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双相情感障碍,会不会发展成精神分裂症?

通常双相情感障碍,会不会发展成精神分裂症?,第1张

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同属于严重精神障碍,但仍然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按照目前的医学认知来看,双相不可能发展成精分。

结合我的工作经验,我是这样理解你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会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有一些是存在明显的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那么双相与精神分裂症有哪些区别?看上去好像与精神分裂症区别不大,实际上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双相属于情感性精神病,虽然也可以存在精神病性症状,但归根结底还是情感高涨和低落的问题,临床主项也是躁狂和抑郁的交替或者同时出现,幻觉妄想可以有,但不应该是最主要的表现。但其实很多人,包括一些医生,在两者的区分上是存在误区的,很多人把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看作精神分裂症,其实属于典型的误诊行为,而且因此带来的错误的治疗计划,也不会让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根据我们目前的医学认知,两者确实存在本质区别,不可能相互转换。这一点取决于目前医学界的认知水平,无可更改。但其实,随着近年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医学影像学的长足发展,专家们不断发现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和相同之处。甚至已经有专家提出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其实是同一种疾病的两个不同阶段,当然这样的言论还是很激进和缺乏理论依据的,我是没办法认同的。

我只能说我认为不是,因为两者还是存在本质区别的,双相情感障碍发展到最后却是会表现为严重的社会适应不了,同样也会有明显的认知功能损害,这一点等同于精神分裂症,也等同于很多精神障碍疾病的最终转归,但这并不能代表它们最终会发展为一种疾病。

一、双相情感障碍,俗称躁郁症,是一种常见的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的精神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不是一种天才疾病,而是一种间歇性的精神疾病,与智商没有直接关系。在发作间歇期间,患者的行为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发作期间可能会发生剧烈的情绪变化:当抑郁发作时,症状类似于抑郁症的症状,表现为持续性抑郁、缺乏动力、减少活动等,但自杀风险高于抑郁症患者;躁狂/轻躁狂发作时,症状与抑郁症状完全相反,如情绪高涨、自我感觉超好、睡眠减少、活动增加、情绪吸引力强、暴力、毁物伤人等。

二、双相情感障碍通常有三种形式:

躁狂发作:患者会有典型的情绪高涨、思维奔放、意志和行为增强。可以观察到,患者感到快乐、乐观、快乐、富有感染力,不典型,患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语言速度比平时多,思维联想快,主题内容随机转移;患者难以安静工作,活动异常增加,行为鲁莽,不顾后果等。

轻躁狂发作:轻躁狂是轻度躁狂发作,患者情绪高涨、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易怒、睡眠需求减少等;双相情绪障碍是与情绪相关的精神障碍,患者的行为会随着情绪波动而变化。

抑郁症发作:患者会出现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下降,并伴有认知功能下降和身体症状。患者会感到不快乐,整天不快乐,典型的患者情绪早晚;患者反应迟钝,思维联想缓慢,悲观失望;患者不会整天外出,忽视日常生活,邋遢,避免社交。

三、生活方面注意事项

正确的饮食选择将有助于保持健康的体重和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使用富含红肉、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和简单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低饱和脂肪和较少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帮助整体健康,但不会直接影响双相情感症状。选择保护性和营养丰富的食物。这些食物包括新鲜水果、蔬菜、豆类、全谷物、瘦肉、冷水鱼、鸡蛋、低脂乳制品、豆制品、坚果等。

我觉得,你这是双向情感障碍的前兆。我有个朋友也是你这种情况,你是不是感觉经常有那种无助感,感觉这个世界另你窒息,感觉做什么事情都很难放开心胸放开手,感觉做什么事情都跟别人有关,变的自己不快乐?如果你真的出现幻听,那么你务必要引起重视。我那个朋友就是开始以为是自己太敏感了,没有在意,后来她病情逐渐恶化,变的自闭多疑,后来还辍学很长一段时间,她没事就喜欢打电话给我哭,而且她已经吃了好几年心理方面的药物,我感觉她挺痛苦的。

所以呀,你真的要重视,但你也不要觉得一切完了。其实中国对心理疾病的关注真的很少,像欧洲美国一些国家大部分的人都会定期去心理咨询。我建议你最好找个“专业的”咨询师咨询一下,另外,你自己可以看一些美国作家写的心理方面的书。推荐一本---[艾兹拉。贝达]胡因梦翻译的[平常禅],是本好书。

  这种病啊是一种精神疾病,所以应该主动去医院精神科治疗,哎,网上没有好的方法的,还是去医院的,下面是我搜来的,你看是不是有帮助!!

