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山中感兴三首》

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山中感兴三首》,第1张

.①前四句诗,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隐匿深山的恬适之情;②第五至八句,朋友的来信问候,却带来危急的消息,表达诗人为国事担忧之情;③最后四句,虽然自己隐居深山能因祸得福,但面对国难危局却无能为力,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每点2分)

《南行别弟》和《卢溪别人》这两首写离别的诗歌,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前者主要写自己的失意,后者主要写对友人的关心。

《南行别弟》是唐朝诗人韦承庆的诗,表达的是自己贬谪途中的宦途失意之情。《南行别弟》作于韦承庆贬谪途中,与亲人各赴贬所。诗中用江水和落花两个比喻,抒情微婉。“南行”,高要在唐代京都长安南方。“澹澹”二句:用长流不息的江水刻划抽象的离情别绪。“澹澹”,水流动荡不定的样子。“悠悠”,绵长深远的样子。“远客”,诗人自指。

“落花”二句:也是即景寓情,用花落无声比喻临别时相对无语。

南行别弟

《卢溪别人》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言绝句,大意是:您的小船在武陵口停泊了,溪水还要伴随您向北流去。行驶到荆门进入三峡的时候,切莫在月光下对着猿猴发愁。诗人通过对友人旅程和途中将遇到的境况的设想,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1、感情:

思乡怀旧。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2、原词: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蜀相》表达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 的痛苦。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 首联——深切地表达出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 “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 “何处 寻”的设问,饱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 “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长,高大茂密的柏 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按我国传统文化心理,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颔联——写祠堂内的景物,深刻地表达出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颈联——写诸 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和精神品格,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 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申述诗人所以景仰诸葛亮的缘由。尾联—— 对诸葛亮的景仰和痛惜之情。

《书愤》一诗抒发了诗人既“悲愤”又“豪壮”的思想感情,全诗虽通篇不见“愤”字,但细细品味,其愤慨之情无处不在。首联回忆过去,塑 造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 暗写其欲图恢复失地, “世事艰” 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 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出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颔联用六 个名词组成,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这联承接“气如山” ,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 染得更加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颈联从回忆 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诗人以诸 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45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