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不能干的意思。
在陕北方言喜欢后面加一个怂字是为了表示那个人软弱不能干,具有贬义的意思。
陕北话、又称陕北方言,是一种使用于陕西省北部及其附近地区的汉语方言,语言学上系属晋语。陕北话,你究竟能解(hài)哈(理解)多少?都说陕北话乍一听来,有点土得掉渣。不过,细细咀嚼,方才品得其中韵味无穷。
有位作家对三秦人作了这样的评说;陕北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但人耿直厚道,敢想敢说敢唱,赶闹大事他们围坐在黄土山峁上,敢评论天下大事,敢议论皇上,属上之关中人地处八百里秦川,自古皇天厚土,物产丰富,自持清高,小富既安,思想较保守,一般不愿出关,人居中陕南人地处汉中盆地,山青水秀,盛产鱼米,文化相对发达,男人多白面书生,说话女人腔,女人多纤细温柔,胆小怕事,次之至于评说是否确切,我认为是有道理的。(陕北人也保守,但更注重伦理道德,只是豪爽不拘小节,只要不是恶意的玩笑,人们都会抱之一笑,比如那个爱恶作剧的男人扭了谁家婆姨的屁股,她的丈夫也许也是憨厚的一笑,或者想一个善意的报复。)
历史上的大陕北,战乱不断,,胡汉杂居,民间通婚很普遍,可以说他们是混血儿,既有北方少数民簇人的剽悍,鲁蟒,粗野的天性,又有汉人聪慧,勤劳,淳朴的一面所以,他们敢恨敢爱,爱,爱的死去活来,恨
,恨的咬牙切齿,信天游里这样唱道;镰刀斧头老撅头,砍开大路朝前走 水蘸麻绳三股股拧,打死打活不灰心 咱二人睡下一对对
,盒子枪打死不后悔
充分反映了他们敢于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历史上的鲁智深,李自成,谢子长,刘志丹,任志贞,蓝花花不都是见证吗。(说到这,想顺便为陕北的吕布申一下冤,吕布并非不义之人,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美女爱英雄,貂蝉使美人计不假,爱上吕布也不是没有可能,吕布正是由于敢爱敢恨的性格诛了逆贼董卓,而他也曾辕门射戟救刘备,由此可见布并非不义,倒是刘备担心曹操添一吕布会天下无敌,怂恿操杀了吕布,布向来我行我素,直来直去,太率真的他不善意辩解像刘备为自己找些冠冕当黄的借口,以至于留下了千古骂名,陕北人不善言辞,却会动真格拿命去拼,看吕布你便知道了。)
秦汉时期,大陕北曾有;"沃野千里,谷稼即盈"
"牛马衔尾,群羊塞道"之称是个美丽富饶的好地方貂禅和吕布出自陕北,就有了米脂婆姨绥德汉之说然而因战乱造成了生态一次次破坏,特别是1942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那是空前的一次大开荒,生态再一次遭到最严重的破坏以后的几十年里,陕北多是干旱少雨,老百姓一直过着酸菜窝窝头的生活,有的年分连这个都没有,心里只有山丹丹开花背洼洼红,
受苦人盼个好光景的想望贫穷成了陕北人的特征周恩来总理七十年代来延安,为次掉泪,深沉的说;我对不起陕北人民"
在当时农村不少俊女子,为了填饱肚子,远嫁关中已成了时髦虽说她们可以吃上白面漠漠,其实过的并不幸福,人家压根就瞧不起,说白了不就是娶了个要饭女子,娘家人还常来连累,让人家小看歧视陕北人,多少年来抬不起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而今米脂的俊女子也不多了,假如你在深圳或者北京的某个大饭店里见到特有姿色而普通话不怎样的女子也许出自陕北,现在俊女子外出打工却是时髦。而她们具有的陕北淳朴本性却很难流失,尽管外边人不怎么瞧得起,什么时候,我们的姑娘可以不用外出打工?)三中全会后,一声春雷震撼神洲大地,改革春分吹佛陕北高原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的有势开始显露石油煤炭天然气,苹果红枣酥梨小杂粮,样样枪手好价钱,连打工人的工资也高出关中与陕南,陕北人有了钱,个性显的更加张扬,有人说他们抽烟喝酒购物,很上当次,在全国也是有名的。
