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技巧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
(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①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例2、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①凝炼美。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效果。②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③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2、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观察角度的变化――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白描工笔――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以少总多应具有以下特征: 概括性:所表现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具体性:指所表现的事物具有个性、偶然性,体现为感性的,能够限制读者的联想。以小见大是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了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同样,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景,同样具有这种艺术效果。特点:一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二写社会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绝句尤适宜用这一手法。
诗中有画 ――就是在写景诗歌中,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个个画面,表现一种意境。苏东坡称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评语十分中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是勾勒一个画面,透着一股空灵微妙的意蕴,
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比兴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铺陈――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又如李贺的《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诗人的眼中茫茫中国大地上的九州成了微不足道的尘烟九点,浩淼无边的东海成了杯中之物,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
抑扬关系――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的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
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的某一联(某句、某片、某细节、某典故、某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局部考查)
2这首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整体考查)
解题技巧
诗歌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意的。探究一首诗的情感可能会涉及多方面的信息,包括标题、作者、注释、题干,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诗歌本身。
01、标题乃是诗歌情感的风向标突出关键字标题
古诗词中有大量即事作品,所涉事情常常在文题中体现出来,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也由此可以推知。所以在回答思想情感类题型时应首先看清题目是否有助于答题。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9题。
月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解析
这首诗的题目月圆二字对解读诗歌的情感大有帮助。因为中国人最看重月亮,最讲究团圆。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到佳节倍思亲,月圆人不圆是旅居在外的游子最大的心头之痛,本诗中的杜甫即是如此。由诗歌尾联中的故园二字就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想象家乡松树和桂花的情态,这应该是虚写;而万里共清辉的景象实中有虚,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清辉是虚写。这样虚实结合,把诗人寄居异乡思念故乡的情感就表达了出来。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解析
题目中有新居二字,说明朋友刚刚乔迁新居。从人之常情的角度讲,诗人当然得送上自己的祝贺了,诗歌字里行间透露出了意味深长之意之情之感。根据认得诗人在此间,可以看出作者对窦员外的恭维之意和向往之情;作者和窦员外都喜欢诗歌,都喜欢闲适,可以看出他们志趣相同。
02、看作者是否为自己所熟悉的诗人
文学史上大多数知名诗人、词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由于特殊的经历会在创作上形成较为稳定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考生应根据平时所学对名家诗词作品反映的思想内容加以归纳、总结与积累来帮助自己判别、解答此类题目。
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解析
此诗为陆游所作,问诗人的情怀,就是问陆游的理想报负。南宋就那么几个爱国诗人,所以学生对陆游的情怀不可能不了解。第三联写秋夜病卧,天气渐凉,在半梦半醒之间诗歌写成;第四联则写诗人不忘大散关,尤其念念不忘大散关的战斗生活。由此可看出诗人是多么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啊!
03、凡有注释绝对重要