  关键的还是要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精神内科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或者试试中医。

  1)痰气郁结型:表情淡漠,常语无伦次,喜怒无常,苔薄腻,脉弦。取穴:太冲、丰隆、听宫、翳风、百会、大陵、膻中。

  (2)心肾不交型:表现多言善惊,疲惫,时而烦躁,失眠忧郁,舌质红,脉细数。取穴:听宫、太溪、神门、三阴交、百会、通天。

  (3)痰火上扰型:表现性情烦躁易怒,常感头痛失眠,阵发性出现伤人毁物行为,有时行为轻浮,不避亲疏,苔黄腻,脉弦滑数。取穴:劳宫、涌泉、大陵、太溪、翳风、神门、曲池。

  (4)心脾两虚型:表现神志恍惚,心悸易惊,头晕神疲,食欲不振,舌淡,脉细弱。取穴:百会、脾俞、心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

  2 针刺手法 耳周及头部诸穴,一般采用输刺法、捻转泻法,留针30min,10min行针1次,四肢穴位依据辨证法运用徐疾、迎随等不同手法,补虚泻实,以平衡阴阳。

  3 疗程 每周3~4次。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治疗次数,但每周治疗不能少于3次,3周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周,共治疗3个疗程。

  幻听是一种歪曲或奇特的听觉,并没有相应的外部声刺激作用于听觉器官。病人有时会听到有人在喊救命,但这种声音在现实的外部声场中并未存在。

  引起幻听的原因有心理因素,如过度精神紧张;身体某部疾病,如听觉中枢障碍或精神病;药物作用,如吸食或注射过量麻醉剂,吸食大麻及错食致幻物质,药物过敏等。

  幻听的生理机制亦未完全明了。现代临床研究认为,幻听是大脑听觉中枢对信号错误加工的结果。我们面对的并非无声的世界,正常人的听觉将内外部的声音信号正确地向听觉中枢传输,幻听者由于听觉中枢出现障碍,将声音信号歪曲或夸张,甚至按主观意图加以改造,因此是种听觉变态。我认为,大脑错误从记忆中提取声音信息,并放大也会导致幻听。

  幻听与耳鸣的区别在于:耳鸣的声感觉是频率和强度基本平稳,患者难以治愈。幻听则声感觉无规律,一般情况下,患病原因接触则幻听消失,听觉恢复正常。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幻听特点

  幻听是出现于听觉器官的虚幻的知觉,是精神病人常见症状之—.尤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经过大量的临床资料观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幻听有以下特点;

  (1)多出现于疾病早期,也可在疾病的症状发展期出现。缓慢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早期可出现少量的、较单调的幻听,随病程和病情发展、幻听量逐渐增多、幻听内容逐渐丰富。开始时,病人可能对凭空而来的声音半信半疑,但随着幻听量的增多和内容的丰富,形象的逼真,他对幻听丧失了自我认识能力(精神病学中叫做丧失了自知力)而坚信不移。至于急性发病的精神分裂症,可突然出现大量的、内容丰富的幻听,病人受幻听支配而会出现种种异常思维、情感和行为。

  (2)精神分裂症的幻听多为真性幻听,也可有假性幻听。如病人可以清楚地告诉你。声音是通过他的耳朵听来的,声音是在外界,离他一定的距离出现的。有假性幻听的病人则会具体地说出声音不是来自外界,而是存在于他的脑子里或肚子。

  (3)幻听的内容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言语性的幻听,病人凭空听到声音。由于是真性幻听,病人可以说出是几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声音,说话的声音是自己熟悉的人还是素不相识的人的声音。内容多种多样,有命令性幻听、评议性幻听、议论性幻听等。其内容常常是对病人不利的,如漫骂贬议、或是说病人犯了大错误。而且还会命令病人去自杀或去投案自首等。

  (4)精神分裂症的幻听,多与其它症状,尤其是妄想同时存在。如病人听到声音告诉他,有人要对他进行迫害,于是,病人就可能在幻听的基础上产生被害妄想;也有的病人先有被害妄想,在被害妄想的基础上产生幻听;也有的病人在疾病的某—阶段中,只有单一的幻听症状存在。

