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闭眼工程,你的孩是报仇还是报恩

一生的闭眼工程,你的孩是报仇还是报恩,第1张

易经智慧说养育孩子,就是两种,一种是来报仇的,一种是来报恩的。最可怕的是用报恩的方式报仇,用报仇的方式报恩,让你傻傻难分。

在佛学中小孩与父母的关系,多数是债务,无债不来,夫妻都是业缘合成,共消业障的,如果你想想自己,你这辈子对你的父母是怎么的,你是报恩的还是报仇的。只是报仇的一辈子能把你活活气死,一定要想得开。

不管你信与不信,富不过三代,穷不过讨饭,上天有好生之德,损余而补不足。你有名望,富只是有形的东西,报仇的孩子会把你的名声搞坏,把你的财富败光。你一生的闭眼工程失败,养了一个不成气的败家子。报恩的孩子,纵使你贫你弱,他会扶你,会照顾你。所谓的多子多孙,看得见的都是孝顺满堂,看不见的是父母的糟糠。

父辈成功,子辈生性平庸的不在少数,父辈平庸,子辈平庸的也不在少数。如今,一个孩子未来的成就,一部分是来自原生家庭的格局和眼界,而另一部分是走上社会以后的境遇。但事实是在底层成长的孩子他没有更高的思维,除非他自我内省,发现强大的自我。而天才部分是极少数的。走上社会之前的思维和眼界已经把他锁定在底层,想进入高维圈子,他需要遇到贵人又自身需要才能。

我们不得不承认,阶级越来越固化,寒门真的难出贵子了。贫穷与富裕,差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有形东西,而是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又从小定局形成,成人后难以突破。天降降大任,一定是要经历大磨大难的天选之子。

我们多数人活着的人生意义,就是教育培养一个有出息的孩子,不惜一切幸福与代价,让他成为一个品格健全,才华兼备的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生而不养,养而不育是违背天道。把他带到这个世界,就要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让其顺理成仁。只是有些父母思想愚昧,用情感绑架孩子的一生,想让其生而养之。我们尽天命,做人事,孝不孝最后才知。

不管你的孩子看起来是报恩的还是报仇的,当父母的都要问心无愧,这辈子不枉父母的两字。一个家庭的命运,就是父母的组建与构架,需要智慧和爱滋养。而作为晚辈的子女,不管父母给你什么样的家境,你都没有资格埋怨,父母好与不好,你都要孝敬但不是要唯命是从。而那些不配为人父母的只是少数,大多数父母一生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你都要怀着一颗敬爱之心去庇护他们,因为总有一天你也可能成为父母。

报恩的报仇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此生能聚一起,就要各自做好,把各自的业障消掉,看透不看破,放下就是重生,谁都没有谁可以依靠,你只有把自己做好!

家庭就是修行的地方,闭眼工程修得好不好,你往生才知道

身为父母自身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因为孩子的性格本身就是由爸爸妈妈的情绪所引导出来的。所谓性格决定一生,而孩子的性格将会决定孩子的未来,也就是说爸爸妈妈在给孩子做引导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选择用正确的方式来让自己的孩子性格方面变得更好一些,这对于孩子而言有着更大的帮助。如果自身的情绪没有控制好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就会导致自己的孩子出现相应的问题。

不要因为情绪伤害孩子

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选择用正确的方式来给自己的孩子做好引导,千万不要随随便便的就带着情绪去影响自己的孩子。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自身的控制,一定要懂得约束自身的情绪,不要随随便便的就在孩子面前出现一些不好的情绪。因为爸爸妈妈的坏情绪对于孩子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很有可能会直接伤害到小孩子,这对于孩子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所以各位家长一定要选择用正确的方式来给自己的孩子做好引导,要用正确的方式来约束好自己的小孩子,这些对于孩子而言都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希望家长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小孩子出现更好的成长,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小孩子树立正确的性格。

爸爸妈妈不要随随便便就在孩子面前发火,因为爸爸妈妈在孩子面前发火,只会给孩子起到相应的约束,而且也会让小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作为家长要用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小孩子要用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而并非是用自己的情绪去影响孩子,否则的话今后孩子出现了一些问题爸爸妈妈想后悔都来不及。

1

不少家长反映这样的问题:

我们家孩子,一天到晚就知道打游戏,软的硬的行不通,才20岁,这样下去就要废掉了。怎么办?

