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bate,argue,quarrel 最明显的区别是quarrel指人际关系不和、埋怨乃至吵架,而debate,argue,debate倾向于比较特殊和正式的场合的争辩如立法机构,argue则倾向于一般的辩论而且往往还要提出反对和坚持的理由。细微的区别比较请看下面
debate [di'beit]
vt 辩论,争论,讨论
vi 辩论,争论,讨论
n 辩论;辩论会
vi
1 (尤指在立法机构或集会上)辩论,争论;讨论:例句: When I left, the men were still debating
我离开时,那些人仍在辩论。I debated with John upon(或about) the question
我和约翰辩论这个问题。2 参加辩论比赛;参加辩论会3 仔细考虑,思考,盘算(with oneself或in one's own mind):例句: I debated with myself whether to tell her the truth or not
我盘算着是否把真相告诉她。I'm just debating whether to go or stay
我正在考虑去留问题。4 [古语]斗争;争吵
vt
1 (如在立法机构或集会上)辩论,争论,讨论(问题):例句: They debated the matter of free will
他们辩论过自由意志的问题。2 争论(一个问题),争执,对…不同意:例句: The homeowners debated the value of a road on the island
房东们争论岛上一条道路的价值。3 与(某人或团体)辩论(或争论,讨论):例句: Jack will debate Jones Smith will debate Mary
杰克将与琼斯辩论。史密斯将与玛丽辩论。4 思考,考虑,盘算,细想(with oneself或in one's own mind):例句: She debated her decision in the matter
她对此事仔细考虑后做出决定。I debated the idea in my mind until I fell asleep
我入睡前脑子里一直在考虑这个主意。5 [古语]为…斗争;竞争;争夺
近义词:
discuss
短语
1 beyond debate无疑义,无可争辩2 open the debate在辩论时首先发言
argue ['ɑɡju:]
vi 争论,辩论;提出理由
vt 辩论,争论;说服;证明
vi
1 提出(或提供)理由(赞成或反对某事),表示赞成(或反对)的意见,为赞成(或反对)而辩论(与for或against连用):例句: He argued in favour of capital punishment
他提出理由赞成严惩。to argue for(或against) a proposed law
辩论赞成(或反对)某法律草案2 争辩,争论;争吵,争执;持异议:例句: The senator argued with the President about the new tax bill
参议员与总统为新税法案争辩。
vt
1 辩论;争论;讨论;议论;提出赞成(或反对)的理由:例句: The lawyers argued the case
律师们辩论这案件。2 用辩论(企图)证明,论证;坚持;(坚决)主张,认为:例句: to argue that the news report must be wrong
论证此项新闻报道必定错误3 提供…证据;证明;表明(原因等);表示;意指:例句: His manners argue a good upbringing
他的举止表明受过良好教育。His clothes argue poverty
他的衣衫表明贫穷。4 说明,劝告(into或 out of):例句: to argue someone out of a plan
说服某人不作计划5 [1275 ~ 1325]
近义词:
discuss
短语
1 argue in a circle用循环论证来辩论;辩论不出结果2 argue someone into(或 out of)(doing)something劝告,说服某人做(或不做)某事,通过争论使某人做(或不做)某事3 argue something away(或off)找理由把某事辩解过去4 argue with(或against)someone about(或on) something与某人辩论某事
quarrel ['kwɔ:rəl]
vi 吵架;争论;挑剔
n 吵架;反目;怨言;争吵的原因;方头凿
n
1 争吵,吵架,口角2 不和,不睦3 争吵原因
vi
1 争吵;不和:例句: This newly wedded couple are always quarreling
这对新婚夫妇总是吵架。2 挑剔;埋怨:例句: Don't quarrel with your fate You should take it into your own hands
不要埋怨命运,你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
近义词:
wrangle altercation squabble spat
反义词:
agreement harmony
短语
1 espouse someone's quarrel帮助某人争吵;为某人鸣不平;为某人报仇2 fasten a quarrel upon (或 on) someone向某人找茬儿吵架,向某人寻衅3 fight someone's quarrel (for him)为某人鸣不平;帮助某人争辩(为了主持公道或帮助某人取得赔偿等);帮某人报仇4 find quarrel in a straw找茬儿,挑剔,吹毛求疵5 have no quarrel against (或 with)对…无所责难;没有理由抱怨6 in a good quarrel争吵得有理,有正当争吵的理由7 patch (或 make)up a quarrel暂修旧好,暂时和解,暂停争吵8 pick(或 seek) a quarrel with someone借故寻衅,向某人挑衅;故意和某人争吵9 quarrel of long standing世仇;宿仇10 take up a quarrel
a 参加争吵
b 排解,调停 [莎士比亚语]
1 关于夫妻恩爱的文言文
与妻书(节选)
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2 古代丈夫感谢妻子的文言文有,不过是诀别的,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下面是详细的《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编辑本段]译文 意映爱妻,见字如面: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了。
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够写完信就想放下笔,又怕你不体察我的心思,说我忍心抛弃你去死,说我不知道你不想让我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说这些话。 我非常爱你,也就是爱你的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
我自从结识你以来,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
