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诗歌鉴赏进行对进行体验式教学设计

如何对诗歌鉴赏进行对进行体验式教学设计,第1张

中学语文诗歌体验式教学尝试

诗歌原本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化身,是灵魂的造化。因此,诗歌教学要注重引导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与文本零距离地接触,以融入到文本里去,获得深层的感受,生成审美体验与情感体验。“体验”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充满灵性的心理活动,它常常需要以活生生的个体生命为根基,需要个体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富于个性色彩的、充满激情的感情把握。诗歌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类激情的创作,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没有激情也读不懂诗歌。写一首诗,就是抒发一段情感,表达一份思想,展现一种人生。而读一首诗,则是进入一段情境,品味一份哲理,感受一种人格。为了在诗歌教学中贯串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激情,我个人采取了不同寻常的诗歌教学方式,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美读入境,激活学生的心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尤其具有语言凝练、节奏和谐、韵味深长等特征。诗歌鉴赏过程中,学生处于由其自身内外多种因素构成的一种“心理场”中,情感居于核心地位并渗入鉴赏思维因素中,使整个认知过程浸染着浓郁的情感色彩。而美读讲究的是声情并茂地反复读出诗歌本身所蕴含的节奏美、韵律美和情感美,它极有利于引导朗读者与诗中所体现的情感产生心灵共振,从而激活读者的“心理场”,使学生走进诗的情境之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思,产生情感的共鸣。如果仅仅是草草看一下诗歌的文字或听听他人对诗歌的评析,就很难进入诗的意境并深受感动。老师不能在安静的教室里给学生讲解与分析诗歌,而是把学生周围创设情景的同时大声朗读诗句,其目的正是要通过对诗歌的美读,来激活学生的心理场,从而为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创造必备的条件。

例如:教学《再别康桥》诗歌,就可由问题引入美读。注意节奏、重音、韵脚,还须注意表情与动作。心中充满喜悦、甜蜜、憧憬之情,才能美读好三段写景又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体感受和留恋的诗句。徐志摩称:“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作者来康桥寻梦。怎样寻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梦幻般的美读,仿佛醉了。接下去,则是低沉的、伤感的语调,因为“别离是今晚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美读,要抓住关键词语、语段细细品味,由感受语言的魅力来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这又是受情感支配的。通过美读,就有可能使学生内心的生命意识和诗歌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产生异质同构的效应。令学生心潮澎湃、情感净化。

二、寻找和利用诗境与学生情感经验的最佳契合点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的各种情感都有固定的力的模式,外物通过其表现形态展示给人的也是一种力的模式,当这两种力的模式达到同形同构时,外物便能激起人相似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最佳契合点。诗境与学生的情感经验也有最佳契合点,找到了这个最佳契合点,就能引导学生置身于诗境中再度创造诗歌所描绘或隐匿的形象,将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扩散开来,重现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诗歌塑造的其他人物形象、景物或物象,再造诗歌的丰富内涵。

例如:教学冰心的《纸船》诗歌时学生进行交流“备读”的内容情景。说过了“从不肯”,说过了“一只一只”,说过了“很小”的“很”,说过了“抛”。之后,一个同学一下子跳到了“有一只”上面:“我觉得‘有一只’的‘一只’要重读才好,但我还没有想好原因。你们看,就像这样读。”说完,她给大家示范了一遍。

此情此景,心扉莫名地訇然洞开,那些读过的句子如潮水般涌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丝云彩”“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于是,我们共同总结了一条情感表现定律:置之“少”地而“情浓”。

“能不能学着用诗句表达对妈妈的爱呢?”我试问。

“妈妈,虽然我只是一缕清风,我也要拂去您所有的疲惫。”一位同学发言了。于是,诗句接踵而至——

“妈妈,哪怕您的脸上布满皱纹,在女儿心中也是青春焕发!”

“妈妈,虽然我不是最出色的女儿,但您却是我眼中最好的母亲!”

