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试论青少年情商素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试论青少年情商素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第1张

  一、青少年情商素质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EQ),代表了一个人的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商主要反映个体认知、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情感的能力,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情感关系的能力。情商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成型于青少年阶段,它主要是在后天的人际互动中培养起来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其学习和发展任务非常重要。但是,青少年由于面临着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学业上的巨大压力,使得现代青少年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和复杂的心理矛盾。为此,要实现目前素质教育的目标,急需提高青少年的情商素质,弘扬其个性,发展其能力。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1] 它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认知评价是指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也称为生活满意度;情感体验指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感受,包括积极情感(愉快、高兴、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意见、压力、焦虑等)。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主观幸福感,对总体的生活满意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比消极情感越多,则个体的幸福感就越强。[2] 从整体上来看,目前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以上。青少年的积极情感高于消极情感,但仍有一部分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根据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发展规律,针对性地疏导其情商素质,提升其主观幸福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青少年情商素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主观幸福感是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评价或情绪情感体验,它和个体的高级需求紧密相关;情商素质则表现为个体认知、理解、调节、操作情绪信息的能力。个体情商素质的高低可能会影响或部分决定个体的情绪体验,即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拥有高情绪智力者,对于人生成功和幸福价值的拥有,更优于高智商者。[3]

1.青少年情商素质中的人际关系因素可影响主观幸福感

对情商素质中的人际关系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可以为人们提供物质或情感上的帮助,满足人们爱和归属感的需要,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当人们面临应激事件时,可通过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产生积极健康的行为反应,从而减少消极情感,增强主观幸福感。而且较高人际关系的满意度,有利于个体保持愉快和满足,青少年在学校的人际关系适应越好,就越能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2.情商素质影响青少年学业成绩,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

情商素质的高低会影响青少年的自知力、自控力,其强弱程度与正确的学习观念的建立、良好思维习惯等的养成有着密切关系。个体可以通过对自身情绪的理解和控制来影响学业成绩,能够很好地掌控自己情绪的学生,其学业成绩也比较好,即情商素质会直接影响学业成绩。此外,良好的学习动机将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情商素质通过调节学习动机来间接影响学业成绩,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目前诸多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都能对青少年的幸福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端正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卓越的学习能力和优异的学习成绩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幸福感,同时还可以通过影响青少年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等间接影响其幸福感。[4] 可见,情商素质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对其主观幸福感也产生重大影响。

3.青少年的应对方式不同影响主观幸福感

一般认为,情商素质较高的青少年能够通过一些认知、行为策略有效调节情绪,产生积极的应对方式。在面对挫折、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时,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境去战胜它。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青少年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青少年建立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并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有助于人们形成和发展主观幸福感。而消极的应对方式起着阻碍作用。大学生的幸福感和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与求助维度呈正相关,较多使用解决问题及求助类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幸福感水平高,较多使用自责、退避、幻想、合理化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幸福感水平低。个体的应对方式对其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力(为294%)。[5] 同时也说明了情绪智力高的青少年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种生活事件,可体验更多的幸福感。

4.青少年情商素质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影响主观幸福感

已有的很多研究表明,情商素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商素质高的人较少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具有较强的面对生活事件压力的能力,因而也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都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测量指标,身心健康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抑郁的心境、自觉身体症状评价、睡眠不良、人际敏感等都会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三、引导青少年增强情商素质,提升主观幸福感

青少年的情商素质越高,那他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认知、体验、控制和调节能力会越高,就更容易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体验到较多的生活满意和愉快的体验,其主观幸福感就越高。引导青少年增强情商素质,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1.引导青少年客观认识问题,进行正确归因训练

主观幸福感中的认知成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以生活满意度为表现形式。幸福感往往产生于现实条件与一般标准的比较,现实条件高于标准时,主观幸福感提高;反之,主观幸福感则降低。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对青少年的情感体验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抑郁的个体往往把消极的事件归因为内在的、稳定的因素,把愉快的体验解释成外部的、可变的因素。如果把成功归因为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或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可以提高其积极情感;如果把成功归因为任务难度、运气好等外部因素,或把失败归因于能力等稳定因素,则会降低其积极情感。因此,应积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全面、客观地评价和认识问题,改变不正确的认知,帮助其进行正确归因;同时对青少年进行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从容克服困难。通过进行正确归因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满意度水平,增强其主观幸福感。

2.完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自我意识是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在影响幸福感的七项因素中,人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达到了2083%的贡献率。[6] 要达到积极协调的自我统一,需要引导青少年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自我分析能力,能够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善于把握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正确对待消极情感,努力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自我表达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客观我与主观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一致,增强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

