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心理学书籍

荣格心理学书籍,第1张

荣格心理学书籍

荣格心理学书籍一:

 《心理类型——荣格作品集》

 当现代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的著作和学说在我国引起强烈反响时,这一流派的另一位泰斗——荣格的思想迄今却鲜有介绍。为此,让我们把荣格这一在西方思想界有着深远影响的代表作《心理类型》奉献给广大读者,以便使读者可能较全面深人地了解这位心理分析的杰出天才。

 荣格在西方思想界堪称怪才,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而又晦涩难懂。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他一直讳莫如深,怯而止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惊奇地发现,当代许多新思潮、新流派、新观点都或多或少地与荣格的思想有关,或从他那里得到验证,荣格的思想成了许多著名思想家的先导,荣格似乎成了一位预言家。这样,即使在西方,荣格也仿佛成了一位新发现的人物,他的理论体系正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

 1959年初春的一天,英国广播公司邀请我为英国电视台前去采访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博士(DrCarl Gustav Jung)。他们要求采访要有“深度”。当时,我对荣格其人与其著作已有所了解,因此,我立刻起身前往坐落在苏黎世美丽湖畔的荣格家园,去结识这位不凡之人。我们之间的友谊从此开始。我十分珍视这种友谊,同时我希望,这种友谊能给处于生命暮年的荣格带来某种快乐。电视采访获得了成功,由于情境机缘的古怪结合,这部著作成了采访成功的终极产物,但除此之外,在我讲述的这一故事中,电视采访并不占据更多的位置。

《人格理论 by Ryckman, C/8, 陕西师范》

 《人格理论》分成五篇。本书第一章以引论开篇。第二篇中的第2章至第9章讨论的是心理动力学理论家,排在首位的是具有独创性的人格理论家弗洛伊德,后面是阿德勒、荣格、克莱因、玛赫尔、科赫特、科恩伯格、道尔拜、霍妮、弗洛姆、沙利文和埃里克森。他们都强调行为的无意识决定因素,而且都在某些方面受弗洛伊德的影响。

 第三篇探讨的是行为和认知学习理论。这一组讨论的是斯金纳的激进行为主义的研究、班都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和米歇尔的认知一情感人格系统。

 第四篇,我们讨论了特质理论,其中包括卡特尔和艾森克的特质和因素理论以及奥尔波特的个人倾向理论。

  荣格心理学书籍二:

 《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

 本书辑录了荣格的十一篇专题论文,内容涉及哲学、心理学、东西方宗教等方面,都是荣格在相关主题中的代表作。荣格对精神和心理活动的阐述分析已经超出了心理学的范畴,进入了哲学的领域,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境界。同时荣格也十分推崇东方哲学,他对东方哲学和宗教的独到阐述对今日的东方文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荣格谈心灵之路》

 《荣格谈心灵之路》讲述了: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的自在的黑暗中点亮一盏灯。思想的动摇并非正确与错误之间左右不定,而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之间徘徊。没经过激情炼狱的人从来就没克服过激情。由于具有思考的能力,人便得以迈出了动物界。适用于一切的生活处方并不存在。性格决定命运。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I+We=Fully I(我+我们=完整的我)。外向直觉型个性适合于当今许多革新***物。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两者互为对方的影子。

《欧洲的心理学界 by 李绍昆》

 《欧洲的心理学界》一书,在有限的篇幅里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既评论了在心理学史上产生着重大影响的心理学家,如科学心理学的创立人冯特及其民族心理学,精神分析的创立人弗洛伊德及其无神心理学,心理分析的建立者荣格及其宗教心理学;又评介了在中国心理学界尚知之不多和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三位欧洲心理学家,即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海灵格的家谱治疗,柯洛特及其精神心理学;还对西方心理学作了简要的溯源,并且最后展示了欧洲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向。前面三人和后面三人的选取各有侧重,有助于窥见欧洲心理学的一些重要方面,而非一部系统欧洲心理学史的写法。这也许是书名为《欧洲的心理学界》的一个缘故吧。

;

**艺术家都是心理学大师,通过光影声营造出幻想的世界,让人直面那些无法直视的人性。

精神分析便是直面人性的艺术:欲望的真实、情感的真实、人性的复杂矛盾冲突……在精神分析中,人们得以直面潜意识如同直视骄阳,从不自知的状态下看清自己,不再受潜意识所控制。以下 25 部精神分析主题**花费阿苏大量精力和时间汇总而成,希望大家喜欢。

一、《佛洛依德》

1962年由约翰·休斯顿导演,超级帅哥蒙哥马利主演。

阿苏点评:叙述了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初期研究,阐述了俄狄浦斯情结。这部**只有英文版,展现出精神分析初始时的发展状态,以及弗洛伊德求学、思考、怀疑自己直至寻找到精神分析的道路。

二、《玛丽公主》

法国导演柏诺瓦·贾柯2004年执导。这是阿苏看过的最经典的精神分析**,暂时没有之一。

阿苏点评:这部**讲述的是弗洛伊德晚年的故事,根据法国玛丽公主的日记改编。

法国公主玛丽·波拿巴因长期受抑郁症和性冷淡的困扰,每隔半年就要做一次手术,脾气怪异,性格倔强,私生活混乱。她在弗洛伊德的陪伴下成长,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将精神分析的疗法精细的展现在观众面前。玛丽公主后来成为法国精神分析的***,很有个性和嚣张的公主范,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在学会选举中直接推荐自己的情人做领导,而且反对无效,牛逼冲天啊!在二战期间,弗洛伊德由于固执,差点就挂了,玛丽公主心急如焚,不断地动员老头子,最后因为安娜被盖世太保带走,弗洛伊德六神无主,同意离开维也纳,并动用自己所有的资源,包括希腊、法国、墨索里尼、罗斯福,最终将弗洛伊德从盖世太保手中拯救出来。

影片还原了一个真实平凡却充满智慧的小老头弗洛伊德,固执可爱温柔,还会发点小脾气。玛丽公主聪明强悍,以自我为中心。但作为一个公主,悄悄躲在楼梯间保护弗洛伊德那一幕,我看得眼泪都流下来了。

