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贵溪强奸案:案发时监护人在哪,警方公布了哪些信息?

追问贵溪强奸案:案发时监护人在哪,警方公布了哪些信息?,第1张

江西省贵溪市天禄镇发生了一起强奸案,案件发生之后有传言说受害者是未成年女童,父母都不在身边而是在方舱隔离。贵溪市警方发布警情通报,称警方已经快速把犯罪嫌疑人刘某某抓获,受害人父母在方舱隔离纯属谣言,警方已经查明受害者父母从没进过方舱。警方呼吁大家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孩子受到伤害的时候她的父母在哪里?网友们非常关注,如果要是监护人在身边是不是可以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随着网友们的关注也出现了很多真假难辨的谣言,警方用最权威的姿态出来辟谣。警方要求人们不要造谣更不要传谣,避免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但人们的关注定还是非常高的,舆论点不是为了凑热闹,也不是为了挖掘隐私,更多的是要从不幸中吸取教训,如何更完善的保护好未成年不受伤害。

其实网友们所关心的还是受害者的监护人,未成年是否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以往案件中,很多未成年遭受伤害,几乎都是未成年无人监护的时段。或许监护人出去打工了,或许是各种原因离开了,并不是说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有的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不得不离开家去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这是监护人的责任,却也是外力所致。

如果监护人因故必须要跟未成年子女暂时分开的话,有关部门应该落实好具体责任人,要保障每一个未成年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时时刻刻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安全。江西省贵溪市的这起案件,案发过程中受害者的监护人究竟在什么地方,是否缺少监护人的监护,这些情况还要警方进一步的调查和披露,也希望当地政府能够一查到底,明确责任,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未成年的人身安全。

不是。贵溪市是江西省鹰潭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而鹰潭市原来是贵溪的一个镇,因为鹰夏铁路的修建,战略位置出现了重大变化,在1983年越级升格为省辖市,代管贵溪市,但是贵溪市和鹰潭市间还是有着较大差距的,首先在经济和方言方面还是有着较明显的差距,这也就导致很多贵溪人并不认可自己是鹰潭人。

更好的将本地环境进行消杀。根据查询江西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的消息显示:截止到2022年9月7日,江西省采取异地集中,将贵溪人拉到永丰隔离,是为了更好的将本地环境进行消杀。疫情期间,请大家出行,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贵溪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归鹰潭市管辖。它有着上千年的 历史 ,县域面积为2480平方公里,人口破60万,在 历史 上名人也是很多的,这里就仅列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吧!

张留孙

元朝时期人氏。他是元代龙虎宗支派玄教创始人,是张宗演弟子,当时的道教领袖。他经历成宗、武宗、仁宗、英宗四朝,备受宠遇,被加封为玄教大宗师。

刘祥兴

清朝时期光绪年间人氏。曾多年传教,组成斋教,教徒已有三千余人,其致力于反抗洋人,曾缔造了震惊中外的古田华山教案。

黄维

民国时期,国军著名高级将领。他是黄埔一期学生,是方志敏、陈庚等人的同学,曾参加过过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等,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功勋。

彭程万

清末民初时期人物。他曾担任民国时期江西都督,江西民政长等官职。他参加过北伐和抗日战争,功勋卓越,晚年于故乡养老。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江西省人大特邀代表。

除了这几个典型代表人物外,贵溪还有众多革命烈士,贵溪曾有5540名志士为中国革命献出了生命。朱德、方志敏等中共高级***都在此留下过战斗足迹。

贵溪,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具活力三角区的黄金接点,拥有着四省通衢的美称。贵溪不仅环境优美,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 历史 悠久,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 历史 。在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贵溪曾涌现出了许多的 历史 名人出来。

夏言(1482年-1548年),字公谨,贵溪(今江西省贵溪市)人。他是明朝中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曾历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上柱国等官位。夏言在担任期间,豪迈强直,纵横辩博,敢于直言劝谏,因而深受当时皇帝的信任。但有一次,夏言支持收复河套地区,严嵩趁机诬陷,最终被皇帝下令处死,终年六十七岁,可怜一代名臣就这么没了。等到明穆宗的时候才恢复他的官,被追谥为文愍。夏言不仅是位有名的政治家,而且其文学也十分出彩,他所作的《桂洲集》及《南宫奏稿》等作品流传于世。

徐贞明(约1530年—1590年),字孺东,江西贵溪人。徐贞明在隆庆五年(1571年)考中了进士,从而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徐贞明曾历任了浙江山阴知县,工科给事中等职。在任职期间,徐贞明勤勤恳恳,注重农田水利建设,但并未受重视,反而被贬了官。可他并未放弃,依旧注重兴修水利,并且完成了著作《潞水客谈》。万历十三年(1585年),他重新任命为尚宝司少卿,负责兴修水利。但在兴修水利时触动了豪强贵族的利益,经过他们的阻挠,工程不得不停止,最终徐贞明抱着遗憾病逝在家中,终年六十岁。徐贞明是明代万历年间倡导海河水利的代表人物,作品《潞水客谈》也被清人评为:”终明代良策,无以逾此“。

黄维(1904年—1989年),字悟我,江西贵溪人。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毕业生,是中华民国的陆军中将,抗日战争名将。他曾参加了淞沪战争、武汉保卫战、缅甸反攻等战役,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在解放争中,黄维被俘,直至1975年才被赦。被特赦以后,黄维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专门研究军史。1989年,黄维病逝于北京,终年85年。

江西贵溪 历史 上名人辈出,为了表示对江西老表的敬重,我抽空略写几个代表人物作答,首推抗日名将黄维,第二位少将刘亨云,3位是夏言,(内阁首辅)丞相,4位是邵元节,总领天下道教,5位是徐九思,明臣,一生官职不算高,但刚正廉洁,爱民如子。6位是明朝水利学家徐贞明。7位是元代画家方从义等等,还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介绍了,请诸君谅解为予,谢谢!

江西贵溪地处龙虎山、圭峰、三清山、武夷山、五府山等“五山环绕地”,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区龙虎山、中国道教圣地“嗣汉天师府”、象山森林公园等名胜古迹, 历史 名人也层出不穷。

一、吴武陵(784一835)

唐朝时期人物,与柳宗元交好,著作有书一卷 《新唐书志》 ,诗一卷 《全唐诗》 ,流传后世。《柳宗元集》中,涉及 吴武陵 的诗文就有《贞符并序》、《复吴子松说》、《同吴武陵送杜留后诗序》、《同吴武陵赠李睦州诗序》、《小石潭记》、《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初秋夜坐赠吴武陵》、《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等八篇。

二、陆九渊,(1139—1193)

陆九渊为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明朝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成为 “陆王学派” ,对后世影响极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因为在 “象山书院” 授课,后人又称他为陆象山。

三、张留孙(1248 1321)

又名张宗师,幼时学道江西龙虎山上清宫,为龙虎山上清宫道士,是张宗演弟子。元朝道教领袖之一。忽必烈时期全真教和佛教争斗辩论,因偏袒佛教,道教受挫。张留孙积极活动,道教在元朝时期重新获得重视。他出自正一道,地位提高后,自立门户,称为 玄教 ,得到元朝统治者的承认。是北京东岳庙的开山始祖,里面有张留孙的塑像。

