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西方文化的好书

了解西方文化的好书,第1张

 多读一些西方国家的书籍,不仅能更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消除“文化隔阂”,还可以让你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多一些谈资,下面我为大家列了一份可以阅读的书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主义》

作者:威廉 詹姆斯

 推荐理由:一部塑造美国气质的书,一本决定美国人行动准则的书,代表美国的半官方哲学。实用主义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人的思想和行动,同时影响了整个世界。当你读完这本书,你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美国大学所推崇的多元化文化的意义。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推荐理由:在美国,该书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用意识流的笔法,探索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深受美国大中学生的欢迎。在SAT的阅读考试中,曾节选了其中的段落。

 《我知道笼中的鸟为何歌唱》

 作者:玛雅·安吉罗

 推荐理由:自传体小说,主人公在与社会的接触与碰撞中,认识了自己,认识了人生,学会了生存,是一部描写黑人女性成长的典型作品。

  《Guide to Studying Abroad》

 作者:Princeton Review

 推荐理由:在海外大学如何与本地学生相处,到底各国的文化是怎样的,到底如何选择课程修读学分……对即将出国的学生来说,这是一定要读的书。

  《伊利亚特》

 作者:荷马

 推荐理由: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叙事史诗,了解西方历史的经典之作。把这部作品放到荷马时代———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的历史背景中去阅读,了解古希腊文明的历史和地中海沿岸的迷人风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作者:米兰·昆德拉

 推荐理由:全世界公认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之一,探讨爱的真谛的哲学小说,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解脱了负担,一切又将变得毫无意义。

《哈姆雷特》

 作者:莎士比亚

 推荐理由: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蝇王》

 作者:威廉·戈尔丁

 推荐理由: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肃哲学主题。

《简·爱》

 作者:夏洛蒂·勃朗特

 推荐理由:深受中国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喜爱的世界名著,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芒果街上的小屋》

 作者:桑德拉·希斯内罗丝

 推荐理由:一本记录成长经历的少女日记,也是一部献给移民,特别是那些处于边缘地位的拉丁裔女性的赞美诗。曾获1985年美洲图书奖,并进入美国大中小学课堂,作为修习阅读和写作的必读书。

 《樱桃园》

 作者:契诃夫

 推荐理由:契诃夫晚年的一部力作,展示了贵族无可避免的没落和被新兴资产阶级所代替的历史过程,同时表现了毅然同过去告别和向往幸福未来的乐观情绪。

《俄狄浦斯王》

 作者:索福克勒斯

 推荐理由: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悲剧人物,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命运悲剧大师”索福克勒斯在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中丰富了其命运悲剧的形象。

  《鲁滨逊漂流记》

 作者:丹尼尔·笛福

 推荐理由:由丹尼尔·笛福以日记形式写成的一部小说,享有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头衔。主人公鲁滨逊漂流到一座没有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8年,体现了在逆境中自我奋斗的精神和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

《紫色》

 作者:艾丽斯·沃克

 推荐理由:一部优秀的张扬黑人女权主义的代表作,深刻揭示了妇女主义思想的内涵,以及黑人妇女求解放、求平等的积极意义。

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地,而她的神话又伴随着希腊这个民族一步步进入文明时代,如果说爱琴海是希腊文明的摇篮,希腊神话就是摇篮上的吊灯,照亮她,伴她成长。古代希腊神话更富有意义的是近现代西方文化正是在神话和文学艺术互相推移促进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希腊神话在欧洲引起广泛的注意和浓厚的兴趣。诗人文学家都纷纷用神话故事为创作素材。仅以英国文学为例,莎士比亚曾运用希腊神话作题材写了悲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和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弥尔顿的<<科玛斯>>诗篇不长,却提到了三十多个希腊神话人物与故事。十九世纪英美浪漫主义诗人对绚丽多彩的希腊罗马神话更是赞口不绝。