整个法国的精神分析发展都与玛丽公主有关,她在影片中的情人鲁文斯坦,这个人是拉康和法国第一批精神分析师的分析师和老师。

三、《穆赫兰道》

著名导演大卫·林奇最具知名度的佳作。

阿苏点评:《梦的解析》的经典诠释,什么叫凝缩,啥是移置,显梦和隐梦的关系……导演的情节设计和拍摄手法让人惊叹。“你看到的都不是真的。”此**错综复杂,像一个迷宫,最后才真相大白。一般第一遍看不懂,仔细琢磨,看个三五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那种感觉和味道,啧啧。

四、《搏击俱乐部》

大卫·芬奇导演,不是大卫·林奇哦,男主角是布拉德·皮特。

阿苏点评:这部片子很经典,充斥着幻觉、暴力、死之本能、失忆、自我催眠,压抑之后的巨大自我毁灭和反抗。

杰克是一个幼年惨遭父母遗弃的30岁大男孩。深藏在内心的被压抑的愤怒,被他所在的缺德汽车公司点燃。然而独自生活的他又不得不依附着那样一个畸形的公司生存,每天重复着缺德而又机械的工作,最后通过幻觉和暴力来表达愤怒。两个分离的人格不停地上演着不一样的生活,然而他却不自知。

五、《爱德华大夫》

1944年由著名悬疑大师希区柯克执导,大明星英格丽·褒曼和大帅哥格利高里·派克主演。

阿苏点评:大学推荐心理学本科生必看的**之一。这是一个有关心理分析的惊险故事,是**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学为主题的影片之一,上映后曾引起很大的争议,但这不妨碍它成为四十年代的经典影片之一,它对后来的精神分析影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梦是可以恢复记忆的最佳线索,你是谁?在逃避些什么?这些秘密都深埋在你的脑海里,只是你不愿去面对。人有时会不愿面对现实,因为事实会触痛他们的伤口,因此他们为了忘却一切,反而会生病。梦可以告诉我们你到底在逃避些什么,但只能显示出片段,将此片段加以组合成型,恢复原来的样子,然后再找出其中的意义,而且越奇怪的梦越有帮助。”

六、《西北偏北》

还是希区柯克的经典之作。

阿苏点评:影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亦被看作**史上的悬疑片典范。此片也因为它“文化上、历史上、美学上”的重要价值,被选为美国国家**保护局典藏。精神分析中俄狄浦斯情结的经典注解,也体现了一个男孩到男人的成长和救赎。

七、《精神病患者》

悬念**大师希区柯克代表作之一。

《精神病患者》,又名《惊魂记》,采用黑白胶片和小成本电视**的制作模式拍摄。影片公映后获得巨大成功。

阿苏点评:故事描述一名**公款的女郎在逃亡期间投宿于汽车旅馆,却在浴室中被精神分裂的狂人杀死。她的妹妹和男友加入警方的调查,在逐步侦查下终于揭露狂人的真相。里面涉及到恋母情结、死之本能、象征等等。后来还有三部续集,讲述这个杀人犯的历史。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

八、《后窗》

又是希区柯克导演,惊悚片哦。它是理性探究“窥视”主题的代表作之一。“男人观看女性,女性则观看自己。”——约翰·博杰

阿苏点评:窥视癖(偷窥)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本能。弗洛伊德认为窥视癖满足了人内心潜意识的需要。成为心理医生、成为摄影师或模特画家,都是偷窥本能的一种升华。人们通过视觉的隐秘偷窥来得到性的满足感,如同孩子总喜欢知道那个不能看的抽屉里到底藏着什么一样,那是多么令人激动与兴奋的一刻。

九、《雨人》

巴里·莱文森1988年执导,由达斯汀·霍夫曼和汤姆·克鲁斯主演。

阿苏点评:浓浓的兄弟情。自闭症患者哥哥雷蒙以及弟弟查理的心理世界。**揭开了他们童年创伤的秘密和心理防御机制,从而探究查理对雷蒙情感转变背后深沉的心理原因,看完有种悲喜交加的感受。

十、《黑天鹅》

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

阿苏点评:“两个女人呆在一起,就像在两只同一个篮子里的猫一样。”《黑天鹅》讲述了一个关于母亲和女儿的共生关系。女主角是一个资深芭蕾舞演员,她发现自己被困在了与另一个舞者的竞争状态中。随着一场重大演出的日渐临近,许多的麻烦也随之加剧。并且她不确定竞争对手是一个超自然的幻象,亦或只是她自己出现了错觉。一个女孩与母亲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仇母情结)……影片也运用了拉康学派的镜像理论,幻觉、自虐在影片里随处可见。

十一、《危险方法》

大卫·科南伯格导演,凯拉·奈特莉、维戈·莫特森和迈克尔·法斯宾德等联袂出演的剧情**。

阿苏点评:影片讲述弗洛伊德、荣格和萨宾娜的关系,以此来呈现精神分析发展初始的故事,这部**真正的主角并不是弗洛伊德,而是一位名叫萨宾娜·斯比因的犹太裔俄罗斯女子。作为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病人,这位女子给了两位心理学家极大的启发,却也促使荣格最终在理念上与恩师弗洛伊德分道扬镳。里面有精神分析初期的叛逆人物奥托格·罗斯,他弑父情结的典型代表,当时他倡导释放本我,引发巨大的争议,对荣格有一定的影响。

十二、《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2006年的德国**,由汤姆·提克威执导。看完之后感慨不已。

阿苏点评:一个从小被遗弃在巴黎最肮脏、最恶臭不堪的地方——鱼市场上的孩子,嗅觉超乎常人,异常灵敏,闻过一遍的香水就可以直接复制出来。童年缺失导致的人生悲剧,因为忽视和痛苦,导致同情心的丧失,快感区域上行固着在嗅觉上。主角对完美香水有强迫性追求,通过谋杀13名处女达成理想,最后当他可以为所欲为时,却以生命作为代价赎罪。