3.提高青少年管理情绪的能力,学会自我调控

拥有较高情商素质的人,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或处理自己的情绪。他们具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能够抑制情感的冲动,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而情商素质较低的人,易受他人影响,缺乏坚定的自我意识,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应对焦虑能力差,经常体验到抑郁、冷漠等消极情感,难以增强其幸福感。因此,学校可以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开设有关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课程,让青少年通过这些方面的学习,正确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并引导他们正确识别他人的情绪,培养青少年的学业延迟满足能力,提高青少年的情商素质。在情绪调节方面,引导青少年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情绪自然发生,不要去刻意地抑制或回避,对负性情绪进行宣泄或者适当忽视,合理宣泄情绪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幸福感

具有高情商素质的人善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能够在复杂的人际环境中游刃有余。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帮助青少年树立交往的自信。教会青少年用真诚去对待他人,只有坦诚相待才能相互理解、建立信任感,同时还要学会宽容,对交往中的非原则性问题要持宽容的态度。其二,学会尊重他人。任何以强欺弱的做法都将严重阻碍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在尊重他人时,也要做到自尊与自重,抓住人际交往时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其三,提高交往艺术。在人际交往中,谈吐的美在于用词准确、言之有物,有种自然的吸引力;用恰当的行为、神态来沟通人际间的感情,做到友好大方、分寸得当;用洒脱的仪表和适当的礼节与人交往,产生使人愿意交往的魅力。因此,应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引导青少年正确处理与人交往中出现的冲突与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其幸福感。

5.学会正确应对挫折,享受幸福的喜悦

挫折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受到阻碍或干扰,导致需要不能满足或目标不能达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心理或情绪反应。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影响着青少年的幸福体验。学会应对挫折,首先,应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挫折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会,以乐观的态度看待挫折的两重性。其次,应引导青少年对挫折和成功进行正确的归因,使失败对自尊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教会青少年在社会支持体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他们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再次,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困惑,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使情感趋于宁静,从而享受到幸福的喜悦。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湖北 荆州,434023)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定项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鄂教办 [2008] 22号,项目编号2008B103。)。

参考文献:

[1] Diener E,Eunkook M S, Richard E et al,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Psychology Bulletin, 1999: 276-294

[2]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7(1)

[3] Shapiro, L E How to raise a child with a high EQ[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Publishers,1997

[4]贾晓波,李慧生.高中生心理适应能力训练教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5]朱翠英.大学生应对方式和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6]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S1)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报告就指出:“在先进技术发达的社会里,扫除数学文盲的任务已经替代了扫除文盲的任务,而成为当今教育的主要目标。”启发式教学中,良好的把握学生学习的“情趣”便成为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根基。实践证明:一个人愉快时,则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想象比较活跃。近年来,我在启发式教育理念的指导及“以趣引知”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探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营造情趣课堂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认识活动,而认识活动必然会伴随着情感。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识与情感是不可分割、联系着的,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情趣教学,营造成情趣课堂,会使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各种情感体验,而增强学习效果。

(一)创设情趣谈话——质疑

情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就这一点,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深析教材的前提下,创设良好的谈话情境导入新课,正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它会在学生从情趣向实践、探知、获取知识起到桥梁的作用,激发学生有目的地去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来。

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借鉴了情境谈话进行导入:首先,将准备好的彩色自行车挂图中的两个车轮用白纸盖住贴在黑板上,然后谈话:①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是自行车。” ②老师送给你们要不要?几个学生抢着说:“要!”于是,我把遮盖纸扯开,学生笑了,“你们为什么笑呀?”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两个车轮是正方形的,这样的自行车骑不动!”我再把正方形遮纸拿掉,学生又笑了,“你们又为什么发笑呀?”学生回答:“两个车轮象鸡蛋,这样的自行车骑上去会跌倒。”最后,我将一辆美丽的自行车展现在学生面前,我又提问:“这样的自行车能骑吗?为什么自行车的轮子必须是圆的才能行驶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新知识。”通过短短的近2分钟的谈话导入,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求知欲的作用。

(二)运用动手实践——释疑

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都给学生提供了初步动手实践的平台。恰当的选择知识点让学生动手实践,不仅能使学生在乐中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实践及综合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动手实践可使学生置身于运动中,强化感知,进而把外部的动态过程内化为动作思维,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深化教材的数学活动课中,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向学生质疑:“哎呀!刚才老师忘记点上圆心了,这可怎么办?同学们,你们能帮助找一找吗?”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很多学生还跑到黑板上仔细地寻找,只是结果一无所获。为了给学生一个操作实践的平台,我给每位学生一张圆形纸片,要求学生模仿在黑板上的情形,用一切可用的工具找出圆心……,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直径、半径、周长,而且还了解了在圆内所有的线段中直径最长,圆心就是直径的中点等知识。

