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妙玉的现世活冤孽
所谓 活冤孽 ,是说妙玉在红尘之中,还有一段情孽未了。劫持妙玉的强盗头目,正是她原在苏州蟠香寺邂逅的情人。
从珍藏的那些价值连城的宝贝器具判断,妙玉的情人,不是一位皇族王子便是一位贵族公子;当然,他肯定是前朝的王孙公子。
以 某之琴学 论证确定下来的 时代背景 推断:妙玉和他的情人,不幸恰逢明清交替之际的 末世战祸 ,以致天各一方。
妙玉出身也不会低。她曾拿一个在栊翠庵并不算高档的绿玉斗 , 讥笑宝玉:怕是翻遍你们贾家,也找不出这一件俗物。钗黛二美听罢,情绪毫无变化,只是低头暗笑。可见,妙玉并非妄语。
还有一件异事: 贾母让刘姥姥不过尝了一口茶,之所引发妙玉几乎发疯;这枚茶盅,除了有可能是唯一的一种与情有关的东西,还会是什么原因,能让一位修养非凡的才女如此犯病?当然,妙玉讨厌刘姥姥,应该还有其它更为深刻原因。暂不展开。
其实,从87回与妙玉相关的许多情节,均可证实:妙玉出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修行;而是她在苏州蟠香寺寄身之时,就曾邂逅过一位情人。
上篇曾说,劫持妙玉的强盗打劫荣府得手、撤到城外休整之时,提到了宝玉和妙玉之间曾经发生过一个“情缘八卦”,即是指 :87回 妙玉 走火入魔 的那段情节。走火入魔之前,还有妙玉论棋、妙玉悟禅和妙玉听琴几段情节。下面逐个详论。
二、妙玉悟禅
宝玉几天没看见惜春,即来探望。恰好碰见惜春和妙玉在下棋。这段描写很精彩,二位才女的论棋同样精彩,并且很投入。
开始宝玉未敢惊动她们,稍后情不自禁叹出声 ,他问妙玉 (要点):“ 妙仙缘何下凡 ?”妙玉只是红了脸不答。
宝玉觉得造次, 又陪情说 (要点):“妙仙修行头一件心宜静;静则灵、灵则慧。”妙玉闻言,继而又脸泛红晕。惜妙二美之棋局,随即结束。
稍后,妙玉痴问宝玉: “你从何处来?”宝玉心知是禅语,红了脸也不回答。 惜春便笑他说 (要点):“这并不难。宝二哥你为何不答‘从来处来’呢?”宝妙二人闻惜春之言,都不好意思,两人又红了脸。
接着,妙玉就要回栊翠庵。因不常单身出来害怕迷路,就要宝玉陪送。途中经过潇湘馆时,就听见黛玉在弹琴。
以上情节说明: 妙玉只是精于棋道,但妙玉并不知何为真正的悟禅,最大是鹦鹉学舌,悟懂一些皮毛。宝玉越发不悟,而他天生具有的博爱情怀与禅宗大旨略同,对于禅语机锋,更是不通。
宝妙二人的禅机和悟性应当都在惜春之下,所以他俩才反复红了脸。 若禅宗高徒,绝不会一而再 心动脸红 。可以肯定,妙玉是一位凡心未泯修行者,但她的学问和才华应该不必质疑。
三、妙玉听琴
接下来, 妙玉听琴 就颇具见识。首先,她不让宝玉进去打扰黛玉,并强调说:“自古只有 听琴 ,没有看琴的。”接着他俩坐在外面静听黛玉抚琴。黛玉抚琴的音调十分清切、悲凉、伤感。
同时听到黛玉吟了四篇小赋,妙玉一边听,一边为宝玉解说:
第一赋 为 侵韵 ,表达思乡之情; 第二赋 是 阳韵 ,表达悲秋之情; 第三赋 为 尤韵 ,表达愁恨之情; 第四赋 变韵 ,表达离殇怆痛之情。
妙玉听罢第四韵大惊; 叹道 (要点):“忽有 变徵 之声,定然不可长久。”果然二人即闻黛玉琴声 君弦 断裂。所谓君弦,就是琴弦中最粗的一根主弦。所谓 变徵 之声,就是琴韵中的生死决别之音;春秋时代,当年荆柯的易水之别即吟此调。
以上情节说明: 妙玉对琴艺和韵律,都十分精通。她从黛玉的律赋诗韵和琴音变韵中,听出不幸即将来临。
四、妙玉走火入魔
回到栊翠庵当晚,妙玉即走火入魔。之初妙玉开始打坐,趋向“ 真如 ”境界。坐到三更又在月下独自依栏,发了一阵呆;想到日间宝玉之言,又心跳耳热。
如此心事重重,妙玉哪里像 断了尘缘 的佛子?
接着,妙玉强行敛神收心,继续打坐。谁知竟魂不守舍,进入幻境。先是幻见一伙 王孙公子 来娶自己上了花轿,后又见一伙 强盗 来抢自己逼勒成亲。
接着,她吓得大哭呼救。栊翠庵众尼闻讯前来安慰,她又以为是强盗,哭求菩萨保佑;喊着要回家。
等稍微安宁下来,身边只剩下一个从苏州老家带来的老尼,她又搂着老尼 大声叫妈 :你不救我,就不能活了。
妙玉如此一直闹到天明,才过去了。接着,便请医生看病吃药。后又传出去,被人笑称是害了相思病,还传言是 因宝玉而起 的哈。
所谓“ 真如 ”之境,佛家各派解说不尽相同。
大体来看,就是佛家认知人性本真的原始无我之境。而妙玉所认知、修炼的“ 真如 ”,却是强行压制自然欲望;也就是想要强行逃避红尘中的那段情缘。
从上述两段情节观照,妙玉的少女之本真即闺阁之情,依然健旺。首先,她根本无法达到禅宗修行所要求的 心静 。无法心静,就是因为现世之中还有一段情孽未了;情孽未了,根本无法修行。
当惜春得知妙玉走火入魔的消息,即嘲笑她 并无悟性 。
以上是妙玉走火入魔全过程。现在从头回顾其成因。日间下棋之时,宝玉和惜春识破了妙玉并不能悟禅的真相,让她感到不好意思而红了脸。稍后,宝玉无意中说出禅宗修行历程的心始静、静生灵、灵生慧,又勾起了她深藏的心事。
再后,有感于黛玉琴赋中思乡悲秋、愁恨离伤之情而痛及自我。深夜三更她独自依栏观月,情窦又开;最后,又强行压制自然的情感欲望,才致使情绪不宁、心志迷乱。
继而, 心灵的屏障 即借寺庙掩饰真情的最后一道防线,终于崩溃;即令她产生神志不清、大哭大闹的情感释放。
因 情感压抑 造成的情绪紊乱,就是民间所谓的中魔或闹鬼。
以现代医学病理解释,妙玉情绪失控的反常表现,就是因长期孤独、思念、焦虑、压抑所导致的 严重抑郁症 ;在情感因素强烈的干扰刺激之下,而诱发的轻度神经错乱之症。
五、妙玉的病根
以上现象说明: 妙玉凡心未泯;并且,她心灵深处,始终藏有一段情孽无法了断。再对照前面相关解述, 基本可以断定 :妙玉心中很明白,进京之先在苏州老家蟠香寺相识的情人,他一定还活着。
当下,他应该就是一位暗中与现政府对抗的海边人士;就是 打劫荣府 的所谓 强盗 。他们曾经深深相爱,但却因战祸而天各一方。
北上来到京城长安之后,尽管他们还没有见过面;而她跟师傅学习,略知先天神数,即能直觉到,那个人应该就在自己的身边不远。
妙玉曾为宝玉祝贺生日,呈帖曰: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考证家把妙玉这句贺词,考证得太远太晦涩;反倒没了意思。
不信马上去翻书: 宝玉接到妙玉的生日贺帖,并没有表现出多少激动。因为宝玉心中最清楚:妙玉的这杯忘情水,并不是给他的;他只是妙玉心中那个苏州情人的影子。
六、妙玉的情人
以前面的分析、推断、解述为基础,现在来理顺思路。
妙玉父母见战祸将起,便将她送入蟠香寺寄身。妙玉在苏州老家蟠香寺修行之时,邂逅过一位情人,他是前朝的王孙公子。
可以推断, 他在前朝之末,从北方的京城来苏州蟠香寺进香赏梅。从此与妙玉相识。他们之间,应缘于寺中的一次品茶论茶。
他们之间,应该还有一个信物,是一件古玩珍品类的饮器。他们之间,应该还不止一次地相会、论棋、抚琴。他们之间,有着很深的感情。
妙玉的情人 ,应该不会像宝玉一样弱不禁风,而是精通武艺的王孙公子。但他应该如同宝玉一样心地纯真、风流倜傥。以上判断,从 妙玉对宝玉 既不时嘲讽、又十分爱怜的 双重情感 ,可以印证。
后因南方 战祸已起 ,妙玉尊父母之命,不得不从苏州迁往京城长安的寺庙;顺便打听他的下落。战时局面,瞬息万变。她的情人,应该随前朝的流亡政府南迁到海边一带。期间,妙玉父母死于南方战祸。
精通 先天神数 的师傅,临终前经过演算,嘱咐妙玉不要再回苏州,呆在京城住下来,后面自有缘份。
随后妙玉经人引见,来到贾府,入驻大观园现身说法。妙玉入驻大观园栊翠庵,不过是托了人情关系,寄居在贾府大树下,以暂避战后初定当局的异类清洗。
以上推断 ,只要放眼中国历史更替、变迁时代就会清楚:妙玉的人生遭遇并不稀奇,她只是千千万万个离殇儿女中贵族阶层的 普通代表 。
以此进一步观照,方知妙玉判词中 污浊、泥垢 等等概念,原来与劫持她的强盗,并无多少道德情感关联;而是在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不断轮回循环的大悲剧之文化现象和文明特征。
唐都浪子《浪说红楼》:琴学,论妙玉
红楼梦妙玉判词原文: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译文:
想要得到清白但又何曾得到过?想要超脱凡尘也未必能做得到。可惜如金如玉般纯洁的人,最终还是陷落在污泥之中。
洁:清白
空:虚,这里指佛教中超脱一切的一种境界。
金玉质:如金和玉一样宝贵之物。
从判词我们可以得出妙玉的性格和结局,她的性格是“人在空门,心在红尘”,即在她的情感和心理上,她从未真正地出世,而是仍有一颗眷恋红尘之心,这一点,从后文她的几次出场中都可见。
比如贾母品茶栊翠庵时,她先是嫌弃刘姥姥,对刘姥姥用过的杯子,哪怕是价值连城的成窑杯,她一样不在乎地吩咐婆子们: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
这也是她的曲词里说的“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妙玉的“洁”已经不是单纯的洁癖了,而是宝玉眼中的“他为人孤癖,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目。”也就是说,世人多不入她眼。
可见妙玉其人,是孤僻的,是不合时宜的。从判词后两句我们知道,妙玉最终的结局很悲惨,没能够保持清白之身,而是落入泥垢之中。
扩展资料:
妙玉结局
脂砚斋曾有过一段似是而非的批语,说她“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现瓜洲渡口,各示劝惩 ,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
她最后的结局极有可能是贾府败落后,南下后在瓜洲渡这个地方遭遇劫难,被卖到了烟花巷或者贾府败落后为强盗所掳后,卖给了一个有权有势的人做妾。
贾母品茶一回,我们知道妙玉是有过度的洁癖的,而真正的出家人本来不会在意这些,没有什么脏或不脏一说,由此也可只妙玉名义上是出家,其实并为出家,她的出家是迫不得已,这个她进贾府时已经交代了。
原文: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
从这段话可知,妙玉的修行,初衷只是为了续命,为了活下去,并不是真的看破红尘,而这也让她养成了邢岫烟所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矛盾性格。
她一方面要与红尘划清界限,但另一方面却又无法抛下红尘,于是宝玉生日她拜帖,这是眷恋红尘,但署名却又是“槛外人”,把自己当作是出世之人,这种矛盾的心理一直伴随着她。
