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杨广当时已经当了爷爷,为什么要欺母弑父?

太子杨广当时已经当了爷爷,为什么要欺母弑父?,第1张

杨广弑父夺位,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几乎所有的演义小说和民间传说,都把杨广如何垂涎宣华夫人,如何矫诏篡位,说的如同身临其境。但是大家可能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隋文帝驾崩的时候,太子杨广多大了?宣华夫人多大了?

仔细一查史料,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很可笑的事情:隋炀帝杨广生于公元569年,隋文帝杨坚崩于公元604年,也就是说,当年的杨广已经三十六岁,绝不是一个没见过美女的毛头小伙子,他已经在一年前就当了爷爷——其长孙杨倓生于公元603年,次孙杨桐生于公元604年。

在父亲的卧室门外跟庶母拉拉扯扯,小地主家十五岁的傻儿子或许还有可能,已经当了爷爷,眼瞅着大隋江山即将到手的杨广,哪有这个闲心?杨广家里有一个美若天仙的萧妃,他为啥要放着仙桃不吃而去啃烂杏?

寻常人看帝王之家,总以为他们一日三餐猪肉炖粉条子白面馒头可劲儿造,实际上人家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没有胃口。

推理是不能作为证据的,所以杨广有没有弑杀隋文帝杨坚,还得看同时代人写的史书。这一看史书,就能得出一个结论:魏征和李世民都可以作证,所谓杨广弑父夺位之事,纯属子虚乌有!

读者诸君都知道,二十四史之一的《隋书》修成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年,主编是唐朝名相魏征。

李世民生于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魏征年纪更大,生于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他们跟杨广属于同时代人,同时代的“敌人”居然只字不提杨广弑父欺母篡位,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当年还没想到要用这种方法抹黑前朝的亡国之君。

在大唐盛世,魏征就靠说真话保命吃饭,李世民以爱听真话著称。如果隋炀帝杨广真的弑父欺母夺位,那么《隋书》中一定会大书特书——隋炀帝是整个大唐帝国的敌人,李世民和魏征没有必要为他洗白。魏征要是敢不秉笔直书,李世民也是有可能取走他吃饭家伙的。

我们翻看《隋书》,就会发现在杨坚杨广两人的本纪中,都言之凿凿地证明杨广即位合情合理合法,杨广根本就没有必要弑杀行将就木的老父亲杨坚。

杨坚虽然病重,但并没有跟外臣隔绝,而是进行了最后的诀别:“上以疾甚,卧于仁寿宫,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

隋文帝杨坚的遗诏,被魏征认为是杨坚真实意思的表达,所以记录于《隋书·帝纪第二·高祖下》:“若令勇(废太子杨勇)、秀(蜀王杨秀)得志,共治家国,必当戮辱遍于公卿,酷毒流于人庶。今恶子孙(指杨勇杨秀)已为百姓黜屏,好子孙(指杨广)足堪负荷大业。皇太子广,地居上嗣,仁孝著闻,以其行业,堪成朕志。”

这时候有读者可能要说了:所谓遗诏,未必是杨坚亲笔所写,也可能是杨广伪造的呢。

这就是不懂当时的朝廷规矩和政治环境了:杨坚的圣旨颁行天下,李渊家里就有存货,是真是假一目了然,稍有字体不同,就会被李世民魏征抓住把柄大做文章,以证明杨广得位不正,以唐代隋是替天行道。

我们看李世民出资、魏征主编的《隋书》,就知道杨勇是彻底废了,而且杨勇被废,确实是咎由自取。《隋书·列传第十》记载,杨勇“多内宠,昭训云氏,尤称嬖幸,礼匹于嫡。经冬至,百官朝勇,勇张乐受贺。”

这就戳了老皇帝的肺管子了,甚至连独孤皇后都得罪了,尤其是年过花甲的杨坚不能不对杨勇产生忌惮之心:我还没死呢,群臣就都跑到你那儿去了!