四、夏言(1482-1548)

明朝中期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嘉靖皇帝时期,为内阁首辅,被严嵩构陷致死。著作有:《桂洲集》及《南宫奏稿》传世。

五、邵元节(1459—1539)

龙虎山上清宫达观院道士。因拒绝宁王(反叛被抓)招募而成名于当时,嘉靖三年(1524)征入京,以“立教主静”之说得到明世宗认可。在嘉靖身边15年,直到去世。

六、徐贞明(1530—1590)

万历十三年(1585年),徐贞明被任为尚宝司少卿,受命兴修水利。遍历诸河,穷流溯源,准备推广垦田。因触动豪强权贵利益,受到阻挠及言官弹劾,工程被迫停止。著作有《潞水客谈》,徐贞明在治水问题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理论: “治水先治源” 。是治本原则,至今仍有着重要的价值。

七、徐九思(1495--1580年)

为明朝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五世臣。一生官职不高,但刚正廉洁,爱民如子。他的爱民三字经说: “勤则不隳,俭则不费,忍则不争”。 流传比较广。

八、桂永清(1900-1954)

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东征、第二次东征、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历任师长、军长、 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 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总长 ,国民革命军海军一级上将,1954年病逝于台湾。

抗日战争初期担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总队长,参与松湖战役和南京保卫战,在南京教导总队奉令据守紫金山、天堡城、光华门等处,给日军以重创。

九、黄维(1904-1989)

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缅甸反攻等,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功勋。曾任十二兵团司令长官,俗称“黄维兵团”,是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被俘。1975年特赦,全国政协委员,致力于军史研究。

十、刘亨云(1913-1992)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29年参加红军,曾在红21师当过连长,粟裕任红七军团参谋长时,他做粟裕的参谋。历任浙东游击纵队参谋长,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三旅副旅长兼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三师师长。建国后,任华东军区海军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浙江军区副司令员,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

江西贵溪龙虎山是道教发源地之一,是道教第十五洞天三十二福地。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的地方,又是中国道教正一派的祖庭和张天师曾经掌管天下道教事务的办公衙门。

历代张天师都是由张道陵的子孙担任,而张道陵是西汉张良的的八世孙。天师都是张良的后人。也除了很多著名的道教人物。

介绍几位江西贵溪籍名人,他们是:

黄维(1904年-1989年),江西贵溪人,国民党高级将领,曾任十二兵团司令长官,又称“黄维兵团”,他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在抗战中率部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缅甸反攻等战役,为抗日战争胜利立下了战功。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中被我军俘虏。经过战犯改造,1975年,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赦。后来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任文史专员,曾当选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桂永清(1900年-1954年),江西省贵溪县鹰潭镇(今鹰潭市)人,国民党海军总司令、一级上将。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是蒋介石十三太保之一。历任国民党师长、军长、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总长等职务。

刘亨云(1913年一1992年4月)。江西省贵溪县人,解放军少将。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南征北战,战功卓著。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海军后勤副司令员、东北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浙江军区副司令员、浙江省军区顾问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贵溪还有其他名人,欢迎大家补充。

给人民带来福址就是名人。

确切的说他们应该是上饶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鹰潭设市,而这时的他们早已离世。

桐城民俗十大怪(1):正月初一玩虐待——吃两顿

大年初一是个喜庆的日子,大家都想痛痛快快地玩一天。可是,正因为是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大家都想图个吉利,不想在这一天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于是,就有了很多的禁忌。比如,不扫地、不倒垃圾,不泼水,以免把财气扫掉、倒掉;不与人争吵、不打骂小孩、不看病吃药、不借东西、不跌倒、不说丧气的话,表示这一年会过得和和气气;不杀生、不动刀剪、不做针钱活,以免血光之灾;忌午睡,男人午睡田畦崩塌,女子午睡厨房生灾变。

这些都还算通情达理的规矩,和别的地方差不了多少,虽然带来诸多不便,也还能做得到。比较特别的是,桐城民俗在这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饭吃得特别的迟,晚饭吃得特别的早,中饭就免除了。

早饭吃得迟一点是可以的,因为前一天晚上守岁,大家多少都在熬夜,睡个懒觉是正常情况。问题是晚饭,吃得太早,不多时肚子就饿了。而且,下午四点多钟的时候,大家玩得正快活,突然又要吃饭,吃得下吃不下且不说,生活节奏完全给打乱了。尤其是小孩子,这顿晚饭一般是不吃的。大人们也不强求,反正过年的时候零食多少有一点。所以,吃两顿就吃两顿吧,也不是多大的问题。

最要命的是,吃完这顿特别早的晚饭,天还没有黑下来,就得早早地睡觉。小孩子最讨厌的就是这个,你说,明天又不要上学,大过年的玩得这么起劲,搞么事非要强迫人家睡觉呢?

原来,这与上面提到的图吉利有关。因为,农民一年到头累死累活的,最大的幸福恐怕就是美美地睡一觉了。今天不是大年初一嘛,为了图个吉利,为了表示这一年会作威作福的,一定要早早地睡个大头觉。岂不知,这种寓意上的幸福,却给实际生活带来了不幸福。不过,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寓意是压倒一切的,不能给你睡觉你不睡呀!

那么,吃两顿的规矩与早睡的规矩,是个什么关系呢?我估计,最先有早睡的规矩,因为早睡用不着吃三顿,而且过年的时候大家胃口都不好,然后就有了吃两顿的规矩。但是,由于吃饭在前,睡觉在后,让人们误以为早睡是因为避饿。只是,你也不想一想,这大过年的,大家故意挨饿搞么事,这不是有病嘛!

桐城民俗十大怪(2):三月初三吃野菜——蒿子粑

三月初三这一天,桐城乡人多食用香蒿和米粉做成的蒿子粑,驱邪粑鬼。这个民俗非常非常的特别,不仅别的地方没有,甚至连安庆其它县市也没有听说。

三月三倒是个传统节日,只是各地的说法各不相同。一说,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后人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云集陵区朝拜人祖;又说,三月三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这样描述:“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飏”。在少数民族中,三月三也较为盛行: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称谈爱日;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侗族多于此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故又称歌仙节。在道教中,三月三日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

以上这些说法,与桐城人吃蒿子粑似乎一点关系都没有。要搞清楚蒿子粑问题,必须紧紧抓住“上巳节”这个核心。上巳,就是三月上旬的巳日,岁在初春,具体日期并不固定。阳春三月是山花烂漫、春潮涌动之时,同时却也是春虫蠢动、百病入侵之时。所以,上巳节又称为鬼节。《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因为洗洁的行为过于单调,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游春踏青的活动内容。至曹魏时,为了操作方便,上巳节的日期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后代沿袭至今。

用什么来宴宾呢?一方面,应当是延年益寿、强身固体的健康食品;另一方面,应当是因地制宜、各取所需的时令食品。所以,在汉人当中,三月三总要吃点什么,吃的东西多少与驱病有关,但具体的食品各不相同。比如,南方有的地方磨米面做“打鬼粑” “缠脚面”食用;台湾、福建地区“采鼠麹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台湾府志》);在我们桐城,发明了蒿子粑。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三月三是上巳节,这一天要吃点能驱病的时令食品,于是桐城人吃起了蒿子粑。问题是,蒿子这种植物到处都是,为什么别的地方的人不做蒿子粑?这的确是个待解的问题。

做蒿子粑是有讲究的。米粉可以是籼米,也可以掺一点大米。蒿子不能放得太少,否则就不成蒿子粑了。但是,蒿子的植物纤维比较粗,一定要摘其嫩头,而且不能放得太多。为了口味好一点,一定要多放一些腊肉,素的、肥的都要有。蒿子粑是吃油大王,不能舍不得油。而且,蒿子粑有一个特点,新鲜做出来的反而不好吃,放几天后用油焊着吃味道更佳。

每到一年三月三,桐人齐吃蒿子粑。野味!

