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历除夕夜,古人要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守岁等祈求新年好运。农历正月初一,三更过后、五更来临之时,不仅皇宫中爆竹山响,举行隆重的元日朝贺礼,寻常百姓也竞相燃放爆竹,开始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等活动。
“春节”这个词在古代是没有的,是民国时候引入了阳历之后,才改叫做春节。之前只叫过年。而且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蜡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蜡祭”移至岁末。
那么古人是怎么过年的呢?
一、祭祖。祭祀先祖,是中华民族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春节时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因各地习俗不一,有的地方在年夜饭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开家门前祭拜。在北方地区,大年三十的时候要“请家堂”,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到初二早上,送走家堂,然后上坟祭祖的,俗称墓祭。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排在所有事情之前。祭祀是很隆重的,大家还记得鲁迅的《祥林嫂》吗,祭祖的时候祥林嫂都不能动手参与的。
二、祭祖的同时,有时也祭祀天神、土地神。我就见过自家老人在过年的时候祭拜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小年的时候,是灶王爷上天述职的时间,是日起,家家户户要做黄面糕,堵住灶王爷的嘴,还要大扫除。
三、放爆竹,俺小的时候叫“点鞭”或者放“炮仗”
唐代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余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还有二踢脚,明代有诗:“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四、吃饺子。饺子原名“娇耳”,源于中原宛城,产生于一千八百多年前,据说是东汉南阳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
五、要账。古代有正月不要账的传统,旧时商业往来,年底必须结清欠账,因此债主都要催账。欠债的人过年之难,犹如过关,故称年关。所以很多欠账的人在初一之前要躲出去,初一才敢回来,比如《白毛女》里杨白劳就是如此。
六、贴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是用来辟邪的,到现在人们还认为桃木辟邪。据《宋史·蜀世家》,后蜀主孟昶令人在桃木板上写了一副联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之一。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古人过春节要做事情具体如下:
1、庄重祭祖
古代,在农历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把祖宗的牌位摆在家中的正厅,或者把象征祖先的剪纸以及木刻雕刻物品摆在正厅中央。然后给祖宗们摆上供品、香、蜡烛。
“祀先祖”是其中一个必备的环节,可见古人把百神与先祖放在一起,同为敬畏与尊重的含义。
2、迎接喜神
古代历书都有表示吉利的方向,春节这一天,老百姓就会向着吉利方向,点火把、点灯笼、放爆竹,然后开放出行,摆上供品,迎接喜神。人们会向着喜神的方向走,路上遇到庙宇就会停下叩拜,然后祈求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3、驱鬼避邪
驱鬼邪的环节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放爆竹。虽然现在民间放爆竹都已经禁止了,但春节放爆竹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传统。古代把竹节放在火中烧而爆出巨响,古人认为能驱鬼避邪。
唐朝人过春节介绍如下:
唐朝过春节是非常讲究的。在除夕前,人们都要尽量往家赶,以求与亲人团聚。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喝花椒酒,以驱寒祛湿。吃过团圆饭,全家人围坐火盆到天明,称为“守岁”。
唐朝的除夕还有一种驱除瘟疫的迷信仪式,称为“傩”或“大傩”。在除夕这天,皇家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大傩仪式,人数达五百多人。
当然,唐朝人过春节时爆竹是不可少的。“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唐朝人过春节放爆竹的情景。
唐朝时春节还没有贴春联的习俗,当时只是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两个名字,挂在门首,称为“仙木”或“桃符”。
大年初一过后,唐朝人开始走亲访友,互相邀宴,称为“传座”。过春节吃是少不了的。
“五辛盘”又叫“春盘”,是由五种有辛辣气味的蔬菜拼成的,说是吃这种东西可以发散人五脏中的陈腐之气。
唐人过年还会准备胶牙饧、柏叶酒、屠苏酒等传统的食品和饮料,当时的风俗是长者后饮,最后饮者称“蓝尾”。
唐朝时期以胖为美也不是没有理由的,毕竟好吃的太多了。