  (5)精神分裂症的幻听特点,可国疾病类型不同而有区别,如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听,常常是逐渐产生和发展,常与妄想同时存在。而且幻听数量有从少到多的特点,内容有从简到丰富的发生发展过程。疾病严重的阶段,患者对幻听的内容坚信不移,以致幻听支配着病人的情感、意志和行为,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对自己的幻听内容不肯暴露。也有的偏执型病人耸耳似乎倾听着什么,还有时自言自语,好像是在对话,表情气愤,激动等,我们应该善于观察到这些行为表现。但当问其听到什么时。患者只回答:“没什么”有时,病人受幻听支配杀了人,也不会直接告诉你。医生对这种偏执型病人检查时,常常需要以同情的心情、关切的口吻“您整天又吵又嚷的多么累呀!们是不是能够帮您做点什么?”这样病人才有可能与你合作,开始暴露出他的幻听内容。偏执型病人的幻听往往在病程中持续存在,只有经过治疗,幻听才会逐渐减少以至消失。青春型精神分裂症也可出现幻听,但其特点是常常突然出现,内容零乱而不固定,病人对幻听肯于暴露,往往是不等你问,就哭哭啼啼地向你述说:“我要当皇帝了,是声音告诉我的…”病人可受幻听支配,突然冲动,伤人,毁物。单纯型和紧张型病人也可出现幻听,但多为单调的、一过性的症状。

  (6)精神分裂症的幻听,往往是随疾病发展而发展,不经治疗很少能自动消失。经过治疗后,幻听又随病情好转而逐渐减少,患者对幻听的态度逐渐淡漠,最后幻听消失。幻听的重新出现,往往预示着病情的波动与复犯。

  (7)精神分裂症早期未得到彻底治疗,即发展为慢性期;或因疾病的反复复犯,最后导致慢性状态;也有的精神分裂症开始发病,就没有急性发作和症状特别严重的阶段,而呈缓慢发病、缓慢发展,整个疾病过程中都具有慢性的特点。这类慢性病人如果有幻听症状,幻听的特点是片断、单调、刻板、固定,如 “你是坏蛋”’“你是坏蛋’’等。这时病人对幻听的态度已极为淡漠,对声音也习以为常。因此,病人可在幻听存在情况下上班工作,在住院期间参加工疗、娱乐治疗。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病人已和幻听“和平共处”。这时的幻听往往极为顽固,各种治疗都难以消除。有的病人可终生留有这种残留幻听。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的幻听,有其独有的特点,我们可根据幻听的特点来作为诊断或排除精神分裂症的依据。还可根据幻听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在不同疾病阶段所特有的表现来判断疾病处于早期、发展期或慢性期的哪个阶段。还可用幻听的特点来作为划分疾病分型的参考。

  http://wwwywpwcom/forums/mosaic/post/A0/p0/html/134html

  10

一、双向情感障碍是什么病?

双相情感障碍,俗称躁郁症,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它是躁狂和抑郁症状集于一身的结合体。但是双相障碍是非常复杂的一种疾病,远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甚至在临床上也非常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A、双相情感障碍有何表现?

双相障碍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双相I型障碍和双相II型障碍。

双相I型障碍的诊断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必须符合躁狂发作的特征,在躁狂发作前后可以有轻躁狂或抑郁发作。

双相I型障碍的症状表现

在至少1周的时间内,几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有明显异常的、持续性的情绪高涨,睡眠减少、精力旺盛,热衷于各种活动。还有可能出现自尊心膨胀,思维飘忽不定,花钱大手大脚,严重时可能会有伤害自己或别人的行为。

双相I型障碍的症状表现

双相II型障碍的诊断标准为存在轻躁狂和重性抑郁发作两种症状。注意区别II与I型的差别在于躁狂症状较轻,而且有严重的抑郁症状。重性抑郁发作的表现为在持续的2周时间内,几乎每天都心情低落,对任何活动都没有兴趣,也无法产生愉悦感,体重突然减轻或增加,睡眠出现问题,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低,反复出现自杀的念头等。

小编提醒大家,如果重性抑郁发作前后出现轻躁狂症状,便可诊断为双相II型,但如果轻躁狂症状转变为躁狂,就是双相I型障碍。如果从未出现过轻躁狂或躁狂症状,就可能只是单纯的抑郁症。

