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形容一个人长得好看通常用“明眸皓长”,要知道眼睛是人们获得光线色彩,形象信息的主要感官。由于眼睛的作用时刻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以至于保护眼睛又成为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而且,如何采取适当的方法来爱护眼睛,更是很少有人认真考虑过的问题。真到出现了各种症状,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
现代 社会 ,人们视功能的逐渐减退受环境的影响较大。都市化带给人类视觉功能和眼睛疾病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 最明显的例子是近视眼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眼病、高血压眼病及"干眼症"也日益增多。很多上班族由于长期注视电脑屏幕,眼睛转动次数减少,导致眼干、眼涩、疲劳等不适症状。
在艾灸的领域中,中医眼科对人眼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治方面的认识均有独到之处。它把眼睛看作是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因此更注重治病求本,辨证施治。 相对而言,中医对以下眼病的防治具有优势。
下面分享的是《马氏温灸法》里推荐的穴位,供您参考。
一、10日循灸法
治疗 按以下眼病常规炙法炙治。
第1日:中脘、足三里;
第2日:期门、太冲;
第3日:肝俞、章门;
第4日:筋缩、命门、曲泉;
第5日:瞳子髎、丘墟;
第6日:头临泣、光明;
第7日:巨髎、合谷;
第8日:颈四椎旁、中渚;
第9日:风池、上星、印堂。
第10日:肾俞、照海
注:
(1)远视、散光、青光眼、白内障、结膜炎、虹膜炎、角膜炎等病均可按此法灸治。
(2)以上穴循环灸至愈,每日灸脐30分钟。
二、案例分享
病案介绍一:近视
陈某,女,29岁。
病史及症状:患者自幼患近视,十几岁时曾去医院检查,两眼近视达400-500度。现不戴眼镜时,距离2米以外的物体不能看清楚。
治疗:从1967年8月开始,自按马少群早年写的资料温灸研究与实验”上所载灸法灸治。1日,中脘、足三里各灸30分钟;2日,期门30分钟,太冲25分钟;3日,肝俞25分钟,命门30分钟,丘墟20分钟;4日,风池、合谷各25分钟。以上4日穴循环灸,每日灸脐30分钟。连灸3个月,视力显著好转,以前照镜子从未看见自己左眼旁有一黑痣,现已看清,远望能看清200米以外建筑上的门、窗等物。
病案介绍二:散光
周某之女,7岁,于1963年4月来信求治。
病史及症状:患女两年前身体开始逐渐瘦弱,并于一年前因视力下降伴头痛,去医院检查,诊为散光,散光300度。
治疗: 函嘱每日灸颈四椎旁、肝俞、命门、合谷、光明各10分钟,灸脐30分钟。因患儿住托儿所,故只能在每周末灸1次,共灸7次,灸后视力显著好转,坐在教室后排座位也能看清黑板上的字,头痛亦愈,以后因天气炎热而止灸。 3个月后周某函告,患儿视力已正常。
病案介绍三:巩膜炎、白内障
马某,女,23岁,1963年11月27日初诊。
病史及症状:8个月前,因产后与丈夫吵架,哭了一天,以后右眼肿。4个月前,经天津眼科医院诊为右眼巩膜炎,白内障。来诊时仍右眼肿大,疼痛,内眼角至角膜部生有胬肉,黑睛浑白,不能视物,头晕痛,失眠多梦,纳差,便干。
查:眼四周穴,神庭、百会、风池及第3、4、9胸椎均有压痛;两胁及胃脘、脐周均有压痛。
治疗:嘱其先自灸承山及左大横,大便正常后按下法灸治。 1日,中脘、足三里各30分钟;2日,期门30分钟,太冲25分钟;3日,风池、悬钟各25分钟;4日,肝俞25分钟,章门30分钟;5日,命门30分钟,目窗、光明各20分钟;6日,上星、百会各20分钟,合谷25分钟;7日,丝竹空、攒竹、陷谷各20分钟;8日,脾俞、三阴交各25分钟;9日,肾俞25分钟,腕骨20分钟,关元60分钟。以上9日穴循环灸,每日灸脐30分钟。
灸1周后,右眼之肿大已明显消退,眼痛大减,饮食进步;灸至20天,右眼视力好转,头痛止。此后患者返回抚顺市,仍每日自灸,至1964年4月来信云,眼球上的胬肉已消失;7月8日来信云,右眼视物几乎与正常时相同,只是黑睛白翳没有完全消退。
病案介绍四:青光眼
许某,女,72岁,1975年5月19日初诊。
病史及症状:患者于3个月前开始左眼视物不清,眼球胀痛,在当地医院诊为青光眼并予手术治疗。术后左眼仍视物不清,且右眼也开始有视物不清及胀痛症状。
治疗:嘱自灸。 1日,中脘、足三里各30分钟;2日,期门30分钟,太冲25分钟;3日,肝俞25分钟,命门30分钟;4日,头临泣、巨髎各20分钟,关元60分钟;5日,风池25分钟,上星、合谷各20分钟,6日,颈四椎旁、丝竹空、光明各20分钟;7日,肾俞30分钟,照海25分钟。以上7日穴循环灸,每日灸脐30分钟。灸10天后来信云,两眼均觉舒适;灸4个月后,来信告愈。
如果身体问题可以留言,定回复;如果您有艾灸调理案例,都可以留言分享出来,让更多人了解艾灸,使用艾灸,真正做到绿色理疗。此号专业艾灸学习号,欢迎您的点赞、关注;一起学习艾灸!