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
你不要悲伤啊! 你还记得不?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
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
刚结婚三四个月,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好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不说?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
3 文言文如何劝说两夫妻吵架你的补充说得对,伉俪就表示夫妇两人。
在男方名字后面写“伉俪”就可以了,不用写“先生”两字。如果他们家只有夫妇二人,用“合府统请”也可以。
伉俪一般指夫妇,比较书面化的一种用词! “伉俪”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文中。闶,对等、匹敌之意,如《毂梁传》;“使世子伉俪喉之礼而来朝。”
俪,结缘、配偶之意,如《左传》说:“鸟兽犹不失俪。”伉俪,孔颖达蔬中对此有解释:“伉俪者,言是相敌之匹偶。”
历来称事业上有成就可相匹敌的夫妇为伉俪。
1 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及寓意
1、翻译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2、寓意
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分析评论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
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扩展资料
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译文见主回答。出自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韩非子·难一》。
自相矛盾
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解释: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揭示道理: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参考资料:
原文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①”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②宜”竟斗而讼于社伯③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刘元卿《贤类编》/《世说新语》刘义庆 又称《兄弟射雁》 注释 昔,以前,昔日①烹,煮②燔,烤③伯,长者 1睹:看见2援:拉3烹:烧煮4舒燕:栖息的大雁5宜:应该6燔(fán):烤7竞斗:争吵;争吵8讼(sòng):裁决9社伯: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10索:寻找译文 从前有个人看到天上的飞雁,准备拉长弓射击大雁,一边说:“射下来就煮着吃”他的弟弟争着说:“行动舒缓的雁煮着吃最好,善于飞翔的雁烤着吃最好”争吵起来,而且同到社伯那里去评理长者建议把雁剖成两半,用一半煮一半烤的吃法解决了他们的争吵随后兄弟俩再去找天上的飞雁,飞雁早已又高又远地飞走了启示 表面意义是不要一昧无休止去争论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错过完成它的机会引申意义完成一项事业、实现一个理想,就象猎雁而烹一样,不但有阶段性,而且还有时效性不完成前一个阶段的任务,是无法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 它告诉人们: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将一事无成。
3 《争雁》古文、翻译刘元卿《贤类编》寓言故事
原文: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竟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刘元卿《贤类编》
译文:
从前有一对兄弟看到天上的飞雁,准备拉长弓射击大雁,一边说:“射下来就煮着吃。”他的弟弟争着说:“行动舒缓的雁煮着吃最好,善于飞翔的雁烤着吃最好。”争吵起来,而且同到社伯那里去评理。长者建议把雁剖成两半,用一半煮一半烤的吃法解决了他们的争吵。随后兄弟俩再去找天上的飞雁,飞雁早已又高又远地飞走了。[1]
4 翻译文言文击皮得实 选自《北史》
原文: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①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②之物。惠③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④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⑤咸无答者。惠令人置 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
注释① 释:放下。② 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③ 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本篇选自 《北史·李惠传》。④ 纲纪:随从人员。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⑤ 群下:部下,属员。⑥ 实:事实,真相。
译文:有负盐的和负柴的,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息。要走的时候,争一张羊皮,都 说是自己坐卧和披背用的东西。李惠让他们出去,对主簿说:“敲打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 主人吗?”部下都没有回答。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席上面,用杖敲打,见到有一些盐末,就 说:“得到实情了!”再让争吵的双方进 来看,负柴的人才承认了罪过。
5 负荆请罪古文翻译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索隐王劭按:董勋答礼曰“职高者名录在上,於人为右;职卑者名录在下,於人为左,是以谓下迁为左”。正义秦汉以前用右为上。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 ,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於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於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索隐肉袒者,谓袒衣而露肉也。负荆者,荆,楚也,可以为鞭。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驩,为刎颈之交。○索隐崔浩云:“言要齐生死而刎颈无悔也。”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拼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1 夫妻不和的诗句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
