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冬夜夜寒冰合井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临江仙·冬夜夜寒冰合井原文_翻译及赏析,第1张

冬夜夜寒冰合井,画堂明月侵帏。青缸明灭照悲啼。青缸挑欲尽,粉泪裛还垂。未尽一尊先掩泪,歌声半带清悲。情声两尽莫相违。欲知肠断处,梁上暗尘飞。——宋代·苏轼《临江仙·冬夜夜寒冰合井》 临江仙·冬夜夜寒冰合井 冬夜夜寒冰合井,画堂明月侵帏。青缸明灭照悲啼。青缸挑欲尽,粉泪裛还垂。

未尽一尊先掩泪,歌声半带清悲。情声两尽莫相违。欲知肠断处,梁上暗尘飞。 冬天 , 写景 , 送别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冬天夜里很寒冷,寒冰把井都封住了。明亮的月光穿过华丽的房间照进帐子里,青色的灯光,一明一暗地闪烁著,映照着悲啼的侍女。灯芯快烧完了,胭脂粉和著泪水一滴滴地流下了。

没有饮完一杯酒,就见她掩面流泪,歌声里夹杂着凄凉的悲咽。悲情和歌声两方面尽量发泄,都不相违背。你要体味到她唱得令人悲痛之处,就是歌声震得屋梁上的灰尘飞扬下来时。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十二月,徐君猷(黄州太守,与苏轼是同僚)的侍女胜之将要离开黄州去苏州,该词是苏轼在送别胜之时所作。 赏析

上片写侍女离别前夜的悲伤生活环境与心态。开头两句,点明侍女在别离徐君猷后的“夜寒冰合井”的生活时令,“画堂明月侵帏”的生活氛围。接着三句,写在极其严寒、月透帐帏的冬夜里,青灯若明若灭地映照着“悲啼”的侍女。“青缸挑欲尽”,写侍女“悲啼”时间之长,“粉泪裛还垂”,写侍女“悲啼”程度之深。以伤恨为中心,以明月、青灯为帮衬,把今、昔、未来串连起来,显示愁恨绵绵无尽期,明月、青灯仍长在。当时的明月、青灯曾映照着陪伴着主人的欢笑,而今明月、青灯之下,却只有侍女孤身一人。该词与《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中的“泪巾犹裛香泉”“别梦”的意境完全吻合。这不是偶合,而是离情的必然。两心相许,终身难忘。在徐君猷离黄州几个月后,侍女也将离去,自然引起侍女生活上的变化和情感上的悲伤。胜之是词人最欣赏的侍女。胜之与于黄州的一段生活,在词人脑际里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而今将各奔西东,叫词人魂飞梦萦、牵肠挂肚。

下片写侍女惜别前夜的歌声,令人动心、消魂和断肠。“未尽一尊先掩泪,歌声半带清悲”,写侍女伤离别时的未歌先泪、半歌半悲。“掩泪”写侍女的哭态,“歌声”写侍女的强颜,“清悲”写侍女的伤感。泪(粉泪、掩泪)、歌(歌声)、悲(悲啼、清悲)三者交融,让人为之动心、消魂?正是词人所谓歌有声,人有情,“情声两尽莫相违”的慰借词了。最后两句,进一步渲染侍女的无限伤感与痛苦。“梁上暗尘飞”,这一赞赏是不过分的,表明词人对这位即将离黄州去苏州的侍女怀有深深的依恋之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

野店残冬。绿酒春浓。念如今、此意谁同。溪光不尽,山翠无穷。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 篮举乘兴,薄暮疏钟。望孤村、斜日匆匆。夜窗雪阵,晓枕云峰。便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宋代·汪莘《行香子·腊八日与洪仲简溪行其夜雪作》

行香子·腊八日与洪仲简溪行其夜雪作

野店残冬。绿酒春浓。念如今、此意谁同。溪光不尽,山翠无穷。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

