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春夜洛城闻笛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第1张

译文

第一种: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

能不勾起我的思乡之情吗?

第二种: 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嘹亮的玉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满整个洛阳城。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的主旨或者说主题,就是思念家乡,简言之即“思乡”或“怀乡”。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游子客居洛城听到“折柳曲”的描写,来表达了“何人不起故园情”的主旨。可以说,最后一句的“何人不起故园情”是点明主旨的点睛之笔。

李白的那首被称为“美得令人窒息”的七绝诗——《春夜洛城闻笛》,被选入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思乡”是李白诗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当他抬头看到月亮,马上就“低头思故乡”;而当听到“折柳”的音乐时,又会立马升起了“故园情”。那么,李白为什么动不动就想家呢?难道是“为赋新诗强说愁”吗?绝对不是的,李白的诗之所以能够登上艺术顶峰,就在于他所抒发的情感是真挚动人的,绝不是虚情假意的。

李白诗歌中突出的“思乡”主题,来自他的长期游历生涯。李白从15岁起就离家出游,此后一直漂泊在外,年纪轻轻就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少小离家,老大也未回,“家乡”一直是他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他从老家四川游起,然后经过洞庭、庐山,进入金陵(今南京)、扬州,再往山东,后又到达唐朝的东都洛阳,在洛阳写下了这首美得令人窒息的七绝诗,题为《春夜洛城闻笛》。

那么,李白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周游天下呢?古人看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时有才学的人都喜欢游历、游学。李白出游也是为了多交朋友,拜见名流,希望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然而,李白游遍了大半个中国,却一事无成。这不免让他更加怀念起家乡。于是,当他在洛阳的夜晚,听到笛声时,就不禁思念起家乡。

这是一首七绝诗,一共四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四句诗可以分为写景与抒情两个部分来理解。“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主要是写景。在春季的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在举目无亲的洛阳城里,诗人听到了城里人家飞出的悠扬的笛声,这美妙的乐音,随着春风传遍了洛阳城。诗人描绘的画面似乎虚无缥缈,“谁家”传出的不知道,“暗飞声”也是看不到的,无月的夜晚是黑暗的,在暗夜里飘荡着的笛声,我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我们的眼前分明闪现出一个居家而悠闲的音乐演奏者,居家演奏的人让客居他乡的人顿生思乡之情,这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下面两句的抒情名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动人心魄的折柳曲,谁能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折柳”古代诗歌中经常使用的意象。古人在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风俗。当游子离开家乡、踏上征途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折下一条柳枝送给他,来表达挽留、不舍之意。“柳树”的“柳”与“留下来”的“留”谐音,因此,在送别之际“折柳相送”,就暗含了“留下来”的意思。因此,“折柳”这个意象就有了惜别怀远之意。李白诗中的“折柳”是指古曲《折杨柳》,其内容多抒发离情别绪。流落异乡的浪子原本就思念家园,何况又是在寂寞的深夜里听到这伤离别的曲调,自然更是增添了怀乡情愁。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李白描写怀乡情切的名句,后人也常用这两句诗来形容思念故园的情怀。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全诗如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翻译: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曲,能不勾引起思乡之情吗?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37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