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对韵·八齐「注释版」

笠翁对韵·八齐「注释版」,第1张

1旄倪:老人和小孩子。旄,通“耄”,老人;倪,小儿。

2 颁竹策:皇帝给诸侯、王颁发的委任状,以竹简为之。策,策书。

3 剪桐圭: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所用的玉器,上尖下方,代表官阶。

相传周成王同他的小弟弟叔虞开玩笑,用桐叶剪成圭形,赠给他说,封你为侯。大臣进来贺喜。成王说:这是开玩笑。大臣说:天子无戏言。最后只好把叔虞封于唐。

4 剥枣:剥,同扑,打。

5 柔荑;茅草初生的幼芽。

6 狡兔能穿三穴隐:战国时,齐公子孟尝君出谋划策,谋求安稳的地位,说,狡兔有三窟,国君也应当如此。意思是多方采取措施,寻找几条出路。

7 鹪鹩:一种食小虫之极小的鸟。《庄子》上说:“鹪鹩栖树,不过一枝。”意思是容易满足。杜甫诗“强移栖息一枝安”。

8 甪里先生;相传高祖刘邦没有聘请周术等四公子出来,后高祖立吕后子惠帝为太子,继又欲以赵王如意易之。吕后用张良计,请四皓辅佐太子刘盈,帝见之曰:“幸烦公等善为调护”,遂不见废。

9 於陵仲子:即陈仲子,战国时齐国的隐士。因居于於陵,故号於陵子。

《孟子》上记载他“身织屦,妻辟纑。”织屦:即织草鞋。辟纑:原为剥麻,染麻。辟纑指将分析练过的麻搓成线。这里纑指布缕。引申为织布。楚王欲以为相,不就,与妻逃去,为人灌园,妻子辟纑织履。

1 泛:漂浮。

2绛县老:绛县的老人,指高寿的人。

《左传》记载,晋绛县一位老人,使问其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日正月朔甲子(出生那年正月初一是甲子日),至今四百四十五甲子矣。”师旷曰:“七十三年矣。”

3 伯州犁:春秋时晋国大夫伯宗之子伯嚭,因其父被杀逃到楚国,做了楚国太宰。

4 测蠡:用葫芦瓢测量海水,后比喻见识浅薄,不知高深。蠡,葫芦做的瓢。

管窥天,蠡测海喻见小也,自不量力。

5 燃犀:烛照明察。比喻洞察事理或奸邪。

相传燃烧犀角可以照妖,晋温峤路过渚矶,人们说水下有怪物,温峤用点燃的犀角照之,果然见到许多奇形异状的精灵。夜梦人曰:“幽明道别,何苦相逼。”

6 蹊:小路。

桃李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赞》:“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比喻一个人如果有高德美才,不用自我声张,自然得到人们的敬爱。

7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的政治家、水利家。

投巫救女西门豹:战国魏文侯时,邺地三老、廷掾,与巫祝勾结,假托河伯欲娶妻,每年强选少女,投入河中,愚弄人民并榨取钱财。后西门豹为邺令,在河伯娶妇时,托言所选女子不美,要巫祝、三老去与河伯商量,另行选送,便将其投入河中,因而制止了利用迷信虐害人民的恶行。见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褚少孙补西门豹传。

8 赁浣逢妻百里奚:赁,本意为租借,这里指雇用。浣,洗。

《风俗通》载,春秋时百里奚为秦相,赁一浣妇,歌曰:“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烦扊扅(门闩),今日富贵忘我为。”问之,乃其妻也(被百里奚抛在故乡的妻子)。

9 阙里门墙,陋巷规模原不陋阙里:孔子居住的里巷名。陋巷:孔子弟子颜渊所居,狭小的巷子,引申为狭窄简陋的住处。

孔子曾夸奖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后来唐刘禹锡作《陋室铭》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只要有德者居住,陋巷也不简陋。唐韩愈与崔群书:人固有薄卿相之官,千乘之位,而甘陋巷菜羹者;同是人也,犹有好恶如此之异者。

10 隋堤基址,迷楼踪迹亦全迷:隋堤也好,迷宫也罢,都成了历史的残迹,当年的迷宫如今真的迷漫荒草中了。

隋炀帝为游江都,开凿了大运河,在两岸栽种杨柳,堤长一千三百余里,称隋堤。

迷楼:传说也是隋炀帝所建,用以寻欢作乐的地方。故址在江苏省江都县治西北七里。建筑富丽,穷极工巧。相传一入此楼,往往终日不得出。浙人进新宫图,营建既成,隋炀帝幸之曰:“使真仙游此,亦当自迷。”因名之曰迷楼。