二.双相情感障碍很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不仅大众对双相障碍的理解比较模糊,临床上,双相障碍被误诊为抑郁症的几率也特别高。国外曾有一项指出,有30%-40%表现为抑郁的病人,经过5-10年的回访发现其实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为什么双相情感障碍很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双相障碍易被误诊为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患者首次发病时都表现为抑郁,表现为躁狂或轻躁狂的患者极少。而且在首次发病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患者可能都处于抑郁状态。而当他们真的出现躁狂或轻躁狂症状时,患者或家人反而会觉得情绪变好了,以为是症状出现了好转,患者自身也会感觉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所以一般不会选择在这个阶段就诊。这种情况下,医生比较难了解到患者有躁狂发作的信息,因此容易误诊。

双相心境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简称双相障碍(BPD),是针对单相情感障碍(重性抑郁)而言。DSM-IV和ICD-10将二者并列为两种主要心境障碍。单、双相概念首先由Leonhard(1957)从遗传学角度提出,并于1980年纳入DSM-III分类体系。

顾名思义,双相兼有心境变高和变低两极性特点,是心境在正常,高涨(躁狂),低落(抑郁)之间往返摆动。虽有单相躁狂(常归为双相之列),但一般所谓单相一概指的是单相抑郁(重性抑郁),是心境往返于正常和抑郁之间。

和单相抑郁一样,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患病率(05%~15%),高复发率(90%病人多次复发),高致残率(WHO列为十大致残疾病),高死亡率(25%~50%自杀未遂,11%~19%自杀身亡)和高同病率(46%酒依赖,60%药物依赖)特点。

双相障碍又以临床症状的多样性(躁狂症状,抑郁症状及精神病性症状)和病程的复杂多变性著称,极易和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郁混淆,造成漏诊和误诊,治疗难度也极大。其诊断、分类和防治是现代精神病学中最复杂最困惑的疾病。给病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负担,成为当今全球最热门和最主要的精神卫生问题,也是对精神病学严峻的挑战。今就双相障碍分类、诊断和治疗简述如下。

1 分类和诊断

早在1978年Angst按躁狂、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分为三类:(1)Md(躁狂重,抑郁轻,即今天的BPD1); (2)Dm(抑郁重,轻躁狂,即今天的BPD11); (3)MD(躁狂、抑郁症状均重,需住院,也属于BPD1)。也有分为6种亚型的(表1),多数只分为BPD1,BPD11,环性心境障碍和未定型4种。

按发作频率可分为快速循环型(发作≥4次/年),超快速循环型(≥4次/月)。

表1 双相障碍的分型

分 型 特 征 DSM-IV诊断

BPD I 躁狂+抑郁 BPD I

BPD II 轻躁狂+抑郁 BPD II

BPD III 环性人格 环性心境障碍

BPD IV 抗抑郁药诱发躁狂或轻躁狂 物质诱发心境障碍

BPD V 抑郁+双相家史 重性抑郁(或假性单相抑郁)

BPD VI 躁狂无抑郁发作(单相躁狂) 未加标明心境障碍

Klerman G 1987

如果在一次发作中躁狂和抑郁症状共存,即有经典躁狂症状,又有明显焦虑、抑郁、心境恶劣,则称之为混合状态(混合性躁狂,心境恶劣性躁狂或易激惹性躁狂)。历史上有躁狂性木僵,病人呈运动性迟滞,刻板,缄默,但心境高涨。观念飘忽的抑郁,病人心境抑郁,但思维加速,有观念飘忽的描述。多出现在躁狂和抑郁转型或过度期间,往往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临床更常见的是病人兴奋多动,但心境是低沉而忧郁的,单独发生,自始至终均有此混合症状。值得注意的是躁狂时出现一过性心境低沉十分常见,但混合状态最常见于躁狂和抑郁症状持续存在的病例。

约10%~20%病人既符合躁狂诊断标准,又出现一个或多个精分“一级症状”(如评论性幻听,思维影响,被动体验等),按研究用诊断标准应诊为分裂情感障碍、躁狂型。按DSM-IV被诊为躁狂,伴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与心境高涨一致,被诊为躁狂,伴心境协调的精神病症状。不协调的被诊为躁狂,伴与心境不协调的精神病症状。

双相障碍诊断除依据横断面精神症状外,纵向病史和家史也颇重要。BPD病人,尤其BPDII病人往往忽视其轻躁狂史。因此,不仅要详细询问病人,最好包括知情人,才有可能揭示是否有过轻躁狂,否则常误诊为重性抑郁。这种鉴别具有极大治疗和预后意义。