浪漫主义诗人深受希腊神话的影响,喜欢运用神话材料写诗。雪莱的<<阿波罗颂>>、<<潘之歌>>,济慈的<<致普绪刻>>至今仍是脍灸人口的歌颂神话人物的美丽诗歌。然而,诗人引用神话典故,往往不仅仅是为了神话本身的瑰丽,而是借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他们往往借景抒情,取譬言志,抒发忧愤,针砭时弊。济慈以凡人恩底弥翁和月亮女神恋爱故事为题材的<<恩底弥翁>>表达他对至善至美的爱情与幸福的追求。雪莱的<<阿多尼斯>>借维纳斯的情人阿多尼斯为野猪残杀的神话表达他对济慈的悼念。希腊神话所描述的古人不屈服於命运的顽强意志,以及神和英雄们以超人的力量和大自然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都激动了浪漫主义诗人,启发了他们的遐想;浪漫诗人的诗歌又赋予古老的神话以新的生命。雪莱、拜伦、朗费罗等诗人都曾作诗讴歌为人类偷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在拜伦笔下,普罗米修斯确实凛凛有生气,成为反抗压迫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力量的化身。雪莱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塑造了这位不屈的斗士的新形象,全剧情绪振奋,调子昂扬,色彩鲜明,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革命的向往,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不只是文学,在艺术方面,希腊神话入画的故事不胜枚举。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达芬奇等大师运用神话主题作的画已经成为不朽巨作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在心理学方面,弗洛伊德借用误犯杀父娶母罪的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创造了俄狄浦斯情结一词,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一种欲望。在文艺理论方面,二十世纪中叶涌现出一批以诺思罗普弗赖伊为首的文艺理论家,认为一切文学类型以及所有作品的每个情节布局,包括表面看来极其复杂和十分真实的作品,无不重复某些神话原型人物和神话的基本公式。希腊神话还大大丰富了英语语言。有些词汇,如chaotic(混乱的)、hypnotic(催眠的)、martial(军事的)、tantalize(逗弄)等,追根溯源,都来自希腊神话。希腊神话在西方社会流传极广,影响深远,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连科技发展计划的命名都有取诸神话故事的,如我们常听说的 三叉戟飞机 、阿波罗计划 、波塞冬号潜水艇等等。有些神话中的人名、地名和典故早已进入日常生活,成为妇孺皆知的常用语了,例如,特洛伊的木马、潘多拉的盒子,不和的苹果,阿喀琉斯的脚跟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罗马人仰慕希腊文化,古希腊文明没落的时候正式罗马崛起的时候,罗马人几乎全盘接受了希腊的众神,只是在性格上有些不同(因为罗马和希腊两个民族的性格的不同造成的)。希腊的神话也就由着这个大一统的古代大帝国罗马传到了西方的各地,并深刻的影响了西方以及世界的文化。

