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韦编三绝是讲儒家学派开创者孔子的故事。
解释: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后来用“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
详细解释
1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3 示例:我们提倡~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4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二、破釜沉舟是讲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
解释: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后比喻下定决心彻底干一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釜:锅。舟:船。
详细解释
1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2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3 示例:只要我们有~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4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下面,讲一个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不耻下问
释义: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勤奋好学,而且很谦虚。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所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称他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请教。
子贡说:“那个孔文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会感到丢脸,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子贡听孔子这样一说,猛然省悟,顿时感到心悦诚服。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
闻鸡起舞(祖逖) 草木皆兵(苻坚) 图穷匕见(荆轲)
鸿雁传书(张骞) 熟能生巧(陈尧咨)莫须有(岳飞)
毛遂自荐(毛遂) 鸡鸣狗盗(孟尝君) 狡兔三窟(孟尝君)
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三顾茅庐(刘备) 负荆请罪(廉颇) 精忠报国(岳飞(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四面楚歌(项羽) 望梅止渴(曹操)
铁杵磨针(李白) 舍本逐末(赵威后) 响遏行云(薛潭、秦青)
程门立雪(程颐) 手不释卷(吕蒙) 水滴石穿(枚乘)
入木三分(王羲之) 胸有成竹(文与可) 指鹿为马(赵高)
卧薪尝胆(勾践) 煮豆燃萁(曹植) 高山流水(余伯牙、钟子期)
巧用天时(诸葛亮) 纸上谈兵(赵括) 围魏救赵(孙膑)
时间有限,就写这么多了
参考资料:
回答者: 琉璃水晶珊 - 助理 二级 5-11 19:21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玄奘苦学佛法。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李晟练成神箭手。李晟的父亲是一员威武的大将,李晟希望长大成为父亲一样的人。可是,父亲却总是说他年纪小,不能习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学习射箭,终于练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让父亲刮目相看。
陆游书巢勤学。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刘勰佛殿借读。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阎若璩口吃成大器。著名的考据学家阎若璩小时候是个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负,在母亲和老师的鼓励下,阎若璩凭着勤能补拙的精神,刻苦读书,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赶上了正常的同学,此后,阎若璩仍旧凭着这股好学肯吃苦的精神,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顾炎武读破万卷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欧阳修借阅典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蒲松龄草亭路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贾逵隔篱偷学。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的故事。
孟柯改过勤学。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但是,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幼年的时候非常贪玩,不喜欢读书。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剪断布匹开导他。终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
宋濂冒雪访师。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陶弘景菜园求学。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对于成语,我们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我们在阅读和习作中经常遇到成语;说陌生,是因为我们对成语中蕴含的知识知之甚少,或者干脆并不了解。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小组决定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进行研究,初步了解成语中蕴含的古代名人故事和著名历史事件,培养学习成语的兴趣,加深对成语的了解。
二、研究方法
1、通过网络、辞典和书籍等渠道,搜集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2、列成表格。
3、通过调查搜集和整理,从中发现什么,思考今后应当怎样做。