一、饮酒·写春联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出自宋代·陆游《除夜雪》
宋代是一个开明的君臣共制的朝代,因为这种开明的政治制度使得整个国家经济繁荣,吃的饱穿的暖生活就需要仪式感,过新年尤为重要。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小民,酒是一定要饮的,桃符是必须要换的。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
这跟我们如今临过年节,街上俱是卖对联的摊贩何其相似,只是古人的种类更多,桃板现在我们已然是见不到了,对比来看在过节这一点是,我们远不如宋代古人活的精致。
到了清代,经济条件不好的文人,在街上现场书写春联以谋润笔,已是常见之态。
饮酒的传统更是源远流长,至今我们过新年也要举杯同贺,屠苏乃是药酒的一种,我天朝的中药材并不仅仅是中药材,它们本身具有更深的含义,比如避邪的,能够祈福的等等,药酒因为以药入酒,于是承袭了这些隐藏的含义加之药酒本身俱有各种各样的功效,所以自南北朝开始,药酒基本就成为了新年标配饮品。
比较知名的,像椒酒和柏酒,敬给长辈长达了祝贺之意,屠苏能祛病避邪。这就又比我们现代人讲究了,我们现在,白酒红酒夺命大乌苏,所图不过就是一痛快。
二、放烟花·出街·看灯·爱情故事批量生产日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说明在宋代,虽然打仗不行,但是烟花已经做的很漂亮了,还能论堆放,一放就铺满半个天幕,而后慢慢的消散,像天空撒满了璀璨的星子。
官家**姐们在这一天靓装出街,身上的香粉逆风熏出去十里,街上有民间艺人吹萧弄琴,街上鱼灯龙灯鱼龙灯一闹就是一宿。
俗话说的好,挑灯看剑月下观花,那天上的玉壶光波微转,照的那出街的官家**姐,三分颜色也有了七分美,一回头,确认过眼神,管她是对不对的,反正是心动的感觉。宋词就繁荣起来了。
透过这充满了文艺的宋词,摈弃其中作者暗含的嘲讽,只想像这画面,宋代人民过节的气氛已扑面而来,让人心生向往。
今天,边肖为您介绍古人是如何过春节的。希望能帮到你。
根据《中国风俗词典》的记载,春节,古代称为元旦,指的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元”是始,“丹”是晨。载歌载舞,很热闹。自夏朝建立以来,这一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元旦在夏,祀于商,庆于周越年,庆于唐虞。”“不同朝代的元旦日期不同,但其内涵从未改变。在古代,人们不把这个时期称为春节,而是中国新年。4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正式规定公历的第一天为新年,俗称“大年初一”,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于是春节就成了正月初一的名字。
春节,古代称为元旦,指的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元”是始,“丹”是晨。农历正月初一被称为“春节”,被称为“元旦”。“元旦”一词源于南朝阿良人萧子云的诗《尔雅释天》:“元旦四灵,寿比南山。”戴杜太清在《介雅》年写道:“正月初一为月初一,云中亦有三元:年元、时元、月元。”宋代的伍兹《玉镯宝典》也说:“正月的湖日叫元旦,俗称大年初一。”
在古代,人们不把新年叫做“春节”,《梦梁录》:“在夏天,叫做春节之年,在商业上,在周月年,在唐虞。”唐虞时期大概是新时代的后期兴起,以“载”称年,意为载,表示时过境迁。在夏朝,“年”被称为年,与收获、祭祀和天文星象有关。“穗”原本是一种斧类切割工具,也用于收割农作物。那时候,每年庄稼都成熟,庄稼收割后,人们要向神灵供奉祭品。“年”成了祭品的名字。这个一年一度的丰收祭祀庆典将自然时间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因此,年收入的“岁”和年牺牲的“岁”逐渐成为具体的年度时间标记。
商朝称为“崇年”,这与商朝的文化特点有关;周朝继承了夏朝的守时传统,以农作物的收获为一年的时间周期,而恰恰是一年的周期成为了一年。秦汉中期始于农历十月初一,汉中齐始于农历正月,又称正月初一、右日。此后,更晚的新年的时间就确立了。魏晋之初,郑源、袁日、慧远并称。在隋唐之初,它被称为元日、年日和郑源。从唐朝开始,节假日从1月1日开始。宋元明清之初称为元旦、元月日、大年初一。民国开始用公历记录年份,并将公历月定为一年的开始,称为“元旦”。传统的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被改名为“春节”。至此,春节的称谓就定下来了,沿用至今。
先秦时期主要指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类文明初步建立并迅速发展的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后来各国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开始被称为冬春徘徊,立冬、冬至、大寒、立春都是这个时期开始的时间点。在夏天的开始,阴历落在阴历上,并且位置
文字发明以来,彝族国家古代社会祭祀文化就有记载,还有甲骨文的背诵,《尔雅释天》,《周晃》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描述。《尚书》、《仪礼》、《周礼》是重要礼制的古代文献,其中保存了丰富的秦代祭祀信息。我们可以看到,与春节相关的祭祀是元帝的“岁末大祭”和“祈谷”。先秦社会,人们对神秘的崇拜体现在18岁的信仰上。但寸还没有作为正式名称出现,节日的意义已经形成。人们将举办节日的岁末年初视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片段,通过虔诚的仪式,实现天地之间的沟通。这样就形成了最早的图形符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