桐城民俗十大怪(3):一生三次素穿戴——毛身衣

桐城风俗,在出生、结婚、死亡的时候,要穿生布褂子和裤子,衣边不用针线缝,俗称毛身衣。

生布,就是没有下水的棉布,桐城人称作老布。旧时,因为生活苦,几乎家家户户都纺棉纱。纺车和其它地方差不多,是手工摇动的座式木轮车。纺棉纱是个细活,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很难。一根根细纱完全靠手指的内力从手中捻出来,否则不是过粗就是捻断。摇纺车的速度也很讲究,不急不遽,需纺纱者自己操作,别人不可替代。

棉纱纺好后就可以织布,这不是每家都能做的事,往往一个大村庄只有个把巧妇能为。实际上,织布是个体力活,需要脚踏,需要手拉,不知道为什么过去这是个女人做的活。通常的习惯,大家自己将棉纱纺好后,送到织户家织布,需要给人家几个辛苦钱。也有自己不纺纱的,直接去买布;也有光纺纱卖给织户,不要棉布的。不管怎样,都不会给现钱,到年底的时候,有钱给钱,没钱给一点粮食也是可以的。

一生三次穿毛身衣,这是值得后人倍加欣赏的伟大发明。出生、结婚、死亡,这是人生的三大转折,每一次转折都意识着全新生活的开始。用什么寓意全新的生活?白色、原始、朴素也!你看这毛身衣,用纯天然的棉纱制成,不曾下水,不缝衣边,是何等的原始呀!初生婴儿穿上毛身衣,意味着酸甜苦辣人生的肇始;待婚青年穿上毛身衣,好去迎接婚姻生活的大考;乘鹤西游的老人穿上毛身衣,不啻是个等待轮回的处子。

这朴素无比的毛身衣,似乎是文都桐城人的专利,其它地方有此俗者极少。周边安庆其它的县市,可能也有的,但多半是跟桐城人学的。如果非要穷究其来源,最好到江西、两湖一带去找,桐城人差不多都是从那个地方来的。假如真的找到了,建议桐城人都到那里去弄一件毛身衣穿穿,算是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根。

桐城民俗十大怪(4):三十六岁换裤带——送36岁

桐城有“送三十六”的民俗。无论男女,虚35岁时,亲朋好友馈赠白鸡一只,新裤带一根,白衬衫一件。大年三十晚上,男择岳家、女择娘家送来的白鸡炖食。如果讲究一点,白鸡需独食,将鸡毛埋于三叉路口。

《桐城县志》曰,此俗存于桐城西乡;又有相关资料说,此俗并不古老,大概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些说法是相当可疑的,实际上,“送三十六”的民俗很普遍,桐城几乎所有地方都有这个风俗,南方很多省份好像也有,特别是江西和两湖一带。

旧说,36是个很不吉利的数字,36岁是人生难过的一大关口。传统迷信认为,逢九不利,不管是明九还是暗九。明九就是数字中直接带九,比如19、29、39;暗九是九的倍数,比如18、27、45。36是暗九,当然不吉利。可是,为什么36岁特别不吉利呢?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1)36岁是人的本寿,古人认为36岁一个轮回,只有活够36岁才够本;(2)从生活经验可以判断,人到36岁各方面的身体机能都开始下降,一年不如一年,一天不如一天;(3)旧时人的寿命短,一般只能活到五九、六九,作为一个转折的关口,18岁、27岁明显太早,45岁或54岁则有点迟,它们不是人生的转折,差不多是人死的转折了。所以,选择36岁作为人生关口最合适。(4)道家有“四九天劫”的说法,虽然说的是490年,但毕竟是四九呀,很容易让人想起36。

既然36岁不吉利,就要想法子辟邪。不过,迷信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实质上是因需要而异。因之,各地“送三十六”的办法各不相同。在湖北宜昌,要拜神唱大戏;在湖南,要招呼亲朋好友做大寿;在江西,要送裤子。

桐城特别的地方在于两方面:其一,其它地方辟邪的日子一般都选择在36虚岁的生日,而桐城选择在35虚岁那年的大年三十;其二,其它地方也就是找个借口吃一顿,并不在乎吃什么,而桐城却偏要吃白鸡、换新裤带,大年初一还要躲起来不见人。

那么,桐城人为什么认为吃白鸡、换新裤带能辟邪呢?目前还没有正解。大概,白色是正色,又比较反光,能够把鬼蜮照晃眼而无法加害于身;吃白鸡而不是吃白猪,大概是因为鸡肉比猪肉贵;将鸡毛埋于三叉路口,是为了让鬼蜮到三叉路口后被白鸡毛晃得走错方向;换新裤带,是怕旧裤带年久失修扎不紧,让鬼蜮从衣缝中钻了进去。这叫层层设防,万无一失。呵呵,迷信嘛,有多少说得清楚的!

桐城民俗十大怪(5):胎盘瓦罐树下埋——胞衣

桐儿出生后,将胎儿胞衣装入瓦罐中,埋在村旁最高大的树下,寓意“树高千尺,人高万丈”。

胞衣是个非常非常特别的东西,怠慢不得。在那里,有着我们对混沌世界的些许记忆,有着我们一奶同胞的些许余温。伴随着人生的第一声啼哭,我们从胞衣中脱胎而出,代表着与母体分离的正式仪式,更代表着漫长人生的独立宣言。因之,大家都要将胞衣罐放在一个特别的地方,永久地保存起来。

有人将胞衣罐放到村边大河的中心,流水潺潺,生命不息;有人将胞衣罐埋在自家的院子里,无论你走到何方,都没有离开自己的亲人;有人将胞衣罐深埋在屋后的竹林中,竹笋根根,仿佛祖宗;有人将胞衣罐挂在高树上,让小鸟充当天际的使者送出自己的第一份馈赠。

但无论在什么地方,有资格安置胞衣罐的一定是个男人,一个将小生命带来人世的男人。小小的胞衣罐,系着每一个父亲的责任,刻着生命代代相扣的传承。伴随着胞衣罐的脱手而出,这个男人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家的方向走去。小时候,一个男人将我们的胞衣罐以自己的方式好生安置;不多年,我们也要将一个自己制造的胞衣罐安置在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地方。胞衣本出自女人,男人只是将它们连接了一下,使它们成为一串。