……

事后想来,这节课我先是“猝不及防”——“为什么要重读‘一只’”,一个备课时未曾考虑的问题来到了我面前;接着是“喜出望外”——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把问题谈得清楚而又透彻;后来则“豁然开朗”——在学生的触发下,我们共同总结出了“置之‘少’地而‘情浓’”的情感表现“定律”;最后,是“异彩纷呈”——我干脆偏离了原定的教学设计,带领学生们踏上“写诗”的小道,于是采撷了朵朵生动烂熳的小花。以教师的敏感抓住最佳教学契机,以导演的智慧让学生有上好的表现,以舞者的热情倾情演出,以哲人的才思归纳提升——正是学生给了我压力,我的才情才在瞬间迸发;是学生给了我动力,我的灵感才在刹那闪耀。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歌本是有情物,诗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凝练的诗句中演绎得淋漓尽致,阅读主体就应该悟读出作者创作时的创作体验,从而获得情感信息,并生成自己新的情感体验。当学生真切体验诗歌本身时,必然不是在客观判断哪种分析更准确,更不是机械、理性地解析诗歌的韵律、格调、修辞方法和主体等因素,而是在内心深处充盈着绵绵不断的情感,伴随情感的升华将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真切感悟。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一

 《短歌行》课堂实录

 首先要学生集体背出《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后简述 故事 ——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把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但是,也有人说曹诗不好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当天夜晚,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词就是今天学的《短歌行》

 师:同学们,曹操这个人我们比较熟悉,你认为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阴险狡诈,生性多疑,奸雄,会耍手腕,爱面子……

 师:能不能具体举个例子

 生:曹操以借献刀之由刺杀董卓失败后逃亡到一个故友家,人家磨刀霍霍向猪羊想热情款待他时,他起了疑心,认为要暗杀他,于是先下手为强,杀了吕伯奢的家人,后来在逃走的路上碰到为他打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将错就错也把他杀了,还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充分说明了曹操的生性多疑,阴险狡诈和心狠手辣……

 师:这位同学讲的非常好,语言表述流畅,叙述很生动。请坐。

 我想,大家对曹操的认识还是有些偏颇的。讲之前先请大家翻一个 句子 :“Speak of the devil,and he appears”

 生:说曹操,曹操到

 师:为什么这么翻译曹操就是恶魔

 生:这说明我们把曹操当一个坏人。

 师:那么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不能公正的来评价一下

 生:……

 师:想一下我们初中学过他的诗吗

 生:《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师:好,你们现在认为他至少在哪方面卓有成就

 生:他不仅是政治家还是文学家。

 师: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三国志》中许劭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鲁迅评价他说“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易中天评价他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建安年间,以曹操为代表,还有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并称为“三曹”,“三曹”和当时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人在文学上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师:(投影——“建安风骨”名词解释)

 师:那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呢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呢有谁知道

 生: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资料)

 师:讲的很正确,请坐。曹操素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但统一天下拼的不仅是武力,还要讲求谋略,但谋略从何而来

 生:人才。

 师:对,人才在战争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走进文本,通过朗读体会,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揣摩一下诗人在诗中流露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朗读一下这首诗。

 生:自由读。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诵一下这首诗。

 ·甲生读(平淡)

 师:曹操是一代枭雄,应该读壮阔一些,他是想平定南方,不是借酒浇愁的,应该热血一点,他是一代枭雄嘛。

 师:请你朗诵一遍

 ·乙生读,快了

 师:请一学生评价

 生:总体很不错,有气势

 师:有没有不足之处

 生:快了,可以慢点。

 师:你来读一下,让大家欣赏一下,读出雄浑之气。

 ·丙生读,把握较好。

 师:又有了升华的地方了。请同学们再齐读一下这首诗,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齐读。

 师:现在,请大家三人一组,对照注释,理解一下这首诗。注意圈画诗中的重点字句,并赏析批注。把握曹操所流露的思想感情。三分钟时间。

 ·生讨论

 师:作为一首诗来说,肯定有一脉相承的东西,就是一首诗的诗眼。那么本文的诗眼是哪个字

 生:忧

 师:所以全篇诗作都是在谈忧,抒发忧之情,那么,在三国鼎立时期,他为什么而忧我们带着问题,体会曹操的心境,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

 师:好,大家的忧已经读出来了,但是读得太忧的话,是不是曹操的本意他到底为什么而忧。全诗分为两节,上下两节再分别划分两节,怎么划

 生:四个小节

 师:我们来看,他“忧”的是什么,他这种忧的感情又是怎么贯穿下来的,我们来看诗作。“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不是说忧,忧什么我们古诗中写酒的不少,谁能举个例子