很多人都知道,在艾灸以后每个人的皮肤都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表现,比如会出现红疹或者是会出现皮肤瘙痒,但是这些都是比较正常的一些反应,就是说明身体最大的排毒的效果,而且有一些体内的毒素,如果是有一些垃圾经常存在的情况下,一定要多注意,可以通过针灸的方式来排毒的。 灸后都有哪些排病反应 最近有很多灸友留言说:灸后出现了,皮肤起红疹、瘙痒;灸后出现头晕胸闷实际上这些都是灸后的正常反应,也就是「 ”排病反应”。 排病反应是我们在灸法治疗中大都会遇到的问题!有些人的排病反应是很严重的、很可怕的。大多数人也因为遇到了觉得恐怖忍受不了,或者听信了外人的劝阻就放弃了灸疗,很是可惜! 排病反应是身体给「 ”病邪”一个出路!体内的病邪不除,这种排病反应就会层出不穷,你总要给体内病邪一个排出来的路径吧。 决定排病反应的几大因素 1、个人体质决定:有的人灸得很少,确有反应;有的人灸量很大,确无反应或反应很少; 2、个人差异决定,有慢性病、很严重、且病程长、有多种慢性病,体质弱、气血不足,排病反应较大,反之排病反应无或很小; 3、心理因素:比较敏感的,和有心理疾病的,排病反应就大,因为往往心态的 不平衡会加重疾病的反应,心理反应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这也是成正比的; 4、由灸量决定:灸量小、且有间隔期、排病反就小或无,反之排病反应就大。 每个人的排病反应不一样 有的人几小时;有的人反应几天;有的人反应几个月;有的人反应一年、两年;有的人反应一种排病;有的人反应几种病;有的人反应十几种病;有的人反应几十种病。 调 整 反 应 在保健及调理过程中,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调整反应,这是好现象,说明身体的气血还算旺盛,正气能够被调动起来积极对抗病邪,一般反应越明显调理效果越好;相反地,调理后如果人体没有明显的反应,则说明身体虚弱反应迟钝,那疾病被治愈也就会缓慢。 皮 肤 痒 1、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皮部组织出现奇痒,病变部位气血流通了。 2、肾功能不好、气滞血淤的人,会反映皮肤奇痒无比,是皮肤无法应对大量毒素的排出。 3、皮肤出现小红肿、小红块、风疹块、呕吐,是胆囊炎、胆汁返流性疾病的一种表现,人体血液、体液内的废物在皮肤弱酸环境中的反映。皮肤承受不了调节,产生各种新的瘀堵,这是暂时的。 4、皮肤溃烂、流水、脱皮、局部肿大,是皮肤微循环瘀堵,流通不畅的一种表现,是原来瘀堵和病变的局部被打通了。 5、淋巴痛、咽喉红肿、口腔内痒、咳嗽,这是淋巴结、咽喉等有疾病,这种反应表示瘀堵、病毒结合物、废物体、淤血点、粘膜内废物开始松动或分解、疏通。 6、头皮痒、头屑多,这是典型的肾阳虚反映,原来瘀堵在头皮的毛囊内脂肪和废物被大量排出后产生的适应感觉。 皮肤痒是糖尿病、血糖不稳定、肾病、肝胆类疾病、寄生虫病、肿瘤、内分泌紊乱的必然反映,是大量废物,病毒从皮肤排泄的表现 各 种 疼 痛 1、局部肌肉酸痛、胀痛、刺痛 这是肌肉微循环严重堵塞。 2、胯骨、颈椎、腰椎酸痛、刺痛、痛无定处 这是关节炎、风湿性、类风湿性、股骨头炎的一种表现,越痛说明越严重。 3、意想不到的局部出现疼痛,说明这个部位有淤积。 4、全身无力、全身酸痛或者发烧 这是月风病、风湿类疾病、心脏病、痛风病的反映,巨噬细胞吞噬病毒的能力增强了,机体应变能力差,暂时不能适合新的平衡。 5、头痛 这是脑血管萎缩、微循环瘀堵、脑肿瘤、脑神经功能不稳定的反映,微血管恢复弹性时,改变了周围组织的形态。 6、小腹疼痛、胀痛、极不舒服 这是有盆腔炎、子宫位置不正、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宫颈炎、 炎等的反映。 7、手足疼痛 这是末梢神经,微循环恢复的反映。 8、抽筋、腹部等部位酸痛加腹部疼痛 是糖尿病或者胰腺炎等病的反映。 9、腰疼、腰胀、腰酸 这是肾不好、肾炎、肾结石、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输卵管、子宫肌瘤等疾病的反应,是活血化瘀、结石松动、血管恢复弹性的一种表现。 10、胃痛并发有呕吐,胀排气多 这是胃病、胆汁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窦炎等的反映,这是一种修复、排毒、提高胃功能的一种表现。 11、胆汁区疼痛 未保健及调理而疼痛者,情况不妙,必需检查,用保健及调理而疼痛者,这是疏通的表现,原来瘀堵的血管,肝组织被疏通和分解,逐渐恢复功能的一种表现。 各种疼痛,是由于血流量增强,硬化萎缩,瘀堵的微血管开始恢复弹性,后面推、前面堵,会牵拉周围的组织,就会反映疼痛,有的人反应强烈,有的人反应弱。 眩 晕 这是贫血、气虚、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度、痰阻、肝胆气不足人的表现,这是血流加快的一种表现,是由于原来很慢的血流量加快后,血管收缩能力跟不上,不同步的表现。 口 腔 溃 疡 这是人体舌下腺(胃)、腮腺(脾)、腭下腺(肾)的热、火、毒的向外排泄时,大量的在口腔内淤积形成的,多漱口能缓解。 口干舌噪、尿频、放屁多 原来身体酸性过多,减肥时排出细胞内多年的水分、油腻、废物等物质所表现的特征,这是排酸的表现,需要大量喝水。 耳鸣、心慌、胸闷 这是鼻炎、咽喉炎、扁桃体炎、心脏病、高血压、腹痛的一种表现,这是活血化瘀的一种表现。 贪睡、睡不醒 这是体内毒素太多,血呈酸性,肝脏有病的一种表现,肝的排毒和修复,是要在睡眠中完成,这是修复的必然反映。 眼屎多、眼红肿、眼疼 这是肝气疏通后,从眼中排出会使眼肉微循环、微血管、微弹性恢复疏通的一种表现,瘀堵在眼内的病毒向外排出的反映。 青春痘加剧 这是皮下脂肪大量排泄的一种现象。 咳嗽痰多、伴有气喘头晕 这是支气管、气管、咽喉、肺内的死痰、淤血,向外排泄时 组织的一种本能反映。 流血 1、流鼻血、流鼻水、流黄鼻水 这是血红素,不是鼻血,原来血管硬化、萎缩,或者原来流过血的人以及脾、肝功能不好的,调节后重新恢复功能的表现。 2、月经不停、出血时间长 严重气滞血瘀、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肌瘤、宫颈糜烂。 3、便血 这是肠息肉、肠炎、痔疮病人的反映,活血化瘀过程中,将原组织在各部位的淤血分解后排泄出的反映。 4、尿血 这是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人的反映,这是在疏通过程中结石松动,排泄中碰伤了血管内膜渗血的反映。 5、尿白浊 这是肾病、膀胱有病,这是消炎、消毒、恢复功能的反映。 6、尿绿 这是胆有病,这是胆汁大量排出时,人体无法分解或者与各种食物结合,溶化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恢复的表现。 尿臭、尿多、尿酸高、尿的泡沫多 这是高血糖、糖尿病、肾病、胰腺炎、膀胱炎体质的人泌尿系统有炎症的特有表现,这是一种排毒、恢复功能的反映。 腹泻 这是典型的肝胆、胆囊炎、肠炎、体质差的人的表现,也是排毒现象。 气急、气短、心跳加快 1、贫血:血流量增大,流动的速度快了,各种器官无法适应和调整。 2、心功能不好的人:心脏的博血和回流血来不及协调。 手、脚、身体浮肿 这是糖尿病、肾病、膀胱病、心脏病、胰腺病人的一种表现。这是反映排泄快了,自身器官组织、修复、消化能力跟不上的反映。 血脂、血糖、血压升高 许多人在保健及调理中,都会发生此类状况,这都是一种调整修复反映,同时,都是一种假性症状,不管怎样反映,自我感觉是良好的,不象过去的症状那么让人害怕,即根源已经好了,但还有一些调节现象没有结束。 1、血脂升高 高血脂、高血粘度的人的一种表现,细胞内的多余血脂被大量分解出,排到血液内,人体自身分解血脂的能力跟不上调整反应。 2、血糖升高 这是糖尿病、血糖高、胰腺有病的人特有的,也是一种假象反映,细胞多余的糖会被大量排出,细胞的活力大大增强,人体的自我感觉越来越好,如果细胞内堆积的糖分不排出,必然会产生各种并发症,细胞死了,器官组织必然会衰亡。 3、血压升高 这是高血压、血管萎缩、硬化特有的反映,血液循环增大了,血管的韧性未恢复,还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饭量减少和增强这都是胃功能不好的人得反应 1、饭量减少:是新陈代谢加快了,胃动力未解决好。 2、饭量增加了:是胃功能恢复了,新陈代谢也加快了的反映。 胖了和瘦了 内分泌在调整过程中的反映,尤其甲亢患者都会胖。瘦了,是体内细胞活力加强了,细胞内的脂毒,脂肪大量排出形成的。 反应太大、害怕 这是一种好转反应,是在帮你找出病况,在调整、疏通、恢复和提高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和作用。 没有任何作用 是由于你未坚持,量不到,不对症,有的变化是微小的,未察觉。 我们都知道在艾灸以后,那么每个人的身体会出现一些问题的,不过这种情况其实也是非常正常的,所以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要多加注意,其实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方式来保养,还有就是平时的时候多注意自己的身体保健问题,尽量的还是不要让身体出现一些疾病的现象才可以的。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现在很多的人都非常的重视自己的身体 健康 , 养生 保健 已经成为了时代热门的话题,很多的人都有自己的养生计划!很多人都喜欢通过 中医 来达到 养生保健 的目的,你们知道 艾灸 的作用和艾灸的副作用都有哪些吗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艾灸的功效与作用吧!
