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 它的基本表演手段

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 它的基本表演手段,第1张

唱、念、做、打

(一) 唱 京剧唱腔的抒情性较强,在戏剧冲突强烈、 人物情绪激动时, 常用大段或成套的唱腔尽情发挥; 此外在叙事、 写景、争论、 斥责等场合, 借助唱功, 也可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念 京剧的念白, 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是加工形态的艺术语言, 便于与唱相协调。

(三)做 做是舞蹈化的形体动作的泛称, 是加工形态的生活动作,通过手(手势)、 眼(眼神)、 身(身段)、步(步法)等的灵活运用, 使人物的形象、 气质更增光彩。 在京剧里,大只当戏剧冲突激化、人物感情波动时, 做功的幅度就加大,做功的挥洒就更夸张起来。

(四)打 打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 用以表现战斗生活或特定的生活情景,如跌跤、挣扎、晕厥等。凡用古代兵器刀枪剑戟等(习称“把子”)对打或独舞的, 称“把子功”;在毯子上翻滚跌扑的, 称“毯子功”, 还有成套的连续性的武功技术,如“起霸”、“走边”、“趟马”等, 一般用来渲染战斗气氛和英武人物的精神面貌。 京剧的唱念做打,具有严格的程序性,不同的角色行当有不同的规范和路数。 角色之间密切配合,演员与乐队之间相互默契,才能做到场面紧张而有条不紊,战斗激烈却具有美感。 唱念做打还具有难度很高的技术性, 高水平的演员大多能运用娴熟、精确的技巧为塑造人物服务,有些还属于特技性质,如髯口功、翎子功等,常被用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愤怒、惶恐 或慌乱。水袖功、甩发功、髯口功等是一般演员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巧

国粹育新苗舞蹈串台词如下:

1、在这美丽的百花丛中,在这阳光灿烂、无比欢乐的日子里,小鸟在歌唱,蝴蝶在飞舞,小昆虫们在演奏。亲爱的小朋友们,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因为今天是我们小朋友们自己的节日,我们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幸福和恢。

2、六月,是童年的摇篮;六月,是童年的梦乡;六月,是童年的太阳:六月,是我们家的节日!让我们放飞童年的梦想,尽情地唱,尽情地跳吧!弹去五月的风尘,迎来六月的时光,我们的心儿像怒放的花朵,荡起一片欢乐的海洋。青春如歌,快乐如风,相约在美好的节日里,一样的青春,一样的激情,乐曲声声奏响,欢歌声声,请欣赏《国粹舞蹈》。

3、红红的太阳折射出温暖的阳光,甜蜜的花朵散发出诱人的花香红红的日子里,孩子们喜悦的笑脸,激动的胸膛,在这欢快的日子里我们一起来体会这红红的日子。千朵花,万朵花,朵朵鲜花献妈妈祖国妈妈春常在,华夏儿女是一家。今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明天要象勇敢的海燕一样去搏击风浪,用我们的双手把祖国妈妈建议得更加繁荣、更加富强。

  京剧,亦称“京戏”、“国剧”、“皮黄”。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 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 、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胡琴(京胡)、和锣鼓、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青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 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 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 京剧 捉放曹

  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第一代京剧演员中,尚有老生卢胜奎、薛印轩、张汝林、王九龄等;小生龙德云、徐小香;旦胡喜禄、罗巧福、梅巧玲;丑杨鸣玉、刘赶三;老旦郝兰田、谭志道;净朱大麻子、任花脸等,他们为丰富各个行当的声腔及表演艺术,均有独特创造。后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于突破青衣、花旦的严格分工旧规,为旦角的演唱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同光名伶十三绝》 是京剧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由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绘制。他参照了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l860至1890)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郝兰田、刘赶三、杨鸣玉),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扮演的剧中人物描绘出来,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 此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进化社朱复昌在书肆收购,经缩小影印问世,并附编《同光名伶十三绝传》一册。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二十年代后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等,均在宗“谭派”的基础上发展为各自不同的艺术流派。汪桂芬,艺宗程长庚,演唱雄劲沉郁,悲壮激昂,腔调朴实无华,有“虎啸龙吟”的评道。他因“仿程可以乱真”,故有“长庚再世”之誉。孙菊仙,18岁时选中武秀才,善唱京剧,常入票房演唱,36岁后投师程长庚。他噪音洪亮,高低自如。念白不拘于湖广音和中州韵,多用京音、京字,听来亲切自然。