2 治疗

如前所述BPD含多种复杂症状,病程又变化无常,除易造成误诊外,也给治疗带来困难。

2.1 治疗原则和目标

(1)明确诊断,排除继发性障碍,及时掌握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以心境稳定剂(MS)为主,辅以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或BDZ。没有一种药能全面有效控制/预防BPD所有症状,多数病人需联合用药。

(3) 以全面、持续症状缓解为目标,长期维持治疗是必需的。

(4)除急性控制症状和防止复发外,更应力求恢复社会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5)强化心理治疗,减少心理应激因素。

(6)难治和病情严重,强烈自杀意念和行为者可优选ECT。

2.2药物治疗

(1)心境稳定剂:既往称抗躁狂药,对心境的两极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急性治疗躁狂,也能急性治疗抑郁;具有稳定心境作用,维持治疗可预防复发;不恶化症状,不加剧发作频率。

①锂盐:是经典抗躁狂药,有很多对照研究证实,对急性躁狂,抑郁治疗和维持治疗都有效,对混合,快速循环效差,是最常用的MS之一,但毒副作用大,应注意药物监测;

②抗癫痫药:

a 第二代抗癫痫药:卡马西平和丙戌酸盐对快速循环和混合躁狂效果优于锂。毒副作用多,有的较严重,如对肝损害,胰腺炎,粒缺,剥脱性皮炎等;

b 第三代抗癫痫药:近年来相继问世并用于精神科临床,比较看好的有批吡酯(妥泰),为广谱高效抗癫痫药,很多个案,开放和对照研究证实对躁狂的效果,尤其难治病例。可单用,一般和MS联用。突出优点是不引起体重增加,甚至可减轻体重。

(2)苯二氮卓类:常用劳拉西泮和氯硝西泮,吸收快,可注射,镇静作用强。可用于明显焦虑,激越,攻击,躁动,失眠病人。仅供临时短暂使用。

(3)抗精神病药:在引入锂盐之前,躁狂治疗一直用抗精神病药,最早用氯丙嗪,以后使用更多的是氟哌啶醇,一度成为抗躁狂首选药,但锥体外反应大是其缺点。

上世纪90年代一批新型抗精神病药上市,躁狂治疗又有了很大进展。众多的新药中以维思通,奥氮平研究的较多,大量研究结果证实对躁狂有效。据报道1999~2001年全球新型抗精神病药处方中,70%用于包括BPD在内的非精神分裂症病人。这些药共同特征是相对传统抗精神病药而言EPS少,耐受性好,作用广谱,疗效好。

新型抗精神病药治疗BPD有以下优点:

①比MS更快,能更有效控制急性兴奋症状;

②本身具有心境稳定作用,对躁狂和抑郁都有效,反映在治疗精分时PANSS焦虑抑郁评分减少,其抗躁狂和抗抑郁作用度认为与其D2,5-HT2拮抗药理作用有关。有人甚至提出是MS合格的候补药,至少是MS理想的补充;

③耐受性好,毒副反应小,有效剂量下EPS少;

④可改善认知功能;

⑤也可用于维持治疗,预防复发。

近年,有关维思通治疗BPD的文献日益增多,其中不乏大样本、设计严谨的双盲对照研究。研究表明:不论单用或合并MS治疗急性躁狂的疗效和氟哌啶醇相当,明显优于单用MS;耐受性比氟哌啶醇好,起效较快,多数可在一周内起效;对混合性躁狂、快速循环、难治性躁狂、分裂情感躁狂型、对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都有效,表明维思通治疗躁狂是其直接的作用,并不取决于其抗精神病作用。

维思通治疗躁狂的剂量平均为2~4mg/d,常在1周内加至有效治疗剂量,小剂量有预防作用。

虽然其它几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也具有抗躁狂作用,但维思通无过度镇静,无抗胆碱能副作用,与MS的药物相互作用少,价位较适中。维思通合并心境稳定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急性躁狂发作的适应证已在全球17个国家获得批准,2003年美国FDA批准了维思通单用或合并MS治疗急性躁狂的适应证。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应用无疑将给更多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揭开“双相情感障碍”的神秘面纱