篮举乘兴,薄暮疏钟。望孤村、斜日匆匆。夜窗雪阵,晓枕云峰。便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 婉约 , 冬天 , 纪行写景冬夜夜寒冰合井,画堂明月侵帏。青缸明灭照悲啼。青缸挑欲尽,粉泪裛还垂。未尽一尊先掩泪,歌声半带清悲。情声两尽莫相违。欲知肠断处,梁上暗尘飞。——宋代·苏轼《临江仙·冬夜夜寒冰合井》

临江仙·冬夜夜寒冰合井

冬夜夜寒冰合井,画堂明月侵帏。青缸明灭照悲啼。青缸挑欲尽,粉泪裛还垂。

未尽一尊先掩泪,歌声半带清悲。情声两尽莫相违。欲知肠断处,梁上暗尘飞。 冬天 , 写景 , 送别抒情辽东万里辽水曲,古戍无城复无屋。黄云盖地雪作山,不惜黄金买衣服。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年年郡县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宁为草木乡中生,有身不向辽东行。——唐代·王建《辽东行》

辽东行

辽东万里辽水曲,古戍无城复无屋。

黄云盖地雪作山,不惜黄金买衣服。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年年郡县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

宁为草木乡中生,有身不向辽东行。 乐府 , 冬天战争

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诗句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扩展资料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这就是此词的创作背景。

诗歌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独特风格。历史上的成功之作,无不体现作者的鲜明个性,因此,作为文学作品写出真情性是最难能可贵的。

元好问评论东坡词说:“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元好问道出了东坡词的总的特点:文如其人,个性鲜明。也是却好指出了这首《临江仙》词的最成功之处。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人是天地之所赐,只有忘却世间的功名利禄,才能养护生命之自由自在

  扩展阅读:

  临江仙

  作者: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

  东坡:在黄冈县以东苏轼谪居黄州时,在城东荒地耕种自给,并筑雪堂以作游息之所,因自号东坡居士此词王文诰《苏诗总案》题作:“壬戌(1082年)九月,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雪堂是苏轼在东坡所筑的简陋的亭子苏轼在《哨遍》词的小序中说:"余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可知雪堂建筑简陋,但它却是苏轼休憩身心之所《宋史》本传说他谪居黄州时,"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临皋在黄州以南毗邻长江处,是苏轼的起居寓所此词叙写苏轼夜饮东坡、三更归家之事,当是真实情景

  "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曾欲置之死地,虽然最后宋神宗网开一面,将他谪为黄州团练副使,使他逃过一死,但经此事变,他一面如惊弓之鸟,一面重新参悟生命他援道、释以自救,从而发现生命之多维度的意义这首词上阕叙事,极富生活情趣"醒复醉"说明他酒兴之浓,或因知己来访而高兴,或因谪宦而幽怨"倚杖听江声"一句,尤见其随缘自适、潇洒出尘之思致下阕直笔入情,揭示心中苦闷

  《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又《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苏轼援道救心,理解到人是天地之所赐,只有忘却世间的功名利禄,才能养护生命之自由自在“夜阑风静豰纹平”暗示心灵的宁静,这不正是忘却营营的境界吗小舟是苏轼常用的生命意象逝是远离,他要远离什么呢俗生世事,功名利禄、荣辱穷达……将生命放归茫茫江海,这不正是生命的原生形态吗元好问评苏词云:"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

  这首词从叙事到抒情,从缠绵苦闷到蓦然顿悟,无一不是至性至情的流露苏轼谪黄时,曾因患赤眼病而逾月不出,一时有人误传苏轼已死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在记叙这一笑谈之后,又记叙了另一趣谈他说:"……未几,复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辞,所谓'夜阑风静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然此语卒传至京师,虽裕陵亦闻而疑之

第五集《千古遗爱》

公元1085年,北宋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太子赵煦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

苏东坡获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短短十七个月,苏东坡从一个犯官一路直升到三品大员,提升了六个品级,距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

司马光担任宰相后,对王安石变法全盘否定。哪怕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法也要尽行废除。苏东坡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不追随,不盲从,坚持实事求是,这是苏东坡的为政原则。公元1087年,北宋取得了对西夏吐蕃作战的胜利,百官称贺,并主张借机议和。苏东坡却上书皇帝,提出“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不合时宜的苏东坡受到政敌的攻击,他担忧自己重蹈“乌台诗案”的覆辙,于是再三请求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公元1089年,朝廷终于批准苏东坡出任杭州太守。