题注是作者创作诗词时,用以交代创作的缘由,写作的背景等。尾注由出题者根据解题需要附加的注释,用以帮助考生了解作者、时代背景、文中典故或是关键词意义等。扣住诗词的题注、尾注对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大有裨益。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解析本诗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学生有很好的提醒作用。苏轼一生在政治上经常受打击,偶有重用,自然高兴,而黄庭坚作为苏轼的学生兼好友,自然也为他高兴。这样就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诗主要描写了雨过天晴后诗人到苏家途中看到的景色,如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等。诗人这样写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喜悦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忙中偷闲的快乐,从颔联还能看出诗人的踌躇满志。
04、诗若用典,典中必含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少历史故事、历史典故启人心智。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用一个典故,胜过多少豪言壮语,因此考生务必留意诗中的用典,其中必有诗人寄托于斯的情感。
例5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干[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干〕宋代爱国词人。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
这一题命题者问得很具体,针对诗中的一个典故发问,既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又考查学生读题的细心程度。起舞闻鸡酒未醒借用祖逖的典故,表达报国之志,同时酒未醒也显示出作者志向难以实现的无奈。潮落秋江冷以景结情,通过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表达出作者面对国势衰颓、壮志难酬的悲凉。
05、似曾相识的关键动词能见出诗人情感
古人炼字,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抓住了诗句中一个关键的动词或形容词,就能打开作者思想情感的大门。这就叫诗歌鉴赏的敏感意识。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解析
高卧仰看,这是两个非常形象的动词,在诗句中很是关键。这两个动词在生活中代表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考生不可能不知道。只要稍微去想象一下就能猜到:高卧船头而仰看映入江中的山色,由此不难看出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情。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佩,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解析
对这首诗进行理解,没有什么外界信息可供参考,能给考生最大帮助的就是最后一联中樊笼这个词。因为陶渊明有一句名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知道的同学就可依此推测作者的情感了。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
以上从五个角度给同学们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提供帮助。当然这几个角度不是孤立使用的,应当视具体情况,有多少角度就用多少角度。只要能最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就去试一试。
答题模式
情感题的答题模式不是固定的,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回答,最基本的答题模式是:
模式1:通过的描写(叙述、回忆),抒发了(表现)诗人的感情。
模式2:表达了作者之情。通过,表明他内心;通过,表明他
温馨提示:牢记表现诗歌情感的答题术语,这样才会将自己理解的情感与术语对接,从而准确答题。
扩展资料:
高考(全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文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是由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普通高考于每年的6月7、8日举行,部分地区因其科目安排而将考试延长至6月9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由国家主管部门授权的单位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教育考试院命制;由教育部统一调度,各省级招生考试委员会负责执行和管理。教育部要求各省(区、市)考试科目名称与全国统考科目名称相同的必须与全国统考时间安排一致。
2022年1月,教育部发布《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明确2022年高考全国统考于6月7日举行。
历史沿革
高考是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制度,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影响了东亚各国。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就有这样两个重要来源:
一是科举考试制度所形成的传统考试思维和价值,
二是西方现代的考试制度的模式和手段。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
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登上了历史舞台。
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1952年,中国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统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81年,理科中增加了生物学科。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3年,外语(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高考填报时可以自由选择。)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分。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5年,上海在全国最先获得自主命题权,实行3+1方案(除语数外,再任选一门)。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94年,高考生物和地理科目被取消,除语数外,文科加考思想政治和历史,理科加考物理和化学,初衷是为学生减负,但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同年,思想政治被排除在统考科目之外,理科考试中不再考思想政治。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同年广东率先试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又重新开始出现在高考科目中。从这年起,高校大规模扩招开始。