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成 语
出 处
历史时期
历史
人物
历史事件
成语的意义
过门不入
《列子·杨朱》
夏代
禹
禹是鲧的儿子。尧命鲧治水,鲧的治水方法不对头,积土阻水,结果失败。新帝舜命禹继续治水。禹经过整整十三年,终于制服了洪水。
比喻忠于职守,公而忘私。
退避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春秋
晋献公、申生、重耳
重耳对晋献公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居三舍。
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洛阳纸贵
《晋书·卷九十二·文苑传·左思传》
晋代
左思
左思用十年,写成《三都赋》,深获好评,由于当时没有印刷术,人们争相抄写,致使洛阳纸张价格上涨。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草木皆兵
《晋书苻坚载记》
东晋
谢石、谢玄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比喻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按图索骥
《艺林伐山》
春秋
孙阳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
如火如荼
《国语·吴语》
春秋
夫差
这个成语来源于《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增,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旗、丹甲、朱羽之增,望之如火。
意思是像火一样红,像茅草的白花一样白,形容军容的盛大。现在常用来比喻气势旺盛。。
望梅止渴
《世说新语·假谲》
三国
曹操
曹操带兵,众人都渴了,操说:前方有梅林,可以解渴。众人听后,迅速前进。
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掩耳盗铃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春秋时期
智伯、范氏
小偷偷钟,怕众人听见钟声,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图穷匕见
战国策 燕策二
战国
荆轲
荆轲为燕太子刺秦王,用献燕国督亢的地图为名,先把匕首卷在图里。秦王展开地图,最后露出匕首。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表1
表2
成 语
出 处
历史时期
历史
人物
历史事件
成语的意义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
西汉时期
李广
李广带兵,真诚和善,众人拥戴,所向无敌。
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请君入瓮
《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唐朝
武则天、周兴、来俊臣
来俊臣审问周兴,先向周兴请教如何使人认罪,周兴献计,来俊臣用此计对付周兴。
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高山流水
:《列子·汤问》
春秋末期
俞伯牙、钟子期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比喻遇见知音。
胸有成竹
《文与可可谷偃竹记》
北宋
文同
宋代画家文同(字与可)擅画竹,诗人晁补之说: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
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
春秋末期
晋献公
晋献公欲攻打虢国,借道虞国,向虞国国君献上礼物,虞国国君不听臣子唇亡齿寒的劝告,答应借道,结果后来虢国灭亡后,被晋献公灭。
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闻鸡起舞
《晋书·祖逖传》
晋代
祖逖、刘琨
祖逖听到鸡叫,就起来练剑,准备随时报效国家。
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指鹿为马
《史记·秦始皇本纪》。
隋朝
赵高
赵高牵来一头鹿,非说是马。借以排除异己。
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不寒而栗
《史记·酷吏列传》
汉代
义纵
义纵任定襄太守时,治安非常混乱,义纵一天就处死四百犯人,致使定襄人不寒而栗。
比喻非常害怕恐惧。
不学无术
《汉书·霍光传》
汉代
刘弗陵、刘询承、霍光
班固评论霍光功过,说他不学无术。
比喻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鸡鸣狗盗
《史记·孟尝君列传》
战国时期
孟尝君、秦昭、狐白裘
孟尝君被秦国所拘,靠着手下门客装狗钻洞偷来狐裘献给秦王妃子,说服秦王答应放行,又有门客装鸡叫打开城门,这才逃回了齐国。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枕戈待旦
《晋书·刘琨传》
西晋
祖逖、刘琨
刘琨睡觉,常枕着兵器入睡,等待天亮,立志杀敌报国。
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表3
成 语
出 处
历史时期
历史
人物
历史事件
成语的意义
势如破竹
〈晋书·杜预传〉
三国末年
司马炎、杜预
司马炎灭蜀后,夺取魏国政权,欲攻打东吴,部分人不主张打,杜预上书说:现在趁士气高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攻下吴国不会费多大力气。大军在杜预率领下,不久就攻下了吴国。
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破釜沉舟
《史记·项羽本纪》
秦末
项羽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渡漳河后,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比喻战斗到底的决心。
四面楚歌
《史记"项羽本纪》
秦末
项羽
刘邦把项羽围困垓下。项羽夜里听见四面汉军唱起楚地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心情沮丧。虞姬自刎,项羽英雄末路,带残兵逃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三顾茅庐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东汉末年
刘备
诸葛亮
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刘备三次诚心拜访,终于打动诸葛亮,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初出茅庐
《三国志》
三国
诸葛亮刘备夏侯沌。
诸葛亮帮助刘备打败了夏侯沌。
开始出来工作缺乏经验的自谦。
暗箭伤人
《三侠五义》
春秋时期
颍考叔公孙子都
公孙子都把颍考叔一箭射死,手段卑劣。
用卑劣阴险的手段在暗地里伤害他人。