贾母品茶她嫌刘姥姥脏,但却把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给宝玉用,嫌刘姥姥脏却不嫌弃宝玉脏,这种区别待人的方式,跟出家人眼中的众生平等是矛盾的,可见妙的怪癖有多深。
她自称“畸零之人”,一个“畸”字很好地概括了妙玉的性格和心理,她是心理畸形,身世飘零之人,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心理上,她一直都是畸形的,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精神上没有归宿。
宝玉访妙玉乞红梅,李纨让人跟着,黛玉不让,并说“有人反不得了。”由此可知,妙玉有多不合时宜,但虽然住在栊翠庵,却时时刻刻想着红尘之事,不仅宝玉生日这样,黛玉湘云中秋联诗,她也会趁着尘世上的中秋佳节出来欣赏月色。
不仅如此,她还提笔为黛玉湘云未曾联完的诗收结,这一点可以看出妙玉也是个有诗才的女子,但她随后的一句话,再次暴露她热恋红尘的一颗心。
原文:如今收结,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若只管丢了真情真事且去搜奇捡怪,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
我们看,在妙玉的内心深处,她一直是把自己当成闺阁女子,而不是出家修行之人,可见曹公对她的“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的评价是多么中肯。
综上,妙玉这个人的性格是个矛盾体,她有诗才,出身高贵,但人在空门,但心在红尘,从未有真正的空,也未有真正的洁。
她一面把自己看成是修行的槛外人,一面却又眷恋红尘之事,可以说,是个情感和心理上都畸形的人,僧不僧,俗不俗,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结果最后“屈从枯骨”,落入泥淖之中。
-妙玉
前言
红楼梦影,可谓令人眼花缭乱者也。但它是乱中有序的。其中两位人物——林黛玉和妙玉,就有许多关联相似之处,今便略作一下比较。
黛玉是书中女主人公,妙玉在书中若隐若现。但二人在身世上、性格气质上、才情上、爱情寄托上均有相似之处。孙荣认为妙玉是黛玉形象的补充,两人是“一个形象系列中的两个个性实体”①。对此我心里是赞同的。
一
在身世上,黛玉与妙玉同是苏州人氏,均出身于名门贵族,也都是自幼多病,早年失亲,远离故土,投奔京都,寄人篱下,以至结局悲惨。所有这些,几欲令人疑为同一个人。
先来看一下林黛玉的出身。第二回中说:“这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黛玉乃“姑苏人氏”,祖上是名门列侯,书香世家。不然的话,身为贵族的贾门之女贾敏又怎会嫁到林家了呢?
再说妙玉。在第十八回中,林之孝采买到十个小尼姑、小道姑之后来回话,说到了妙玉:“……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由此可知妙玉出身与黛玉相似,也是苏州人氏,也是仕宦之家。从后方妙玉手握珍玩亦可以看出其来历不小。
第十八回中,林之孝接下去还说:“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后文中也曾提到妙玉小时也有一个和尚化她出家。而黛玉呢?在第三回中,因有人问及身体状况,黛玉说她“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也没人理他。”黛玉也是自幼多病,也是有和尚要化她出家,只因家人不信不舍,黛玉才没能成为第二个妙玉。所以黛玉的病总是不好。
二玉也俱是失去亲人远离故土来投奔京都,寄人篱下。
黛玉先失其母来到贾府,后又亡其父。妙玉是父母俱亡,随师来京,师父又去世之后才被贾府接进来的。第二回冷子兴与贾雨村谈起贾府,提到贾敏之死。雨村说“可伤其母上月竟亡故了”。所以贾府才派人把黛玉接进京都照料。到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中,随同贾琏、黛玉去扬州探林如海之病的昭儿先行回来说起“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黛玉先是死了母亲,后又去了父亲,可谓命薄。在贾府虽有外祖母护佑疼爱,毕竟隔了一层,终究是寄人篱下,比不得在自己家里。
而妙玉呢?第十七回中作者借林之孝之口,从侧面道出妙玉“父母俱已亡故”,以及她“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才随师父来京,师父圆寂之后又听从师父临终遗言,未回家乡,被荣国府下帖请进来,入住大观园中的栊翠庵。妙玉虽被敬尊为客,毕竟也是寄人篱下,依托贾府而生存。相比黛玉,她手里只不过多些私蓄而已。她还不如黛玉,在贾府中还是**的地位,还有个贾母疼爱,宝玉钟爱。妙玉在京中却是举目无亲。
二玉的结局也是同样悲惨。
黛玉是泪尽而亡,且是在知道“金玉良缘”成真之后而恨极悲极、身边清冷之时去世的。在高鹗续本中,先是在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中,借妙玉与宝玉听黛玉弹琴而突然弦断来暗点黛玉身死结局,又在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中写黛玉之死,何等悲凉!原书本是黛玉还泪,泪尽而亡。第四十九回已有预警,黛玉对宝玉说:“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在这儿借黛玉的感受暗示她泪尽而逝的必然命运。不然的话,黛玉三岁时那个癞头和尚何必说“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呢?
在第一百一十二回中续作者高鹗写了妙玉的结局。回目是“活冤孽妙尼遭大劫”,妙玉是被强盗掠了去,结局是死是活不得而知。但高鹗在第一百一十七回中借几人喝酒说话带出“城里犯了事,抢了一个女人下海去了,那女人不依,被这贼寇杀了”的话。又有贾芸说“前日有个人说,他庵里的道婆做梦,说看见是妙玉叫人杀了”。以此来暗示妙玉是被害身亡了。而雪芹先生原意又如何呢?在第四十一回中,脂砚斋靖藏眉批语中有一句:“他日瓜洲渡口,各示劝惩,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②。针对这一句,程鹏认为妙玉被迫进了妓院③,薛瑞生认为妙玉最后被迫嫁给了一个糟老头子④,而事实不可定论。私心里我倒希望妙玉是不屈而死,这样让人心里还舒服些。但在《红楼梦》曲子《世难容》中有一句“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看来高续有违曹公原意。
黛玉在《葬花吟》中言“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看来,黛玉的“洁去”倒是最好的结局了。而妙玉却是“欲洁何曾洁”,“终陷淖泥中”,令人叹息。
但一死足以解脱所有心灵枷锁,四大皆空也原是经历一切才空。
二
在性格气质上,在品性上,黛玉与妙玉都是孤傲清高,洁身自好,蔑视权贵,不会逢迎奉承。黛玉是“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第五回),妙玉是“天生成孤僻人皆罕,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红楼梦》第五回曲词《世难容》),对此脂砚斋评说妙玉“行为偏僻,心性高洁”。
黛玉不同于宝钗的会笼络人心,曲意逢迎,所以初到贾府的那段时间不得下人的心。但时间长了,人们还是认识到了黛玉的率性坦荡自有一种好处,让人不提防她。而宝钗的沉默寡言却是让人害怕,不知她心里作何想。黛玉孤傲是一方面,但她也有谦和待人之时,只看是对什么人了。那么多人嫌妙玉,黛玉都没嫌过她,对她也从无微词。黛玉也不会像宝钗那样在贾母、王夫人面前不露声色地讨好做乖,这也使得她在终身大事上输给宝钗。真是“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第三十八回)。
而妙玉虽因“过洁”被宝玉说是“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的目”,但如果走近去了解她,同样可以发现她孤高之下的平和。惜春因有出家思想而与妙玉来往较密,两人常在一起谈心下棋。妙玉幼时的邻居邢岫烟也并没因自身寒素而见弃于妙玉。但因她的过于清高,也使得她不入万人的目。宝钗常批评妙玉“怪诞”;李纨也说过“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她”(第五十回);就连邢岫烟也说妙玉“放诞诡僻”,说她“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以至少有人与她来往。清人涂瀛就说过妙玉“壁立万仞,有天子不臣,诸侯不友之慨”⑤。所谓“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但看不惯妙玉为人的如宝钗、李纨等人却也只是那些恪守封建礼范清规的所谓的淑女罢了。她们又怎能与具有叛逆性格的妙玉谈得来呢?王勉认为妙玉是以元际画家倪云林为原型的⑥。此话也不无道理。在第二回贾雨村的一大段议论中也出现了倪云林的名字。倪云林好洁孤傲,对封建统治者具有反抗精神。而妙玉正是如此。
或许黛玉与妙玉在作者心中是同一形象也未可知,两人竟心有灵犀。在第五十回宝玉乞梅一节,李纨命宝玉去栊翠庵求一枝梅来,并“命人好好跟着”。黛玉忙拦住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这说明黛玉是理解妙玉的性格的,且也懂得妙玉的感情。第七十六回中秋联诗,妙玉对黛玉和湘云就很亲切,对她们的联对连连称好,又诗兴大发,把黛湘之诗续成。黛玉对妙玉的诗“赞赏不已”,并称之为“诗仙”。黛湘二人离开栊翠庵时,妙玉“送至门外,看他们去远,方掩门进来”。这与第四十一回中妙玉对贾母等的态度又有多么鲜明的对比。贾母在栊翠庵品完茶走时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这与黛玉也很像,不会曲意逢迎。妙玉也很能理解黛玉,对黛玉的“冷月葬花魂”,她在击节称赞之余,又认为太过于悲凄了,恐怕“后力不继”。在第八十七回中妙玉听黛玉弹琴而歌,深有体味,并在弦断之后面上颜色突变,起身急忙走了,令宝玉不解。实则妙玉深知黛玉不久将悲绝于人世矣!或者说由此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可不是她理解黛玉的身心么?