再如,在进行《圆锥的体积》的教学时,充分认识到学生“好玩”及“自我表现”的心理特点,采取上台演示与分组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的天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和释放,在了解学生心理的前提下,合理的给学生一些动手操作机会,会使学生在不自觉的启发下掌握知识及潜在规律,并使它们投入到实践中去。

(三)开展情趣活动——解疑

教学实践表明:数学学习不是一种被动的、简单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去猜测、去实践,引导学生通过活动验证自己的猜想,构建知识体系。有人曾经指出:“游戏是最好的教育,是儿童时期的一件原则性的大事。”实践证明,游戏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了整数除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一只青蛙生活在一口深井里,一心想爬出井口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它在井底努力练习跳跃。有一天,它终于能一口气跳跃很多步了,它找到爷爷奶奶,问它们这口井有多深,爷爷奶奶告诉它有20步深。小青蛙高兴极了,它选择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开始往井口前进了,但是由于井壁太陡太滑,它每次只能连续跳三步,而且更糟糕的是,在它休息时,它的身体要下滑2步,假若你是小青蛙,要多少次才能跳出深井?先让学生猜想有可能的答案,然后让学生走去课堂,通过活动进行验证。使学生摒弃了错误的答案(20次),找到了正确的答案(18次)。紧接着将井深20步的条件去掉,换成“小青蛙一共跳了10次终于跳到了井口,你知道这口井最少有多少步深吗?最多呢?”这样,学生人人都很兴奋,课堂气氛热烈,通过活动解决了心中的疑惑。

(四)分层教学,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本着“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以生为本”原则,让不同起点的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成功的喜悦,既让尖子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又让潜能生“吃得了”。使全体学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个性得到尽情展示,每个学生都会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让中等生上台表演,让潜能生说过程,让尖子生归纳总结。人人都可得到老师的肯定,潜能生身上的“星星之火”也会成为他们初升的“太阳”。

二、炼就情趣教师

如果说课堂是实施教育改革的主阵地、主渠道,用创新思维占领课堂,是时代的呼唤;是一场全面达到素质教育目标、并使之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攻坚战;也是整个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深化的必由之路的话,那么,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就是阵地上的制高点、必由之路的领路人。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与学生学习及全面发展息息相关。有人曾经调查指出:平等和谐的课堂有利于开放学生心中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怎样才能把握课堂,与学生一道在数学王国自由翱翔?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应有广阔的胸怀,和学生和平相处。亲近学生,才能了解学生心中的各种想法,也才能更好的把握学生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做到这点需注意以下几方面:①不得偏爱优等生而忽略潜能生,做到公平公正无私心;②不能高高在上一副县太爷模样而不亲近学生,应平易近人,和蔼可亲;③“教学相长,”不专横武断,应深入学生,做到虚心接受学生各种意见及建议。

(二)课堂教学语言风趣、精炼、简明扼要

“学生不喜欢语言层次不清的教师上课”。试想,一个教师在讲台上说得“津津有味”,而下面的学生却作恽恽入睡状,教学有何效果可言?为此,教师进课堂后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事先精心准备,所以,作为教师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必须对所教学科的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课间能做到语言风趣、精炼、简明扼要;②善于总结知识间的链接点;③不应以达到“风趣教学”为目的而开一些“低级趣味”的玩笑或以挖苦学生为代价,时刻以“授业、解惑”检验自己的言行。

(三)课外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为此,教师除了在课堂40分钟要效率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空间。

1、教育学生时多说真心话。学生有学生群体的特点,也有其个体的特点,思想处于可塑性阶段,思维处于逐渐成熟的过程。教师教育学生时不要强加意志,不要简单说教,用大道理训斥人,用规章制度震慑人,而要说内心话引导,谈真心话接近,根据不同情况和特点,讲朴实生动的事例,打形象贴切的比方,寓教于乐,寓教于情。

2、遇挫折时多说鼓励话。有挫折才会有创新,“吃一堑长一智。”教师积极引导,多说鼓励话,激励学生正确面对困难,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与学生交朋友时多说知心话。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太阳、值得信赖的朋友、可以推心置腹的良师。因此,对学生要多说知心话,做学生的贴心人。让学生觉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久而久之,关系就会相当融洽了。进而在课堂教学时才会有兴趣所向,激情高涨。

《学记》有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认识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以培养祖国的新一代主人的高度,必须勤学苦练,成为“善教者”,只有这样,也才能“师逸而功倍”!