文都人格外聪明些,将胞衣罐埋在村旁最高大的树下,称埋藏胞衣罐的乡里为“原籍”。没有比这更伟大的发明了!那些远离故乡的游子,撮一把树下的泥土,一定能够闻到童年的气息;将这把故乡的泥土供在香案上,仿佛是在供自己的祖宗。桐城人的这一伟大发明,超越时间隧道,让我们随时可见自己的亲人。

只是,心在痛,因为胞衣罐在我们这一代算是断了根。自从小生命从一个叫医院的地方产生,胞衣就不见了踪影。不知道是流进了下水道,还是被熬成盘中羹,抑或成了某贵人的滋补养颜品。没有机会将自己制造的胞衣罐安置,仿佛根本就不是男人。

城民俗十大怪(6):椒椒叔叔一起来--嗷叔叔

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泛指比自己父亲年纪小的父辈。但是,全国各地对叔叔的称呼不尽相同,广东人叫“阿叔”,天津人叫“掰掰”,东北人叫“老叔”,江淮一带叫“×爷”或“×爸”,吴越一带则叫“戽喂”。这其中,最特别的是安徽桐城人,把叔叔称作“椒椒”。

为什么这样称呼呢?且听一段饶有兴趣的传说:清朝名臣张英一日拟写奏章,误将“叔”写为“椒”。康熙帝展阅,好奇心大发,遂询何故。张英为了自尊,谎称道:敝乡有一俗,称“叔”为“椒”。岂料康熙生疑,要派人前去探个虚实。张英闻讯惊恐万状,欺君之罪如何了得便暗派侍从快马驰往老家桐城,让县令三日内遍喻县民,改“叔”为“椒”。待皇帝钦差抵桐遍询民众,结果众口一词。自此,“叔叔”的别称“椒椒”便在桐城流传至今。

这个故事编得不赖,可故事毕竟只是故事,不能当作正史看待。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不难发现,这个故事有很多的漏洞:把“叔”写成“椒”的可能性并不大,古代文人惜纸,下笔前都很认真;奏章写好后要仔细检查,重要的还要备份,弄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皇帝知道后,老实承认也没什么,撒谎可真是掉脑袋的欺君之罪;“叔”有好几种意思,奏章中的“叔”不一定正好是“叔叔”的意思;这个故事有好几个版本,有的将主人公说成是张英的儿子张延玉;如果真是写错了,用家乡话来推托照样没有面子;这么个小事,就算皇帝真的知道是在撒谎,也断然不会派人暗访;民间的习惯称呼是很难改变的,就算当时应急改变,日后也绝对不会叫成习惯。

为了考证桐城“椒椒”的来源,需要注意下面两条 “硬证据”:其一,并不是桐城所有地方的人都这样称呼,个别地方有其它的叫法。在桐城,大多数人叫椒椒,但也有地方叫叔叔的;其二,全国并不是只有桐城一个地方这样称呼,江西贵溪和永修两地也是这样叫的。难道这两个地方的人都是从桐城迁过去的?事实上,桐城人大多反而是从江西迁移过来的。

这无意中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大多数桐城人是从江西瓦屑坝移民过来的,而瓦屑坝明显只是一个移民中转站,那些将叔叔称作“椒椒”的桐城人,是不是来自江西贵溪和永修呢?不管怎么说,这里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由于提供的相关信息太少,遍查方言资料,也无法得出“椒椒”的确切来源。在这里,姑且提供一个大胆的猜测:叔通菽,菽是一种豆类植物,以豆类喻指小,所以叔叔指比父亲小的人;椒是一种香料植物,指的是“花椒”不是辣椒(明末才从美洲传入),椒的果实比菽还小,同样可以用来喻指小,进而指代比父亲小的人。

桐城民俗十大怪(7):酸甜苦辣搁一块——胡椒汤

从正月初一开始,桐城人给各种生灵过生日: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粟。其实也就是说说,并没有见过什么人真的给这些生物作寿。初二的狗不会多啃一快骨头,初三的猪也不会多吃一口米糠,至于马和羊,桐城基本上见不着,而豆谷之类,春节的时候正在冬眠呢。只有初七的人生日,一定是要好好过的。桐城的风俗,正月初七的晚餐,每个人都要吃酸辣汤,又叫胡椒汤,表示人生会遇到各种酸、甜、苦、辣之事。

可能是桐城不怎么产胡椒,也可能南方人不怎么爱吃胡椒,反正,这个酸辣汤很多人是不放胡椒的,但并不妨碍叫它胡椒汤。抛开寓意不说,单从口感上来讲,胡椒汤味道还是相当不错的,比北方人做的什么辣糊汤要好很多。胡椒汤的主料是豆腐、淀粉、山粉,再放些腊肉、冬菇、冬笋、熟鸡肉、肉丝、鸡蛋、香油、鸡血、辣椒,味道算是盖了帽了。一看这些原料大家都清楚,酸辣汤其实既不酸也不辣,加上平时又很少能吃到,所以大家都逮到吃好几蓝边碗。

酸辣汤并不特别,四川、上海、北京、广州,几乎每个有人的地方都有。北方的偏酸一些,南方的偏甜一些,四川的偏辣一些。桐城酸辣汤的特色不在于口味,而在于文都人将这一锅浊汤赋予了特别的文化含义,让人回味无穷。记得有一首歌就叫《酸辣汤》,里面说“酸酸辣辣的感觉,味道十分好喝特别,让地球慢慢变火球,燃烧到温度最高点”。我不知道歌词是谁写的,但肯定不是桐城人写的。

那么,为什么人的生日安排在正月初七呢?民间传说,女娲造物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七俗称“人日”,又叫“人胜日”、“人庆”等。怎么庆祝呢?各地的方式不一样:(1)戴人胜: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或贴于屏风等处。(2)赠花胜:人们制作各种花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3)吃七宝羹: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称为“七宝羹”;(4)出游、登高: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相比较而言,还是桐城人吃胡椒汤的发明最出彩,既一饱口福,还有文化上通俗易懂的讲究,可谓一举两得。

桐城民俗十大怪(8):新娘原来是妖怪--砸新人

桐城有“砸新人”的习俗,寓意“越砸越发”。只要见到有迎亲的队伍从村庄边经过,都有好事者呐喊“砸新娘”,并随手抓起几把沙土或瓦碴子砸过去,以此要挟迎亲队伍的头人(一般是媒人)发喜烟喜糖。大人们砸新娘一般都是象征性的,而小孩子却不管那么多,乱砸一气,有时甚至会把新娘砸得花容失色。不过,新娘多少有所准备,事先带上一条方巾,不等沙土砸过来就将方巾把头遮起来。记得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为了防止被砸,新娘子前面举一个毛主席的石膏像,这样谁也不敢砸了,谁都怕把毛主席他老人家给砸坏了。但这个法子也只管了一阵子,后来小孩子还是照砸不误。那时大家日子都过得紧,新人并不是过一个村子都散糖果的,你不砸,她是不给的。