艾灸的简介
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 针灸 。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人说针灸,多数时候仅指针疗,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
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 穴位 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 治疗方法 。
灸法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 历史 ,其治疗效果已为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而对其机制的认识,仍是一个未解的迷。现阶段认为灸疗作用机制与以下5个方面有关。
局部刺激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机制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 血液 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可引起 大脑 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 神经 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经络调节
经络学说是祖国 医学 重要内容,也是灸疗的理论基础。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相互协调关系,主要是靠经络的调节作用实现的。现代研究表明经络腧穴具有三大特点:
1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样艾灸方法选择一定的腧穴与一般的体表点,其作用是明显不同的。
2经络腧穴对药物作用的放大性经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在穴位上施灸时,影响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这种循环感应过程中,它们之间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的结果,导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3经络腧穴对药物的储存性腧穴具有储存药物的作用,药物的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产生整体调节作用,使 疾病 得以治愈。
调节免疫
许多实验都证实灸疗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艾灸的药理作用
灸疗的 用药 情况,虽比不得内治法丰富,但从各种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针灸在临床应用的情况看也可窥灸疗辨证论治之一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灸疗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艾,灸疗学就不存在了。
综合作用
灸疗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综合作用,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治疗作用。
首先,灸疗的治疗方式是综合的。如冬病夏治,以白芥子等药物贴敷膻中、肺俞、膏肓治疗 哮喘 的化脓灸,以及以隔附子饼灸肾俞等穴的抗衰老等,其方式即包括了局部刺激(局部化脓灸、隔物灸)、经络腧穴(特定选穴)、药物诸因素,他们相互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并不是单一弧立的,缺其一即失去了原来的治疗作用。
其二,治疗的作用是综合的。灸疗热的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艾火刺激配合药物,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芳香药物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艾灸施于穴位,则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
其三,人体反应性与治疗作用是综合的。治疗手段(灸疗)--外因只能通过内因(人体反应性)起作用,研究人员发现,相同的灸疗对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其感传不一样,疗效也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就是人体的反应性各有差异。以上诸因素,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临证进行合理选择,灵活运用,方能发挥灸疗最大的效能。
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 腹泻 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 外科 、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 上火 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 腹痛 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 脱肛 、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
"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 清热 ,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 狂犬病 。《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 传染 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延年益寿
穴位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
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
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
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成书于宋代的《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特别是女士,艾灸此三个穴位后,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此种感觉一般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
艾灸疗法需注意的十大禁忌
艾灸是中医的治疗方法,用艾炷为主熏灸穴位来达到防病治病的功效,艾灸可以起到温经通络、温阳补气、补中益气的作用。中医提示,艾灸虽好,但一定要注意以下十个禁忌。
禁忌一
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脸部、颈部、手臂等,都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禁忌二
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等也不要灸。
禁忌三
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禁忌四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
禁忌五
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要注意体位舒适、 自然 ,同时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禁忌六
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禁忌七
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所以在冬季要保暖,以免治了旧病又添新病。
禁忌八
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时要注意掌握好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禁忌九
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可以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 烫伤 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禁忌十
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时,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时,或无自制能力的人如 精神病 患者等忌灸。
艾灸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艾灸的作用广泛,现代研究认为,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
艾灸的好处与坏处
1、调和阴阳。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2、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4、温阳补虚,补中益气。
5、回阳救逆。
6、防病保健,强身益寿。
艾灸疗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所取穴位不同,灸法不同,刺激程度不同或施灸所用材料不同,因而功效也不同;因此,临床应用时应当视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艾灸副作用不可疏忽
1、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错误的判断了身体的体质,错误的选择了施灸的穴位,从而造成的身体的不适,经过正确的方法指导是可以调节过来的。