十三、《老男孩》

韩国导演朴赞郁拍摄的经典**。“笑,人人陪笑;哭,独自落泪。”

阿苏点评:心理承受力低的朋友慎看,这**虐心啊。**和杀戮,精神分析永恒的主题,俄狄浦斯情结的经典表达,俄狄浦斯挖掉自己的双眼,吴大秀割掉舌头,那碎了一地的玻璃,如同破碎成无数块的心:因果、罪恶、**、赎罪……一个是姐弟的**之爱,一段是父女的**之情。为了姐姐而复仇,设计吴大秀父女**,大秀宁愿做狗也不愿意让女儿知道真相,亲手剪掉了自己的舌头,而幕后黑手李宇真在大仇得报之后开枪自杀,大秀事后找催眠师选择遗忘的方式去面对,在信里说:“纵使我是禽兽,难道我就没有资格生存吗?”影片最后的那个笑容,让人心碎。

十四、《贝壳和僧侣》

1926年的无声老**,法国杜拉克导演,先锋派**代表作。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超现实主义的故事片。时间很短,只有三十多分钟。

阿苏点评: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性无能的僧侣,他渴望得到的一个女人,恰恰是另一个人的情人。此人不断变化为传教士、将军和监狱看守同他作对。导演对主人公的性心理作了充分的探索,运用一系列非现实的画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梦幻世界,并设计许多超常的动作来刻画性压抑者的变态行为,如主人公无故打碎了酒窖里一个又一个的玻璃球,或者穿上一件拖到脚跟的大衣在大街上乱逛:暴力、杀戮、恐惧、美女不断变幻……全片没有情节,也无人物性格塑造,仅用意识流的方式去呈现,充满弗洛依德主义的潜意识迷狂的幻觉场面,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象征性地表达。

十五、《毕业生》

1967年由迈克·尼科尔斯执导。

阿苏点评:影片通过描写大学毕业生本恩的移情性恋爱经历,体现了恋母情结、阉割焦虑、救赎和成长等相关精神分析主题。影片最后的名曲《斯卡保罗集市》特别动人。坐在公交车上,音乐响起,好有感觉。

十六、《天地无伦》

拉里·克拉克导演。是一部反映青少年“青春残酷”的影片。

阿苏点评:一部充满着性、暴力、仇恨和爱的**,家庭悲剧,俄狄浦斯情结的深刻呈现,性本能是人类永恒的动力和悲剧所在。人生还能更悲催些吗?一切都有希望。

十七、《美国丽人》

萨姆·门德斯导演的第72届奥斯卡金奖**,凯文·史派西主演。

阿苏点评:影片中一个正在经历中年危机的男性心已死去,却遇到一位让其神魂颠倒的小女孩,是他女儿的同学,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洛丽塔情结”的真实注解,面对着死亡焦虑和生活乱麻的中年男性,通过迷恋青春女孩来重新燃烧自己,也有对女儿**的投射,妻子的出轨,女儿的叛逆,最后一声枪响,原来最恨同性恋的其实就是同性恋。影片中充满了**、弑父、同性恋、压抑、逃避、杀戮,拍得非常之美。

十八、《国王的演讲》

《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由汤姆·霍珀 执导,科林·费斯、杰弗里·拉什主演的英国**,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阿苏点评:一个国王竟然有当众讲话焦虑,无法对国民进行电台演讲,只能找心理医生来解决问题。国王为何有这样的问题呢?原来有一个苛刻高要求的爸爸,当他试图表达时,前国王说:放松、好好加油、快点!那种语气和表情,多么高压的姿态和氛围,让人死的心都有了。国王也有童年创伤,也有俄狄浦斯情结哦。不能正常言语的原因,是恐惧自己内在的弑兄和弑父情结,恐惧自己的优秀而能取代他的哥哥。当他处于愤怒生气的状况下,在骂脏话的时候,表达却非常流利。他将自己的攻击性压抑之后,表达就会出现结巴的问题。最后,在心理医生和演讲家的帮助下,国王一步步地走了出来。

十九、《吮拇指的人》

美国导演迈克·米尔斯。男主角凭此片得了柏林**节影帝,一部温情成长的影片。

无论今年几岁,长大成人真不是件容易事!

阿苏点评:吸吮拇指代表口欲期的固着,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出现问题,在紧张焦虑的状况下退行到婴幼儿的阶段,通过吸吮手指获得安全感,其实男性的抽烟何尝不是如此呢。男主角贾斯丁17岁了还在像婴儿一样吮吸大拇指,戒不掉,周围人都要疯掉了。基努里维斯做心理医生哦,涉及到青春期少年的成长困惑和过程,揭示青少年心理问题中的家庭原因对其的影响。有点小温馨,看的时候会很有共鸣哦。“因为人们都讨厌问题,为解决问题人们都在寻找完美解决方案,但实际上没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没有答案的状态下生活,带着问题生活和面对,这个选择怎么样?

二十、《钢琴教师》

法国**,迈克尔·哈内克导演,此片有风险,要看需谨慎,耶内里克的名作。

阿苏点评:此片与《黑天鹅》有得一拼。女儿和母亲的关系,总是一段扯不清的心理痛苦纠缠。一个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亲极端变态严苛的钳制下,心灵是如何被扭曲,情爱是如何被变异的。被压抑和禁止的东西总是对人有过度的吸引力,女钢琴教师和英俊年轻的男学生来了一场虐恋,在母亲的面前毁灭自己(殴打的那一幕)。遭到男主角无情的抛弃,影片最后一个孤独眺望的女人用刀深深地插进自己的胸口,独自离去。

二十一、《毁灭》(又名《烈火情人》)

法国路易·马勒导演,是欧洲**的绝美之作。

阿苏点评:讲述父亲、儿子和儿媳三角关系。将一部直面人类最大的禁忌——**的影片拍得如此精美、如此震撼。在罪与罚、痛与快之间体现一种心灵的裂变,并为这种裂变寻求到有意识的,更多的是潜意识的,也就是人称其为人的心理依据。