网络作家南派三叔在微博自曝出轨,引起网友热议。南派三叔自称自己十年的婚姻即将走到尽头,责任全在自己。此外,南派三叔还自称是个“人渣”,对不起爱自己的朋友。南派三叔的妻子发文说,和南派三叔并没有离婚,他是备受“双相情感障碍”折磨而出轨。接着,三叔多次更新微博斥事件为“闹剧”,表示事件应该早点收场。后来,三叔更新微博:“好了,闹剧该收场了,继续生活。”该事件令三叔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公布于众。

2013年6月20日,据《洛杉矶时报》报道,洛杉矶尸检部门公布,加拿大华裔女生蓝可儿死于“意外溺亡”,另外她还患有“双相情感障碍”。

同年8月9日,媒体报导,刚刚结束巡回演唱会的陈奕迅,在短短两个月内唱了25场。在第11场时,陈奕迅透露自己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在终场演出时对粉丝暴走发怒,明显精神状况不佳。

近年,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双相情感障碍的生活总体结局中,自杀78%,呈现慢性化159%,反复发作27%,不完全缓解78%,缓解255%,康复16%。

可以说,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难以解决的精神健康问题。患者的病程中至少有一半时间存在症状。即使在没有症状的时期,也可能出现损害社会功能的表现。

另外,由于对双相情感障碍缺乏了解,也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属寻求帮助的模式。

我国在一些国际性大规模研究证实,60%有双相情感障碍症状的患者在初次发作的6个月内未得到治疗。35%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首发症状后的10年内都未寻求治疗。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双相情感障碍”的神秘的面纱!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钟摆病),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

值得关注的是,双相抑郁未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有报道37%的双相抑郁患者被误诊为单相抑郁,长期使用抗抑郁药治疗,从而诱发躁狂、快速循环发作,使发作频率增加。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affectivedisorder),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也称双相心境(情感)障碍,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它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双相障碍发病以后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病人出现两次或多次的情感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其中至少有1次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另1次表现为情感低落、精力减低和活动减少。

一、症状特点

情绪高涨、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或呈双相性。

情绪低落者,从轻度悲观到强烈自罪感。

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

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

焦虑,病情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

二、临床表现

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1抑郁发作

双相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及生物学异常相似而难以区分,双相抑郁因表现不典型往往被忽视。正确诊断双相抑郁障碍是合理治疗的前提。两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转归存在明显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人口学特征

①性别:单相抑郁女性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2倍,但在双相障碍患者中性别差异不明显;

②年龄:双相障碍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单相抑郁症为40岁,前者明显早于后者,尤其是25岁以前起病的首发抑郁是双相抑郁的重要预测因素;

③家族史:家系调查和双生子研究已经证实双相障碍的家族聚集性,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障碍(尤其是双相I型)患者的家系传递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更密切。

(2)抑郁发作的特征

①特点: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抑郁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反复发作较频繁;

②症状特征:双相抑郁区别于单相抑郁的症状特征包括情绪的不稳定性、易激惹、精神运动性激越、思维竞赛/拥挤、睡眠增加、肥胖/体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更多的自杀观念和共病焦虑及物质滥用(烟草、酒精、毒品等)。

2躁狂发作

(1)心境高涨: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的欢笑。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部分患者则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马上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感到自己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信口开河,内容不切实际,经常转换主题;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3)活动增多: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动作迅速,忙忙碌碌,爱管闲事,但往往虎头蛇尾,一事无成,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常挥霍无度,慷慨大方,为了吸引眼球过度修饰自己,哗众取宠,专横跋扈,好为人师,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举止轻浮,常出入娱乐场所,招蜂引蝶。

(4)躯体症状:面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心率加快,瞳孔扩大。睡眠需要减少,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节律紊乱;食欲亢进,暴饮暴食,或因过于忙碌而进食不规则,加上过度消耗引起体重下降;对异性的兴趣增加,性欲亢进,性生活无节制。

(5)其他症状:注意力不能集中持久,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多变;发作极为严重时,患者极度的兴奋躁动,可有短暂、片段的幻听,行为紊乱而毫无目的指向,伴有冲动行为;也可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及思维不连贯等症状,称为谵妄性躁狂。多数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即丧失自知力。

(6)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患者可存在持续至少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能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性欲增强,睡眠需要减少。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较莽撞,但不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3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三、检验检查

通过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由躯体疾病或物质依赖所致的双相障碍。部分双相障碍患者(尤以女性)可能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因此应做甲状腺功能测定。对过度兴奋及进食不好者应注意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的了解。心理学测试、神经生化、神经电生理和脑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结果可供参考。在治疗过程中进行药物血浓度测定,以保证疗效、监测毒副反应及治疗依从性。