黛玉与妙玉的孤高相同之处是不愿随俗,蔑视权贵,且都有点儿叛逆心理。妙玉说过“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第十八回),对此脂砚斋评说:“补出妙卿身世不凡,心性高洁。”她本就是“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的。元妃省亲时冷落栊翠庵,后来去了,也没有特别点明妙玉。“不点明栊翠庵,为妙玉避俗也。”⑦不写方为写,突出妙玉的不趋炎附势。黛玉亦是如此。当宝玉把北静王赠送给他的鹡鸰香串转赠给黛玉时,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她敢于蔑视权贵,都敢把北静王称为“臭男人”,可见其傲所在了。
然而二玉的孤高也有不同之处。黛玉虽是侯门之后,却是一无所有的孤零人,在贾府处于现实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之中。因此她的孤高除了自幼娇生惯养所致之外,主要也由于她在现实生活中看出了世人的真面目。所以她的不愿随俗浮沉,在行动上具有“坚定性”。她比妙玉多了一分敏感之心。所谓“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葬花吟》)。结果呢?却是“冷月葬花魂”!而妙玉生于显贵,孤身一人后仍有私蓄,在贾府又一直幽闭于栊翠庵中,处于现实之外,别人的冷暖悲凉于她无甚关碍。因而她的孤高主要是因为她的出身及自身教养。所以,她的不愿随俗浮沉在行动上便具有一种“妥协性”。所谓“风尘肮脏违心愿”,其结果,便是“终陷淖泥中”!
黛玉与妙玉正是因其个性气质的皎皎不屈才得以成为红楼人物中的闪光点,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三
黛玉的才情极高,这在书中几次诗社比赛中便可看出来。黛玉的诗在众人中总是数一数二的,她也会弹琴谱曲。其实妙玉亦很有才气,琴棋书画俱通。在诗才上两人更是不分轩轾。第五回红楼梦曲词《世难容》说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脂砚斋言“妙卿实当得起”。其实这句也同样适用于黛玉,颦儿也实当得起。
涂瀛说过:“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红楼梦》最,物色有在矣。” ⑧涂瀛认为黛玉人品才情在《红楼梦》中是最高的,真真如此。清代西园主人曾有语,“林颦卿者,外家寄食,茕茕身,园居潇湘馆内,花处姐妹从中。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香菱有其幽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洵仙草为前生,群芳所低首”⑨。西园主人认为黛玉具备其他女孩身上所有的优点,又有别人所没有的清灵秀雅之气。而正是这“娇”“清”“韵”“幽”“秀”“文”“雅”才赋予了她极高的才情。
作者在书中安排了两个方面来表现林黛玉的才气和情感。一是外部行动方面,一是内心情感方面。外部行动方面,写黛玉在大观园中与众姐妹的日常交往,体现她才情的主要有“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林潇湘魁夺菊花诗”“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林黛玉重建桃花社”等几个回目。在这些活动中黛玉或者诗赛夺魁,或者即景抢对,或者教香菱作诗,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她敏捷的才思,丰富的诗学知识。更有她的《桃花行》,一行行,一字字,直如她的《葬花吟》《秋夜风雨夕》《五美吟》及“冷月葬花魂”等,读之令人感伤叹息,字字如泣如诉,行行似歌似哭。难怪宝玉看《桃花行》直落下泪来,直觉告诉他这便出自黛玉之手。另一方面作者又写了敏感、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主要有“《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风雨夕闷制风雨调”“幽淑女悲题五美吟”“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等回目,其他还有不少地方。她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便是书中展现出来的《葬花吟》等经典曲词。这些不仅表现了她丰富的情感世界,也体现了黛玉的灵心秀口,绝妙诗才,从而有了作者为我们塑造的一个才气清高的形象。高鹗续本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抚琴悲往事”中又写了黛玉的谱曲弹琴,自又添了一层高雅,也道出了黛玉内心的悲凄。
而妙玉又是怎样的呢?从书中可以看出,妙玉会的也不少。妙玉不仅博览群书,诗才极高,也会弄花木,赏古玩,也善博弈,精音律。第十八回中,妙玉之名首现,作者借林之孝之口说妙玉“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真正是涉猎极广,无师自通。妙玉在书中出场并不多,所以这一回目中林之孝介绍妙玉这一段,畸笏有一条眉批曰:“妙玉世外人也,故笔笔带写,妙极妥极。”⑩先从侧面写出了妙玉,并借他人之口对她的身世才情做出了评价介绍。后文写妙玉的地方,好几处也都用侧写暗描之法来表现。比如第六十三回,宝玉因收到妙玉之帖不知如何回,遇到邢岫烟。通过岫烟之口,作者又交待了妙玉常说的话“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文是庄子的好”等语,这说明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的诗她都读过,又推崇庄子之文,表明她生性淡泊自由,不拘礼规。
在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不仅突出了黛玉“冷月葬花魂的高才悲吟,也表现了妙玉“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的才孤心冷。写出了黛玉湘云的诗思敏捷,也写出了妙玉的才情出众,十三韵句一挥而就,直令黛湘二人称之为“诗仙”。从第五十回中宝玉从妙玉处乞来的红梅一枝,我们也能看出妙玉的品味修养来。
此外妙玉还善养花修木,栊翠庵花木繁盛可见一二。她也欣赏古玩,且自己手中就有不少奇珍异宝。后四十回又写了她善博弈,通音律,主要在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中通过宝玉所见所闻,妙玉与惜春下棋场面,妙玉经潇湘而驻足听琴歌的表现、议论,来体现出妙玉的多才多艺。
如果说黛玉是“世外仙姝”的话,能比得上黛玉才情的也只有妙玉。妙玉也真正是“才华阜比仙”了。
四
都知道宝黛爱情是书中的主体,且以悲剧收场;都知道宝玉爱黛玉,黛玉也爱宝玉。但在书中也有一个人物在内心里爱着宝玉,也受到宝玉的推崇敬重。她便是妙玉。黛玉、妙玉心里爱着同一个人,但黛玉有“金玉良姻”之说在前横着,妙玉有身上的袈裟挡着。缘归缘,很多时候,很多人,终归是有缘无份。不同的是黛玉得到了宝玉的心,妙玉却因自己的矫情,内心感情不为宝玉所知。
第五回曲词《终身误》中有“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宝玉与黛玉的的木石前盟,是指神瑛侍者灌溉绛珠仙草而结下的。在感情世界中,“盟”指的是“男女双方之间的内在期许承诺,它发轫于心灵上的认同和精神的回归”⑾。正因黛玉与宝玉有前生之盟,所以在第三回中两人初次相逢,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黛玉一见宝玉,“便吃了一大惊”,她“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依人物性格而言,她也只是在心中转着这个想法罢了,而宝玉看罢黛玉,则直爽地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遭到贾母驳斥之后又说:“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认识的,今日只作远别重逢,未为不可。”可不就是“远别重逢”么?看似无心之言,实则大有深意。但二人结局如何呢?“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金玉良姻”成真,但宝玉与宝钗却心不同契。黛玉魂归太虚,宝玉终究难忘。曲词《枉凝眉》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须化?……”也暗示了宝玉与黛玉的前身及两人的悲剧结局。
在“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多情女情重愈斟情”“诉肺腑心迷活宝玉”“情中情因情感妹妹”等回目中,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宝黛之间感情的发展。这中间,黛玉的泪几乎未断过,真正应了“还泪”之说了。但她与宝玉惺惺相惜,却没有婚姻结局,宝钗与宝玉心不同契,却有婚姻之实。说起来,宝钗一如黛玉,同为悲剧性人物。
而妙玉则人在佛门中,心向红尘里。虽自称“槛外人”,但这又何尝阻止得了自己的相思呢?她孤僻“怪诞”,很少有人能被她放在眼里。但她对宝玉就不同。红楼梦曲词《世难容》中最后一句是“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这里的“王孙公子”,一般都认为指的就是宝玉。作者先在第五回中向读者暗示了妙玉与宝玉之间的“缘”,又在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让人也可看出妙玉待宝玉与别人的不同。她的成窑五彩小盖钟被刘姥姥用过了,她就不想要了,却用自己常用的绿玉斗斟茶来与宝玉喝,袈裟也难掩住她的感情流露。但又因为她的矫情,宝玉总不明白她心中作何想,虽然比别人多了一分理解她的心思。“矫情既是她自律所形成的性格的自然流露,也是她摒弃俗流的一种手段”⑿。
第五十回中宝玉乞梅一节,又对妙玉进行了暗写。那一扇庵门关住了妙玉的身,却关不住她的心。只看那枝乞来的梅就知道了。“……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引,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从这一枝梅花可看出妙玉的品味来,以及她向往尘世的心,对宝玉欲露未露的感情。茅盾一首《赠梅》诗就很好地虚拟了或者说猜出了妙玉当时的心思:“无端春色来天地,槛外何人轻叩门。坐破蒲团终彻悟,红梅折罢黯销魂。”后来在第六十三回宝玉过生日时妙玉又主动让人送来一张贺帖,落款为“槛外人”。宝玉仍不明其意,后被岫烟点破妙玉心思,并出主意让宝玉在回帖上落款为“槛内人”。可叹宝玉虽曰聪明,却总也不懂妙玉的感情。或许他不敢想象妙玉作为一个出家人心中也有爱情吧。更多的可能是他心中只装着一个人——黛玉。
在高鹗续本中又有几次写到妙玉。第八十七回“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中,在惜春房里,宝玉见了正与惜春下棋的妙玉说:“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何缘下凡一走?”哪知妙玉却“忽然把脸一红”。这一段中接下去的描写更把妙玉的心事表露无遗。虽与曹公原意中的妙玉形象不太相合,但人的感情又怎能久禁得住?后来的走火入魔自是因此而起的了。第一百一十二回“活冤孽妙尼遭大劫”中,强盗之一说了这么一句:“不是前年外头说他和他们家什么宝二爷有原故,后来不知怎么又害起相思病来了。”在这儿又侧面道出了妙玉与宝玉之间的牵绊。但“矫情的妙玉用真情来对宝玉,却又要用矫情来掩饰这种真情”⒀。
可见自命为看破红尘的妙玉还是与宝玉有一段尘缘的。只不过,黛玉与宝玉之间是直接明了的,而妙玉与宝玉之间却是曲折隐晦的。关于妙玉的描写几乎都是通过宝玉而显示的。黛玉还能同宝玉“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还能在大观园中互相往来;而妙玉却只能把自己锁在栊翠庵中,黯然销魂而已矣!