在这一点上,杨广不管是发自本心还是伪装掩饰,他做的事情,都让老皇帝杨坚和群臣挑不出毛病来:“美姿仪,少敏慧,好学,善属文,沉深严重,朝野属望,当时称为仁孝。大举伐陈,以上(杨广)为行军元帅。及陈平,封府库,资财无所取,天下称贤。”

当杨广南征北战屡建奇功的时候,太子杨勇沉迷于奢侈享乐和百官逢迎,杨坚也是一代明君,他选接班人,自然要选一个跟自己比较相似的。

事实上在杨坚病危之前,杨广就已经接掌了隋朝军政大权:“高祖每避暑仁寿宫,恒令上监国。”

群臣拥戴,老皇帝放心,杨勇死灰不可能复燃,杨广只等杨坚咽气,就可以名正言顺荣登九五,他已经当了四年皇太子,并不在意多等几天。

如果杨广不着急,就没有必要弑父,如果杨广焦急,就没心情去跟宣华夫人胡闹,这两件事情不可能同时发生,但是在《资治通鉴》中却变成了因果关系,估计司马光是受了稗官野史的影响,把这件事描述得活灵活现:“杨坚病得快要死掉了(寝疾),杨素、柳述、元岩等朝廷重臣都守在仁寿宫,而宣华陈夫人上厕所(古人称之为更衣)的时候被杨广截住了,“为太子所逼,拒之,得免,归于上所”。

已经垂死的杨坚忽然变成了耳聪目明思路清晰的神探:“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

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既然杨广十分“善于伪装”,又怎么会在这关键时刻犯这种低级错误?那个宣华陈夫人,莫非是杨勇派来的奸细?她怎么会这么轻易地就跟垂死的杨坚出卖了杨广?

如果杨广的皇位差点因为宣华夫人而失去,又怎么会在继位当天就临幸她?《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也不知道看没看隋炀帝的内起居注,反正他白纸黑字写了:“其夜,太子蒸焉。”

李世民魏征不知道的事儿,司马光知道了;魏征没有写的宫闱秘闻,司马光写了。司马光和魏征谁更可信,读者诸君心中自然有一杆秤。

大隋江山确实是毁在了杨广手里,但就此说杨广卑鄙无耻一无是处,好像也不是正确的历史观。所以最后还是要请读者诸君来评判:隋炀帝杨广会那么无聊地去纠缠庶母吗?他有必要杀死一个已经立下传位遗诏的垂死之人吗?

胡亥、杨广、李世民这仨,作为史上著名皇帝,有着很多的共同点。

这仨,都不是长子。

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子,杨广是杨坚的第二子,李世民也是李渊的老二。

这仨,都不是本朝的第一个皇太子。

胡亥直到当上皇帝,都没有过一回皇太子的瘾。当然,这主要是因为秦始皇从来没有立过皇太子;

杨广是这仨当中担任皇太子时间最长的一个。从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到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他一共当年近4年的皇太子;

李世民则只当了两个月零五天的皇太子。从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到八月初九,他用皇太子的位子作了一个过渡,然后当上了皇帝。

这仨,都不是老爹属意继位的第一人选。

有趣的是,这仨的老爹还都挺像,都是希望长子继位的。

胡亥的老爹秦始皇,属意继位的第一人选,一直就是他的长子扶苏,胡亥即使在继位人选之列,大约也得排在第十八位左右了;

杨广的老爹隋文帝杨坚,刚开始属意继位的人选是长子杨勇,在将杨勇废了之后,临死前因发现杨广劣迹而又后悔,再次属意杨勇继位,只是可惜那时的他已说了不算了;

李世民的老爹唐高祖李渊,属意继位的人选一直就是长子李建成。虽然其中不免游移过那么一会儿半会儿,但总体来讲,选择还是坚定的。

(图)杨广,隋炀帝,隋朝第二位皇帝。

这仨,都是通过政变抢得皇位的。

胡亥的政变是暴发式的,是在老爹秦始皇死了之后发动的,史称“沙丘之变”;

