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里·多尔戈鲁基[俄罗斯核潜艇]

尤里·多尔戈鲁基[俄罗斯核潜艇],第1张

尤里·多尔戈鲁基[俄罗斯核潜艇]

“尤里·多尔戈鲁基”号于1996年11月2日动工建造,是俄罗斯“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的第一艘。其最初的下水日期已经推迟了4年。该艇建成后将装备16枚“圆锤”固体燃料弹道导弹。该艇长170米,宽135米,最大下潜深度450米,工作深度380米。

全艇额定载员107人,自主巡航时间可达100个昼夜。除了导弹发射装置外,“尤里·多尔戈鲁基”号还装备有6具鱼雷发射管,可发射533毫米和633毫米鱼雷。新艇的水面最大航速为15节,水下最大航速为29节。

“尤里·多尔戈鲁基”号于1996年11月2日动工建造,是俄罗斯“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的第一艘。其最初的下水日期已经推迟了4年。该艇建成后将装备16枚“圆锤”固体燃料弹道导弹。该艇长170米,宽135米,最大下潜深度450米,工作深度380米。

全艇额定载员107人,自主巡航时间可达100个昼夜。除了导弹发射装置外,“尤里·多尔戈鲁基”号还装备有6具鱼雷发射管,可发射533毫米和633毫米鱼雷。新艇的水面最大航速为15节,水下最大航速为29节。

第四代核 潜艇 表面敷设有150毫米厚的消声瓦,采用了独特的减震、降噪技术,在静音和隐形方面优于上一代战略 核潜艇 。 预计“尤里·多尔 戈 鲁基”号将于2008年正式交付俄海军 今年新年伊始,北德文斯克的俄海军造船厂员工个个喜上眉梢。为什么?塔斯社3月22日的一则报道道出了原委。因为该厂有普京总统和俄罗斯政府都特别重视的非常重要的项目,所以今年从俄罗斯政府直接获得拨款比上年提高了50%。那个重要项目,就是新一代“北风之神”级核潜艇。

“北风之神”从1996年开始建造,历时8年仍未下水,难怪普京总统和俄军方都等得有些忧心和着急了。

俄罗斯为什么要打造“北风之神” 北约东扩的锋刃已逼临俄罗斯国境线。俄罗斯感觉到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的气息。俄罗斯是否有对付国家安全威胁的勇气和力量?近期不断传来“北风之神” 加速建造的信息,正是俄罗斯在向北约显示自己的警惕和威力。

俄决心在21世纪保持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而拥有一流的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是关键所在。面对俄水面舰艇实力无法与美抗衡的现实,俄军唯有下力发展潜基弹道导弹才能弥补其打击力量的不足。俄海军认为,未来俄潜基核打击力量要占俄“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57%以上,要能担负70%或更多的战略使命,所需费用却仅占国防开支的6%。

俄海军这种“合理足够”的原则既反映了俄在冷战结束之后的军事战略转变,又是其国内经济处于拮据状态下的无奈之举。

水下的战略抗衡也呼唤“北风之神”。在俄罗斯着手研制“北风之神”的第二年即1997年9月,美国的“俄亥俄”级的第18艘也是最后1艘“路易斯安那”号(SSBN-743)加入现役。美国海军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巅峰。

尽管其中的4艘改成 巡航导弹 核潜艇,但剩下的14艘如果按通常的潜艇30年服役期计算,可服役到2010~2030年。“俄亥俄”级的总体作战能力,特别是在隐蔽性能、打击威力、远程攻击精确度等方面,都强过俄罗斯的“台风”级。

拿什么对抗“俄亥俄”?有人主张建造比“台风”级更庞大的潜艇以增加导弹的携载量。这行不通:一是俄财力不济,二是体积和重量过大,也难以适应一般水域作战需要。反复权衡比较后,俄海军决定另辟蹊径,建造经济上能承受又有技术进步的新型战略核潜艇。

这就是“北风之神”。“北风之神”级属于俄罗斯第五代(第一代H级;第二代Y型;第三代D级,分D-l型、D-2型、D-3型、D -4型;第四代“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首艇被命名为“尤里·多尔戈鲁基 ”号。“尤里·多尔戈鲁基”号原计划于2002年投入使用,但因经费跟不上致使入役时间一拖再拖。

现在经费增加,其下水时间在即。北德文斯克造船厂正在根据俄国防部订货建造4艘“北风之神”级潜艇,共需几万亿卢布,每年5000亿~7 000亿卢布。俄罗斯真“出血”了。

“北风之神”比“台风”有哪些进步 “北风之神”级尽管比“台风”级小,但它的总体性能却有提升。“北风之神”级的水下排水量约为17万吨,比“台风”级的265万吨要少许多。“台风” 级长1715米,“北风之神”级约为170米,两者相差无几;可“北风之神”级的宽度仅为13米,比“台风”级要苗条很多。它的主动力装置包括一个OK-650型反应堆和一个低噪音电动机。

它在减小水下噪声方面取得了最新成就,是“台风” 级没法比的。它安装一套“公共马车(Omnibus)”型自动作战控制系统和一套Ska t型 声呐 系统,技术先进。它的下潜深度又大于“台风”级。因此它在机动性和生存能力方面都有显著进步。“北风之神”弹道导弹发射筒数量为“台风”级的80 %,即16个,其导弹总威力为“台风”级的90%。

它装备有新一代弹道导弹,导弹舱设在指挥台围壳之后,导弹的动力装置为3级液体火箭 发动机 ,而不是“台风” 级导弹所用的3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新型导弹直径18米、重20吨,比“台风”级上的SS-N-20“鲟鱼”导弹直径22米、重60吨,明显要小。

北风之神”整体性能强过“俄亥俄” “北风之神”级核潜艇水下排水量比美国“俄亥俄”级的187万吨要小1700 吨;最高速度26节,比“俄亥俄”的25节快;下潜深度超过450米,比“俄亥俄” 的300米要深150米。

它的艇体表面贴敷了厚度超过150毫米的消声瓦,并在消除红外特征、磁性特征、尾流特征等方面都采取了一些独到的隐形措施。这些隐形技术使敌方无论在水中还是在太空都很难发现它。因此它的总体隐形性能要强于美国的“俄亥俄。

在火力方面,第一艘“北风之神”上装有16个导弹发射筒、12枚洲际导弹,射程15万公里,命中精度为300~500米。预计2005~2007年,新服役的“北风之神”级潜艇将配备16枚最先进的潜射“白杨”-M或SS-N-28洲际弹道导弹。“白杨 ”-M洲际导弹,其射程可达2万公里,圆概率偏差小于60米,可实施机动突防,是导弹防御系统的克星;SS-N-28为3级固体燃料导弹,弹长148米,重35吨,射程105万公里。

而“俄亥俄”携带的“三叉戟 ”新改型导弹最大射程112万公里,圆概率偏差为90米,技术指标不如“白杨”-M导弹。

另外,“北风之神”上还装备有大量的自卫武器:4~6具鱼雷发射管,可携带18~40枚鱼雷和反潜导弹,增强了自卫能力。俄海军还正在考虑将来在新的“北风之神”上装备速度达200节的高速火箭鱼雷。这种鱼雷不仅能有效地反潜,而且也能反鱼雷。因此,“北风之神”的综合火力强于“俄亥俄”级核潜艇。

在电子系统方面,历来美国电子设备要强于俄国,但新式的“北风之神”在这方面有较大的改进,装备了先进的艇艏声呐、舷侧声呐、拖曳线列阵声呐和水面搜索 雷达 ,差距在逐步缩小。综合比较,俄罗斯的“北风之神”要强于美国的 “俄亥俄”。 俄海军现有两个战略潜艇支队,分别以D级和“台风”级为主角。

明年后,“ 北风之神”级很可能以每年一艘的频率逐步取代“台风”级战略核潜艇。那时, “北风之神”战略潜艇支队就成为俄罗斯战略威慑力量的支柱。

造价10亿美元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俄罗斯最先进的防御武器。它有两座核反应堆,潜艇长150米,有6层楼高,体积达到了大型喷气式客机的两倍以上。库尔斯克号拥有独特的双壳艇身和9个防水隔舱,即使被鱼雷直接击中也不会沉没。2000年8月12日上午,一阵猛烈的爆炸发生在库尔斯克号上,这场危机为什么发展得如此之快,竟使潜艇来不及浮出水面?为什么没有人生还?灾难不会无故发生,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重返危机现场”将为您揭开致命时刻的真相。