人的心理健康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当、心理特征符合年龄的7个方面。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对加强和保持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人们掌握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

心理学家的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学家把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有适当的安全感、自尊心和自我成就的价值感。适当地自我批评,但过分炫耀自己也不会过分苛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当的主动性,不受环境影响。理性、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没有过分的幻想。适当接受个人要求,具备满足这种要求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10项标准被公认为“最经典的标准”

(1)完全的安全感。(2)充分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3)生活目标是现实的。(4)保持与实际环境的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和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当的情感表达和控制。(9)在不违反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要求给予适当的满足。(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发挥好自己的个性。

青春期标准

1、智力发育正常。也就是说,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与实际年龄成正比。2、稳定的感情。可能会有悲伤、混乱、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太久。3、能正确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存在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有信心。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理解尊重他人,学习他人优点,善良、宽容、宽容、宽容、宽容、宽容、宽容、宽容、宽容。5、稳定和谐的个性能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获得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扩展资料:

关于青少年在各种选择中的思想斗争过程,埃里克森用了一个“延期偿付”的词语来描述,表示青少年延迟做出个人生活或职业的选择和承诺。埃里克森认为,在一个复杂社会,在这个“延期偿付”的阶段,青少年势必会经历自我同一性危机。而今,这一阶段不再称为危机了,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自我同一性的达成是一个逐渐缓慢的内化探索过程,而不是外在的急剧变化。延期选择很正常,而且是健康有益的。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协调社会关系、预防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职业,广泛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减灾救灾、慈善事业、残障康复、优抚安置、社区建设、婚姻家庭,以及公共卫生、学校教育、就业服务、司法矫正、青少年事务等领域,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  社会工作是一项务实的专业,其价值核心是在实际生活中帮助受助对象和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复合性的人才,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不仅要面对面地直接与需要其帮助与服务的对象接触、互动,还需要作为案主的利益代表为他们奔走呼吁,争取社会资源,同时还承担改进和创新服务,沟通各社会机构及服务系统之间的网络,满足受助对象的社会需求的责任。社会工作者肩负多种任务的特性决定了要顺利高效地完成他们的工作,多方面高水平的综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1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简单地说是在社会中人与人的往来与接触,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进行的相互影响的社会活动方式。人的本质在于人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人若想使自己的社会需求得到满足,就必须进行有效的社会交往。社会工作是以人和社会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社会交往对社会工作者来说就尤为重要。高效的社会交往是完成日益艰巨复杂的社会工作的任务的保障。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熟练、专业的社会交往能力。  首先,社会工作在近百年的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其工作对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初的社会工作对象是处于社会底层,基本生存出现困难的群体,现代的社会工作对象逐渐扩展到广泛的有着不同需求的社会大众。受助对象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行业。与不同职业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的案主都能够达到有效的沟通,是社会工作者比备的素质。例如,与不同的受助对象的交往中,社会工作者如何从其讲述的内容,言谈的方式,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传达的信息来准确的把握案主叙述的内涵;如何与案主之间进行态度与情感的互动,建立更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合作关系等等都是对社会工作者具备的社交能力的具体要求。  再者,社会工作者所面对的不仅是需要帮助的人和群体,同时还需与帮助和服务的人与机构、团体交往。这些个人与群体是社会资源的占有者,可能是具有相当物质财富的捐赠人,或者是提供服务的各种社会机构,也可能为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的政府工作人员。因此一名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在社会交往方面是多面手,合理、得体、娴熟地在社会资源的供需两端进行协调与联络,达到社会工作事业的目的。  2组织能力  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往往不是个人,如在团体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中服务对象是以群体出现的,因此社会工作者需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工作自如:  (1)在团体社会工作中。团体社会工作中,对象群体的个体成员所具备的目标并不相同,不一定与团体目标相符。社会工作者要结合成员各自的利益,根据团体的具体需要考查团体的发展,拟订工作计划,组织可以被大多数成员接受的活动项目。同时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充分运用自己的组织能力领导和管理团体。社会工作者为团体工作的中心人物,应使对象群体对社会工作者保持充分的信心。在处理各种工作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一般,使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认识到自己的潜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改善自己的状况,拓展自己的活动范围,实现团体社会工作的目标。  (2)在社区社会工作中。80年代英国学者托马斯(D N Thomas)提出社会工作者从事社区工作有两大目标:一是进行资源的调配,二是发动居民。其具体的工作包括调查社区的社会资源以及社区成员的需要,制定社区发展的方案,发动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满足社区的需求。建立各种层次的社区工作机构,全面负责社区工作的组织、管理、协调,并且加强社区之间和社区各社会组织、团体之间的沟通。由此可见,组织协调是社区工作的主要内容。社会工作者是否具有较好较强的组织能力对于其能否在社区顺利地开展工作有着决定作用。再者,就我国社区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在注重社区硬件设施配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大力开展社区居民互助服务,创建社区文化。我国社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更需要社会工作者发挥自己的组织能力,通过在社区组织开展有效活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3)在社会工作行政中。社会行政是一项筹措与安置社会资源,设计、协调组织结构,以及指导机构职员的工作并发挥最高效用的工作。社会工作者如何设置调整有关的服务机构,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如何对工作人员物资等做出合理的安排和有效的利用;如何具体落实和实现决策和计划,确保其有效地运行;如何提高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在进行这一系列的社会行政工作时,社会工作者的组织能力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统筹安排各项活动和协调关系避免冲突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有意识的从全面考虑,保证组织发挥其最大化的收益,在实践中逐渐培养、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尽己所能,营造和谐向上的团队氛围,使社会工作者认同组织目标,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3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从基本的生活领域拓展至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工作内容的多样性以成为社会工作者不同其他职业的特点之一。从对受助对象单纯的救助到谋求他们的发展,从个案工作到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者要在不同的时空里处理个人、群体、社区遇到不同的社会问题。服务对象与工作情况不象一般政府工作人员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存在着巨大差异。另外,就是与同一工作对象交往,服务对象可能会随着工作的进展其态度、行为发生变化。这些都要求社会工作者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根据不同的工作情境与工作对象,选择正确合理的工作方法,制定科学的、具有可行性的活动计划与方案,做出适当的反映以达到工作的最佳效果。  4公关能力  由于社会工作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因此并不为社会所熟知。向社会公众、社会团体、有关政府部门及其他专业介绍和提供社会工作专业的资料成为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任务之一。同时,社会工作者要顺利地开展社会工作,也得获得广大群众在物质上的支持。以上任务的实现都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良好的公关能力,善于搞好社会工作的公关关系,引导与帮助广大群众对社会福利政策增强认识、加深了解。进一步得到广大群众对社会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获取广大群众对社会服务项目的支持与运用。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行业,只有与社会保持良好的公关关系,才能在广大群众中树立社会工作者的良好印象,为社会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与基础。