注释:

1 柳岸:植柳的水岸。

宋苏轼《好事近·黄州送君猷》词:“明年春水漾桃花,柳岸隘舟楫。”

2  桃溪:指桃花源。

宋周邦彦《长相思》词:“桃溪换世,鸾驭凌空,有愿须成。”

3 纱窗:蒙纱的窗户。

唐刘方平《春怨》诗:“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宋柳永《梁州令》词:“梦觉纱窗晓,残灯掩然空照。”元张可久《一半儿·梅边》曲:“枝横翠竹暮寒生,花淡纱窗残月明。”

《红楼梦》第三回:“﹝黛玉﹞从纱窗中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非别处可比。”

4 绣户:雕绘华美的居室。多指女子的住所。也指富户。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三:“璿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

宋陆游《蝶恋花》词:“不怕银缸深绣户,只愁风断青衣渡。”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绣户朱帘,时露娇娥半面。”

李渔《闲情偶寄·声容·治服》:“凡予所言,皆贵贱咸宜之事,既不详绣户而畧衡门,亦不私贫家而遗富室。”

5 画阁:有华丽彩绘的楼阁。

南朝梁庾肩吾《咏舞曲应令》:“歌声临画阁,舞袖出芳林。”唐王建《宫词》之九:“少年天子重边功,亲到凌烟画阁中。”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楔子:“出画阁,向书房,离楚岫,赴高唐。”

6香闺:青年女子的内室;青年女子;闺女。

唐陶翰《柳陌听早莺》诗:“乍使香闺静,偏伤远客情。”前蜀韦庄《赠姬人》诗:“请看京与洛,谁在旧香闺。”宋柳永《临江仙引》词:“香闺别来无信息,云愁雨恨难忘。”清李渔《风筝误·闺哄》:“小生蒙詹家二**多情眷恋,约我一更之后,潜入香闺。”

唐司空图《冯燕歌》:“传道张婴偏嗜酒,从此香闺为我有。”

7 修月斧:天中记曰:有人游嵩山,见道卧者,问为谁笑曰:君不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回处常有二万八千户,修之,我其一也。遂示以斧凿。

8 蝃蝀:彩虹。

诗经墉风蝃蝀:蝃蝀在东,莫之敢指。

9 虹霓:彩虹。

10 春圃:春天的园圃。

汉张衡《东京赋》:“植华平於春圃,丰朱草於中唐。”晋孙绰《至人高士传赞·竺道壹》:“譬若春圃,载芬载敷。条柯猗蔚,枝榦扶疎。”唐王建《题裴处士碧虚溪居》诗:“春圃紫芹长卓卓,暖泉青草一丛丛。”

11 工谀病夏畦:奉承别人比夏天艰苦的劳作还要难受。

夏畦:比喻勤苦的劳作。工谀:善于阿谀奉承的人。

孟子滕文公下: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12 李广不封空射虎:《史记·李将军传》:西汉李广守北平,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射之,箭没石中,以为奇。李广一生战功卓著,却不得封侯。

13 魏明得立为存麑:《三国志·明帝纪》注引《魏末传》曰:帝常从文帝猎,见子母鹿。文帝射杀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从,曰:“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因涕泣。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树立之意定。

14 按辔:勒住马。

汉书卷四十周勃传: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请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只见后头有一人奔马赶来,遇着东山的骡,便按辔少驻。

15细柳:汉代周亚夫为将军时,屯兵于细柳,军纪森严,天子欲入军营,亦须依军令行事。见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后以细柳营比喻模范军营或泛指一般军营。唐王维观猎诗: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五出:纷纷将士愿移家,细柳营中起暮笳。亦称为柳营。

16临泾:西汉赤玼守原州,虏不过临泾,人常道其名以吓唬小儿,使之不敢啼哭。

《笠翁对韵》简介

绣户 :雕绘华美的门户。多指妇女居室。

宋陆游《蝶恋花》:“不怕银缸深绣户,只愁风断青衣渡。”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绣户朱帘,时露娇娥半面。”

