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疫情的电视剧和电影有哪些?

关于抗疫情的电视剧和电影有哪些?,第1张

关于抗疫情的电视剧和**有《最美逆行者》。

《最美逆行者》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郭靖宇、白一骢担任艺术总监,巨兴茂、殷飞、邹曦、张萌执导,陈数、王志飞、杨志刚、姜妍、萨日娜、李依晓、史可、徐娇、阚清子、成泰燊、牛骏峰、马天宇、韩雪、张铭恩、肖燕领衔主演的抗疫剧。

该剧根据2020年全民抗疫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改编,由《逆行》《别来,无恙》《婆媳战疫》《幸福社区》《一千公里》《了不起的兔子叔叔》《同舟》七个单元故事组成,讲述了发生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故事。

评价:

《最美逆行者》首先,从主题表现来看,虽然每个单元剧的题材不同,有援鄂医疗队、夫妻医生、婆媳关系、货车司机、志愿者、社区工作者、方舱医院等,其叙事表现自然各有侧重。

其次,从情感叙事层面来看,每个单元剧对人物情感素材多有开掘,讴歌了抗疫情势下的人间真情与人性美好。《最美逆行者》多有关于家国背景下家庭伦理及其情感的故事叙述。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一切终将过去,定会春暖花开!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抗击疫情先进 事迹 作文 _抗击疫情感人 故事 ,仅供大家参阅。

一线抗疫群英谱一边治病救人,一边科研创新

“凌晨3点多睡的,7点不到就醒了,脑海里反复琢磨最近研究的模型。”赶往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搜集临床资料的路上,李勇告诉记者,他正带领10余人的临床科研团队,探索建立一套病情预测模型,帮助提升临床治疗诊断水平。

2月4日,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派出的37人团队抵达武汉,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勇就是其中一员。

刚来武汉时,李勇和同事们“入舱”东西湖方舱医院。他回忆道:“有次值班时,我接诊了一名50多岁的新冠肺炎患者,经询问、诊断后得知她有慢性肾功能障碍,我马上与有关部门沟通,两小时内把患者送到最适合收治的医院。”李勇说,一些送到方舱医院的患者出现临床表现复杂、病情急速转危的情况,在大家的帮助下最后得到妥善治疗。

疫情防控一线遇到的这些新问题,使李勇的科研热情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他思考,针对方舱医院这个创新收治模式,是否有创新的好办法,能更好实现对患者的早期精准诊断、临床症状预警。

说干就干。值班时加强对所负责的100多名患者的观察巡访,与其他同事交流接诊患者的特殊症状,多方联系相关专家进行远程探讨……由于一直待在方舱医院,戴口罩的时间过长,李勇的耳朵一度长起脓包。“只想快点建好模型,让患者少受罪,让医护更高效。”

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正式启用后,李勇被抽调作为专家组成员,负责处理疑难情况,科研工作也被他带到这里。

创新背后有仁心。在方舱医院等收治点,包括李勇在内的医护人员在不断创新医疗服务,加强心理疏导,及时关切患者需求。“医生的首要任务是救人,最大动力是让更多患者受益。”李勇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看,那些并肩奋战的医护伉俪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涂盛锦、曹珊夫妇

有信心战胜这场疫情

春节 前,轮休在家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主治医师涂盛锦接到医院电话,二话不说就立即返岗。涂盛锦的妻子曹珊是一名护士,同在一个医院,一起抗击疫情。不过,夫妻俩一个在5楼,一个在6楼。

疫情发生以来,涂盛锦所在科室接收的都是危重症患者,工作量和压力很大。但是涂盛锦说:“在隔离病房,护士不但要负责患者的医疗问题,还要护理患者的生活。一些老年患者进食、上厕所的工作也由护士来承担,她们不容易。”曹珊却更关心涂盛锦的安危,因为她觉得丈夫的工作风险性更高。

疫情刚发生时,涂盛锦下了班就在值班室里和衣而卧。现在,全国各地来支援的同行多了,涂盛锦和同事们可以进行科学轮休,他们都说:“有信心战胜这场疫情!”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王新、仲月霞夫妇

夫妻首次一起上“战场”

1月22日,参加过抗击非典、埃博拉等十几次重大任务的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门诊部主任仲月霞向组织递交了请战书。

1月24日凌晨,仲月霞接到紧急出征命令。“这么多年,我也习惯你急匆匆地出发了。”仲月霞的丈夫王新一边往仲月霞的行囊里放防护用品,一边叮嘱:“家里有我,你放心,一定照顾好自己!”

突然微信群里一则消息跳出:“发热咳嗽并非新冠肺炎唯一首发症状,还存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症状。”身为唐都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的王新立即拨通电话,也向组织申请加入医疗队。

于是, 除夕 夜,王新和仲月霞同时出征。仲月霞笑着说:“工作30多年,这是第一次和爱人一起上‘战场’,今年我们也算过了个‘团圆年’。”

作为医疗队管理团队的主力,仲月霞负责护理质量管理、人员培训、感染控制等工作。王新是带组的教授,负责全组患者的具体诊断治疗和管理。虽然同在一支医疗队、一家医院,但夫妻俩却忙得很少碰面。“抽空打个电话,也就是互道一声‘保重身体’,我们知道,大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仲月霞说。

