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把中国文化讲述的怎样

舌尖上的中国把中国文化讲述的怎样,第1张

舌尖上的中国完美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

1“家庭”叙述为文化表现单位

中国人的生活向来以父母和家庭为中心,自古以来就有家国之说,家为立国之本。家族意识十分突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庭的意义非比寻常,人的个性与利益远远在家族之后。中国的众多文化特质都是在这种独特的“中国式大家庭”下产生并发展而成的。

《舌尖》系列将家庭作为拍摄的基本单位,着眼点是最广泛的受众群体中实实在在的家庭氛围。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家庭观念贯穿始终,无论是“手擀面”里为儿女奔忙的妈妈,还是“麻辣鸡”中为曾孙女细致挑选鸡肉的龙大爷,每一种食品都深深地打上“家庭”的烙印,带给人们来自家庭的感动。

2“美食”展现为文化切入角度

在中国,饮食的意义远远超出果腹,它是人们联系情感的重要方式。在吃饭的过程中,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中国人都聚餐围坐一席,将所有的菜摆在面前,根据喜好夹菜、敬酒、劝菜,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相互尊敬、礼让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所以以美食作为宣传中国文化的切入口,对于爱吃的中国人来说本身就是“讨巧”的做法。

《舌尖》镜头切换和入画方式普遍采用了中国水墨画创作的典型手法——“泼墨”,节目中涉及的人物、食材、食物、自然景观运用“重叠”和“变色”的方式紧密地拼接起来,第一季片头“用筷子夹住的腊肉山水水墨画”,第二季在筷子上流转的面条,用中国化的美食串联起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难怪不少观众在深夜看完节目后表示“忍住口水,留下泪水”。

3“乡情”体现为文化传播内核

中国人讲求“饮水思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本身就蕴含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吃饭”对于中国人来讲,不仅仅意味着补充生命延续所必须的各类元素,可以说,这其中连接和维系的是各类感情,也是中国人关于故乡和家庭的集体回忆,是中国人丢不掉的“乡愁”。

正如《主食的故事》里在北京生活的山西人白波所说的一样,“从小吃过什么东西,你会一直留在身体里面,觉得这东西一直就是那个味”。味蕾的记忆实质上就是故乡的记忆,《舌尖》中囊括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各种饮食文化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人们关于故乡的各种怀念,对于现代人来讲,行走在城市,抹不去的是乡愁。饮食这种来自幼年内心最深处的记忆,使无数只有在逢年过节才能回家的人们一边在异乡前行,一边怀念记忆深处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美食类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部美食纪录片的主要介绍了全国各地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美食文化。按照食材的种类划分,这部美食纪录片一共分为“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和“我们的田野”七集内容。于2012年5月登陆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一时间火遍大江南北。这部纪录片除了介绍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外,还融合了中国博大的文化精髓,它为中国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厚重的、真实的“故事范本”。

这部影片的记录者深知如今社会观众的兴趣点,情感点,对于单纯的饮食纪录片已经无法引发观众们记忆深处的共同情感,因此《舌尖上的中国》则把饮食作为前景,仔细地展现了一幅关于美食、关于传统文化、关于文化传播的情景融合,剧中穿插着普通民众的生活百态,让我们深感中华文化的魅力。

这部影片的成功,使得中国的纪录片在国际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得到提高,让中国纪录片更加深入人心,更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同时也提升了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的社会影响力,甚至是国际地位,加速中国的纪录片走出国门的速度,使中国纪录片逐渐走向国际市场。更重要的是,《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美食文化片使中国的传统美食文化走了出去,甚至还得到了国际观众的跨文化认同与赞誉。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美食文化片子将带动中国的纪录片走向更为繁荣的发展道路。

《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全国各地美食,于我自己而言,最喜欢油炸小酥肉这道菜。不仅看上去口水直流,小酥肉的味道,也让人赞不绝口。