库尔斯克号灾难发生后,俄罗斯官方立即展开了秘密调查,但有一个人知道他们不会公布结果。这个人就是特拉斯科特爵士,他是英国政府的俄罗斯事务顾问,他和俄罗斯及西方世界的高层都有联系,妻子也是俄罗斯人。特拉斯科特决定自行调查,他利用自己的特殊关系,开始对他掌握的少量信息进行研究。车臣的伊斯兰武装炸毁了库尔斯克号?库尔斯克号灾难发生后,一家车臣通讯社语出惊人。该社报称,为了支持车臣的伊斯兰武装,一名艇员炸毁了库尔斯克号。

但是,谁能进入潜艇前部?谁又有放置炸弹的动机?艇上有两个人来自俄罗斯伊斯兰教地区,其中一人能进入鱼雷舱,他叫加季耶夫。特拉斯科特发现,加季耶夫主动提出要监控鱼雷电池,这样他就可以到潜艇的前部工作。难道加季耶夫是自杀式炸弹袭击者?特拉斯科特通过他所认识的高层人士进行了查证。特拉斯科特说:“我认识一些机密武器的研发人员,调查过加季耶夫的背景,他对海军非常忠诚,这绝对不可能是有组织的恐怖主义袭击。”俄罗斯让加季耶夫在库尔斯克号上服役显然是出于宣传目的,恐怖攻击的可能性被排除了。库尔斯克号是因碰撞而沉没的?接着,俄罗斯海军开始宣传另一个有关库尔斯克号沉没的理论,声称它曾和外国潜艇发生相撞。他们知道,事发当日的巴伦支海上并非只有北方舰队,至少还有2艘北约潜艇在监视俄罗斯的演习。特拉斯科特发现,这种尔虞我诈的游戏常会演变成意外的水下相撞。1967年以来,俄罗斯海军已有25起潜艇相撞事故记录在案。根据特拉斯科特掌握的消息,就连英国海军都认为库尔斯克号是因碰撞而沉没的。特拉斯科特说:“他们最先想到的是,库尔斯克号可能是在巴伦支海被美国潜艇撞的。”但他们并没有确切的证据。

接着,俄罗斯海军公开了一张美国潜艇孟斐斯号的卫星照片,它正停在挪威的军港内,拍摄时间是库尔斯克号沉没后7天。俄罗斯认为,照片足以证明这艘美国潜艇曾经受创。而美方则断然否认孟斐斯号曾发生过碰撞事故。俄罗斯海军毫不示弱,他们举行记者会,在公布的图像资料中,库尔斯克号侧面似乎有一道巨大的切口。他们坚称那就是碰撞的证据,罪魁祸首不是孟斐斯号就是其他潜艇,也许是英国潜艇。一时间,库尔斯克号成了棘手的政治问题。英国国防部认为有必要探讨碰撞之说,既然北约潜艇受到了谴责,他们也必须知道真相。但后来,北约国家终于能松一口气了,因为挪威的一家地震研究机构宣布,库尔斯克号失踪时,它们曾探测到巴伦支海发生过一次异常震动。库尔斯克号爆炸的震波中是否隐藏着撞击的证据?英国政府取得了这些重要资料,将它交给地震专家戴维·鲍尔斯。鲍尔斯将震波图和其他地震信号进行了对比,它不符合海底地震或潜艇相撞的模式,但完全符合已知的水下爆炸模式。鲍尔斯认为,发生在库尔斯克号的爆炸有两次,它们的信号非常类似,第一次信号只有第二次爆炸的百分之一,相当于50公斤TNT炸药。鲍尔斯确定,两次异常震动都是水下爆炸造成的。北约摆脱了困境,俄罗斯海军的强硬派也不得不承认,库尔斯克号沉没的原因并不是潜艇相撞。5到7枚鱼雷同时爆炸显然是第二次爆炸的原因。这场灾难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普京总统批准了一项大胆的打捞计划,从海底捞起库尔斯克号。此次打捞行动拨出了13亿美元的专款,比整个北方舰队的年度预算还要多。在沉没14个月后,库尔斯克号被运送到科拉半岛的一个秘密军港。鉴定专家开始研究这个巨大的残骸。他们很快发现,巡航导弹都没有受损,于是开始调查潜艇上的鱼雷。虽然鱼雷舱仍在海底,在分析过残骸各处的损坏情况后,研究人员推测,曾有5到7枚鱼雷同时发生爆炸。这相当于45吨TNT炸药爆炸,和地震测量资料一致。特拉斯科特相信,他已经找到了第二次爆炸的原因。 线索一定也在潜艇扭曲的残骸上。鉴定小组证实,残骸的前部已经被烧毁,内部就像鼓风炉一样热,达到了摄氏2000度。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大火在鱼雷爆炸前就已经开始了。特拉斯科特从地震测量数据中找出了可能引发大火的原因———第一次小规模的爆炸。找出最初爆炸的原因,是调查的最关键问题。但潜艇前端的残骸仍在海底,特拉斯科特很怀疑能否找到重要证据。一枚没有弹头的过氧化氢鱼雷制造了最初的爆炸特拉斯科特说:“怎么可能解开谜团呢?被炸得粉碎的鱼雷舱仍在海底,调查遇到了一个大问题。”

但一项来自海底的重大发现最终揭开了谜底。在主残骸后方50米处,发现了一块第四鱼雷舱口附近部位的艇身碎片。这块碎片的位置完全匪夷所思,它位于其他碎片后方,说明它是最先被炸离潜艇的碎片。它原本在潜艇上的位置就是发生爆炸的地方。特拉斯科特说:“这是重要的证据,因为它证明最先爆炸的是四号发射管的鱼雷。剩下的问题是,鱼雷的哪个部分爆炸了。”特拉斯科特知道,最可能的爆炸源就是鱼雷的弹头。但他发现库尔斯克号当时正要发射的是一枚练习鱼雷,并没有弹头。爆炸一定是由鱼雷的其他部分造成的。专业人士告诉他,鱼雷发射后,在击中目标之前,有时要推进好几公里,因此鱼雷的推进系统拥有的能量通常比弹头还要大。

特拉斯科特仔细研究了练习鱼雷的推进系统,使鱼雷在水中前进的涡轮是以煤油为动力的。但在没有空气的水中,是靠高浓度过氧化氢提供燃料燃烧所需的氧气。在理论上,这种推进系统非常安全和有效,但特拉斯科特听说过氧化氢有一些不良特性。某些金属或锈迹接触过氧化氢时就会变成触媒,过氧化氢会分解成氧和蒸汽,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体积在瞬间增加5千倍。对鱼雷来说,这种力量是致命的。特拉斯科特发现,有很多次海军事故都与过氧化氢有关。其中最严重的,就是1955年英国海军潜艇西顿号的爆炸事故。在例行的装弹作业中,西顿号的一枚新过氧化氢鱼雷在发射管中爆炸,导致13人丧生。西顿号让全球海军认识到,不应该再使用过氧化氢鱼雷,这是大家得到的教训,只有俄罗斯例外。不良焊接导致了过氧化氢从练习鱼雷中外泄库尔斯克号是否也是这种化学定时炸弹的受害者?特拉斯科特向俄潜艇专家库尔金进行了解,并委托库尔金开始研究过氧化氢推进系统,了解其导致库尔斯克号事故的可能性。库尔金先计算出推进系统的爆炸能量,结果约为50到100公斤TNT炸药的威力,和第一次爆炸的地震描记线大致吻合。但库尔金知道,所有过氧化氢鱼雷都有安全装置,避免鱼雷内的压力增加到危险的程度。这枚鱼雷的安全系统是否受损?通过他的特殊情报来源,库尔金取得了库尔斯克号练习鱼雷的维修记录。这位资深指挥官大吃一惊。这枚鱼雷是1990年生产的,同批共产10枚,其中6枚当即鉴定为不合格,因为它们的焊接有问题。库尔金了解到,军方从未检查过练习鱼雷的焊接,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因为练习鱼雷没有弹头。库尔金不得不认定,不良焊接可能导致了过氧化氢从练习鱼雷中外泄,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但是,证据在哪里呢?在调查过库尔斯克号数以千计的金属碎片后,库尔金终于有了收获。他们找到了鱼雷和发射管的碎片,上面有扭曲和被高热破坏的痕迹,鱼雷从中央爆炸时也会有相同的破坏痕迹,爆炸点就在一处关键的焊缝。