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2000年之前中国高考一直实行全国一张卷,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开始实施“统一高考,分省命题”的组织方式,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自主命题的行列。
2001年,教育部对报名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条件进一步放宽。取消了普通高考报名年龄不超过25岁、未婚的限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也不再限报高等职业学校,也可报考普通高校。报名并参加普通高考将不受年龄及婚否的限制与影响,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至此全国各地每年都有25岁以上的大龄考生步入高考考场。
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将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高考时间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作为一种新的选才方式,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有90所;类型逐渐增多,有“自主组织测试”、“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招生联考”等形式。
2008年,中国开始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3倍,“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高校毕业生缺乏技能、就业困难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扩招的反思。
2010年2月,公布公开征求意见稿,7月发布经中央思想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全文。文件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014年9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2014年12月16、17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效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等四大高考改革配套方案。
2014年全国有16省市实行分省命题,统一命题的有15个;2015年,又新增江西、辽宁、山东3省实行高考统一命题,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增至18个。
2016年全国有26个省份选择统一命题,也就是采用“普通高考全国卷试题”,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份仍为分省命题。
2017年10月19日,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
2018年3月2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对2018年的高校招生做出部署。《通知》指出,要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及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向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省份倾斜;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2019年5月6日,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会上透露,2019年高考报名者达到上千万。
2020年3月31日,受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7月7日,语文9:00至11:30;数学15:00至17:00。7月8日,文科综合/理科综合9:00至11:30;外语15:00至17:00。湖北省、北京市可根据疫情防控情况,研究提出本地区高考时间安排的意见,商教育部同意后及时向社会发布。
2020年3月31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今年高考延期一个月,总体上今年高考后填报志愿和录取时间将较往年整体推迟1个月左右,本科录取预计在8月底结束,专科录取预计在9月中旬结束。高校秋季开学时间相应顺延,预计本科高校9月初至中旬陆续开学,高职院校一般在10月初开学。
2020年7月25日,从2021年起,北京高考英语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考试共计50分,总成绩分值不变。
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1078万人。
2021年9月15日,江西省高考综合改革专题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江西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采用“3+1+2”模式,不分文理科,使用全国卷。
2021年9月,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方案发布,甘肃、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等七省(区)作为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份发布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取消文理分科高考采取“3+1+2”模式。
2022年1月,教育部发布《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明确2022高考全国统考时间,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6月7日9:00至11:30语文;15:00至17:00数学。6月8日9:00至11:30文科综合/理科综合;15:00至17:00外语,有外语听力测试内容的应安排在外语笔试考试开始前进行。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
①先答这个字 词 在文中的意思(若答题的空很长还要描绘画面)
②运用了什么手法
③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有什么好处)