弗洛伊德是欧洲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神经病医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树立者。他在探求神经病的原因时,逐渐从生理病因说走向心理的病因说。他认为人的意识可分三个层次,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要治好神经病人,就必须通过病人的自由联想挖掘浴意识领域的动机和欲望(主要是性的冲动和欲望)。这才是釜底抽薪的办法。1895年,弗洛伊德与初格伊尔出版了《歇斯底里研究》一书。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1896年至1897年,弗洛伊德在反复地、深入地进行自我分析中,发现自己小时候热恋自己的母亲,与此同时,他妒嫉并敌视父亲。由此,他创造了“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布洛伊尔不同意弗洛伊德关于性的观点,于是弗格伊德便和另一位学者弗利斯以通信的形式研究问题。90年代后期,在俄国和波兰,反动派残酷迫害犹太人。这种对犹太人的迫害影响了整个欧洲。弗洛伊德也遭到种族主义者的排斥和打击。但他仍在艰难的环境中进行心理学问题的研究和探讨。1900年,他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这是他的精神分析学的代表作。这本书印了600本,但问世后遭到冷遇,8年才卖完。虽然如此,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已成了国内外著名的独树一帜的心理学家。1909年,他应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的邀请,到该校参加20周年校庆。他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此后他的学说日益受到重视,对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弗洛伊德独树一帜,自成学派,对心理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精神分析学的缺点是(1)片面夸大潜意识的作用,贬低意识的作用,这就必然陷入非理性主义。(2)过分强调性本能的作用,实际是将人和动物等同起来,把人降低为动物。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相《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人的心理现象来揭示内心深处隐蔽的思想感情。他在这方面有一套完整的理论。第一,他“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无意识就是潜意识。他强调潜意识,认为这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精神活动好象一座冰山,掩没在水面之下的是冰山的绝大部分,属潜意识领域,而在水面上的意识领域只占冰山很小的一部分。意识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部分,潜意识是人们本身没有意识到的内心的隐蔽的、深沉的部分。第二,他认为性的本能冲动在神经的和心理的疾病成因中都起着极为巨大的作用,而且正是这些性的冲动“对人类精神的最高的文化、艺术和社会成就做出了其价值不可能被估计过高的贡献”。他认为潜意识领域一般与性本能相联系。他反复论证潜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潜意识领域内的精神活动比有意识的精神状态更为复杂微妙。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人的心理状态的最高形式。它控制潜意识,使它留在最底层,复杂、调皮、活跃的潜意识一次次冲出来,又一次次被看守人打回去。弗洛伊德认为“三部人格结构”是本我,自我,超我。这就是人格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本我”,是人的本能,包括生活本能和死亡本能。这是一种生物冲动,是人的原始力量的来源。它属潜意识范围,按照快感原则,要求满足原始本能的需要。弗洛伊德认为延续个体和种族生命的本能是“生活本能”,或者称为里比都。他还认为人类除有“生活本能”外,还有一种项亡本能”。它包括“自我毁灭”、破坏性、侵略性等冲动。本我包括人的生活本能和死亡本能。由于译名不同,它又被称为“意底”或“伊德”。它属于潜意识范围,不受理性、道德、法律和各种社会习惯的约束。如果仕它自由泛滥,就可能造成危害社会和个人的严重后果。“自我”,这是人格结构的表层。它是现实化了的本能。婴儿最初只有“本我”。