陕北人老实厚道,乐于助人毛主席在延安13年,陕北人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多少代价,北京知识青年在延安插队落户期间,老百姓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照呵护他们,至今他们念念不忘陕北人的真诚与厚道他们和朋友共事一般的都很大度,不斤斤计较小事一旦你惹闹了他,那个灰汉劲也是出名的,没有你的好果子吃,吃不了兜着走。
陕北人待人诚恳,办事大方爱面子图的就是个红火热闹民间有唱大戏闹大秧歌的习惯,特别是在红白事情上,要的就是个气氛亲朋好友,四邻五舍,七姑八姨能到的都来了,尽力为事主家帮忙体现了一种互助和谐,浓烈祥和的纷围招待亲朋好友上,更大方,好酒好烟好菜就是个上,不管它吃了吃不了,划拳唱曲撩点子,不喝醉几个不散场,喝醉了才认为够朋友,饭菜剩多剩少很少有人打包带回家,就是个爱面子穷大方,和南方人有天地之别。(陕北人不算太有钱,捐助灾区的时候倒是比大明星大方,神木一个农民在四川地震时捐出50万人名币)
陕北人尽几年在城市买房上,也出尽了风头
有人说西安的高价房,陕北人买的最多,很少有贷款按揭,多是现对现有位地产商说;有两个陕北人开车在西安买房,一人要六套复式房,老板非常高兴,声称贷款优先按揭
两个陕北汉子从车上提下来一个破蛇皮袋子说,钱都在这里你们点点, 他们一下付清了好几万百房款,当时,
老板很惊讶,后来通过了解,人家的钱很干净才放下心。(只是这又引起世人对陕北的误会,以为陕北人个个是暴发户,我可以清楚的告诉你,在陕北,穿着红棉袄,扎着麻花辫的小姑娘多的是,她们的气质不逊色于任何身披名牌的都市靓妹!)
后话:在过去战争的年代,陕北付出了重大的代价,以至于建国至今六十年仍难得以翻身,一洗贫穷,处处受人鄙视,并不是世人所理解的"如此有钱",真正的老百姓却没有太多的改变。
陕西陕北的十大怪。十八怪的现象主要是指哪些方面
虽然我回答的比较迟,我前面已经有人回答过了,可是我的答案绝对与他们不同,有助于你了解真正的陕西,希望你把我的选为最佳答案。
所谓的陕西十大怪:
1面条像腰带
2锅盔像锅盖
3辣子是道菜
4泡馍大碗卖
5碗盆难分开
6帕帕头上戴
7房子半边盖
8姑娘不对外
9不坐蹲起来
10秦腔吼起来。
我之所以不多说,就是因为楼上已经有人回答的很详细了。
但是我想说一下别的,所谓的陕西10大怪,根本就不能代表陕西,这只是陕西很可笑的一个宣传标语。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陕西和关中的区别,陕西的版图承不规则形状,南北长,东西短将陕西可以分为三块即陕北,关中,陕南大体分界如下:309国道及沿线地区以北称为陕北;所属城市有延安,榆林309国道以南,秦岭以北称为关中;所属城市有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秦岭以南称为陕南;所属城市有汉中,商洛,安康
陕西由于分为三大部分,文化风俗差异很大。关中是陕西的政治文化,经济人口中心,所以就以陕西自居,用关中文化来代表陕西文化,真的很可笑。所谓的陕西十大怪,原本就是叫做关中十大怪。后来被某些人刻意偷换概念,就对外成了全陕西的代表。这所谓陕西十大怪里,关中人即使不能完全说上来,但是听着也很亲切。而对于陕北和陕南的人来说,很多都不知道,根本就不属于自己的文化。