匪我衍期, 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
乘彼诡垣, 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 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 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 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 硒其笑矣。 静言思之, 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 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 隅则有泮。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2 夫妻矛盾的诗家庭矛盾是经常发生的,小到洗衣做饭,大到家里添置大件,孩子上学、就业等等,层出不穷。
今天这个问题解决了,明天那个矛盾又出现了。矛盾是绝对的,没有矛盾是不可能的。
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矛盾,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苦恼,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每个人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这里包括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和家庭道德方面的教育)以及自身修养的不同,其世界观和道德观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
所以,对待一个问题的认识和决策也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这样,就会产生矛盾。
处理得好,三言两语达到了一致;处理不好,夫妻之间、家长与子女之间几天不说话,甚至闹得夫妻离异、父母与子女老死不相往来的事情屡见不鲜。那么如何处理家庭矛盾呢?笔者认为:一、解决家庭矛盾不是忍让和迁就能够解决问题的。
有些家庭一出现矛盾总以矛盾的一方一味地忍让、迁就,以期得到问题的化解。表面上看,不吵不闹似乎万事大吉了,其实,谁的心里都别别扭扭的。
时间久了,一旦问题积攒多了,必然爆发难以避免的 “战争”,或是出现无法收拾的局面。不仅如此,长此以往,一方面容易造成对方的“得寸进尺”,非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内疚,反而觉得自己非常正确,客观上起到了助长他的错误行为继续发展下去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一直坚持“和”为贵的一方,心里必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长此下去,容易造成心理疾病,不仅会给身体带来巨大的损害,而且还会影响到工作和家庭的其他成员。
因此说,解决家庭矛盾采取忍让和迁就的办法不是一个好办法。那是不是就针尖对麦芒地大吵大闹呢?非也!二、解决家庭矛盾的唯一办法在与交流。
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一般都不是什么原则问题,什么谁浪费拉,什么谁懒惰了,要么谁天天洗头了……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真正在家庭中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不一定会有什么矛盾。像这等区区小事至于闹得脖子粗脸红的吗?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交流一下观点,说开了不就完事了吗?朝、美那样的敌对双方 还通过谈判来解决朝核问题,何况一家人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不能解决呢,你说是不是?家庭矛盾要在不断出现中及时弥合,千万不可积攒太多。
一隙、一洞易弥合,漏洞太多,水一冲不就垮了吗?当然了,说起来轻巧,做起来远不是那么回事。交流也要讲究方式方法,首先需要双方都冷静下来以后谈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可以采取一些迂回的办法,比方找些能说服和教育对方认识其错误的相关资料给对方看,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尤其是晚辈和长辈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而且明显是长辈的不对,但作为晚辈又不好直说,只好采取些迂回的办法更容易让对方接受。三、持一个宽容的心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都不是完人,谁都有可能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家庭也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长处,你在这方面能力强,他可能在另一方面比你强。
千万不要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对他人横挑鼻子竖挑眼。以一个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家里的人,对待家里的事物就容易看开所有的问题,矛盾也就相对少得多。
3 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楚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如何?”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本来嘛,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 的矛是不能同时并存的。
注释
⑴鬻(yù)——卖。 ⑵誉——夸耀。 ⑶陷——攻破。这里是穿的意思。 ⑷或曰——有的人说。 ⑸莫不——没有不 ⑹应——回答 ⑺或——有人 ⑻“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 ⑼“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 ⑽ “吾盾之坚”的之:同上 ⑾ 坚——坚固 ⑿ 以——用 ⒀俄而——然后 ⒁莫能——没有什么。 ⒂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