但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渐懂得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才能顺利地满足“本我”的要久于是形成了“自我”。本能始终是为了要达到追求快乐的目的,但是通过它的教师——必然性的教育,使它接受了事实的原则。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是:“这个原则说到底也是以快乐为目的的,不过由于考虑到事实,是被延续和减轻了的快乐,“自我”是保护个人的精神调节因素,它控制“本我”,以免本能肆元忌惮,造成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代表不可遏制的欲念,“自我”代表理智和深谋远虑。“超我”,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人格结构中的——个组成部分。“本我”所遵循的是快感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而“超我”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弗洛伊德在对病人进行精神分析时,发现许多病人由于自己违反了社会道德而深感内疚,甚至有一种犯罪感。可见在他们的人格结构中有“超我”的部分。这是人和动物不同之处。动物有本能。在和环境的接触中,也多少发展了“自我”。但“超我”却是人类所特有的。“超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常所谓的“良心”,另一方面是“自我理想”。儿童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父母的影响下,不仅发展了“自我”,而且逐步有了明辨是非的道德观念。弗洛伊德认为,在冗长的儿童时期,正在长大的人依赖父母生活,留下一个沉淀物。这个沉淀物构成了自我里面一个特殊的机关,使父母的影响能够长期存在。儿童内,L1的这种沉淀物就是父母的人格和代代相传的社会道德。这种道德、良心、理想就构成了人格中的“超我”。“自我”在人们身上起了很好的调节作用。它要使“本我”的要求得到满足,又要考虑现实环境的条件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能通过,即是不是符合社会道德。因此,人格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现代派作家都推崇弗洛伊德并或多或少受到这位心理学家的影响。弗洛伊德强调人的潜意识和性本能,认为这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原动力。他把人的精神机制和人格结构分成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他对人的变态心理和梦作了长时期的、认真的研究。按照他的看法,梦是愿望的达成,这种愿望与潜意识有密切联系。神经病的根源也是由于潜原识中性本能受到压抑而陷入幻想境界。潜意识和性本能也是文学创作的原动力,作家通过创作使本能和欲望得到宣泄。他还认为所有的梦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作家的创作是白日做梦,他们在创作中也表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他的这些论点对现代派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代派分学在内容上的特点是着重表现自我,强调表现主观世界。现代派作家笔下的人物经常是变态的、不正常的男人或女人。有的是疯子,有的是白痴,还有一些人是虐待狂或被虐待狂。现代派作家还经常描写人物的性本能。他们对人的潜意识特别感兴组描写人类心灵的奥秘,在心理描写方面掘进很深。他们热衷于描写主人公的梦魇、幻觉、意识流、暗示、象征、自由联想等。例如英国著名的现代派作家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就对人物的性本能和变态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作品的女主人公毛莱缺乏理性,只有原始的本能和冲动。作品的结尾所描写的是她在半醒半睡之间的梦幻和意识流。这种跳跃式的内心独白长达40多页,中间并无标点符号。其中有一部分独自是这样的:“一刻钟以后在这个早得很的时刻中国人该起身梳理他们的发辫了很快修女们又该打起早祷的钟声来了她们倒不会有人打扰她们的睡眠除了一二个晚间还做祷告的古怪牧师以外隔壁那个闹钟鸡一叫就会大闹起来”。这里所表现的完全是人物迷离恍您的心理状态,明显地受了弗洛伊德的影响。法国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所写的《亿流水年华》,长达300万字,全是主人公一圈套一圈的回忆,揭示了人物的前意识和潜意识,从头至尾是梦幻和意识流。