比如,面条,锅盔,这是典型的关中特色,因为关中平原自古产小麦;陕南人喜欢吃的不是面食,而是大米,因为陕南水田产水稻。至于泡馍,陕北人是完全没有这个概念;还有房子半边盖,也是关中的典型特色,陕北人见了也稀奇,因为陕北传统民居是窑洞,陕南也不是半边盖的房子;至于秦腔,更可笑,明明只流传于关中,却说成全省人民都热爱。还有什么石块了,手帕了,……这些都是关中特色,十大怪全是在关中文化上概括的,这陕西十大怪简直是可笑之极,叫关中十大怪才是名副其实。
贵州的十大怪。十八怪的现象主要是指哪些方面 云南的十大怪。十八怪的现象主要是指哪些方面云南十八怪:
云南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买。
鸡蛋用草串着卖:老乡们为了便于买主携带所购买的鸡蛋,又不被碰坏,便以竹蔑或麦草贴着蛋壳编,每个都隔开,十个为一串,可以挂在墙上,想吃的时候便吃几个拿几个。
云南第二怪,粑粑饼子叫饵块。
捣一捣再烤一烤,抹点酱还特别香,这种携带方便可口的食品叫“饵块”。
云南第三怪: 这边下雨那边晒。
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十里不同天的多变气候的。相差十里便会有不同的天气景象,而同一座山的两面也是一面艳阳天,一面雨倾蓬。
云南第四怪,石头长到云天外。
石林风光天下绝景,鬼斧神工令人不可思议
云南第五怪,摘下草帽当锅盖。
用草编织而成的帽子当锅盖不仅捂得严,而且还能给食物一种清香
云南第六怪,四季衣服同穿戴。
长年温度不变的气候造就了人们衣着的多姿多彩。
云南第七怪,种田能手多老太。
险峻的高原造就了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其中妇女尤为能干
云南第八怪,竹筒能做水烟袋。
这玩艺颇具科学性,既保持了旱烟的醇香,又用水过滤了其它杂质,而且声音很好听,“咕咚,咕咚”。
云南第九怪,袖珍小马有能耐。
这里土生土长的牲口个头小,但是能驮能爬山,本事非凡。
云南第十怪,蚂蚱能做下酒菜。
把蚂蚱做成美味,炸得焦黄,张嘴一咬:“咔嚓——”。
云南十一怪,四季都出好瓜菜。
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几乎任何时候都能出产任何蔬菜。
云南十二怪,好烟见抽不见卖。
云南人为自己出产的第一流卷烟感到自豪,却也为在自己家门口买不到而感到困惑。
云南十三怪,茅草畅销海内外。
山里的东西样样都是宝,改革开放使它们获得了新生。
云南十四怪,火车没有汽车快。
山高路险,常常使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有劲使不上。
云南十五怪,娃娃出门男人带。
这里的汉子爱妻爱儿成为风尚,“模范丈夫优秀爹”在街头比比皆是。
云南十六怪,过桥米线人人爱。
滚烫的鸡汤配之以生肉、生菜和用米浆做成的构成了云南最有名的风味:一种“线”,“过桥米线”。
云南十七怪,鲜花四季开不败。
云南第十八怪,三只蚊子炒盘菜。
森林里草沟中,枝叶茂盛,养育出的蚊虫个头非同一般
陕西十八怪旧版陕西十八怪
扯面宽得像裤带,男女帕帕头上戴; 四季一身黑穿戴,瞪眼锅盔像锅盖; 羊肉泡馍大碗卖,有了辣子不吃菜; 男人唱戏吼起来,女人唱戏装病态; 哭丧说唱分不开,香烟不抽耳根塞; 吃面涎水倒回来,皇上按着两行埋; 人名都被动物代,固守本土不出外; 老人都把皮影爱,手背身后走路快; 家家厢房半边盖,信教只有老太太。
新版陕西十八怪
第 一 怪:蒸面稠酒人人爱
麦面糊糊蒸成面,香油醋蒜辣当先;老少四季吃不厌,稠酒相伴赛神仙。
