性非常强的高中,这显然是一个被忽略的领域。

 譬如小刘,其实那次打架之前,就长期地断断续续地逃课,高中一入学,本来没有考上高中线的他本来想着依靠自己的努力,勉力改变学习落后的状态,四处补课,但是成效始终不明显,与其他同学的距离越拉越大,在补课的时候,因为是小班,比起在正式课堂上老师更多忙于传授解题技巧不同,老师有机会更注重学生应试素质,常常提问前来不可的同学们一些应试技巧性、或者课堂讲授的知识的延伸性意义的内容,这时候小刘在补课的时候就往往答不上来,看着别的同学都能答上来,或者有自己的创举,小刘就感到很吃力,渐渐地小刘也越来越厌学,越来越感到在学习中没法有什么聪明,干脆天天在家睡觉,父母安排好的家教,小刘也想着法翘课,越来越顺着别人对他的不好的印象方向,越滑越远,成了在同学眼中“没有价值”的人,也正因为这样的态度,在那次考试收取试卷的时候,小刘就和一位平常很看不起他的同学打了起来。

 其实,这种高中生的打架事情与小学生和初中生打架是很不一样的,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发育,如果不是有严重混乱冲动性人格障碍的话,很少像小学生聚集在一起嘲笑某个同学、或者初中生还比较容易有互相“打着玩”的冲动其动手动脚欺负同学,因为大脑的发育,高中生在过去的心理发育中逐渐得以获取良好的在自我行为控制群体和谐相处的过程中,良好合作地和谐相处,而小刘在考试结束时忽然对其他同学大打出手,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这位小刘同学力图进入高中生同学们的“群体世界”,但是似乎在里面感到没有价值感,他内心里面,还是保存着他作为一个人较为被周围同龄人所接纳为“同类”的初中和小学时期,并且这时候他感到自己不至于太过没有尊严和价值、不至于感到想要获得尊严和价值就需要驾驭在他看来那么困难所以那么挫败胜任感的沉重的学习负担,似乎在不那么讲究学习、更多讲究孩子们聚在一起讲点游戏中谁当头头或者讲究哥们义气、且群体相处容易冲动打架互相欺负也不当那是很严重的事情——这样的初中和小学时代的“世界”里,他更能感到这是真实的自己,尽管这样的“真实的自己”是以一种歪曲了的心理发育过程去歪曲地获得,就像一个腿受到伤的不幸的人,用一根拐杖支持起自己腿伤的身体那样。所以这位小刘内心就保持着小学生和初中生的人际关系体验水平以及相应的关系方式,表面上适应高中同学群体相处的同时,却越来越不适应,越来越无法忍受学习,当他不得不忍受学习的时候、譬如那次收试卷时不得不面对高中考试氛围所以不得不在内心直面考试的价值的时候,他表面上的与同学相处的人际关系的适应就只好不要了,而被看不起、被蔑视的长期的怒火,在一个有点像初中小学学校的“收试卷”的环境里出现,就像一些初中生在课堂打架那样,高中较为少见的课堂打架的行动就在小刘那里发生,他就这样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了。

点评:

 从心理学的教育和医学的角度看来,小刘其实适合于选择他所擅长的领域、去发展自己,如果他实在不愿意面对课堂课业,其实总有些好的发展途径是适合他、他也能够在别的地方找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发挥的。现在我们相处的环境,虽然要达到这样理想的环境不太可能,一般的高中同学只能去面对现实压力、必须把现实压力扛下来,即便不情愿。但是,怎么才能更好一点、减少一点这样带来的负面影响呢这时候需要家长尤其老师不要太过排他地强调考试的价值,不应该将“考好试基本上就是唯一对人生有重要性有出路的价值”这种东西强调成为氛围,即便学生们都必须面对考试、必须应对考试而且最好能够考好试学好习,但是这样的价值不应该成为排他性的东西、去堵死了学生通过其他表现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方式获得内心心理情感和谐整合的可能性,许多老师反过来、正好将考试强调成排他性的东西,去逼迫学生学得更好,其实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挥也是不利的,因为这不是一个健康的情境,不利于培养学生获得真正的善于思考、独立而胜任地发挥自己才能的人格品质,在一个价值感“非此即彼”的环境里,学生怎么能够做到独立的思考呢成绩不好就意味着这个人整体上降低成为一个没有价值没有重量的人,这样“非此即彼”的唯一而且功利的价值取向是不容许学生对它感到质疑、也就不利于培养一个并非完全听命于压力的独立人格的,这样,对于学习能力而言,也并没有起到健康培养的作用。

 度过初中的反叛期之后,高中生更多受到社会、同伴尤其是老师的影响,因为他们在走向社会、在社会化,小时候家庭是最重要的心理成长价值形成的基地,而渐渐地在过去小时候打下的基础上、以初中作为过渡,成年之后高中生就更多地将价值感放在学校,对老师和同学认同,或者希望老师和同学与自己的价值观相符合,老师和同学比起家庭才更像是自己内心世界价值感认同与存放的所在,因此老师这时候比家长重要。

 青少年常见的学业问题心理专家给出的建议,如前文小刘的情形,小刘必须应付高中学业的话,尽可能保持一种“我可以争取、尽量争取、但如果最后还是不成功,依然有别的出路,有别的出路但我也在努力争取学习更好一些更积极一些”,不一定要强求学习结果,更关键的是、学习过程中自己的积极健康的态度,但这不是凭老师家长那种功利说教来做到的。小刘的情形,在高中生中不属于大多数、却在“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中属于常见类型中的其中一种,也就是惰性的持续,厌学退缩,以及随之而来的高中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不能适应,一般来说,高中生差生还能像小学生差生或者大学生当中学校课业方面不好的学生那样在同学当中很有尊严很有价值地彼此交往,是不太多的。

 如果在心理分析中,心理师除了调节小刘的内心自我认知的认知系统、比如重新评估自己对自己进行概括的句子和词汇及其含义之外,还可以持续地释放一种和谐的过渡性地弹性的情感氛围,让小刘在自己那种学习压力不能胜任而懒惰退缩、否则就感到垂头丧气不可承受的内心情感得以表达,这种表达得到心理师的接纳,让他感到、自己的这些感受可以“放置”在心理咨询的环境中,心理师在这种触及他的内心真实情感的过程中、用一些认知调整的方式调整小刘被迫接受单一价值观的自我抽象认知的自我描述的内心语言系统,然后再将一种更具有开放性、更为自由也更能整合各种价值与感情的心理情感传达给他,让小刘得到一种不同的体验、在单一的学习考试之外,还有别的自我价值和能力发挥的途径可以塑造自己,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健康活泼充满关于自己的真实而奋发积极的健康体验。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关学习、人际交往、自我混乱等,如果孩子无法调节自身的问题建议去做心理咨询。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64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