武汉市中心医院汪毓君、吕晓玉夫妇

想让患者早点康复

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重症医学科医生汪毓君已经在抗疫一线奋战了20多天。

“现在情况好了很多,我们的工作压力大幅缓解,大多数病人的情况也在逐步好转。”2月18日上午,汪毓君迎来一次轮休,接下来他可以在家休息。

“现在白班分上午班、下午班,分别是上午8点到下午1点、下午1点到下午6点;夜班从下午6点到次日8点。”汪毓君说,印象最深的一次班,他在ICU待了将近8个小时。“有的患者病情危重,随时面临生命危险,我们必须时刻盯紧。”

汪毓君的妻子吕晓玉是他的大学同学, 毕业 后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工作。1月22日,吕晓玉主动申请到后湖院区支援一线救治工作。“我所在的普通隔离病房的患者病情相对平稳一些,但是有些年纪大的患者对病毒不太了解,存在焦虑情绪。”吕晓玉说。为打消病人顾虑,她和同事们反复进行科普,有时候还在手机上播放疫情防控的新闻,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虽然在同一地点上班,但两人排班不同,很少见面。“刚开始来支援的时候,我其实也有点担心。但是穿上防护服走进病房,就不怕了。”吕晓玉说,她现在就一个念头——让患者早点康复回家。

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郝旭东、米莹夫妇

走廊擦肩而过互报平安

“你们那边防护服还够吗”“还够。”

“你要注意休息。”“你也一样!”

2月18日,在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急诊科走廊,主管护师米莹和外二科主治医师郝旭东趁着擦肩而过的片刻,互相提醒。

米莹与郝旭东是两口子,结婚8年多。自1月22日参与新冠肺炎疫情救治以来,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虽是见面,可隔着厚厚的防护服,根本看不清对方的脸。

其实,两人科室相距不过百米。米莹在门诊,郝旭东在住院部。为确保安全,医护人员都是吃住在本科室,工作期间也是相互隔离。急诊科还是24小时轮班,米莹下班后也只能在隔离值班室休息,不能回家。

近距离接触患者,米莹开始时也会紧张,郝旭东总会在电话那头给她鼓劲儿。“我想他了,就打电话或者发微信。”米莹笑着说,现在她和郝旭东就像在“网恋”。

武汉市肺科医院陈国玺、陈欣夫妇

救治必须争分夺秒

曾经援藏的陈国玺,又一次站在了前线。不过这一次,他是和爱人并肩作战。

陈国玺是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从1月份医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开始,他就一直奋战在一线。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他的爱人陈欣也主动申请到发热病区支援。

肺科医院是武汉最早收治确诊病人的3家医院之一,为防止家庭感染,所有上一线的医护人员都集中在宾馆住宿,暂时不回家。一个多月来,陈国玺在医院13楼的重症监护室抢救病人,而陈欣则在8楼的病房护理患者。两人都是24小时“三班倒”,同处一栋楼却连碰面的机会都很少,只有有时取早餐时能匆匆一见。

目前,肺科医院专门收治重症和危急重症患者,这些患者多是中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而重症监护室又是医院里风险最高也最辛苦的战场。在重症监护室,患者需经常翻俯卧位,医护人员必须紧盯陪护。而且,经常在繁忙劳累的夜班后,还要继续上白班处理病例资料。“睡觉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每天挨上床的那一刻感觉很幸福。但疫情防控不等人,救治必须争分夺秒。”陈国玺说。

他们的女儿晨晨7岁、儿子1岁半,眼下都由老人帮着带。晨晨在家里为爸爸妈妈画了一幅画,并写道:“爸爸妈妈加油!武汉市肺科医院加油!”看到画后,陈欣泣不成声:“那一刻,我觉得更要努力抗击疫情,这也是在保护家人。”

一线抗疫群英谱“党晓曦,加油”

初到武汉,进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隔离病房,35岁的重症医学科护士党晓曦一度有些怀疑自己:怎么变“笨”了,这么简单的基本功都完成不好

在她就职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晓曦历来是有业务自信的。也正因为过硬的业务水平与心理素质,她才被选拔进入北大人民医院首批援鄂医疗国家队,成为光荣的“二十分之一”。此刻困扰她的,其实是厚重的防护服、紧箍的口罩、五层橡胶手套、水汽蒙蒙的护目镜和防护面罩。

胸闷、气短,还可以咬牙克服,但“雾里看花”的视觉和几乎弯曲不了、失去触觉的双手,才最让她焦灼。

一切都是陌生的。没有了熟悉的仪器、熟练的流程、轻盈的脚步,有的只是不断入院的病人和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而她连一些病人的方言都听不懂。这一切,让初来乍到的党晓曦有些懵。

“党晓曦,加油!你代表的是国家队,绝不能掉链子!”她不断地为自己鼓劲。

很快,党晓曦便适应了工作环境,找回了全身心投入的感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收治的重症病人较多,她和队友们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每一分注意力都集中在病人身上。因为重症病区没有家人陪伴,很多患者生活难以自理,照顾病人日常生活的担子也落在了她和队友身上。端水喂饭、翻身擦洗、清理卫生,党晓曦总是拖着笨重的身躯忙来忙去。

她心疼病人。病中的他们遭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痛苦,变得非常脆弱,也对每一份关爱特别敏感。

“有一位老奶奶,病了很久,胃口不好,总是吃不下饭。我们就隔三岔五拿一些牛奶、糕点之类的放在她床头。结果老奶奶每次都感动得掉眼泪,还拉着我们的手要给饭钱。我们就安慰她:奶奶,这是国家给您的,您放心吃!吃了东西才有抵抗力,我们一定让您健健康康出院回家!”党晓曦说。