 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

 生: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浇愁愁更愁。

 师:很好,那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忧的是什么

 生:人生短暂、易逝。

 师:(板书——一忧:人生短暂)分析的很准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么杜康能不能解此之忧

 生:我觉得不能,他喝完了还是忧,因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师:既然杜康不能解其忧,那什么才能解决他开篇所叹的是自己的人生短暂,还是在写别人的人生短暂

 生:我觉得这首诗是写来招纳贤士的。这样就可以理解为别人的人生短暂,你们还没有成就事业,来投靠我吧,成就梦想。

 师:好。除了忧自己和别人人生短暂,希望别人来投靠我,除此之外还为什么而忧看下一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是用典,看课下注释原来是指男女之间的相思,你穿的这个小衣服真好看,我整天想着你,即使我不去,你怎么不主动给我个消息呢在这里用典有什么作用,同学们思考一下

 生:契合了曹操的心境。“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意思是即使我不去,你也给个信啊他想用这个 典故 ,暗示后面那句话。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天天都在想着你呀表达了他希望那些贤才来主动投奔他。

 师:“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句话我们又应该怎么理解

 生:我觉得意思是说你们来,我的属下会鼓瑟吹笙迎接你。

 师:所以,他还是在忧,忧的是什么

 生:怕贤才不来

 师:(板书——二忧:求贤不得。)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下曹操渴慕贤才的故事或是他对待贤才的态度

 生:(讲曹操跣足迎许攸的故事)

 师:(补充曹操烧山求贤请阮瑀的故事及曹操对待陈琳和陈宫与魏种的故事)

 这是第一大节,曹操的忧是通过其慷慨之气体现出来的,我们读慢一点,大家体会这种忧的变化。

 (生齐读)

 师:第一节看完了,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这句用的什么表现手法他想干嘛

 生:比兴。将人才比作月亮。他想招揽人才,掇,摘取

 师:拿明月比喻贤士,我什么时候可以把你招揽过来,体现其内心的想法。“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种忧虑,这种求贤不得的担忧,从内心生发出来,绵绵不绝,由此可见,他这种忧是持续性的。接着看以下四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怎么解释。

 生:我是这样理解的:这里写了两种人才的不同态度,一种是主动来投奔曹操的;另一种是处于彷徨犹豫不决的,乌鹊比喻那些贤才。

 师:他解释得真好,其他同学有没有什么疑虑到底是曹操去寻找贤士还是贤士自己找来了这里的屈驾,是尊称还是谦指(尊称),所以此处应该是贤士来了,千万不要以为是曹操寻找那些贤士去了。最后两句找同学说下它们的意思。

 生:(翻译)诗人渴望天下贤才都来归附,表达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

 师:同学说一下到底贤士来了没有

 生:来了,“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师:既然贤士已经经历千辛万险来了,为什么还忧呢

 生:贤士来了,但还没有成就大事,也忧照顾不周。

 师:所以,除了忧人生短暂,忧贤士不得,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忧,功业未就。三忧一脉相承。功业未就是对贤士不得的升华,这个升华就是贤士来多少,我都不会感到满足。(板书——三忧:功业未就)

 同学们,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生:……用典。

 师:那我们来概括一下用典的好处吧:

 师生概括:(板书)

 1丰富诗歌的内容含量;2使语言更加凝练,庄重典雅;3扩大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师:这首诗通篇以“忧”贯穿全诗,一气呵成,我们应该将这首诗背下来。下节课提问背诵默写,好,下课。

 课后 反思 :这节课上的还算满意,但对题目短歌行的解析省略了,课下问了同学“行”是什么,有的学生知道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分长歌行和短歌行。当我问及长歌行和短歌行的区别和特点时,学生顾名思义地答道长歌行篇幅较长,短歌行篇幅较短。对于长歌行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烈短歌行是微吟低徊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这一特点就一概不知了。这是本节教学遗漏疏忽之处,后来又补充了这一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古文知识积累。另外,在诵读的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处理上不是很到位,没有深入的去揣摩人物,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读不出曹操那种渴慕贤才而不得的那种忧愁与苦闷及诗人的所表现的内在的那种雄浑气魄。我想,要想读懂一首诗,必须要结合诗歌背景,走进作者,抓住诗眼,反复诵读揣摩,方能感悟诗歌的内在意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短歌行》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师:上一个星期,一个同学跟我说过,她有一篇很好的 文章 要给我欣赏,我看了,我觉得有一些不足,但是的确不错,至少作者的阅读面和思考值得大家学习。

