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诵应注意哪些问题?
朗诵艺术中的一般语言技巧
一、 停连
1.停顿包括:文法停顿、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情感)停顿。
● 文法停顿:第一种按照行文的标点符号进行停顿,第二种由文章结构决定的,这种停顿是为了表示文章的层次,段落,部分等所作的停顿。停顿是有思想,有内容的,并不是空的。
● 语法停顿:由句子的语法结构造成停顿。①某些介词前面或后面②方位后③动词后④某些连词前面或后面(因为,如果,和等)
●逻辑停顿:一般较短,只相当于顿号所作的停顿。有强调性停顿,并列式停顿,呼应性停顿(有些词具有领属关系,比方说,是、想、要、有、像、如等,其后要停顿)领词,尾词停顿。
●心理停顿:由心理情绪决定的,常有激发诱导的意味。达到的效果“此时无声胜有声”“虽无言,却有情;虽无声,却意无穷”
例如:美丽的梦 / 和美丽的诗一样,
都是可遇 / 而不可求的,
常常在 / 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 / 出现
——席慕容《初相遇》
2、与停顿相反的一对观念——连贯(用~表示)
朗诵过程中,思想情感一直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在意思延续或 澎湃的地方,必须一气呵成,这就需要用语流连贯的表达技巧。
例如:你的伤痕累累的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二、重音——重音的读法
1、低中见高法:就是把要强点的字词读得重一些,响一些。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2、实中转虚法:虚声指声轻气多的声音。采用重音轻读的形式。
3、快中显慢法:把某些字词的读音有意拉长,形成拖腔。
4、连中带停法:运用停顿来突出重音,几乎每个主要的重音都离不开它。
三、节奏:节奏是在一定思想感情起伏的支配下,呈现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音形式的循环往复。
基本要领:句首不同起,句尾不同落,句腰不同峰。
例:《最后一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沉稳型
《春》《天上的街市》 ——轻快型
《沁园春 雪》《济南的冬天》——舒缓型
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诗歌需在不断的诵读中方能体现其神韵,现代诗歌更是如此。一般来说,朗读现代诗歌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如徐志摩的名诗《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二、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稍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就要力求平稳、不紧不慢。” 如我们今天学习的 《我爱这土地》的语速要慢一些。
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把握好诵读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好“音步”,产生鲜明的节奏感,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再以《再别康桥》为例: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其中,红色词可稍读重一些;而下画单线部分的三个“轻轻”虽然属于这节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那么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歌”的韵味便出来了。
四、根据语境,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这样才能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 有时则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
总之,现代诗歌诵读,具有很大程度的表演性。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投入真情,反复吟咏,方能读出诗歌的感染力,用诗歌特有的魅力打动读者。
四、语气:包括诵读的抑扬(语势及语调)、顿挫(停连)轻重(重音)、徐疾(节奏)等的变化。
诗歌朗诵应注意什么一,最重要的是声音对诗歌的表现——如诗歌的意境和声音的抒发有没有相得益彰。(感受)
四,台风,这点是朗诵的外在了,就是说舞台艺术是表演者的行为,表演者在台上的表情,仪态等等都关系到整体(视觉感染力)
五,声音技巧,如气息问题,如声音发挥等等。。。这个呢,需要有个很好的学习过程方能体现的好些(基本功)六,评委印象,比如礼貌了,互动感了等等
步伐轻盈,节奏要慢,面带微笑,行礼
首先,绝对要落落大方无论你最后朗诵的怎样,只要你自信满满,举手投足间不要紧张得扭扭捏捏,坚持到表演结束,那么所有人都只会送给你掌声
其次才是礼节
上台介绍自己和自己要朗诵的诗篇时要先向所有观众问好,下台时要鞠躬致谢,并用语言表示出来
最后就是自己的朗诵水平了
这个经过练习也是可以提高的先熟悉自己的诗歌,最好能背诵然后去体味诗的内容与内涵,以便自己在朗诵时掌握好情感,朗诵时语句的抑扬顿挫与音量的控制是表达情感的手段,需多加练习最后是普通话水平,语音标准,吐字清晰是基本功
上台前将衣服整理一下
如果是多人合诵就要事先调好队形
上台时径直走像麦克风
对台下观众望一下
接下来就举起稿子有感情的读
切记:多人合诵稿子必须人手一张,在台上若传来传去观众印象极坏
读完后就对观众微笑下径直走到幕后
最标准的礼仪了 在朗读时是文章内容而定 活泼一点的也可以加上动作
诗歌朗诵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诗歌朗诵首先要体会诗的感情,要用普通话,咬字吐音要清晰,不要太快,读到急促处可快一些。总的来说要抑扬顿挫,即根据诗歌的内容声音该低就低,该高就高,该快就快,该慢就慢。把诗歌里的各种情感要表达出来,要能抓住人的心。