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表现手法
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总论情与景关系:
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
修辞手法: 手法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鉴赏古诗,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
2、理解诗意,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形象。
3、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剖析作者思想。
5、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6、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鉴赏口诀:
.看类型
诗歌内容角度看古典诗歌考查基本类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类表达家乡或亲思念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情类⑨民类 九种类弄要掌握住基本阅读水平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基本定住类型
二.定情
意象找全诗情自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情色彩词语: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忧愁、寂寞、伤、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思想内容诗歌创作核同诗歌鉴赏核诗歌思想内容外乎几面:热祖河山、忧忧民、怀古伤今、反战争、追求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重点某种意义说确握诗歌所描写意象即诗歌所描写形象(、物、景、事)古代诗歌许意象都各自喻意虽种意象喻意同意境能同数情况却其共通处
五.找技巧
首诗歌写坏与所采用表达技巧着密关系表达技巧要表达式、修辞手表现手等三面析
六.品风格
风格指由于作者经历、艺术素养等造同创作特色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陶渊明诗冲淡平王维诗诗画韩愈诗深奥险怪白居易诗通俗鲜明再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词婉约含蓄
诗歌鉴赏或者说细微处要让体作者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表达效与相关些术语: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真挚、魄、催泪、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寻味、言尽意穷
诗歌内容、思想情
、诗歌内容类
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
送别诗叮咛赞颂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思念
咏古诗古代或事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或表达自建功立业愿望或诉自逢慨或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战争诗要表现保家卫豪情要表现舍身杀敌壮烈要表现战士凯旋豪迈要表现战争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家乡、民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战争罪恶
边塞诗则边塞军旅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环境或表现壮丽边塞风光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表现亲思念或表达妇柔情别绪、忧愁伤或表现游异凄楚辛酸家乡亲思念情
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往往表现诗自与众同、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怀才遇、报门伤或者表现其或喜或悲或忧复杂怀或者表现祖山河壮丽表达河山限热则借景(物)表达自远志向自高尚本质
二、诗词见思想情
1、忧伤
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杜牧《华清宫》(安望绣堆山顶千门第 骑红尘妃笑知荔枝)
反映离乱痛苦 :杜甫《春望》(破山河城春草木深花溅泪恨别鸟惊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搔更短浑欲胜簪)
同情民疾苦 :《茅屋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家民族前途命运担忧: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万难登临锦江春色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改西山寇盗莫相侵怜主祠庙暮聊梁父吟)首抚事诗作者写登楼望见边春色想万难浮云变幻免伤喟进想朝廷象北极星座摇即使吐蕃入侵难改变统观念坦露自要效诸葛亮辅佐朝廷抱负澄清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2、建功报
建功立业渴望 :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竟腾蛇乘雾终土灰骥伏枥志千烈士暮壮已盈缩养怡福永幸甚至哉歌咏志)陆游《书愤》(早岁知世事艰)
保家卫决 :王昌龄《军行》(青海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破楼兰终 )
报门悲伤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少识愁滋味》
华消逝壮志难酬悲叹 :苏轼《水调歌赤壁怀古》
理想知愁苦情:屈原《涉江》
3、思乡怀
羁旅愁思 :孟浩《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十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
闺怀 :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夜吴歌》
4、杂
寄情山水、田园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故庄》
昔盛今衰慨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情怀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伤 :李清照《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明月几》