2、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只要操作方法得当,穴位掌握准确,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艾灸为身体补充阳气,尤其适用于阳虚体质。
3、艾灸有补泻的作用,对于阴虚火旺热症体质的人,要先从泻法开始, 滋阴 的同时再调理阴阳的平衡。也就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不同。
4、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会产生不适,就会被理解是所谓的艾灸的副作用,建议应该到专业的地方进行指导。比如专业的艾灸养生馆。
5、艾灸是一种 物理 和药理结合的 中医疗法 。是绿色自然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是艾草制成的艾绒燃烧来治病养生的方法。
6、但由于体质和症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一般不需顾忌,继续施灸即能消失。
艾灸各种穴位的功效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 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 神经衰弱 , 失眠症 ,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 肠道疾病 ,如 消化 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 呼吸 系统的哮喘、 气管炎 、百日咳、 感冒 、 肺炎 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 头晕 ,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 颈椎病 ,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 肺气肿 、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阳痿、早泄, 月经不调 、经闭、 痛经 、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xxx。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 阑尾炎 ,他说:为顿挫阑尾炎而灸20~3O 壮。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 关节炎 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 产后 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 瘙痒 、 荨麻疹 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甲乙经》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外台科要》载: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医说》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大成》载:中风预防灸,若有中风先兆时"便宜急企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疮为妙。《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载:"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高 血压 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 冠心病 的发生。
艾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 胃炎 、口腔及 胃溃疡 、胃下垂、腹泻、 便秘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心绞痛 、脑血管意外,对呼吸系统的感冒、 肺结核 ,对 泌尿 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中医学文献记载,三阴交能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痹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小便不利,疝气,梦遗失精,脐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经》载: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外台秘要》集验:灸丈夫梦泄法,灸足内踝上名三阴交二七壮。
《千金要方》载:内踝上3寸绝骨宛宛中灸五十壮。主咳逆,虚劳寒损、忧恚,筋骨挛痛…疵气、痔血……凡二十二种病,皆当灸之也。《 眼科 锦囊》载:上睑低垂轻证者,灸三阴交。
现代医学认为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 膀胱炎 ,急、慢性 肾炎 ,睾丸炎,阳痿,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产后血晕。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 消化不良 、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1、注意保暖,不受风;注意热度,用左手食指、拇指感受灸时热度;穴位原则上取3~5个。每个穴位控制在5~20分钟左右,如取穴少则可延长时间,总时长控制在40~60分钟。
2、空腹、餐后1小时左右不宜灸,有出血倾向者不宜灸;注意避免灸灰脱落灼烧顾客,艾灸结束时,注意熄灭艾条;灸前、灸完喝300~500ML温水,切忌喝冷水或冰水;要有耐心,适时适量,勿急于求成,“灸”从“久”,需持之以恒。
3、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1小时内不洗澡;不要在空调房或大风口施灸,适当保持空气流通;如遇晕灸,要立即停灸,急灸足三里,一般无危险;要乐观愉快,精心调养,戒色欲,勿过劳,清淡饮食。
4、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者忌灸;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人忌灸;身体发炎部位、手术部位不灸;局部红肿热痛,慎灸肿痛处。
5、孕妇不灸;严重心脏病慎灸,脉搏每分钟超过100次者不灸。
撰文|李辛
编辑|蔡娜
|杨菲朵(微信公号:菲朵夜间飞行)
生病、吵架,这种看似不好的爆发,很多时候,它的背景可能是个体的能量提升,心智的发展、自我的觉醒、沟通的必须深入,人整个的身心能量在提升、在改变、突破。
1
慢性病的爆发背后可能是能量的走高
昨日立冬了。每年秋冬和开春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有慢性病的再次发作,常常只是简单地想:我的慢性病又复发了,比如,老慢支、风湿、鼻炎……,不再去找背后的原因。
很多慢性病的复发,是人体因为各种原因 ,能量高了,人体就自动开始排体内原本相对静止的、积压的邪气了,这里面,风寒湿毒、痰食淤血是最常见的。
在没有“复发”之前,这些邪气也在体内的不同部位和层次停留,只是因为人体没有足够的能量,所以没有能力来发生邪正斗争,相安无事,看起来很好而已。
当病人和医生都不加辨析地认为“复发”是件坏事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当然是想赶紧把它去掉,但实际的做法却只是把它盖住、遮住、压住。
比如治疗发烧感冒、鼻炎、皮肤病、过敏等有热症的病,如果没有整体思维的中医治法,可能会用一些类似清热解毒药,把它压住;没有整体思维的西医治法呢,就用抗生素、输液、激素,也是把它压住。
所谓的“治好”,其实是压住,掩盖症状而已,更麻烦的是,这个过程把人体气血上升,有机会排病修复的“势”打断,“机”毁掉。 这样的治疗思路,在传统中医里,叫做“逆”。
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也比较多见,有的家庭,一直相敬如宾,从来都不吵架。这有两种可能,第一,真修养,智慧非常高;第二,可能是掩盖矛盾。
生病、吵架,这种看似不好的爆发,很多时候,它的背景可能是个体的能量提升,心智的发展、自我的觉醒、沟通的必须深入,人整个的身心能量在提升、在改变、突破。
我们要静下来,才认得出。
2
鼻炎怎么治? 重要的是
调整精神、生活方式、饮食和运动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患有鼻炎的病人,她下焦稍微有点虚,中焦虚寒,表气封闭。
下焦中焦不足,属于虚证 。虚的时候,气机的自然运动规律是什么? “虚则阖,实则开。”“阖”就是收缩。
这个人的气机有点像一个瘪掉的气球。在中医来看,鼻子这个地方出问题,是因为能量不够,瘪掉的气机无法给鼻子供能,这是基本原因。
第二,人体生命活动的运转水平低,就会有多余的痰湿风寒停留。
身体气机的运转,在西医叫做代谢,在中医叫气化。 气化就是在人体内部进行的能量、信息、物质的转化,也包括了正常的流通。
比如吃一块牛排,经过人体中焦转化变成中气;听一首合适的交响乐,会提升神气;到森林里,清气得到补充……
要改善鼻炎,怎么来做?很简单,下焦中焦需要加强,加强以后,人体会有更多的气,自然就会扩散充盈到全身,瘪掉的气球就会充实起来,鼻子这个部分重新得到濡养。
同时,原来封闭的通道和受限的功能会提升,气化更充分,身体里废料会少一点,体内的压力会小一点,鼻炎的各种症状,比如鼻子痒、喷嚏、鼻塞、流鼻涕就会消除。
气机饱满、流通了,毛孔会打开,鼻炎患者就会有正常的汗(现在没有汗),然后,手脚也会温热(现在是冷的)。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城市的弄堂都封闭了,人就只能走大马路。人体的鼻子就是经络的大马路,原来身体内部的压力只能从鼻孔出来,现在可以从全身体表和四肢末梢出来,内部压力小了,通道多了,气血循环和修复能力高了,鼻炎自然就好了。
这是中医治疗鼻炎、皮肤病,或者慢性咳嗽、老年风湿等虚实夹杂问题的基本思路。其实,所有的病都是这一个思路。传统叫做“万病一法”。
很久以前,我曾经得过三个月左右的严重鼻炎,每天早上起来就打喷嚏、流鼻涕,跟刚才的案例有得一拼,我妈那会给我下诊断:完了,过敏性鼻炎,电视里专家说要吃很长时间的药控制,治不好的,床上有很多螨虫,要杀掉……
不能治好吗?可以治好。怎么治?