家长为孩子将来担心,感到焦虑,这当然无可厚非。

等我们情绪平复下来之后,想想看,这个现象背后可能想告诉我们什么事情。

2

首先来区分一下,这个焦虑,是属于孩子的,还是你自己的。

如果孩子非常享受打游戏这个过程,也没有觉得要担心未来什么的。

这只是他人生中某个投入的阶段,只是这个阶段,你没有那么喜欢而已。

这时,这个焦虑很可能就是你自己的了。

你害怕孩子游戏成瘾,影响学业,影响一生;

或许你还害怕孩子让你丢脸;

家里养了一个“废物”,自己将来老了无所依靠之类的;

……

总结之,就是 担心孩子没有按自己所期待的那样发展,所以我焦虑。

这种情况,给家长做下工作,问题还是相对容易解决的。

然而让人更加担心的,是另外一种情况:

孩子并没有多么地享受打游戏,只是除了打游戏,没有其他事情可做。

他在其他方面都很挫败,只能耗在游戏里面度日。

他不是只会打游戏,而是只能打游戏。

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在自我建立上,出现了问题。现在俗称 “空心病” 。

“空心病”一词,最早出自于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的一个报告《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是用来描述大学生中存在的 “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现象。

空心病看起来 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

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抑郁症,但是 问题是所有的药物都无效。

这是一个现象较为普遍,需要长期时间才能改善的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关于“空心病”想要进一步了解的,可以戳这个链接: 案例督导|如果我堕下深渊,你愿意托着我吗?

3

自我一般是指什么呢?

上的解释是,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识。这里所说自己的一切指我们的躯体,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活动。

通俗的说,一个人的自我就类似于一个国家的独立主权。

而自我的萌芽,从婴儿1~2岁的时候就开始了,你会听到他学会了跟你说“不”了。在青春期的时候,又会再爆发一次(俗称叛逆期)。

就像是一个国家现在要争取独立主权了,他会跟父母抗争,如果没有胜利,就还是得受控于父母。而彻底没有自我的孩子,就像一个没有主权的国家,做什么都要受制于人。

那自我建立,具体来说是要建立什么呢? 比如说独立思考,自我决断能力,明确什么想要什么不想要,自我表达能力。

而这一切,都基于有一个强大的自我。

所以你会发现没有自我的孩子,不能自己做决定,要有一个代表权威的力量肯定他;

一些事理没有自己的理解,还要问过你是不是这样的啊,做事情需要经过别人允许才可以做之类的;

害怕冲突,容易委屈自己满足他人,不善于与人交往;

……

总结起来,就是容易呈现出 讨好型人格 的倾向。

4

完全没有自我的孩子是怎么来的?一般是因为父母的控制过度。

控制分为有形的,无形的。

有形的,较为暴力的比如说孩子一不听话就暴打,或者动不动就丢下孩子不管。

软一些的比如说,用 情感绑架 ,“我这么做这都是为了你好”。“我为了你做了……你要懂得感恩。”

或者 打压孩子 ,“你这个没有我的这个好,听我的就是了”“这个事你做不好,我自己来就行”不相信孩子可以做好,企图给孩子包办一切。

又或者 过多地跟孩子谈条件 ,“你做了,我就满足你”。“等我了,我就满足你”。属于有条件的给予。

无形的相对地隐蔽一些,比如说,孩子的行为不合你意,你没有直接口头表达。

你没有说话,只是给出失望/哀叹的表情,又或者直接目无表情, 冷对待。

孩子知道父母有想法,但是又不知道是什么。

他不知道做什么才是对的,心里慌得很。

好了,在你的一番“努力”之下,他终于被你调教成一个“听话”的孩子了。

于是,他习惯了父母给他安排一切,自主意识没有了,变成了为父母而活。

然后, 有一天,他摔跟头了,他觉得父母的那一套行不通了。

他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竟然无能为力。

因为他自我的力量非常地微弱,无以支撑。

5

回到一开始对现象的讨论。

所以当你下次看到孩子整天在打游戏的时候,也许你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不再是不让他玩。

而是, 和他谈谈玩游戏的体验,谈谈他的生活。 大致识别下他是单纯的投入阶段,还是已经走在空心病的路上了。

当你大致了解状况之后,你就不用过多执着于孩子打游戏的这个表层现象了。相反,这是一个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契机。

当你开始意识到问题是出在对孩子的控制上,那么,你可以停止焦虑,把精力放在 给孩子建立一个安全,信任的环境吧。

在这个环境下放手让他去尝试,无条件地支持他,只在他最需要你的时候才拉他一把, 就像一开始你教他走路的那样。

成为他人生路上的桥,而不是他的路。

现在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忽视了情感教育,没有注重对孩子同理心的培养。其实让孩子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问题,会让孩子获益终身。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下情感对孩子的重要性

1充满情感是孩子一生闪闪发光的品质

其实充满情感的人,往往就是比较善良的人,他们总是能够对他人的遭遇有着很好的反馈,能够设身处地去体谅和理解别人的难处。很多父母都说,不奢望自己的孩子以后是个多么成功多么有钱的人,只希望他可以善良快乐,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才能够让孩子成长为善良的人,拥有闪闪发光的好品质。