诗歌朗诵时应注意什么诗歌朗诵注意事项
上下台(道具音乐之准备与收拾)
手势(自然,灵活,俐落,干脆,大方)
肢体(身体的摆动与走位)
表情(丰富,喜怒哀乐之表达)
声音(大声,嘹亮,立体有变化,不需太高以致破嗓)
咬字(清晰,注音符号四声要区分,尤其是第三声)
语调(配合内容高低起伏,形成对比,可适时停顿,拉长,造成戏剧效果)
衬底音乐(配合诗的内容与气氛,可以自备乐器伴奏,如铃鼓,小提琴,三角铁等,或准备录音带与CD,请事前提供与告知,音量不可盖过朗诵)
服装(配合诗稿内容,可携带便服更换)
10诗稿内容(可准备相关的布景,道具,如书,椅子,看板,布条,盆栽,花束等,但以不影响环境卫生清洁为原则)
11题材(具有时代性,配合年纪与个人经验,生活化,具些许的戏剧效果更佳,可自己撰写现代诗稿或挑选他人作品)
12诗稿以背诵为佳,这样才能运用手部动作辅助演出
13诗歌朗诵类似独角戏的个人演出,要能掌握舞台剧的特色
诗歌朗诵比赛都要注意哪些细节咬字清晰,节奏感要强,普通话标准,富有感情,台风要好,要很好的了解台下观众的心态和眼神,做了这几点也差不多了
诗歌朗诵有哪些注意事项?朗诵艺术中的一般语言技巧
一、 停连
1.停顿包括:文法停顿、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情感)停顿。
● 文法停顿:第一种按照行文的标点符号进行停顿,第二种由文章结构决定的,这种停顿是为了表示文章的层次,段落,部分等所作的停顿。停顿是有思想,有内容的,并不是空的。
● 语法停顿:由句子的语法结构造成停顿。①某些介词前面或后面②方位后③动词后④某些连词前面或后面(因为,如果,和等)
●逻辑停顿:一般较短,只相当于顿号所作的停顿。有强调性停顿,并列式停顿,呼应性停顿(有些词具有领属关系,比方说,是、想、要、有、像、如等,其后要停顿)领词,尾词停顿。
●心理停顿:由心理情绪决定的,常有激发诱导的意味。达到的效果“此时无声胜有声”“虽无言,却有情;虽无声,却意无穷”
例如:美丽的梦 / 和美丽的诗一样,
都是可遇 / 而不可求的,
常常在 / 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 / 出现
——席慕容《初相遇》
2、与停顿相反的一对观念——连贯(用~表示)
朗诵过程中,思想情感一直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在意思延续或 澎湃的地方,必须一气呵成,这就需要用语流连贯的表达技巧。
例如:你的伤痕累累的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二、重音——重音的读法
1、低中见高法:就是把要强点的字词读得重一些,响一些。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2、实中转虚法:虚声指声轻气多的声音。采用重音轻读的形式。
3、快中显慢法:把某些字词的读音有意拉长,形成拖腔。
4、连中带停法:运用停顿来突出重音,几乎每个主要的重音都离不开它。
三、节奏:节奏是在一定思想感情起伏的支配下,呈现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音形式的循环往复。
基本要领:句首不同起,句尾不同落,句腰不同峰。
例:《最后一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沉稳型
《春》《天上的街市》 ——轻快型
《沁园春 雪》《济南的冬天》——舒缓型
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诗歌需在不断的诵读中方能体现其神韵,现代诗歌更是如此。一般来说,朗读现代诗歌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如徐志摩的名诗《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二、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稍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就要力求平稳、不紧不慢。” 如我们今天学习的 《我爱这土地》的语速要慢一些。
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把握好诵读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好“音步”,产生鲜明的节奏感,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再以《再别康桥》为例: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其中,红色词可稍读重一些;而下画单线部分的三个“轻轻”虽然属于这节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那么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歌”的韵味便出来了。
四、根据语境,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这样才能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 有时则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
总之,现代诗歌诵读,具有很大程度的表演性。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投入真情,反复吟咏,方能读出诗歌的感染力,用诗歌特有的魅力打动读者。
四、语气:包括诵读的抑扬(语势及语调)、顿挫(停连)轻重(重音)、徐疾(节奏)等的变化。
诗歌朗诵问题
这个问题就好比是大合唱中,领唱也要跟着大合唱一样,所以领颂的也要大合的,这样才能显出齐心,才能表露大合颂的意思,也就是集体朗诵的意思。
写诗歌应注意哪些问题?要注意重点突出主题,可以围绕题目写的故事而做,或者是由一系列的历史来写(例如写建党九十周年类的诗歌)但是要记得分行,要写的有意义让人读起来能够感觉到你写时的感受,或者说是让读这首诗歌的人能够知道你所要表达的感情,(也就是说有点小感觉)。