很多网友都说,《舌尖上的中国》不适合在吃饭时候看,也不适合在空腹时候观看。吃饭时候观看,相比节目中的菜肴,会让你觉得饭菜索然无味;如果在空腹时候观看,更会让你饥饿倍增。

观看了很多期《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我还是喜欢家乡那道油炸酥肉,这是逢年过节必备佳肴。

颜色金黄、香味宜人

要想做好油炸小酥肉,不仅需要选好的里脊肉,还需要选用纯正菜籽油。好的里脊肉,能够保障酥肉品质,而纯正菜籽油,则可以将酥肉炸至金黄、酥脆,吃起来肉香四溢。

正如同《舌尖上的中国》经常说的那句话一样,“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烹饪,就可以成就一道美味佳肴。”。油炸小酥肉,便具有这样一个特点,做法非常简单,而且也不会耗费太长时间,可带来的美味,却能够让人回味无穷。

味道可口、吃法多样

酥肉在我的老家,非常受人喜欢,也十分的常见。不论是家庭宴会,还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能够看到它的身影。

酥肉这道美味菜肴,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食用。直接油炸可以食用,也可以用来蒸、炖着吃,这样一来酥脆的酥肉,也就变得松软可口。牙口好的年轻人,可以直接咬着吃,享受油炸带来的酥脆感。而家里的老人、小孩,则可以炖着吃,这样便能够,毫不费力将其咬碎,也容易消化吸收。

《舌尖上的中国》带给了我们,太多美味的食物,也因为节目播出,全国各地美食,得以让全国人民知道,开启了全新的寻找美食之旅。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吃货”们的千盼万唤中终于播出了,一如既往,这部美食纪录片在不断刷新收视率的同时,让更多人对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荧幕中一道道美食轮番挑逗我们的味蕾,而美食后面的普通劳动者的故事却时刻在拨动我们柔弱的心弦。

到底是什么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抑或是情感?这些固然是观众追捧观剧的一个因素。但是,在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和唏嘘不已的情感后面,很多人忽略了其实“尊重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珍惜每一个劳动果”实 应该才是 “舌尖上的中国”要传递给我们的真谛。劳动是人类 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可是时至今日,劳动的概念已经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发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对那些最简单、最直接、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劳动,很多人往往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而从事这些劳动的人们也往往与卑微低贱、冷嘲热讽联系在一起。可是不要忘记,如果没有这些不起眼人的辛勤劳作,如果没有这些人的默默付出,我们是否还能如现在般的衣着光鲜、大块朵颐?诚然,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人们劳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劳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付出得到回报,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每一个劳动者都值得尊敬!

在《舌尖二》第一集《脚步》中,藏族小伙为了给弟弟凑学费,要克服千难险阻在深山老林里采掘灵芝和天麻;养蜂夫妇的“甜蜜事业”后面其实浸满了汗水和艰辛;麦客们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固执的坚守着用双手创造幸福的质朴;外出打工的贵州农民夫妇回到家乡抢完地里的农活后不得不又面对与亲人离别的伤感;东海渔民夫妇在颠簸的大海中撒下了一网希望收获的却满是惆怅;跋山涉水采集野生小花菇的老人为的是让家人感觉到一种更浓郁的幸福。。。。。。这些都是极普通的人们,做的也是再简单不过的劳作,收获的也貌似微不足道,但他们的故事通过劳动场景表现出来却无疑是震撼心灵的。这些普通劳动者的追求看上去远不如一些精英才俊“高端大气上档次”可是,劳动带给他们的愉悦和希望是很多人不可能体会到的。如今的繁华世界,纸醉金迷,物欲横流,为了所谓成功,有多少人突破了底线,又有多少人抛弃了原则?当然,这个过程也可视为追求幸福,可这种幸福与藏族小伙采摘到一个野蜂窝、贵州农民劳累一天后在家吃到一锅稻花鱼、东海渔民捕到一网海蟹、老人摘到一娄小花菇感觉到的幸福比起来,却是那么的苦涩和失落。

所以,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也就不会有“舌尖上的中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21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