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婴幼儿如何加强感恩情感教育
可以让孩子们写信去感谢他人。
其实在日常生活当中,父母们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感恩意识,那么就需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时刻的鼓励自己的孩子,去感恩那些自己帮助过的人,同时也必须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写一封感谢信去感恩哪些帮助过自己的人,
这是因为如果孩子们能够将自己的感激之情通过一封信去表达出来的话,那么就能够加深他们对于感恩这两个字的理解,同时当孩子们会写感谢信,去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的时候,你就懂得还是对于自己的重要性
在家庭生活当中也要感激自己的家人。
其实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说,如果想要培养自己的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那么最为关键的就是需要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感激自己周围的人,尤其是自己的家人,而如果孩子们懂得如何去感恩自己身边的人的时候,那么他们就会用一颗感恩的心,
同时对于孩子们来说,如果从小学会感恩父母的话,那么他们就会懂得父母养育自己的不容易,并且就能够使得整个家庭关系变得非常和睦,而这种情况也会潜移默化的使自己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别嫌孩子听不懂,你可以轻柔的唱儿歌给她听,看着她的眼睛跟她说话(当然不要太大声,语速语调都要控制),给她看合适的视觉训练卡片,她如果有反应,要积极回应(包括哭闹,别听什么哭声免疫法,个人认为那太残忍了,你回应她,她发出的信号才有效,才会越来越积极),做新生儿抚触操,她会很喜欢你的触碰及拥抱。
从母体温暖而熟悉的子宫中呱呱坠地,一个婴儿,TA是无助的恐惧的。虽然TA具备了所有能使自己生存下去的先天条件,但是TA需要父母的帮助,来使自己作为一个生物体而更好的存活和发展下去。在父母和婴儿这一类似于环境和生物的交互体系中,“情绪”便是他们彼此交互的一项重要内容。
婴儿与生俱来就拥有感受情绪的能力,能够体验到恐惧、害怕、激动等情绪。此外,婴儿在还不能理解言语的时候,便能从父母的语气当中来扑捉情绪的信号。比如母亲突然拔高嗓门和其他人厉声戾气的说话,那婴儿就可能体验到害怕。
能够感受情绪,不代表能够管控情绪。婴儿尚不具备管控自身情绪的能力,因此不能依靠自己来使情绪达到一种“平衡”状态(a state of equilibrium)。他们既不能调节自身情绪体验的强度,也不能调节情绪体验的时长。当婴儿有强烈的情绪体验时,如果他们不能及时得到外界的帮助,那么他们往往会被自己强烈的情绪状态所“吓到”,变得不知所措,继而心生不安全感。
母亲,被视为能够帮助孩子调节情绪的最佳人选。母亲和孩子这样一对组合,其实是一个同步调谐系统。母亲敏感的觉察到孩子的内在情绪状态和体验,继而作出适时有效的回应;这种积极的回应,使婴儿产生了美好的心理和生理体验;而婴儿的这一信号反馈,又进一步强化了母亲对孩子进行同步回应的愿望和能力。这个调谐系统就这样被源源不断的注入了动力,母亲和婴儿彼此依靠彼此影响,共同促进婴儿健康的发展。
当一个两个月大的孩子莫名的哭泣时,妈妈要能够判断出孩子哭泣到底是是因为饥饿还是因为腹胀。有了正确判断之后,妈妈还要能及时的作出回应,来缓解孩子的生理不适,来抚慰孩子的情绪状态。对孩子的生理需要,大多数父母都能及时的进行满足。
但是婴儿的很多心理需求信号,却常常被父母忽视。比如一个六个月大孩子怕生,见到生人会心生恐惧、哭闹抗拒。很多家长可能觉得怕生很正常,孩子长大些就没事了。的确,大多数孩子的怕生也就那么几个月。但是如果妈妈对孩子的这种最初的社交恐惧不予理睬,孩子可能慢慢的产生对外在世界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而这种心理体验又会通过父母的不予理睬而继续得到强化稳固。相反,如果母亲能及时的采取种种行动来减弱孩子对陌生人的惧怕,孩子便会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相信他人。