不知不觉,忙碌的日子已将近一个月。回忆起大年初二从北京开拔的情景,党晓曦总想起父母欲言又止的表情和最终的支持。“初一晚上8点,我们一家五口还在一起热热闹闹商量着,第二天安排些什么节目,医院的征召令就来了。我答应得很利落,父母知道后,沉默半天,最终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你就去!孩子我们会照看好。”

到现在,她也没跟家人通过视频电话,总是微信、电话联系。因为,她怕自己看到父母会忍不住哭出来,也不忍心让他们看见自己疲惫黯淡、总是留着深深压痕的脸颊。“姥姥骗你,她才没有很放心,她总是偷偷哭呢。”6岁的孩子稚气地“告状”,她在电话这头笑着,泪水淌了一脸。

让她自豪的是,她的爱人身为解放军总医院京中医疗区筹备组兼新冠肺炎防疫应急小组组长,也日夜忙碌,统筹着辖区众多基层医疗机构的疫情防控工作。

工作时间总是对不上,他们很少通电话,但每次下夜班,他的信息早已发到了党晓曦的手机里。“虽然不在一起,但我们夫妻双双为抗击疫情出份力,这也是一种并肩战斗吧!我们总是互相打气,互相提醒,默默支持。”党晓曦笑着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徒步九十公里 赶回村里抗疫

“你的菜到了,土豆3斤、洋葱3斤、鸡蛋6斤……”

2月19日下午3点,潘世国正在给村民王海军清点代购的生活用品。对账结束后,潘世国交代他,如果再有什么需要就给他打电话,他下次集中去镇上买。说完,潘世国又赶去下一户村民家里送东西。

疫情防控期间,帮村民“跑腿”送生活用品成为潘世国的工作常态。

现年57岁的潘世国是湖北十堰市郧阳区白桑关镇淘沟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1月26日,潘世国正在十堰市顾家岗社区的儿子家里过春节,突然收到工作群里发布的紧急通知:“请同志们明天尽快返回驻点扶贫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潘世国没有丝毫犹豫,收拾行装就出发。

“这里离白桑关镇驻点扶贫村有90多公里,外面还下着雪,没有车辆根本不可能去上班。”妻子和儿子都在劝说他。“那就走回去!” 潘世国当时就下定了决心。妻子不放心他一个人走,要求和他同行。

1月27日,潘世国和妻子早早起床吃了饭就出发。夫妻俩一起,走了80多公里路,在第二天深夜1点终于赶到了位于集镇上的家里,此时距离驻村帮扶点还有10多公里。

第二天,经过简单休整,上午11点,潘世国踏上了回村的路,沿途经过了6道登记和测温点。下午1点钟,他终于赶到了淘沟河村,90多公里,他走了22个小时。

如今在淘沟河村,老潘一直在忙碌。除了代购生活用品,他还要摸排村民的发热情况,负责值班,巡回宣传,上门劝导。“现在大家都在一线辛苦奋战,我是党员,关键时候不能撂挑子!”潘世国说。

 2020年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三篇

 一面面迎风招展的鲜艳党旗,一封封按满红色手印的请战书,一辆辆千里驰援的大卡车,以及宅在家里的普通民众,都在为抗击疫情做贡献。这,就是中国样子。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三篇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希望你们喜欢。

 故事一:儋州一位支援湖北医生妻子的独白:你赴前线抗疫 我在后方护家

 2020年1月24日,天气晴朗,心情有点压抑。支援湖北医疗队名单出来了,松了一口气,没有我和他的名字。但又有些失落,到前线去,应该是所有医护人员最大的愿望。

 全省乃至全国都在不断增派医务人员支援湖北,有医生、护士、感控人员、检验技术人员、影像师……但需求量最大的是护士,其次是医生,我和他都是医生,我们时刻准备着。

 2020年1月27日,正月初三,医院最新的支援湖北医疗队名单出来了,“李材忠,重症组”。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真的见到名单的那一刻,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所有的不安与恐惧向我袭来。对于大家来说,他是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对于我们这个小家来说,他的身份是丈夫、是爸爸,是我们的整个世界!

 当时,我第一时间就跑到办公室去找他。他微笑地看着我,平静地说:“你知道我们应该去帮忙,所以彼此都没通知对方就报了名。我是党员又是搞呼吸的,冲到前线是理所应当的事。我们是医务人员,应不忘医者初心,治病救人,义不容辞。别担心,我会保护好自己。”  李材忠到达前线后给妻子周仕群发回来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同作为一名医生,我理解他;作为一名妻子,我更要支持他。

 2020年2月19日,最新通知下来了,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21日出发。我当时反复对他说:“老公,去吧,除了支持你,还是支持你!但请你千万要保护好自己!”我连夜替他打理行李,肉罐头、鱼罐头、麦片、士力架、水杯、茶叶……凡是能想到的,我都统统给他准备了,准备衣物、洗漱用品、保湿霜、纸巾等必备物资。睡到半夜想起来袜子备得不够多,赶紧起来网上买。但愿都用不上,但又希望带它们上战场。

 巨大的箱子、巨大的背包,被塞得满满的。后来到了武汉,他说我准备的物资比臭美的女护士们还多,东西取得出来,但是临时搬家的时候却塞不回去了,只能用袋子提着。  儋州市人民医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期待你们凯旋归来!