  表演大方逼真,接近生活。“老生后三杰”师承各有侧重,艺术风格各异,从全面权衡,谭鑫培文武昆乱不挡,艺术造诣及对京剧的发展,远远超过汪、孙。光绪年间,谭鑫培被称之为“伶界大王”,在剧界地位,如当年之程长庚。咸丰十年(1861年)京剧始入宫廷演出。当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分由三庆班、四喜班、双奎班及外班(京剧班)演出。光绪九年(1883年),慈禧五旬寿日,挑选张淇林、杨隆寿、鲍福山、彩福禄、严福喜等18人入宫当差,不仅演唱,且当京剧教习,向太监们传授技艺。自此,清宫掌管演出事务的机构“升平署”,每年均选著名艺人进宫当差,结止宣统三年(1911年),计有谭鑫培、杨月楼、孙菊仙、陈德霖、王楞仙、杨小楼、余玉琴、朱文英、王瑶卿、龚云甫、穆凤山、钱金福等生、旦、净、丑的名家150余人曾入宫。由于慈禧嗜好京剧,加之京剧名家频繁在宫中献艺,声势日强。同期,位于大栅地区的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中和园、文明园等戏园、日日有京剧演出,形成了京剧一统的局面。京剧成熟期,除“老生后三杰”外,生行:许荫棠、贾洪林;武生:俞菊笙、杨隆寿;净行:何佳山、黄润甫、金秀山、裘桂仙、刘永春等;小生:王楞仙、德珺如、陆华云;旦行:陈德霖、田桂凤、王瑶卿、朱文英;丑行:王长林、张黑、罗百岁、萧长华、郭春山。这一时期,旦角的掘起,形成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之势。武生俞菊笙,开创了武生自立门户挑梁第一人,他被后人称为“武生鼻祖”。上述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贵妃醉酒)、余叔岩。由于文人崇尚的雅文化传统在20世纪遭遇灭顶之灾,京剧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 

  1927年,北京《顺天吋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读者投票选举结果: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20年代时称“四大须生”。同期的时慧宝、王凤卿、贯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优秀人才。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女须生孟小冬,具有较高艺术造诣,颇有乃师余叔岩的艺术风范。 1936年秋,北京大、中学校爱好京剧者及广大观众给各报写信,倡议进行京剧童伶选举。时富连成社社长叶龙章与北平《立言报》社长金达志商妥,由该报发表通告,专门接待各界投票,逐日在报上发表投票数字,并约请“韵石社”几人来报社监督。规定投票日期为半月,到期查点票数。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和富连成社负责人及《实报》《实事白话报》《北京晚报》《戏剧报》亦派人当场查验票数。选举结果,富连成社李世芳得票约万张,当选“童伶主席”。生部冠军王金璐,亚军叶世长;旦角冠军毛世来,亚军宋德珠;净角冠军裘世戎,亚军赵德钰;丑角冠军詹世甫,亚军殷金振。选举结束后,于虎坊桥富连成社举行庆祝大会,并于当晚在鲜鱼口内华乐戏院举行加冕典礼,由李世芳,袁世海演出了《霸王别姬》

  京剧从产生以来曾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京剧具备非常成熟的中国文化艺术,也有一定的审美性。并且,中国的京剧发展历史极为悠久,它凝聚了国人的魂,更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的岁月长河中,京剧凭借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向世界展示着它的光彩,它并不是中国国粹的全部,但是它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切片。如果让小编去评价京剧,小编希望京剧能更加创新,创作出一些适合年轻人赏析的曲目。

一、京剧是国粹,凝结了无数艺人的心血

京剧在古代就已经开始流行了,很多古代人喜欢听曲儿,而这曲子多指的就是京剧,京剧的音律听起来是非常上口的,尤其是在民国时期,京剧是非常受国人甚至是日本人喜欢的,那时候会唱曲的梅艳芳就是其中一个代表,虽然京剧要求要画脸,但这只是京剧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已,京剧的曲目往往都是中国传统故事改编,很多曲目听后催人泪下,这就是国粹的魅力所在。

