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既然孩子厌学已经出现,家长一定要重视,正确看待,接受现实,找出问题,及时解决。 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孩子一生。
六年级学生厌学了怎么办:1、关心孩子对学校的反感。 首先,在情感上理解和关心孩子,站在孩子一边,一起面对学习累的问题; 不要指责孩子厌学。
2接受孩子厌学的原因。 孩子不喜欢学习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可能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 可能是因为在学校遇到了一些事情,对心智有不好的影响; 也可能是因为不爱学习,和父母对抗来吸引注意力等等。 父母需要接受孩子厌学的原因。
3、强化儿童就学底线。 即使孩子不喜欢学习或上学,他也不能辍学。 一旦孩子辍学,他就很难再回到学校。
4帮助孩子迈出一小步。 当孩子学习累了,家长要及时观察孩子,多鼓励孩子,特别是在孩子学习有一点进步的时候,要给予表扬和肯定,慢慢回忆孩子学习的好经历。
5、找到学习厌学的原因,对症下药。 一般来说,孩子厌学有一些具体的原因。 有些学生根本不想学习,因为他们的学习基础很差,再努力也跟不上。 对于这种基础较差的孩子,尽快在学校和家里补课,让孩子尽快补上漏洞。 有的被某位老师训斥或与同学发生冲突,对老师和同学产生抵触情绪,不想上学。 这样的孩子要及时沟通和启迪,化解与老师、同学之间的隔阂,适应班级生活。
6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阅读与求知、求知与成才的关系,使学生从小就懂得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和人生观,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习积极、勤奋。 教育学生时,遇到不能理解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请教,老师要不厌其烦地解释。
7、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教育身边的学生多帮助他们,不歧视他们,多关爱他们。
8 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学习厌倦的学生往往会夸大学习中的困难,低估自己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成功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活动中的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 能力。 同时,给他们树立一些成功的榜样,因为当一个人看到自己水平的模特成功时,会增加自己能够完成同样任务的自信。
9、找到孩子的兴趣点,报名参加一两个兴趣班,重点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别担心,这种能力的缺乏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培养形成的。首先,你要观察你的孩子,看他是如何去观察生活的,留心他对什么特别感兴趣,见到什么会产生兴奋……这一步是发现问题。他有什么做不对的地方,你要帮助他,教导他,让他改正,这个过程很重要,你要有耐心,孩子会受你的情绪影响……这是在帮孩子解决问题。你也许会问,这和孩子学习语文阅读理解有什么关系。语文源于生活,理解能力并不是靠做阅读理解做出来的。换个角度解决问题,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如下:
一、心理特点:六年级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莫名的躁动,不爱听老师的说教,行动随意,想法自由。其实并不奇怪,这就是学生进入青春期的表现。心理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甚至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情绪不很稳定。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原因,是青春期的生理发育与性的成熟。因此,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十分重要。
2、对异性的关注。希望异性关注自己并受到异性喜爱,喜欢和异性在一起。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些现象:有女孩子在场,男孩变得格外兴奋,以“男子汉”的姿态博取女孩子的喜爱;与男孩子交往,女孩子更爱打扮,故作姿态,以引起男孩子的注目。
3、个体心理的发展。青春期中,人的记忆力增强,注意力容易集中、敏锐,特别是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的大大加强了,不但兴趣、爱好变得更加广泛、稳定,而且渐渐形成了看待事物的标准。
使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以及人生和世界的基本看法。但由于意志力还不够坚强,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好。
二、教育方法:家长应该密切地关注孩子这时候的心理变化,在关注学习的同时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增加和孩子的互动,多理解和多沟通,教育发展好孩子的心理健康。几点建议:
1、尊重孩子,多鼓励。