 孩子他爸,虽然我们不在你身边,但我们的心却紧紧绑在一起。你尽管放心在前线救治病人,我负责坚守后方,照顾好家人。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们再相聚!

 等到孩子们长大的那一天,

 我要告诉他们,

 在2020年那个令人难忘的春天,

 无数个身穿白大褂的医护工作者,

 奋斗在抗疫一线,

 为大家筑起一道道防病毒的“隔离墙”。

 他们的爸爸,正是其中的一名“逆行者”!

 我要他们知道,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只不过是有一群人在为大家负重前行。

 要学会以感恩之心对待身边的人,

 以热情之心拥抱生活的每一天,

 以敬畏之心与一切生命和谐共生……

 篇二:白衣天使

 “白大褂,白大褂在哪里快救救她……”日前,一位年迈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被紧急送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听到呼救后,医务人员赶紧跑过去,迅速把病人推进病房开始抢救。几个小时后,老人的病情终于稳定了下来。

 金银潭医院南四病区主任余亭告诉记者,现在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比以前好了很多,已有不少患者好转出院。如果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大部分病人都能顺利挺过去。全国各地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减轻了当地压力,收治率和治愈率正在提高,病亡率在下降,他们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

 “看着一位位患者战胜病魔,带着笑容离开医院,我们感觉最难的时刻正在过去,真正的春天即将来临。”余亭说。

 “是你们救了我的命,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前些天,一位82岁的重症患者在金银潭医院经过14天的救治,好转出院了。出院那天,老人激动地拉着主治医师的手说:“是你们救了我的命,我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又回来了,谢谢你们。金银潭必胜,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对于这些积极的变化,武汉市肺科医院呼吸科主任杜荣辉深有同感。她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武汉肺科医院共收治约400个重症病人,已有224个病人出院,病房里一些病人的病情也在逐渐好转。“据我观察,现在的门诊量明显少了,而且新增的病人也少了,我们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效果很明显。”杜荣辉说。

 2月7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带领的医疗队来到武汉,入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开始救治重症患者。康焰介绍,这段时间,他们收治的病人中有的是高龄患者,有的抑郁、悲观,经过他们精心救治及心理疏导之后,大多数病人的病情都有了很大改善。

 要阻止轻症变成重症或危重症

 目前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也要清醒看到,湖北省和武汉市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杜荣辉认为,阻止轻症病人变成重症病人,阻止重症病人变成危重症病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病人刚进医院时往往缺氧很严重,我们一般会对其进行氧疗。”杜荣辉说,病人用了呼吸支持、氧疗以后,其血氧饱和度可能会达到93%,正常人基本上是98%左右,但当病人要进行喝水、上厕所,或者洗发、洗脸等行为时,他的血氧饱和度可能就会掉到70%或80%,如果时间稍长,就会影响他的心脏、肝脏、肺等器官,导致病情恶化。而这些问题会很容易被忽略。

 杜荣辉提醒,对病人要勤于观察,做好护理工作,尽量要求病人最好是“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因一些不必要的动作而导致血氧饱和度大幅下降。同时,要让“床等人”,不能“人等床”。要抓好落实,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收治患者,把疑似病人送至隔离点,把轻症病人送到方舱医院,把重症和危重症病人送到定点医院,避免病人因到处寻找床位、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加重病情。

 “对病人的评估要提前,在病人处于轻症的时候,就要筛查出那些可能发展为重症的患者,并进行提前干预。”康焰表示,目前没有一种针对病毒的特效药,病毒最终被消灭,依靠的是人体的自我免疫力。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机体有一个正常的、稳定的功能尤为重要。对病人进行呼吸支持、循环功能支持等,目的就是保证机体能够正常工作,保证病人的免疫功能稳定,从而让病人能够渡过危机。

 “我们是白衣战士,要冲在最前线”

 “我和你妈妈都不需要你担心,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啊,你不能倒下啊,要搞好工作啊……”每次打电话,余亭的父亲总会这样反复叮嘱他。

 从去年12月29日到现在,余亭始终坚守在战“疫”一线,平均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没休息过一天、没回过家。由于长时间绷着弦,随时准备收治病人,余亭显得有些疲惫,他说:“有时候自己在回答一些问题时会反应不过来。”他的妻子是金银潭医院的一名护士,也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夫妻二人除了在电梯里偶遇时会当面说几句话外,平时基本都是靠电话或视频来沟通。

 其实,像余亭一样,大量医务人员都在承受着压力。“病房里的床位住得满满当当,每个病人我们都会耐心救治。”余亭说,他们每天要穿着防护服进入病房,出来时经常会全身湿透。有的医生护士住在值班室,有的住在附近酒店,以便在有紧急任务时能迅速集结。这段时间,余亭经常会给病区里的医生护士们加油鼓劲:“我们身体上都很疲惫,但是心理上一定不能‘累’,心理防线一定不能‘垮’。”

 “我们是白衣战士,要冲在最前线。”杜荣辉告诉记者,她从1月3日开始就一直在肺科医院里救治病人,没有休息过,现在是战“疫”状态,医护人员就算疲惫也会始终坚守岗位。“国家调动一切力量,全民参与,让我们很感动,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的。”她说。

 篇三:一封寄往前线的家书

 “亲爱的老婆:你在武汉辛苦了!视频看到你在那边没事,真好!你专心坚守自己的岗位,我和爸妈做你坚强的后盾……也请你照顾好自己,我们等着你们尽快打赢这场防疫战,早日回家团聚!”