第 二 怪:家家户户泡酸菜
秦巴山川水土硬,五谷杂粮入肚中;三天无酸蹿蹿走,酸菜泡菜变饭种。
第 三 怪:尼龙袜子套草鞋
崇山峻岭行路难,爬山跑路多脚汗;尼龙袜子套草鞋,凉爽软和真轻便。
第 四 怪:石板上房当瓦盖
一江两岸多奇石,凿开石板有五尺;拿上屋顶当瓦用,不怕冰雹不怕风。
第 五 怪:公交汽车跑城外
安康市区实在小,车没开快已到了;坐车没有走路快,汽车无奈城外跑。
第六怪:背篓里面把娃带
山高坡陡做农活,背篓背娃地头搁;场街买卖不离身,娃累不走里面坐。
第 七 怪:虫虫能当下酒菜
安康气候四季明,种桑养蚕茧出虫;油锅炸虫香喷喷,好下美酒蛋白增。
第 八 怪:杀猪不卖薰起来
山大人稀商不通,要吃好菜场不逢;猪杀多少薰腊肉,怕来贵客眼干瞪。
第 九 怪:豆腐皮子串起来
豆腐裹布细细压,方寸大小调料加;棕叶一穿街上卖,香溢满口嚼痛牙。
第 十 怪:老人爬山比猴快
住惯大山不怕陡,从小练成登山猴;七八十岁身板硬,登山如同平地走。
第十一怪:孙子爷爷玩笑开
孙敬爷婆全国礼,安康爷孙扯闲皮;见面瞎话称哥嫂,全身乱摸笑嘻嘻。
第十二怪:浆巴长毛不算坏
山高气候冷来早,包谷未熟杆蔫了;剥粒磨浆存缸坛,上面长毛下酸了。
第十三怪:喊人好象把歌赛
山户人家住的远,走着找人不方便;扯起嗓子长声叫,山音回荡把意传。
第十四怪:路边房子连着盖
家在路边好方便,惹得众人都眼馋;你盖我盖大家盖,成街存患无怨言。
第十五怪:树根树桩到处摆,
大山深沟有朽木,风吹雨打河里流;匠人拣回精雕塑,树桩盆景美化屋。
第十六怪:车从山肚跑出来
陕南路比蜀道难,江河横贯大山峦;火车钻进山肚里,吞吞吐吐跑得欢。
第十七怪:洋芋烩面能当菜
秦巴山中多移民,有南有北有西东;南人喜米来待客,菜欠烩面把数充。
第十八怪:山上水田草帽盖
山民养家要糊口,见山有水把田修;造出田来巴掌大,插秧株数一气数。
为什么云南的有十八怪,而陕西只有十大怪
这个是根据个个地方的独特风俗文化来的。云南的18怪,陕西的10大怪。新疆的就只有8大怪。
新陕西十八怪是这个吗陕西十八怪
扯面宽得像裤带,男女帕帕头上戴;
四季一身黑穿戴,瞪眼锅盔像锅盖;
羊肉泡馍大碗卖,有了辣子不吃菜;
男人唱戏吼起来,女人唱戏装病态;
哭丧说唱分不开,香烟不抽耳根塞;
吃面涎水倒回来,皇上按着两行埋;
人名都被动物代,固守本土不出外;
老人都把皮影爱,手背身后走路快;
家家厢房半边盖,信教只有老太太
我在人家的拨可上看到的,是不是这个
陕西有哪十八怪“陕西十大怪”,多被称为“关中十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等城市)出现的十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的习俗,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第一怪:面条像裤带 三秦面条真不赖,擀厚切宽像裤带。面香筋道细又白,爽口耐饥燎的太;
第二怪:锅盔像锅盖 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陕西关中地区把饼叫锅盔,里酥外脆好捎带。
第三怪:辣子一道菜 刨(不)说川湘能吃辣,老陕吃辣让人怕。辣面拌盐热油泼,调面夹馍把饭下。
第四怪:碗盆不分家 老陕楞娃碗真大,面条一盛箍到尖。一碗下肚撑的欢,老碗会上谝闲传(pián hán chuán 说闲话的意思)。
第五怪:手帕头上戴 陕西农村老太太,花格帕帕头上带。防晒防尘又防雨,擦手抹汗更实在。
第六怪:房子半边盖 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凉时运来。