现代派文学中的象征主义派、超现实主义派、新小说派、表现主义派、荒诞派等都受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主张表现自我,并经常运用象征、梦幻、暗示等艺术手法。象征主义派认为,艺术不是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以梦幻的浪漫形式表现主观世界,描绘作者内心深处的奥秘。他们认为作家的王国是深沉的梦境。他们的创作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有密切联系。弗洛伊德的学说引导现代派作家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挖掘,进行多层次的心理描写,扩大了文学反映的范围。另一方面,由于弗洛伊德片面强调潜意识和性本能,是文学创作的原动力,认为文学创作是表现自我,因此这类论点显然对现代派文学起了不良作用。

26.弗洛伊德的文艺观点是什么

27.弗洛伊德的《创作家与白日梦》包括些什么内容

28.阿德勒的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9.荣格的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0.威廉·詹姆期的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与现代派文学有什么关系

--------------------------------------------------------------------------------

26.弗洛伊德的文艺观点是什么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和性本能是文艺创作的原动力,是本能冲动的净化与升华。他用索福克勒斯的《伐狄浦斯王》和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为例说明这个问题。他认为人在儿童时代,第一个性冲动的对象是自己的母亲,由于爱恋自己的母亲,便妒嫉和仇恨自己的父亲。在《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就是一种愿望的达成,是人们童年时期愿望的达成。这种愿望本来早已被压抑到潜意识中。一旦文学家“由于人性的探究”而发掘出俄狄浦斯王的罪恶时,“他使我们看到内在的自我,而发觉尽管受到压抑,这些愿望仍旧存在于心底”。他认为这部悲剧中的命运的震撼力必定是由于我们内心深处也有类似的呼声,因此才引起我们的共鸣。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男孩都恋母姑父,他把这种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感情称为“俄狄浦斯情结”。在分析哈姆莱特这个形象时,弗洛伊德说:“哈姆莱特能作出所有的事,却对一位杀掉他父亲、篡其王位、夺其母后的人无能为力,那是因为这人所做出的正是他自己已经潜抑良久的童年欲望。于是对仇人的恨意被良心的自谴所取代,良心告诉他,他自己实际上比这杀父娶的凶手好不了多少。”他认为在哈姆莱特身上同样存在“俄狄浦斯惰结”。与此同时,他还认为,所有的女孩都爱恋父亲,妒嫉母亲。他将这种被压抑的感情称为“埃勒克特拉情结”,因为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故事,内容是埃勒克特拉怂恿哥哥杀掉母亲,为父亲报仇。弗洛伊德强调,一切文艺作品是作家内心潜意识的外在表现,是“俄狄浦斯情结”和“埃勒克特技情结”的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表现。 弗洛伊德认为文艺是为了表达作者不能满足的愿望,是以艺术形式使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得到宣泄。他说:“艺术无异于白日做梦”,而梦是与幻想相联系的,因为“我们在夜间所做的梦,不是别的,正是幻想”。潜意识有种种强烈的愿望受到压抑,得不到满足,于是在梦中以幻想的形式得到满足。艺术是白昼梦,同样是作者愿望的满足,是被压抑的感情和本能欲望的宣泄。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以歌德和霍尔姆霍兹等作家为例说明这个问题。歌德在年轻时常到法官布扶家去。他爱上了布扶的女儿夏洛蒂。当他得知这个少女己和别人订婚后,内心感到万分痛苦。后来,歌德的好友叶沙雷爱上了上司的妻子,因不能如愿而在绝望中自杀。歌德在听到这消息后,异常激动。他象做梦一样,构思了著名的作品《少年维持之烦恼》。在他内心被压抑的性的火焰或爱的本能升华为伟大的艺术作品。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由于愿望得不到满足才进行创作。他“从现实转开,并把他的全部兴趣、全部本能冲动转移到他所希望的幻想生活的创作中去”。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作品常常是作者的“自我披露”,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他说:“我们将选择并非自命不凡、却同样有着广大男女的浪漫小说作家、长篇及短篇小说作家来讨论。这些作家的作品都有一个作为注意中心的主人公;作者用尽一切手段来赢得我们对主人公的同情,把主人公置于他的特别厚爱的保护之下。如果在一个章节的末尾,主人公因为重伤而流血不止,人事不省,那么,我在下一章的开头肯定会发观,他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料,逐渐康复。……我同主人公一起历尽艰难险阻,却感到很安全……不过,在我看来,这种不受伤害的重要特征,正好清楚地披露了“自我”陛下一一一切白昼梦以及小说的主人公。他认为自我是“每一场白日梦和每一篇故事的主角”。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与神经病人有相似之处。神经病人对现实不满,使离开现实走向幻想的世界。艺术家也从他所不满的现实中退缩下来,钻到他的想象力所创造的世界中去。他和神经病人不同的是,他仍然有清醒的意识,他知道如何去寻找那条回去的道路,而再度地把握现实。 弗洛伊德还认为,艺术家通过创作,使自己的潜意识愿望得到假想的满足,并且还能引发并满足读者自身的潜意识愿望。与此同时,艺术家还利用形式美的那种可感知乐趣,来引起读者的审美感。弗洛伊德很重视文学的形式美。他认为文学形式必须富有戏剧性,富有幻想或想象,生动而具体。作家和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时候,可以象做梦一样,采取疑缩、改装、转移、倒置、集锦等手法,使作品带有浪漫性、戏剧性.典型性和象征性。 弗洛伊德的文艺观点有不少片面的、偏颇的看法,但他用现代心理学来研究文艺创作,也不无可取之处。