4 古文《矛盾》的翻译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原文: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有个卖矛和盾的人,称赞他的盾的坚固:“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一会儿又赞美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这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所以这就是自相矛盾。
原文:
人有鬻矛与楯者,誉楯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以为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
扩展资料:
矛盾揭示的道理:
1辩证法上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形式逻辑中指两个概念互相排斥的关系。
3比喻言行或行为自相抵触的现象,无善恶之分。
4泛指事物互相抵触或排斥。
5具有互相排斥和互相依赖的性质。
搜狗百科-矛盾
5 自相矛盾文言文的翻译注释
⑴鬻(yù)——卖。 ⑵誉——夸耀。 ⑶陷——攻破。这里是穿的意思。 ⑷或曰——有的人说。 ⑸莫不——没有不 ⑹应——回答 ⑺或——有人 ⑻“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 ⑼“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 ⑽ “吾盾之坚”的之:同上 ⑾ 坚——坚固 ⑿ 以——用 ⒀俄而——然后 ⒁莫能——没有什么。 ⒂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
译文
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赞美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有的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6 夫妻的矛盾情侣或夫妻吵架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互相伤害。夫妻吵架也并非完全是坏事,夫妻间适度的争吵。
不但不会影响夫妻感情。反而会增进感情。
其实有时争吵也是一种沟通。平时羞于出口的话争吵是就会说出来。
起码对方知道了你生气发火的原因。但这种争吵不能以漫骂和侮辱为成本。
那就会大大伤害彼此的感情。 一般捻不上筷子的小事能人就忍。
稍大一点的问题也要平心静气的说。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对方。
求同存异。允许各自保留自己的看法。
理智的处理两个人和各自家人的矛盾和问题。吵架就会少很多。
两地分居的确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无法排遣的孤独感,感情随时间变淡,可谈论的话题变少,身心难以契合,一方有可能出轨。两地分居更需要感情的维系,一定要让彼此的沟通很畅通,彼此一定要信任对方,认定彼此能在一起,用短信,电话,网络保持最及时的联系,让他时刻感受到你的爱,保持两地分居同样 长在。
让对方有效的克制自己。
7 夫妻之间有哪些矛盾1、经济矛盾:
2、家务矛盾:
如果家务全部和主要由一方承担,因工作、家务而疲惫不堪,引起消极情绪,此时,另一方如不给于一定的帮助,很容易产生家务劳动的矛盾。
3、教育子女的矛盾:
妻子对孩子的溺爱引起丈夫的反对,丈夫的严厉管教引起妻子的不满等等,都可以因教育子女的观点不同而产生矛盾。
4、个性不协调的矛盾:
个性不协调常见的有个性极为相似,要么两个人个性太强,双方都不肯谦让,不甘示弱,从而产生争吵;要么两人都是被动型性格,遇上大事,无人做主,也会产生矛盾。还有夫妻生活方式及生活态度的不一致,例如一人很谨慎小心,做事认真,不太注意情感,而另一人情感丰富,习惯、生活、乐趣,这种不同也会产生矛盾。
5、与亲属关系引起的矛盾:
夫妻之间往往都会因与双方父母、亲属来往及其所花费经济费用、时间等产生矛盾。
6、夫妻另一方与别的异 往引起的矛盾:
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中的一方可能接触异性较多,就会引起对方的不满,从而产生矛盾。
7、其他方面的矛盾:
夫妻之间的一方或双方身体欠佳,事业的不顺心,发生意外事故,望子成龙不能如愿,子女选择前途等等,都会引起婚姻的矛盾的发生。
1 古代小孩子机智的古文
童区寄传[1] 选自《柳河东集》
柳先生曰:越人[2]少恩[3],生男女,必货视之[4]。自毁齿[5]以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6]。不足,则取他室[7],束缚钳梏之[8],至有须鬣者[9],力不胜[10],皆屈为僮[11]。当道相贼杀[12]以为俗。幸[13]得壮大,则缚取幺[14]弱者,汉官因以为已利[15],苟[16]得僮,恣所为[17]不问。以是越中户口滋耗[18],少得自脱[19]。惟童区寄以十一岁胜[20],斯[21]亦奇矣。桂部从事[22]杜周士为余言之。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23]。行牧且荛[24],二豪贼劫持,反接[25],布囊其口[26]。去逾四十里,之虚[27]所卖之。寄伪[28]儿啼,恐栗[29],为儿恒状[30],贼易[31]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32],一人卧,植刃道上[33]。童微伺[34]其睡,以缚背刃[35],力上下[36],得绝[37],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38]曰:“为两郎[39]僮,孰若[40]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41]。郎诚见完与恩[42],无所不可。”市者良久[43]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44]。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 ,以缚即[45]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46];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47],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48]。”
虚吏白州[49],州白大府[50]。大府召视儿,幼愿[51]耳。刺史颜证[52]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53]。乡之行劫缚者[54],侧目[55]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56]二岁,而讨杀[57]二豪,岂可近耶!”