勤政为民 遗爱黄州

苏东坡,他的精神世界,既与现实相纠缠,又不失宗教的宁静与超脱。他的内心“可豪迈,可深情,可喜气,可忧伤”,但那底色,终究还是儒家的,是救世济民。

黄州与苏东坡有着不解之缘。公元11世纪,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后遭遇贬谪,来到偏僻荒凉的黄州。千年时光流转,如今这里已是满目繁华。

在这座城市的中心区域,大自然慷慨地赐予了一片3平方公里的水域。政府为民造福的决心赋予了这片湖区新的生命。黄冈人因此幸运地拥有了一份“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自在与悠然。这座公园有一个浪漫的名字:遗爱湖。它的由来与苏东坡息息相关。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有一位特殊的知己。他就是当时的黄州太守——徐君猷。

黄州安国寺的竹林间,有一座小亭子。每每闲暇之时,苏东坡与太守徐君猷就相约来到这里,说古论今,诗酒相酬。

后来徐君猷要调离黄州到湖南任职,苏东坡想,徐君猷在这儿当太守,为黄州人做了不少的好事。他就提议是不是把这个竹简亭改一个名。

苏东坡将这座亭子取名为“遗爱亭”,并作《遗爱亭记》,赞美徐太守的功德。

如今,人们把“遗爱”之名赠予了这座造福百姓的公园,意义深远,令人回味。在遗爱湖旁,消失了近千年的遗爱亭也得以重建。

无论当多么小的官,苏东坡都不曾丧失内心的温暖。他灭蝗,抗洪,救孤儿,能力所及之事,他从不错过。

大爱无疆 为民解忧

公元1089年,苏东坡出任杭州太守,这是他第二次来到杭州。他收到黄庭坚专门写来的一封信,劝他不要去杭州,朝廷里的位置更加重要。但苏东坡没有理会黄庭坚的建议,义无反顾地奔赴杭州。

黄州赤壁让苏东坡看到了功名的虚无,所以在政治上,他更加务实。在杭州任职期间,苏东坡最有名的业绩就是治理西湖

为了疏浚西湖,苏东坡通过各方渠道筹措钱款,空缺的部分,他向朝廷申请予以解决。

疏浚西湖的钱款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如果将西湖中的淤泥全部挖掘清理出来,估计会堆积如山。

无处安置的淤泥筑起一道长堤,横跨西湖南北。堤上芙蓉杨柳、小桥亭阁构成了西湖十景中著名的“苏堤春晓”。

为了让水草不再滋生,苏东坡还想出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将岸边的湖面租给民众种植菱角。

苏东坡在西湖中建造了三座小石塔,围成一个水域,严禁民众在这个区域内种植菱角。小石塔后来逐渐演变为最著名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

这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完成给苏东坡带来的成就感,丝毫不亚于艺术创作。或许,这是另外一种传世的经典作品。

苏东坡热爱着自己缔造的美,和一切受他庇护的民众。他温情地注视着人世间,把自视甚高的理想主义,置换为温暖的人间情怀。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千年后,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

公元1091年,苏东坡重新受到朝廷重用,他被调离杭州。

苏东坡或许已经猜到,在汴京这个权力中心,正有一个巨大的政治漩涡等待着他。

但他想不到,此后自己将被一路抛到命运的最低谷。

重新进入朝廷,这一次他再也无法全身而退了。

哇咔咔,终于等到更新了!苏轼的一生起起落落绝非我在键盘上敲上几个字就可以道尽,如果爱,请深爱。

前四篇: 东坡门下一走狗:(一)雪泥鸿爪

            东坡门下一走狗:(二)一蓑烟雨

            东坡门下一走狗:(三)大江东去

            东坡门下一走狗:(四)成竹在胸

公元1085年,北宋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动,宋神宗去世,太子赵熙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命令司马光重新组阁整理朝廷内政,司马光立即想到了苏东坡等人。从黄州被陈召回,在短短的十七个月内,苏东坡由一名罪犯成为了一名三品大员,跨越六个品级,与宰相仅一步之遥。然而回到朝廷后的苏东坡其实重新陷入到了一种新的跟当权者对着干的境地。司马光反对王安石新法,即使对有效之处也加以废除;然而深入过人民群众的苏东坡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较量厉害,参用所长。”简单来说就是所有的法令的确立和废除都要以实际情况为准,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实事求是成为苏东坡的行政准则。这样的政见当然与当权者产生了新的矛盾,在看似风光的背后他似乎多了几分无奈。