复杂的过氧化氢理论揭开了部分谜团。第一次爆炸就造成了致命后果但仍有一个大难题,这场小爆炸为何能够使指挥中心瘫痪,让库尔斯克号陷入绝境?紧急排水只需要几秒钟,为什么连这样最基本的应急程序都没有启动?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俄罗斯舰队中掀起了轩然大波。有缺损的焊接导致库尔斯克号前舱的鱼雷爆炸,舱壁原本不该被炸开,但却被炸穿了。特拉斯科特再次请教潜艇专家库尔金。库尔金知道,隔开前两个隔舱的舱壁,应该能保证第一次爆炸不至波及到鱼雷舱之外的部分。因此,他开始研究潜艇前部可能存在的弱点。通风系统立刻有了疑点,他发现有条通风管路穿过了前四个隔舱。直径40厘米的通风管横穿舱壁,然而通风管本身却是轻合金制成的。它和普通的通风管一样,和家里的、办公室的通风管差不多,爆炸发生时,立刻就被炸开了。第一次爆炸的压力波沿通风管冲进指挥中心,将管路炸得粉碎,把火焰和浓烟引入到舱内。舱内人员还来不及按动警报装置,就被火和烟熏倒了,没有人能够幸存。 特拉斯科特已能追述这艘俄罗斯超级潜艇和所有人员遇难的全部经过。2000年8月12日,灾难前5分30秒。库尔斯克号准备向彼得大帝号发射一枚练习鱼雷。指挥官操作潜艇时,潜艇前端鱼雷中的过氧化氢正在渗入发射管中,聚成一滩。鱼雷操作人员打开发射管,清理电路连接。

灾难前135秒,过氧化氢液体和一小块铁锈接触,体积瞬间增加5千倍。巨大的压力炸碎了鱼雷外壳,并导致煤油箱破裂。高热蒸汽引燃煤油,释放出的氧气助长了煤油的火势,鱼雷舱成了一片火海,舱内人员当场死亡。冲击波从通风管进入指挥中心,海水从发射管涌入后,库尔斯克号开始缓慢下沉。当时,21枚鱼雷就像被放在了烤炉上,500公斤煤油猛烈燃烧。当内部温度达到摄氏400度时,弹头就会自动爆炸。上午11点30分15秒,灾难发生了。在五分之一秒内,共有7枚鱼雷爆炸。超音速冲击波炸碎了库尔斯克号的密封舱壁,并朝着核反应堆冲去。但反应堆的减震器吸收了50G的力量,舱壁也阻挡了冲击波。这时在潜艇前端,耐压艇体的负荷已经超过极限,5厘米厚的钢管爆裂,水从70米长的破洞涌入潜艇。这时距离第一次爆炸仅仅几分钟。118名官兵,大多数都是当场死亡的。但潜艇后部的23人在爆炸后仍然挣扎了8个小时。

根据自己毕生的经验,库尔金描绘了他们和死神搏斗的可怕场面。他们和水面仅相距108米,都接受过训练,知道可以穿救生衣按顺序游出舱门,从而逃离深海。但这样做很危险,一旦游到大海上,他们就会随着海水漂流,在大海上失踪和冻死,他们正在等待其他船只到达潜艇的上方。他们有充足的食物和水,只要小心使用,舱内的空气也能用上好几天。但随着每次呼吸,他们都会呼出二氧化碳,即使是低浓度的二氧化碳也能够致人于死地。为了避免这种危险,潜艇上配备了空气净洗器,用化学物品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空气越来越混浊时,艇上人员就会把空气净洗器挂在通风管上。库尔金发现,他们的命运就取决于这些救命的设备。鉴定报告记录了九号隔舱发生火灾的证据和在火场发现的空气净洗器。库尔金知道,净洗器接触油或水就会爆炸,导致恶性的化学火灾。他逐渐了解到,在垂死挣扎的过程,艇员们挂起了另一个净洗器。但在黑暗寒冷的舱内,他们的手脚变得很不灵活,净洗器落到油污的水中,化学反应引起了火灾。大火消耗着空气中的氧气,使他们吸入有毒的一氧化碳,于是,死神降临了。这场灾难过后,海军拆除了俄罗斯潜艇上的所有过氧化氢鱼雷。官方报告指出,这次事故中没有人为失误。谁也不能确定核技术员阿列克谢是否做出了关闭反应堆的决定。如果是他的决定,那么他的英勇行为,或许避免了一场水下的切尔诺贝利核灾难。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 俄纪念“库尔斯克”号 核潜艇失事10周年

2010年8月12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一名妇女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10周年之际向遇难官兵纪念碑敬献花圈。 2015年8月12日上午11:00舰队全员集合,11:30举行一分钟的默哀仪式,鸣笛致哀。政府官员阿列克谢出席了此次哀悼活动,他说:“所有的市民在这一天都会沉痛哀悼 库尔斯克号 的沉没,我们都明白这一天在俄罗斯历史上是多么的惨痛。”

库尔斯克举行纪念活动

在俄罗斯西部城市库尔斯克也举行了哀悼活动。遇难海军中有7名来自库尔斯克,打捞出的库尔斯克海员遗体被安葬在了家乡。当地时间早上10点,当地政府官员、社会活动家、军人、学生和当地居民聚集在墓前沉痛哀悼,进献花环。

圣彼得堡举行纪念活动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居住着最多的“库尔斯克”号遇难海军的亲属,海军舰队的领导、老战士及居民在当地教堂举行了追悼活动,祭奠沉睡在海下的英灵。一名潜水员在接收采访时表示:“巴伦支海的悲剧动摇了整个俄罗斯,使所有人内心震动,从那以后8月12日对于海军、对于俄罗斯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悲痛的日子。”

澳大利亚买核潜艇保护和中国贸易不被威胁

据台海网报道,澳大利亚国防部长马尔斯接受路透社专访。根据马尔斯的说法,澳大利亚“绝对”没有向美国提出任何“谈判承诺”,尤其是在东南沿海购买弗吉尼亚核潜艇方面。澳大利亚购买弗吉尼亚号核潜艇的主要目的是“捍卫航行自由,维护地区安全”。

对于马尔斯的表态,一些人松了一口气,认为AUKUS潜艇对我们的威胁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他们相信澳大利亚会继续对我们保持中立,这是持怀疑态度的。尤其是澳大利亚在乌克兰危机上的立场就能看出。澳大利亚在乌克兰危机中的立场非常明确,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保持高度一致,不制裁俄罗斯,不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澳大利亚送了40辆Bushmaster反伏击车,使其成为第一个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的国家。

那么澳大利亚和乌克兰有什么关系呢?遥不可及的两个国家,俄罗斯对澳大利亚有什么威胁?也是遥不可及的两个国家。如果他们真的没关系,澳大利亚完全就直接撸起袖子挺身而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些西方国家虽然平时吵架很多,但是当老大真的有话要说的时候,或者西方世界的霸主地位被动摇的时候,他们就会义无反顾的冲上去。澳大利亚连乌克兰这样的事情都管,那他能不管他家门口的事情吗?无论如何,无论它是什么,要是不管都不是澳大利亚了。

那么为什么马尔斯会这么说呢?其实是为了放出一些缓和的消息:毕竟一方面,澳大利亚的合同签了,潜艇拿走了。你要是真的挺着脖子说我买这艘潜艇是为了对付你,那你还真不服气自己是个战争狂人。所以,说句好话,我买了这艘潜艇自己用;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和我们的关系还不错,我们也允许澳大利亚的煤炭继续出口给我们。既然关系到了,国防部长出来说几句好话也很正常。

在评价对外关系的时候,我们在座的很多人还是有这个老毛病的,太在意某个人的某个表态。你关注某一个说法是可以的,但在外交上,真正的底层逻辑,正如我们所说的,是外交策略。具体表述充其量是战术,战术必须服从于战略。