一般来说,“砸新人”有不成文的规矩,主要是三条:只有路过的才能砸,本村庄的一般不能砸;小孩子可以砸,大人一般不能砸,起码不能狠毒地砸;散过喜烟喜糖后不能再砸。其实,迎亲队伍自己也是矛盾的,如果砸狠了他们肯定不高兴,但如果一路上无人来砸,他们也很失落。且不说“不砸不发”,起码表示你这个队伍的人际关系不怎么样,招摇过市的都不惹眼,没有理答你。大喜的日子,稍微砸一砸,闹着玩儿,不管砸了谁,都不会生气恼怒的。所以。一些办事细心的人家,会事先给几个喜欢热闹的人打招呼,叫他们安排人来砸。

可能真的是为了闹着玩儿,“砸新人”的风俗非常普遍。东乡族的婚俗,闹新房时用枕头砸新娘,迫使她尽早掀开蒙面的布巾;戴厚英在《流泪的淮河》中描述,淮北人闹新房时用楝树果子砸新娘;在湖北孝感,迎亲时女方亲友用预先准备的树枣、萝卜条以至豆渣、饭团等轮番抛掷取乐,主要是砸新郎;在东北,新娘去夫家的时候,喜欢用五谷杂粮砸新娘。相比较而言,桐城的砸法显得比较原始,多少有点野蛮。

这不由得让人起疑:此俗何来?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别地一般在闹洞房的时候砸,桐城却在迎亲的路上砸;别地弄个东西随便砸一砸,桐城却弄个砖头石块实实在在地砸;别地砸一砸纯粹为了取乐,桐城却在取乐的同时取一点喜烟喜糖。《康熙桐城县志》曰,“同安郡其俗信鬼神,好遥杞,父子或异居,人性劲躁,包藏祸害,视死如归”。难道说,桐城人自古以来本性野蛮?

窃以为,非也。即便桐地自古民风强悍,《康熙桐城县志》也说,“自平成(南朝)后其俗颇变,尚淳质,好俭约,丧杞婚姻胥近于礼”。况且,别地的人骂桐城人,也只说阴险狡诈,断不会说野蛮粗俗的。

虽然不能确切地知道“砸新娘”的缘起,大体的发展线索还是可以猜出一鳞半爪的。(1)旧时的人有很强的地盘意识,从他们的地盘路过,多少要留下一点买路钱,否则就会被人讥笑为软弱无能。(2)旧时的人很迷信,红喜事从一个村庄过,这个村里的人以为你带走了喜气,必须把你的喜气给砸掉;白喜事从一个村庄过,这个村里的人以为你带来了晦气,你必须放鞭炮给吓走。至于“越砸越发”,不过是发展到后来的一个托词,好比一个人把东西打碎了,虽然心里很难受,嘴里却说“碎碎(岁岁)平安啦!”

实际上,与桐城相类似的“砸新娘”也还是有的,比如庐江与桐城交界的地方、宣城的一些地方。只是,这两个地方多少都与桐城相关,庐南自不必说,宣城在近代是有大量桐城移民的。大家知道,桐城人大多是从江西、两湖移民来的,估计这些区域十有八九会有此遗风。

桐城民俗十大怪(9):煮鱼上桌不算菜

吃鱼好处多多,除了味道鲜美、众口可调,还能治病强身、延年益寿。过年的时候,吃鱼又被赋予特别的含义,所谓年年有鱼(余)、吉庆有鱼(余)是也。在大多数地方,大年三十晚上都要吃鱼,以讨一个吉利,所以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过去有副常用的春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旧时,一些文绉绉的知识分子是只吃鱼不吃肉的,因为这些所谓的君子“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而鱼被宰杀时是不会发出嚎叫的。

在桐城,大家也是喜欢吃鱼的,招待客人一般都是做三牲饭,即以鸡、鱼、肉为主的家常饭。就算是祭祀祖宗,带的也是三牲碗。过年的时候,照例是要煮鱼的,大年三十晚上煮鱼照例是要上桌的,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煮鱼上桌并不算一道菜,是万万不可以动筷子的。难道说桐城人就不想“年年有鱼(余)”,就不想过年的时候讨个吉利?非也!原来是因为桐城人的思维和常人不一样,常人为了追求“年年有鱼(余)”,觉得应当把这个“鱼(余)”吃掉,而桐城人认为,“鱼(余)”就应当“鱼(余)”着,吃掉就不“鱼(余)”了。

窃以为,两种理解无所谓谁对谁错,只是桐城人的理解有比较深的文化内涵。因为,过年吃鱼是正常的,现在你吃了,文化含义不饱满;而过年不吃鱼是反常的,文化标志性就非常强。只是,大过年的,连条鱼都吃不上,有点对不起自己的嘴巴和口水。由于不太人道,更有点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所以很多地方实行了适当的变通,要求相对宽松一些。在这些地方,只是大年三十晚上不吃鱼,正月初一到十五,请客要上两碗鱼,一碗可以吃,另一碗不可以吃,到底要吃哪一碗听主人招呼。不能吃的叫“碗鱼”,意思是装在碗里不能动的。后来,索性更宽松一点,大年三十也上两碗鱼了,反正吃了一碗还剩下一碗,不愁没“鱼(余)”。

可能,大年三十晚上不吃鱼并非桐城的专利,但这种民俗肯定不普遍。而且,即便同样是不吃,说法未必一样。比如,东北一些地方三十晚上也是不吃鱼的,但他们是因为鱼儿多刺,怕一年里老有拨不完的刺;旧时,北方有些地方不仅三十晚上不吃鱼,他们什么时候都不吃鱼,因为缺少外来的佐料,无法将鱼去腥。

桐城民俗十大怪(10):死后带累下一代——忌血葬

旧时,无论什么地方的人,对葬仪都是极其重视的。作为一种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葬仪,总有一些迷信的说法和做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只是,不管多么怪异,大家都普遍尊奉一个共同的信念:入土为安。按照佛教的说法,只有入土为安,才能投胎转世。所以,在轰轰烈烈的葬仪之后,一定要将逝者尽快葬下去,这是第一要务。过去,如果一个人混得悲惨,都会聊以自慰地说,“只求一把黄土埋起来”;如果一个人十恶不赦,大家就会诅咒他“死无葬身之地”。

可是,桐城这个地方偏要反着来,人死以后忌血葬,要在野外找一个避风且风水好的地方将棺木厝放起来,用稻草盖上防雨雪,俗称“厝基”。乍一听,一定以为桐城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因为有些少数民族喜欢在临江河的山崖绝壁间凿眼、钉桩厝放棺木,称“悬棺葬”;有些少数民族将棺木厝放在山洞里,称“洞穴葬”;藏族人将尸棺厝放在高台,称“天葬”。

问题是,无论是悬棺葬、洞穴葬还是天葬,都属于一种“安葬”,即最后的安置。因为这些少数民族不作兴土葬即埋葬,虽然没有入土,但已经“安”了。而桐城则不同,棺木厝放在野外只是临时措施,三年五载以后,还是要再行安葬的。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桐城人是信奉土葬的,也是相信入土为安的,为什么迟迟不入土埋葬呢?这其中,一定是有原因的。

“厝”,暂时放置,待葬或改葬。那么,为什么现在不速葬呢?现代的人解释说,只有厝放三年以上,才会投胎转世。这完全是把话说反了,没有说到点子上。暂时不安葬,估计有几方面的原因:

(1)过去的人穷,安葬不起,就暂时厝放一下,等待家族中死的人多了,凑在一起合葬,这样可以减少费用;

(2)过去战火纷飞,很多人逃荒时客死它乡,暂时厝放一下等待回家安葬。古徽州也有厝放的习俗,只是他们条件好些,不是厝放在野外,而是厝放在特制的寝楼里。

(3)过去有丁忧三年的习俗,为了尽孝道;

(4)一时没找好墓地或一时买不起墓地;

(5)安葬多在远处,而厝放一般都在家门口,可以为晚辈祭祀或哭坟提供方便。这几种力量的合力,使厝放成为一种习惯,而当习惯已经养成,即使这五方面的力量一个都不存在,它已经作为一种风俗根深蒂固了。

贵溪市发生一起强奸未成年女童案,犯罪嫌疑人据说是该村的村支书,而且还是鹰潭市的人大代表,所以这起案件在10号的时候发生13号的时候警方才发布了警情通报。

江西省贵溪市公安局在9月13日下午的时候发布了一则警情通报,在这则通报当中描述了目前犯罪嫌疑人刘某某已经被警方抓获,而且在9月10号的时候镇上发生了一起强奸案件,引发了地地人民的广泛关注。其实有知情人士透露,这起强奸案在当地已经传开来,而且每个人基本都知道了,但是警方可能基于与刘某某的身份想要息事宁人,将这件事情的舆论压到最低,谁想到网上已经传开了,如果再不出来发布相关的警情通报,那么相关的公职人员可能遭到离职,因此通报才在案发之后第三天姗姗来迟。这些事情当中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点,那就是该女童被强奸时其父母在哪个地方,还有就是罪嫌疑人的身份到底是什么。

贵溪市发生一起强奸未成年女童案件,犯罪嫌疑人就是该镇的支书,而且有人表示是人大代表。

警方表示在案发当晚,刘某某就已经被警方带回了派出所接受调查,同时警方在回应网上的一些留言当中表示,传言说女童的父母去方舱医院进行隔离了,所以没有再女童的身边,其实这并不成立,因为女童的父母从未到过方丈医院进行隔离,关于第二个刘某某身份的问题,警方没有正面回应,可能是想要将舆论压到最低吧。贵溪市强奸未成年女童案中犯罪嫌疑人的身份是人大代表。

这个身份在当地可以说是非常受人尊敬的,但是同样也是知法犯法,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希望司法部门能够严惩凶手,而并且安慰好女童的家属和女童本人,给广大民众一个合理的回应。

2013年12月6日,安徽省祁门县贵溪村发生了一件极其轰动的大事。

县公安局派了一队警察和法医,带着铁锹、锄头等挖土工具前来办案,需要开棺验尸,提取相关证物。

听到这个消息,整个村子都沸腾了,村民们都纷纷从家里跑出来看热闹,凑在一起交头接耳,争论着对这件事的看法。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本村的小伙汪坚华,和他的爷爷,一路带着警察前往汪树林的坟墓,这不禁让村民们都感到惊讶和好奇。

图/汪坚华

原来,汪树林早在2003年就去世了,如今算起来都快10年了,而且当年汪树林的死因也极其明确,是从山上下来摔死的。

如今,警方却来开棺验尸,村民们不禁质疑他们的做法,同时也对汪坚华和他爷爷的行为非常不解。

不过,警方和汪家人都没有要放弃的意思,大家也只能小声嘀咕几句,怀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人们常说:“入土为安”,以此表示对死者的善意和尊重。汪坚华身为孝子,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一切都要从十年前说起。

十年的疑问

2003年1月28号,这天一大早,汪树林就像往常一样背着妻子给他准备好的干粮,上山去挖竹笋了。

一路上,汪树林心情似乎还不错,碰见熟人还打招呼聊天,一切看上去都与平日里一样。

却没想到,汪树林上山一个多小时以后,有几个村民外出时发现,他竟然倒在了村口的小路上。

大家发现他的时候,人已经奄奄一息,摔得灰头土脸的,看上去情况特别严重,急忙把他送去医院进行抢救。

可惜还是晚了一步,最后汪树林没有撑到医院,人在半路上就停止了呼吸。由于是意外,大家只好把他又弄回了村里。

汪家人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感到五雷轰顶,天都塌下来了。

汪树林的母亲和妻子康爱琴更是失声痛哭,泣不成声,两人难过得根本无法站立,一下子瘫倒在地。

这一年,汪树林只有33岁,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病弱的妻子,还有9岁的儿子汪坚华。

他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如今不幸离开人世,让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变得更加举步维艰了。

不过,或许是看到汪家老的老,小的小,康爱琴身体又比较虚弱,一墙之隔的邻居冯良超觉得可怜,就会经常帮汪家干些重体力活。

冯良超的妻子因病早逝,一个人带着女儿生活。这一来二去,时间久了,就与康爱琴产生了感情,于是提出和康爱琴一起组建个新家庭,彼此有个照应。

对此,汪家两位老人也表示同意。毕竟就住在隔壁,儿媳妇也还年轻,如果她带着孙子改嫁到远一点的地方,那可能一年到头也见不着孙子几次面。

就这样,康爱琴改嫁给了冯良超。而汪家人也慢慢接受了汪树林意外死亡的事实,开始各自正常的生活。

然而,汪树林的儿子汪坚华,虽然只有9岁,心里却一直埋藏着一个巨大的疑问。

首先,汪坚华对于父亲的突然离世,却怎么也接受不了。

尤其是当天,他恰好在和小伙伴在村口玩,听到大人们的呼喊声,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就与小伙伴一起赶去凑热闹,却看到了父亲躺在路口一动不动。

当时,见到父亲嘴里吐着白沫和少量血丝,死后的那个异样惨状,当即吓得汪坚华哭了出来。

随后,汪坚华就赶快跑回家去告诉爷爷奶奶和母亲。可惜因为年纪太小,大人们对于他的描述并没有太当真,只当是小孩子瞎讲。

而现场也没有其他人的脚印,或者搏斗的痕迹,村民们也比较纯朴,都以为汪树林是意外摔下山,导致内出血过多而死亡的。

多年来,这个场景一直在汪坚华的脑海里无法抹去,随着上学读书懂得的知识越多,最后竟然冒出了一个无比惊人的想法。

那就是,汪坚华怀疑父亲不是摔死的,而是被人给谋杀的,根本就不是意外。

其次,汪坚华心里还藏着一个秘密,一直都没有对别人讲,包括爷爷奶奶和自己的父亲汪树林。

当时,为了改善家里窘迫的家境,汪树林在村口开了一家小卖部,自己去干农活的时候,就让父母和妻子守着。

因为晚上担心被人偷东西,所以早晚都需要人去守着。后来,汪树林和妻子康爱琴就干脆住在这个小卖部里了。汪坚华则是陪着爷爷奶奶住在老房子里。

这期间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每次母亲回来陪自己睡,到了半夜三更都会放一个人进房子里来,然后去另一屋子睡觉。