家长不应该总是盯着孩子的弱点,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同别的孩子的长处比较,要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2、换位思考,找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青春叛逆期走过来的,面对孩子做出的令人不解的行为,不妨换位思考,想想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3、平等交流,稳情绪。
要做到这点,家长就不应该老是讲成绩,这会增加他们的压力。交流时,可以从家事入手。
4、自控情绪,会倾听。
家长要在冷静后,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倾听孩子的心声,做到能不动手就不动手。
5、允许犯错,少束缚。
孩子在这个时期是行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肯定难免,所以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
6、适当减负,少压力。
家长要给孩子适当的玩的时间,给他们快乐的童年,而不应该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
你是喜欢他的,但是就像你的玩具一样。得到了就放在一边了。那是你的性格。你喜欢的就觉得要得到,要是有人跟你抢你就着急了。这个事后千万不能让心里的魔鬼得逞。他明显是不喜欢你的。千万给自己也给他留点好印象。不要遗臭万年。等到长大以后同学想起你的时候都是你遗臭万年的事迹。你优异的成绩和你的美貌是没有人记起的。想想后果再做事。
有这样一个孩子,从小由保姆带大 。父亲常年周旋于政治场,母亲忙于社交应酬,对他基本不管不顾。
不管不顾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他在上学期间给母亲写信,母亲从来不回;去印度服役的三年期间,母亲只写过两封信,信里还不是对他嘘寒问暖,而是家里的报丧信。
他曾在自传里这样描述母亲:“她于我就像闪耀着的晚星。我如此爱她,即使隔着不可企及的距离。”
由于父母在他童年时期长期的冷落忽视,导致他从小就没有建立一个坚固的内在自信。
后来即便他功成名就,成为英国最伟大的首相和演讲家之一,他也仍然觉得“我的成就极多,到头来却一事无成”。
他就是一代伟人丘吉尔。
他在大众心中的形象坚硬刚强、无所畏惧、绝不屈服,但他却说,他的心中总有一条叫抑郁症的黑狗,一有机会就会咬住他不放。
可以看出,丘吉尔从小就是一个被忽视的孩子,这种长年累月的情感忽视,是导致他身患抑郁症的源头。
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就曾说过:
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可与他人形成健康连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的关注作为燃料。
而缺失这种必要的情感连接,孩子也许还会成功,但会感觉自己内心空虚,像缺失了什么必要的东西,他们苦恼而挣扎,却没人看得到。
《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这本书就阐述了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童年时期长期被父母“情感忽视”的成人容易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克服童年情感伤害、走出情感真空的具体方法。
本书作者乔尼丝·韦布博士,是童年情感忽视领域的开创者,20多年来专门治疗个人夫妻和家庭的情感忽视问题。
无论是多么完美的父母,都会不可避免地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造成对孩子的情感忽视,但作者认为, 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那么,哪些类型的父母容易对孩子造成持续的情感忽视呢?
类型1:自恋型父母
自恋型父母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他们从未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只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延伸。
他们喜欢为孩子制定一条看似完美的成长路线,孩子的需求必须由他们的需求来定义。
类型2:专制型父母。
这类父母很喜欢在家里树立各种各样的规则、惩罚和限制。
他们不仅对孩子的要求很多、管教很多,而且还不允许他们的孩子进行质疑和反抗。
他们认为,孩子最大的优点就是顺从。
否则,他们就会用粗暴的言语或者行为来对待孩子,以此显示自己的权威。
类型3:放纵型父母
放纵型父母看起来对孩子很友善温和,什么家务都不让他们做、不和孩子起冲突、几乎不拒绝孩子的各种需求,对孩子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但作者认为,这类父母没有给孩子建立一个基本的行为规范,他们教育孩子的唯一方式就是纵容。
当孩子做错事、产生各种负面情绪、提出各种不合理的要求、叛逆嚣张、惹麻烦的时候,这类父母也总是喜欢找别的借口来掩饰过去。
类型4:工作狂父母。
顾名思义,工作狂父母是以工作为驱动的,他们追求成功、渴望财富,期望受到他人的崇敬和追捧,但遭罪的却是他们的孩子。
他们越是成功,越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就越容易通过物质奖励和纵容,来弥补心中对忽视孩子的愧疚。
类型5:照顾伤病家属的父母。
不可置否,当一个孩子成长在一个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有严重疾病的家庭中时,他能够获得的情感需求会被大打折扣。
他不仅要学会掩埋自己的情感需要,同时还要投入时间、精力、情感去照顾家庭中生病的人。
因为相比自己的情感需求,病人的需求更需要得到即时的满足。
类型6:“都是为你好型”父母
“都是为你好”这类父母恐怕是情感忽视父母的最大类群。
问题在于,一个全心全意为子女好、掏心掏肺爱孩子的父母,真的也会对孩子造成情感忽视吗?