这就像我们和美国的关系。每天都有一群人试图用几句话来解读它。其实这都是盲目的解读。只要我们和美国的结构性冲突还存在,美国不放弃现有的思维,我们和美国的良性互动充其量也只能存在于战术层面,只是现在连良性互动都在战术水平正在下降。此次,澳大利亚国防部长也发表了同样的表态。

如果你只看到他的表态,而看不到西方世界正在逐渐团结起来,美国为了维护自身战略利益越来越极端和不可控,那么你的解读势必有失偏颇。为国际斗争服务有偏差,就会吃大亏。最后,大伊万的感受和澳大利亚国防部长的表态,最大的问题是:购买核潜艇的目的是保护自己的航行自由和对华贸易航线不受中国的威胁。这种说法在逻辑上是有缺陷的。

1956年,美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下水。从那时起到现在,美、俄、英、法等国共建造和发展核潜艇五百余艘。之后,核潜艇事故便频频发生。其中,已知核潜艇沉没的恶性事故就达十七起之多,并造成六百多名艇员丧生。据统计,前苏联海军核潜艇沉没十三艘,占百分之七十五,死亡艇员达五百多人。六十年代以前,美国海军也曾发生过三次沉艇事故,但七十年代后,随着核潜艇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加强艇员的严格训练和管理,使潜艇安全性和可靠性大为提高,近三十年来没有发生过此类恶性事故。然而,在1970年之后的30年中,世界沉没的十艘核潜艇全部被前苏联和俄罗斯囊括,其核潜艇事故如此之多,令人胆寒。仅1992年俄罗斯建国以来,就发生了七次核潜艇事故。是什么原因导致苏俄如此频繁的海难事故呢?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前苏联核潜艇数量曾一度达到二百五十多艘,几乎占世界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事故发生的概率自然会大一些,这是冠冕堂皇的客观原因。但是,其他方面的原因也不可忽视,比如核潜艇质量问题,可靠性、可维性和不沉性标准问题,艇员的训练、管理及组织纪律问题,事故发生后的自救及紧急救援问题等等。

潜艇的下潜与上浮主要是依靠向艇内水柜中灌水和排水来实现的。所以,只要动力系统保持正常工作状态,就可以产生高压气,吹除进入艇内各舱室或水柜中的海水,从而使潜艇上浮到水面。前苏联潜艇曾经多次发生事故,但连人带艇一起沉入海底的恶性事故还很少见。事故发生后通常都是紧急浮出水面,再确定抢修方案。

库尔斯克号为何在事故发生后不紧急上浮,反而紧急下潜并坐沉海底呢?初步分析有三种可能:一是事发突然,完全来不及采取措施。艇内人员可能正在按照预定科目进行正常演练,各舱室之间的水密门没有处于关闭状态,艇首突然发生的大爆炸使艇员们茫然不知所措,全艇顿时乱作一团。这时,在巨大的压力下,汹涌的海水从炸毁的一、二舱突然涌入其他各舱,使艇内进水过多而迅速沉没。二是爆炸后艇内采取了措施,但效果不明显。一、二舱爆炸并灌入海水之后,潜艇首部迅速下沉,在下沉过程中,艇员紧急关闭各舱水密门,结果可能只有尾部两、三个舱室被保护下来。这时核动力系统仍在工作,但由于大部分舱室已经进水,即使是吹除部分舱室的海水也不能上浮,所以艇员紧急关闭了核反应堆,以防止造成核泄露。三是对事故判断错误,处置措施不当。此次演习过程中可能预先设置了潜艇事故及紧急抢救的训练科目,库尔斯克号有可能在事故发生后错误地判断了形势,并继续按照事先规定的训练要求先坐沉海底,再实施自救,结果错过了最初的自救时机,迅速沉没。

潜艇出事主要是火灾、碰撞或触礁等事故,火灾多由艇内故障引起,碰撞多是敌对双方相互跟踪距离过近引起,触礁则是操作不当所致。碰撞是潜艇事故中较为频繁的一种,主要是潜艇与潜艇,或潜艇与水面舰艇及水中漂浮物(如反潜网、渔网、水障、水雷等)相撞。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海军的潜艇经常在公海上进行相互追逐和跟踪,以窃取潜艇水声信号和对方潜艇的技术机密,录取下对方潜艇的水声信号之后,就可以存入数据库,用来分析判断对方的潜艇型号,也可将其输入水雷等水中兵器,在水下自动控制对潜艇发起攻击。1986年10月,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美国一艘核潜艇在执行跟踪任务时就与前苏联核潜艇相撞,导致潜艇破损后上浮。类似的事件很多,基本上两艇相撞后遭受损坏的总是前苏联的潜艇,西方潜艇看来更结实一些。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说,过去三十年来,俄国同外国潜艇相撞的事件共发生了十一次,其中十次是与美国海军潜艇相撞。

潜艇触礁搁浅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1981年10月27日,前苏联海军二千三百五十吨的W级常规潜艇潜入瑞典海上禁区搜集情报,不慎在距基地十五公里处触礁后搁浅。瑞典海军反潜飞机、直升机、潜艇和水面舰艇全面出动,里三层外三层把W级潜艇围了个水泄不通。该艇多次试图逃离,但因损坏严重,结果还是在深水炸弹的轰击下被迫浮出水面。艇长和一名军官在被传讯时坚持罗盘失灵和导航有误造成搁浅。11月6日上午,两艘拖船在瑞典海军六艘舰艇和两架直升机武装押送下,将W级潜艇拖向公海,驱逐出境。俄罗斯在外交上丢了面子,不得不向瑞典政府赔礼道歉,并支付了二十六万美元的救助费。

库尔斯克号潜艇因爆炸而沉入海底的说法看来是没有疑义的,关键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潜艇的大爆炸?最可能的原因大致有这么几种:艇内发生严重火灾,高速航行时撞上暗礁,在潜望镜状态航行时撞上吃水很深的商船底部,与潜艇相撞,艇上发生爆炸,撞上二战时期布设的锚雷,遭到鱼雷的攻击或误击等等。在这些原因中,利用排除法可先排除几种可能:由于库尔斯克号处于进行航行管制的军事演习区域,所以与商船相撞的可能性较小;由于普京政府与北约表示缓和姿态,且处于和平时期,所以西方国家使用鱼雷攻击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如有锚雷,可能早就被过往船只撞上了,不可能五十多年没有船只经过那一带海域;潜艇爆炸水深在二十米左右,那片海域水深在一百米以上,而暗礁多在浅海一带,所以触礁的可能性也不大。现在,剩下的原因就只有三种可能:火灾、撞艇、武器爆炸。

火灾发生的可能性最大。无论是先发生火灾后引发爆炸,还是先爆炸后引发火灾,艇内曾经发生过不可挽救的火灾应该是符合逻辑的推论。如果像Y级潜艇那样先发生火灾后引发爆炸,潜艇本来是有足够的时间上浮的,它没有上浮说明最初发生火灾的可能性不大,有可能是爆炸后引发火灾,从而造成二次或三次爆炸,使潜艇彻底破损沉没。

与其他潜艇相撞也是合乎逻辑的推论。首先,在美苏争霸时期,双方潜艇相撞是经常的事,因为都想获取对方潜艇的水声特性。普京执政以来,这是最大的一次海军演习,很难说北约不派潜艇跟踪搜集情报;其次,潜艇为了达到隐身效果,都在外壳上涂敷了厚厚的吸声涂料、消声瓦或隐形橡胶等,从而使对方潜艇发现自己的距离缩短。同时,潜艇的水下航速却大大提高,一般可达三十至四十五节(一节等于一点八五二公里)。本来眼神儿就不好,如果跑的速度过快,在相互跟踪的过程中相撞的概率确实很高,因此不排除这样的可能。如果真的有潜艇与之相撞的话,究竟谁的潜艇会与库尔斯克在北冰洋进行水下之吻呢?看来只有美国的洛杉矶级和英国的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最有可能,即使是这两种级别的核潜艇,要是以全速与库尔斯克号相撞,理论上讲倒霉的该是自己而不应该是库尔斯克,因为库尔斯克的吨位足足比它们大一倍还要多,而且有闻名遐迩的双壳体结构。不过,也有例外,1970年6月,美国一艘鲟鱼级核潜艇在太平洋上与前苏联K-108号核潜艇相撞,结果美国核潜艇只是潜望镜和天线等部位受到轻微损伤,而K-108的外壳则被撞出一个大洞,连推进器也严重受损。再说,法国的核潜艇太小,北约其他国家又没有核潜艇,常规潜艇与之相撞有点像鸡蛋碰石头,没有用。所以,看来与潜艇相撞的可能性也不是太大,艇内武器爆炸似乎是最有可能的一种情况。