1087年,北宋取得对西夏吐蕃的作战胜利,百官称贺,希望主张议和;此时我们可耐的苏大大又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为国不可生事,亦不可畏事”。国家没病的时候不要无中生有去迫害国家,国家有难的时候也不要为了保全颜面就去掩盖事实真相最终生病腐朽而亡。

苏东坡在汴京居住时,常常会在饭后散步,在屋子里一边踱来踱去一边拍着自己的肚皮;一天他问众人,“你们且说此中藏有何物?”众人纷纷夸赞里面都是诗、文、才华,这时朝云出来说道“一肚皮的不合时宜”。是的,在汴京的这段日子里,他的政见和想法都和当局不相适宜。他日日忧心“乌台诗案”重新上演,便再三请求朝廷让他到地方做官。1089年,朝廷终于派苏轼到杭州担任太守一职;这次,是他第二次来到杭州担任官职。

18年前他第一次来到杭州担任通判时曾与几名好友相约在西湖泛舟,不料途中下起了小雨,在细雨横斜中他见证了西湖的阴晴变化之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但是西湖的五光十色掩不住飞鸿的哀鸣,他在这座城市美景的背后看到了忧伤。当时的北宋王朝禁止贩卖私盐,但是官盐价格昂贵,贫苦百姓无力购买只能偷偷做私盐买卖;当时作为通判的苏轼负责看管监狱,他看到监狱里2500多人都被打得皮开肉绽,其中大多数人都是因为贩私盐,他感到十分痛心。除夕夜值班时他对囚犯一一点名,这让苏东坡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无奈的他只能报以沉默。他天真烂漫,善良而又真性情注定他只能成为一名可爱的政治家。

他这种苦闷的心情于好友佛印禅师而言得到了解脱,他们之间发生了著名的“八风吹不到”的故事。

宋朝苏东坡居士做了一首诗偈,叫书童乘船从江北瓜州送到江南,呈给金山寺的佛印禅师指正,偈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禅师看后,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一见大怒,立即过江责问佛印禅师,禅师对他说:“从诗偈中看,你修养很高,既已八风吹不动,怎又一屁打过江?”

佛印“放屁放屁”四个字就把东坡吹到了对岸,东坡一听知道自己的修行并未像自己诗中所言那样笃定就笑道“这一屁好,这一屁好”,他了悟了,既然无法做到笃定,那就该干嘛干嘛,该动就动。他用自己儒家思想的本质劝说自己要会“回到人间”来,正如很多后入所言“我坡一直在民间。”

如今黄冈有一个“遗爱湖”贯穿城市中央,实现了“景在城中,城在景中”。在遗爱湖旁边有一座遗爱亭,这与当时苏轼在黄州的遗爱亭有不解之缘。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与黄州太守徐君猷两人结为好友,不久,徐太守要调离黄州;苏东坡觉得老徐为黄州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便提议把二人常约见的安国寺外的一处小竹林的亭子改名为“遗爱亭”以纪念他的功绩。如今这座遗爱亭仍然留给后人极大的遐想。

另有一年,苏轼的好朋友,巢谷从四川到黄州来看望苏轼,这巢谷身怀绝技,并有一道秘诀可以治疗虐疾,在苏轼的再三请求下巢谷终于答应可以将这秘诀传给苏轼。巢谷离开后不久,黄州便爆发了瘟疫,开始有成千上万的人得病死去;此时,苏东坡觉得自己可能掌握着这治病药方,便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药方。他嘲笑自己对老朋友做出了违背指江水发誓,但却觉得问心无愧。他为黄州留下数以百万计计的勤劳美丽生命。