 生:(他是我哥哥),

 师:噢,你告诉他我很佩服他。他这篇文章,本来她读,他身体不适,我就代劳了

 教师读学生哥哥的文章〈酒的遐想〉

 酒的遐想

  高中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二

 学情分析 :

 高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阅读能力,对于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所以在课堂上,经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和联想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内容。

 三维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 教育 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 方法 :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学法指导:

 1、朗读——想象——感悟。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步骤:

 导入: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说曹操,曹操就到),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句俗语的意思“devil”一词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把“魔鬼”翻译为曹操呢接下来,我想请一些同学谈谈你所知道,所了解的曹操。

 (提示:可从生平、后世评价等角度切入来谈)

 学生发言+有没有补充的

 点评: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切入,谈到了自己所了解得曹操,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在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也注意到了同学们或贬曹,或褒曹的感情倾向

 (可能大家是受到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

 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其实小说或戏剧不一定能客观地反映曹操的真实性格,也许历史上的曹操并不像小说、戏剧、或大家所想的那样,奸邪,狡诈。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幻灯片,一起来了解一下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一、作者曹操(展示幻灯片):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曹操,一个令人评说不尽的历史人物。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短歌行》

 (幻灯片切入)——短歌行

 二、解题

 短歌行:古乐曲的名称,属于汉乐府旧题,运用乐府旧题来补做新词的诗歌,就是“拟乐府”。

 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

 在正式赏析本诗歌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幻灯片切入):写作背景

 三、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众文武,饮酒至兴,忽闻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四、赏析诗歌

 1、读

 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这首诗

 (幻灯片切入)——诗歌!

 正音

 个人读和齐读相结合

 2、诗眼

 问:进一步思考:大家能不能在诗中找出感情色彩最浓厚的字眼。

 忧(堪称这首诗的诗眼:一首诗中一脉相承的东西,贯穿全诗始终)

 那作者忧的又是什么呢

 3、赏析诗歌

 (我们说这首诗总共有两段,但是我们还可以把这两段分为四节,所以我们先来齐读第一节(从开头至唯有杜康)

 学生朗读1节

 问:作者忧的是什么(用本诗句子回答)

 那我是不是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人生短暂!!(板书):人生短暂!!

 问:作者在这里是如何形容人生苦短,用到哪种修辞手法

 明确: 比喻(本体、喻体、相似点、作用)

 本体: 人生

 喻体: 朝露

 相似点: 存留时间短暂(转瞬即逝)

 作用: 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

 问:作者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杜康最早造酒的人,故后世用杜康指代酒

 需明确:

 虽然中国酒 文化 源远流长,古今往来涉及酒的诗篇不胜枚举。

 但是,我们需强调,

 酒只是一种精神寄托,并不能真正达到排忧的作用(目的)

 所以在这里你别看曹操就被邀明月,欲与尔同销万古愁,到最后,他的忧愁真正得到排解了吗

 没有!正如李白所说“抽刀……,举杯。”忧愁没有排解。那么曹操还忧愁什么

  高中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三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歌,本单元安排的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短歌行》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作品。诗中抓住“忧”字来写诗人为什么“忧”,如何解“忧”,从而表达希望能够招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通过本课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方法,为以后学习诗歌及高考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渴望招纳贤才来建功立业的心情。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问题探究,学习运用比喻典故等修辞方式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体会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说学生

 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学习了现代诗歌单元,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但是还未能形成系统的鉴赏诗歌学习方式。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讨,增强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说教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自我感知课文内容及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2讨论点拨法: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解决疑问,把握诗文内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记忆诗歌。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及时 总结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思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新课标,结合本文特点,我设计具体学法如下:

 1诵读法

 采用形式多样的诵读方法:全班齐读,教师示范,学生默读,分组朗读等。

 2 勾画法

 诗歌中字词理解,典故阐述等知识性内容,指导学生用勾画圈注法,明确知识点,落实诗歌理解。

 3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解决疑问,把握诗文内涵。

 五、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大家熟知的刘备、诸葛亮、孙权、曹操等英雄豪杰。多少风流人物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又有多少盖世英雄在这里叱咤风云。但是作为三国鼎立中的代表人物——曹操却始终充满了争议性。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曹操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功过由人评说,今天,我们一同穿越历史,走近曹操,聆听《短歌行》,让我们看看,此时此地的曹操,到底是怎样的形象。