艇内武器爆炸主要可能是鱼雷、反潜导弹和水雷引起。奥斯卡级核潜艇I型主要装备二十四枚SS-N-19潜射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射程四百六十公里;配有SS-N-15和SS-N-16反潜导弹,备弹三十二枚;设有四具五百三十三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五三型鱼雷;四具六百五十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六五型鱼雷,备用鱼雷二十四枚。Ⅱ型配备的主要武器和I型基本相同,只是后续艇可配装二十四枚改进的SS-N-24潜射巡航导弹,这种导弹是对地攻击型,可利用飞机和卫星进行引导,射程远达四千多公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奥斯卡级核潜艇导弹配置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潜艇都不同,人家的导弹都是放在耐压艇壳里面,要么垂直发射,要么就利用鱼雷发射管发射。奥斯卡级则别出心裁,它的二十四枚导弹垂直发射筒分两列布置在耐压壳体和非耐压壳体之间,每列十二具,倾斜角四十度。每两个发射筒为一组,共用一个发射井孔,井孔长约六点五米,直径二米,井盖是向外翻折或是移动式的。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采用水滴形线型,为耐压壳体和非耐压壳体双壳体结构。指挥台围壳长约三十二米,在围壳内设有漂浮救生舱。1型艇内分九个舱室,采用小分舱结构,Ⅱ型艇多设一个舱室。这样的舱室布局,可确保一个舱室进水后全艇不沉没。人员都在耐压壳体里面,非耐压壳体主要放置导弹,且与海水相通。由于导弹发射筒分置艇体两侧,所以使潜艇宽度达十八点二米,但耐压壳直径很小,只有约八点五米,这样在耐压壳体与非耐压壳体之间就有三至四米的间隔。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设想当敌人发射的鱼雷在触及非耐压壳体爆炸后对耐压壳体内的人员和设备基本不形成威胁,因而是一种公认的十分独特的设计。即使是潜艇中部命中一枚鱼雷,这枚鱼雷也必须穿过外壳、耐压的导弹发射筒和厚达三米的海水,然后才能到达耐压壳体,这时鱼雷的危害已经减小到很微弱,所以该级潜艇的防护能力是很强的。

冷战时期,奥斯卡级核潜艇曾经让美国及北约伤透了脑筋,为了对付它不知道花费了多少心机和金钱,也不知道做了多少试验。库尔斯克号——奥斯卡级中最新服役的这样一艘现代化核潜艇,为何像纸糊的一般,三下五除二就沉到海底?而且一百一十八人就这样不声不响地魂归北冰洋了,这究竟是为什么?有分析认为是巡航导弹爆炸,但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二十四枚巡航导弹不是装在耐压壳体内部而是装在其外部,即使是巡航导弹爆炸了对耐压壳体的毁损也不会有这么大、这么快,因为潜艇不仅有耐压壳体的坚固防护,而且也有内外壳体之间海水的阻尼作用。另外,巡航导弹是装在一个耐压容器中,与艇内所有组件都没有瓜葛,且只有出水后发动机才点火,所以水下爆炸的概率极小。也有分析认为,是车臣反政府武装搞破坏,派人在艇内预装了炸药。这种猜测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一万四千多吨的潜艇起码需要数百吨TNT当量的爆炸威力,还必须是在鱼雷发射管、指挥台围壳等关键部位爆炸才能使之沉入海底。如果车臣恐怖分子真能做到这一点,把大量的炸药搬上潜艇而且布设好、安装好定时爆炸引信等,其本事也有点太大了,这样的话俄罗斯海军的保卫能力、组织纪律性及安全防护能力就更值得怀疑了。

目前正式调查结果尚未出来,但似乎有两种可能性最大:一种是鱼雷爆炸。鱼雷是一种装有战斗部、能自行推进和控制的水中兵器,实际上是一种水下导弹,鱼雷一般采用电动力和喷气动力推进。鱼雷是一种长七、八米的大型武器,装在潜艇首部的鱼雷发射管中,备用雷排列在前部的鱼雷舱中便于再装填。潜艇发射鱼雷之前,必须首先打开耐压艇壳外部的鱼雷发射管外舱盖,让海水流进发射管中来,然后再点火发射。这样鱼雷便可顺利出管并按照预定程序追踪目标,直至爆炸。鱼雷分战雷和操雷两种,前者装有四、五百公斤炸药,后者则不装炸药,主要用来训练。库尔斯克号参加演习,发射鱼雷的训练科目必不可少,关键是使用什么鱼雷?战雷还是操雷?如果是装有战斗部的鱼雷,或者是新研制的一种鱼雷利用训练机会进行水下试射,结果在发射过程中可能由于发射管前舱盖故障,向外打不开,但艇员对此故障没有意识到便按压了发射按钮,结果导致鱼雷在本艇首部爆炸。如果是战雷,一枚就足以摧毁全艇,因为是艇内爆炸,危害巨大而且无法控制。即使是操雷,如果采取喷气动力推进,也有可能造成发射舱内起火,从而引发鱼雷或水雷等其他武器爆炸。此外,在军事演习中是否俄罗斯海军的其他舰艇在失事海域附近发射过鱼雷,有无鱼雷误击库尔斯克的可能?俄罗斯的鱼雷比较厉害,如果命中一枚足以使之沉没。

另外一种可能是反潜导弹爆炸。反潜导弹也称火箭助飞鱼雷,其实就是在鱼雷的屁股后面装上了一部火箭发动机,在水下发射后出水,能够在空中飞行几十公里然后再入水攻击敌潜艇。这种武器和鱼雷一样,也是在鱼雷发射管中发射,故障现象可能是发射管外舱盖打不开,或者助推火箭在管内意外点火,但因整体被卡在发射管中而发生炸膛事故,从而把前舱炸烂,导致海水灌入后沉没。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一百一十八名艇员全部遇难,这在世界潜艇事故的记录中是绝无仅有的。奥斯卡级不是一般的潜艇,它是一艘曾经创造了许多神话的核潜艇,美国和西方对其十分畏惧,前苏联和俄罗斯也一直为此而自豪。为何当事故发生之后,却悄声地沉入海底,然后所有艇员便与之同归于尽了呢?这是一个世纪之谜,没有人能够解开,然而我们仍然可以试图分析一下。

首先,潜艇性能不佳。二次大战中,前苏联的潜艇技术水平与德国不相上下。冷战时期,前苏联的潜艇数量、技术和质量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与美国潜艇各有千秋,不相上下。前苏联时期,曾经向世界上四十多个国家出售了二千多艘舰艇,其中潜艇达数百至一千艘。应该说,潜艇在俄罗斯已经是一种成熟的装备,不存在技术上的重大缺陷。冷战时期,前苏联潜艇数量是美国的四五倍,每年建造数量达十几艘,潜艇一直是前苏联的杀手锏装备。一九九二年俄罗斯海军组建之后,受经济所限,军费数额从过去的每年二千多亿美元骤降到四十五至五十亿美元,潜艇订货基本中断,库尔斯克号估计是前苏联时期已经开工建造的潜艇,后期建造工程和内部舾装可能在九二至九五年完成。这样一艘跨越两个时代、经历两种社会制度和两种不同待遇的核潜艇,在质量上很难说会有什么保证。所以,库尔斯克号是否是一种「豆腐渣工程」值得怀疑。即使是建造质量没有多大问题,维修也是个很关键的问题,服役五年来如果得不到正常维修保养,对于像鱼雷发射管这样敏感的设备是很容易出危险的。然而,俄罗斯舰艇的维修却一直存在重大隐患,因为缺钱,实际到位的维修经费只有预算经费的十分之一。艇员们在很长时期内都不能按时拿到工资,七艘航空母舰有六艘被处理掉了,现在在深圳展出的那艘明斯克号才服役了十五年就当废铁给卖了,而服役期应该是二十五年。军队官兵连自己的生活都没有着落,何况潜艇这种不会说话的死装备?哪有钱去正常维修保养?所以,锈蚀、内外舱盖打不开、电路故障、经常失火等都是不足为奇的事故。偶然出于必然。潜艇很少维修,怎能不出事儿?据分析,最末尾的九舱本来没有进水,但水密门不密封,结果造成渗水,逐渐使舱内艇员因涨水和缺氧致死。如果此事属实,这完全是建造质量的问题,水密门不仅应该滴水不漏,而且应该密闭空气,怎么能够渗水呢?