2有助于让孩子懂得人际交往的智慧

拥有同理心的人,人际交往的能力也会比较强。因为在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不能缺乏这样的同理心。比如当朋友跟你诉说他的苦闷时,如果你表现得非常冷淡,那么朋友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朋友之所以跟你倾诉,是希望自己的苦闷被看见,希望得到你的认真回应。拥有同理心的人,会对朋友的倾诉更为关注,因此能够收获质量更高的友谊

共情能力,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孩子拥有同理心,才能够拥有更好的人生。对别人的境遇产生同情,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才能够得到更多的回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对情绪有更多的了解,有的人情感丰富,有的人则比较冷漠,除了天生的性格原因之外,还有后天的教育问题。让孩子拥有同理心,不仅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善良,更能够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吃香。

相信大家听说过这样一个说法,叫「父母皆祸害」,一句话道尽子女对那些伤害了他们的父母的愤怒和埋怨。这种强烈的负面情绪并非个例。曾经在豆瓣上,有十多万网友加入「父母皆祸害」小组,在其中控诉父母的自私、冷漠,以及他们给自己成长过程中所带来的巨大伤害。在看似风平浪静的亲子关系里,有太多小孩饱受情感摧残,内心堆积着很多负能量需要处理和宣泄。

但可惜的是,主流的声音很少说亲子冲突。我们更多强调「孝道文化」「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而没有教导孩子如何面对自私和伤害性的爸爸妈妈。可以想象,如果整个世界都在说「你的爸妈都是为了你好,你应该懂得感恩」,而孩子体验到的却是父母以爱的名义,打压自己并施加绝对的控制时,他们的内心该是何等的绝望和无助。所以当网络上出现一个能吐槽父母,互相抚慰伤口的平台,他们自然会聚集在一起,控诉原生家庭造成的创伤,把长期以来压抑的不满发泄出来。不过,要是缺乏合理引导,这种对立的情绪很容易被放大到极致,让父母变成孩子眼中的「祸害」,甚至「十恶不赦的罪人」。

《自私的父母》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让我们正视原生家庭伤人的一面,将我们从「父母都是为我好」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这本书帮助成年子女看到,除了爱孩子和无私奉献,父母也有以自我为中心,破坏性非常强的部分。所以不用把责任都归结于自己,因为抱怨父母、无法释怀他们造成的伤害而愧疚不安。你完全可以承认父母自私的事实,并根据书中所说的操作方法保护自己,逐渐从原生家庭的伤害和限制中走出来。

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实战价值。布朗教授把重心放在如何跟自私的父母相处上,提供了一系列的指导原则和小练习。

我总结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调整希望父母认错和体谅我们的心情,降低你的情绪易感性;第二,及时打断负面思维,避免在自我指责、自我贬低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第三,划定清晰的自我边界,不断打破父母自认为能够操纵你的幻想。

首先我们来看降低期望值,接受父母不会轻易改变这个现实有多重要。很多人之所以受伤,是因为他们对原生家庭的幻想落空了。我们多么期待,父母能够是慈爱、体谅孩子的理想父母啊。他们理解控制和打压带给你的痛苦,愿意改变过于自我的人格,并用关心、尊重的方式和我们相处。但现实往往是:有些父母完全不会反省和道歉。他们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意愿生活,稍有违背就会嘲讽责骂。当看到父母根本不会体谅你,和理想中父母的状态相差太远时,我们就会再一次体会到强烈的失望和痛苦。

当然,有些子女会觉得:「我早就对他们死心了。只希望有一天变得很成功,能够狠狠地报复回去,让父母也尝尝被嘲讽和贬低的滋味。」这看似降低了期待值,对于父母会改变不抱任何希望。但从根本上来说,同样是因为父母不是你理想中的父母,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没得到应有的爱,内心充满了极度的挫败感。当这种负面情绪累积到顶点,我们可能就不再奢望用积极的方法获得体谅,而是通过炫耀或者报复的方式,来表达父母不如预期时内心强烈的愤怒。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这其实都是同一枚硬币:我们潜意识里依赖父母,总希望他们是理想中的照顾者,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怀,心里仍然保留着很多幻想。

那该如何降低对自私父母的期待,保护自己少受伤害呢?首先,我们要清晰地梳理出破坏性自恋型父母的特点。比如极度的自我中心:把自身需要凌驾于孩子的意志之上,总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孩子必须服从安排而不能提出反对意见;比如擅长情感绑架:经常说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不满足他们的愿望就是白眼狼,利用愧疚感来达到控制子女的目的;比如永远难以取悦:子女不管怎么做,破坏性自恋型的父母都很难感到满意,总会这里抱怨那里嫌弃,把孩子的努力和付出贬得一无是处;比如缺乏共情的能力:从来不会站在子女的角度上,理解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愤怒,总是用权威来压制孩子的负面情绪。理解了这些特点,我们就能清晰地意识到:指望自私的父母变成理想中善解人意、尊重孩子的爸妈,充分共情你的愤怒和痛苦并不现实。自己应该打消这种幻想,不再被期待落空的失望感一遍遍折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05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