五
黛玉与妙玉在身世上同出身于贵族,自幼失亲,投奔京中,寄人篱下,结局悲惨;在气质性格上又都孤洁自傲,不会趋炎附势,都有一种叛逆性格;又都才华出众,诗才极高;两人对宝玉都寄托着感情。书中以黛玉为主,刻意铺陈,描写细腻;写妙玉为从,侧描暗写,似有若无,但同样生动,且位居金陵十二钗第六位。
诚如孙荣所见,书中以黛玉为主线,以妙玉为副线,以黛玉为明线,以妙玉为暗线来写。黛玉死后的路由妙玉一接续,正如七十六回中联诗,“冷月葬花魂”正关黛玉气数,妙玉此后续成十三韵,岂不正喻示黛玉死后的路由妙玉走下去吗?所以孙荣认为妙玉与黛玉是一个形象系列中的两个个性实体,“写黛玉笔法浪漫,为情而死;写妙玉手法现实,结局不幸”⒁。或许,作者不想把实际曾经发生在黛玉原型身上的事实在小说中呈现吧,只好移之于他人也未可知。
如果说黛玉一如潇湘馆里的绿竹孤洁超脱的话,则妙玉就如栊翠庵中的红梅孤洁自傲。林黛玉和妙玉这两个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已成为文学中具有孤傲高洁气质的典型代表。在由生到死的过程中,二玉完成了自身精神上的独立,而是是非非任留与后人评说。
注释:
① 孙荣《妙玉构思散论》(《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1辑)
② 《红楼梦脂评校录》(朱一玄校/齐鲁书社出版)
③ 程鹏《“世难容”——妙玉性格散论》(《红楼梦研究集刊》第四辑)
④ 薛瑞生《恼人最是戒珠圆——妙玉论》(《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1辑)
⑤ 清涂瀛《红楼梦论赞》
⑥ 王勉《妙玉与倪云林》
⑦ 清陈其泰《桐花凤阁主人评〈红楼梦〉》
(8)清涂瀛《红楼梦论赞》
(9)清代西园主人《红楼梦论辩》
(10) 《红楼梦脂评校录》(朱一玄校/齐鲁书社出版)
⑾周绚隆《“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悲剧冲突——〈红楼梦〉主题的文本解读》
⑿薛瑞生《恼人最是戒珠圆——妙玉论》(《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1辑)
⒀薛瑞生《恼人最是戒珠圆——妙玉论》(《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1辑)
⒁孙荣《妙玉构思散论》(《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1辑)
参考书目:
《红楼撷英》(邸瑞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红楼十二论》(张锦池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此文创作起始时间是一九九八年
作为毕业论文完成时间在二零零一上半年并获评优秀论文
后来束之高阁十几年后又发现了它便删减后拿去发表
发表在《青年文学家》(二零一五年九月下总第五五五期)
https://101705170006319bqymobi
关于妙玉身世,书中所述,玄而又玄。读者所能看到的,只有两处,寥寥数语,且又都是微芥人物随口带出。一是在第十八回,贾府为迎接元妃省亲建造省亲别院的诸事即毕,林之孝家的来回,说采访聘买的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道袍也有了。紧接着说,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多病,只好入了空门,带发修行云云。从林之孝家的口中,我们只获取了两个极平常的信息,一是妙玉家世,苏州人氏,仕宦之家;二是妙玉现况,带发修行,去岁随师父入都,在此静居。这是第一处,也是妙玉首次出场。第二处是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由邢岫烟口中说出。宝玉夜饮,一觉醒来,看到妙玉的笺子,忙忙拿着去找黛玉请教,路上恰遇岫烟。岫烟的一席话,除斥嘲妙玉不合时宜,秉性孤怪外,又补出妙玉在蟠香寺修炼一段。说她也未必真心重我,但我和她做过十年的邻居,我所认的字都是承她所授。除此再无关于妙玉身世的交待,真是简之又简,平之又平。 但大凡读过《红楼梦》的人,仅凭感觉也会想到,妙玉身世,远不止此。那么妙玉到底若何,一直以来就是“红学”爱好者致以探求的一个谜,也提出许多种假说。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官宦世家说。认为妙玉乃是金陵一带(苏州离金陵不远)诗书世家、官宦之女,祖辈与贾府有过不一般的交情,贾母当年也与其祖、父辈常有往来,所以妙玉在不为权势所容时才投奔贾府避难。支持这一观点的主要论据,除了林之孝家的加话外,就是栊翠庵品茶一回。妙玉给贾母捧茶,贾母一开口就说了一句:“我不吃六安茶。”要知道,这时妙玉刚进贾府不久,且是以尼姑身份住在栊翠庵里,不像黛玉,一来就要拜见贾母等一家人,所以应该是从未与贾母见过面。初次见面,若非旧交,何出此语?妙玉也不差,一句“知道,这是老君眉”,就更验证了这一点,怎么妙玉连贾母的饮茶习惯都一清二楚?刘心武老师对此种说法也多有阐释。但是,仅以此就断定妙玉是一个与贾府有着旧交情的仕宦之女,那么,妙玉身世也就太普通了。若此,书中其它地方写到妙玉的文字就很难解释得通。这里仅举两例:第四十一回,妙玉拉黛玉、宝钗吃体见茶,宝玉也跟了来。在写了品茶器皿后,宝玉说了一句话,“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怎么说?妙玉说,“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在对妙玉这句话的理解上,刘心武老师认为,妙玉说的就是一句狂话,依妙玉的孤傲性格,这也很有可能。笔者则理解为,妙玉说的确是实话,且是带有暗示的一句实话。曹雪芹之所以要着意地写那三个杯子,再让宝玉有那么一问,然后妙玉又是如是作答,就是要向读者传递一个信息,妙玉的用度要高过贾府一等。贾府是何等人家?皇亲国戚。又有哪个官宦世家能超得过贾府的用度?这是其一,还有一例。还是栊翠庵品茶。妙玉给贾母捧了一杯茶后就置贾母及众人等于禅堂不顾,径自拉着黛、钗到耳房吃体己茶了。贾母是何等人物?老太君,族中上下无敢违逆者。就算妙玉行事不合时宜,万人不入她眼,但以一个寄居贾家的官宦之女的身份,也是不可能行出此事的。再把妙玉此举与黛玉行事一比,论理黛玉也是诗书世家,且又是贾母的亲外孙女儿,这关系应该比妙玉近多了吧,但看她在贾府也是小心行事,连老嬷嬷也要不时的赏一赏,何况黛玉也是个性高气傲的。 二是黛玉之姊说。持此观点者,主要论据有二:一是妙玉与黛玉有诸多相似之处。首先,家庭背景大致相同。都是苏州人氏,都是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又都无父无母。黛玉五岁丧母,后又丧父,妙玉进贾府时也是父母双亡。其二,年龄相仿,妙玉进贾府是十八岁,黛玉六岁进贾府,至妙玉进府已是住了五、六年的光景。其三,两人自小身体都不好,黛玉三岁时,就有一癞头和尚要化她出家未成。妙玉也是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到底自己入了空门方好。当然,这只能是猜测。此其一据。第二个论据就更有点不靠谱。认为黛玉对宝玉身边的女子多有醋意,如宝钗,不消明说,世人皆知。如湘云,宝玉单将张道士赠的金麒麟收藏起来,湘云一来,黛玉不放心,忙来看视,怕宝玉在这些小物件上动了心思。但唯独对妙玉,唯听唯敬,毫无醋意,可见妙为姊,黛为妹了。此论纯属臆测,且又曲解了宝、妙之间纯粹的精神知己关系,对妙玉也有亵渎之嫌。所以,总体看来,此说漏洞太多,不足信。 三是无身世说。书中一再强调妙玉的不入俗流,超乎世外。宝玉也视她不同于园中诸姐妹,说她原不在这些人中算,她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妙玉也常以“槛外人”、“畸人”自称。就曹雪芹写妙玉的情感来说,实实的将妙玉视为较众女子更加珍视、珍视地甚至高过自己需时时仰视的地位,是自己精神之所寄、神交之知己。这个人,若不是令曹雪芹仰之敬之的红颜知己,那就是曹雪芹的灵魂,自己不为世容、不能外道、郁郁于心的精神世界。听她判词:“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赞誉之情,到了不吝词藻的地步,连黛玉这样排第一等的人物,曹雪芹也没舍得用此句此誉。再看他“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珍重护惜之情,爱之深,疼之切,真真是难用语言述说。若判词仅到此而止,则可视妙玉为曹雪芹以实写众女儿之外,又特特地虚设了妙玉这样一个纯精神层面的人物来作自己的精神寄托。但他又偏有下文,且下文又有实指。“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所以,说妙玉是纯粹的精神人物不妥,倒是妙玉亦同众女子一样的难逃“薄命”的命运,但却秉赋了天地间至真至纯至灵秀之气准确。由此,妙玉还是有身世的。若无身世,就无薄命之说,若非薄命,何以进薄命司正册。既然有身世,那就一定有大身世。否则曹雪芹也不会像处理秦可卿这个人物一样,弄出这么多的玄虚,遮遮掩掩,欲露又藏。 那么,妙玉身世到底若何?前面说过,妙玉用度在贾家之上;妙玉行事,在贾府是居高临下,连贾母也在她之下。凡此种种,可以推测,妙玉绝非一官宦之家可解释,试问贾府以皇家外戚之位,还有哪一个官宦家族可盖?只有一种情况可以解释,就是妙玉乃金枝玉叶,有皇家身份。既如此,为何又以修行之身隐居蟠香寺十年余,后又迁居贾府继续隐居?难道也和秦可卿一样,与废太子有着密切关系?确实如此。而且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测,妙玉的原型才是废太子的女儿,是真公主,秦可卿是假公主,是妙玉的贴身丫鬟,作了妙玉的替身,隐居贾府,关键时刻代妙玉赴死。 这确实是一个大胆的推测,但这种推测一形成,关于妙玉的种种疑惑就豁然洞开,一下子明朗起来。原来笔者也只可以断定妙玉与皇家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但到底是什么关系?