百闻不如一见
《汉书 赵充国传》
西汉宣帝年间
汉宣帝赵充国
赵充国打仗时先侦察在定夺。
听得再多,不如亲眼看一看可靠。
班门弄斧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
春秋
鲁班
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
比喻在行家或高明的人面前卖弄本事自不量力。
东施笑颦
《庄子 天运》
春秋
东施西施勾践吴王
丑女东施效仿美女西施,因西施常常皱着眉头,东施也无病呻吟,装作心痛,反被人嘲笑。
欲学别人之长,反而越增自身之短。
表4
成 语
出 处
历史时期
历史
人物
历史事件
成语的意义
釜底抽薪
《为侯景判移梁朝文》
南北朝时代
侯景魏收
抽薪止沸,斩草除根
凡是此须从根本解决问题。
江郎才尽
《诗品》
南朝时期
江淹
年龄大了,江淹才思减退。
才思减退
秋毫无犯
史记《史记·项羽本纪》:“
汉朝
项羽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同甘共苦
战国策 燕策
战国
燕昭王
燕昭王继位后,尊郭隗为老师,许多人纷纷来到燕国,为燕昭王效力。燕昭王都委以重任,关心备至。他与百姓同时安乐,共度苦难二十八年,终于治理好燕国。
同时享受安乐,共同分担愁苦。
亲痛仇快
汉 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
汉
朱浮
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雠者所快。”
亲人痛心,仇人快意。
前倨后恭
史记 苏秦列传
战国
苏秦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俾而后卑也。’”《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歧路亡羊
《列子·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战国
杨子(即杨朱)
杨子的邻居家跑丢了一只羊。邻人立刻率领亲戚朋友们去追寻,没有找到。邻人告诉杨子“岔路之中又有岔路,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条路去找,所以就回来了。”
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孺子可教
《史记·留侯世家》
汉
张良
《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三人成虎
战国策 魏第二
战国
庞葱
魏惠王
庞葱以“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劝喻魏惠王的故事。
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投笔从戒
后汉书 班超传
汉朝
班超
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四.结论
成语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既有历史名人故事,也有重要的历史事件,还记录着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有的成语赞扬了古人的高风亮节,如“过门不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三顾茅庐”;有的则讽刺了人的愚蠢和卑劣,如“东施效颦”、“班门弄斧”、“指鹿为马”、“暗箭伤人”;有的赞扬了立志成才,如“枕戈待旦”、“闻鸡起舞”、“投笔从戎”;有的反映了人的胆小和怯懦,如“草木皆兵”;有的隐含着生活的道理,如“歧路亡羊”、“唇亡齿寒”、“三人成虎”;还有的成语对世人提出劝戒,如“唇亡齿寒”、“百闻不如一见”等等。还有的成语反映了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指鹿为马”、“图穷匕见”;有的则记录了历史上的战争,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还有古人生活中的逸闻趣事,如“洛阳纸贵”、“望梅止渴”,等等。成语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它是中国语言艺术的博物馆。
我们在平时读书时应该多积累成语,养成查辞典的习惯。通过查阅辞典,也可以上网搜索,不但弄懂成语的意思,还可以了解成语的出处,了解成语中所包含着的历史名人故事和历史事件。这样不但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丰富了我们的课外知识,还能让我们从中受到很多的教益,一举多得。成语积累多了,还会丰富我们的语言,使我们的习作锦上添花。
心动不如行动。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负荆请罪、纸上谈兵、后生可畏、一鸣惊人、三人成虎、毛遂自荐、
一言九鼎、衣锦还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火树银花、天涯海角、
初出茅庐、画饼充饥、庖丁解牛、老马识途、三令五申、胡服骑射、
孔融让梨、曹冲称象、精卫填海、庄周梦蝶
胯下之辱
典故:淮阴的屠夫中有一个年轻的,他侮辱韩信,说道:“你的个子比我高大,又喜欢带剑,但内心是不是很懦弱啊。”而且又靠他们的人多势众,侮辱他说:“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注视他一会,俯下身子从对方的胯下爬过去。市上的人都讥笑他,以为韩信真的胆子很小。
之后,韩信找到刘邦,把张良给他的推荐信呈上去,最后当上了大将军;而如果韩信当初杀死那个小混混,杀人偿命,韩信也不会当上大将军,更不会帮助刘邦攻打项羽,统一天下。
启示: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故能为天下之不能为之事。
卧薪尝胆
释 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典故: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阖闾让伍子胥选后继之人,伍子胥独爱夫差,便选其为王。此后,勾践闻吴国要建一水军,不顾范蠡等人的反对,出兵要灭此水军,结果被夫差奇兵包围,大败,大将军也战死沙场,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也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三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
一次夫差带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要求勾践也带兵助威,勾践见时机已到,假装赴会,领3000精兵,拿下吴国主城,杀了吴国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当初未听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践,死前,他只求,不要伤害吴国百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