这是小女子的经验所感,希望有所帮助。
散文诗朗诵应注意哪些语音准确饱满、抑扬顿挫是最基本的。充分体会散文思想基础上做到诵读以思带读;准确把握散文结构的基础上做到诵读张弛有致。而最关键的还是对情感的驾驭和表达。淡淡的感伤需要舒缓以引人联想,满腔的激愤要恸声以使人共鸣,不禁的喜悦要忘我来与人分享,片刻的凝思要轻抑以把别人带入冥想。总之,要把作者注入文章中的情感思想充分的再现给别人,悉心揣摩,反复尝试是必不可少的。
散文的朗读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不过可以有一些基本的技巧,就是在读之前了解文章的整体思想,然后把自己当作作者,用语言把文章表达出来!
一定要避免"我只是读文章"的误区起初会有表达障碍感,不过慢慢练习就会好起来了!
朗诵诗歌注意事项和技巧如下:
一、朗诵诗歌注意事项:
1、注重诗歌的文学性
朗诵诗歌往往会偏向于表现某个人的某种思想感情,自然带上明显的文学色彩。文学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都是运用语言表现的。有声语言最能显示语言的风采和魅力。通过朗诵可以再现作品描写的人物形象、环境气氛和生活场景,充分发挥它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作用。
2、注重诗歌的艺术性
朗诵是一种比较精细、高级的有声语言艺术。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要能分析欣赏诗歌,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前提;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要熟练掌握标准发音和发声技巧。要善于正确地运用语调语气,这是表情达意的关键;
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艺术的修养,要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中说话,要能正确地发音,有自然的表情,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重要条件;此外,朗诵者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修养、社会知识修养,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基础。
朗诵艺术就是以上各方面修养的综合体现,缺少哪一方面的修养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朗诵者。
3、注重诗歌的表演性
朗诵,一般都在舞台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技能。要有优美的语音、端庄的仪态、丰富的表情。朗诵者还可以适当化妆,可以运用灯光布景,可以进行配乐。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增强朗诵艺术的表演效果。
只要是朗诵,即使是在小的范围内进行,都会带有表演的性质。朗诵者要向听者显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口语艺术才能,听者总要对朗诵者的文学修养、口语才能和表达效果等进行评价,这些都具有表演活动的明显特点。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诗歌。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 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选出合适的作品。
二、朗诵诗歌的技巧:
1、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诗歌。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
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正确、深入的理解;2.深刻,细致的感受;3.丰富、逼真的想象。
(三)注意诗歌朗诵时的感情
首先要避免"矫揉造作"。诗歌朗诵和其他文体的朗诵一样,要自然,决不可以做作。诗歌的感情虽然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但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要朗诵好一首诗,首先要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
只有这样,我们的朗诵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感。听众听起来才会觉得"自然"。如果朗诵者并不领会作者的情感而只 是"估计"作者的情感,那就很容易失去分寸。失去了内在的感情基础,单单依靠技巧来支撑,听众听起来就必然会感到"做作"了。
2、朗诵时的技巧:
(一)注意对符号的运用
朗读者在分析体味文字作品的准备工作中,为了清楚准确地表达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更好地实现朗读目的,往往在文字中做些标记,以提醒自己注意。我们把这些标记称做“朗读符号”。目前,朗读符号还没像标点符号那样,有着统一的标准。
(二)注意诗歌的停顿
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我们在朗读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朗读中的停顿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明晰表达语、传达感情的需要。
(三)注意朗读时的语速
语速是指朗读时在一定的时间里,容纳一定数量的词语。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一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总是有千差万别的。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同和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