杨广的政变则是渐进式的。首先,他利用政变手段,搞掉了哥哥杨勇的皇太子之位,其次他在千钧一发之际以政变的手段,制止了老爹杨坚临死前的变心;

李世民的政变也是暴发式的,虽然老爹李渊当时还健在,仍被他以政变的方式,抢得了皇位,史称“玄武门之变”。

这仨,都曾杀兄屠弟。

胡亥在决定抢夺帝位之后,首先派人至蒙恬军中,逼迫长兄扶苏自杀。登上帝位之后,又先后在咸阳市处死12个兄弟,在杜邮碾死6个兄弟和10个姐妹,几乎把自己的老爹整绝了种;

杨广一继位,就假传隋文帝遗嘱,逼迫长兄杨勇自尽,随后杀死幼弟汉王杨谅和众多的亲侄儿。有关史料还记载了杨广在父亲临死前想把他换掉之时,派人弑父;

李世民则更加直接,在“玄武门之变”中亲手射死了他的长兄李建成,他的手下尉迟恭射死了他的四弟李元吉,随后李世民又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十个儿子。政变后李世民还在事实上软禁了老爹李渊,逼迫他在两个月之后将帝位传给了自己。还好,李世民的良心被狗吃了吧,又没吃完,还剩那么一点:他保证了李渊的人身安全,让父亲得享天年。

这仨,都是本朝的第二任皇帝。

胡亥只做了3年皇帝,在他被逼自杀之后,秦朝也二世而亡。昏君一枚!

杨广做了14年皇帝,在他被逼缢死之后,隋朝也二世而亡。昏君一枚,+1!

只有这一点,李世民和前面两位,有了一个最大的不同:他在当了23年皇帝之后,成功地留下了“千古明君”的称号,而唐朝在他身后,还勃兴了两百多年。

同样杀兄屠弟才当上皇帝的这仨,人生结局咋差别这么大呢?

话说这哥仨走的是相同的上位路子,这李世民是怎么弄的,怎么就搞成了皇帝中的人生赢家了呢?

原来,即便都是杀兄屠弟才当上的皇帝,这皇帝的当法,也有三种类型。

胡亥、杨广、李世民这仨,正好一人占了一个类型。

(图)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1胡亥属于快乐至死的“不作为”型

胡亥上台当皇帝后,曾经跟赵高谈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夫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安宗庙而乐万姓,长有天下,终吾年寿,其道可乎?”

在这样的人生理想指导下,胡亥根本就没有打算好好当皇帝,他想的就是“不作为”,就是快乐至死。

这样,他留在史书上的事迹就非常happy。

长期不上班,“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居禁中”;

泡美女,“二世方燕乐,妇女居前”;

看戏,“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优俳之观”;

整天打猎,还无故杀人,“日游弋猎,有行人入上林中,二世自射杀之”。

像他这样做死,秦朝不亡才是奇迹。

(图)胡亥影视形象,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

2杨广属于用力过度的“乱作为”型

杨广的情况则和胡亥正好相反,他是真心想当好皇帝的。但可惜的是,他太想当好皇帝了,成为了用力过度的“乱作为”型。

在杨广仅仅14年的皇帝生涯里,他至少干了三件动辄调动百万人的大事:

一是营建东都洛阳。

这一大工程,每月役使民工约两百万人,从大业元年三月到大业二年正月,仅仅十个月就建成!