画阁 :彩绘华丽的楼阁。南朝梁庾肩吾《咏舞曲应令》:“歌声临画阁,舞袖出芳林。”

香闺 :指青年女子的内室。

唐陶翰《柳陌听早莺》:“乍使香闺静,偏伤远客情。”

宋柳永《临江仙引》:“香闺别来无信息,云愁雨恨难忘。”

修月斧 :修月之斧。神话传说,月由七宝合成,常有八万二千户手持斧子修之,故有此称。

唐段成式 《酉阳杂俎[ zǔ ]·天咫[ zhǐ ]》。 太和年间,有两人游嵩山,天色将晚,迷失路径。正在徘徊之时,忽然听到树丛中有人鼾睡声。分开丛树一看,见一人穿着洁白的布衣,枕一个包袱,正在熟睡。两人将他唤醒,问他知不知道大路怎么走。这人看了看,不回答又睡了。两人又再三唤他,这人才起来对他们说:“你们知道月是七宝合成的吗?月亮像个圆球,它的影子就是太阳晒化的凸出部。经常有八万二千户修理它,我就是其中之一。”于是打开包袱,里面有斧凿,还有两包玉屑饭,这人将饭给二人吃,说吃了可一生不得病。然后起身为二人指路,说完即不见。

比喻诗文技艺高超绝妙,也用以咏月。

蝃蝀[ dì dōng ] :古时对彩虹的称呼。《诗经·墉风·蝃蝀》:“蝃蝀在东,莫之敢指。”

虹霓 :雨后天空中出现的弧形彩带,色彩鲜明的叫虹,排列顺序与虹相反,色彩比虹暗淡的叫霓,也叫副虹。

春圃 :春日的园圃。汉张衡《东京赋》:“植华平於春圃,丰朱草於中唐。”

唐王建《题裴处士碧虚溪居》诗:“春圃紫芹长卓卓,暖泉青草一丛丛。”

工谀病夏畦 :工谀,善于阿谀奉承。阿谀奉承,比在夏天毒日头下,在菜地里干活还要难受。见《孟子˙滕文公下》:“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李广不封空射虎 :《史记·李将军传》:西汉李广驻守边塞多年,战功卓著,其部下也有多人得以封侯,自己却一直未能封侯。一次,李广出猎,风吹草动,他感觉草中藏着猛虎,拉弓便射,箭竟没入石头中,可见他的武功多么高强。

魏明得立为存麑(ní音泥) :麑,幼鹿。《三国志·明帝纪》:魏明帝曹叡[ ruì ]曾跟随文帝曹丕打猎,看见鹿妈妈带着小鹿。文帝射杀了鹿妈妈,让明帝射小鹿,明帝不忍,流着泪说:“父王已杀了母亲,儿臣实在不忍再杀小鹿。”文帝被深深打动,定下立曹叡为太子。

按辔[ pèi ]徐行,细柳功成劳王敬 :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扣紧马缰使马缓行或停止,勒住马。细柳,在今陕西咸阳西南渭河北岸。

《汉书 卷四十 周勃传》:西汉将军周亚夫在细柳屯兵,汉文帝前去视察。守门官见了皇帝的符节,仍不放行,直到周亚夫传令过来,才打开营门。执守将官还要求皇帝,军营之内不许纵马疾行,要缓缓而行。汉文帝赞叹周亚夫治军严明:“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后以细柳营比喻模范军营或泛指一般军营。

闻声稍卧,临泾名震止儿啼 :临泾,西汉临泾县,在今甘肃镇原南。《旧唐书》载,唐贞元中,郝玼([ cī ])为临泾镇将,勇敢无敌,威震敌营。每得俘虏,必剖剥后把尸骨还回去。吐蕃人常用他的名字吓唬小孩,哭闹的孩子一听到他的名字,就不敢哭闹了。

精读《笠翁对韵》,我是认真的!

三五字,九十对,展现的,是一幅幅绚烂神奇的自然画卷,是一场场广博生动的历史过往,是一首首欢快明丽的童声歌谣。

插上翅膀,煽动想象,飞扬遨游于这天地长河之间,诵读、理解,是愉悦的,记忆、背诵、默写,还是痛苦的……不过,锲而不舍,反复习练,终是会拿下了的。

没有童子功,只有下笨功夫 ,还能怎么办?

不贪多,一天一大组四小组78个字,90组,90天,挑战一下!