二十二、《一条安达鲁狗》(1929)

大师路易斯·布努艾尔的超现实主义影片。

阿苏点评:根据佛洛依德梦的解析的象征理论拍摄出来的无意识流**。它是法国先锋派**运动中出现的超现实主义**的一部代表作。影片无任何情节,只有一组组无逻辑无理性的镜头,以及奇特怪诞形象的不谐调接合:男人想去拥抱他渴望的女人,却被系着南瓜的长绳绊住。从手心的洞中爬出的蚂蚁,一只死驴血淋淋地堆在钢琴上,一个男人拿着一把剃刀割裂女人的眼球…

二十三、《致命ID》

《致命ID》是美国导演詹姆斯·曼高德推出的一部以杀人游戏为主要内容的惊悚剧情**,由约翰·库萨克、雷·利奥塔和阿曼达·皮特主演。

阿苏点评:一个童年受过巨大的心理创伤的罪犯,在汽车旅馆残忍地杀害了6个人。他的头脑里存在着10个不同的人格:一个不知道生命意义的警察、一个想退休的妓女、一个杀害警察的罪犯假冒警察、另一个罪犯、假扮旅馆老板的小偷、理想化的女性大明星、机械木讷听话的父亲、性格暴躁的母亲、一对情绪激动的情侣、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10个人格在幻想的汽车旅馆里互相残杀,只剩下一个人格存在,最后的结局让你大吃一惊。

童年的创伤让人的性格扭曲,内在的负罪感、痛苦冲突、无法直面自己的感受,导致人格的分裂和分化,成年后的杀戮。没有重新还原的治疗往往都是无效的,内在创伤的修复不只是人格的整合,而是人格的重建,否则都是沙上建房子。“当我走上楼梯,我看到一个不在那里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里,我希望他会永远消失。”

二十四、《提线木偶》

韩国导演权英乐的作品。

阿苏点评:我们是潜意识的提线木偶,也可能是他人的提线木偶。男主角任志勋是一个精神科医生,利用催眠进行治疗。女主角贤贞是他的好朋友的女朋友,一个提线木偶师,看似温柔娴淑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控制欲极强,残忍杀戮的人格。

影片在俄狄浦斯三角关系中进行,恋母情结、恋父情结交替出现,底层的创伤没有得到治疗,男主角的嫉妒占有控制欲出现后,通过催眠占有女主角,在咨询关系中发生性关系,让贤贞成为他的性奴隶,这实际上是一种极度缺乏安全的表现。贤贞对于亲密的恐惧、依恋的渴求和性的需求被严重压抑着,当全身心奉献而被抛弃后,重演了原生家庭的悲剧,内在阴暗的人格出现,通过杀戮完成控制。

二十五、《洛丽塔》(也名《一树梨花压海棠》)

1962年出品的**,由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Kubrick)执导,改编自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在1955年发表的同名小说洛丽塔。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不伦之恋。后来1997年又重新拍了一遍。

阿苏点评:萝莉一词原型就是来源于此片。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它的悲剧深渊乃是源于——“欲望”。在所有涉及色情的语言之下,是作者关于“欲望”主题的严肃叙事。男性的中年危机,通过追求少女来得到生命的活力,在**的驱使下变相地谋杀了妻子,最后女孩却与另一个中年男人合谋逃离了继父的控制,引发一系列悲剧。

文:苏剑锋丨壹心理专栏作者

疗愈的因果

自我疗愈的终极大法有绘制曼陀罗、零极限清理、回归当下、自我对话。读一本好书,可如良药能治伤痛、能抚平伤痕。有哪些心理学作品可学习又可疗伤痕呢?

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修蓝博士的《零极限》以及埃克哈特·托利的《无声胜有声》和《当下的力量》这几本心理学作品。

自我疗愈背后需要疗愈的伤痕,有些伤痕是缘于原生家庭,有些伤痕是个人成长路途里的某些经历引起的。但许多人因为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幸,即便长大了也难以走出,甚至是跟随着一生。

心理创伤有如抑郁症、社交恐惧症、自恋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躁狂症、精神分裂症、多重人格分裂症等。一般来说,普通人遭遇过的痛苦,只会引发抑郁症、社恐、自恋人格之类的症状,轻度、中度与重度之间。

幸运的人用童年疗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疗愈童年。可想而知,童年时期的重要性,童年是一个人刚接触人事物达成一个人对世界的初始印象,以及比较深刻的经验。

良书以愈心

其中《为何家会伤人》一书里,解读了原生家庭带来的潜意识影响,这一本书让我们看到过去的魔法,让人亲自回悟了曾经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同时也是温柔如春风的,它让人看懂了伤痕所在,它如知心人懂得你的委屈。

而从《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这一本书,可以得知道关于心理学各种类型的创伤或天性使然的独特,以及可以通过上面的实践说明去付出行动帮助自己或身边的人。

其中《零极限》里的“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寥寥数语,通过不停对潜意识里的自己,过去那个无助的自己述说。用寥寥数语重复使用以清理内心的不平和,来重新回归感觉到爱与自己。

当读《无声胜有声》其中的一段,找到了我是谁的答案。你不是你的思想、情绪、感知和经历,你不是你的过去和将来,你就是生活,你是一切事情发生的空间,你是你的意识,你就是当下。

同时,《当下的力量》告诉我只有当下才是真实的,过去与将来,在当下这一刻是无力的。无论如何不忿懊恼,过去终将过去;而未来的一切,都是由当下来创造的可能。

《音乐的情感与意义》不是从哲学角度而是从心理角度,不是从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角度而是从欣赏者的审美经验的角度来探讨音乐的情感和意义问题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在关於本书作者伦纳德‧B.迈尔的条目中写道:「他因为在《音乐的情感与意义》一书中阐述的有关音乐的意义的理论而最为著名,……六十年代,在美国,迈尔关於音乐的解释,最为广泛地被接受。」本书出版三十多年来,作为西方音乐美学代表性著作之一,在美国十分流传,许多大学把它作为音乐美学、音乐分析学甚至音乐教育学的重点读物之一。本书现已译成波兰文及塞尔维亚-克罗迪亚语出版。