曹雪芹已经设计了一个秦可卿,不可能再以同样的笔法让另一位公主也去贾府避难,且若果妙玉与可卿是两个完全独立、毫不相干的人的话,那就与贾家失去了关系,这个人物就是孤立的,这在《红楼梦》千丝万缕的人物关系网中,是不可能的。我们也可以设想妙玉与秦可卿都是废太子的女儿,两人是姐妹关系。既如此,为什么妙玉早不进贾府晚不进贾府,在蟠香寺一待就是十年多,直等到可卿死后才进贾府?细思细量,这显然是贾家与“坏了事的义忠五老千岁”等“月”派一党用的障眼法,等“日”派认为他们一直盯着的“公主”死了,才使个法子使真公主进府。至于“日”派与“月”派之间的凶险搏斗以及可卿身世,刘心武老师分析得已经很透彻了,读者一看便知,这里不再赘述。需要申明的是,笔者之能够提出妙玉如是身世说,完全是建立在刘心武老师揭开秦可卿身世之谜的研究基础上的。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推测,能够支持这一推测的,书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就是林之孝家的在汇报妙玉身世征求王夫人意见时,有一句“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我们知道,《红楼梦》中许多话都是话外有话,这里随随便便说的一句话,在另外的地方却是一个大关键,所有《红楼梦》才需要研究。我们读这句话,前一句“自小多病”实际是虚话,孩子小时候多病是正常的,但由这句话却引出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买了许多替身儿”。曹雪芹为什么要让林之孝家的说这一句话?读者一定要明白,他是在告诉我们,妙玉是有替身的,且光有替身还不行,既有替身,真身兴能隐匿,所有才亲自入了空门。这就是林之孝家的说的,“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这一句“方才好了”,实际上是说,这才瞒得住,且一瞒就是十一年(在蟠香寺住了十年,都中西山牟尼院又住了一年)。 当然,可卿这个替身也不是随随便便找的,她必须熟知妙玉的言行举止,了解皇家仪止规范,方能替的像。林之孝家的说,“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说明在可卿之前还有其他替身,但都不像妙玉,均被识破,最后不得已才选了可卿。笔者猜测,之所以最后选中可卿,一是可卿与妙玉关系相当密切,彼此比较熟悉,基本条件符合。二是妙玉非常喜欢可卿,不到万不得已,还是舍不得让可卿去做这个替身,毕竟这是九死一生的事,可卿的死也证实了这一点。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可卿与妙玉长得很像。可能读者要问,妙玉与可卿连面都未见过,贾家上下也从未有一个人把她们放到一块儿比较过,书中也找不到说她俩长得像的句子,你怎么能说她们俩长得像?确实,可卿死在先,妙玉进贾府在后,任谁也不能把她们拉在一起比较。但细读全书,有一处需得注意。第五回中宝玉被警幻仙子引至一香闺绣阁中,见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这女子自然是可卿无疑,但为什么说她既像宝钗,又像黛玉?我们知道,宝钗和黛玉的容貌差别还是很大的,一个玉肌丰润,一个娇弱瘦削,若像宝钗,就不可能像黛玉,若像黛玉,则必异于宝钗。曹雪芹却非让可卿既像黛玉又像宝钗,其用意不在像谁,而只在一个“像”字,是说可卿很像。像谁呢?像自己替的那个人,也就是妙玉。综上所述,可卿是极得妙玉喜爱的一个贴身丫头无疑,且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若此,我们是否可以将“可卿”解为“可擎”,也就是可托呢?至此,妙玉身世基本明朗。当然,判定妙玉身世绝不能单靠推测,还必须有足够的依据,我们细细分析。 先是妙玉进贾府。这也是妙玉的第一次暗出。妙玉进贾府的时间(也可以说是“时机”)是在秦可卿*丧天香楼,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贾府为元春省亲建造大观园已毕时。至于可卿死乃元春告密,因而立功得封等诸细节,刘心武老师论述已颇详备,读者可自去查考。为什么选这个时机进贾府?在“月”派(即贾家、义忠王老千岁、北静王等)看来,可卿的死,使“日”派暂时放松了警惕,是妙玉进府的最佳时机。且就选在省亲的时候,在元春的眼皮子底下大大方方进府,以达到瞒天过海的目的。那么,他们瞒过去了吗?笔者认为,瞒过了皇上,却未瞒得过元春。我们再来看元春省亲一回。元春省亲,游幸了正殿、侧殿、潇湘馆、怡红院、稻香村、蘅芜院等处,又题写了缀锦阁、含芳阁、蓼风轩等匾额,又命宝玉和众姊妹作诗以阅,后又听了四出戏,又进了夜宴,好一番功夫。诸事已毕,论说该坐下来休息一下,与贾母、王夫人等说说话,诉诉离情。但是没有,书中说,“然后撤筵,将未到之处复又游玩。忽见山环佛寺,忙另盥手进去焚香拜佛,又题一匾云:‘苦海慈航’。又额外加恩与一般幽尼女道。”元春为何在一番折腾之后,不顾疲乏,复又将未到之处游玩?要知道,这一切活动都是在晚上进行,大观园又大,贾政与清客相公走了半天方走了不到一半,元春要上述这所有的事做完,至少也得三个钟头。而且按正常程序,玩也玩了,看也看了,诗也做了,饭也吃了,应该稍坐片刻,起驾回宫了。可元春偏没有,还要再看。是贪恋景色吗?肯定不是。而是要细细地搜捡有无可疑之处。可见是着实的不放心。果不其然,“忽见山环佛寺”,“忽”字突然,一时没有看见,忽然看到,说明此寺未在明处。“山环佛寺”,即四周环山,中间有一佛寺,确实非常隐蔽。如此隐蔽之处,忽然被元春看见,不是搜捡是什么?这也正与元春判词“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相对。隐匿可卿已是身陷危境,今可卿死后又匿妙玉,岂不是陷之愈深。所以元春发出感慨,爹娘呵,必须要退步早抽身了!元春发现隐匿妙玉的佛寺后的反应是什么呢?“忙另盥手进去,焚香拜佛”,到此地步,也人能祈求菩萨保佑了。所题匾额,也大有深意。至此,脂批:“写通部人事一篇热文,却如此冷收。”寓意这对于刚刚帮贾府险境退步的元春来说,无异于浇了一瓢冷水。无奈之下,题匾“苦海慈航”。又额外加恩与一般幽尼女道,无非是起抚恤监视之意。 那么,妙玉是如何进得贾府的呢?是贾家写请贴请进来的,而且是迫不及待。书中写道,林之孝家的说了一大堆,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什么人物使得王夫人如此性急,连考虑都不用了,甚至话都不等人家说完。这与王夫人稳重老持、遇事三思而后行的性格大相径庭(在王夫人处理金钏、晴雯事件中,刘心武老师多有分析)。而且不止如此。林之孝家的接着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至此,林之孝家的没回完的话就明白了。他不是在请示王夫人要不要请妙玉进来,这早已是定好了的,而是在请妙玉时遇上了难题,妙玉不来,说贾府是侯门公府,我却瞧不上,我宁愿在牟尼院住着也不愿进这样的权贵之家。对妙玉的这句话,脂砚斋有批:“补出妙卿身世不凡心性高洁。”一句话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妙玉心性高洁。这不消说,书中只有写到妙玉的地方都会突出这一点。关键是另一层意思,就是妙玉身世不凡,且是“补出”,也就是说前面林这孝家的没有交待清楚,这里要补写一笔。可见在脂砚斋的眼里,妙玉原型着实的身世不凡。不凡到什么程度?到王夫人是无条件服从,妙玉要怎样就怎样,只要能住进来就行的程度。于是就想都没想,破例命下帖子去请。可能有读者要问,林之孝家的不是说妙玉是苏州人氏吗?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去年才随师父入都。这只是曹雪芹用的障眼法而已,说妙玉是苏州人,只不过是说妙玉当时住在苏州而已。我们可以想想,怎么就那么巧,早不入都晚不入都,就在可卿死元春受宠的前一年入都?且书中还有一句极重要的话,说妙玉的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并于临死前嘱咐妙玉不要回乡(回苏州),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这些令读者摸不着头脑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可能解释为:妙玉师父早已算到会有元春告密可卿死这一劫,而可卿的死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元春受宠,这一点连可卿也想到了,所以她在死前才托梦给熙凤说了那番话。至于妙玉师父是什么人,又是怎么死的,书上没有交待,但我们可以猜测的是,她也是“月”派当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为保全妙玉而死,死前安排了妙玉进贾府这件事。如此,妙玉的去岁入都也就顺理成章。在这里,我还要补充一点小看法。就是妙玉师父说的“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一句话。刘心武老师把它解为妙玉会与某个王孙公子(可能是卫若兰)有结果,师父让她在此静居,等待着自己喜爱的人出现。笔者以为,这里所说的“结果”,就是妙玉进贾府这一结果。因为,在妙玉师父看来,给妙玉一个安全、合适的定居之所,这是她所能给妙玉的最好结果,还有什么比生命安全更重要?她十年当中带着妙玉隐居蟠香寺,有谁能说她不是在背负着保护妙玉这样一个重大的使命?她于去岁带妙玉入都,等的也正是这个结果,就是要把妙玉安全地送进贾府,完成自己的使命。况且,妙玉师父于前一年于危急中死去(与可卿死的时间相对),她所能预知的也只能是这个结果了,至于妙玉婚事,太遥远了,只能在妙玉的判词中有所暗示。 这是妙玉进贾府,已显见得身世高贵,不同凡响。再看妙玉的用度。四十一回中贾母带刘姥姥等众人来栊翠庵品茶,妙玉给贾母用的是一个成窖五彩小盖钟,给众人的是一色官窖脱胎填白盖碗,比贾母的略低一等(可见官窖脱胎填白盖碗在妙玉那儿是最普通的器物,等同于我们家常用的茶碗),而给宝钗、黛玉拿出来的是什么器皿呢?一个是分瓜 瓟斝,上面还镌着一行小真字“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字。也就是说,这个器皿曾经被晋朝王恺珍藏把玩过,后来到宋朝又被苏东坡在秘府见过一次。这东西有多稀缺多贵重可想而知。