《笠翁对韵》简介及一东(1) (2) (3)

《笠翁对韵》二 冬(1) (2) (3)

《笠翁对韵》三 江(1) (2)

《笠翁对韵》四 支(1) (2) (3) (4)

《笠翁对韵》五 微(1) (2) (3)

《笠翁对韵》六 鱼(1) (2) (3)

《笠翁对韵》七 虞(1) (2) (3) (4)

《笠翁对韵》八 齐(1) (2)

《笠翁对韵》九 佳(1)

《 曲江二首》

唐李山甫

(其一)

南山低对紫云楼,翠影红阴瑞气浮。

一种是春长富贵, 大都为水也风流。

争攀柳带千千手,间插花枝万万头。

独向江边最惆怅,满衣尘土避王侯。

(其二)

江色沈天万草齐,暖烟晴霭自相迷。

蜂怜杏蕊细香落, 莺坠柳条浓翠低。

千队国娥轻似雪,一群公子醉如泥。

斜阳怪得长安动,陌上分飞万马蹄。

平仄与韵脚分析如下:

(其一)用“下平十一尤”韵

南山低对紫云楼

平平仄仄平平 ◆楼下平十一尤

翠影红阴瑞气浮

仄仄平平仄仄平 ◆浮下平十一尤

一种是春长富贵

仄仄仄平平仄仄

大都为水也风流

仄平平仄仄平平 ◆流下平十一尤

争攀柳带千千手

平平仄仄平平仄

间插花枝万万头

仄仄平平仄仄平 ◆头下平十一尤

独向江边最惆怅

仄仄平平仄平仄

满衣尘土避王侯

仄平平仄仄平平 ◆侯下平十一尤

其中,第七句“独向江边最惆怅”有拗救:第五字应为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最”,于是在第六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惆”,属于七律出句自救的“五拗六救”。

(其二)用“上平八齐”韵

江色沈天万草齐

平仄仄平仄仄平 ◆齐上平八齐

暖烟晴霭自相迷

仄平平仄仄平平 ◆迷上平八齐

蜂怜杏蕊细香落

平平仄仄仄平仄

莺坠柳条浓翠低

平仄仄平平仄平 ◆低上平八齐

千队国娥轻似雪

平仄仄平平仄仄

一群公子醉如泥

仄平平仄仄平平 ◆泥上平八齐

斜阳怪得长安动

平平仄仄平平仄

陌上分飞万马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蹄上平八齐

《七绝  上平八齐韵》山间小溪(文/覃前华  华山论剑)

风景因人而倍丽,

一花一草若菩提。

朝霞暮露泉潮涌,

不尽诗文韵自题。

郭芹纳、吴秋本在《<笠翁对韵>中的出韵现象》中指出,《笠翁对韵》有17例出韵现象。[1](P161~164)郭文的立论存在若干疏漏,笔者特撰文商榷。第一,据笔者考证,《笠翁对韵》共有出韵24例,较郭文的统计多7例。第二,郭文认为《笠翁对韵》的出韵,均发生在邻韵,这个说法有误;其中1例出韵,并不发生在邻韵。第三,《笠翁对韵》尚有错韵1例,郭文未予指出。第四,郭文对《笠翁对韵》出韵原因的探讨,牵强且不全面。笔者不揣浅陋,加以重新梳理,所依据的版本为《李渔全集》(第十八卷)所收《笠翁对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一、《笠翁对韵》中的出韵

(一)东韵与冬韵相混

1东韵中混入冬韵的字

“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一东·其二)

“踪”,在《广韵·三锺》,为“即容切”,依平水韵,当属二冬韵,却用在一东韵中。

2冬韵中混入东韵的字

(1)“垂钓客,荷锄翁。仙鹤对神龙。”(二冬·其一)

(2)“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二冬·其一)

(3)“花萼楼间,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二冬·其一)

(4)“内苑佳人,满地风花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 (二冬·其三)

“翁、珑、风、穷”,均在《广韵·一东》,分别为“乌红切”“卢红切”“方戎切”“渠弓切”,依平水韵,当属一东韵,却用在二冬韵中。“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中的“风”,《李渔全集》校记曰:“疑当作‘烽’”。此说虽无版本可依据,但“边烽”乃古人习语。例如,南朝梁徐悱《白马篇》:“闻有边烽急,飞候至长安。”唐代贾岛《暮过山村》:“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宋代吴泳《鹊桥仙》:“边烽白羽,军符赤籍,弄得不成模样。”烽,属于二冬韵。