 2月10日,是第二批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入驻武汉市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的第四天。“90后”护士马玉洁收到了丈夫满怀深情的信,信息虽简短却饱含牵挂。

 马玉洁是故城县人民医院ICU重症室的一名护士,她的丈夫曹子岩是该县的一名交警,两人有一对可爱的儿女,女儿三岁,儿子仅一岁。

 “大年初二,玉洁跟我说,她想向单位请战,去湖北抗疫。”曹子岩说,那时,新冠肺炎疫情日渐严峻,防控疫情阻击战的号角刚刚吹响。“她说,病房是医务人员的战场,救护伤患是她的责任。大疫当前,外表柔弱的她,骨子里满是坚韧和担当,纵然不舍我也必须支持她去。”

 2月5日13时20分许,正在单位值班的曹子岩接到了马玉洁的告别电话:“我的请战被批准了。作为故城县第一批参加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成员,我们一会儿就出发,你要照顾好爸妈和孩子。”“家里你放心,只管照顾好自己……”“通知我开会呢,我先挂了。”未等曹子岩把话说完,妻子已经匆匆挂断了电话。几乎是一瞬间,七尺男儿红了眼眶,轻轻呢喃,“一定要平安回来。”

 抵达武汉后,马玉洁和队友们经过紧张的培训,在元宵节当晚便投入到了战“疫”一线。“方舱医院原本是体育馆,里面分隔出一个个病区,摆满了床,触目所及都是人。”尽管已经提前获知了院内的情况,但眼前的情景还是令马玉洁深感震撼。来不及多想,队友们迅速按之前的分组顺序进入工作岗位,“八九个人为一组,负责护理照顾区域内250张床位上的病患。”

 抽血、取咽拭子、测体温……自打进入医院后,马玉洁和她的队友们没有停歇过。“护理站设在靠墙的一侧,就是一张桌子,上头摆放着体温计、胶带等物品,紧挨着护理站堆放着药品和供患者使用的一次性生活用品和食物,没有给护士们安排座位,当然,有座位我们也没有时间坐。”马玉洁说。

 换完班静下来时,马玉洁不免想念家人,尤其是两个孩子。读完了“与妻书”,马玉洁潸然落泪,“来了这边都没敢跟他们视频过,实在忍不住了就看看他们的照片。爸妈、老公,我一定会照顾好自己。孩子们,你们听话,等着妈妈回去!”

致敬抗击疫情中可爱的人!

 《抗击疫情》 杭州市景芳中学 806班郭正东

 那一刻,我成长了

 杭州市建兰中学810班诸子睿

 题记: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灾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流浪地球》

 当一幅幅陌生的疫线面孔呈现在我眼前时,总感觉有一股暖流流淌在心间。看到他们脸上护目镜留下的印痕,看到他们疲惫到站着都睡着的画面,看到他们无法给自己孩子拥抱却隔着两米距离传递爱的瞬间,看到……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感慨万分,心中心酸的感觉难以言表。

 不妨让我们追溯到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原因,只是人们贪婪的一张嘴,想品尝的一口野味,使全中国的人们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这一次疫情,没有一个人在孤军奋战,因为更多的人守在后方,众志成城,让每个城市安静下来,也为了每个城市能够尽快恢复美好、熟悉的样子。其实,我的爸爸、妈妈也是这次抗战在一线的人们。

 我的爸爸是一名医生,他为了这次疫情,已经将近一个月没回过家了。对于我来说,就连听到他的声音、看见他的面孔都很难。我终究还是选择了理解他的不易,但心中的担心、挂念却也总是少不了的。就连除夕夜当天,我都没能和他团聚。短短的视频聊天中虽感幸福,却在挂断视频聊天后潸然泪下……

 我的妈妈同样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她早出晚归,我也几乎无法见她一次。我给她打了十几个电话却仍显示“对方正在通话中。”也深深地感受到她工作的辛苦。当我默默挂掉电话的时候,那不争气的泪珠沿着我的脸庞徐徐流下。望向四周,空空荡荡、寂静无声,一种无依无靠、孤独的感觉涌上心头……

 我默默地对自己许诺“在2020年一定要微笑面对每一天,相信这次疫情即将成为过去,我要展望美好的未来!”但自己做自己的家长真的很不容易,每天学校的打卡、课外班的网课时间……这些都要记得很清楚。我常常感觉忙得上气不接下气,对电脑一窍不通的我也终于开始尝试操作软件进行课程的学习。就在这样忙碌的氛围下,我依然持有乐观的心态,遇到困难也学会了先找老师和同学解决。这一刻,我成长了……

 在此,我相信:2020,只等这雾散尽,再赴一席春光,那是象征着爱与希望的春色无限。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给金银潭医院院长

 张定宇伯伯的一封信

 杭州市丰潭中学705班

 汪美辰

 亲爱的张定宇伯伯:

 您好!