二、京剧是京曲,独特的表演形式受世人喜爱

很多人都说想要学好京剧是需要非常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的,因为在台上的每一分钟,可能都需要台下的十年功,舞台的生旦净末丑,一招一式都需要反复的练习,很多人都说京剧是花拳绣腿,配不上国粹之称,但是当你真正完整的听过一场曲目后,你就会对京剧的认识大为改观,因为它现场的舞台感染力是非常强的也是非常煽动人的。

京剧虽为国粹,但是现在却面临着一种无人传承的困境,很多年轻人都更倾向于流行音乐、电音等更简单易懂,更温暖人心的音乐,很多年轻人对京剧有很深的误解,觉得京剧就是老年人才听得东西,如果京剧能改变的话,多多创作一些创新的曲目,或是将京剧多融入进一些流行音乐中,它的发展会更好的。

一、《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是京剧中梅派的经典名剧,讲的是垓下之战时项羽和虞姬的故事。秦末之时,各路英雄起兵反抗腐朽的统治阶级,其中,力量相当的两支军队是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因此被称为“楚汉之争”。当时,韩信命令李左车诈降项羽,取得其信任,诓骗项羽进军,又在九里山设下十面埋伏,将项羽围困在垓下。楚军既无法突围出去,又听到汉军故意吹奏的四面楚歌,军心不稳,心有不甘的项羽在帐中同虞姬饮酒作别,将军弹剑,美姬起舞。最终虞姬自刎,而项羽一鼓作气冲出汉军包围,逃至乌江,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于是自刎江边。

二、《长坂坡》

《长坂坡》是依据《三国演义》的剧本而改变出来的剧目,讲的是赵云在长坂坡单枪匹马保护阿斗的故事。刘备自从烧屯新野后,便一路败走,在景山之下稍作停歇,却被曹操的追兵截杀,混乱之中,刘备的妻眷、赵云、简雍、糜芳、糜竺等人失散。赵云单枪匹马寻找主眷,均无所获,他先是救了简雍,随后又在乱民之中找到了甘夫人,又救糜竺,令糜竺保护甘夫人先走,又受百姓指引寻到了糜夫人和阿斗。糜夫人受了伤,无法行走,于是再三拒绝赵云,让他带着阿斗离开,糜夫人害怕自己拖累赵云,又担忧贼寇将来,于是纵身跃入井中。曹军将至,赵云只得离开井边,将阿斗藏于胸前,从曹军之中突破而出,返回汉营。

三、《空城计》

《空城计》讲的是马谡失守街亭,司马懿率兵而来却被诸葛亮唱了一出空城计的故事。正值魏蜀交战之际,司马懿率兵前往祁山,诸葛亮认为他必定要攻打街亭,于是打算派将领前去防守,马谡自请前往,诸葛亮再三叮嘱他谨慎挑选营地,并派遣王平帮助马谡。然而马谡骄傲自满,不愿听从王平的建议,将营地安扎在山顶,结果被伪军围攻,街亭失守,魏军又继续往西城方向行进。此时的西城兵力空虚,诸葛亮于是设下空城计,打开城门,自己坐在城楼之上淡定自如地饮酒弹琴,司马懿怀疑诸葛亮是在引君入瓮,于是率兵离开。随后,诸葛亮便挥泪斩马谡。

除此之外,京剧经典剧目还有《六月雪》、《群英会》、《玉堂春》、《打渔杀家》等等。

京剧为什么被称为国粹?

因为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京剧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从两千年前的汉代乐舞,到唐代的梨园百戏,再到宋代的南剧,明清的昆曲,都为京剧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京剧形成的过程,也是京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的过程。京剧不仅继承了古代戏曲的精髓,还在徽剧的基础上融合了秦腔、汉剧等众多古老剧种的艺术因素和特点。因此,京剧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的精神核心却是两千年的中国文化。此外,京剧艺术与诗词、书法、绘画等古典艺术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相互辉映,比如京剧的简约之美,可以与书法和国画艺术相呼应;京剧的比拟、象征的特色,也是古典文学常用的修辞手法;京剧唱腔中的韵律,和古代诗歌的韵律一致;就连京剧的服装也是综合了唐、宋、明、清等不同时期服饰特点加以美化的成果。所以,京剧已不仅仅是一个剧种,它更是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

望采纳O(∩_∩)O~

被称为“国粹”的戏曲是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有200年历史。它的表演艺术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它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之一。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扩展资料: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扮演了不少昆腔戏。

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

《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

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

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国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296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5
下一篇2023-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