(二)支韵与微韵相混

主要是微韵中混入支韵的字

(5)“黄盖能成赤壁捷,陈平善解白登危。”(五微·其一)

(6)“占鸿渐,叶凤飞。虎榜对龙旗。”(五微·其二)

(7)“灞上军营,亚父愤心撞玉斗;长安酒市,谪仙狂兴典银龟。”(五微·其三)

“危”,在《广韵·五支》中,为“鱼为切”;“旗”,在《广韵·七之》,为“渠之切”;“龟”,在《广韵·六脂》,为“居追切”;依平水韵,均当属四支韵,却用在五微韵中。

(三)鱼韵与虞韵相混

1鱼韵中混入虞韵的字

(8)“羹对饭,柳对榆。短袖对长裾。”(六鱼·其一)

(9)“参虽鲁,回不愚。”(六鱼·其二)

(10)“罗浮对壶峤,水曲对山纡。”(六鱼·其三)

“榆、愚、纡”,均在《广韵·十虞》,分别为“羊朱切”“遇俱切”“忆惧切”,依平水韵,均当属七虞韵,却用在六鱼韵中。

2虞韵中混入鱼韵的字

(11)“花肥春雨润,竹瘦晚风疏。”(七虞·其一)

(12)“罗对绮,茗对蔬。柏秀对松枯。”(七虞·其二)

(13)“苍头犀角带,绿鬓象牙梳。”(七虞·其二)

(14)“祖饯三杯,老去常斟花下酒;荒田五亩,归来独荷月中锄。” (七虞·其三)

“疏、蔬、梳、锄”,均在《广韵·九鱼》,“疏、蔬、梳”为“所菹切”,“锄”为“士鱼切”,依平水韵,均当属六鱼韵,却用在七虞韵中。

(四)齐韵与支韵相混

主要是齐韵中混入支韵的字

(15)“砗磲对玛瑙,琥珀对玻璃。”(八齐·其二)

“璃”,在《广韵·五支》,为“吕支切”,依平水韵,当属四支韵,却用在八齐韵中。

(五)佳韵与灰韵相混

1佳韵中混入灰韵的字

(16)“门对户,陌对街。枝叶对根荄。”(九佳·其一)

(17)“陈俎豆,戏堆埋。皎皎对皑皑。”(九佳·其二)

“荄、皑”,均在《广韵·十六咍》,分别为“古哀切”“五来切”,依平水韵,均当属十灰韵,却用在九佳韵中。

2灰韵中混入佳韵的字

(18)“青龙壶老杖,白燕玉人钗。”(十灰·其一)

“钗”,在《广韵·十三佳》,为“楚佳切”,依平水韵,当属九佳韵,却用在十灰韵中。

(六)寒韵与删韵相混

1寒韵中混入删韵的字

(19)“至圣不凡,嬉戏六龄陈俎豆;老莱大孝,承欢七秩舞斑斓。”(十四寒·其三)

“斓”,在《广韵·二十八山》,为“力闲切”,依平水韵,当属十五删韵,却用在十四寒韵中。

2删韵中混入寒韵的字

(20)“裙袅袅,佩珊珊。守塞对当关。”(十五删·其一)

“珊”,在《广韵·二十五寒》,为“苏干切”,依平水韵,当属十四寒韵,却用在十五删韵中。

(七)肴韵与豪韵相混

主要是肴韵中混入豪韵的字

(21)“雉方乳,鹊始巢。猛虎对神獒。”(三肴·其一)

(22)“祭遵甘布被,张禄恋绨袍。”(三肴·其二)

(23)“鲛绡帐,兽锦袍。露叶对风梢。”(三肴·其三)

“獒、袍”,在《广韵·六豪》,分别作“五劳切”“薄褒切”,依平水韵,均当属四豪韵,却用在三肴韵中。

《笠翁对韵》中的出韵,多出现在邻韵之中;只有“璃”当属四支韵,却混入八齐韵,不属于邻韵。

二、《笠翁对韵》中的错韵

《笠翁对韵》中的错韵,仅见1例,即“六鱼·其三”中的“沮”字。

“六鱼·其三”为:“欹对正,密对疏。囊橐对苞苴。罗浮对壶峤,水曲对山纡。骖鹤驾,侍鸾舆。桀溺对长沮。搏虎卞庄子,当熊冯婕妤。南阳高士吟梁父,西蜀才人赋子虚。三径风光,白石黄花供杖履;五湖烟景,青山绿水任樵渔。”