第七怪:姑娘不对外 长安建都十几代,人杰地灵春长在。风调雨顺生活好,陕西姑娘不对外。
第八怪:不坐椅子蹲起来 老陕脾气真古怪,有櫈不坐蹲起来。问他为啥不坐着,他说这样很自在。
第九怪:睡觉枕石块三秦楞娃庄稼汉,不爱软枕爱石块。冰凉坚实燎的太,醒脑提神金不换。
第十怪:秦腔不唱吼起来 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吼起来。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棚要翻。
biángbiáng面(陕西十八怪里的)一点点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你也长、我也长,里面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坐个车子逛咸阳。”
顺便说一句,这个字的拼音是错误的因为你这种拼法就不符合汉语拼音规范所以这个字很奇怪,你能发出它的音,但不能给它注音(不知别的语系注音方法行不行)
东北十八怪是指哪些?东北十八怪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过去东北人家因地制宜的一种冬季御寒措施。东北冬季温度普遍在零下三四十度,经常刮西北风,下“大烟儿泡”雪。为了取暖,保持室内的温度,又不能让风把窗户纸刮掉,或者因为屋内外的巨大温差将窗户纸弄湿而掉了,一般都把窗户纸糊在木制的小格子窗外面。不论平民百姓的破旧房屋还是富豪大臣的深宅大院,都是如此。窗户用纸是当地人就地取材自己制作的,耐用,结实,亮堂,保暖,一般都能用一两年。现在偏远的东北农村也看不到了。
第二怪:草苫土房篱笆寨
草苫土房篱笆寨是对昔日东北人家的住房和院落的普遍描述。用从山上或者草甸子割来的草苫房;先是找那些耐腐烂的草,后来也有用稻草等代替的。用黄土与轧碎的草和泥做成坯,晒干之后垒墙盖房,然后在坯垒的房墙外面再抹上混杂着碎草的泥;从附近的山林中砍来细木头截成一人左右高,将房子和空地围起来,形成一个院落。草都是耐雨抗腐烂的,房屋和墙保暖性能好。现在这样的房屋很少见,土房早换成砖瓦房,墙也是红砖砌成。
第三怪:烟囱贴在山墙外
沈阳故宫的清宁宫的烟囱和房子有一段距离,是典型的满族房屋特点,而老东北汉族房屋一般都把烟囱贴在山墙外。为了让保持热度的烟火给房间内带来更多的热量,一般都把烟囱紧贴着山墙修筑,也有的把烟囱的大部分直接 在室内,还把烟囱安上“插板”(通常用铁片)。冬季晚上睡觉前,还要烧一遍炕,生烟出的差不多了,关上“插板”,这样火炕能一直热到天亮。风大的天气,为防止从烟囱里夹带出的火星儿引燃苫房草,一般不烧火,等风停了再烧。烟囱一般都是泥坯垒起来的。现在烟囱都用砖,各种烧制的瓦代替了苫房草。
第四怪: 除病驱邪萨满舞
萨满信仰是满族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信仰形式。萨满沟通人神两界,有着非同一般的神秘色彩。满族的萨满分为两种,一种是氏族萨满,也叫家萨满;一种是职业萨满,也称野萨满。为崇信者除病驱邪主要是野萨满,萨满行祭时要跳太平神或家神,俗称跳大神。野萨满除病驱邪时也跳神,而且法衣、法器俱全,身带腰铃,手持神鼓敲击。舞蹈模拟各种动物跑动飞翔的姿态,以示各种神灵附体。现在东北城乡连由此变异而来的“装神弄鬼”的都很少见,更别说萨满舞了。
第五怪:火盆上炕烤爷太