二是修建京杭大运河。

大业元年,杨广在营建东都的同时,征发几百万人,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通涿郡(北京);又过两年,疏通江南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前后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

三是三打高句丽。

尤其是第一次出征,史称“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其餽运者倍之。癸未,第一军发,终四十日,引师乃尽,旌旗亘千里。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他南巡江州,“舳舻相接,二百余里”;他北巡榆林,“发河北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达于并州,以通驰道”。

把把都是大手笔,次次都是几百万人。

据《通典食货典》记载,在隋炀帝杨广的大业二年,全国的户口总和达到了8907536户,46109956人,这是“隋之极盛”的数字。

可以大致模拟计算一下:杨广当皇帝时的总人口为46109956人,而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末,我国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109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3%。参照这一比例,杨广当时拥有的劳动年龄人口为3057万人。

由于打仗、修河、建城不是女性能够承担的劳役,加之当时一般情况下女性是不计算劳动力的,我们再假设当时的劳动年龄人口男女比例为1:1,所以杨广手中实际上只有15285万男性可供使用。

手上就这么点人儿可用,他就敢同时打大仗、兴大役、建大城,是不是有点用力过度?

(图)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

3李世民属于心怀恐惧的“合理作为”型

李世民就认真汲取了杨广的这个用力过度的教训,自己创造出了一个“千古明君”之路:心怀恐惧的“合理作为”型。

事实上,记录杨广上述大手笔事迹的《隋书》,就是由李世民手下的魏徵等贞观史臣所撰写的。对于杨广上述的用力过度,他们是这样评价的:

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条以扰之,严刑峻法以临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内骚然,无聊生矣。

这其实也是李世民对杨广的总结。

所以,李世民一直心存“二世而亡”的恐惧,针对杨广用力过度的教训,他采取了“隋以富强动之而危,我以寡弱静之而安”的指导方针。

这个指导方针说穿了就是,杨广当皇帝,纵欲而折腾,以“动”为主;李世民当皇帝,控制欲望而不折腾,以“静”为主。

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方针下,李世民偃武修文,戒奢从简,轻徭薄赋,清明政治,恢复经济,才最终打造了贞观之治,自己也成为了皇帝中的人生赢家。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章雪峰

更多是因为这个人实在是太耿直了,不会说话,经常得罪人而不自知。

隋炀帝杨广的小舅子名叫萧瑀,自己本身也是皇族子弟。萧瑀因为姐姐备受恩宠,以及自身也很有才华的原因倒是备受杨广的重视。再加上两人的亲戚关系,杨广经常都会给萧瑀很多的特殊照顾。

而萧瑀也因为性格的关系,经常都会直言不讳的告诫杨广要做一个仁爱的明君。而杨广呢本人好大喜功,这样的劝诫怎么可能听得进去,并且对于萧瑀这种无视尊上的行为非常的不满。时间一长杨广无法忍受,于是在最生气的时候,将萧瑀调到了河池做太守。但是后来杨广暴政,导致农民起义军揭杆而起。于是李世民拿着李渊的书信前往寻找萧瑀,希望他能助李渊一臂之力。萧瑀于是立马收拾行李,将手下的士兵都交给了李世民。

看到萧瑀这么识时务,于是就封他为宋国公。在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萧瑀也没有受到太多的波及,甚至继续待在了权利的中央。而之后李世民还将他的画像送到了凌烟阁,排名第九。但是本来可以在唐朝滋润生活的萧瑀,却因为太过耿直,先后被罢相了六次。

第一次是因为和陈叔达在朝堂上争吵,连续几次。直接在朝堂上闹开,影响非常的不好,甚至连皇上李世民都制止不了。于是李世民便将两人都罢免了。但是此后萧瑀还是没有任何的悔改,不仅和朝堂中的很多官员关系十分的恶劣,甚至还多次的顶撞李世民,这样的行为身为皇帝怎么能忍受。于是将萧瑀彻底的赶出京城,本来可以前程似锦的萧瑀就彻底的离开了权利中心。