 2介绍标题及曹操

 总结学生所说出的关于曹操的知识,全面了解曹操,用多媒体展示,分别有军事方面、政治方面和文学方面,重点介绍文学方面的成就,并介绍“建安风骨”,让学生初步感知曹操诗歌的整体风格。

 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是根据歌唱时音节的长短的不同而区别的。长歌慷慨激烈、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短促、微吟低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学习本课,验证是否具有这些风格。

 3幻灯正字音后,齐读课文

 4结合注释翻译,初步感知情感

 分组讨论:按照诗歌的组句形式,四句一韵,由八韵组成。全班分为八个小组,每组相互翻译指定的文句,找出本组指定的诗句中是否体现了“忧”,如果有,让学生指出如何体现;如果不单单是“忧”,也让学生进行自我探讨。

 5把握诗歌上节内容,探讨诗歌情感

 明确重点诗句,探讨诗句手法以及情感内涵,采用小组自我答疑形式以及教师补充来推进课堂。采用分析手法和情感的形式来组织课堂。

 例如

#教案# 导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 无 我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两首》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散文诗两首》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3、培养学生通过咀嚼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美好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首三分钟说话训练

 一、导入

 二、研读《金色花》

 1、介绍作者、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的诗人、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个剧本,一千五百多幅画,以及大量的歌曲和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一九一三年十一月,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金**花。

 2、初读感知

 1)、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2)、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____的孩子。

 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_______的妈妈。

 3、品读诗歌

 仔细品读课文再结合语句与小组同学谈一谈。

 文中的母子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4、写法研讨

 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是本文一个巧妙的手法。即是托物寄情的写法

 5、小结

 三、共同学习《荷叶母亲》

 1、导入

 2、作者介绍、文体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人,我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表现力。

 3、检测字词

 4、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后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5、合作研讨

 文中写了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心情、红莲的样子?

 6、品读文章

 找出诗中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语段,分析体会其中的情感!

 7、拓展练习

 发挥你的想象,仿照文中的语言写一段献给母亲的诗句。

 例如:母亲啊!您是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结

 四、作业

 借助一种形象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板书设计: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泰戈尔

 三次嬉戏----------母子情

 荷叶母亲

 冰心

  《散文诗两首》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金色花》)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为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匿(nì)笑:偷偷地笑。匿:隐藏,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并蒂(bìngdì):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花瑞(huāruì):瑞雪;花中的祥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

 菡萏(hàndàn):荷花。

 攲斜(qīxié):倾斜、歪斜。

 慈怜(cílián):爱怜。

 荫蔽(yīnbì):(荫今读yīn)遮蔽、隐蔽;庇荫。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母爱是一个人类吟咏不绝的主题。同学们,你们和母亲朝夕相处,是否感受到母亲那细微的点点滴滴的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散文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金色花》就是一首歌咏母子之情的散文。

 2、作家简介: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家庭与世界》、《两姐妹》等。1913年凭借宗教抒情诗《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尚、最纯洁的爱。

 他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可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3、思考:

 (1)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

 (2)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我”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

 四、赏读课文,品味探究: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2、三次嬉戏具体指什么?

 (三个场景:妈妈祷告时,孩子变成的花散发香气;读书,投影书页;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五、体验反思:

 1、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它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2、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我们要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进行朗诵比赛。

 2、抄写课文词语。

 3、选作基础训练作业。

 第二课时(《荷叶母亲》)

 一、复习检查:

 背诵课文。

 二、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诗,道尽了天下儿女回报母恩的真切心声,可以说是古人对母爱赞美的千古绝唱了。从古至今,歌咏母爱的作品实在太多,因为我们都生活在母亲用“爱”作支架撑起的翅膀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荷叶母亲》,是又一曲儿女发自肺腑的心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作家冰心对母亲的深情倾诉吧……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她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作“最神圣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代表作有《繁星》、《春水》(诗集),《超人》(小说、散文集),《寄小读者》(散文集)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重音等。)

 3、思考: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幅图画中包含了哪些内容?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图画——荷叶护莲图;图画中包含了莲花、荷叶;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联想到了母爱。因此,要读出感情,语速要稍慢,读出温馨和深情。)