先分析病因。那段时间,我在一家中医机构负责跟海外某大学的一个中药研究项目合作,连带着中药产业化的分项目。因为当时公司的情况有点糟糕,我们都期望能够借助这两个项目能让公司好转过来。年轻没经验,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也不明白时势不对,以为努力就能成功。然后,没有成功。
没有成功,在《黄帝内经》里叫什么? 失志 。这是生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失志,就是让你精神专注的目标消失了,原本希望达成,持续投入神气的事情落空了。
失志之后的表现呢?各人不同,应该每个人都体验过。我那会儿是玩游戏“命令与征服”(Command & Conquer)每天玩到半夜两点,第二天还要上班,这么一个状态持续一个多月,也不运动。损耗精神气血,消耗下焦。
当时吃东西也随便,常常晚上吃一锅羊蝎子,再来瓶冰啤酒。本来神气涣散,下焦已经不足了,整个身体缺乏运动,导致气机运转也不利,又吃冰啤酒、羊肉,导致中焦运化更加不利,身体里有很多的湿浊、湿热都化不开,体内压力和垃圾的一部分就只好通过鼻孔排出来。
我妈的说法,虽然不是正解,对我也是个警醒。我跟她说:“能治,我治给你看。”
游戏戒掉。每天晚上都出去站桩、走路,早上起来跑步,打拳,一个月就好了。没有吃药。
重要的是调整精神、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运动。
中医,不需要有那么多面面俱到的限制和忌口,要掌握重点,生活和身心要有广阔的空间。要注意的是,各人的体质心质不同,每个人在康复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重点。留意在这个阶段,必须要做的事情和必须不能做的事情。
当时我的情况,必须要做的是: 早睡觉,不耗精神;跑步,增加开的力量。 一定不能做的是, 不吃那些消化不了的、损害中气的东西。这三样是重点。
中医,需要有判断“势”的能力, 如果缺乏,会被症状牵着走,把人体所有反应和症状,所有的不舒服,都看成是需要消除和对抗的。
我们要去看一个病和症状背后, 人体的气的消长,重点是看精气神消长,而不是看症状的变化。
同样是症状复发,有的是因为能量下降,体质下降,病进而正退,这个是需要处理的;有的是因为季节、环境、认知、心情、生活的变化,使得能量提升,正气进,而发生邪正斗争,然后出现了积极的排病反应,症状可能更严重更复杂,但是这是一件好事情。
这个判断能力,是我们需要去留意和培养的。我们叫做“标与本”, 千变万化的症状和病名是标,表面现象;背后的决定因素是本,就是正气,我们的精气神。
3
应对能量提升型慢性病的几大原则
如果你的慢性病也属于能量提升引起的正向邪正斗争,这里有几个大原则供大家参考:
第一,在总体思路上,要顺其势。
比如说,一个鼻炎病人,每年三四月都会加重,这个时候是春天,人体顺应天地,是在开的状态,正在把邪气往外排,如果病人不是很虚,精神饮食睡眠体力还不错,我们要顺应这个方向,大方向应该是什么?开,帮助排邪。尽量少用抗过敏药,或者中医的控制表面症状的药。
第二是什么呢?“利其行”。
顺势而开的时候,假设他正在感冒咳嗽,我们判断他下焦、中焦都不虚,那仍然属于人体的排病反应,如果表气尚未开通,需要发汗,那我们就轻轻推一把,帮助这个排病反应,这就叫利其行。生活上,可以增加一点运动量,泡脚、走路,也是利其行。但是在这种增加运动量,要掌握一个“度”,不要让自己感到体质和精神有衰弱的感觉。
再比如,有的人吃了脏东西,他自己能量很足,就以拉肚子的方式排邪,我们都知道这种腹泻是人体在自愈过程中的排邪反应,不能单纯止泻,也不能往上发表,把本来离后门更近的邪气滞留在三焦内,不让它往下走。
第三是“握其度”。
这要根据这个人的体质虚实、生活状态、季节调配合适的力量来顺势利行。
第四是“固其本”。
通过早一点睡觉,适当的艾灸、站桩、打坐,来帮助阖固下焦。合适的食物,不吃凉东西,来加强中焦。
每个过来求医的人,在先天体质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使用和各种疾病的侵蚀,会有一个基本的格局,治疗的当下,医生需要意识到,每个生命像一条河流,健康与疾病像股票曲线一样上下交织着前进。
医生通过交流、用针、用药帮助病人,病人通过提高对自己和生活的认知,改变生活方式,这一切都是在帮助病人从旧有格局里出来,进入更高更完善的气机格局,一段时间后,生命的运转自然会把这个病化掉。
以上四个原则,是各种慢性病调治的基本思路,也是“万病一法”的思路。
很多人都不信:“真的吗?”“皮肤病真的就这么好了吗?”“过敏性鼻炎真的能治好吗?”真的能好。你真的改变自己,真的理解这些原则,真的能在日常生活里有意识的做到,就能好。
以上四个原则,我们再用大白话总结一下: “守中央,通四方” ,把中焦下焦的能量增强,帮助通往四面八方。
“通四方”的几个方向:
第一,皮肤出汗正常 ,代表内气能够布散到表面;
第二,大便通畅 ,代表中焦气能够流通;
第三,小便顺畅, 代表下焦气能够流通;
第四,女性月经正常, 说明血分流通正常;
第五,四肢末梢温暖, 中医叫“四末”;
第六,情绪表达, 人际交流通达无碍,说明神气畅达,这条非常重要。
1、五大忌讳:凡曝露出外的位置,如面部,不必立即灸,防止产生疤痕,影响美观大方。薄皮、肌少、肌肉结聚处,怀孕期女性的腰骶部、下腹,男人女人的乳头、私处、男性睾丸等不必艾灸穴位。此外,骨节位置不必立即灸。除此之外,大血管处、心脏位置不必灸,目光属面部部,也不必灸。极其疲惫,过饥、太饱、醉酒、大量出汗、心态不稳,或女性生理期忌灸。一些传染性疾病、高烧、昏迷、排风期内,或人体极其衰退,形瘦骨立等忌灸。无自做工作能力的人如精神病人等忌灸。
2、注意事项:要全神贯注,细心坚持不懈:艾灸穴位时要留意观念集中化,不要在艾灸穴位时分散化专注力,以防艾灸贴挪动,没有穴道上,徒伤皮和肉,虚度光阴。针对保健养生灸,则要长期性坚持不懈,有时候灸是不可以接到预期目标的。
3、注意事项:要留意姿势、穴道的精确性:姿势一方面要合适艾炙的需要,另外要留意姿势舒服、当然,要依据药方选准位置、穴道,以确保艾灸的效果。
4、注意事项:防火安全:当代人的服装许多是化学纤维、羽绒服等材质的,非常容易点燃,因而,艾灸穴位时一定要留意避免 落火,尤其是用艾柱灸时更要当心,防止艾柱滚翻掉下来。用艾灸方法后,可将艾灸贴引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灸贴略大的瓶里,以利于灭掉。
5、注意事项:要注意保暖和降暑:因施灸时要曝露一部分表皮位置,在冬天要防寒保暖,在夏季高温时要防中暑,另外也要留意室温的调整和开排风扇,立即获得空气清新。
6、注意事项:要避免 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善,部分烫伤可能起疮,造成灸疮,一定不必把疮搞破,假如早已溃破感染,要立即应用抗病毒的药。
7、注意事项:要把握艾灸穴位的程序流程:假如灸的穴道多且分散化,应按先背部后胸腔,前头背后四肢的次序开展。
8、注意事项:要由浅入深:第一次应用艾灸疗法 要留意把握好刺激量,先小量、剂量,如用小艾柱,或灸的时间较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之后再增加使用量。不必一开始就大使用量开展。
9、注意事项:留意艾灸穴位的时间:一些病证务必留意艾灸穴位时间,如失眠抑郁症要在睡前艾灸穴位。不必餐前空肚时与在餐后马上艾灸穴位。
10、注意事项:留意艾灸穴位温度的调整:针对皮肤觉得迟缓者或小孩,用无名指和中拇指放置艾灸穴位位置两边,以认知艾灸穴位位置的温度,保证既不至于烫伤皮肤,又能接到好的实际效果。