即使拥有满贯的才华,但是不会说话,终究是毁了自己的前程。

隋炀帝杨广

战功显赫的皇子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这和后来编写史书的人的观点有关,加上对他的谥号"炀"是最贬义的一种,所以,后来的人们都认为杨广和秦二世胡亥一样,是最坏的皇帝。其实,杨广时期开凿的大运河至今还在起作用,这是他的功绩,应该肯定。既然对于秦始皇修建长城没有完全地否定,那么对于杨广开凿大运河也应该给予肯定。总之,杨广应该是个毁誉参半的皇帝,这样才符合历史事实。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又名杨英,小名是阿麽。父亲杨坚建立隋朝后,杨广被封为晋王,当时只有十三岁。除了王位外,还让杨广做并州(治所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市)的总管。

杨坚之所以要让很小的儿子担任并州总管,拱卫京城,是吸取了北周没有亲近的重臣辅佐,而被自己灭掉的教训。为了让儿子得到锻炼,真正能在以后胜任,杨坚让很有才干的大臣王韶担任杨广的辅臣。王韶没有辜负杨坚的信任,对杨广尽心尽力,有一次,在他出巡长城时,杨广便趁机造园林,结果等王韶回来后立即劝止了杨广。

后来,隋朝兴兵灭南朝的陈,刚二十岁的杨广是统帅,但真正领兵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将领。灭掉陈后,进驻建康,即现在的南京,杨广表现得很有气度:杀掉了陈后主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封存府库,不贪钱财,最后将陈叔宝及皇后等人押回京城。灭掉陈后,杨广进封太尉之职。

此后,杨广也是屡建战功: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公元600年,北上击败突厥进犯。这些功劳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从这点来看,他和李世民有些相似,都是次子,都有战功,都是通过非常手段得到的皇位,只不过李世民比杨广的政绩突出一些,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后来的人们就对李世民称誉多一些,对杨广贬低的多一些。

善于伪装 杀父夺位

杨广是个典型的两面派,虽然也是出身名门大族,但他的纨绔子弟的色彩更具有隐蔽性。他的性格中糅合了很多正反两方面的特性:既有很强的虚荣心,又喜欢私下寻欢作乐;有纨绔子弟的低下素质,又具有过人的文武才能。在他得到想得到的东西之前,很善于伪装。等到继承了皇位,他的本性中坏的一面就没有了约束,纵情享乐,结果走到了穷途末路。

杨广共兄弟五人,哥哥杨勇是长子,第二便是杨广,老三是杨俊,老四是杨秀,最后是杨谅。在隋文帝称帝后,很快将杨勇立为太子。杨广因为自己的战功在哥哥之上,这使他渐渐有了取代哥哥的欲望。

为了实现做太子,以后做皇帝的梦想,杨广费劲心机地将自己伪装起来。而太子杨勇却缺少杨广那样的心机。明明知道父亲杨坚喜欢节俭,他偏偏要奢侈浪费;明明知道母亲独孤皇后痛恨男子宠幸众多姬妾,他还要很张扬地寻欢作乐,不但如此,还冷落了母亲精心为他挑选的妻子元氏。这使得父母都对他有怨气,加上后来杨勇还过分地接受百官的朝贺,使杨坚更为不满,这就为杨广的夺位提供了好机会。

杨广和杨勇正相反,比杨勇善于伪装。知道父母都很节俭,他也装得很简朴,实际却是很奢侈。在听说父母要来时,他就让美丽的姬妾都躲藏起来,自己和正妻萧氏一同到门口亲自迎接,还让年老、面貌一般的妇人穿着破旧衣服侍奉父母亲。杨广的伪装讨得了父母的欢心,他还常给父母身边的侍从们一些好处,送些礼物,这些人回去都说杨广的好话,两方面的作用使得杨坚夫妻越来越喜欢次子杨广。

为了加快夺太子位的步伐,杨广在一次进宫回来向母亲告别时,突然跪在地上,很伤心地哭起来,母亲问他为什么,他说哥哥杨勇想谋害他。母亲因为平时就对杨勇印象不好,听杨广这么一说,就深信不疑了。