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

 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青少年是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矛盾性被放大,脾气和性格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心理特点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下面分享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

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1

  一、智力发展显著

 青少年期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其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个时期,他们的感知觉灵敏,记忆力、思维力不断增强,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青少年逐步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

  二、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或者说是对自我及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个体进入青少年时期,随着对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方面进行关注和评价,并且凭借这些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

  三、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青少年期第二性征的出现,意味着性机能的逐渐成熟。这一变化反映在心理上会引起性意识的觉醒。所谓性意识,一般指青少年对性的理解,体验和态度。性意识的觉醒,指青少年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别和两性的关系,同时也带来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如有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窘羞和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好奇和关注等。早恋现象在中学生身上很普遍,也是基于此原因。

  四、情感的发展与现实的矛盾

 青少年在情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心理特点,并非孤立存在,它们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各种矛盾。

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2

  一、性心理

 随着性生理的发育,青少年的性心理也随之发展。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健康发展,是青少年必须面对的问题。

 同时,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等,是青少年必须去学习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别”。

 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一致,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常是青少年产生烦恼和压力的来源。

  二、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平衡

 在青春期到来时,青少年在躯体和心理方面呈现快速的发展。表现为身体急剧的生长和变化。肌肉、骨等组织全面地急剧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第二性征逐渐显露。

 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必须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同时还必须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

 然而,由于身心方面的成长不一定能平衡发展。因此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在"幼稚"与"成熟"的尺度上会有大幅度的徘徊。

  三、认知改变

 青春期由于形成运算的出现而使思维完善,他摆脱了儿童时期的单一的具体运算和简单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阶段。即已懂得试验、假说、推论这类形式化的思考,运用理论来推想因果关系,开始懂得处理复杂的信息或资料。

 他们学会自我批评,各个方面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有能力听取他人意见,处理问题时能考虑更多的可能性,思维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

  四、情绪、情感特征

 青少年的情绪和情感已趋向成熟和稳定,但与成人相比,又显得动荡不稳。其主要特征有:

  1、热情、容易激动

 青少年办事积极、富于热情,伤感易被激发,行动迅速,表现为奔放、果断。但由于生 理和自我意识上的急剧变化,有时青年的情绪、情感容易过于激动。

  2、情感的内容越发丰富、深刻

 青少年的几种基本情绪如愤怒、恐惧、欢乐、悲伤和爱的起因以及表现特点与儿童期不同,表明其情绪情感已经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由于智力和社会需要的不断增长,青少年慢慢地形成许多具有明确道德意识的社会性情感,如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和民族自豪感等,其深刻性和持久性明显提高。