1089年,苏轼再次来到杭州,途中他收到黄庭坚来信,劝他保留在朝廷的位置,他毅然放弃。苏轼在朝廷做官总是会陷入党争不落好,但是一到地方他就如鱼得水为老百姓做实事。他来到西湖便开始治理西湖,西湖作为杭州的水源地,已有多年无人整修,我们的“苏大禹”便开始上线。

他把河道里的淤泥进行废物利用,筑起了一道堤在上面种上树,河里的工人这边挖泥那边便有一道大堤建成,这就是后来的“苏堤春晓”。苏堤横贯南北,堤上芙蓉杨柳,小桥亭阁。河道里水草疯长,苏轼便决定把岸边的水域租种给当地居民种植菱角,居民在种植前自然会帮助清理水草,又可增加居民收入。但是苏轼规定有一片水域严禁种植菱角,并在中间建造三座小塔,就是后来的“三潭印月”。就这样,苏轼在杭州,又一次建设了一系列的民生工程。

苏轼是一个会缔造美发现生活的人。只要与苏轼一发生关系,猪肉变成了“东坡肉”,西湖变成了“西子湖”,三个标志变成了“三潭印月”。这是苏东坡这个文人为我们这个民族留下的历史遗产,这样可爱的人,庇护着在他身后的百姓;以至于到了今天在中国一提起苏东坡就会引起人们亲切会心的微笑。

公元1091年,苏东坡再次受到朝廷重用,调离杭州,离别时作《八声甘州》。钱塘江潮立的像一面墙一样,滔滔滚滚而来,可转眼之间这潮又退了;朝廷里的党政,人生的起伏我都看透了,我已经不在乎我人生的升降,不过现在我要跟我的好朋友告别了,我希望我的好朋友我将来真的能够回来,真的能够可以和你再见,不要让你走过我们经过的路上而为我痛哭流涕。当然,苏东坡再也没能回来。苏东坡似乎已经猜到在汴京这个权利政治中心有个巨大的政治漩涡在等待着他,但是没有想到再次进入朝廷,这一次再也无法全身而退。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归来冰颗乱黏须。——宋代·苏轼《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归来冰颗乱黏须。 写景 , 赞美友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覆盖著的田畦,小麦还没有返青。像云一样的枯叶悄悄地在车轮下飘着。临皋亭云烟缭绕的景色奇丽,世间少有。

雨小了一半的屋檐水滴断绝了,刚刚下的霰粒在瓦上如珠子般散动。回到房间座上时胡须都结成冰了。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徐君猷携带酒到临皋亭探望苏轼。苏轼出门迎接,苏轼即景生情而作该词。 赏析

上片,由远及近地写黄州田园风光。“覆块青青麦未苏”,叙述田园景色,反映了苏轼关心农业的思想。“江南云叶暗随车”,描绘了黄州农家冬闲的淡然风光,反映了苏轼娱乐自然的心境。“临皋烟景世间无”,描写议论结合,特写“临皋烟景”、冬云密布而后发出赏心的赞叹:“世间无”,突出了黄州景色的奇丽。上片三句,连缀成一幅绚丽的图景,暗示了苏轼超然物外的审美情趣。

下片,以特写手法,描绘了雨后微雪的风景。开头由细“雨”-“半收”-“檐断线”,特写雨景变化。紧接着由“雪床”-“初下”-“瓦疏珠”,特写雪景变化。逼真传神,字字珠矶。虽然点化运用了杜甫的“雨脚如麻未断绝”诗句,但未露痕迹。“归来冰颗乱粘须”,将雨雪人性化,进来了好一个白胡子的“老人”!一个“乱”字,苏轼与徐君猷的诙谐之情跃然纸上,反映了苏轼将自然美与人性美高度融会的写作技巧。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宋代·方岳《梦寻梅》

梦寻梅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 写景隐居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宋代·张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宋词精选 , 豪放 , 边塞 , 写景 , 爱国感概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楼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五代·毛熙震《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

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

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楼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 写景思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829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