 自2019年12月29日,转入首批7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以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在您的带领下已在抗疫的烽火线上连续奋战一个多月了。

 “快些,要抓紧,病人的事一刻都等不得,越快越好!”在疫情最严重的几天里,这是您最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浓眉,皮肤黝黑,风风火火,这是您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可您却说:“性子急,是因为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是一个渐冻症患者,双腿已经开始萎缩,全身慢慢都会失去知觉。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

 您日夜扑在一线,为数百名重症患者开启生命通道。然而,同为医务人员的妻子,却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十几公里外的另一家医院里,独自忍受着病痛,接受治疗和隔离。分身乏术的您,有时忙得三、四天都顾不上去看望妻子一眼。

 鲁迅先生曾经教育人们: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无穷的远方与近火、无数的敌人与怪兽,教人惭愧、催人自新,并且增长了人们的勇气和希望。”在我的心中,您就是那个“沉着、勇猛”的英雄,您经受着病痛的折磨,仍然毫无私心、不断付出,为病人、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就在您和您的同事们,在疫情的浊浪滔天中英勇搏斗的时候,我和无数的中国少年,在您们的庇护下度过了这个终生难忘的春节。我们举国上下,也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紧紧团结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疫情地图上的每一个地名、每一个数字,都牵动着我们的心。面对变化无常的生命,关注着每一天的新增病例和死亡病例,魏晋诗人笔下的生命意识,一下子让我有了真切的感受。纵使“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此身、此时、此地”是我们紧紧握住的手中流沙。

 安心居家的日子里,我会每日向师长报平安,有学习疑问也会有计划地请教老师和同学。在这个加长版的寒假里,我有了机会像小时候一样,和父母黏在一起,和妹妹“争宠”,我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学做饭、做家务,拥抱和慰藉逐渐老去的父母……

 我也不会忘记,疫情凶猛之时,我们之所以能够安全无忧,离不开您和千千万万个像您一样的白衣天使们。我是多么希望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物能快些研制成功,也希望治愈渐冻症的特效药快快研制出来!早一点治愈张伯伯的病,还您健康的身体,在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胜利后,您可以舒一口气,轻松地享受蓝天白云、午后香茗。期盼!

 张伯伯,望您多保重,努力加餐饭!

 来自杭州的一名中学生:辰辰

 2020年2月7日

 最美的背影--写给舅妈的一封信

 杭州市学军小学紫金港校区

 307班 刘奕帆

 亲爱的舅妈:

 您好!

 你在黄冈还好吗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牵动着全国亿万同胞的心。正月初一,你主动请缨,告别了三岁的小表弟和学业紧张的小表姐,赶往医院参加株洲支援湖北医疗队,坐高铁去黄冈市。你说你是一位医务工作者,也是一位***员,需要舍小家护大家,只要哪里需要你,你就必定会在那儿出现!

 来到黄冈后,你们作为湖南第一批支援医疗队就进入了紧张的战斗准备,积极做好岗前培训,准备好个人防护,很快就投入了抗疫工作。在新建的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你们来自株洲市331医院的9名护理人员承担了半层楼确诊病人的护理工作。我们在背后默默支持你,不轻易给你打电话,但始终关心前方的消息。你下班后,在朋友圈打卡,那是你给我们的信息。你的文字中充满了信心和感恩,你全副武装,精神饱满,你感谢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感谢同事的亲密合作。但是看到你写着名字的背影,从你脱下湿透的防护衣,摘下防护镜脸上留下的痕迹,你说戴着三层手套让平时一两分钟的扎针需要将近半小时,我知道了你们工作的艰辛。

 我知道全国还有无数的跟你们一样为了抗疫战争而奋斗的人们,网上称你们有着最美的背影,是最美的逆行者。别人从疫区撤出,你们却迎头逆行。正是你们的辛苦,才换来了病人的康复;正是你们的无私奉献,才换来了疫情的好转。你们真棒!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工作,负好自己的责任,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一定可以打赢这一仗!

 希望你,最美最勇敢的你,保护好自己!请平安归来!

 依依敬上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不退缩、不畏惧,始终冲在战“役”一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员的初心和使命,为打赢疫情防疫站贡献自己的力量。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有关抗击疫情的人物素材,供大家参考。

抗击疫情的人物素材

钟南山:临危受命 义无反顾

17年前,钟南山教授领军抗击非典;17年后的这个冬季,84岁的他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建议公众 “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做了“逆行者”,义无反顾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满满的行程安排,风尘仆仆。

这位当年敢讲真话、敢涉险滩、敢啃硬骨的老人,再次成为绝对的超级明星、全民偶像。他的言谈举止令全网疯狂刷屏,令无数人为之振奋与动容,很多经常看偶像剧的女性朋友都说:没想到被一个老爷爷圈粉,毫无抵抗。

84岁,在这个绝对需要安享天年的年龄,支撑他出山,承担如此大的身体与精神负荷的,绝对是医者仁心和国士风范。84岁高龄的钟南山,是一位长者,一位医者,一位仁者,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一位老师这样概括:知识渊博,专业过硬;悬壶济世,心怀悲悯;勇于担责,敢说真话;义无反顾,不怕牺牲;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我们一直在寻找读书之用,教育之本,或许这就是吧。

李兰娟:武汉必须封城

原本快乐的新年,却让可恶的病毒所传染,让人感到人心惶惶,高龄73岁的李兰娟院士得到消息后,立马赶到病毒传染源头地区——武汉,她尽自己的所有能力抢救每一位传染病人。并说道:“我打算长期在武汉,与武汉的医务人员共同奋斗。”

李兰娟自1986年开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研究。是人工肝事业的开拓者,承担和主编发表了大量国家重点项目课题。2003年非典期间,李兰娟院士更是多次亲赴第一线,为扑灭疫情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前年的首届萧山人大会上,李兰娟院士曾作为乡贤代表上台发言,她说:“不论是在什么岗位上,总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乡,我为自己是萧山人而骄傲。”