27.弗洛伊德的《创作家与白日梦》包括些什么内容 弗洛伊德在《创作家与白日梦》一文开首便说:“我们这些外行一直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就象那位对阿里奥斯托提出了相同问题的主教一样——想知道那种怪人的(即创作家的)素材是从哪里来的。他又是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使我们产生如此深刻的印象,而且激发起我们的情感。——也许我们还从来没想到自己竞能够产生这种情感呢!假如我们以此请问作家,作家自己不会向我们作解释,或者不会给我们满意的解释,正是这一事实更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而且即使我们很清楚地了解他选择素材的决定因素,明了这种创作虚构形象的艺术的性质是什么,也还是不能帮助我们成为创作家。” 弗洛伊德认为,探讨这方面的问题,应当追溯到童年时代去寻找想象活动的最初踪迹。孩子们最喜爱、最热心的莫过于他们玩耍的游戏。在游戏时,他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用一种新的方法重新安排他那个世界的事物,来使自己得到满足。创作家所做的,就象游成中的孩子一样。他以非常认真的态度来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同时又明显地把它与现实世界分割开来。在语言中保留了儿童游戏和诗歌创作之间的这种关系。 弗氏还说,人长大以后,停止了游戏,似乎他们要放弃那种从游戏中获得的快乐。但是凡懂得人类心理的人都知道,要一个人放弃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快乐,比什么事情都更困难。大人只是把小孩的“游戏”变成“幻想”。他在虚渺的城堡创造出那种我们叫做“白日梦”的东西来。大人的幻想活动本如孩子的游戏那么容易被入察觉。成年入总会为自己的幻想感到害躁而把他们藏匿起来,把自己的幻想当作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所有物:弗洛伊德认为,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因此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幻想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野心的欲望,二是性欲的愿望。如果幻想变得过于丰富,过分强烈,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病发作的条件就成熟了。 文中还说:“我们晚上所做的梦也就是幻想。”“语言早就以它无比的智慧对梦的实质问题作了定论,它给幻想的虚无缥渺的创作取了个名字,叫‘白日梦’。”弗氏把富于想象力的作家比作“光天化日之下的梦幻者”,把作家的作品比作白日梦。一篇作品就象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哪怕是神话,也很可能是所有民族寄托愿望的幻想和人类年轻时代的长期梦想被歪曲之后所遗留的迹象。他认为,“自我”是每一场白日梦和每一篇故事的主角。故事中的“好人”都是帮助己成为故事主角的“自我”的,而“坏人”则是这个“自我”的敌人或对手之类。在心理小说中,作者仿佛是坐在主人公的大脑里,而对其余的人物都是从外部来观察的。现代小说的作家用自我观察的方法将他的“自我”分裂成许多“部分自我”,结果就使他自己精神生活中冲突的思想在几个主角身上得到体现,有一些小说,我们可以称它们为“古怪”小说,看来同白日梦的类型形成很特殊的对比。 文中还写道,白日梦者小心地在别人面前掩藏起自己的幻想,因为他觉得他有理由为这些幻想感到官羞而难于启齿。而且,即使他把自己的幻想告诉别人,也不一定会给别人带来愉快。但是,当一个作家把他创作的剧本或小说摆在我们面前,或者把我们所认为是他个人的白日梦在书本上告诉我们时,我们感到很大的愉快。作家的任务就是通过创作的技巧来克服我们心中的厌恶感,通过改变和伪装起来减弱他利己主义的白日梦的性质,并且在表达他的幻想时提供我们以纯粹形式的,也就是美的享受或乐趣,从而把我们收买了。我们给这样一种乐趣起了个名字叫“刺激品”,或者叫“预感快感”;向我们提供这种乐趣,是为了有可能得到那种来自更深的精神源泉的更大乐趣。弗氏说;“我认为,一个创作家提供给我们的所有美的快感都具有这种“预感快感”的性质,实际上是一种虚构的作品给予我们的享受。