  3、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情感逐渐稳定

 这一方面表现在青少年情感持续的时间延长,情感不再像儿童那样容易转换,受外部情境的影响减少。另一方面表现在青年的情感类型正从外倾型向内隐型过渡,他们能根据条件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出外部表情与内心体验的不一致。

  五、实现同一性

  实现自我的同一

 青少年随着身体的变化和性成熟的过程,逐渐产生一些新的体验,也感到周围人对他们的新的反应。他们将力求发现自己现在真实情况以及将来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

 伙伴的来往,新的社会关系的产生,也使他们扩大了自我活动、自我探索的空间。他们也要弄清世界是什么样子社会又是什么等。

 在这种不断认识和探索中,使理想的我逐步接近现实的我,使自我意识达到积极的统一。

 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发展

 青少年早期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主要来自父母,他们的自尊感基本上来自父母对他们的看法。当进入中学这个较广阔的世界以后,同伴群体的价值观,以及老师和成年人的评价日益重要。

 他们对原先的道德标准及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的评价,并试图把这些价值和评价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体系。

  六、依恋关系的变化

  独立意识的增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与家庭的联系逐渐疏远,对父母的权威产生怀疑,甚至发生反抗行为。

 他们要摆脱家长和其他成人的监护,摆脱由这些成年人规定的各种形式的束缚。

 由于价值标准受到同辈和社会的影响逐渐大于来自父母的影响,因此,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摆脱家庭束缚"的倾向。

  伙伴关系密切

 同龄人、伙伴是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

 进入青春期,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展,青少年对家庭的依恋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他们的言行,爱好、衣着打扮等相互影响。信任伙伴胜过信任家长和老师。在伙伴关系中,同伴之间对共同问题的讨论及反面的经验提供了大量的解决问题的技术。

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3

  一、青少年生理发育高峰

 青春期属于特殊时期,由于这个期间的发展是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

  (一)身体外型的变化

 1、身高:身高的快速增长是青春期儿童身体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在青春发育期期间,平均每年长高约6—8厘米,甚至达到10—12厘米之多。同时,身高增长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一般女性少年12岁为成长最快人期,男性少年14岁为成长最快期。

 2、体重是身体发育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同样也存在着性别差异。女性少年体重增加高峰期在12—13岁,平均每年增加45公斤;男性少年体重增加的高峰期在14岁,平均增加55公斤。

 3、头面部: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其头面部特点也微妙的变化。首先,相对于童年期头部骨骼的增长速度显著减慢,童年期那种头大身小的特征逐渐向成人的体貌特征发展。其次,以较低的额部发际逐渐向头顶及两鬓后移,嘴巴变宽。原来较为单薄的嘴唇开始丰满。

 总之,经历青春发育期的成长加速,少年儿童的体形和面部特征了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这一变化他们的体貌开始接近成人,在成长加速中各生理机能迅速增强,使他们的机能发育也开始走向成熟。

  (二)性的发育和成熟

 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它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

  1、性器官的发育与第二性征的出现

 一进入青春发育期,生殖器官的发育速度直线上升,女性主要表现为乳房隆起,体毛出现,骨盆变宽和臂部变大等,男性主要表现为出现胡须,喉结突出和噪音低沉,体毛明显等,第二性征的出现,使少年男女在体征上的差异突显出来。

  2、性机能的成熟

 生殖系统发育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性腺的发育成熟使女性出现月经,男性发生遗精。女性月经初潮的出现是少年女性身体发育即将成熟的标志,约发生在10—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3岁左右,同时,卵巢也在发育过程中,一般到18岁卵巢发育也达到成熟水平。男性性成熟晚于女性,男性性腺睾丸一般在13岁左右开始迅速增长,初次遗精约出现在12—1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4、15岁。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青春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矛盾现象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身体的急速成长,性机能的快速成熟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自己已经发育成熟的体验,订为自己已经是成人,这就是成人感。具有了成人感,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属于成人水平,应该被社会、环境和周围成个平等相待;有了成人感便要求与成人相应的社会地位,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由于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的童年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实际上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即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的矛盾。这是发展中的矛盾,是人生的矛盾冲突,这是青春发育期的少年儿童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矛盾。

  (二)心理断乳与精神信赖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羁绊,而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事实上,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依然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三)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青春期儿童出现心理的闭锁性,使他们往往符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向外袒露,主要是不向成人袒露,这是因为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所致。另外的原因是这时的少年儿童认为成人不理解他们,而对成人产生不满和不信任,又增加其闭锁性的程度。但是,与此同时,少年儿童的诸多苦恼又使他们备感孤独和寂寞,很希望与他们交流、沟通,并得到他人的理解。这种开放胸怀的愿望促使他们很愿意向同龄朋友推心置腹。其实他们也希望在一定向自己认为可信赖的成人朋友谈吐心声。