四、发病因素

1,生物学因素

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异常;

5-羟色胺(5-HT)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相障碍的素质标志;

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

多巴胺(DA)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

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有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在血浆和脑脊液中水平降低;

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

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

2,遗传学因素

调查发现,双相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障碍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的一级亲属中发病率高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遗传学方面,不少学者探讨了与双相障碍可能有关的标记基因,但尚无确切可重复验证的结果,双相障碍的易感基因尚需进一步研究。目前,有关双相障碍遗传方式倾向为多基因遗传。

3,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

总体来说,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遗传因素的影响可能较为突出。

五、发病年龄

据统计,约有一半的躁郁症患者发病于青少年阶段,提早发现,才能对病情做最佳控制。

若父母双方都有病史,孩子罹患的比率是50%,父母单方有病史,罹患比率则约15%到20%,有家族史者须特别警惕。

一般而言,躁病的发病年龄约在二十岁与二十五岁之间,郁病的发病年龄则大约在三十至三十五岁左右。躁病与郁病发作持续时间也不尽相同,通常若不加以治疗,躁病的症状可能持续三至六个月,郁病症状,可能长达六至九个月。

六、诊断标准

A,躁狂发作

(一)症状学标准

1.症状以情绪高涨和/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

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到需住院或过去有肯定符合标准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

3至少有下列症状中四项(若情绪仅为易激惹;则需具有五项):

a,言语比平时增多,或滔滔不绝;

b,意念飘忽,思维奔逸;

c,注意力不集中,随境转移;

d,自负,自我评价过高;

e,自我感觉良好:感到头脑灵活、身体特别强壮或精力充沛;

f,对睡眠的需要减少;

g,活动增多(包括工作、日常活动、社交及性行为方面);

h,轻率任性,不顾后果。

(二)严重程度标准

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

a,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b,社会能力(指工作、学习、社交或家务能力)明显受损;

c,需立即治疗或住院;

d,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三)排除标准

1.当情绪症状消退后,下列症状继续存在:

a,与心境不协调的妄想和幻觉。

b,怪异行为。

c,“一级症状”。

d,紧张症状群。

2情绪症状系附加于精神分裂等其他疾病者。

3情绪症状系药物、中毒或其他器质性原因所引起。

B,抑郁发作

(一)症状学标准

1.症状以心境抑郁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但在一日内可有晨重晚轻的节律变化。

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需立即治疗或住院者,或过去有肯定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

3至少具有下列症状的四项:

a,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或无愉快感,性欲减退。

b,精力明显减弱,无原因的疲倦,软弱无力。

c,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或有自杀企图或行为。

d,自责或内疚感。

e,思考能力或注意力减退。

f,精神运动迟钝或激越。

g,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h,食欲减退,体重明显减轻。

(二)严重程度标准

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

a,社会能力明显受损;

b,需立即治疗或住院;

c,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三)排除标准

同躁狂发作标准中的第(三)项。

(四)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两项中的一项:

a,过去有躁狂发作,本次表现为抑郁发作者;

b,过去有抑郁发作,本次表现为躁狂发作者。

七、病症鉴别

躁郁症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和物质依赖等。

(一)精神分裂症

1、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发作与躁狂发作相鉴别,前者也在青年期起病,表现兴奋、话多、活动多。但主要特征是言语凌乱,行为怪异、杂乱、愚蠢、幼稚等怪异表现,思维、情感和行为不协调,为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躁狂发作是在情感高涨基础上出现的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情绪愉快、高涨,有感染力。

2、精神分裂症病程中可出现抑郁症状,而躁郁症可伴随精神病性症状,应注意鉴别。躁郁症是以情感障碍表现为主导症状并贯穿于整个病程,情感高涨或低落,伴随思维和行为改变,发作间歇期正常。而精神分裂症表现是以幻觉、妄想、思维逻辑障碍等为主要表现,与内心体验和周围环境不协调,发作间歇期多残留不同程度社会功能缺损。

(二)继发性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可由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某些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如酒精、冰毒等)引起,二者鉴别点如下:

继发性情感障碍应有明确的脑器质性疾病史、躯体疾病史,有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有相应的改变,可出现意识、记忆、智能问题;情感症状随原发疾病病情好转而好转,随原发疾病病情的加重而加重。