如今,这位院士自1月18日起就同钟南山院士等人受国家委派武汉,提出了对疫情的预判,尤其是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随后,她果敢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还有许许多多为疫情奋斗的英雄们,英雄,其实哪有什么英雄,不过是一群再普通不过的人们,在生死抉择面前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做着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在疫情面前用生命捍卫着生命。

抗击疫情的温暖故事

1、开货车运送物资不求言谢的大姐

在武汉疫情全面爆发期间,有这样一个暖心又感人的事迹。一辆装载着31吨酒精的大货车最终安全达到了武汉,而运送物资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司机,她连夜赶路独自一人开了将近24小时的车,在将这些物资送去武汉的时候,她婉拒了工作人员的谢意,继续做着自己的工作,帮着大家一起卸货。

2、你需要口罩吗免费的

在成都,一位小哥因为在地铁上发口罩的一段视频而走红,这一举动也让许多的网友为他纷纷点赞表示支持。他不停地向着地铁上一个个的人走去,“你好,需要口罩吗免费的。”背着小小的黑书包散发着大大的温暖,让人感动,非常具有正能量。

3、这些不多,但都是新鲜的

武汉的一家酒店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这是来自于一位淳朴的农民,他带来的是新鲜的大白菜,据悉这位师傅姓秦,在收到他的礼物时工作人员打算给他报酬时,他连连说不用,因为他听说从上海北京等地来的医疗队在这家酒店,想给医疗队做一点贡献,这些菜虽然不多,但是都是新鲜的。

感谢有你,你的“支援”,是医护人员抗击疫情的动力。

4、经历过痛苦,但我仍爱人

“杭州保姆纵火案”中的受害者家属林生斌在肺炎疫情全面爆发期间向红十字会捐赠了5000个口罩,因为搜集不到口罩物质紧缺,他一直在奋勇出力,这一行为也受到了不少网友纷纷的点赞,虽经历过痛苦,但他仍愿在爱中前行。

抗击疫情医护人员感人 事迹材料 5篇

 国家正在变强,有句古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相信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共同对抗新型冠状病毒,实现幸福生活。下面是我整理抗击疫情医护人员感人事迹作文,欢迎阅读。

 

 

 抗击疫情医护人员感人事迹一

 谭青苗:疫情不退 战斗不休

 “护士长,拿套防护装备过来。”“护士长,这个表格怎么填”2月29日10点30分,黄冈市中医医院综合科里,护士长谭青苗正忙得团团转。

 谭青苗是宜昌姑娘,在黄州安家多年。如果没有这场疫情,她本该与父母、年幼的儿女共享天伦。1月21日,她的父母从宜昌来到黄州,准备和她一起过个热闹的新年。不料早在1月19日,谭青苗就已进入市中医医院感染科,回不了家。她的父亲说:“你让我来过年,我整个春节都没看到你的人。”“特殊时期没有办法。”她很愧疚地对父亲说。

 1月22日晚,谭青苗转战黄冈市惠民医院。那里三层楼住了97名新冠肺炎患者。刚入院的病人还不适应隔离,每天谭青苗都得大着嗓音讲解着隔离知识,没两天嗓子都哑了。护理部主任周祥想法找来扩音喇叭,这才让她的嗓子轻松了点。每天的隔离知识讲解与安抚,让病人们慢慢接受了不能出门的治疗生活。

 特殊时期又正值春节,保洁工人和护工都不好找,谭青苗就与另一名护士长承担了整个三层楼的所有垃圾清运工作。每次做完清洁,两人的衣服都是从里湿到外。“这些垃圾处理不好,容易造成污染源。”谭青苗说,就算找到清洁工人,她们也是会跟着清洁工人,指导他们做好防护:“毕竟我们也要为他们的生命安全负责。”

 1月29日晚11点30分,有8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需要转运到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本该跟车的护士因不适应负压车无法跟车。谭青苗当即顶上,一直到1月30日凌晨4点左右才转运完成。在凌晨2点左右,一名70多岁的婆婆被抬上车,婆婆担忧地问:“我是不是好不了”谭青苗握着婆婆的手,说:“别担心,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医疗条件很好,您一定会好起来的。”婆婆却说:“姑娘,你看起来好累,你睡会儿。”

 谭青苗一回想起此事,就抑制不住感动,她说:“我一定要坚持战斗到最后,为这样可爱的人尽一份力。”

 抗击疫情医护人员感人事迹二

 周敏:职责所在 累也坚持

 “虽然很累很辛苦,但只要工作需要,我还会继续干下去。”2月28日晚,刚回到驻地休息的黄冈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医生周敏表示,疲惫的声音里,透着坚定。

 为了集中收治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病人,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自2月18日投入使用,急需大量医务人员值守,周敏第一时间请战。而当时,他刚刚结束19天的县市疫情防控督导工作。

 从2月22日开始,周敏和同事两人承担起新院区4——11楼的医疗废物转运工作。每天早上7点多准时上岗,9点进入各楼层,对电梯通道前的医疗废物进行整理、搬运,送到楼下污物出口,再转运到暂存间……因为医疗废物大多是患者的治疗和生活垃圾,为了保障所有人的安全,必须及时进行清运,最多时,仅一层医疗废物就达20多桶。尽管接触医疗废物很危险,需要两个小时进行一次修整,但他和同事在工作时几乎没有时间概念,只想着全力加快进度,连续工作6、7个小时是常事。有时等同事招呼吃晚饭时,才发现自己的中饭都忘了吃。