 四、赏读课文,品味探究:

 1、课文围绕“红莲”作者描写了哪几个情景?体会一下弥漫在这首诗中的情绪的变化。

 (三看红莲: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雨打红莲——荷叶覆盖的红莲;三种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用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对母爱的赞美之情:荷叶因有保护红莲这一伟大的举动,形象更美更高大了,像荷叶一样的母亲。这样文章由景生出对母亲的赞美之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

 2、红莲是作者描写的重点,作者又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在一起赏莲的情景呢?请说说自己读后的理解。

 (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心中的雨点”指什么?体会这句思想感情。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的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

 五、体验反思:

 在大自然的风雨中,那一朵白莲早早凋谢了,而这一朵红莲因有了荷叶的荫蔽必将开得愈加灿烂。同学们,联系你们的生活实践,说说这场暴风雨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人生的风雨——挫折、困难;红莲——因为有母亲的时刻关怀和安慰。)

 六、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所描给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十分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的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的确,母爱是纯洁的,总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童;母爱是无私的,她将永远保护着你,伴你一生。作者通过对荷花的细腻观察,得出人生感悟,这正是我们学习写作的蓝本。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请以具体的形象作喻,来完成下列句子。

 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仿课文写法(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写一篇随笔。

 4、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和《春水》,了解冰心对母爱、童真和大自然的歌颂,同时也体会寄情于物写法的妙处。

 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

 在妈妈身边幸福、快乐

 孩子的纯洁、可爱

 母爱的光辉

 对母亲的爱

 温馨、快乐

 妈妈祷告时孩子变成的花散发香气

 读书投影书页

 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

 《荷叶母亲》

 冰心

 借景抒情

 景情

 情景交融

 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烦闷

 雨打红莲不适意

 荷叶遮蔽红莲不宁的心绪散尽

 联想

 母亲无私爱护子女

  《散文诗两首》教案三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遇到疑难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形象,可以采用质疑讨论的方法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中,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难点

 体会散文诗的写作特色。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作者冰心的简介。

 3.课文录音。

 4.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5.制成PPT演示文稿。

 2课时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1.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例句: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2.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3.齐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性善良。

 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为了瞒着妈妈。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我”想变成金色花的愿望及目的。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三次嬉戏场面。

 母亲祷告时,悄悄开花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寻找时,恢复原形跳到母亲面前。

 《金色花》用充满童真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又稍带顽皮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他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1.富有童趣。

 《金色花》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来写的。一开始,这个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为什么要长在树的高枝上呢?“为了好玩”,这样的回答就完全是儿童的逻辑了。当妈妈寻找他时,他“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顿时,一个调皮、狡黠的孩子形象便跃然纸上。最后一句又将孩子的调皮描写得淋漓尽致。

 2.清新隽永。

 纵观全诗,没有华丽刻意的辞藻,所用都只是平常语句,但却丝毫没有给读者苍白贫乏之感。相反,这些简单清新的语句,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

 3.意蕴深刻。

 《金色花》可说是一首雅俗共赏的好诗,作为读者,我们既可以从我们平常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这是一首表现母子之爱的散文诗。也可以结合诗人的一贯风格,从宗教感情、宗教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本诗,把本诗的主题理解为敬颂神灵。

 三次嬉戏母亲孩子(金色花--圣树)祷告散发香气读书投影书页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纯真的母子之爱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在中外文学,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看看作家冰心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母亲的依恋的。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集有《寄小读者》、《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

 1.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圈点勾画,把握文章大意。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2.理清结构层次。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1.园里莲花有很多,作者选择了其中两朵来写,这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衬托两朵莲花,一白一红,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表现了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

 2.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以花喻人埋下伏笔。由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有八年未看到莲花,但却对九年前看到的莲花记忆犹新,说明莲花给自己的印象深刻。

 3.作者在风雨中几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红莲呢?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一看红莲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莲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红莲首次登场。

 二看红莲

 心情:不适意徘徊

 环境:雷声作了雨愈下愈大

 红莲:左右攲斜无依无靠

 三看红莲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感动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摇动

 由荷叶保护荷花自然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爱护,联想丰富,文章结尾,升华主题。

 4.这一朵红莲正是在这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护之下,安全地成长着,如果没有了荷叶的荫蔽,红莲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花瓣凋零、枯萎;被风吹倒了,压断了)