告慰平喜悦 :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5、亭送别
依依舍留念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情深意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任蜀州》
坦陈志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三、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应注意问题
1、解作家平、思想、创作风格辛弃疾曾经抗金斗争前线入死南归遭投降派排挤打击所其词忆火荼战斗或者表达报门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代代特点代代文比唐代力强盛投笔戎知识精神昂扬情豪迈诗尤其边塞诗虽塞外环境恶劣故乡、亲深切思念更同仇敌忾愤慨保家卫决格调高亢情绪激荡宋代则相同积贫积弱、力衰微宋朝已没唐气象知识笔豪迈气少悲凉气雄伟气魄少家愁
3、许古代诗词前面都序交代创作代交代创作缘由交代创作经交代创作背景整作品奠定情基调
4、数作品思想情单其能交织着非复杂情读者原作基础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作家整体创作趣向风格要般固定排除别作品特例存李清照、辛弃疾等都其固风格外创作
握作者写作意图、解读诗词意境、探寻诗词主题八面突破
、 诗词标题突破
标题文章眼睛标题概括作品重要内容标题揭示作品线索标题奠定作者情基调例: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门复竹疑故
滴枝露稍沾阶苔 何入幌拂绿琴埃
标题闻风二字全诗线索理解全诗内涵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思友、闻风疑友;颈联写风吹叶露滴沾苔用意写风;尾联入幌拂埃说风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意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微风形象表现诗孤寂落寞情抒发思念故情怀
二、 诗词描写景色冷暖色调突破
古写诗作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鉴赏首先要找写景词句再体味所写景冷暖进握作者思想情例:
水槛遣二首(其) 杜甫
郭轩楹敞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花
细雨鱼微风燕斜 城十万户两三家
首诗写景主要二、三联诗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花写阔幽美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微风燕斜勾画幅机勃勃春景图看鱼毛毛细雨摇曳着身躯燕微风吹拂轻盈飞翔欢快、自由啊诗通绘制暖色景抒发种历经战乱暂安身闲适喜悦情
三、 诗词所选取意象突破
古诗词许意象都特定含义诗通选取特定意象表达内独特情例:
信秋词五首(其)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卷夜霜
熏笼玉枕颜色卧听南宫清漏
诗首句用梧桐、秋叶些带凄凉悲伤意象渲染萧瑟冷寂气氛第三句熏笼进步烘托深宫寒夜环境结合末句便知由于诗境凄清、愁恨难眠才自南宫(皇帝居处)漏声凄清、漫
四、 诗词所暗示关键词突破
诗词诗缘情发产物能捕捉诗词些能显现诗情字眼便找鉴赏该诗词钥匙例:
江楼旧 赵嘏
独江楼思渺月光水水
同望月何处风景依稀似
首句思字奠全诗情基调我窥视诗内世界窗口诗何思思象联系文知诗由于见与相似景物触发友思念
五、 作品含诗眼句突破
古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字传神句传神些含诗眼句往往能体现作品内蕴及表达技巧例: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登临遍池台何石门路重金樽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杯
诗第三联描写落明二字精练传神该联诗眼落给泗水像落般使静态形象态化;明赋予静态自色彩说徂徕山何青绿说苍绿色彩主意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难发现诗山水写隽美、秀丽衬托与友情谊纯洁邪
六、 作者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经历同()通诗词所表现思想倾向同鉴赏妨作者所处代环境及其经历突破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塞北江南归华发苍颜布秋宵梦觉眼前万江山
辛弃疾南宋著名词坚持抗金复受重用抱恨终词作抒写其力图恢复家统热情倾诉壮志难酬悲愤首词抒发壮志难酬仍忧忧民宏襟怀
七、 诗词典故含义突破
古代诗创作借助些典故表现广泛深刻主题例:
遣 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轻
十觉扬州梦赢青楼薄幸名
诗楚腰纤细典《韩非二柄》:楚灵王细腰饿掌轻典《飞燕外传》指汉帝皇赵飞燕体轻能掌舞诗借用两典故意说明自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十与觉相给久与极快鲜明比显示诗慨深纵观全诗发现诗所遣怀仅忏悔意前程恍惚梦、堪首意
八、 诗词注解突破
诗词鉴赏原诗附注解阅读些注解帮助我解作者、作品关情况便更准确理解作者情及作品内容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 雁引愁山衔月
云间连榻接行杯 醉凉风起吹舞袖
[注]诗写于李白流放途遇赦秋季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诗注解提供该诗写作背景流放途遇赦几字想见诗应带着轻快情写作诗诗笔自万物象赋予命:雁高飞带走诗忧愁苦闷;月山口仿佛君山衔团圆月情意景便衬托诗遇赦极其欢快情
用典故及意象及其所表达含义请自网搜集整理处赘述
诗词赏析三部曲
、读懂
鉴赏首古诗(词)第步要能够读懂读懂鉴赏谈起所谓知汉何论魏晋读懂步至少要达前所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高楼望尽涯路境界①
读懂步着重握两明字
1.明字意
明字意每首古诗(词)要明每字含义达字字落实步候首古诗(词)哪怕字未理解影响整首诗(词)理解比:读《诗经·周南·卷耳》倘若诗采采卷耳盈顷筐顷筐弄明白难理解全诗顷筐种簸箕形状浅筐其形状明尚要紧若知乃种浅筐影响全诗理解诗写门外丈夫怀念采卷耳连顷筐都采满由见焉见丈夫思念深顷筐能确理解我难体察诗门外丈夫怀念情能说真读懂首诗
2.明典故
明典故诗词所用典故要弄明白些诗词用典故我阅读障碍相说要些;些诗词运用典故较且运用颇巧妙弄清楚仅仅字面理解难读懂或者说难确解读其内涵比读宋代词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雨打风吹斜阳草树寻巷陌道寄奴曾住想金戈铁马气吞万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仓皇北顾四十三望犹记、烽火扬州路堪首佛狸祠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矣尚能饭否