11、注意事项:避免 晕灸 :晕灸虽不常见,可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昏、头晕眼花、恶心想吐、脸色苍白、发慌、汗出等,乃至产生昏倒。出现晕灸后,要马上停灸,并躺下来静养,再加灸足三里,柔和灸10分钟上下。
1灸法治疗小儿腹泻,既方便又安全。
腹泻是宝宝最容易患的“小儿四病”之一,几乎每个宝宝都发生过腹泻。很多家长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从心底里恨不得能让宝宝立即好起来,于是立即给宝宝服用各种药物。殊不知,宝宝体质纤弱,根本承受不住这些药物的作用,病情不见好转甚至会拖的更久。使宝宝的生长发育收到很大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试试艾灸疗法。
中医认为,小儿腹泻与腹痛并发,病因大多与暑热、湿滞、伤食、虚寒损伤脾胃等致气机失调有关,临床上分为寒症与热症,所以,艾灸也要分别对待。
寒症腹泻,小儿寒泻多是由脾胃虚寒,肾火不足,不能运化水湿,致使水湿停聚而引起起的。主要症状有泻下完谷不化,澄澈清冷,如鸭粪一般,气不甚臭,腹部冷软,小便清白,汗出作呕,面唇蛋白或蛋黄,精神疲倦,舌质淡,苔薄白。可以采取艾灸穴位有大肠腧、中脘、天枢、神阙、足三里。
热症腹泻,小儿热泻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暑湿内扰,或冬春风温,热移大肠。主要症状有肠鸣腹痛,痛泻阵作,卸下如注或夹肠垢粘稠,便色深黄,气秽臭,唇面微红,烦躁啼哭,口渴喜冷,腹部涨满,四肢温或手心热,肛门四周发红,舌质红少津。可以采取艾灸穴位有大肠俞,中脘,天枢,神阙,足三里,上巨虚,曲池和阳陵泉。
如果家长觉得选取多个穴位进行灸治比较麻烦的话,可以采取只灸神阙穴,神阙穴是个神奇的穴位,只灸神阙穴也能达到止泻的效果。可以等孩子睡着以后进行,灸10-15分钟即可,上午下午各一次。
2 小儿百日咳,艾灸辩证治疗更有效
百日咳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主症,夜间严重,咳嗽时面红目赤,弯腰屈体,涕泪交流,咳尾有鸡鸣样的回声,或伴呕吐,颜面浮肿,口、鼻、眼结膜出血等症。多发于冬春两季,以五岁以下儿童发病较多,发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虽然国内目前对百日咳的免疫计划已经广泛展开,但在一些地区仍然流行。
中医通常将百日咳分为初期、痉咳期、恢复期三个阶段。灸法治疗本病时,主要以宣肺止咳、理气化痰为主。
百日咳初期,百日咳在初咳期的症状类似于感冒,宝宝在夜间咳嗽加剧,并伴有发热和流鼻涕的症状。治疗的时候以宣肺化痰止咳为主,主要选用大椎,风门,肺腧,列缺,合谷等穴位。大椎穴可解表清热;风门、肺腧具有疏表肃肺的作用;列缺、合谷多用于解表清热、化痰止咳。
百日咳痉咳期,宝宝的痉挛性咳嗽间歇发作,白天症状较轻,晚上加重,咳嗽时会出现面红憋气,涕泪俱出症状,咳出或呕吐大量痰液后症状才能暂时缓解。此时治疗应以清热化痰,降逆镇咳为主,选用大椎、身柱、尺泽、丰隆等穴位。大椎有通阳泄热的作用,身柱可理气平喘,尺泽止咳止血,丰隆有祛痰的功效。
百日咳恢复期,宝宝咳嗽减少,咳嗽声低无力,痰量减少或者干咳,精神疲倦。此时应以健中扶正,温养肺脾为主。灸治时选用益气健脾的肺腧、脾腧,足三里、太渊、太白等穴。
在施灸时应该注意,小儿皮肤娇嫩,避免过灸,每个穴位20分钟左右,如果出现水疱,注意护理,谨防感染。饮食应以清淡为主。
3艾灸治恶食,让孩子吃饭香身体棒
厌食,古代称为恶食,是指小孩儿在较长时期内,食欲不振,甚至拒绝饮食的病症。厌食与不良的饮食习惯,微量元素缺乏及精神因素有关。主要因内在胃气薄弱,外在乳食失调,如暴饮暴食,偏食挑食;食物品种单调,影响食欲;喜欢零食,讨厌粥饭;大病之后调护不当导致脾胃不和等。
当今孩子厌食现象猛增,小儿厌食较严重者,可出现消瘦疲乏,面色萎黄,毛发无光泽等症状。厌食时间较长的患儿可病发中度以上贫血,营养不良,佝偻病,抗病力下降,甚至影响生长发育,智力低下。
厌食初期厌食患儿的正气尚未受伤,厌食症状较轻,一般只见食欲不振。厌食中期,可能由于积食,或脾胃受损而痰湿滋生,或感染了各类虫病,从而引起了脾胃功能。厌食后期,脾胃已伤,正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身体虚弱且容易出现并发症。
采用艾灸疗法治疗小儿厌食,主要作用是和脾助运,养胃滋阴。可采取穴位有大椎、脾腧、胃腧、肾腧、中脘、神阙、足三里等。每穴10-15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到食物增进为止。
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挑食和偏食,则孩子多半也是厌食者,所以,父母应当为孩子做出榜样。尝试引导孩子吃她不愿意吃的食物。在吃饭时创造好的气氛,使孩子心情愉悦的进餐。耐心讲解各种食品的味道及其营养价值。尽量不使用补药或者补品去弥补孩子营养的不足。
4 小儿惊厥不用慌,艾灸疗法来帮忙。
有的家长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前一秒还是好好的,后一秒就开始两眼凝视,不省人事,紧接着手脚抽动起来,继而面色转青紫,口吐白珠,样子十分吓人。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会不知所措,结果就误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间。事实上,这种状况属于惊厥,俗称惊风或抽风,是孩子常见的一种症状。惊厥可以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类,在使用艾灸疗法治疗时也要区别对待。
急惊风急惊风可见于现代医学中多种疾病,如高热惊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感染性疾患,如乙脑、流脑等。简单型的高热惊厥长期预后良好,对智力、学习、行为均无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脑发育逐步建全,一般不会再发生高热惊厥。此外,上呼吸道感染、菌痢等病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中毒性休克前驱期亦可按急惊风施治。诸如慢性脑炎、结核性脑脊髓膜炎可按慢惊风灸治。
急惊风发病骤急,多出现意识不清、两目直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口唇青紫等症状。艾灸疗法治疗本证时,应采用清热化痰,开窍熄风的方法。
艾条灸可取穴手足阳明、督脉。曲池、大椎、丰隆。随症加穴:①牙关紧闭者,加颊车、下关;②角弓反张加风池、身柱;③痰多者,加丰隆;④口噤者,加合谷。每穴灸10-20分钟。
慢惊风,慢惊风多出现于病中虚和大病之后,以抽风、形瘦、腹泻等为主要症候,多见于三周岁以内的小儿。本证原因多因饮食积滞,或服用寒性药物,使宝宝体内的正气受到损害,致使脾胃损伤,中气匮乏所致。也有由急惊风失治转变为慢惊风的情况。
慢惊风发病缓慢,患儿往往会出现精神委靡,形神疲惫,便糖游甚至完谷不化,四肢冰冷,手足震颤,唇青舌淡的症状。采用艾灸疗法进行治疗时,可以取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灸治本病具有温补脾胃,培元熄风之作用。可取穴百会、关元、水沟、神阙、脾腧、肾腧。随症加穴:①泄泻者,加天枢;②体弱者,加足三里;③四肢不温者,加命门。每穴灸10-15分钟,可隔天灸一次,灸一个月。