(三)单双相抑郁鉴别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因治疗原则不一样,应加以鉴别。双相抑郁具有以下特点:发病年龄早,病前性格具有情感旺盛气质和循环气质,情绪变化与季节相关,既往抗抑郁药疗效差,或治疗后心境快速变化及诱发躁狂和轻躁狂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睡眠增加、体重增加,进食增加,一天中病情变化规律明显,早上重、下午和晚上渐减轻。

(四)人格障碍

情绪变化是人格问题还是疾病,注意人格是一个人一贯的情绪和行为模式,而躁郁症有明显的起病时间,病理性情绪需持续一定的时间。

八、治疗措施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周期复发性疾病,尚不能治愈,但通过早期诊断和长期治疗,患者完全可以控制病情、减少复发、避免恶化。

(一)药物治疗原则

1、首先使用最安全有效的药物,以心境稳定剂为主。

2、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联合用药,药物联用的方式有两种心境稳定剂联用,心境稳定剂加抗精神病药或苯二氮卓类药物、心境稳定剂加抗抑郁药。在联合用药时,要了解药物对代谢酶的诱导或抑制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

3、定期监测血药浓度,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由于锂盐的治疗指数低,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应对血锂浓度进行动态监测。卡马西平或丙戊酸盐治疗躁狂也应达到抗癫痫的血药浓度水平。取血时间应在末次服药后12小时(如次日晨),以测定谷血药浓度为标准。

4、一种药物疗效不好,可换用或加用另一种药物,要判断一种心境稳定剂无效,应排除依从性差和血药浓度过低等因素,且用药时间应大于3周。如排除以上因素仍无效,可换用或加用另一种心境稳定剂。

(二)治疗药物

1、常用的心境稳定剂:(1)碳酸锂;(2)丙戊酸盐;(3)卡马西平。

2、候选的心境稳定剂:(1)拉莫三嗪;(2)托吡酯;(3)加巴喷丁;(4)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与奎硫平。

3、苯二氮卓类药物:氯羟西泮

4、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对具有兴奋、激惹、攻击或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或混合发作者,伴有精神症性症状的抑郁以作者也可在治疗早期阶段短期联用心境稳定剂与第一代抗精神症药。

5、增效剂的应用与药物的联合治疗对于难治性双相障碍患者,特别是难治性快速循环发作患者,候选的心境稳定剂、钙通道拮抗剂(异博定80-120mg/d,2/d、尼莫地平40-90mg/d,2-3/d)甲状腺激素(T325-50ug/d、T480-200ug/d用4-6周)、5-HT1A受体拮抗剂(如丁螺环酮、心得静)可考虑做为增效剂与经典心境稳定剂联合试用。

6、抗抑郁剂在双相障碍中的使用用问题在双相障碍的治疗中,应用抗抑郁剂可能诱发转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或使循环频率增加,或促发快速循环发作而使治疗更加困难。因此,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时应慎用抗抑郁剂。如抑郁症状十分严重、且持续时间超过4周以上,既往发作以抑郁为主要临床相,则可以在充分使用心境稳定剂的前提下,合用抗抑郁剂。一般可首选几无转躁作用的丁胺苯丙酮,其次选用5-HT再摄取抑制剂,尽量不选转躁作用强的TCAs。

(三)心理治疗

在实施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进行心理治疗。在此过程中,医生应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并安抚患者的情绪,让患者放松心情,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回到宁静平和的情绪当中。

九、病人护理

(一)尊重、理解、接纳、关心、支持、帮助患者;

(二)正确认识疾病,支持患者积极治疗、尽早治疗,反复发作者树立长期治疗的理念,定期门诊复查,与医生沟通,监测病情和药物副反应,维持病情稳定,防复发;

(三)病情不稳定时,注意防止自伤自杀,冲动伤人,及早就诊治疗,做好心理疏导。抑郁时让患者看到希望,感受到关心支持,处于激越及严重躁狂状态时避免冲突,避免激惹患者;

(四)学习疾病知识和治疗知识,帮助患者观察病情,及时应对病情变化,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五)平日注意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性格,矫正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学习心理调节的方法;

(六)促使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性活动,以期减少或防止发生残疾。在此过程中,对患者多给予鼓励、肯定,根据患者的能力,与患者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不能操之过急。

丁俊贵

2018年6月18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25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