-朗诵
-诗歌朗诵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著名特级教学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读好课文,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只有有感情地朗读,才能和作者的心灵沟通,能和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也就是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现就结合我上《三顾茅庐》一课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情境导入 调动情感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关键。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上课伊始,在悠悠的古乐中,我抱着一本《三国演义》走进教室,并缓缓叙述:《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接着课件出示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刘备这些人物的,让学生根据人物的特征猜猜他是谁,并作简单介绍。教师引入课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看看刘备是如何得到诸葛亮这位贤才的。 悠悠古乐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三国人物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到几位重要人物的身上,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而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中。 二、师生赛读 体会情感 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如我教学《三顾茅庐》第二自然段的对话时,我说:刘备前两次到隆中都没有见着诸葛亮,但他并没有就此罢休,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课文重点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第二自然段写了去之前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我们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读: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生:(异口同声)老师你这样读我们感觉不到张飞的叫嚷。 生1: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生2: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这位学生读得非常到位,轻重急缓都把握得很好。) 生1:他读得很好,把张飞嚷的语气读出来了。 生2:我觉得他不但读出张飞的豪爽,还带有些鲁莽。 生1:你一点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一次你就不要去了! 生2:语速缓慢,丝毫没有读出刘备生气的样子。 师:好,那请大家用生气的语气来读一读刘备的话。 (学生用生气的语气,重音,停顿,语调都读得非常好。) 师生合作读对话,评读、赛读、合作读,增加了读得趣味性,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张飞这个人个性比较豪爽、鲁莽,刘备比较稳重,尊重人才,为学习后文奠定了基础。 三、抓住重点 激发情感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三顾茅庐》的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在这一段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朗读,理解,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朗读时自然就把刘备的诚心诚意读出来了。 四、采取奖赏 激发兴趣 采取奖赏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在这节课中,我常采用画表插红旗的方法,看谁读得好,读得好的就插一面红旗,这个办法虽然古老,却行之有效。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红旗,这样也能满足同学们的心理需求。总之,要想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必须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入理解文章,使自己的思想接近作品,在朗读时掌握节奏,有高与低、快与慢、强与弱之分,恰当地表达作品。教师在教学朗读时,应严格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读得正确、流利,要注意语句的语气,对不同的句式,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有的语句要读得轻松,欢快,而有的语句要读得抑郁、缓慢,甚至低沉、沉闷,感动得流下泪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达到有感情朗读效果。 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