补充
1当患儿抽搐之时,切勿强制牵拉,扭伤筋骨,导致瘫痪或强直等后遗症。
2惊风伴高热者应采取多种方法降温。
3昏迷抽搐痰多的患儿,应使其向侧偏卧,并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牙齿之间,促使呼吸通畅,痰涎流出,以免咬伤舌头,或发生窒息。
4抽搐停止后,往往患儿会非常疲乏,嗜睡懒言,应给予足够休息,避免一切噪音,不要呼叫,使正气得到恢复。
5抽搐缓解之后脾胃亦会受到一定损伤。因此,要注意调理小儿脾胃。先予以流食或半流食、富于营养又易消化的食品,然后过渡到正常饮食。但应注意避免给大鱼、大肉等肥甘厚味之品来补。
5止住小儿遗尿,艾灸疗法可轻松搞定
小儿遗尿是指3岁以上儿童,睡眠中小便经常自遗,醒后方知的一种病症,俗称“尿床”。轻者隔数日遗尿1次,重者一夜可遗尿数次。
遗尿的儿童晚上都睡得很沉,叫也叫不醒,即使叫醒了,往往还是迷迷糊糊,尿了床也不知道。由于睡得太沉,以致大脑不能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因而发生遗尿。亲人突发死亡或受伤、父母吵架或离异、母子长期分离、黑夜恐惧受惊等原因均可导致孩子遗尿。孩子脾胃虚弱,功能紊乱,导致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从而引起遗尿。过度疲劳、初换环境,病后体虚等精神及体质因素也可引起遗尿。少数患儿进尿可能是由泌尿生殖系统畸形、隐性脊柱裂、大脑发育不良等器质性疾病引起。
肾阳虚的患儿,进尿量多,每夜1次或数次,兼见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四肢冰冷;脾肺气虚的患儿,多发生于病后或向来体质较弱,遗尿量少而次数多,兼见神疲体倦,面色萎黄。艾灸疗法只适用于功能性遗尿,且以益肾补气固摄为治疗原则。在治疗时多取在肽、足太阳经及足三阴经的穴位。
小儿遗尿如果用艾灸的方法也很好。可以艾灸神阙、关元穴、百会、大椎、三阴交。可以艾条悬灸、温和灸或艾灸盒艾灸,每天一次,每穴腹部视孩子的大小,一般10-20分钟,百会5-10分钟,大椎5-10分钟,三阴交5-10分钟。
用艾灸就是温肾驱寒止遗。用艾灸来激发神经调节经络脏腑气血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起到了与针灸疗法相类似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遗尿病的目的。治疗期间,家长应密切配合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作息时间。让患儿晚餐少喝水,临睡前嘱咐患儿排空小便,夜里定时叫醒患儿排尿。此外还要避免患儿过度疲劳,避免受惊吓刺激。对已患遗尿的小儿,不要羞辱斥责和惩罚,解除患儿精神负担和引起情绪不安的因素。如果是脾胃虚弱引起的,就要从健脾胃做起。多吃一些养胃健脾的食物,让孩子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
6艾灸健脾消食除疳积,让孩子健康成长
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症。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症。疽证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证,如果不及时治疗,甚至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指积,多由营养不良而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营养不良”。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的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所以现在的疳积多有营养失衡造成。
为什么小儿时期容易生疳积呢?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因此,产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就像填鸭一样喂哺饮食上不能自节的婴幼儿。俗话说,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绝不是吃的多就能长的越好。殊不知,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的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生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症。
家长们都知道喂孩子吃药是一件麻烦的事,如果用药不当也会给孩子健康造成影响。艾灸疗法是一种自然疗法,可以健脾消食除积,不但可以免去孩子吃药的痛苦,同时也避免了药物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可以将艾条点燃后,在脾腧、足三里、中脘、天枢、四缝这几个穴位处温和灸,如果孩子腹部胀痛,加公孙;小儿虫积者,加百虫窝。脾腧、中脘、足三里这三个穴位可以健脾养胃,消化积食,天枢具有行气导滞的作用,四缝穴可以健脾消痞,公孙穴能健脾行气,百虫窝可消虫除积。每天施灸2次,每次每穴15分钟左右。
此外,父母平时可以给孩子进行按摩和捏脊,来强健孩子的脾胃。足三里是全身性强壮穴。父母每天给孩子按摩足三里穴10~15分钟,可使孩子的消化系统功能旺盛,消化吸收率增加,使面黄肌瘦状况得到好转。中院属于任脉穴,经常按摩能行气活血,清热化滞,健脾和胃,对于孩子食积、疳积、腹痛胀满等症状有较好的作用。父母也可以站在孩子的右侧,让孩子俯卧,用双手握起脊柱两旁的皮肤,从尾骶部逐渐向上移动,直捏到颈部,反复十多回,每天2次,这有健脾助消化的作用,可以改善孩子的食欲,减少感冒,增强体质。
7小儿疝气是大事,可用按摩加艾灸治疗
疝气是指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人另一部位。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在大腿根或者肚脐鼓出来一个包,躺着或者用手揉揉可以回去,一般发生在咳嗽、喷嚏、排便等腹压增高的时候,发育不良的婴幼儿和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多见。
小儿疝气,包括腹股沟疝和脐疝两类。小儿在胚胎时期,腹股沟处的“腹膜鞘状突”可以帮助睾丸降入阴囊或子宫圆韧带的固定,有些小孩出生后,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完全,婴幼儿啼哭、咳嗽、便秘等原因使腹压过大,导致腹腔内的小肠、卵巢、输卵管等进入此鞘状突而形成腹股沟疝,小儿脐疝的形成多因脐带脱落后,脐部闭锁薄弱,加之腹压过大而成。中医认为小儿疝气是气血下陷或寒凝肝脉所致。