汪坚华半睡半醒之间,总感觉那个人不是父亲汪树林。

虽然当时年纪小,他却心里明白母亲偷偷摸摸干这个事情,肯定不光彩。所以,每次都假装自己睡熟了。

最后,汪坚华还对一件事情印象特别深刻。

那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很特别,正好是父亲汪树林去世的前一天。

当时,汪坚华在外面玩累了,刚回到家里,就看到饭桌上面有一包白色的东西,正准备去拿的时候,恰好被母亲看见了,抢先把东西拿走了,然后吩咐他如果饿了,就去小卖部拿点东西吃,这个要留着。

汪坚华有些想不通,母亲一向对自己宠爱有加,这次为何连一包柿饼都舍不得给他吃,于是就记在了心里。

第二天,汪坚华还在家里玩,却看到母亲把那包柿饼塞进了父亲的袋子。平时每次出门干活,都是母亲为父亲准备的食物。

想起父亲死去的症状,出门挖笋时都好好的,半夜那不光彩的事,这一切事情联系起来,让汪坚华觉得母亲肯定与父亲的去世有特别的联系。

忍无可忍

随着年岁的增长,汪坚华对父亲去世的疑惑,不仅没有冲淡和忘却,反而更加的怀疑,让他一直产生这个心理的人,正是母亲康爱琴。

自从康爱琴嫁给冯良超之后,一直过得并不幸福。冯良超脾气火爆,稍不如意就会把母亲揍一顿,这让身为儿子的他看见了,实在是特别难受。

因此,每次听到康爱琴在隔壁哭喊,汪坚华为了保护母亲,都会跑过去劝阻。

但是,冯良超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悔改。汪坚华也别无办法,几次劝母亲康爱琴回家,但母亲每次都含糊其辞搪塞过去了。

这也让汪坚华一直想不通,觉得母亲似乎有难言之隐,就像有什么把柄掌握在冯良超手里一样。

就这样,日子在母亲和继父打闹吵架之中,转眼就过去了10年。

因为这件事,关系到母亲心里的某一个阴暗的秘密,汪坚华不敢对任何人说起,也不敢爷爷奶奶讲,怕他们担心和难过。

而这样的怀疑一直伴随着汪坚华的成长,有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虽然,他也很想要为父亲找回一个公道。可是另外一方面,汪坚华又不敢相信自己的猜测。

因为父亲去世多年,村里所有的人都说是意外摔死的。更重要的是,汪坚华掌握父亲死亡的疑点,每一个几乎都指向了同一个嫌疑人,那就是他的亲生母亲康爱琴。

作为儿子的汪坚华来说,他不愿相信,也不敢相信这些年来对他无微不至、关爱有加的母亲会涉及到父亲的死亡。

2013年10月发生的一件事情,还是让汪坚华彻底爆发了!

汪坚华步入社会后,并没有外出打工,在家人的帮助下,就在祁门县城比较热闹的路段开了一间服装店。

因为店里比较忙,汪坚华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于是就叫母亲康爱琴到县城来帮忙卖衣服。

有一天,汪坚华刚好外出有事,店里只有母亲康爱琴一个人。同村的胡树坤刚好来县城办事,就到店里坐了一会儿,跟康爱琴聊天打招呼。

谁料,胡树坤刚走出店门,冯良超就气势汹汹拿着一把菜刀冲了出来,不由分说就朝胡树坤身上砍去。

胡树坤感到莫名其妙,一边跑,一边问冯良超怎么回事?康爱琴在店里看到这个情况,赶紧上前去拉了一把冯良超的胳膊,才让胡树坤侥幸逃脱了。

可是,康爱琴的举动,却没想到一下子惹怒了冲动的冯良超。

他立马转身就把这菜刀对准康爱琴砍去,双方互相撕扯了一阵,最后康爱琴的胳膊被狠狠地砍了一刀,直到警察赶过来,两人才分开。

汪坚华回来后,连忙把母亲送去附近的医院救治,听完康爱琴对事发情形的描述,这让汪坚华感到无比的愤怒。

汪坚华越想越不对劲,冯良超出手那么狠,竟然想取人性命,以后母亲如何与他一起生活,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的妈妈呢?!

在当地的派出所里,冯良超承认了自己的伤人行为,并且老实交代了自己的作案动机。

冯良超表示这样做,是认为妻子康爱琴与胡树坤两人偷情了,他这天刚好从外地打工回来,恰好在服装店里被他撞见了。

所以,他才在愤怒之下,最后丧失了理智,跑到市场上买了一把菜刀,决定当街报复胡树坤。

事发后,因为冯良超持刀伤人,情节严重被派出所刑事拘留了。却让汪坚华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没想到,时隔多年冯良超不仅没有收敛,而且更加过分了,这次他敢拿刀砍人,下次没准就干出更出格的事儿。

母亲在继父冯良超面前一直都是忍气吞声,以后自己根本不可能保护她,这该怎么办呢?

为了母亲,汪坚华10年来都不敢直面那个怀疑。可是10年之后,看到母亲受到继父的一再威胁,甚至有了生命危险的时候,他终于觉得再也不能忍了。

因为这既是为了母亲的安全,同时也为了寻找父亲之死的真相。这一次,汪坚华思来想去,最后下定决心去派出所报警。

艰难的决定

于是,就在继父冯良超的这个伤害案发生后的第3天,汪坚华走进了公安局,告诉了警方当年自己所知道的一切。

接待的民警听完汪坚华的述说,觉得这没凭没据的,全部都是怀疑和猜测,而且案件发生在10年前,原本不想立案的。

但是,听到这小伙子说得有鼻子有眼,而且关系到他的生父汪树林可能是被人谋害的刑事案件,也就答应会帮他去调查。

几天后,警方就派了几名民警到了贵溪村,对10年前汪树林死亡时的第一现场进行了仔细的勘察,也就是汪树林当年倒地的位置。

民警发现了一些端倪,就是这个山坡并不是很陡,一个三十几岁的成年男子那么灵活,即使摔下来也不会致死。

可是汪树林当年受伤却那么严重,而且还在半路上就不幸去世,这明显不合情理,这件事情确实有一点蹊跷。

随后,民警分别走访了那几个救助汪树林的村民,根据他们的回忆,由于当时心里都很慌张,只想赶紧想办法救人,所以也没有太注意细节。

经过民警的耐心询问,现在仔细回想起来,证实当时汪树林死的时候,的确是有口吐白沫,伴有少量血丝的迹象。

村民的证词,也再一次证明了汪坚华10年前看到的都是真的。因而,民警开始相信汪坚华的怀疑和判断。

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查,警方也得出了结论,认为这个汪树林很可能不是意外摔死的,而是被人谋害的。

一是当年汪树林从不是很陡的山坡摔下来的时候,身体既没有长期残疾,他家人也反映没有其他身体疾病,不可能突然就死亡。

二是汪树林即使摔下来,从以往的案例分析来看,很少有受害者会出现口吐白沫的现象。

按照一般医学常识来说,这很可能是中毒身亡前的迹象,所以说,汪树林很可能不是属于摔伤,而是属于中毒。

当然,这仅仅是警方的推断,由于是案发多年,也很难找到可靠的证物以及相应的证据。那该怎么办呢?