其次,自救措施不力。当发生事故后,逃生和自救是人的本性使然,照说都会积极采取措施。但是,作为潜艇有潜艇的一套规矩,比如要有人来指挥自救和逃生,否则谁也不敢打开救生舱或穿上救生衣擅自逃生。为何没有一个人逃生,看来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艇长在爆炸中最先死亡,全艇失去统一指挥,面对事故乱作一团,自救和逃生组织都不利;二是艇首部发生大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对艇体进行了二次破坏,从而造成结构性损伤。同时,由于前部的耐压艇壳被炸毁,舱室隔断不具备强耐压能力,所以在一百多米的深水中被压变形,进而导致救生舱变形或破裂进水,使人员无法逃生;三是鱼雷发射管被炸毁,人员无法通过其逃生。当然,也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比如艇员训练不足,缺乏紧急情况下逃生的基本训练;潜艇出海前携带零备件、电池、食品、氧气和救生、灭火等器材不足,遇到紧急情况无所措手足。

最后,救援组织不力。库尔斯克号分九个舱室,水密隔舱起码有几十个,相互之间用水密门封闭。理论上讲,只要舱内有吃有喝有氧气,在里面呆个十天二十天的都没事儿。艇上装有较为先进的卫星通信设备,还有低频、甚低频、极低频拖曳浮标天线,其浮力电缆长六百三十米,拖曳深度九十米,所以,应该能够与水面联系。从俄罗斯救援情况来看,主要有两大失误:

一是明知道自己无力救援,但就是不肯接受外援。在深海救援方面,前苏联时期相当不错,每次潜艇出事儿后都是自力更生,因为这样不仅保全了超级大国的面子,更重要的是保守了潜艇的技术秘密。比如一九八六年Y级潜艇发生火灾事故后,美国海军P-3C反潜巡逻机发现后立即飞往出事海域,看到该艇浓烟滚滚,立即通知一艘在附近海域航行的美国远洋拖船提供救助,但遭到该艇的断然拒绝。此次又出现了类似情况,美国、英国等多次吁请俄罗斯考虑他们的建议,希望前往救援,但俄罗斯就是不肯接受。看来,昔日海军的传统思维观念还在困惑着这些指挥官,他们就没有看到,如今的世界已经不再是冷战时代了,昔日曾经不可一世的前苏联海军也早已名存实亡了,就连那些声名显赫的深海救援队也全都给撤消了,自己还有什么力量来进行深海救援呢?陈旧的观念、保全自己的脸面、放不下大国的架子、怕人家看见自己那点秘密等奇怪的念头一直在困扰着俄罗斯官员,就这样生磨硬泡地拖延了四、五天,最佳抢救时机全都错过之后,才迫于舆论压力同意接受外援,这时已经是无力回天了。

二是普京迟迟不亲临现场指挥,给人以冷酷无情的感觉。普京上台以来,捷报频传,俄罗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全面呈现蒸蒸日上的局面,普京人气甚旺,威信日高。结果,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偏偏出了漏子,这边十万火急救人救命,那边他却优哉游哉地度假休养,如此反差使俄罗斯人大怒不已,普京支持率骤然下降。普京为何不到场?估计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潜艇发生事故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艇内通过无线电报告了事故状况及危害情况,俄罗斯海军可能认为抢救无望,不愿惊动总统,所以没有报告。也可能实情实报,使之认为到不到现场都已经没有用了。另一个与当前军队改革中的争论有关。这场争论是在三巨头之间进行的,即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总参谋长克瓦什宁和总统普京。战略火箭军出身且年事已高的谢尔盖耶夫元帅,认为应该把发展战略核力量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心潮一族的改革派代表克瓦什宁则认为,未来战争不再是核大战,应该是高技术局部战争,所以应该发展高技术常规武器,而不再是核武器。普京迟迟不表态,任凭他们争来斗去,这次海军大演习的背景,兴许与这场争论有关,海军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实力来证明海军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是最应该受到重视的。八月中旬以后,普京开始倾向于同意克瓦什宁的观点,认为应该重点发展常规武器,特别是振兴海军,同时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普京的决策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库尔斯克号事故偏偏发生在这么一个复杂背景之下,而且是介乎于抱有歧见的高官之间,由于认识不一所以延误了救援的组织指挥。

在前苏联海军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数十次潜艇事故,艇沉人亡的恶性事故也有不少,但从来没有一次像库尔斯克号这样闹得满城风雨,全世界的人都在跟着着急上火,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很简单,以前信息不灵通,再加上军方封锁消息,所以外界往往是不得而知。现在可不同了,想封锁消息谈何容易?且不论报刊杂志,光互联网就受不了,几秒钟便可传遍全球,过去哪有这个条件?但是,事故发生并经媒体披露曝光之后,政府、军队甚至总统都得直面现实,这对***来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他们又必须适应这种挑战,否则将处于极端被动的境地。这就要求***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快速反应,制定应急方案,采取得力措施,以安抚民心和救出遇难艇员;二是在危机发生后要有统一的新闻发布渠道,政府高官应谨言慎行,防止因此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同时,应注重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请他们广泛发表个人的意见和评论,以正确引导舆论,防止群众不科学地胡乱猜测,也防止境内外心怀叵测的人员乘机捣乱;三是在人道主义救助和军事秘密、国家安全方面要进行权衡,应该将这些要素统一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应该看到,引入国际上最先进的救援系统实施人道主义救助是不分国籍和信仰的,应该实行国际互助,这不仅不会危及国家安全反而加强这种安全。

国防和军队建设就像是万里长堤,平时如果不发大水,看不出有多大重要性。但是,如果疏于戒备,缓于防范,可能一两个蚁穴就足以导致整个防洪大堤溃决,损失及后果将不堪设想。四十年冷战期间,前苏联以国家综合国力为筹码,投入巨额资金与美国全球争霸。俄罗斯建国之后,面对冷战后新的世界战略格局,俄国人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对战争、安全和国际关系问题的判断出现了严重失误,对美国、西方特别是北约寄托了过高的期望,结果在铸剑为犁方面做得太多,自己削减了自己的兵力和武器,速度过快用力过猛,总认为这样做可以赢得一些和平红利,把过去用在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的“无效”投入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来,结果导致国家安全和综合国力全面倒退。

后来,这样的大倒退虽然引起了决策层的重视,但已经控制不住形势了。过去十年间,前苏联时代留下的一千艘舰艇被退役,110多艘核潜艇被淘汰,150多万人从军人变成了老百姓。俄海军司令弗拉基米尔·库罗耶多夫七月份放言:「如果不增加海军投资,到2016年海军将只会剩下六十艘舰艇。」像俄罗斯这种非强迫的自觉自愿的军力大裁减真是史无前例,用一句时髦的话讲这有点「自毁长城」的味道。40年辛苦、40年努力终于毁于一旦。因此可以说,库尔斯克号事故是早晚的事情,而且绝对不止于此,因为战斗力是练出来的,搞训练、搞演习是要花银子的,没有一定的投资规模,军人没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整天为自己的房子、孩子、吃喝发愁,怎么能够搞好正常的军事训练?