另一个给黛玉使的器皿叫“杏犀盂”,大体上就是用犀牛角制作的一种东西,也非常贵重。就是自己常用的饮茶器皿绿玉斗,妙玉说宝玉,“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停下来琢磨一下,怎么感觉这么熟悉呢?确实,书中还有一处提到器皿摆设超过贾府的,那就是秦可卿的卧室。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一下,在秦可卿的房中,有武则天镜中的宝镜、赵飞燕立着舞过的飞盘、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寿昌公主的榻、同昌公主的联珠账等等,皇家气息浓得不能再浓。相对而言,妙玉所用器皿无一沾带“皇”字,王恺乃一富商,苏轼系一文豪。这正是贾家造假像真的手段,既要掩饰可卿的身份,又要微露出一丝珠丝马迹,方才令人信得。当然,妙玉自然是瞧不上那些虚夸之物,但讲究却也是一等一的。 以上几处,都是暗示妙玉的“身世不凡”。那么,有没有明写呢?笔者认为有,就是书中两次提到的“蟠香寺”。一次也在品茶一回,黛玉问她,“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冷地批评了黛玉,说,“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另一次是六十三回,邢岫烟说,“他在蟠香寺修炼,我家原寒素,赁的是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他庙里去作伴。”那么这个蟠香寺到底有什么含义呢?我们知道,曹雪芹所用人名、地名,大部分都有暗语,如英莲(应怜)、霍启(祸起)、娇杏(侥幸)、封肃(风俗)、贾雨村(假语存)等,像妙玉这样重要且又不好明写的人物,他更是精研细磨,决不会随随便便拉一个名字来就用,更何况这个名字出现过两次,又是妙玉进贾府前住了十一年余的重要地方。那么,曹雪芹起“玄墓蟠香寺”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玄”,即玄妙、玄秘、玄虚,有暗藏机关的意思。“墓”与“幕”同音,也是幕布、遮掩的意思。两个字连起来,就是说在一层幕布的遮掩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玄秘。这个玄秘是什么?再看“蟠香寺”三个字。“蟠”近似于龙,与龙有关,暗指皇家。“香”可解为“女”,“蟠香”就是有皇家血统之女,不是公主又是什么? 至此,我们基本可以妙玉身世下一个定语,这也就可以给曹雪芹安排的十二钗正册排行榜有一个很好的解释了。在曹雪芹的安排下,十二钗排行顺序如下:黛、钗并列第一,元春第三,探春第四,湘云第五,妙玉第六,迎春第七,惜春第八,熙凤和巧姐母女分别居九、十,李纨十一,秦可卿居末。看此榜,我们首先得明白,曹雪芹在分列众女子入正册、副册、又副册及至三、四副(畸笏批:“是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回末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可见不止正、副、又副三册)时,是有身份等级之分的。如晴雯是曹雪芹极爱惜的一个人物,有林黛玉之风,死后又赖宝玉作长篇“芙蓉女儿诔”,论戏份、论人物的重要性均超过巧姐,甚至在读者眼里,都要在迎春、惜春之上,但也只能与袭人、金钏、玉钏、鸳鸯等入了又副册(脂批云:“又有又副册三断词乃晴雯、袭人、香菱三人,余未多及,想为金钏、玉钏、鸳鸯、彩云、平儿等人无疑矣。观者不待言可知,故不必多费笔墨。”此处书中香菱入的是副册,盖原为**身份至后沦落之故。脂批或为笔误,或雪芹初时将香菱归入又副册,后又调至副册),丫头的身份使然。副册中其她女儿又是谁?书中未述,脂批云:“后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皆陪客也,《红楼梦》中所谓副十二钗是也。”由此可以推断,副册中大抵是贾府亲戚中有**身份的女儿们。再看正册,除却妙玉,余者均为贾府的女儿、儿媳或与贾府关系非常密切的女儿(可卿也是贾府儿媳)。而曹雪芹不但将妙玉纳入正册,还特别将她排在迎春、惜春两个贾府**之前,排在脂粉英雄王熙凤前,更排在有着双重身份的秦可卿前,居第六位,如果不是皇家身份,曹雪芹就是再珍视妙玉(晴雯也一样的冰清玉洁),也不会破了自己编排诸册的规矩。可怜这样一个如金似玉般的清洁女儿,因为有了这样一段身世,就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命运,更何况她的“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刘姥姥到贾府贾母带着她游览大观园,除了看黛玉的潇湘馆、探春的秋爽斋等住所,贾母还特意去了妙玉的栊翠庵——家里的庙宇。因为都是向佛的人,所以也都愿意到栊翠庵去走一趟。
众人来到栊翠庵,妙玉煮茶相待,在妙玉为贾母奉茶的时候,贾母特意说了一句,她不喝六安茶,贾母一贯随和不挑剔,为什么到栊翠庵特别挑剔呢?
第一,贾母到栊翠庵讨茶喝,是对妙玉存了考验的想法
寺庙里的清茶和斋饭都是极佳的,贾母到这里来就是品茶的。妙玉出尘脱俗,目下无尘,对很多事物的要求和品味都不俗,所有贾母对她的标准自然也和其他人不一样。
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
贾母对妙玉存了考验之心的,这也就是贾母特意问询煮茶的水的缘故,还好妙玉的水也不俗,是旧日存下来的雨水。既然问了水,那自然也问一问茶。
贾母不是第一次到栊翠庵来,以前自然也来过,贾母说不吃六安茶就是在考验妙玉的记性。
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如果妙玉弄错了贾母也不会生气反而会以找到妙玉的小错漏而感觉有趣,可是妙玉早就想好应对之策了,她给贾母上的是老君眉。
妙玉的妥帖周全贾母找不到话说了,也就带着刘姥姥品茶了,只可惜刘姥姥喝不出老君眉的清香。
第二,贾母真的不爱喝六安茶
贾母对于饮食是有讲究,但是所以孩子们的招待她一般都不会苛求,可是偏偏对妙玉直言不喝六安茶,那是因为她真的不喜欢喝这种茶。
还记得听到六安瓜片是在《甄_传》安陵容喜欢这种茶,可是贾母对这茶却不喜欢。
一人一种口味,为了避免浪费妙玉的好茶好水,所以贾母就告诉了妙玉她不吃六安茶。
第三,贾母知道妙玉的脾气,将喜好直接明了
妙玉在建好大观园就被王夫人下帖子请进大观园了,她入大观园的时间比宝玉、黛玉等都要早,她的脾气秉性贾母也都是知道的。没有虚与委蛇,也不需要客套寒暄,妙玉的情感抒发很直接,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这从妙玉只请黛玉和宝钗喝体己茶就知道了。当时湘云以及三春都在场,可是妙玉却没有所有人都请,她只邀请自己喜欢的人。在这么多人面前,妙玉都不做表面功夫,可知她的真性情。
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而后喝完茶,妙玉对黛玉和宝钗也不挽留,她们二人喝完茶也就自行离去了。
贾母知道妙玉的脾气,所以直接就对妙玉讲了自己的喜好。没有别的什么深意,只是单纯的交流而已。
曹公为妙玉起的这个名字,是给她的最大的赞扬,在曹公的心目中,妙玉虽然是一个和他没有一丝一毫血缘关系的人,但是却是在他的生命中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妙玉不但是指洁白无瑕的美玉,而且还是一个非常难得非常少见的女子。
《红楼梦》中,凡是与“玉”有关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和主人公贾宝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一女主角黛玉是贾宝玉心目中永远的白月光,即使后来娶了山中高士薛宝钗,贾宝玉的心中也一时一刻未忘怀林妹妹。
第二个林红玉,那个因为重了宝二爷的名隐去了“玉”,改叫小红的人,虽然在宝玉的身边并不得志,后跟了王熙凤,但从脂砚斋评语中也可以看出,最后贾宝玉落难,是小红义薄云天,不离不弃,坚持到狱中探望并照顾他,比起他身边原来那些平日里争强好胜的丫鬟强多了。
妙玉,前面加一个“妙”字,“妙”者美好也,是曹公对妙玉为人、以及品格的肯定,而“妙”字拆分下来,一个女,一个少,即表示妙玉是世上非常难得又非常少见的女子,即第一主人公黛玉也未必能及。
妙玉的清高孤傲比黛玉更甚,她因为被权贵所不容,不得不从姑苏流落至京城,又因为担心侯门公府以贵势压人,宁可在京城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也必得要侯门公府当家女主人拿贴请她,才能请得动,这种孤僻的女子当然是世人皆罕见。
但更少见的是她的才学,即使是大观园中最具才情的林黛玉和史湘云两人加起来也是难以企及的,中秋夜凹晶馆联诗,林黛玉和史湘云二人共联了二十二韵,感觉用光了所有词语的时候,妙玉走了出来,不但轻松接下了后面的十三韵,还给整个联诗做了一个收尾,由此可见妙玉凤毛麟角的资质,也是世上少有的。
而她与贾宝玉有联系的“玉“字,绝不可能如高鹗继书所著,对贾宝玉有暗恋之情,导致最后走火入魔,妙玉对贾宝玉有好感那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他们二人最主要的是俗世难容的心心相惜,不容于世的心灵相通,他们是知己,对彼此心怀尊重,而无一点私情。
但是越贵的东西,越容易被打碎,越美的东西,越容易遭到玷污,后贾府衰落,贾宝玉与湘云在瓜口落难,是妙玉不顾一切,打破自身禁锢,为解救宝玉红颜委身枯骨,好似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陷入污泥中。
但美玉仍是美玉,即使陷入污泥中,但因世上少有的高贵,仍不失它洁白无瑕,晶莹剔透的光泽,也不枉曹公赐她美名:妙玉。
李纨笑道:“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花有趣,我要折一支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第五十回)
李纨说不喜欢妙玉的为人?不想理他。两位女子一个守寡,一个出家,远离尘世纷扰,都在大观园,李纨对妙玉没有惺惺相惜,反倒看不上,是什么原因?