词片运用两典故:用三吴主孙权(字仲谋)事重用周瑜等能建功立业;另用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字寄奴)事早家贫凭借自努力东晋领并亲自率兵北伐终推翻东晋王朝自立帝词片运用两典故: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其号)事想前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误听王玄谟言派王玄谟率兵草率北伐结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狼狈堪;另用战期赵名廉颇故实曾赵立汗马功劳赵王再用辛弃疾词运用些典故恰处助于词怀古伤今表现其收复原失强烈愿望与南宋朝廷偏安江左使壮志难酬愤懑情
二、读透
读透鉴赏古典诗词第二步步要达前所说衣带渐宽终悔伊消憔悴境界②何才能读透我至少应做四
1.知论世
知论世语《孟·万章》:颂其诗读其书知其乎论其世清代沈德潜《说诗语》云:题画山水名按者必写登临凭吊意;题画物事实拈者必发知论世意③知论世用于古典诗词鉴赏指要解诗词作者及写作背景解作者包括解作者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解写作背景包括解作品产代背景、作者写作境及同代其作者同类作品等知论世才能读透具体作品比读唐代诗杜甫诗《春望》:
破山河城春草木深
花溅泪恨别鸟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搔更短浑欲胜簪
我解杜甫其及诗写作背景助于读透杜甫具治理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表白:致君尧舜再使风俗淳其诗往往与反映社现实紧密联系起诗史美誉诗风沉郁顿挫《春望》作于安史乱诗住安禄山叛军统治安城解诗及诗写作背景我难理解:何伤别连本情花溅泪鸟惊;何家书珍贵抵万金;何诗仅四十余岁已白且搔更短浑欲胜簪切都安史乱所致伤别与诗其同题材作品三吏、三别等相近所体现诗风沉郁顿挫知论世要求鉴赏者除读诗作品外要尽能读些史书、笔记、诗、词等
2.沿波讨源
沿波讨源语见西晋诗陆机《文赋》:或沿波讨源④南朝·梁·刘勰《文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⑤古典诗词鉴赏沿波讨源指根据诗线索探究作品源乃至作者师承源等读宋代文家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其至今商犹唱庭遗曲能沿波讨源解化用唐代诗杜牧《泊秦淮》诗句:商知亡恨隔江犹唱庭花庭遗曲指《玉树庭花》曲系陈主所作《隋书·五行志》记载:祯明初主作新歌词甚哀怨令宫美习歌其辞曰:‘玉树庭花花复久’歌谶其久兆于《玉树庭花》视亡音王安石词化用杜牧诗句古讽今何才沿波讨源要求鉴赏者读作品能古典诗歌源《诗经》、《楚辞》读起其每朝代具代表性作品要致解阅读些今所写文史、诗歌史等
3.挖掘意境
意境古典诗论重要美范畴作完整概念意境词早见于唐代诗王昌龄《诗格》与物境、情境并提:诗三境:曰物境欲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境极丽绝秀者神于处身于境视境于莹掌用思境象故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处于身驰思深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于意思于则其真矣⑥意境内涵作全面深入解读王维《间词》说:词境界境界则自高格自名句并 境界(即意境)境界与境界造境与写境界我境与我境境界与等意境意境经营何判断首诗(词)功与否重要素
鉴赏古典诗词关键要挖掘其意境意境与另美范畴意象二者同异相同处主要于二者都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统;相异处主要于意境往往整首作品言意象则营造首作品意境具体构件妨看看南宋永嘉四灵翁卷诗《野望》:
秋色冷清湾数峰峦远近间
自山看野水却于水底见青山
诗意象:遥远际冷清河湾远近高低同数山峰自绿水水青山些意象构诗意境:山区秋色壮——高湾清层峦叠嶂;秋色秀——青山映碧水绿水绕着青山转山水水山;诗情愉悦全些诗笔秋萧条肃杀气
4.比勘异同
俗说:比较才鉴别鉴赏古典诗词同题目或同题材作品加比较辨别其异同品评其高读透作品极利进行思想与艺术性全位比较着重诗词主旨、意象、章、技巧、风格等其间两要素加比较说明其特点道尽其妙处比较唐代诗李端《鸣筝》、柳庸《听筝》与白居易《夜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周郎顾误拂弦
——李 端《鸣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限秦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柳庸《听筝》
紫袖红弦明月自弹自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深情万重
——白居易《夜筝》
三首同题材诗(诗题基本相同)都写听筝其着眼点都表现弹筝者精湛技艺描绘筝乐内容听筝意筝借听筝写面三首诗各取所需各侧重李端诗着重摹写弹筝者神态见其意;柳庸诗着重描写诗听筝受并抒写自离情别恨;白居易诗则主要表现诗主公别深情万重写三首诗明显别李端诗主要巧妙用典细节表情达意具诗趣;柳庸诗主要采用新颖贴切比喻形喻筝声与声(杜鹃啼声)喻筝声结合起表达筝悲怨声与诗离别恨结合起化形形;白居易诗则主要运用空白技收声胜声艺术效通比较我便能读透些作品
三、读化
读化鉴赏古典诗词第三步重要步步鉴赏者要前两步基础质飞跃达前所说众寻千百度蓦首却灯火阑珊处境界⑦首诗(词)解读仅仅停留字面理解与其意境挖掘等层面作品能烂熟于作品意境化鉴赏者境界并能其独特角度、别具格语言表现其突表现于完鉴赏文章撰写鉴赏文章鉴赏外表现没步鉴赏程完整且能说功古典诗词鉴赏三点必须强调:
1.言物
言物要少说空少说废做则则短要自读诗词深刻性体写行没必要面面俱更没必要硬做文章
2.灵
灵写作鉴赏文章要模式应根据同作品采取同写作式诗词篇幅言般说诗采用论文式采用其式;短诗词则适宜采用随笔、体等探讨诗词内容与形式言鉴赏文角度笔其两点加赏析
3.语诗美
诗词美艺术其语言美语言作美艺术诗词鉴赏鉴赏文章应像诗词语言美能鉴赏文章写枯燥味诗趣
诗词鉴赏问题答必须先析理解诗词按照式及步骤关于具体诗词赏析答题技巧详见参考资料网址若其问题请给我留言
心理活动细腻写,真实感人是妙篇。
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为使考生在备考中训练有素,高考临场发挥得好,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整理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录
高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如何提升高考语文成绩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解答这类试题有以下三个步骤: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2、 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这种表达技巧;
3、 指出此种表达技巧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注:对于已经指明表达技巧的题目可直接进入第二步作答)
设问方式:
1、 --句在全诗有何作用