依恋理论的鼻祖约翰保尔贝认为,母亲和孩子的生理心理信号的同步(attunement),是达到健康安全依恋关系的重要条件。
“同步”,简言之,意味着母亲要跟随着孩子的信号进行反应,而不能根据自己的情绪状态来回应。婴孩,他们的对自己的情绪还有其他需要的表达都是即时的。这和大人不同,婴幼儿是不会思前想后的。这就需要做母亲的,要能敏感的扑捉到孩子的即时信号,并且通过自己的行为进行积极回应。在这种及时的满足中,母亲回馈给孩子的信息是:“我懂你的所思所想”,“你的情绪很重要,你很重要”,和“我永远在这里”等。这样的互动不但会促进孩子社会性健康的发展,也会促进他们大脑的良好发育。
当母亲和孩子处于情绪的同步状态,双方都能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但是,当母亲和孩子不能调谐同步,婴幼儿便会表现出很多压力体验的信号,如哭闹等。如果孩子哭闹不止,很多家长会觉得担心或者厌烦,殊不知,这是孩子需要重新回到同步状态的渴求而已。
这些压力事件,可能是短暂和妈妈的分离,也可能是严重的身心虐待。很重要的一点,对婴幼儿来说,能带来压力的事情不单单是那些消极的事件,也可能是一些他们从未经历过的的事情,比如首次入园、第一次看牙医、第一次坐飞机,等等。
在这些压力环境中,母亲对孩子信号的同步反应,能够让孩子慢慢学会对情绪进行自我调控。反之,如果孩子得不到外界的帮助,他们可能长时间处在无边无际的情绪状态中。比如,当一个母亲把婴儿放下来去接电话的时候,孩子便会开始哭。这其实只是表明,孩子需要母亲回来,重新和他回到同步状态。如果孩子的情绪状态不能很快被平复,那么他可能会体验到自己无法控制的难过。这样的难过一旦加剧,孩子便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内在心理反应后开启了“生存模式”(survivalmode)。
生存模式一旦开启,孩子便会调用自己所有的生理心理的资源,来使自己能够重新被看见、能被安慰、和被满足。如果孩子的所有注意力和认知能量都用在了重新得到关注上,那么他们便不会有充足的心理资源来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了,这其中包括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和社会-心理的发展。生存模式开启后,婴幼儿会大致经历如下两个阶段:高度唤醒和情绪的分离。
第一阶段:高度唤醒,就是对外在威胁的应急反应。此时,婴儿的交感神经系统、心跳、血压、呼吸都会加速。行为表现初为哭闹,继而升级为嘶喊。这种情况下,大脑为了应对压力事件,便会分泌更多的压力荷尔蒙,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水平都上升,使大脑处于基础新陈代谢加速的状态。
压力荷尔蒙,是一种保护机制,使个体短期内能应对压力事件。但是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对他们的大脑是有损伤的。大脑分泌甲状腺素和血管升压素。其中,血管升压素是和恶心和呕吐联系在一起的。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很多婴儿在长时间剧烈哭闹之后,有呕吐现象。
第二阶段。如果在长时间经历压力而得不到缓解时,婴儿便会进入第二阶段:分离。这个阶段,孩子从自己的内在情绪状态中分离出来。他们变得麻木、回避、和顺从。那是因为婴儿感到无助和绝望。婴儿在努力的去修复“不平衡”和“不同步”失败之后,他们变的克制,并且躲避关注,变的“不被看见”。这种情绪上的关闭,是孩子对那些自己处理不了的消极事件的消极回应,和唤醒是相反的状态。
从生物学和进化论的角度讲,分离的过程可以让孩子从无法应对的情形中退避出来,从而能够自我修复和补充心理能量。这种状态,哪怕只是短期的,都是有持久伤害的。此时,具有麻醉作用的内源镇静剂和行为抑制的压力荷尔蒙(比如可的松)水平升高,血压和心跳也会下降。