火盆和火炕、火墙一样,是过去东北地区冬天取暖的必要设备之一。除去日常用火之外,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热”的要求。冬天过于寒冷和漫长,所以早晚要烧木头或者玉米“瓤子”之类硬柴,然后将碳火放在“火盆”里取暖。火盆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用黏土做成口大底小呈圆形的器皿。黏土做的火盆不需要什么技艺,大人孩子都会。泥火盆保温效果好,搬动也不烫手,用料一般选黄土,到处都有。后来有铁的、铜的等火盆,但用的不多。家有老人的,因为身体和寒冷的原因,冬天基本不参加户外活动,就坐在热炕头上,盘腿抽烟袋,烤火,给小孩子讲故事。火盆的用途除了暖身之外,还用来烧烤一些食物,烧水,热饭等等。中年人和青年人火力旺,家有火盆的都要先让给长辈和年幼的孩子。现在的东北农村一般采用地炕(相当于楼房的地热)或者电暖气等,铝合金门窗封闭的更严实,废弃虽然暖和,但是翻动时,会让灰尘跑满房间的火盆,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儿了,不过对于上了年纪的人,火盆带来的温暖和幸福不是语言能描述的。
第六怪:百褶皮鞋脚上踹
百褶皮鞋就是靰鞡,也叫乌拉,东北满族人最先发明和穿着的一种特有的鞋子。靰鞡多用牛皮或者鹿皮缝制而成,鞋帮和鞋底有的是一整块皮子,鞋脸儿带褶并缝有穿鞋带的耳子,鞋面可以盖住脚背。鞋里面絮上靰鞡草,穿在脚上松软暖和还结实。靰鞡鞋因为絮靰鞡草得名。这种鞋曾经在东北非常流行,尤其是那些赶大车的车老板更喜欢穿。现在完全看不到了,只在一些民间收藏家或者民俗村里能到真正的百褶皮鞋,也就是靰鞡鞋。东北还有一句歇后语,靰鞡头子迈门槛,先进者(褶),说的就是靰鞡鞋。
第七怪:双腿没有单腿快
和“双腿没有单腿快”类似的还有“马拉爬犁比车快”等等,说的都是和东北的冰雪有关的“怪”。冰雪一直是东北的独特景观,过去交通不便,一到冬天,河流封冻,到处都是积雪,人们便用“马拉爬犁”这样特殊的方式来解决通行的问题。“双腿没有单腿快”是描述大人们为了帮助孩子们消遣漫长的冬季时光,想出来的冰雪娱乐活动的一种。当时冰上滑具有双腿的小爬犁和单腿的划子,有些地方管划子也叫“单腿驴”,划子和现在的滑冰鞋的构造和原理差不多,只是材料是木头和厚铁片,人的双脚站在上面。划子占地面积小,冰上阻力小,所以在铁钎的支撑辅助下,行进速度比爬犁更快更敏捷更需要技巧。
第八怪:冰上钓鱼单线拽
冬季凿冰捕鱼,在关东有悠久的历史,形式多样。有的在冰下撒网捕鱼,有的在冰下放置诱鱼进去的器具,定期砸冰来取。“冰上钓鱼单线拽”是老关东人根据个人的经验,凿开冰面,和夏季在河边钓鱼一样,将鱼线、鱼钩和鱼饵放到冰面下,但鱼竿和鱼漂儿此时就派不上用场了,所以只能根据每根线的蠕动情况来判断是否有鱼上钩。钓上来的都是大鱼。
第九怪:大姑娘上树比猴快
生活在东北山林地区的百姓,每年到了收山货的季节,女人们便三五成群地进山打山货,摘松籽,采猴头,日积月累练就了一身登高爬树的本领。她们的胆量和技能,令男人自愧不如。孩子们都是从小和大人们一起上山的,不分男女。所以在东北,有些地方女孩子爬树玩耍是很正常的事情。国内其他山区,也应该有这样的现象。
第十怪:大碗白酒轮着喝
过去关东人亲友聚会,招待客人或者红白事儿,尤其在农村,饭桌上除了丰盛的美味佳肴,更重要的是一大碗白酒大家轮着喝,喝光再满,尽醉而止。东北人大碗喝酒的习惯,和过去关东的气候和人的性格有关。尤其是冬天,外面天寒地冻,忙碌一天,男人盘腿上炕,烫一壶酒,媳妇给炒几个菜,大口吃肉,和老婆孩子热炕头一样,是典型的幸福生活。因为大雪封山封路,没特殊事情,很少有人走亲戚看朋友,一旦来了,主人肯定热情招待,说不完的话,喝不够的酒。过去东北人赶车出远门儿,也随身带着白酒,冷了下车跟着车马跑一段儿,跺跺脚,最好也啁上一口白酒祛寒暖身。东北人爱喝酒,讲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现在东北人喝酒,喝白酒,喝纯正的东北粮食酒的习惯还普遍存在。
