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的简介

林海音的简介,第1张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台湾著名作家。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销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

1921年,随着父母迁居北京,童年在

1935年在北平担任世界日报做记者

古城北京度过,这里的一物一景深深地络印在她的心上,成为她台湾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上的故乡。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正是林海音以其温婉的文笔所书写出属于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华。

林海音的成长岁月与大半20世纪50年代作家相同,都经过旧时代的交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16岁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在学期间一边读书一边当实习记者,19岁毕业即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跑妇女新闻。而林海音也因为工作之故,认识了一生的伴侣夏承楹。两人于1939年5月13日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为当时北平文化界盛事。婚后住进夏家永光寺街的大家庭。

1948年,三十岁回到台湾,并开始发表文学创作。

1953年,受聘于

林海音与罗兰、潘人木等六位女作家合影

《联合报》副刊,她担任“联副”主编(1953-1963)时期,以敏锐的文学触感发掘相当多的人才,且重视台湾本土的作家,如林怀民、黄春明、郑清文、钟理和等。除外,并且鼓励日据时代停笔的老作家,例如杨逵、钟肇政、文心、陈火泉、施翠峰等再出发,是推动台湾文学的重要推手。

林海音本人的创作丰收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总共写了四部长篇小说:《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和三本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烛芯》,产量十分可观。

1963年,因故离开主编十年的联副,但这样的挫折并未打击到她。

1968年,她和几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编这份杂志时,她曾亲笔发出了一百多封信,向编报时所拥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好多人。《纯文学月刊》得到好评,产生了不少佳作。而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

林海音的作品《城南旧事》封面

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如彭歌译的《改变历史的书》,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生》,长篇小说《蓝与黑》《滚滚辽河》等都历久不衰。林海音夫婿何凡撰写《玻璃垫上》专栏超过三十年(1953-1984),彷佛是一部台湾社会发展史,纯文学特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出版《何凡文集》,这套书并荣获图书主编金鼎奖。

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并成为两岸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她寄出全套的纯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还号召台湾出版界大量捐书以充实台湾文库;她又担任《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家作品。林海音的文学成就也获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林海英一身为台湾文坛牺牲奉献,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

父林焕文,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母黄爱珍,台湾板桥人。

丈夫:夏承楹,两人于1939年5月13日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

林海音之女及女婿夏祖丽、张至璋

林海音的丈夫夏承楹,是位国际评论的翻译家,在40年代,他常以“陈迎”笔名在北京一家期刊上发表译文。他的译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残酷暴行及其必然失败的命运,用含蓄隐晦的妙笔迂回点露,躲过敌伪检查人员的眼睛,给慧眼的读者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坚持下去必获胜利的信心,从而受到人们的赞赏和传诵。

夏承楹的父亲夏枝巢老人是现代著名诗词家。有“四大公子”美誉的一个“公子”张伯驹,经常和枝巢老人往来吟咏。夏承楹的弟弟夏承楣及妻周蓉子,30年代是常在北京溜冰场上驰骋的运动名将,这一对青年夫妇在冰上翩翩起舞的照片,常出现于当年的各画刊上。林海音和夏承楹现在台湾仍从事文字写作生涯,祝愿他们能取得更丰硕的成果。现在台湾开放大陆探亲,不知他们是否有意回大陆看看,他们如能目睹今日北京城南的变化,将是很有意思的。

林(1918-2001),林,日本大阪人,台湾苗栗县头分镇人,广东蕉岭人。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他一生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非常可观。其中《城南旧事》(1960)是最著名的小说。她创办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是中国第一家专业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许多知名书籍。

《冬青树》(1955)《绿藻与咸蛋》(1957)《晓云》(1959)《城南旧事》(1960)《婚姻的故事》(1963)《烛芯》(1965)《做客美国》(1966)《两地》(1966)《薇薇的周记》(1968)《窗》(1972)《林海音自选集》(1975)《剪影话文坛》(1984)《家住书坊边》(1987)《林海音童话集》(1987)《一家之主》(1988)《金鲤鱼的百裥裙》(1993)《奶奶的傻瓜相机》(1994)《往事悠悠》(1995)《英子的心》(1996)《我们看海去》(1996)《驴打滚》(1996)《林海音文集》(1997)《城南旧影》(2000)《林海音作品集》(2000)

林海音(1918年4月2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出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新竹州竹南郡头分街(今苗栗县头份镇),属于半唐山本省人,4岁前居住在母亲故乡台北州海山郡板桥街(今新北市板桥区),

后迁居北京至成年,台湾文学作家、编辑,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成名作为小说《城南旧事》。曾任北平世界日报记者、编辑,尔后随国民政府播迁来台后跟着回到台湾,之后曾任国语日报编辑、联合报副刊主编。

身为编辑的林海音,除了致力于发掘优秀的写作人才并鼓励停笔多年的日治时期作家重新写作,同时也曾受聘于省教育厅及国立编译馆编辑儿童读物与编写小学国语教科书,于语文教育上贡献许多。而身为作家的林海音除了写小说外,另有创作散文、儿童文学等。

她也在1967年创立《纯文学》月刊,隔年创立《纯文学》出版社,堪称台湾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四十余年来,林海音与其作家丈夫何凡(夏承楹)从事编辑、写作、出版三项工作,从未间断,对台湾现代文学的推展,深具影响。

扩展资料:

林海音在1948年返台,并在1949年进入了《国语日报》担任编辑,而后在1953年转到了《联合报》,主编联合副刊。

作家锺肇政发现联合副刊渐渐不像以前只为了宣传,反而多了许多文学气息。此外,还搜集了许多本省籍作家的作品,而他的作品《鲁冰花》便是第一个被连载在报纸上的台湾作家的长篇小说。

她的创作范围极广,包含了小说、散文、广播、儿童文学、杂文和文学评 论等。而她作品笔下的主角多为她所见闻的旧时代封建女性及她身边的人。虽然所写的故事剧情多半较为伤感,却真实刻画出社会的现实及对人性的描写。

林海音的作品中并不会出现拗口难懂的词汇,原因正是在于她率真坦然表达的个性,融入进了作品之中,希望读者在阅读时能更容易体会她笔下的人物。

-林海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22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