按照《笠翁对韵》的体例,“沮”字这个位置应该用韵,且为平声六鱼韵。但是,“沮”,在《广韵·八语》,属上声,又在《广韵·九御》,属去声;依平水韵,“沮”,当属上声六语韵,或去声六御韵。此不当用“沮”字,“沮”为错韵。

三、《笠翁对韵》出韵现象成因探析

郭文所指《笠翁对韵》出韵现象的成因,归纳起来有四点:一是与曲韵《中原音韵》有关,二是受唐人诗作通韵现象的误导,三是受《声律启蒙》等蒙书的影响,四是作者李渔“未能细查”。

第一点原因,有一定道理。李渔是戏曲行家、曲学大师,无论创作什么体裁的作品,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带有戏曲的痕迹。李渔在编写《笠翁对韵》时,他的戏曲创作经验与体会,特别是韵字的运用,自然会产生关联作用。仅从曲韵《中原音韵》来看,隋唐时期,东韵独用,冬、锺同用,界限分明;《中原音韵》将其合并,称为东锺韵。东韵与冬韵混用,在《笠翁对韵》中有所反映。隋唐诗文中,鱼韵独用,虞、模同用,二者读音不同;在《中原音韵》中,它们已无区别,可以通押。鱼韵与虞韵混用,在《笠翁对韵》中有所反映。《广韵》萧、宵同用,肴独用,豪亦独用;《中原音韵》立萧豪韵部,包括萧、宵、肴、豪四韵。肴韵与豪韵混用,在《笠翁对韵》中有所反映。这些都是李渔编写《笠翁对韵》时受曲韵影响的例证。

第二点原因,理由不充分。我们知道,近体诗必须一韵到底,原则上不可以通韵。据王力考察,唐人近体诗一般不通韵,用通韵者为少数。例如李商隐,往往东、冬通用,萧、肴通用。李商隐是有意识押通韵,不是误出韵。[2](P136)因此说,《笠翁对韵》受唐人诗作通韵现象的误导,理由不充分。

第三点原因则不成立。《声律启蒙》的确有数处出韵现象,郭文已指出,兹不赘述。但是,《声律启蒙》的出韵用字,与《笠翁对韵》并不相同。因此,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郭文所谈第二点与第三点原因,均显得牵强。唐人诗作中的通韵、《声律启蒙》的出韵,不一定误导、影响《笠翁对韵》,使之出韵,即由前两者不能必然推出《笠翁对韵》一定出韵,彼此不存在必然性因果关系。郭文将其视为必然性因果关系,陷入逻辑误区。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就其本质而言,分两种情况,即必然性因果关系与或然性因果关系。唐人诗作中的通韵、《声律启蒙》的出韵,与《笠翁对韵》的出韵,只是或然性因果关系,不具备必然性,即由前两者不能必然地推出后者。郭文视或然性因果为必然性因果,混淆了彼此的关系,推理缺乏逻辑性,陷入虚假因果论的泥淖。再者,唐人诗作中的通韵,并非普遍现象,影响非常有限。

第四点说《笠翁对韵》的出韵,是由于作者李渔“未能细查”,此观点也不能成立。《笠翁对韵》是本小书,有对文90则,每则对文78字,原书正文仅7020字。在这样短的篇幅中,存在几处小的瑕疵,可以理解。但全书存在17例(其实是24例)出韵,仅用失查来解释,难以说得通。李渔编有《笠翁诗韵》《笠翁词韵》,对诗词用韵十分娴熟。《笠翁对韵》中的所谓出韵用字,在《笠翁诗韵》中,均归属在古已公认的韵部,并不误。这也间接证明“未能细查”说站不住脚。

对《笠翁对韵》出韵现象的合理解释应该是:

其一,李渔是在有意识地选择邻韵通押。在对文中,以一个韵部用字为主,若没有合适的韵字,则选用邻韵的用字,以求文意的准确表达,不至于因韵害义。据此说,李渔出韵有因,是有意为之,而不是失查。李渔之所以选择邻韵通押,说明东韵与冬韵、支韵与微韵、鱼韵与虞韵、佳韵与灰韵、寒韵与删韵、肴韵与豪韵等几个韵部,从当时的实际读音看,已经没有差别,可以视为同一韵部。李渔在编写《笠翁诗韵》、特别是《笠翁词韵》的时候,已经注意到当时的语音实际,在韵部划分上别有系统。李渔能够根据古今语音的变化,不泥古音,而从今音,以求音韵和谐悦耳。这种做法在《笠翁对韵》中也得到贯彻,可见他的主张是一贯的。