第十一怪:嘎啦哈姑娘爱
抓嘎啦哈曾经是东北地区汉、满、蒙等民族比较流行的,具有游猎生活遗风的民间游戏。嘎啦哈满语发音,是一种用猪、牛、羊的蹄骨和一个布面内装粮食或者沙子的口袋来进行的一种游戏,口袋上抛过程中,以手翻动和抓取嘎啦哈的多少,同时接住下落的口袋为胜负标准,骨头四面都有不同的累计标准,花样繁多,几人一起玩,乐趣无穷。过去嘎啦哈不仅仅是大姑娘喜欢,所有人都喜欢,也是进入冬季,北方室内活动中多人参与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第十二怪:女人叼个大烟袋
这样的说法没“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或“小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更吸引人,但更贴近现在的生活实际,只是用烟袋抽烟的人,越来越稀少了。如今的农村姑娘抽烟的很少,倒是城市里的吸烟女子越来越多了。农村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许还有抽烟袋的习惯。过去女孩子抽烟都是从小学会的,先是就着火盆,抽几口,把烟袋点着了,然后递给老人,一来二去就学会了。女人叼烟袋和过去的生活条件艰苦有关。汉族民间还有新娘子要给公婆行“装烟礼”,公婆掏“装烟钱”,等等和抽烟有关的习俗。烟袋曾经不但是女人,也是关东人人必备的器物。和烟袋有关的故事与传说,以此衍生出来的趣闻也数不胜数。
第十三怪: 养活孩子吊起来
满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女人也要骑马。妇女生小孩难以携带,为防备野兽对初生婴儿的伤害,就用桦树皮编制成最初的摇车,把孩子放进去,挂在树上。后来生活条件改善,这样的习俗被保存了下来。北方汉族也用这样的方式抚育孩子,只不过悠车挂在房梁上,孩子安全。悠车子摇起来,防苍蝇、蚊虫,有细微的风,孩子睡得舒坦。摇车、摇篮,悠车等都是大致相同的东西,古时制作一般用桦树皮,长四尺,宽二尺,两端呈半圆形,状如小船。后来多选用椴木薄板,边沿要漆上颜色,绘制花纹,写上吉利话等等。为了避免孩子从摇车里翻出来,还要把孩子的胳膊肘,膝盖,脚脖子等地方用宽带子捆起来。悠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后来就越来越讲究了。比如结籽多的树木做料,如榆木、松木、隐喻着多生儿育女。比如借谁家有出息的孩子曾经睡过的摇篮等等。现在这样的养活孩子的方式也没了,有摇篮,也没地方挂了。过去 在房屋内的大梁,都用钢筋做成的房梁代替了,还吊了棚。
第十四怪: 年节喜庆吃豆包
“腊月到,蒸豆包,热气冒,香味飘。”说的就是东北的粘豆包,它外形酷似元宵,大小如鸡蛋,色金黄,有粘度,象征小日子团圆美满,所以过年时家家都要蒸上几锅。粘豆包皮用大黄米(学名糜子)面做成。也有用小黄米和粘玉米面做豆包,但都不如大黄米正宗。过去一到冬深天冷,家家户户却都忙着打糜子、淘黄米、压面子,准备蒸过年的粘豆包。一家做粘豆包左邻右舍的女人都来帮忙。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成为一种习俗。蒸好的粘豆包,个个金灿灿、圆鼓鼓、粘稠稠、筋道道,热气腾腾地喷香。东北人吃粘豆包要冻起来,这样贮藏的粘豆包不但没有一丝裂痕,而且色泽新鲜。什么时候想吃冻豆包再用锅馏热一次,更筋道、更可口了。吃粘豆包可以蘸白糖、拌蜂蜜、抹荤油,就着滚烫的酸菜汤吃,满口甜香,爽胃热心。有句老话:“顺垅沟找粘豆包吃”。老意思是只要勤劳种地,就能过上好日子。现在农村,多用于开导不爱学习的孩子。