  (四)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青春期儿童通常要表现成人式的果敢和能干。如获得成功或良好成绩,就会享受超越一般的优越与成就感。如果遇到失利或失败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挫折感。这两种情绪体验常常交替出现,一时激情满怀,一直低沉沮丧。

  三、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进入青春期后,与身体迅速发育相比,心理发展还很滞后。这种矛盾给初中学生带来了苦恼,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一起嬉戏于其中的客观世界中抽回了很大一部分,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青春期自我认识的兴趣首先表现在关注自己身体形象上,强烈地渴望了解自己的体貌,如身高、胖瘦、体态、外貌品味,并喜欢在镜中研究自己相貌、体态,注意服装仪表风度,注意别人对自己打扮的反应,因为某些不甚令人满意的外貌特点产生极度焦虑。成熟速度(早熟或晚熟)也容易影响对自我形象的认识。

  2、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中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一直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在群体中社会地位以及自尊等情感的认识,并逐渐影响着自我的评价。

  3、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青春期对自我的认识还表现在对自己的人格特征与自我情绪情感的过分关注上,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的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常常主观了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这种过分夸大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现象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自我中心倾向。

  (二)情绪变化特点

  1、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

 青春期少年的情绪表现,有时相当激烈、粗暴甚至失控,有人用“疾风暴雨”来形容,人们认为平常的是是非非,却在他们那里引发出高强度的反应。有时他们的情绪高涨,热情洋溢,有时又会消极低沉、孤独压抑。这些烦恼和激情是他们自己难以控制的。如果消极情绪转化为心境,会使他们长期处于焦虑的情绪背景之中。在这种心境和情绪背景的条件下,遇到不满之事,遇到挫折或对抗,很容易暴发突发式的情绪,尤其是父母面前更容易失控。虽然在平静下来时也会感到后悔,但又常会复发。作为父母要善于体谅他们的情绪状态,体谅他们的困境,不要“硬碰硬”,要善于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2、青春期躁动

 随着第二性征和性功能的发展,出现性好奇和接近异性的欲望。又由于环境和舆论的限制,这种朦胧的好奇心和欲望感不得不被压抑,使之往往处于莫名的烦躁与不安之中。这是青春期的一个突出的困扰问题。他们要面临性骚动带来的欲望,又要面对压抑,还要在他人面前进行掩饰。如果在与异性的关系中某种行为受到指责和非议,他们还要经受压力。因此,常常为此而经受烦恼和烦躁。在家庭中常因为这类事情而发生矛盾,或严重冲突,乃至引发离家出走的事件等。

  (三)第二反抗期

 儿童在反抗期中的反抗,主要是指儿童对父母的信赖与自主之间的纠葛,以及由于对立而赞成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状态的延续就是反抗期。三四岁幼儿处于第地反抗期,初中少年(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也可以提前在小学高年级,或延迟到高中初期发生)进入第二反抗期。第一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

 (1)硬抵抗。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2)软抵抗。表现为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3)反抗的迁移。有时也迁怒于其他成人。

  (四)人际关系的发展

  1、同伴关系

 小学五六年级是同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即团伙现象,表现为六七个儿童经常在一起交往和游戏。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开始需要有一个能够倾吐烦恼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这样,原先的团伙已经有能满足这种需要了,交友范围开始缩小,初中生最要好的朋友一般只有一两个,而且是同性别。选择朋友的标准包括:1)志趣相同2)烦恼相同3)性格相近4)能相互理解。

 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出先疏远、后接近的行为模式。在幼儿期和童年期,儿童之间的交往一般是不分性别的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随着性意识的觉醒,开始对对方逐渐产生了兴趣。刚开始时,他们对于异性的兴趣却是以一种相反的方式来表达,表示出漠不关心、轻视对方甚至以一种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对方。到初中后期,男女生之间逐渐开始融洽相处,但一般都不将对对的情感表露出来,多数都成为一个人永久的秘密。

  2、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

 青春期儿童通过反抗期走向自主自立。进入初中以后,以父母为榜样的态度不再继续,代之为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点,对父母的信赖减少了,而反抗性情绪却增加了。同时由于自身洞察力与对他人认识能力的发展,能够从人的整体人格对父母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的评价,认为父母虽有缺点,但应受到尊敬。

  3、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点

 在小学儿童的心目中,教师还有着权威的地位。但到了初中阶段,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不再盲目接受一位教师,他们开始对老师品头论足。初中生所喜爱的老师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知识渊博、讲课风趣等。对所喜爱的教师所讲授的科目,他们会努力地学习;而自己不喜欢的教师所讲授的科目则持排斥态度。