本书作者伦纳德‧B迈尔(Leonard B.Meyer,1918-)英国著名音乐美学家、理论家和文化史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本雅明‧弗兰克林音乐与人文学科教授,曾荣获美国文理科学学会会员、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等荣誉称号。作者先後在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密执安大学等处任教,并曾被邀请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印第安那大学等作过声誉很高的系列讲座。除本书外,他已出版的著作有:《音乐的节奏结构》(1960,与G.W.库珀合作,已译成日文出版),《音乐、艺术与观念——二十世纪文化中的样式与预言》(J967,已译成朝鲜文出版).《音乐的解释;文章与考察》(1973),《风格与音乐:理论、历史和意识形态》(1989)。此外还在美国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及音乐评论文章数十篇。

二十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哲学领域中经验主义盛行,理性主义相对削弱,心理学各种流派蓬勃发展。美学界摒弃了过去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对”美”的探讨,转而重视对审美经验和艺术问题的研究。音乐美学也具有相应的转变:强调从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研究音乐;强调从音乐的事实出发研究音乐自身的规律。本书正是带有这样的时代特徵。作为美国战後第一代音乐美学家,迈尔具有强烈的开创意识,他在重新审视以往音乐美学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大胆而谨慎地吸取和运用当代认知心理学、情感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最新成就,同时又坚持从音乐的实际出发。他广泛地参考和借鉴了自本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比较音乐学及音乐分析学的研究成果,打破传统的欧洲中心论,尽可能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广阔多样的东、西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这样作,不仅开阔了读者的视野,给音乐美学的研究带来新的气息,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得他从丰富的音乐实际中概括出来的理论更具有普遍意义。

关於音乐的意义问题,音乐界长期存在著自律论与他律论之争,本世纪以来,几乎形成僵局。这种形势迫使有创见的音乐美学家另辟蹊径去探讨音乐的本质问题。迈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了一条将二者取长补短统一起来的路子。他首先针对自律论与他律论各自面临的难题,提出了两种意义(绝对意义与参照意义)并存的主张,并且深入细致地论证和分析了音乐的绝对意义(与自律论某些观点相似)的构成、性质和特徵,及其与音乐的情感反应的关系等等。这对於人们理解和掌握音乐的形式美、音乐形式的表现意义及其在审美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很有启发。在这一方面,可以说,他深化了汉斯立克(EHanslick)理论中的合理部分,而又批评和纠正了汉斯立克的偏激的主张。对於音乐的参照意义(与他律论基本观点相似),作者是竭力为之辩护的。虽然他已经声明本书的重点放在绝对意义及其所唤起的情感反应的问题上,但是他关於参照意义的论述是真切而富有创见的。他从理论上阐明了音乐激起人们参照性情感反应的途径及其所具有的间接、复杂和多样等特性。这样作有利於探讨他律论所面临的难题,同时又便於克服某些片面而夸张的认识。

作者认为音乐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音乐的意义存在於音乐的参加者(作曲者、演奏者)与欣赏者的交流关系之中。本书直接从音乐作品的接受者、体验者和欣赏者的角度来考察音乐的审美过程,重视音乐听众的参与意识,强调欣赏者主体所起的作用。迈尔关於欣赏过程中听众的知觉、注意、想像、期待和情感体验等心理过程的论述,以及对欣赏中的个人性及其对音乐作品内容的填充和丰富等问题的探讨,无疑对我们音乐创作、批评和音乐美学研究等领域都会有所启发。可贵的是,他的主张与六十年代才兴起的接受美学有相似之处,但又避免了後者一些走入极端的趋向。他虽然强调听众的参与和创造的作用,但他认为在整个审美过程中,起著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音乐作品本身。

在论述音乐如何唤起人们情感反应问题时,迈尔论述有关音乐中的期待的理论。尽管人们在欣赏过程中对这种感知现象的产生,早就有所觉察,但是把它提高到理论上并且加以比较系统的阐述,在过去音乐美学著作中还是少见的。其它关於音乐的风格、音乐的装饰、音乐的小调式等问题的论述,作者也都有他独特的见解。难怪此书出版以後,不仅受到音乐美学、心理学和美学界的好评,而且也得到民族音乐学、音乐分析学家们的欢迎。

最後,本书虽然涉及到了音乐中的两种意义的关系问题,但可惜没有展开论述,这有点美中不足。读者必然会问是否所有的乐曲都并存著两种意义特别是对於没有歌词、没有标题的纯音乐来说,这两种意义如何并存於同一个音乐过程之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人们能否通过这两种意义的相互结合、渗透、转换等去进一步领悟乐曲的内容呢也就是说,听众如何把握这两种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来领悟乐曲的深层意义呢作者在本书末尾提醒人们注意的那个问题,即,如何解释一首乐曲中感情(或内涵、心境)连续的基础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实际上正是与音乐中两种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问题有关。当然,这就牵涉到如何进一步探讨音乐的表现与形式、音乐的情感与形式亦即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如何高度统一的问题了,而这正是音乐美学中最难对付的问题之一。

翻译音乐美学著作,对我来说,难度是相当大的,所幸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迈尔教授的亲自指点和帮助,这对於准确地理解作者意图无疑是极有帮助的。我还要感谢钟子林、王次炤、俞人豪、陈自明、安平、尹鸿书等同志,为的是他们或同我切磋译文,或为我提供亚、非、拉音乐的知识。此外我还应当感澍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江溶、冯棠及其它有关同志,由於他们的耐心审阅及承担各种繁琐的出版事务,使得这本译著能及早地与读者见面。最後,我谨以这本译著作为向第四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座谈会的献礼,并诚挚地欢迎广大读者对它提出批评。

这个系列最后剩余的这10位心理学家, 也都是尚没有中文译作。期待出版社能够择优引进。

Pargament的专业领域在于分析宗教信仰在心理健康和应对压力是的作用,他开发了“RCOPE调查问卷”来进行宗教研究。

Pargament出版的书按照年代倒序有:

1、《APA心理学、信仰与灵性手册》APA Handbook of Psychology,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3

2、《灵性融合精神疗法》Spiritually Integrated Psychotherapy: Understanding and Addressing the Sacred (Guilford Press, 2007)

3、《宽容:理论、研究和实践》Forgivenes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Guilford Press, 1999)

4、《信仰与应对的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Coping: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Guilford Press, 1997)

5、《心理健康中的信仰与预防》Religion and Prevention in Mental Health: Research, Vision, and Action (Routledge, 1992)

Posner主要关注的是心理学中的注意力及其神经生物学关联,他开发了几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和方案,如眼电图(EOG)。

Posner的几本主要著作如下:

1、《社交世界中的注意力》Attention in a Social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2、《人类大脑的培养》Educating the Human Brai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6)

3、《注意力的认知神经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Attention (Guilford Press, 2004; 2nd ed, 2011)

4、《大脑的影像》Images of Mind (WH Freeman and Company, 1994)

Rosch研究大脑如何建构世界的,如对于分类的认识。相当于用科学的方法重新阐述了康德的理论。

她的著作有:

1、《具化的心智》The Embodied Mind: Cognitive Science and Human Experience (MIT Press, 1991; 2nd ed, 2017)

2、《认知与分类》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 (Lawrence Erlbaum, 1978)

Rutter关注的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精神疾病,在自闭症研究方面是权威性人物,1972年以《重新评估母爱剥夺》(Maternal Deprivation Reassessed)赢得赞誉。Rutter自1987年起成为英国皇家学会(FRS)会员。

1、《自闭症》Autism: A Reappraisal of Concepts and Treatment (Springer, 1978)

2、《发育神经精神病学》Developmental Neuropsychiatry (Guilford Press, 1983)

3、《儿童和青少年的压力、风险及恢复能力》Stress, Risk, and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rocesses, Mechanisms, and Interven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4、《基因和行为》Genes and Behavior: Nature-Nurture Interplay Explained (Wiley-Blackwell, 2006)

Mast的主要研究是第一印象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和组织层级中的人们如何相互评价,以及组织结构中的人们相互之间留下印象的准确性。

1、《支配等级中的性别差异》Gender Differences in Dominance Hierarchies (Pabst Science Publishers, 2000)

2、《性别与情感》Gender and Emo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Peter Lang, 2013)

3、《洞察他人的社会心理学》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erceiving Others Accuratel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Schröger主要致力于发扬德国的心理物理学传统。其著作以德语出版为主,英文出版的有:

1、《处理工作记忆》Working on Working Memory: Leipzig Series in Cognitive Sciences, Vol 1 (Leipzig University Press, 2000)

2、《超越感官的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 Beyond Sensation: Laws and Invariants of Human Cognition (Psychology Press, 2003)

Shepard的研究主要在视觉空间感知上,他研究了受试者的“心理旋转”任务。

1、《心理图像及其旋转》Mental Image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s (MIT Press, 1982)

2、《心智景象》Mind Sights: Original Visual Illusions, Ambiguities, and Other Anomalies, With a Commentary on the Play of Mind in Perception and Art (WH Freeman, 1990)

Spelke的工作重点是研究人类具体认知能力,包括数学能力的发展。她通过实验证实了男女从数学能力到空间能力等认知方式上,没有生物学差异。虽然她论文很多,但尚没有面向大众出版的书籍。

她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生态心理学,它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关,尤其是揭示儿童在游戏中虚构对象的心理操纵是如何可能的,这种能力如何发展,以及它在成人认知表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Szokolszky的著作不多,英文出版的目前仅有一本《心理学中使用学术文献》:

Using Scholarly Literature in Psychology (JATEPress, 2009)

Tulving研究的重点是人类记忆系统。他以区分两种不同形式的长期记忆、语义和情节而闻名,他是最早涉及到认知模块的理论。

1、《记忆、意识和大脑》Memory, Consciousness and the Brain: The Tallinn Conference (Psychology Press, 1999)

2、《牛津记忆手册》The Oxford Handbook of Mem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是一本优秀的、经典的心理学教科书,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是另一本美国著名心理学教科书。本书译自原著最新修订的第9版,并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人员组织翻译。这两本书都是大部头,但写得深入浅出,贴近生活,同时其内容又都包含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信息,实为心理学爱好者最佳的入门书。《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是在英国心理学家MW艾森克主持下由众多专家参与完成的。这本名著侧重对欧洲心理学的发展与贡献做介绍,因而可以给读者提供另一个视角。《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这本由孟昭兰主编的教材自1994年第一版问世后,迄今已多次印刷,是深受欢迎的国内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台湾张春兴著的《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崔丽娟等著的《心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对普通读者而言亦是一本很不错的入门读物。

《心理学史导论》(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这本由BR赫根汉所著的心理学史详细考察了心理学的起源,对西方各种心理学思想及流派做了全面描述。在国内,著名心理学家车文博的专著《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可基本代表国内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水平。张春兴著《心理学思想的流变——心理学名人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则从心理学名人传角度入手,介绍了西方心理学思想的流变。而墨顿·亨特的《心理学的故事》(海南出版社,1999),更是把心理学名人作为故事中的人物,以故事的形式把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讲得生动有趣。上个世纪还出过几本这类书籍,如黎黑的《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商务出版社,1981年),柯瓦奇的《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商务出版社,1980年)等。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方面,可以阅读《中国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作者按照对历史上心理学思想家或及其著作加以剖析的方式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并对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发展史及其背景作了深入的分析。《心理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此套书共五卷,其中一、二卷是中国古代及近代心理学思想史。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由300多位专家、学者编纂而成,内容全面,书中关于中国心理学史、汉字心理学等方面的条目,突出了中国特色。而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杨治良和黄希庭三位教授领衔编纂的《心理学大辞典》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则是目前为止国内收词规模最大、内容最新的一部心理学专科辞典,可以反映出心理学前沿动态。新世纪版《国际心理学手册》(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由世界多国的著名学者共同完成,可反映国际水平的权威性工具书,是献给2004年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的一份厚礼。