其二,《笠翁对韵》不是近体诗,它是用韵语形式写成的蒙学读物,不能完全用近体诗的用韵来要求它。即使是近体诗,首句也可以用邻韵。邻韵通押,古已有之。据王力考察,盛唐以前,首句用邻韵的甚少,中晚唐渐多,成为一种风气。宋诗首句用邻韵似乎是有意的,几乎可说是一种时髦,越来越多。[3](P53)从王力所统计的首句入韵情况看,有东、冬同用,支、微同用,鱼、虞同用,齐、支同用,佳、灰同用,删、寒同用,萧、豪同用等,这些在《笠翁对韵》中大多有用例。《笠翁对韵》的所谓“出韵”,除1例非邻韵外,其它均为邻韵,反映了李渔所处时代的实际语音状况。对书中非本韵部的字,在教学中只需交待清楚,在蒙童具体作诗时,将其用在首句即可。

其三,《笠翁对韵》是声律启蒙读物,目的是通过韵语的形式教童蒙掌握平仄、对仗,学习吟诗作对(从前叫做属对)。张志公说:“属对是一种实际的语音、语汇的训练和语法训练,同时包含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4](P88)用韵与语音有关,但《笠翁对韵》语音训练的关注点是正音和辨别平上去入四声,不在用韵。因此,出韵算不得大毛病。

附带说个问题,有的学者因为《笠翁对韵》在对仗、用典、用韵方面存在一些失误,就否定它是李渔写的,而是托名之作。如《笠翁对韵》的对仗中有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相对的,犯了忌讳,像“二冬·其三”中的“意懒对心慵”“浪蝶对狂蜂”等;又如“一先·其一”中的“山涛骑马”句,将山简(山涛之子)的事误为山涛。《笠翁对韵》还存在一些出韵现象。首先,关于对仗中有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两两相对的“问题”。在一组对句中,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是诗家大忌。但是,《笠翁对韵》是教蒙童对对子的蒙学读物,对对子就没有那么严格,因为对对子有时为了能对得工整好看,允许合掌的存在。再如,关于出韵的现象。《笠翁对韵》是依照平水韵编排的,平水韵用于诗韵是不允许出韵的。但是,《笠翁对韵》中的出韵现象,多为邻韵,这些“出”的韵,因为是邻韵,用于诗的首句是可以的。所以,“出韵”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从另一个角度看,仅仅根据书中存在的某些错误,就否定它的作者,这个思维逻辑经不起推敲;尽管李渔是著名的学者和戏曲家,他的著作也不可能完美无缺;而且也没有任何文献能够证明李渔不是《笠翁对韵》的作者。一个人一辈子能写几篇好文章,能写一两本流传后世的著作,就很不错了,何况李渔的《笠翁十种曲》《闲情偶寄》已经堪称不朽,我们就不必苛求他的其它著作存在这样那样的毛病了。

《笠翁对韵》是在李渔去世后刊刻的。米东居士的序作于道光己酉年,即公元1849年,故此书当刊于本年或其后。为什么李渔生前此书没有问世,我们不得而知,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一,它是李渔的不经意之作,不成熟,尚需加工;二,它是李渔匆忙之间操作的“急就章”,没有仔细打磨,还很粗糙;三,李渔去世时,此书还没有完稿;四,与它之前的《训蒙骈句》《声律启蒙》相比,体例因循,没有创新,不值得示人。以上四点原因,只是猜测,没有文献根据,但也不是随意妄想,当有一定道理。这些可能是书中存在舛误的原因。另外,《笠翁对韵》在传抄、印刷过程中,也会误写、误植,也会被随意改动,都可能带来错误。这样说并不是为尊者讳,而是可能存在的客观事实。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郭芹纳,吴秋本《笠翁对韵》中的出韵现象[J]中国训诂学

报,2009,(1)

[2]王力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修订第3版)[M]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3]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4]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3

(韩建立 吉林长春 吉林大学文学院 13001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29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