28.阿德勒的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阿德勒(1879—1937)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原是弗洛伊德的信徒。后来建立了“个人心理学”派别。他的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一、他强调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不象弗洛伊德那样把人格分成三个部分。 二、统一的人格以及各种精神活动都有一定的目标。由于精神生活有明确的目标,人们就能同社会环境互相适应。这种精神目标就是优越。人都把优越作为自己奋斗的总目标,一切心理活动都围绕这个总目标而进行。阿德勒认为:“无论他是在追求不可达到的理想或是古老的神祗,违犯一切的限度和准则,在他的道路的每一部分他都是受他的优越的渴望,他的自比于神的思想,他的非凡的魔术般的权力的信念所引导和驱策的。”他的这种有奋斗目标的论点就是强调意识和理性的作用,这和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和非理性是相反的。 三、人们对优越性的渴望是由于存在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发源于人类儿童时期。人在幼儿时期,必须依附于父母或别的人才能生存不去。他的弱小无力和无知使他对周围世界产生自卑感。他对自卑感的对抗称为“补偿作用”。作为补偿,他渴望消除自己的不足之处。阿德勒认为:“这样,这个儿童就达到了安置一个目标、一个想象的优越目标的地步,藉此,他的贫乏就转变为财富,他的附属性就转变为支配性,他的苦难就转变为幸福和快乐,他的无知就转变为全知,他的无能就转变为艺术的创造。儿童感到他的不安全越久而且越明确,他或者从身体的弱点或者从显著的心理弱点遭受的痛苦越多,他对生活的玩忽觉察得越清楚,他所安置的这个目标就将会越高:并且他对它就将会坚持得越忠实。”后来阿德勒把为个人优越的目标而奋斗的观点改为个人为使社会完美而奋斗的观点。他的意见是为个人的优越而努力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如一个人只顾追求个人优越就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结果形成优越情结。这种人极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飞扬跋扈,以致大家都憎恶他。阿德勒对自卑感的看法还是一分为二的。一方面自卑感可以激发人奋发向上,不断朝既定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自爽感也往往是神经病的根源。他说:“每一种神经病都可以理解为患者想要使自己摆脱自卑感以求得到优越感的—’砷企图。”过分的自卑感能导致一个人精神崩溃,神经失常。阿德勒把这种情况称为“自卑情结”。 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理论虽然不尽完善,不少心理学家对他提出批评。但他的学说包含唯物主义。他重视社会环境和个人经验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这是应该肯定的。

29.荣格的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荣格(1875—1961)是瑞士的精神病学家。他发展和修正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建立了分析心理学。他也认为人有潜意识,但他和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不象弗洛伊德那样把潜意识全部看作是性冲动和罪恶。弗格伊德提出“自我”这一概念,他却在“自我”之外又提出“自身。达一概念。他认为“自我”包括在“自身”之内。“自我”是我的意识的主体,而“自身”则是我的总体的主体。他认为人和人之间是存在着差别的,认为人的精神世界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他称为定势。一种定势指向人的内在世界,另一种定势指向外部环境。根据这两种特征,他将人的心理类型分为两种,即内烦与外倾。性格内倾的人一般比较沉默,不喜交际,内心的思想感情不愿向人流露。这种人爱思考问题,想象力比较丰富,在别人面前感到害羞,遇事退缩。属于外倾类型的人完全相反。他们爱热闹,喜交际,对人亲热直爽,乐于帮助别人,胸无城府,对环境的适应性强。 荣格认为人的心理类型可以分为外倾和内倾两类。在这总的分类的基础上还可按照基本心理机能的差异进一步分类。他认为人有四种心理机能,就是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他将总的分类和四种心理机能分类加以组合,把人格进一步分为八种类型: (1)外倾思维型,这类人既是外倾的,又是能理智地、冷静地思考问题的。他的思维的特点是以客观资料作为依据。据荣格的经验,这种类型“主要地是发现于男人之中”。 (2)外倾情感型,这类人的感情非常丰富,但“她的情感是符合于客观的情境和一般价值的”。这类人一般是妇女,热情活泼,爱交际,尊重权成和传统,尽可能使自己适应客观环境。 (3)外顿感觉型,这种人重感觉,不断追求新异感觉经验,性格开朗,重视享乐。荣格说:“他的目的是具体的享受,而且他的道德也是具有类似的顿向性的。” (4)外倾直觉型,这种人做事不依据客观条件和事实,而是凭头脑中的直觉和颈感。他热烈追求新事物,“他对于各种尚孕育于萌芽状态但大有未来前途的事物具有一种敏锐的嗅觉”。这种人思想变化无常,不会长期坚持自己的意见。荣格认为:“商人,承包人,投机者,经纪人,政客等等通常部属于这种类型。” (5)内倾思维型,这种人偏向主观思维,对客观事实不感兴趣。喜欢生活在个人的小天地中,感情压抑。 (6)情感内倾型,这种人的思想感情相当隐蔽,不爱说话,不喜欢和别人交往。这种类型的人一般是妇女。据荣格说:“她们的外表的风度是和谐的和不引人注目的;她们流露出一种愉快的平静……”。 (7)内倾感觉型,这种人对客观情境的感受力很强,性格沉静,长于形象思维。艺术家一般属于这种类型。 (8)内倾直觉型,这是一种比较奇特的类型。这种人好梦想,思想怪诞,脱离现实。他看重知觉,以个人经验指导生活。他可能是一个不平八的艺术家,也可能是未被赏识的天才。