对于今天的俄罗斯,人们大有秋后算帐的味道,总统、国防部长、海军司令都成了众人数落的倒霉蛋儿。其实,他们真的很可怜,尽管在快速反应、采取措施等方面有许多欠妥之处,但根子在哪里?都怪罪普京合理吗?他毕竟是一个新上任不久、刚刚过完100天生日的总统。如果前苏联不解体,如果昔日全球性海军仍然威风凛凛地巡弋在大海大洋,这样的事故至于如此一筹莫展吗?北方舰队曾经拥有过最现代化的深海救生设备和潜水打捞救生队伍,可现在早已无影无踪,因为军队养不起他们。前苏联时代的深海打捞救生潜艇设备一流,据称一艘可潜入六千米水深作业的深海救援艇已经出租给加拿大一家公司作水下旅游观光,目的是赚取外汇,而自己出事儿的时候不得不屈尊求助于英国和挪威。

普京是个聪明人,是一个卓越的领袖和统帅。他为自己的优柔寡断而自责,为自己国家的无能而懊悔,为军队的衰败而捶胸顿足。一个敢于承认错误的人是伟大的人,一个知耻而后勇的人是伟大的人。人们从普京身上可以看到俄罗斯未来的希望,看到俄罗斯军队振兴的希望。俄罗斯每年军费只有五十亿美元,而库尔斯克号打捞可能就要花去上亿美元,在国家经济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普京依然决定大幅度提高遇难艇员抚恤金额度,且从9月1日起将全军军人工资提高20%,从明年起增加30%的军费投入,而且要坚决贯彻强军战略。同时决定,在海军的三个舰队重新组建三个海上救援中心。普京铁肩担道义,已经止住了俄罗斯经济、军事的严重下滑趋势,他正在试图给经济和军事装上新的发动机和助推器。一个已经完成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且正在推动军事改革的新俄罗斯正在腾飞,任何人都不能忽略这样的现实和趋势。

  二战后,苏联海军重点发展潜艇建设,为其国家战略利益服务,各种常规潜艇和核潜艇定期出航世界大洋,期间多次发生事故,许多事故原因和抢救内幕至今不为人所知。

  二战以来苏联常规潜艇和核潜艇重大事故简述如下:

  1956年,波罗的海舰队瓦瓦金海军少校指挥的M级“共青团员”号柴油潜艇,在波罗的

  海塔林停泊场执行战斗训练任务期间,发生事故,动力舱着火,从水面状态下沉没,事故持续了5个小时,仅有7人生还,死亡艇员安葬在帕尔吉斯吉市;

  1957年8月22日,黑海舰队别洛泽罗夫少校指挥的一艘柴油潜艇,在黑海执行战斗训练任务期间,发生事故,海水通过未关闭的阀门进入柴油机舱,引发火灾,潜艇沉没,事故持续了2小时30分钟,没有艇员死亡;

  1961年1月27日,北方舰队希塔尔奇克少校指挥的S-80号导弹柴油潜艇,在巴伦支海雷巴奇半岛以北水域执行战斗训练任务期间,发生事故,海水进入,潜艇沉没,68人死亡,分别安葬在鹿湾和北方舰队主基地;

  1961年7月4日,北方舰队扎捷耶夫中校指挥的K-19号导弹核潜艇(绰号“广岛”),在大西洋北部水域执行战斗训练任务期间,发生事故,核动力装置第一涵道爆炸,事故持续了7个小时,8人死亡,分别安葬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

  1962年1月11日,北方舰队别格巴中校指挥的B-37号鱼雷柴油潜艇,在波利亚内市潜艇停泊基地,在出海前的武器和技术设备空转检查时,发射井内的鱼雷爆炸,122人死亡,全部安葬在波利亚内市;

  1967年6月16日,北方舰队博奇卡列夫少校指挥的一艘柴油潜艇,在地中海东部水域执行战斗值勤任务期间,在北纬36度20分东经10度57分地区发生事故,中央指挥台着火,无艇员死亡;

  1967年9月8日,北方舰队格利科夫中校指挥的K-3号鱼雷核潜艇,在挪威海距离北方舰队潜艇基地1700海里处,执行为期56天的战斗值勤任务期间,发生事故,第1、第2隔舱着火,事故持续了1小时32分钟,39人死亡,全部埋葬在西利察镇;

  1968年3月8日,太平洋舰队科布扎里上校指挥的K-129号导弹柴油潜艇,在夏威夷群岛西北350海里处执行为期15天的战斗值勤任务期间,在北纬40度6分东经179度57分的太平洋水域,发生事故,初步判断是在潜航状态中与美国潜艇相撞,97人死亡;

  1970年4月8日,北方舰队别索诺夫中校指挥的K-8号鱼雷核潜艇,在比斯开湾西班牙沿岸西北300海里处,执行为期52天的战斗值勤任务时,发生事故,第3、第7隔舱着火,从水面状态下沉没,事故持续了3小时15分钟,52人死亡,埋葬在格列米哈镇;

  1972年2月24日,北方舰队库利巴巴上校指挥的K-19号导弹核潜艇(绰号“广岛”),在纽芬兰岛东北600海里处执行战斗值勤任务时发生事故,涡轮发动机舱着火,事故持续了11小时30分钟,28人死亡,安葬在波利亚内市;

  1981年10月24日,太平洋舰队马兰格少校指挥的S-178号鱼雷柴油潜艇,执行战斗训练任务返航,在进入符拉迪沃斯托克湾时,被“冷藏船-13”轮船撞毁,引发火灾,海水进入,最后沉没,事故持续了19小时45分钟,32人死亡,全部安葬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

  1983年6月23日,太平洋舰队苏沃罗夫上校指挥的K-429号导弹核潜艇,在距离堪察加海岸45海里的水域执行战斗训练任务期间,发生事故,海水经未关闭的通风井进入,潜艇沉没,17人死亡;

  1984年6月18日,北方舰队谢利瓦诺夫上校指挥的一艘导弹核潜艇,在巴伦支海执行战斗值勤任务期间,发生事故,隔舱着火,14人死亡,安葬在维佳耶沃村;

  1986年10月6日,北方舰队布里塔诺夫上校指挥的K-219号导弹核潜艇,在百慕大群岛东北480海里处执行为期30天的战斗值勤任务期间,发生事故,导弹燃料成分发生化合反应,事故持续了77小时33分钟,4人死亡,葬身海中;

  1989年4月7日,北方舰队瓦宁上校指挥的“共青团员”号鱼雷核潜艇,在挪威海梅德韦日岛西南180公里处执行为期37天的战斗值勤任务期间,发生事故,隔舱着火,潜艇沉没,事故持续了5小时38分钟,42人死亡,安葬在各自家乡;

  1989年6月29日,北方舰队卡萨特金上校指挥的K-129号导弹核潜艇,在巴伦支海距离北方舰队基地300海里处执行战斗值勤任务期间,主动力装置发生事故,无人死亡。

  每次事故期间,都在潜艇和人员抢救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动人的故事,生死悬于一线,现在简要讲述苏联潜艇事故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M级“共青团员”号柴油潜艇事故

  1956年,苏联海军开始为柴油潜艇寻找新型发动机,波罗的海舰队M级“共青团员”号潜艇装配一种能保障长时间潜航的新型动力装置进行试验。这种新型厌氧装置在结构上还不太完善,有随时爆炸的潜在危险,这种潜艇因而也被戏称为“打火机”。柴油机水下工作时使用液体氢作为燃料,潜艇上专门为其建造有储存舱,所有液体氢全部装在专用储存罐中。

  M级“共青团员”号潜艇在瓦瓦金少校指挥下,出海试验新型能源装置。不料,动力舱突然着火,潜艇随即迅速浮出水面。由于动力舱内储存有大量液体氢,随时可能爆炸,艇长命令全体人员迅速疏散到甲板上。起火5个小时后,潜艇失去纵向稳定性,开始以较大的后吃水差倾斜,沉入水中。此时海上起了暴风雨,天气非常恶劣,艇员们在肆虐的海浪中等待救援,最后只有7人获救。

  事后分析表明,潜艇沉没的真正原因是火灾导致舱室密封性能受到破坏,大量海水涌入潜艇。动力舱并没有发生爆炸。有人指责乘员们在处理这起事故时有点消极,有人认为建造类似厌氧动力装置有些超前,艇员们对如此复杂的装备还没做好足够的准备。

  水下俘虏

  1957年8月22日,苏联海军黑海舰队一艘潜艇出海,进入战斗训练水域,得到许可后潜入水中。可是,原定时间(17点)已经过去,潜艇尚未浮出水面通联。黑海舰队响起了战斗警报。