作者给出的结论是, 爱你的孩子和能够与你的孩子产生情感共鸣,是完全不同的。
也就是说,想要让孩子健康成长,仅仅爱他,是不够的,还要 懂得理解孩子的情绪 。
如果父母没有识别出来或者确认孩子的情绪,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也很难辨认和管理好他自己的情绪。
除了这常见的6种类型之外,作者还提到了离婚丧偶型父母、抑郁型父母、成瘾型父母、完美导向型父母、反社会型父母以及“孩子型父母”,都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情感忽视。
那么,这些在童年时期常年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呢?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这些人在成年时,会表现出一些相同的心理特征。
比如说 空虚感 。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空虚感,但 长期遭遇情感忽视的人,他们长大后会不停地寻找刺激、不停地更换目标、寻找生命的意义,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内心的“情感之桶”永远装不满。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真实的咨询案例。
西蒙是一个长相英俊的成功人士。从小家境优越,但是他的妹妹身患残疾,父母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照顾妹妹身上。他经常一个人跟自己玩。
由于父母陪他时间少,他在生活中的所有需求,父母都尽量的满足他,对他也没有任何约束和规则。
他就这样长大,后来事业做的非常成功,赚了很多钱。
但他感觉自己一点都不快乐,于是他玩跳伞、玩赛车,想要通过极限运动来击退他的空虚感。
最终他发现,他能够轻易得到别人想要的东西,比如成功的工作、漂亮的房子、豪华的轿车,但他却很难获得一样珍贵的东西,那就是 跟另外一个人产生情感连接。
作者认为, 如果我们没有在童年的时候,得到充足的爱的养分,那么我们就会在成年的时候,想要不断的填补这个漏洞,如果这个洞一直填不满,我们会发现自己一直生活在虚无当中。
由于小时候没有充分的感觉到被爱,所以他们总是有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
他们会过度强调自己的缺点,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
他们对别人充满同情,但是对自己却不能做到手下留情。
他们害怕跟人亲近,很难向他人敞开心扉,总觉得自己有一种天生的缺陷,总觉得自己有一种格格不入感。
一些被严重忽视的孩子,还会表现出“爱无能”。
“爱无能”是怎么产生的呢?
一个孩子受到父母的呵护,这种爱会内化为他身体的一部分,这样长大之后他们能够懂得关爱他人。
但是 如果这个孩子从小就远离爱心、关怀和帮助,那么他的心灵就会干涸、僵硬,拒人于千里之外,他很难接受、也很难给予这种关爱之情。
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我们经历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对经历进行解读”。
那么我们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伤害呢?
1、不再逃避。
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对于那些在童年中受过伤,但长大成人后无法识别、确认以及摆脱这种伤害的人来讲,再贴切不过了。
经历了情感伤害的人,大多会一直选择逃避。
但逃避并不能解决现状,这个伤害会一直延续下去,如果将来组建家庭,这个伤害甚至会被传到下一代。逃避只会让人越来越偏离自己所期望的轨道。
唯有向前一步,做出改变,才能让这种伤害终结,才能让自己真正体会到爱人也被人爱的喜悦。
我们要相信,所有值得拥有的美好事物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为了获得想要的生活和幸福的自己,我们需要勇气。
2、运用IAAA法则来理解自己的情绪。
IAAA这4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着 识别Identify,接纳Accept、归因Attribute和行动Act 。
简单来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首先识别自己的情绪。问自己“我现在有什么感觉?”,是愤怒、悲伤、愉悦、开心、嫉妒,还是羞耻、恐惧。
然后,不管是好情绪还是坏情绪,理性的还是疯狂的情绪,我们都不对它进行评判,只接纳它本来的样子。因为评判的过程会让我们产生更多的情绪,那么情绪就会变得很复杂。
再次,我们要试着了解这个情绪背后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样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事件或者说什么样的信念让情绪一直干扰着我们。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自己在产生某一种或几种情绪的时候,是不是都对应着某一种行动。
比如说,你抑郁的时候,就喜欢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不想跟任何人说话,这就是你在应对悲伤时的一种习惯性行动。
如果你不喜欢这种行动、觉得这种行动不恰当,那么你需要找到一种更恰当的方式来替代这种行动,比如以后一抑郁,就去空旷的地方走一走,而不是把自己关在房子里。
3、自我关怀,对自己富有同情心。
前一段时间,Papi酱的排名上了热搜。
我并不认为把自己排在第1位,就是自私的。
一个人都不懂得爱自己,那么从一个健康的心理来讲,他所给予他人的爱很可能是有限制条件的。
狠狠地爱自己,并不意味着对他人的需求视而不见。事实上,一个越懂得爱自己的人,他会有更多的能量去爱别人。
对于遭遇情感伤害的人来说,对自己富有同情心,就是走出关爱自己的第一步。
不要对自己过于苛刻,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因于自己,要学会接纳会犯错的、不完美的、敏感但坚韧的自己。
当你能够做到与自己充分连接,那么你要相信,自己同样可以做到与他人充分连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