大观园众姐妹的头儿是李纨,黛玉,三春姊妹,宝钗等都比李纨年纪小。李纨的言行直接影响众姐妹的三观。贾母安排李纨到稻香村的目的:让李纨带领姑娘们学会做人的品德。可见李纨的品德得到大家的公认。
而李纨当着众姐妹的面这样谈论妙玉,众姐妹也没有觉得不妥!妙玉的出格行为,在李纨看来就是“不正”;就连最了解妙玉的邢岫烟都说她“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妙玉的个人定位出现了严重的偏离和脱轨。
一、妙玉的出场就是矛盾妙玉出身于官宦人家,带发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养病。她入住栊翠庵,过着贵族**生活,这是贾府家族的需要。栊翠庵意味着贾府的净地,元春省亲要洗净手才能进去,而贾母因为吃了酒,也只在院子里坐坐。贾母和元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对宗教的信仰和虔诚。
而妙玉的行为并不让人信服,李纨和大观园姐妹的表现充分证明了这点。她依附达官贵人,修行停留于表面,对权力和财富充满崇拜和敬仰。
她师父圆寂担心她的生计问题,可是妙玉的生计怎么会有问题?成窑五彩小盖钟随手可扔;贾府的金玉珠宝都是俗器;瓠(bān)瓟(páo)斝(jiǎ)、杏犀䀉(qiáo)”,绿玉斗光是这几个茶具就价值连城,泡茶用的是存了五年的雪水。他师父担心的是她怎样维持高规格的生活而已。
他清高孤傲,声称不可攀附权贵,但他一生都攀附与人。他的矛盾在于不彻底,拒绝不彻底,修行不彻底。她被圈养的,一旦被放出来,无法适应残酷的社会环境,所以她会从了枯骨老人。
二、李纨的红杏和妙玉的红梅花李纨眼里除开王熙凤,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妙玉。不出意外,两位女子注定一生孤寂。
妙玉时年十八岁。大观园内,除开贾宝玉一个束发顶冠男子,其他都是柔弱娇媚的女子。妙玉把眼光锁定了宝玉,两次超越宗教清规,一次是把自己喝过的茶杯递给宝玉喝,一次是写了一封信给宝玉,用了粉红色的信笺纸。
稻香村外的喷火红杏,栊翠庵伸出墙外的红梅花,在人性面具下,都有一颗不安分的,躁动的心。但李纨所受教育不允许,他内在欲望有外在的表现。他也会用相同的眼光,个人的道德准则来审视、反观妙玉。
一旦发现妙玉超越传统道德建构,逾越其应有的位置,李纨会批评妙玉,看不上妙玉。既然出家,就应该心向佛门,而妙玉不仅有自然生活情趣,对宝玉还有一种超越清规的界限,产生了一种不应该有的、朦胧的少女情怀。
而这种情愫,不止李纨,还有贾宝玉,林黛玉都感受到了。李纨直接把对妙玉的怨言讲出来,我厌恶她,不想理她。李纨敢说,众姐妹也心照不宣。妙玉超越了界限。
三、林黛玉为什么不吃妙玉的醋?为什么林黛玉要吃妙玉的醋?吃醋也要看对象。林黛玉清高自许,更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吃宝钗的醋,吃湘云的醋,唯独不吃妙玉的醋。
那就是他深知,妙玉不会影响他和宝玉的情感,宝玉对妙玉很好奇,尊敬多过爱慕;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就是,李纨的三观也会影响到林黛玉。
李纨要罚宝玉折红梅,还要带一个丫头过去,黛玉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李纨和林黛玉多默契,也就是大家深知妙玉对宝玉的情感。而林黛玉这么大度,为了李纨的红梅花,愿意宝玉孤身一人和妙玉相处一会儿?
1、宝玉乞讨红梅是在第五十回,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尘埃落定,情感笃定;黛玉此时和宝钗也和解了;贾母对宝琴格外满意,黛玉也主动和宝琴打招呼,让宝玉惊讶不已。宝玉问起黛玉“孟光何时接了梁鸿案”,你们什么时候和好的啊。
林黛玉没有必要和其他女子计较,包括妙玉。
2、宝钗,黛玉和宝玉到妙玉的内室喝茶,黛玉因为没有品出五年的雪水,被妙玉取笑,“而黛玉知他天性怪癖,不好说话,亦不好多坐。”约着宝钗走了出来。临别时,宝玉还和妙玉讪笑道,站过的地方都要用水擦干净。
从我的角度,我倒觉得,黛玉和宝玉的三观太一致了,两个人对妙玉的方法都是一样的,不气恼妙玉,尊重妙玉的为人。
3、贾府对妙玉的纵容。王夫人下了帖,妙玉来到了贾府;贾母因为喝了酒,也不进内室喝茶;而黛玉受了李纨思想的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黛玉也会尊重长辈的习惯,对出家人心生敬意。对妙玉的言语,黛玉也就不在意了。
一、妙玉遭劫有内线
鲁迅先生好像说过: 世上本没有带路党,失势的人多了,便成了带路党。看《 红楼梦 》,只要带着趣味看进去,并不觉得它是一部古典小说,好像就是在你身边刚刚发生的事情。
俗语说: 做媒少不了亲眷,做贼离不开内线。做贼的内线,就是带路党。只要有得力的带路人,抢劫一般都能成功。
高鹗的后40回 ,并非都像传说的那么糟糕。第111、112两回,很有传奇色彩。其中有强盗打劫荣府、劫持妙玉两段情节,颇具 曹雪芹 的恢弘之风。
当时的背景: 贾母刚刚去世,贾氏宁荣两府的大小主子以及上层管家奴才,几乎全部都到城外的铁槛寺,为贾母伴灵发丧。
荣府和大观园中,只留下一些丫头婆子和几个生病的女主人在值班,有凤姐、平儿和惜春等人。因为凤姐生病需要平儿陪护;家务暂由惜春负责。
荣府、大观园这么大两摊子,只剩下一些柔弱的女主人和丫头婆子,正是强盗下手的良机。为强盗带路的原贾府奴才,名叫何三。
王公贵族 家庭内部,都有好多圈!
二、劫持荣府的“带路人”何三
何三,是周瑞的干儿子,曾把周瑞认爹。 周瑞,是荣府掌管田产房产税收的主管,人称 周大爷 ,约等于荣府税务所所长。
周瑞 ,原是王夫人从娘家带来的陪房;红楼梦开篇为贾雨村演说荣国府的冷子兴,是周瑞的女婿。
周瑞虽说混得还没有赖家风光,但家中也配备仆人和丫环;他的婆娘周瑞家的,基本是王夫人的代言人。
有钱人家就是牛逼 ,女儿出嫁的嫁妆,连奴才团队都提前配备。 也就是说: 何三和周瑞,都是荣府王家党的成员。
但在一年前,何三被贾珍炒了鱿鱼。 原因是他和鲍二打架。鲍二是贾珍的忠实走狗,同时也是贾珍和贾琏的“一洞连襟”。
贾府里的圈,堪比演艺圈!
鲍二 的第一个老婆,名叫多姑娘;多姑娘天生奇妙体质,只要男人一碰,便身酥如绵:多姑娘被贾珍包养,又曾和贾琏通奸,很早就被凤姐逼死。鲍二的第二个老婆,原来也是贾珍的相好。
何三 与 鲍二 打架,是因为替干爹周瑞打抱不平。能相互咬起来的底层奴才,一般是因为不知道对方的背景和“暗圈”。
何三 只知道干爹周瑞厉害,怎么会知道鲍二是贾珍两任的“一洞连襟”?贾珍是贾氏家族族长,而周瑞只是荣府的税务所长。
贾府的圈子水有多深 ,大奴才的干儿子小奴才何三根本不知道。所以,何三被贾珍不加思索地撵出府外。
尊府真乱,尊府的贵圈,更TM乱!
何三流落于乡野,无所事事,混迹在赌场里过活 。近日他见贾母去世,想必府中应该有事可干;遂即托关系进去说情,想趁过丧事谋点差事、弄些收入。
结果,何三并没有得到音讯。
何三所谋未果,不断喛声叹气。不料,他的反常言行,竟被赌场一个有心人盯上。此人是盗贼团伙的线人。
这个线人十分精明。他定是侦察清楚何三在贾府的人脉和遭遇,更清楚荣府和大观园最近人丁稀少,正是下手之机。
他见何三心怀怨恨,即私下试探着说服何三入伙;叫他相机带路大干一票,抢劫贾母的财物共同分赃。(盗贼怎知贾母有钱?)