第十五怪:家家户户有酱缸
东北人的家,特别是农村,过去家家门前或小院里都有一个大酱缸,酱缸都是附近瓦窑烧制的,酱缸口用白布或者豆腐布盖着,边角系上红布条和螺丝帽,最后用“酱缸帽子”(苇子编制,形状和过去土改地主头上戴的尖顶纸糊帽子一样)盖上。东北的大酱在制作过程中,从选料、烀豆、做成酱块子、存放、下酱、打酱缸等等,都有很多细节的讲究。每家的酱都不一样,更离谱的是,几乎一个人做酱一个味儿,但共同的特点如童谣唱的那样,“烀黄豆,摔成方,缸里窖成百世香;蘸青菜,调菜汤,捞上一匙油汪汪。”。大酱在东北人家的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干豆腐卷大葱蘸大酱、大酱炖豆腐、大酱炖小鱼、酱炖茄子、酱炒角瓜片、小青菜、婆婆丁蘸大酱等等,吃的赞不绝口、津津乐道。如今的东北农村,家家还都下酱,每家都有用来下酱的大缸。
第十六怪:不吃鲜菜吃酸菜
关东大地冬季严寒而漫长,新鲜蔬菜很难保存,放在外面会冻,放在屋子里容易烂。过去农村一般人家还挖很深的地窖,来储存新鲜的白菜和土豆,后来基本上没了。多年以前,东北的城市和乡村一到秋季都要买大量的白菜,场面很壮观,也是一个民生大问题,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类似“冬储办”。这些菜一部分用来吃鲜菜,大部分用来淹渍。东北冬天没什么新鲜的蔬菜,靠地窖这样的储存根本不够吃,因此用淹渍大白菜方法贮存,经发酵变酸,够一家人吃整个冬天。过去东北城乡几乎家家都有酸菜缸。城市居民的酸菜缸都摆在楼道里。最近一些年,因为城市管理逐渐严格,由于楼道卫生和防火等问题,加上蔬菜品种一年四季都很丰富,城市的酸菜缸已经被全部清理掉了。淹渍大白菜成酸菜,在东北农村还普遍存在,和超市里卖的酸菜比起来,还是自家的好吃。
第十七怪:上贴饼子下炖菜
上贴饼子下炖菜这样的烹饪方式,有的地方也叫一锅出。锅里又炖菜又烀饼子,菜炖在锅底,饼子贴在锅边。多数一锅出里有排骨、油豆角、土豆块,铁锅的四周贴上玉米面的饼子。用料十分丰富,味道也一样,豆角绿绿的,绵而不过烂,土豆块已经到了被炖得没有任何棱棱角角的状态,入口即化,而吸收了青菜香味的排骨,味道也不错。当然主菜可以改成鱼、牛肉、排骨、鸡肉等等,也可在锅边贴上一圈白面小花卷,吃起来特别有味道。现在东北这样的烹饪方式在农村见到的不多,反而城里人喜欢。
第十八怪: 南北大炕对脑袋
过去东北的人家,一般都是南北大炕。炕用来睡觉,吃饭,招待客人,取暖等等。这是为了节约柴草,保持冬季室内有足够温度的一个办法,有时祖孙好几代都睡在一个屋里的南北大炕上。一般长者都睡在朝阳的南炕,少者在背阴的北炕。晚上睡觉,还要挂上帷幔,一般南炕老人的炕沿外挂蓝色的帷幔,北炕小夫妻的炕沿外挂红色的帷幔。睡觉时,南北炕上的人都是头朝外,所以出现“南北大炕对脑袋”的说法。现在人口越来越少,基本都分家另过,没有一大家子人睡在一个房间里的情形了。火炕还有,但大致都是北炕,南面空出来,放点家具什么的,和城市里的卧室一样。过去取暖,主要靠烧火做饭产生的热量。现在的新房都在地面下也如炕一样搭建,为了干净,灶坑都设置在房子外面。
1、陕北人豪爽
陕北人大多比较豪爽,性格有点大大咧咧,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心里很在乎,陕北人是比较大气的,一般小事不会计较。
2、陕北人传统保守
陕北人有着中国传统的矜持、保守的特点,这说明陕北人很是朴实与可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