30.威廉·詹姆期的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与现代派文学有什么关系 威廉。詹姆斯(1842—1910)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是机能派心理学的创立者,也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机能派心理学实质上是实用主义心理学。实用主义哲学的特点,即“存在就是有用”,检验真和善的标准是看“它是否于我有利”。詹姆斯将实用主义哲学应用到心理学方面,于1890年发表奠定机能派心理学理论的专著《心理学原理》。 他的心理学理论有下列主要内容。 一、他认为心理学属自然科学范围,它是“关于心理生活的现象及其条件的科学”。 二、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的人的意识就象川流不息的流水。他说:“意识本身并不表现为一些割裂的片断。象‘锁链’或‘列车’这样一些字眼并不能恰当地描述它最初所表现的状态。它并不是什么被连接起来的东西;它是在流动着的。‘河’或‘流’乃是最足以逼真地描述它的比喻。此后我们在谈到它的时候,或把它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流。”他认为意识是经常变化着的,而且“意识总是对于它的对象的某些部分发生兴趣而把其他部分则加以排除”,也就是说,意识始终对它的对象进行选择。 三、他认为心理学有三种方法,就是内省法、实验法、比较法。他强调“内省的观察是我们首先相主要而且经常所须依赖的观察。……它的意思当然是窥视我们自己的心理并且报告我们在那里所发现的东西。”为了运用实验法,他在哈佛大学建立过一所小规模的心理学实验室。他认为比较法可以补充内省法和实验法的不足。例如心理学家常把各种动物的本能加以研究,并和人的本能进行比较。 四、詹姆斯还提出本能论、习惯论、情绪沦的观点。他将人类许多复杂的心理现象都归结为本能。认为“每一种本能都是一种冲动”,“人类比之于较低级的动物具有更加繁多的冲动”。至于本能和习惯的关系,他的看法是“绝大多数的本能都是为了引起习惯的缘故而被赋予的”。他认为“凡是具有天赋倾向的习惯就称之为本能,某些归因于教育的习惯,则被绝大多数的人称之为理智的动作”。他在情绪论方面的主要观点是人的情绪不是客观世界引起的,而是由身体内部的变化和外部表情引起的。“我们所以感到悲伤是因为我们哭泣,恼怒是因为我们攻打,害怕是因为我们发抖,而并不是因为我们悲伤,恼怒,或害怕,所以我们才哭泣,攻打,或发抖。” 詹姆斯的心理学是为资主本义社会服务的,有许多缺点和谬误。他的学说对现代派文学最大的影响是关于意识流的论点。现代派中的意识流小说派就是写人的意识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意识流手法在现代派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an3r

收集多部《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雾都孤儿》《鲁滨孙漂流记》《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616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