这种分离状态,不利大脑发育。所有的能用来进行应对的资源都用来重新组织和恢复到平衡状态。这种生物化学的改变,对正在发育的大脑有长久作用。婴儿期,短暂的状态也许会变为持久的特质。所以,早期这种伤害会最终变成性格的一部分而稳固下来。在大脑最脆弱,对外在的刺激最敏感的时候,这种伤害尤为严重。孩子会丧失很多发展和学习的机会。长期进入这种循环的孩子,大脑发育迟缓甚至萎缩,比如那些在福利院因照顾不周而严重忽视的孩子。
母亲和孩子在情绪和情感上的合拍同步,是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关键,对幼儿以及整个童年期都非常重要。婴儿期,依恋有适应性的作用,帮助孩子生存下来并且开始积极的社会化。当孩子逐渐长大,孩子的需求会改变,他们也变得原来越独立,但是依恋仍然至关重要。和父母之间的安全依恋关系,是孩子心中的定海神针。带着它,孩子便不会害怕不会孤单,逐渐学会独立的走向属于自己的丰盈人生。
宝宝很早就有情感的表达了最近看了篇研讨会报导,开会讨论的是婴幼儿的情感开发和培养。一看到话题就很吸引我,因为一说到情感,大家包括我都会认为是比较大以后才会有的,以前的医学研究也说孩子在3岁时才开始有自我意识,也就是那个时候才开始有一些情绪,之前的都是低等反应,就像个小动物一样。但是在专家们的实际研究中发现很多婴儿期的孩子就已经有了一些高级的情绪发生。比如说有一个还在母乳期的孩子,看到妈妈在给别的婴儿喂奶,这个孩子就开始哭闹起来,他产生了嫉妒这种情感。孩子早期情感培养的重要性在于,这一部分的缺失会导致孩子长大会后的性格缺陷。
宝宝的玩并不简单其实孩子早期的生活组成主要活动就是三件事:吃,睡,排泄和玩。前三个活动决定宝宝的能力情绪。也就是要培养好宝宝在吃,睡,排泄上的独立性和适应性,别小看了这三件事,孩子早期如果不能够培养好独立性和适应性,长大后是很难再培养的。最后一个“玩”是个重要的学习机会!其实玩是家长容易忽略的一件事。玩里有非常多的讲究。很大的一个误区就是,爸爸妈妈有时候很忙,没有空陪我们的宝宝,就扔了一些玩具给宝宝让它自己玩,省得他来吵大人。或者经常性的干脆用玩具作为一个亲情的替代品。其实这是种非常错误的做法。玩具是宝宝和亲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还能够开发宝宝的很多能力,比如运动,语言,想象,交流等。这也让我突然明白了早教的作用和意义。早教看起来也只是玩而已,但是怎么教宝宝玩,怎么跟宝宝对话,怎么利用玩培养宝宝的智力,运动神经等,都蕴含在陪宝宝玩这件事里!除了宝宝自身的能力培养,婴幼儿最重要的是要给宝宝和亲人间充分交流的机会,让他深深的体会爸爸妈妈的爱,让他的心充满温暖和力量!那么宝宝长大后,就会是个乐观开朗的人!所以,爸爸妈妈们,再也不要因为忙而忽视了我们的宝宝。陪伴好宝宝的婴幼儿时期,让他感受到我们的爱。等他长大了我们就可以放心的让他们去走自己的路。到那个时候你尽可以忙自己的事业,再也不用为他担心了
3岁前婴儿情绪情感培养的重要性是:3岁前婴儿无论在生活上、情感上和心理上均依赖成人的照顾。对于他们来说,情绪、情感是影响和支配其行为的主要内在力量。因此在托儿所中,幼儿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培育多少技能,幼儿教师的职责在于使孩子经常处于快乐的情绪之中,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发挥成长的潜力。3岁前是孩子生理,同时也是心理的转折点。这个时期婴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迅速,但是大脑皮质功能尚未成熟,仍然留恋做胎儿时在母亲体内的寄生生活,非常需要母爱,需要母亲的拥抱、抚摸,喜欢感受母亲那熟悉的心跳和呼吸,时时吸吮母亲的乳汁。婴儿情感培养策略为:(1)稳定新人所婴儿的情绪,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新环境。(2)教师与婴儿之间建立充满爱和亲密的关系。(3)培养婴儿之间初步的友爱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