2、 --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3、 -诗在结构上有几个层次
方法 点拨:对行文结构的考查,是近年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切入点,一是开头,二是过渡,三是结尾。答题时要看清是在全诗中的作用,还是在上下文的作用。另外,注意诗歌篇章结构的有关知识:
1、 属于开头部分的作用:①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统领全诗;②渲染描写奠定基调;③作铺垫或伏笔。
2、 属于中间部分的作用:①承上启下,作过渡;②照应上文,铺垫下文。
3、 属于结尾部分的作用:①卒章显志;②以景结情;③ 总结 全诗,照应题目或开头。
应答步骤:先指出作用,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分条应答为适宜。
表达方式:含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与之相关的有:倒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工笔、渲染,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2、 诗人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3、 这首诗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
4、 如何从动静关系的角度欣赏本诗
5、 本诗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的
方法点拨: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而诗中最重要的是描写与抒情。描写的技巧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白描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相生等。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对于抒情,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应答步骤:
1、 怎样描写(描写技巧)+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2、 抒情方式+用什么景抒(含)什么情(总分式或分总式皆可)+表达效果。
3、 先确定何种手法或方式,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广而言之,与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同一概念,包含表情达意手段手段的方方面面,诸如:描写方法、抒情方式、写景角度及景情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托物言志;动静关系(以动定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这里我们所说的表现手法是狭义的(我们答题时应理解为广义的,即所有的艺术手法),包括正衬与反衬,联想和想象,虚与实,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扬与抑,明褒实贬,以小见大及对比、用典、铺垫、悬念等。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2、 这首诗怎样抒发--感情的(是怎样来表现--的)
3、 这首诗在手法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我们应特别注意对题干的审视,要分清是对整体发问还是对局部发问,而后结合对诗歌的整体理解来判定所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形成,然后指出其对表现思想内容,强化思想感情,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
应答步骤:手法+手法的形成+表达作用(句意+主旨或情感)。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些)修辞手法
2、 这首诗的--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艺术)手法
3、 这首诗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
方法点拨:在诗歌的表达技巧中,修辞手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修辞及其表达效果,如此喻(效果:生动形象)、拟人(效果:语言整齐)、排比(效果:有气势)、夸张(效果:给人以强烈冲击的感觉)、借代(效果:简练、含蓄),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其次,要掌握修辞手法答题的规范:先明确何种修辞,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的,最后阐释其表达效果(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或表达了何种情感)。
应答步骤:修辞手法+手法形成+表达效果(刻画了什么形象,表现了什么主旨,抒发了什么感情)。
主要考查方向:
(一)品评诗句中某个字眼的艺术效果即赏析诗眼(炼字);
(二)对寻常词语的口味(含义及表达效果)与理解(含义、色彩、情味等);
(三)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从语法角度、修辞角度和语言风格方面设题。具体有四种题型及其变格。
>>>
如何提升高考语文成绩
一般说来,语文水平的提高主要靠长期的基本功,但就高考分数而言,经过最后15天的努力,较大幅度地提升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快速提高语文成绩的基本方法
1、系统梳理语言运用和文言文基础知识,利用零散时间,切实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2、集中阅读现代文10篇左右经典 文章 ,把握其文体特征、基本思路和命题倾向,并对经典题型认真训练,比较自己的答案和标准答案,找出差距,研究分析,找出规律,掌握技巧,形成能力。
3、集中研读涵盖自我、社会、自然等方面的10至15个经典的 作文 素材,重点积累15句相应的 名言 警句,回顾自己中学以来的心路历程,整理以来自己最为关注并形成个人一定见解的问题、现象、理念等,研读发展等级的评分标准,写几篇最能体现自己特点和水平的限时作文,从而提升 高考作文 的应考能力和信心。
4、认真完成3至5套经典语文试题,以保证试卷训练手感和速度(包括月考、模考)。
>>>
高考 复习方法
一、如何打牢“三基”
1深入研究《考试说明》,以《考试说明》为高考复习的指南针,做到不超纲,同时,从根本上体会《考试说明》:
(1)切实理解对《考试说明》中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对了解、理解和掌握做到准确把握。
(2)同时注意对能力和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的要求,深刻理解高考中的“通性通法”。巧妙的应用特殊技巧。