经过线人不断深入诱导,何三果然被说动,为盗贼团伙带路到荣府抢劫。打劫之夜,盗贼劫财成功,而何三被荣府一个叫包勇的武仆打死。
何三作为税务所长 周瑞 的干儿子,想借贾府大办丧事之机回去谋事不成的主要根源,是因为当时王家党已经失势。
贾珍怂恿、联合贾琏,暗中制裁 王家党 ,他们首先打击王家党的分支势力;当时的周瑞,已没有话语权。
干爹周瑞失势,儿子何三怎能如意? 何三所谋未遂,逼得他铤而走险;终于下决心做了盗贼团伙的带路人。
红楼故事情节的恢弘,从来不只为一个人物设计 。
打劫荣府的当夜,偏偏盗贼团伙有一个好色的小头目,他恰恰瞅见了陪惜春守夜值班、正在下棋的妙玉。
盗贼团伙 的 小头目,为美色所迷,但 表现十分冷静 ; 他 先安顿贼众带赃物撤离,又叫来大哥,另带一干更为强大的人马,第二天趁夜再次潜入大观园;专门到栊翠庵,用迷香闷倒众尼和妙玉,把她劫走。
从此,妙玉不知所终,留下了一桩红楼迷案。
有了带路党,抢劫很轻松 。荣府顺利被劫,是有失势奴才做带路人。 俗语说: 盗有内应易得手,朝无依靠难为官。
带路人 何三,是周瑞的干儿子、王家党的亲信,荣府一直由王家两代姑娘王夫人和凤姐当家。何三平时进出自由,对荣府的布局路线十分熟悉。
贾氏两府的大部人马,都在城外铁槛寺为贾母守灵发丧;凤姐生病、需要平儿陪护,荣府和大观园,暂时由惜春料理。
妙玉夜间感觉无聊,带着一个道婆出了栊翠庵,到荣府惜春值班的地方,两个人守夜值班、下棋解闷儿。
当夜,何三带着一伙贼人窜到荣府,劫走贾母生前遗留的贵重财物。因有何三领路,强盗劫财后顺利撤走,而何三手脚笨拙、功夫欠佳,被荣府闻讯赶来的 武仆包勇 打死。
包勇 ,原是江南甄府的一名义仆。江南甄家,两年前已经遭难;甄家感其忠勇,介绍他来到荣府贾政门下。包勇精心尽职,武艺高强。
次日夜晚,劫持妙玉的一部分精悍强盗,再次潜入大观园来到栊翠庵,在窗外用迷香薰翻众尼和妙玉,把妙玉劫走。
大观园墙外,另有人马接应;配备有豪华的交通工具和通关文牒。这显然不是一般的盗贼团伙,他们拉着财物和妙玉,向南海奔去。
从此,妙玉了案。
与 前80回 相较,这段文字表达一般;但结构相对紧凑:逻辑框架强大,前后因果有序,事由盘根错栉,颇具曹雪芹的恢弘之风。
顺便先聊聊迷香的信息。
迷香 ,是一种高级麻醉剂,使用之时要提前服下解药,把迷香点燃通过细管吹进房内,闷倒屋内人以便行劫。迷香的功用,和传奇小说中的 蒙汗药 相当。
蒙汗药 ,水浒故事中很多。张青、孙二娘夫妇常用此物,麻翻许多好汉。 最有名的一段: 七好汉于黄泥岗设计,在酒中暗下蒙汗药麻翻杨志等人劫走蔡京的生辰纲,从此拉开梁山结义的序幕。
案发后,官方侦获黄泥岗案的关键线索,就是装扮成卖酒人的白胜,因为平时好赌;分赃后不听晁盖相劝还未洗手,于情急之下押上大注,竟连眉头也不皱一皱。
白胜的反常之举 ,被赌场一个有心人暗中记下,他偏偏是负责侦破该案的捕头何涛的弟弟。白胜很快被捕,受刑不过招供,黄泥岗劫案告破。
黄泥岗案的侦破说明: 世间许多事情,偶然之中存在一定的必然性。释家和道家的认识论,都称为因果。
同理,荣府和妙玉的遭劫,都有其必然性的因素存在其中。 因此我认为: 后40回鸳鸯和妙玉命运结局的相关情节,应该是曹雪芹没有敲定的原稿。
扯得有点远,回到妙玉故事中来。
细溯妙玉被劫之因,真真的活该要出事。正所谓:家大孽大、宿孽总因情。
三、劫持妙玉的所谓“强盗”
基于如上可见: 荣府被劫后的妙玉被劫,并不是简单、偶然的劫持事件。以常理推断:盗贼以劫财为主,劫色不过是捎带的副业。
再说,倘奔色而去,当盗贼劫得钱财,想要多少色还发愁没有?
何况在人世间,哪里会有什么因色动情的盗贼:竟然违背行业规则,劫财得手后、接连潜入同一个盗点又去专门劫色的傻冒盗贼?除非这个盗贼板蓝根吃多了,脑袋还进了双黄连。
更别说, 贾府 岂是如此任凭盗贼接二连三欺侮的普通人家么?
如果人间真有如此因色动情、不顾前途性命的痴诚盗贼;那么我想,是不是应该为盗贼和妙玉讴歌?
因此,妙玉被劫一案,必定另有文章。貌似并非单纯奔色而来。
劫持妙玉的强盗头目 ,沉着冷静、作业娴熟老练,绝不是傻冒。首先可以肯定:这个盗贼团伙,不是普通小毛贼。
再者,守候在大观园外接应的同伙,还配备有华贵的交通工具和齐全的通关手续。他们劫走妙玉,很顺利地出了京城。
可见,是一伙职业大盗 。
退一步说 :即便是力量强大的普通毛贼,恰巧又是好色不要命的花痴,他们哪里来的通天本事和优良装备?
再倒回去,做一点回忆。
最初,赌场的盗贼线人拉何三下水,而何三慑于贾氏威势并不敢冒险。 何三心有顾虑: 荣府和大观园虽然没有男主人,但还有一个武艺高强的保安,就是江南甄家的包勇。
线人见何三摇摆不定, 鼓励他说 :你不必担心;我们的弟兄不但本事通天;并且还有一帮 海边朋友 。
何谓海边朋友 ?这是红楼故事的 焦点与核心 。
海边朋友,是指生活在海边,有组织、有武器、有背景的职业江洋大盗。以我做 琴学证 确定的时代背景推断:海边朋友,就是当时生活在东南沿海一带、南明某个小朝廷的一股军事力量。
和平年时代的读者,对盗贼和强盗的概念容易混淆,其实二者有本质区别。
盗贼 ,即红楼故事中所说的贼人,是指普通小毛贼,以劫财为目的;小毛贼的势力无论多么强大,总不敢与政府对抗。而 强盗 ,就是指与现政府有敌对性质的武装组织。
案发后,荣府在场的大小人物,不止一次强调: 来府里抢劫的人员,不是贼人而是强盗。
但贾政、贾琏和凤姐、平儿等主人,听罢颇有顾虑;他们报案或处理善后之时十分谨慎,生怕因为强盗而染上 通逆之嫌 。
带领主持到栊翠庵劫色的强盗头目,于先夜劫财得手后,即命人通知他们的大哥,叫他趁早准备通关手续和所需装备,一同再去劫持妙玉。只待得手,一起投奔海边。
第二天之夜,他们劫色成功,相约在城外一个叫二十里坡的地方会面。然后带着妙玉分头行动,直奔南海而去。妙玉结案。
以上见证 :到荣府行劫的团伙不但不是普通盗贼,而且还不是一般强盗。可以肯定,就是海边比较强大的军事组织。
同时可以推测: 劫持妙玉的强盗头目和妙玉之间,应该存在超越物欲的一种特殊关系、或出于一种特殊情感,才使他不顾前途与性命之危,而违背行业大忌、连续潜入同一盗点冒险行动。
他们是一股有组织并具有一定军事力量、与现政府对抗的地下政治势力。他们的头目与妙玉有一种特殊感情,而且是 情中情 : 劫持妙玉的头目,颇具徐志摩的风度。
他们为筹备经费而劫财,都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和牺牲。他们不惧牺牲的冒险精神,只能是超越物欲并高于生命的一种精神寄托之上的情感因缘。非如此而不能自圆。
第112回的标题 就能说明问题:活冤孽妙姑遭大劫。所谓 活冤孽 ,除了现世无法了断的情孽,还能是什么?
四、妙玉心中的“活冤孽”
第一晚劫财得手之后,盗贼们撤到城外闲聊。曾窥见妙玉和惜春下棋的一个盗贼忽然大叹:
那个姑子,就是前年与贾府的宝二爷有些情缘八卦、住在栊翠庵的尼姑;说是她害了相思病、还请了大夫吃了药;闹得沸沸扬扬的,全城皆知。(大意)
强盗小头目听罢,才下了决心说:
你们去告知大哥,准备一下,大伙儿先别急着走,准备好在二十里坡等我。显然,他是安排再去劫持妙玉的行动。(大意)
第二夜劫持妙玉,亲自潜入栊翠庵的强盗头目,书中却并未明确说一定就是这个小头目。以前面几个情节中人物对话的逻辑推断:亲自劫持妙玉的强盗,应该就是他们所称的大哥。
红楼故事中,如此模糊的笔法很多。我们应当理解:无论曹雪芹、高鹗或程伟元,他们可能都有自己相对的难处。
妙玉的心中,的确有个活冤孽。
你看她自从进入大观园,一直神神叨叨的;哪里像个了断尘缘的女子?再说,世上哪里有美若天仙的美女,真正能够了断尘缘呢?
闲言少叙。
妙玉遭劫的当晚,更有一段奇怪描述。她打坐之初自言自语:
我自玄墓到京,原想传个名的;为这里请来不能又栖他处。
昨儿好心去瞧四姑娘,反受了这帮蠹人的气;夜里又受了大惊。
今日回来那蒲团再坐不稳,只觉肉跳心惊。
啥意思呢? 妙玉的意思是说 :
自己从苏州蟠香寺来到京城,原是想给友人传个信;传什么信呢?就是给京城的情人传个信息,意即南方战祸已不可避免;而其实并不是真的出家修什么佛和道。
后来被荣府请进大观园讲法。因家乡战祸而致父母俱亡,想回家乡又回不去,哪里也去不了,只能待在这儿。
昨晚本是无意中去见惜春,想解个闷儿。不料却被人诬蔑自己不吉祥、引来强盗贼人。
今天当想到心中深藏的那个人,可能真的就是如今打劫荣府的海边强盗;还能修什么佛打什么坐呢?一想起他,就心惊肉跳。
妙玉自言自语的内涵,从另一个角度讲,她的遭诬也能说明:荣府的下人,对她的来历原本就有所怀疑。 相府的丫环赛过七品官 ,荣府下人猴精猴精的,什么能瞒过他们。
这些描写,都是作者的 春秋笔法 ,在暗示妙玉的身世。
妙玉的心中一直放不下现世那段情孽。再看第二天夜晚,亲自潜入栊翠庵劫持妙玉那个强盗头目的温馨表现:(大意)
妙玉被迷香闷倒,心志尚明,只是浑身瘫软不能言语;只见那人把刀插在背后,腾出手来,将妙玉轻轻的抱起;轻薄了一会子,便拖起背在身上。
此时的妙玉,心中只是如痴如醉。可怜一个极洁极净的女儿,被这强盗的闷香熏住,由着他掇弄了去了。
这里的轻薄,是指相拥、抚慰、亲吻等表达情爱的动作;是久违的情人之间出于真情和爱怜之举,而并非调戏的贬意。
读罢这段 约等于 少儿不宜的文字,你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
哪有如此多情温存、浪漫体贴的强盗?劫色的强盗,撕扒衣裤都来不急,又怎会轻轻的抱起,先轻薄一阵?
轻轻的;颇有小男人徐志摩的风格。他们的行动尚处于危险之中,世上哪个劫色强盗,会如此细腻?
如痴如醉;妙玉被迷香熏倒,尚有意识。世上又有哪个心志尚明的被劫女子这么快就会进入角色、配合强盗的情趣?
很明显,除了在 长久相思中乍见 的情人,世间再不会有如此体贴多情的强盗;因为是相思之中情人乍见,妙玉才会心中只是如痴如醉。
这正是妙玉几年来在梦中思念和久久企盼的爱情消息,正是她心中一直向往回归的青春少女之人性本真(闺阁的本来面目);也正是一个妙龄女郎在现世之中,那缕根本无法了断的红尘情孽。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如此的如痴如醉,
因曾在苏州相爱。
唐都浪子《浪说红楼》:琴学,论妙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