 “前几天天气闷热,不到半个小时,口罩和身上的防护衣就全部湿透了。”周敏告诉记者,防护衣穿脱不便,加上密闭的防护镜和口罩,本就行动困难,呼吸不畅,每次搬运一桶桶重达几十公斤的医疗废物时,他们更会面临体力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稍有不慎还会受伤。“好几次,我坐着就睡着了。”周敏每天完成工作任务回到驻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快休息,好积蓄力量迎接第二天的高强度工作。

 周敏的妻子余灿是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副护士长,每天早出晚归,一直在老院区负责产科病人的收治及护理工作。两岁的儿子年前被送回浠水外婆家看护,夫妻俩已有一个多月没看到儿子。

 “我们都不敢和儿子视频,怕他哭,也怕自己难受。”周敏低声说,自己很想儿子,也知道妻子的辛苦,但是,身为医务工作者,站在抗疫一线,这是职责也是使命,他愿意付出,选择坚守。

 抗击疫情医护人员感人事迹三

 “我是一名好医生,但却不是一个好孩子“

 “我是一名优秀的医护人员,但我不是一个好孩子。”工作6年的90后武汉第四医院医护人员姜思达对健康时报记者这样评价自己。

 几天前接到通知,医院需要紧急开设两层抗病毒的新病区,急缺人手,经过再三考虑后,他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连夜写好了请战书,交给了院领导。

 姜思达说,母亲身体不好,早在十年前就做了子宫切除术,父母就只有我这一个儿子,我如果不幸感染牺牲了,谁来给他们养老。

 “但是时间不等人,病毒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肆虐传播!我就是应该冲在最前面!”1月25日12点,医院下达了通知,下午两点钟之前到西院报道!此前四天,他已经工作了70多个小时了。

 姜思达作为东院第一批护理支援队队员,主动要求被划分到门诊输液室,感染病人最开始接受的治疗就是在输液门诊。“明显觉得自己身体极度透支,随时都有可能倒下。” 姜思达回忆到。当时心情极度困扰,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休息好,另一方面是担心自己现在状态很差,免疫力是极度低下的。

 上前线之前,必须要回家看父母一眼。吃饭的时候骗父母说,科室最近有人感染了病毒,自己跟那个同事有过接触,去科室住把自己隔离几天,如果没什么症状就回来。

 “这一餐我吃得特别多!眼眶里的泪水不停的在打转,因为我知道,很久以后才能够再次吃到父母亲手为我做的饭菜了,下次回家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

 抗击疫情医护人员感人事迹四

 延迟婚礼主动请缨上抗疫一线

 普外科90后护士陈娟娟,原定正月初十结婚,为了坚守一线抗击疫情,她主动推迟婚期,从正月初七开始便投入隔离病房紧张的工作中,同“战友们”并肩作战。作为年轻的护士,她说,“进入隔离病房之前,我们都接受了严格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接诊、检查、治疗及自我防护等一系列相关救治流程专业培训。”当问及家人的态度时,姑娘腼腆着说到:“我的家人也很理解我,既然医院需要我,定当不辱使命、坚守岗位。我和家人共同商量把婚期延迟,等这场战役结束,再来准备做最美的新娘”。

 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李艳艳、邢静护士因为长期戴口罩,鼻梁、耳背的皮肤都被压烂了,反复的洗手、消毒使他们的双手都开始皴裂,因为穿防护服如厕不便,她们甚至都不敢多喝水;同时进入感染科的党彪大夫的妻子也是医院妇产科的一名护士,因为工作两个小孩也只能留给年迈的父母照看了;李晓红结婚不到十天就放弃婚假,到感染病区工作……

 当前通渭县人民医院隔离病房共有3名患者,其中1例为通渭县第1例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其余2例均为医学观察患者。目前,3名患者病情平稳。

 新春佳节,本是万家灯火、阖家团圆的日子,疫情无情人有情,正是有无数医护人员坚守在抗疫防疫一线,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才多了一份保障。

 抗击疫情医护人员感人事迹五

 医务人员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不少医务人员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付出换来了一个个患者的康复,换来了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他们是新时代最可敬、最值得关爱的人。

 在大屏播放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照片,既是向广大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表达敬意,也是在宣传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宣传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的事迹,不仅能起到激发医务人员战斗力的作用,而且也能激发更多人抗击疫情的信心,还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浓厚氛围。

 宣传医务人员要找准宣传对象。疫情肆虐,全国数万名医务人员不惧危险、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有的主动请战,写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他们有的推迟婚期,立下“疫情不结束,我们不结婚”的承诺;他们有的亲人去世也没能看最后一眼、送最后一程,诠释了忠孝难两全的古语……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体现着他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和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的责任担当。宣传医务人员,我们就要深入挖掘这样的典型人物。

 宣传医务人员还要找准宣传载体。不同的宣传载体背后有着不同的受众群体,不同宣传载体也有着不同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我们要精准研究载体的特点和受众喜好,让典型医务人员事迹既走进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也要走进微信、抖音等新媒体,还要走上讲台、舞台,走进影视剧……只有采取立体化的多载体多形式的宣传,医务人员的感人事迹才能走进千家万户,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通过对典型医务人员事迹的宣传,就会发挥出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鼓舞和激励广大医务人员更加英勇地奋战在抗疫一线,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同时,也一定能鼓舞和激发更多的人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推动这场战“疫”尽快全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28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