(3)高考中考察能力是以思维能力为主体,高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是对各种能力的全面考察,如运用能力、探究能力、综合能力、应用能力、所有能力的考察都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其中运算能力是一个重点,它是对思维能力与运算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它在考察数和式的运算得同时,以含字母的运算来考察学生的运算能力,同时对算理和逻辑推理有很高的要求。对空间形式的观察与分析,对图形的处理与变换是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察。
④数学科的命题特点是,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意对能力的培养,结合对近几年高考形式及高考题的分析,提供如下策略:
二、提前规划,全面部署
有计划才能有条不紊,有 措施 才能临危不惧。要不然就会处于被动地位,随着高考的临近,心理压力会越来越大,甚至丧失信心,最终导致考试失败。越到后期越要注意,要做到由易到难的深入,然后再由难到易得回归。
高考复习分成三个阶段已经是一个老话题,第一轮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复习,第二轮是进行专题复习,第三轮时进行高考前的模拟训练。高考复习的主要任务不是去做题,而是学会做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1、第一轮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查遗补忘,梳理知识。在这一过程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对概念的理解一定要深刻、准确;(2)明确公式、定理的原理及正逆推导的过程;(3)掌握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寻找它们的交集点。
这一轮的复习一定要把工作做细,通过这一轮的复习能熟练解答课本上的例题、习题,能概括出各单元的知识点以及典型题型及其通行通法的主要解法,很重要的一点还要形成解题的规范化。
2、第二轮
这一轮重点是要突破,整合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和提高。可以针对第一轮复习中暴露出来的知识弱点、整个考试过程中的出题重点、近年来高考命题的 热点 ,以及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考察。在这一轮还要重点的针对规范化、分步得分、分情况讨论等应试技巧的训练。
第二轮要做好从知识单一到知识综合;从部分到整体;从掌握到应用;从纵向思维到横向应用这几点转化工作。
3、第三轮
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全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集合近几年高考题的命题方向,进行高考前的热身训练。
模拟训练要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自身的实际,仿真性的要做几套适合自己的综合性的模拟题,目的不是“押宝”,而是进行综合性的提高。通时要注意对考试技巧的培养,高考高考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考察,更是对临场发挥、应试策略、答题技巧的考察。
第三轮不仅仅是考试,做模拟题,更是要想法设法的“得高分”:怎样审题怎样寻找解题方法关键步骤在哪里
1、重视课本教材,狠抓学生基础,立足中低档题目,降低复习的重心,注重复习的过程,稳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课本为基础,全面整合知识,总结方法,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抓知识点之间的“交集”,这是高考命题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重点。从基础知识中提炼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2、选题要精,方法要准,例题要典型,思路要清晰。
我们在选题时要注意题目的典型性、注意训练的目的性,同时要对学生有针对性,突出重点,注重基础。注意对选题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做到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真正做到“解一道题,会一类题”。
每个学生的能力会有不同,但是高考中出现的“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是影响很多考生的一大问题,所以我们做题时一定要多“回头看”,多及时的总结,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4、时间安排建议
高一、高二两年基本完成新课教学,高三用一年时间进行全面复习,具体安排如下:将高中所学知识分成十章,于次年的三月初左右结束,结束后进行一轮验收考试。之后到四月底进行第二轮复习,即专题综合复习,四月底进行二轮验收考试。再到六月初进行第三轮复习,模拟高考强化训练套题。六月一日至六日调整心理,回到基础,准备参加高考。
三、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1)考试速度。考试讲究的是“任务完,时间到”而不是“时间到,任务完”,要争分夺秒,复习一定要有速度的训练,避免“小题大做”。
(2)计算能力。数学就得做题,做题就得运算,虽然近几年计算量有所减少,但并不是对计算能力降低了要求。要熟练、准确、简捷、快速的运算。
(3)学会表达。高考以中低档题为主,通过审题后获得正确的解题思路相对容易,如何准确而规范地表达出来就显得重要了,因此,要克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问题,从开始就得注意规范化的表达。
>>>
高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整理大全相关文章: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总结
★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方法和技巧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汇总
★ 高考诗歌鉴赏诗眼答题技巧整理
★ 高中语文古诗词表达技巧
★ 高考语文诗歌实用答题技巧集锦
★ 语文备考: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诗词鉴赏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术语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a16caac520b9e58c9a9652b27953e5a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