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中的「可怜」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暮江吟中的「可怜」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第1张

对夕阳、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他说“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他认为这样的夜晚是美丽的,可爱的。露珠就像是珍珠,而月亮就像是弓的形状一样。

借助着这样的景色,也透露出来了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

可怜二字。

古诗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创作背景

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di)杭,此诗当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

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

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评解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又在诗句中妥帖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全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你可以直接从诗中判断出来 前两句明显是在写景 所以一定不是表达情感的

而下两句一个 “可怜” 就足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所以自然是后两句了

大多数诗都是这样的 以后自己好好分别一下每句写什么就可以了

《暮江吟》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挚爱和赞美之情,同时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

扩展资料:

《暮江吟》诗人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出绝妙的画卷。作者分别取景两幅:一个是江面余晖图,一个是月上露起图。前者壮丽恢宏,后者晶亮唯美。通过“可怜九月初三夜”一句,诗人巧妙地将这两幅场景组接起来,宁静而和谐。

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江面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诗人巧用比喻手法,描绘出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美好境界:露珠的晶莹和新月的形态细微形象、生动可人。

-《暮江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07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