心理学理论研究涵盖面很广,由此形成了众多的基础心理学分支,如感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等等。在这些分支中,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系统探讨人性的心理学分支,普通人比较感兴趣。在这方面,《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内容新颖而全面,引人入胜。译著《人格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作者使用了人格研究专题为结构的布局,很值得推荐。

发展心理学是一般读者感兴趣的另一心理分支。这方面既有比较全面的论著《人生发展心理学》(学林出版社,1997)与《发展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也有仅取人生发展某一阶段的论著,如孟昭兰著的《婴儿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等。岳晓东著的《少年我心——一个心理学者对自我成长的回顾与分析》一书记述了作者中小学的一些往事并加以心理分析,是一本独具特色的读物。

智力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在这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了两本可反映最新智力理论进展情况的学术名著:《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2001),《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PASS理论》(2001)。世界畅销书《情感智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则拓宽了智力的内涵。

情绪心理学方面有辽宁人民出版社引进的《情绪心理学》(1987)与国内著名心理学者孟昭兰著的《人类情绪》(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可做推荐。意识心理学方面一本综合性的新作是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意识与大脑——多学科研究及其意义》(2003),另外《大脑如何思维——智力演化的今昔》(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动物有意识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等都是很好的科普读物。在记忆心理学方面,既有一些如何提高记忆的通俗读物如《记忆术:心理学发现的20种记忆妙法》(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等,又有专著如《记忆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此外还有一本非常耐读的关于记忆的科普读物《找寻逝去的自我:大脑、心灵和往事的记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此书对人类记忆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了翔实而富有趣味的阐释。在社会心理学方面,时蓉华著的《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是比较流行的教材之一。教育心理学方面已有了一本相当出色的引进书:《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2004),人民邮电出版社引入的是原著第7版。宗教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以《宗教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内容最为详尽。

西方现代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流派和学说,迄今为止,多途径研究仍是现代心理学的现状。这其中以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最大,被称为心理学的三大主要势力。

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开创,其后被不断修正与发展,影响力远远超出心理学,所以读者群相应更为广泛。《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1995),是弗洛伊德本人对其前期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精要总结,可以作为了解弗洛伊德本人观点的最佳入门。《释梦》(商务出版社,2001)是弗洛伊德最有影响力的经典著作,为深入了解弗洛伊德之必读。近年来翻译弗洛伊德著作最成规模的是长春出版社的《弗洛伊德文集》(2004)全八册。

弗洛伊德的传记可以看欧文·斯通的《心灵的激情》(上、下)(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该书属于传记小说,内容翔实而且可读性强。另一本比较注重阐述弗洛伊德思想的传记是由高宣扬编著的《弗洛伊德传》(自华书店,1986),这是繁体版,不容易买到。不过,现在网上倒是随处可以下载此书的简体版。目前市面上还可以见到更多新的由国人写的弗洛伊德传记,不过这些新书并没有引入更多的第一手材料,基本上是以前材料的重新组合,内容相差不大。

要想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有清晰的认识,还可以读几本介绍其思想的著作。查尔斯·布伦纳所的《精神分析入门》(北京出版社,2000)概括了弗洛伊德的基本思想与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阐述明确贴切,在同类书中极为难得。《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阐述了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书虽写于上世纪30年代,却仍不失其价值。

《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是荣格几篇文章的合集。《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三联书店,1991),《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出版时间都较早。前者是荣格的演讲集,是了解荣格前期思想的不错的入门书。

荣格传记以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为最佳。《荣格的生活与工作——传记体回忆录》(东方出版社,1998),作者芭芭拉·汉是荣格的女弟子,仰视的成份多了些。另有刘耀中著的《建造灵魂的庙宇——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评传》(东方出版社,1996),温森特·布罗姆著文楚安译的《人与神话》(新华出版社,1997)可作参考。

相对于引入荣格本人著作的薄弱,介绍荣格思想及荣格分析学派的著作引入则极为可观。成系统的如东方出版社1998年推出的"曼荼罗丛书",包括《大母神》等八本。另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点金石丛书",包括《荣格之道》等四本译著。阐述荣格思想的书籍较近的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荣格神秘心理学系列"。目前已出四本,其中施春华先生《神秘的原型》一书非常出色,书中对荣格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原型概念进行了非常清晰的梳理。另外,这类书还包括《人格阴影——起破坏作用的生命力量》(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荣格心理学与佛教》(东方出版社,2004)、《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商务印书馆,1996)。后荣格"原型心理学"开创者詹姆斯·希尔曼所著的《破译心灵》(海南出版社,2001),阐述了他有趣的"橡实理论",并探讨了"命运召唤"这一令人激动的主题,很有启发意义。而《荣格崇拜》(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一书作者理查德·诺尔站在荣格的批判面,试图展示"历史上真正的荣格",其新颖的观点曾在荣格研究中引起强烈震撼。

《自卑与超越》(作家出版社,1987)是阿德勒最有影响的著作,在国内曾被多家出版社出版。较近的阿德勒译著有贵州人民出版社的《理解人性》(2004)。

弗洛姆的重要著作在上个世纪就几乎出全了。如《逃避自由》(中国工人出版社,1987)、《爱的艺术》(华夏出版社,1987)、《为自己的人》(三联书店,1988)、《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人类的破坏性剖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等。

近几年,霍妮的著作推出不少。贵州人民出版社"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中收入了她的《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2004)。上海文艺出版社也出过几本有关霍妮的重要著作,如《我们的内心冲突》(1998年)《精神分析新法》(1999年)《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96),后者是霍妮晚年代表作,是其思想集大成之作。《与命运的交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一书则是使用霍妮的理论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人物作的崭新阐释,很有启发性。《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自我探索》(1997),是对霍妮的人生经历、内心冲突、思想演变的全面审视,实为了解霍妮及其思想的不可多得之作。

自荣格、弗洛姆等后,精神分析又有许多新的发展。《后现代精神分析》(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是诺曼·N·霍兰德的论文集,充分体现了精神分析在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发展脉络,展示了后现代精神分析的思想魅力。《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从总体上介绍了近几十年来现代精神分析的进展和脉络。