案件都过去10年了,警方想要搜集证据,找出作案凶手,这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那中毒的证据该怎么寻找,才成了大难题。

根据这个情况,警方经过再三研究,不断开会商议,必须要开棺验尸,提取汪树林的遗骸才能找到线索。

然而,这个做法很冒险,首先是即使去开棺验尸,也不知道是哪类毒物,而且每一种毒物的存留时间都不确定,何况这都过去10年了,很可能是忙活半天都徒劳无功。

这不是一件小事,很可能影响警方的形象。因为警察跑到村里去挖坟,万一什么都没查出来,怎么跟当地的群众交代,大家会这么评价警方的办事方式?

事实上,当民警告诉汪坚华这个想法后,他也犹豫了起来,最后勉强同意了,但是却遭到了汪坚华爷爷奶奶的强烈反对,

每一个人都理解,老一辈的思想观念相对更传统守旧,听说要挖自己儿子的坟,心里当然一万个坚决不同意。

但是,汪坚华对此却态度坚决,他和警方一起做家人的工作,一定要查清父亲汪树林的真正死因。

经过汪坚华对爷爷奶奶的耐心解释,以及警方工作人员的反复劝导,最后,两位老人还是同意了警方进行开棺验尸。

真相大白

为了亲眼见证这一结果,汪坚华与爷爷就带着警察、法医一起来到了汪树林的坟前。这个消息也不知道啥时候传遍全村了,大家也都跟了过来。

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警方不仅提取了汪树林的遗骸,就连棺材内外的土壤也分别提取了些许,并准备把这些物质弄回去进行检验。

而这一切举动,警方并不能马上得出结果,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知晓。

可以说,如果没有检查出有毒物质,汪树林确实是意外死亡,那么,警方开棺验尸的这个举动,势必会招致全村人的谴责。

尤其是汪树林的父母,都这么大年纪了,风烛残年还要眼睁睁看着早逝的儿子死后得不到安息,这心里该多难过。

如果检验出确实存在有毒物质,汪树林是被人谋害的,那么这个颠覆性的结果,同样也会在贵溪村里掀起一阵流言蜚语。

一周之后,汪树林遗骸的检验结果就出来了,证实警方和汪坚华的推断都在情理之中,他确实因为中毒而死的!

消息传回到贵溪村,村民们知道这个结果之后,全部都惊呆了。

一时之间,有人为汪树林感到愤愤不平,有人开始猜测凶手到底是谁,有人开始议论杀人凶手必遭天谴······

警方这边,也很快锁定了两名犯罪嫌疑人的身份,那就是汪树林的妻子康爱琴,以及冯良超。

最后,警方传讯了两人前往派出所配合调查,一切出乎意料的顺利,康爱琴亲口承认了确实是自己谋害了前夫。

那么,康爱琴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汪树林生前对她不好吗?

有些出人意料的是,前夫汪树林对她非常体贴和关爱,知道她的身体不好,什么活都抢着干,基本上不让她操心。

但是,自从隔壁冯良超不停勾搭她,与她好上了之后,就彻底失去了理智,在冯良超的循循诱导下,还是给汪树林下了毒药。

有些可笑的是,这一对当年的同谋者,现在开始互相推脱和指责。想想十年前这两个人为了长相厮守,不惜谋害他人性命,这一切都显得非常的讽刺。

最让人无法原谅的是,两人为了风流快活那点破事,不仅弄得汪坚华从小就失去了父爱,汪家两位年迈的老人失去了儿子,不知道心里承担了多么巨大的伤痛。

知道这个消息后,汪坚华的爷爷老泪纵横,难过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奶奶则一直抱着儿子的遗像发呆,不停的痛苦流泪。

汪坚华买了纸钱和祭品,一个人跑到了父亲的坟头痛哭失声,一边诉说着对父亲的思念,也借此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虽然一切真相大白,但是最痛苦的还是汪坚华。

因为揭开了父亲死亡之谜的同时,也把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送进了监狱。

以前,他心中所有的疑点都指向了母亲,但那都是猜测,心里还会存有一丝侥幸,希望母亲不会这样做。

因而,当这一切真的变成现实的时候,只有19岁的他,还是觉得心里有些难以承受,既感觉心里面很空虚很冷,同时也很矛盾和复杂,难以用语言去形容。

不得不说,当初做出报警这个决定,汪坚华需要很大勇气和决心,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他心中的正义。

对于母亲的所作所为,汪坚华并没有一味的憎恨,他清楚的知道今生的母子关系,任何时候都不会发生改变,以后会一如既往地关爱自己的母亲。

康爱琴被关进监狱以后,汪坚华给母亲写了一封长长的信。

“妈妈,我知道你做错了,但是又有谁不会做错事情呢?我已经失去了爸爸,不能再失去妈妈了。我好想你,我现在没什么愿望,就是希望你可以平安的出来,和我一起生活,我心里真的不恨你·······”

实际上,过去10年来,康爱琴心里也不好受,一边遭受良心的谴责,一边还要默默忍受丈夫冯良超的辱骂和殴打,每每想起前夫汪树林的好,都会流下伤心的眼泪。

同时,她每一天都害怕自己犯下的罪恶被暴露,等到真相被揭开了,心里反而感到轻松和释然了。

结论:

这个特殊的案例,并不具有普遍性,却很好的诠释了在“大义灭亲”的背后,需要做出多么艰难的选择。

但是,因为无论怎么选择,本人都会受到沉重的伤害。或许人生就是如此,总在不断的选择中肯定、或者否定自己。但只要相信正义,阳光依然会温暖心灵。

备注:(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对于这种行为的出现的话,那么其实他们这种行为呢是非常的不妥的,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他们的这个小区的话,那么是进行了一个隔离的那么像这种因为疫情的原因导致了,这种小区被隔离的话,那么基本上,是不能够出去的,那么像他们这种行为的话,很容易就会导致这个疫情的,大规模的反弹都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很多的时候那么正是因为这种行为,所以会导致这个疫情,大规模的感染都是很正常的事情的,所以说他们这种行为多好啊,很有可能就会带来这个疫情感染的风险,导致疫情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避免感染的情况

那么因为他们的这种行为的话,是非常危险的一种行为,很有可能就会导致这个疫情的大规模的感染,导致疫情的形势变得非常的严峻,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他们这个小区就已经是被隔离的,那么就说明了他们当地的这个疫情的形势比较严峻,所以才会进行隔离这个小区,像他们这种行为的话,很容易就会导致这个疫情大规模的传播的,所以说正是因为他们这种冒失的行为会导致这个疫情大规模的感染。

防疫措施

像他们这种行为的话,那么很容易就会导致这个防疫措施毁于一旦,有时候那么这个疫情大规模感染都是因为这个原因,有一些人那么不注重做好这个防疫措施,违反这个防疫规定,所以才会导致的这个疫情大规模感染的情况出现。

总的来说那么像他们这种行为的话是非常的不妥的,虽然说他们是想要回家吊唁那么,这种情况我是能够理解的,但是她们违反防疫规定,出去那么就是这种行为不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8891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9
下一篇2023-09-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