很多家长对孩子“疝气”并不放在心上,认为“疝气”进进出出,对身体没什么影响。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疝气”可以自行进出,但是偶尔也会发生嵌顿、上不去的情况,这就麻烦了,如果不能及时恢复,会影响消化系统,造成吸收功能差、体质下降等症状;由于腹股沟部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疝气的挤压可能会影响小儿的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疝囊内的肠管或大网膜容易因受到挤压或碰撞而肿胀发炎,时间一长会造成疝内肠段的缺血性坏死,甚至肠穿孔而危及生命。
由此可见,小儿疝气可不是小问题。艾灸疗法具有益气升陷、疏肝理气的作用,是治疗小儿疝气的理想选择,可避免小儿手术的风险和痛苦。
可以选取穴位归来、三阴交、太冲、大墩这四个穴位,小儿疝气且中气不足者,加气海穴。还可以取小儿患部对侧的三阴交和患侧的归来穴。
此外,家长也可以在平时按揉宝宝的气冲穴和大墩穴来治疗小儿疝气。大敦穴是治疗疝气的持效穴,配合太冲、气海、地机这三个穴位一起按摩,疗效更好。气冲穴的气强有力,循胃经通道运行较远,就如长街一样,此穴位外传之气也聚实饱满,长期按压此穴,对小儿腹痛、疝气等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8治疗小儿鹅口疮,艾灸疗法是良方
口疮谁都会得,但孩子的口疮和大人的不太一样。对于小孩子来说,口疮是婴儿时期常见的口腔疾患,以口颊、舌边、上腭腮、齿龈等处发生溃疡为特征。如果发于嘴唇两侧称为鹅口疮,它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的炎性病变,多发生于新生儿,尤其以早产儿和体弱多病的婴儿多见。
白色念珠菌多寄生在健康人皮肤上、肠道和阴道,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婴幼儿感染白色念珠菌多由于患儿母亲乳头不洁或在喂奶时通过手指传播所致,也可能是婴儿在出生时经产道感染所致。腹泻、使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也可感染白色念珠菌。
鹅口疮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与口疮基本相同,其病变特点是在口腔黏膜处出现白屑或雪白色凸起,迅速蔓延至牙龈、口唇甚至咽、喉、食道、鼻道等处,白屑周围有红晕甚至出血,严重者可导致吮乳困难和呼吸不利。营养不良及口腔不洁是其最主要的诱发因素。中医则认为本病是先天胎毒蓄积心脾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口里所起白屑,乃至舌上成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祖国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若脾经郁热,则循经上行,熏于口舌而形成鹅口疮。
鹅口疮的症状有虚实之分。属于实证者,大多数是由于外感风热或胎中有热,以致心脾积热上攻到口腔,引起口疮的发生。得病的孩子嘴唇、脸颊、上颗黏膜、齿龈、舌面等处有溃疡,溃疡周围鲜红、肿痛、口臭、流口水,还可能伴有发热、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指纹深紫等。属于虚证者,一般是由于孩子先天发育不良,身体虚弱,或久患热病,或久泻不止,身体内部阴液亏耗,以致阴液不能制约火气,虚火上升,而引起口疮。这时得病的孩子嘴唇、脸颊、上颗黏膜、齿龈、舌面等处有溃疡,溃疡面较小,溃疡周围淡红或淡白,疼痛一般较轻,多会伴有口干口渴的症状,舌质淡红,苔少等症状。
用艾灸疗法治疗小儿鹅口疮时,可采用清心健脾的治疗方法。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清泄心脾之火,合谷穴具有疏调阳明经气,祛风散邪的作用,地仓可用于调节局部经气,三阴交则是足三阴之会,可以滋阴清热。如果患儿有发热的症状,则在以上4穴的基础上加曲池,以清泄阳明之热。将艾条点燃后,在距离患儿皮肤2~3厘米处施温和灸,每次每个穴位灸5~10分钟。如果孩子口疮暂时好了,家长也要坚持使用艾灸疗法一段时间巩固疗效。
此外,如果孩子经常长口疮,不要给孩子吃过热、过硬及刺激性的食物。注意保持孩子口腔清洁,饭后要漱口,防止口腔黏膜破损。餐具应该经常煮沸消毒,避免感染。注意调节孩子的饮食营养。还在哺乳的妈妈平时不宜食过于辛辣刺激食物,以免通过乳汁把热邪传给孩子。
“昨天又和你爸吵架了。”妈妈在电话里无奈的说起。
原来老爸批评老妈,嘴里说没时间艾灸却天天出去和邻居们聊天,到晚上十点多才回来泡脚。
老妈就说老爸不分青红皂白,因为昨晚八点多她艾灸结束才出去邻居那乘凉的,况且得等两个小时以后才能碰水,所以才晚了泡脚,泡完休息下睡觉正好。
看来这次老爸还真是冤枉老妈了,难得老妈开始艾灸了,却意外受到打击。
如今老爸是无为灸的粉丝,因为他这半年来,用艾灸解决了很多问题,他尝到了甜头就想把好东西让老妈也用起来
可没想到老妈却总是嫌麻烦,怕打瞌睡被烫到,又极其怕热。最近有点咳嗽,还是不肯去艾灸,让老爸特别苦恼。
这段时间,我劝说老妈得 趁着三伏天调理身体 ,如果实在不想艾灸,可以先从泡脚做起。
我的理由很充分:
1去年买的泡脚木桶就没用过几次,搁置在一边,不用就 浪费钱 了;
2我给她寄的 艾叶饼也孤零零的放在柜子里没用过 ,三伏天也适合泡脚,充分顺应天时;
3 每天吹空调,身体有寒气 ,泡脚可以成为近期习惯,入睡前最佳。
经过之前厚朴同学笨哥的指导,我也开始给老妈具体的泡脚步骤了:
1准备一个大号不锈钢烧水壶,早上把 艾叶饼放进去,放冷水浸泡 ;
2 晚饭后1小时把浸泡后的艾叶水连同艾叶一起烧开 ;
3晾得 温烫后泡脚,泡的同时若感觉水凉了要及时加热水 ,最好保持恒温状态;
4泡脚盆的选择,须水能 淹过脚踝最佳 ;
5泡脚以背,肩发热,额头 微微出汗即可,切勿出大汗 。
老妈听我这么一说,慢慢开始。我隔几天去查岗,还顺带表扬她,也强调注意事项,本来一切进展顺利,没想到出来这么一幕,得想几招才行。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非药物疗法那么多,不是非得选择艾灸或者泡脚,只要坚持先做一样,收获也是巨大的。
李辛老师在书中开过一张处方,其中第三条就建议:
我们知道, 艾灸在一天中最好选择上午的时候进行,而泡脚比较适合睡前 。
如果大热天必须开空调的话,最好提前泡脚,睡觉时也盖好双脚,避免寒气进入。
如果时间上实在没办法两者都安排上,那挑一个最适合当下的方法即可。
之前看罗大伦的书,还提到如果正在吃中药的患者,可以用剩下的药渣煮水泡脚,这样的好处是:
无为灸常常推荐给老人家可长期扫灸足三里。可实际上经过医生诊治后会有更合适的调理方案。
这次老爸老妈直接的冲突,看似像艾灸和泡脚无法及时进行的冲突,实际上是相互之间对两种方式的偏好。
在某个阶段,如果这个方式最终不是最佳方案,那就根据情况调整,或刮痧、或按摩等配合使用。
最后,俗话说: “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
但愿老妈可以坚持正确泡脚,改善体质,这样选择她最适合的方式,希望我的建议也能让她的泡脚和老爸喜欢的无为灸法“和平相处”吧。
中医的非药物疗法多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养生不能强迫,还是得自己有改变的意识,才能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