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在20世纪20年代风行一时,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的进程。在其后,行为主义得到不断发展,以斯金纳最有影响。不过,行为主义的著作在国内出版不多,而让普通读者感兴趣的就更少。《行为主义》(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是华生对其行为主义观点的最好概括。《超越自由与尊严》(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是斯金纳很有影响的一本普及性读物。书中从行为主义原理出发,提出关于社会设计的许多设想,认为社会里公民们的行为最好按各种有计划的奖励(强化)体系进行塑造与控制。此书受到猛烈的批评,也受到一些赞扬。《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一书既有对行为主义原理的系统阐述,更佐之以生动实例说明原理的应用,理论与应用结合很好,是了解行为主义的很好选择。

有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著作,有一本非常好的选集《人的潜能与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可惜此书似无新版。《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华文出版社,2002)与《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则都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最重要代表人物马斯洛的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有关马斯洛的传记有《做人的权利——马斯洛传》(华夏出版社,2003;改革出版社,1998)。《人本主义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是国内全面系统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专著。《三种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一书介绍了弗洛伊德、斯金纳、与罗杰斯的学说,书不厚,介绍简捷明了,可作了解这三方面的不错的入门书。

除上述三大势力外,认知心理学于上个世纪下半叶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流。在这方面,有最新引入的《认知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国内王苏、汪安圣等编的《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是比较流行的一种。

对西方心理学的各种流派的发展,国内出版了一些综述著作。如高觉敷主编的《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叶浩生主编的《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郭本禹主编的《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此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000年间推出"20世纪西方心理学大师述评"丛书,共分15册,对20世纪西方心理学发展史中15位代表了20世纪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各个流派和不同发展方向大师人物做了评价,从中亦可一窥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国内出版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类书籍已比较可观。这方面的案例类图书以《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为首荐,此书收入了西方心理学大师的一些经典心理咨询案例,值得认真研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上、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书内容也都很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一套"心理保健与治疗丛书",作者系德国著名心理医疗医师佩塞施基安,包括《天堂与地狱》等四本,介绍了他的积极心理治疗法。心理咨询类科普读物则以《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为首选,该书记述了作者在哈佛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实习期间经手的10个心理咨询个案,以生动的文笔对咨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职场竞争激烈,由此导致的压力、抑郁、焦虑等心理不适问题日益凸显,这就造成了社会上对心理自助读物的巨大需求。这方面的书籍也非常之多,我这里仅列出部分书目:《减压》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你被压力压扁了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放慢生活的速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精神健康系列"(三联书店,2003,包括《不要恐惧抑郁症》等4本),等等。总的来说,这方面图书数量实在是太大了,其内容、主旨、特点也各有不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可能进行全面的介绍。还有大量的成功学、励志类的图书也包含不少心理学的内容,但我更愿意把它们单独列为一个图书门类,本文也就付之阙如。

此外,为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少出版社推出了一系列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图书,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2004,分为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共6册)。

爱作为一个有魅力的字眼,与它有关的心理学书籍颇受市场青睐。这方面的重要著作是弗洛姆所著的《爱的艺术》。另一本这方面的重要著作是罗洛·梅的名著《爱和意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更为大众化的读物有:《爱是一种选择》(团结出版社,2000)、《是真爱还是迷恋》(海南出版社,2000)、《爱情方程式》(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你真得懂得爱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罗曼蒂克心理学》(文汇出版社,2003)等。

释梦类书籍也是受欢迎的一类。这方面的入门书推荐《梦:内心的声音》(京华出版社,1996),此书虽薄,但对了解如何通过精神分析释梦却有清晰的介绍。王溢嘉所著的《夜间风景梦》(远方出版社,1998)一书有对各种释梦理论的总结,很值一看。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作家毕淑敏最近出版了《心灵7游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作者在书中发挥了她从医、写作、读心理学博士班、创办心理咨询所等多重知识经验,用散文的笔法给读者开出一道心灵保健处方。读者可以通过完成书中的游戏进行自我心理分析。

在心理学书籍出版方面,许多出版社讲究规模效应、系列效应,于是有了多套大型心理学丛书的问世。

"20世纪心理学通览"(浙江教育出版社)这套丛书以20世纪心理学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派、一家、一人、一说为选题原则,涉及心理学历史中的各种流派。选取20世纪心理科学领域中主要学派创始人或代表者最有影响力的著作,全面反映世界心理学及各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成果,展示世界心理科学的学术发展脉络,是我国迄今最系统全面的世界心理学名著译丛。此套丛书从启动至今,几年的时间中已包括:《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等约30本,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的世界心理学名著译丛。

"世纪心理学丛书"(浙江教育出版社)这是浙江教育出版社致力于心理学理论书籍而推出一套涵盖20世纪世界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大型丛书,作者系海峡两岸的著名心理学专家,其内容涵盖面极广,既有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学史等基础分支,也包含有管理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等众多的应用心理学分支,目前已有20多种书推出。这类书可基本代表两岸目前的心理学学术水平。

"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套丛书以名家名篇为取材对象,以学术性和权威性为入选标准,集中体现了各心理学家的学术观点和理念。其学术品位很高,目前已推出20本,重印12种,印刷达21次。内容涵盖教育与发展心理学、普通和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当今心理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构思浑宏,规模巨大,涉及范围广泛。

"心理学丛书"、"新向导丛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心理学丛书分为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学导读、实用心理几大系列。新向导丛书则分为大众心理、儿童教育、素质教育等系列。这两套书尤其是前者在心理学爱好者圈子中有比较大的影响。其中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更是国内引入的同类书籍中最成系统也最有影响力的一套。

"应用心理学书系"(人民教育出版社)这是一套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担任主编,组织我国应用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共同撰写的专著型教材,目前暂包括《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12部。这套书系在选题中针对目前国内外应用心理学领域发展较快、较成熟的几个学科,切合实际地介绍了目前应用心理学的热点和焦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14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