在母亲那加了一把火,就等于太子之位得到了一半,因为父亲对母亲的话基本上是听从的(杨坚是个古代的"妻管炎",有一次和妻子吵架,自己赌气跑进了深山,几天后才回来)。杨广又采纳了亲信宇文述的计策,去请当朝的重臣杨素来帮忙。

杨素很受隋文帝杨坚的信任,为了说服杨素帮助自己,向杨坚提出废除太子之事,杨广让宇文述先找杨素的弟弟杨约,因为杨约和哥哥杨素的关系非常密切。宇文述先是经常陪杨约赌博,而且故意输给他很多的钱,借机将杨广的意图告诉了他:"你们兄弟俩现在和杨勇矛盾很深,如果将来他继承了皇位,那那么兄弟俩也就难逃一劫了。"杨约赶忙问怎么办,宇文述便请他说服哥哥杨素,顺应皇上已经有的废太子的意思,推荐杨广继任太子之位。

杨素兄弟最终答应了杨广的要求。在杨素的努力下,清除了支持杨勇的大臣,最后使杨坚下决心将杨勇废为庶人,立杨广为太子。

为了进一步巩固太子之位,杨广让杨素编造罪名,陷害弟弟杨秀,使他也被杨坚废为庶人。到了公元604年,杨坚病倒在了仁寿宫,杨广贪恋皇位,等得有些不耐烦了,就找杨素要主意。杨素的回信被送错了地方,落到了杨坚的手里,使杨坚非常生气。后来杨坚又听说自己宠幸的宣华夫人陈氏被杨广调戏,更是火冒三丈,要人把杨勇招来,意思是要废掉杨广的太子身份,传位给杨勇。

杨广安排在杨坚身边的亲信赶忙把这个坏消息报告给了杨广。杨广先是撤掉了杨坚身边侍奉的人,都换上自己的亲信。后来,干脆心狠手辣地将自己病中的父亲和哥哥杨勇杀死,自己踏着血腥之路坐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

听说哥哥篡权夺位,最小的弟弟杨谅起兵讨伐,但不久便被镇压了

原本杨广与李世民都没有继承大统的机会,但是人家明的不行,就来暗的,双方都是借助于自己哥哥的尸骨登上皇位的,同样是残忍无比。但是他们留下的名声不同,提到杨广,那就是无道,提到李世民,那就是明君,为何他们做过同样的事情,为后世留下的名声不同呢? 

一是后世的标榜不同,即做为亡国之君,定然成为后世统治者的反面教材,不管你杨广为后世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你将国家弄灭亡了,你就是千古的罪人,所以,杨广被后世抹黑;而李世民,虽然杀死了自己哥哥,但是开拓了一个盛世,后世需要治国的榜样,因此李世民就被后世标榜为明君形象。事实上,杨广没有那么的昏庸,李世民也没有那么的廉明,只不过后世为了标榜明君与寻找反面教材,一个被人民举到天上,一个被贬到低下。 

二是两个人最终的结局不同,杨广杀死自己的哥哥,最终也落到被臣子杀害的结局,在农民起义的烽火中,杨广也含恨遇害;而李世民虽然将自己哥哥杀死,也逼迫自己的父亲退位,但是他能够取得善终,并且其后世也比较努力,最终开拓了一个大唐盛世。一个亡国之君,当然没有一个开拓盛世的君主名声要好。 

三是杨广好大喜功,而李世民懂得自然规律,杨广也想有所作为,也想着永垂不朽,但是他过于的好大喜功,凡是自己看上的事情,就一定要实现,大运河工程与讨伐高句丽同时的进行,而杨广的军事能力,远远比李世民差,因此大运河工程与征伐高句丽,使得命中伤亡非常的惨烈,隋朝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因此杨广是一个不懂得自然规律的人,所以最终被骂。而李世民,在做事上,懂得自然规律,凡是一步步来,最终赢得了民心,所以在情商上李世民要出色的多。

因此,两个人虽然同样做过一件事,但是他们结局不一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095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30
下一篇2023-09-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