 是啊,如果没有荷叶的庇护,红莲可能会像文中写到的那朵白莲一样凋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白莲的句子。

 品读课文描写白莲的部分,指导学生朗读时融入作者的情感。

 5.你能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心灵感悟、点明题旨的句子吗?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6.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全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把子女比作红莲,把母亲比作荷叶。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点明主旨,深化情感。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描绘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

 《荷叶母亲》通过描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抒发了对母爱由衷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荷叶母亲

 寄寓→

 荷叶―→母亲

 (无畏遮蔽)联想(无私爱护)

 红莲―→“我”

 象征→

 心中的雨―→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

 本课教学,由于两首散文诗都有很强的抒情成分,因此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熟悉文章内容。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嘛~我是个比较痴迷诗歌的人~所以写得有点多,希望对你有帮助~

嘛~我们刚高考完呢~技巧什么的,还是比较。。专业的吧。。

我的语文还算不错,我的诗歌也算不错吧。。。以我的经验和高三时老师的指导来小小地帮助你一下~

其实楼上说得已经蛮不错了~

1、诗歌的话,还需要注重的就是题目以及注释,尤其是考试的时候,这些作为背景资料出现,绝对不可以轻视!

2、文言功底是一定要有的,毕竟一首诗歌是由那么多字串联起来的,有些时候,对一些关键字的理解十分重要。

3、所谓弄懂每一句话,其实从基础来讲,你可以像文言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尝试把一句诗翻译成一段话。

4、情感也是很重要的东西,尤其是在有关景物描写的时候,所谓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都是这个意思。同样的景色,心情郁闷时看到的就压抑,心情愉快时,看到的就明朗。

5、同样的,你也可以从诗歌中的关键字和对景物的关键描写,包括色彩等着手,看出作者的心情。

6、诗人的身世特征,比如李白的仕途不顺,陆游的报国无门等等,这些事必须了解。他们的感情很多时候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7、时代特征也很重要,比如安史之乱,经历了这样大动乱的诗人,在安史之乱前后的感情肯定不一样。比如李煜的亡国。亡国前是绮丽柔媚的诗风,亡国后就有哀伤沉重。

8、还有,你也可以从不同的分类着手,比如写景,比如送别,这些类别的诗都有它的特征和套路,好好归纳整理,仔细把握,一定会有大收获的~~

 全诗着眼点:忧(功业、人才),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

 五、演唱中总结,背诵全诗。

 一起演唱《短歌行》,在回读与感悟中进行课堂回顾诗歌鉴赏的要点:

 1、诗歌鉴赏过程:绘景-析境-悟情。

 2、诗歌暗码系统:抓感情词,从诗眼突破。

 3、诗歌主旨:分析每个句子对主旨的作用,诗句背后的隐含意。(青青子衿、呦呦鹿鸣……)

 4、诗歌意象、炼字。(乌鹊南飞)

 六、完成作业。

 附板书:

 《短歌行》板书

 人生短暂

 招纳贤才 忧: 求贤不得

 功业未就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2、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体味忧情。

 3、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理解作者的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运用典故及点化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设疑讨论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2008年奥运会短跑第一人是谁博尔特。中国古代跑得最快的人是谁脑筋急转弯题

 2、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

 那么曹操在你心目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自由回答

 二、知人入诗,了解背景。

 1、曹操简介

 2、析诗题

 三、诵读感知,读出“忧” 情。

 1、听范读

 譬pì 如 呦呦yōu 子衿jīn 鼓瑟sè 可掇duō 越陌mò 度阡qiān 三匝zā

 2、学生自由读后,一个代表朗读

 (要求:力争区别出四个层次不同的感情:一层:忧伤。读得低沉,缓慢。二层:期待。读得平稳,悠扬。三层:喜悦。读得高亢,轻快。四层:自信。读得果断,坚定。)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四言诗,两两相隔;

 3、找诗眼

 学生回答诗眼是:

 4、齐诵,体味忧情

 四、知人论世,为何而“忧”。

 1、诗人为何而忧(找关键句)

 归纳总结:

 2、你觉得这种忧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我的回答是:

 五、品味鉴赏,何以写“忧”。

 提问:诗中曹操是如何抒发这种“忧”的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朝露的含义是什么杜康能解愁吗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子衿、鹿鸣的含义是什么