世说新语里的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德行)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言语)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言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夙慧)
2 描写“小孩顽皮”的文言文有哪些1 《池上》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所见》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3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4《村居》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5《两小儿辩日》战国 列御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 古代机智少年儿童的文言文王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这段关于路边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世说新语》上这个哲理味浓郁的小故事,让我们毫不犹豫地将王戎划在神童的圈子里如果说曹冲的天分在于解决问题,那么王戎的天分则在于观察总结
孔融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 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这里用了一个歇后手法,意思说陈韪现在是“大未必佳”陈韪遭此反击,大为尴尬,一时语塞一个十岁的孩子,一句话堵得名士张口结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实在令人赞叹
东吴君臣,一直保持着一种温切的关系孙权就经常和大臣开玩笑诸葛恪六岁时,值东吴筵会,恪随父诸葛瑾在座诸葛瑾脸长,孙权令人牵一驴来,用粉笔书其面曰:“诸葛子瑜”众皆大笑恪趋至前,取粉笔添二字于其下曰:“诸葛子瑜之驴”满座之人,无不惊讶权大喜,遂将驴赐之又一日,大宴官僚,孙权命恪把盏巡至张昭面前,昭不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权谓恪曰:“汝能强子布饮乎?”恪领命,乃谓昭曰:“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钺,未尝言老今临阵之日,先生在后;饮酒之日,先生在前:何谓不养老也?”昭无言可答,只得强饮权因此爱之,故命辅太子
4 用来形容小孩顽皮的文言文怎么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村居
高鼎(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辛弃疾的《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5 描写“小孩顽皮”的文言文有哪些《池上》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所见》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3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4《村居》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5《两小儿辩日》战国 列御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6 关于小孩巧妙的回答的古文,急《小时了了,大必未佳》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1 睹雁烹燔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①”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②宜”竟斗而讼于社伯③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刘元卿《贤类编》/《世说新语》刘义庆 又称《兄弟射雁》 注释 昔,以前,昔日①烹,煮②燔,烤③伯,长者 1睹:看见2援:拉3烹:烧煮4舒燕:栖息的大雁5宜:应该6燔(fán):烤7竞斗:争吵;争吵8讼(sòng):裁决9社伯: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10索:寻找译文 从前有个人看到天上的飞雁,准备拉长弓射击大雁,一边说:“射下来就煮着吃”他的弟弟争着说:“行动舒缓的雁煮着吃最好,善于飞翔的雁烤着吃最好”争吵起来,而且同到社伯那里去评理长者建议把雁剖成两半,用一半煮一半烤的吃法解决了他们的争吵随后兄弟俩再去找天上的飞雁,飞雁早已又高又远地飞走了启示 表面意义是不要一昧无休止去争论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错过完成它的机会引申意义完成一项事业、实现一个理想,就象猎雁而烹一样,不但有阶段性,而且还有时效性不完成前一个阶段的任务,是无法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 它告诉人们: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将一事无成。
1 以钱说为题的文言文
为你奉上一篇,是关于把钱称为“阿堵物”的,表示轻视,请你参考:
1、出处《世说新语》;
2、原文是:
王夷甫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①。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
3、翻译:
王夷甫一向崇尚玄理,常常憎恨他妻子的贪婪卑污,口里不曾说过“钱”字。他妻子想试试他,就叫婢女拿钱来围着睡床放着,让他不能走路。王夷甫早晨起床,看见钱碍着自己走路,就招呼婢女说:“拿掉这些东西!
2 “我带着你你带着钱”用文言文怎么说1吾携尔尔携钱。
2我引汝携钱。
延展阅读:
1 文言文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定义
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这就是说,鸦片战争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泛称为古代汉语。古人的口语,我们是听不到了,甲骨文,从甲骨文算起,这样的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跟任何事物无不发展变化一样,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纪到西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六朝、唐和宋时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上的元、明、清时期。
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2这句话可能是根据网上的一首原创小诗演绎而来的。并不知道是否还有小说也有这样的话。一位上海的妈妈给正在上大学的孩子写了首诗,原诗是“春天来了,我们去旅游吧!我带着你,你带着钱,三亚也好,长江也罢,横穿唐古拉山口,暴走腾格里沙漠。让我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带着你,你带着钱,哪怕是天涯,哪怕是海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