世卫组织将青少年期确定为年龄在10至19岁之间,在儿童期之后、成人期之前人体出现增长和发育的一个阶段。 

它属于生命周期中其中一个重要转变期,其特点是生长和变化空间很大,仅次于婴儿期。 一些生物学过程对这一增长和发育期的许多方面带来推动,青春期的出现标志着从儿童期步入青少年期。

要对青少年的全面了解,需要从各个角度入手,包括心理学、生物学、神经认知科学、历史、社会学、教育和人类学。宏观所有角度,一般认为青少年是儿童和成年之间的过渡期,其文化目的是孩子要对成年人这一角色进行准备。

这是一个多重过渡时期,该些过渡范畴包括教育、培训、就/失业,以及从一种生活环境过渡至另一种生活环境。青少年的结束和成年的开始因国家和个体功能而异。

此外,即使在同一国家或文化中,也可能有不同的年龄界定(按时间和法律)一个人是否足以成熟到让社会赋予他们某些特权和责任,也有相对应的“仪式”甚至如颁礼帽、祭祀祖先、刺青、完成独立狩猎、照顾另一个生命等“成年礼”来完成如此的期待。

这些里程碑包括驾车、拥有合法的性关系、在武装部队服役或担任陪审团、购买和饮用酒精饮料、投票、签订合同、完成某些教育水平和结婚。青少年的来临通常伴随着父母或法定监护人的放寛限制,包括与前青少年期相比下较少的监管。

扩展资料:

心理健康

1、应该学习基本哲理和道德的理论,使自己变成一个高尚的人。做到心胸开阔,知足常乐,不患得患失,不自寻烦恼。具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道德观是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基本要素。

2、科学地、客观地、勇敢地面对现实、适应现实。现实生活不都是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而恰恰是常常充满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人生的道路不都是平坦的,常有阻碍和曲折。

当受到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妄自菲薄,应当从中找到光明和温暖及令人鼓舞的一面;同样,在胜利和成功的面前,也不可忘乎所以,妄自尊大。要正确协调自己和环境的关系,保证速写的心理反应。

3、能和周围的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要培养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的能力。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逐渐学会以诚恳、平等、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和容忍他人的短处和缺点。

在与人交往中,处处与人为善,并信任尊重他人,不要轻易对人表示忿怒或怨恨的态度。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朋友,不使自己陷入落落寡欢的孤独之中。

4、要充分了解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有自知之明。一个人生活在客观环境中,就要使自己和环境相适应,做一个能全面了解自己的人。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能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并能理智地避免去做那些自己力所不及的事,这样才能少失败,也少烦恼。

若是过高估计自己,好高骛远,结果却所愿不随;而过低估计自己,却又常常错过了近在眼前的有利机遇,使自己终生一事无成,并经常处于自苦、自危、自惭、自卑、自惑等不良心态的困扰之中,甚至走上自毁的道路。

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要能经受起悲痛、欢乐、失望等刺激。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必须有较强的自制力,培养自我疏导、自我超脱的精神;学会抑制内心情感的起伏和客观保持平衡,以求得有效地适应。

5、注意劳逸结合。学习、工作适度,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才能保护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健康。而适当的劳逸对于保持心理健康极为重要。总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应该是襟怀坦荡,目光远大,热爱生活,信心百倍,精神愉快,活泼可爱以及孜孜不倦,奋发上进的。

参考资料:

-青少年

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青少年早恋行为有以下几个特点:1、朦胧性:早恋的青少年对于早恋关系的发展结局并不明确。他们主要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如何区别友谊和爱情都缺乏明确的认识。2、矛盾性: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既想接触又怕被人发现,早恋的过程中愉快和痛苦并存。3、变异性:早恋关系是一种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感情关系。青少年之间一对一的早恋关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扩展资料:

一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要培养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的能力。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逐渐学会以诚恳、平等、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和容忍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在与人交往中,处处与人为善,并信任尊重他人,不要轻易对人表示忿怒或怨恨的态度。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朋友,不使自己陷入落落寡欢的孤独之中。一个人生活在客观环境中,就要使自己和环境相适应,做一个能全面了解自己的人。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能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并能理智地避免去做那些自己力所不及的事,这样才能少失败,也少烦恼。注意劳逸结合。学习、工作适度,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才能保护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健康。而适当的劳逸对于保持心理健康极为重要。总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应该是襟怀坦荡,目光远大,热爱生活,信心百倍,精神愉快,活泼可爱以及孜孜不倦,奋发上进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30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