 补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前人词句及旧事。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明确:明月可掇吗明月寓意是什么反问加强愁情。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①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什么

 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兴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典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志向

 总结:诗人通过设问、比兴、用典等手法来抒写忧的。

 六、迁移拓展。

 1、古今名人向来对曹操的诗都有很高的评价。

 2、问题探究:在《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里曹操的性格特征是阴险、奸诈、残暴。这和曹操在《短歌行》等诗句所表现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别,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3、教师小结:欣赏《横槊赋诗》

 七、课堂小结。

 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更要发愤图强,学好本领,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八、布置作业:1背诵 2系统集成

 板书设计:

 短歌行

 1 人生苦短 设问——引人思考

 忧(诗眼) 2 贤才难得 比兴——生动形象

 3 功业未就 用典——含蓄蕴藉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所流露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正确评价诗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说到曹操,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毁誉参半。易中天是这样评价曹操的:可爱的“奸雄”: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妍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人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短歌行》来认识曹操。

 2、写作背景

 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3、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4、题目解说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5、层次结构

 全诗可分为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拨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抒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

 6、全文分析

 1、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请用意象或原文诗句回答

 明确:

 (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这几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那么“朝露”和“明明”的本体是什么?由此可看出“忧”

 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1)作者把人生比作“朝露”,忧的内容是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朝露”:早上的露水,太阳升起,便转瞬即逝,所以用此意象来表达人生短暂之情。

 (2)作者用高高明月,不可掇,来比喻人才难求。忧的内容是“人才难求”。

 3、作者要找什么样的人才呢?又将以何种态度对待人才呢?用原文诗句回答

 明确: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用典,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原指姑娘思念情人,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2)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用典,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诗句,凝练生动地描写出对待人才的态度。

 用典作用:

 (1)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

 (2)诚少语辞之繁累。

 (3)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4)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

 四、布置作业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短歌行》。

 2、课后练笔:《我眼中的曹操》。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过程:

 (课前先发“补充阅读材料”,板书题目、作者)

 一、熟悉诗歌

 1、导入:

 导语:(指黑板)这个人大家认识吗?我们在初中的课文《青梅煮洒论英雄》中曾和他见过,《三国演义》电视剧播出后,大家和他也就频频见面了。《短歌行》大家听过吗?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就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场面,唱的就是这首《短歌行》;同学们谁会唱这首歌吗?――我会,我给唱唱看好吗?

 自唱《短歌行》。

 (过渡语:遇到古诗文,我们怎样进行学习呢?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它背下来再说)

 2、要求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来背诵全诗,之后齐声背诵。

 (过渡语:……接着再来解决古诗文中的疑难问题)

 3、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4、叫2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过渡语:……之后,我们再来领悟古诗文的思想感情)

 1、 讨论分析“名句”。

 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

 (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结合板书,提问: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他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三、诵读体会:

 (过渡语:……最后,还是要归结到诵读上来,通过诵读进行巩固。――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根本大法)

 1、叫2个学生个读(配乐),分别叫他们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再简评;再齐声诵读。

 2、听歌曲《短歌行》。

 板书: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英雄的慷慨悲歌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上课的准备内容:

 诵读的背景音乐、《短歌行》歌曲、电脑和音箱。

 教学补充阅读材料。

  李白 将进酒 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嗜酒)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

  2作品背景

  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这种反抗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莫使金樽空对月 ⑵烹羊宰牛且为乐

  ⑶钟鼓馔玉不足贵 ⑷斗酒十千恣欢谑

  四 鉴赏情感

  1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明确: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悲→ 欢→愤→狂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诗歌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成为主旨句的原因: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3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钦佩他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况。)

  4为什么“愁”令李白难以释怀,要借酒来消

  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叹息;为古来圣贤不得重用而扼腕悲叹。

  5从这首诗的哪些语句你能读出李白的豪放飘逸的诗风?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五比较阅读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者在感情和写作技巧上有什么不同?

  感情: 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后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

  技巧: 在表达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前者是直白,锋芒直指“权贵”;后者是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

  之所以有上述不同,可能跟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所选用的题材有关。《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未消,又以游仙为题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显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当地说出诗人心中的意愿;而《将进酒》作于此后约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胸中块垒,也要跟饮酒合在一起说,因而只能采用曲达。

  六作业布置

  ⑴背诵《将进酒》 ⑵整理文言字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75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