  原来,艇长别洛泽罗夫少校在得到柴油机进气阀门已被关闭的报告后,下令潜艇“迅速下潜”,结果,这一非常普通的命令导致了一起艇毁人亡事故的发生。结构上并不完善的竖井关闭信号设备欺骗了艇长,海水开始通过并未完全关闭的阀门进入第6柴油机舱,潜艇迅速下沉,几分钟后,艇尾以60度倾斜角深深扎进海底沙泥中。

  已淹没第6隔舱半壁空间的海水冲毁了隔板,开始涌入第7尾舱,并导致配电盘短路,引发火灾。为迅速灭火,第7隔舱被切断电力供应,此时第6隔舱2/3已被淹没,海水继续涌入潜艇。2个小时后,乘员们终于阻止了海水继续涌入。尾舱中的乘员全部转移到了艏舱。

  潜艇中心指挥台分析了局势,此时尾舱已进水40吨,吃水差为60度,无法排水,下潜深度已接近极限,呼吸设备只能维持70小时,食物可维持两天,无法确认事故救援浮标是否浮出了水面。艇长果断决定,采取措施,减小吃水差,排水。所有人员,包括军官,排成队,手递手地用桶、罐盛水,把尾舱内的水向艏舱转移。这是一项较重的体力活儿,造成吸氧量增加,一些人因呼吸困难昏了过去,其他人则继续努力,在转移了12吨海水后,潜艇高度上升了35-40米。潜水员们带上所有能带的物品,来到艏舱,但吃水差并没有减小,原来,艇尾被海底牢牢吸住了。

  黑海舰队潜艇总队司令斯米尔诺夫上校首先乘潜艇到达事故水域,与沉没潜艇艇长取得了联系,后者简短地汇报了事故情况。此时,事故救援浮标终于浮出水面,救援人员借此与潜艇取得了电话联系。

  救援方案是在潜艇艏部系上缆绳,用牵引船拖曳,使其挣脱海底,充入高压气,吹洗主压载箱,潜艇随后可能会自动浮出水面,具体操作由深水救援队员实施。随后,在事故潜艇上固定了供给软管和抽气罩。通过鱼雷发射管,使用特种箱舱,向潜艇内人员送去了暖和的衣服、葡萄酒、巧克力、罐头。与此同时,潜艇内全体艇员也在为生存而努力,全面检查隔舱密封性能,把弹药和燃料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但是,天公不作美,暴风雨破坏了整个救援计划。被绷断的卡普纶缆绳击断了一名深水救援队员的腿,其他几人得了增压病。事故救生圈缆绳也被挣断,救援人员失去了与潜艇的双向联系。此时,黑海舰队大型战舰出海,围成一圈,用船体抵挡“别什陶”号潜艇救援船周围的海浪,保障救援工作继续进行。

  从8月25夜到26日,牵引船缓慢收索,使劲拖曳,在牵引缆绳拉力作用下,潜艇吃水差开始缩小。艇长开始报告:“抽水机开始抽水”、“第6、第7隔舱内的水几乎全被抽出”、“全体人员已各就各位,准备浮出水面”、“主压载箱吹洗完毕”。8月26日凌晨2点30分,潜艇终于再次浮出水面,全体乘员得救了。

  B-37号柴油潜艇:被人遗忘的爆炸

  1962年1月11日,北方舰队B-37号柴油潜艇在艇长别格巴中校、大副西莫尼扬少校指挥下,准备出海,执行长时间战斗航行任务。海军旗与往常一样升起,乘员们开始执行武器和技术设备空转检查任务,艇长下达命令:武器和技术设备开始进入给电状态。这是一个完全正常的命令,但是,8点22分,艇上突然发生爆炸。

  爆炸原因至今未明,事故调查委员会曾经得出一些结论,但在其后的40多年内,很少有人再谈论这一悲剧,媒体也从未进行公开报道。事故原因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是认为在向潜艇装配弹药基数时,一枚机械装置受损的鱼雷在第一隔舱焊接作业时着火,几分钟后引起鱼雷爆炸,导致潜艇第三隔舱隔板被完全炸毁,潜艇瞬间沉没。在旁边停靠的S-350号潜艇坚固船体也受到损害,第1、第2隔舱被海水淹没,后来被拖到浅水处排水。爆炸威力如此巨大,当时在码头上、潜艇内、鱼雷技术基地的所有人员,共122人,全部死亡,他们的遗体被埋在了波利亚内市公墓。

  前苏联及俄罗斯的核潜艇事故

  1961年7月4日苏联第一艘核潜艇核反应堆的控制系统一根管道破裂,结果导致辐射外泄,造成艇长和7名官兵遇难;

  1968年3月8日至10日一艘装备有三枚SS-N-5型核导弹的“高尔夫”级苏联柴油动力潜艇在太平洋沉没;

  1970年4月12日苏联的一艘“N”组核动力攻击潜艇在西班牙附近的大西洋沉没,这艘K-8潜艇上有两座核反应堆及两枚核鱼雷;

  1977年9月8日苏联的一艘“达尔塔-1”级核动力潜艇在堪察加半岛误射一枚核弹头,后来找回了这枚核弹头;

  1985年8月10日一处舰只修理厂发生爆炸,10名官兵当即被炸死,许多人后来死于核辐射;

  1986年10月6日苏联一艘“扬基”级战略核潜艇在百慕大东北部海域沉没,上面携有16枚SS-N-6型战略核导弹,每枚导弹都装有两枚核弹头;

  1989年4月7日苏联一艘“麦克”级核战略攻击潜艇在挪威北部海域沉没,42名官兵遇难,该潜艇上装备有两枚核攻击鱼雷;

  1991年9月27日苏联一艘“台风”级战略核潜艇在白令海演习时一枚核导弹发生火灾,该潜艇最终还算平安,返回基地港口;

  1993年3月20日俄罗斯一艘“达尔塔-3”级战略核潜艇在巴伦支海与美国海军“格拉林”号核动力攻击潜艇发生相撞事件,两艘潜艇最终还都平安返回。

  2007年12月,正当多数国内军事爱好者和相关媒体的注意力聚焦在东邻日本新型AIP潜艇“苍龙”号的时候,在北半球极夜中的俄罗斯北莫尔斯克,一艘外形奇特、身世神秘的潜艇隆重而低调地滑入水中。虽然同为“AIP潜艇”,该艇的技术含量和保密程度却都比“苍龙”高出许多。尽管此前有俄罗斯地方媒体自作主张地“爆料”,后有俄主要媒体之一的国际文传电讯社进一步“确认”,但它当时留给外界的唯一印象,就只有下水前的水兵列队和碰碎香槟酒的照片。至于潜艇的形象,只能说连“一鳞半爪”都没有,如同那些被传说得神乎其神的“海怪”照片。直到一年多以后,当一些比较完整的照片为外界所知,人们才对它有一个最初的了解。那么,就让我们来领略一下这头被称为“萨罗夫”的“斯拉夫海怪”的风采。

俄罗斯的AIP之路

虽然不怎么为人所知,但事实上,俄罗斯才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出实用化的AIP潜艇的国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就在缴获的德国“瓦尔特”型实验潜艇的基础上,开发出采用“闭式循环柴油机”的Q级潜艇。与“瓦尔特”型实验潜艇过分理想化但复杂的动力系统(先以催化剂促使过氧化氢释放富氧蒸汽推动蒸汽轮机发电,再回收富氧蒸汽作为柴油机在水下工作的氧气来源)不同,Q级潜艇直接在艇内安装液氧储存设备,在水下将液氧重新气化后输送给柴油机。虽然当时还没有“AIP”这个概念,但我们可以认为Q级潜艇已经符合了AlP潜艇的所有技术特点,比瑞典“哥特兰”号早了将近40年,是目前已知的第一种量产服役的AIP潜艇。

但是,由于Q级潜艇携带大量强助燃性的液氧,加上设计和制造中存在一些缺陷,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先后发生了多起事故(但也从未发生过潜艇沉没、全员遇难的重特大事故),造成多名官兵伤亡,被前苏联海军高层认为“不安全”。加上随后苏联在核潜艇领域的飞速进步,所有的Q级潜艇很快退出现役,渐渐被人们所淡忘……苏联解体后,在国际军售市场表现得十分活跃的俄罗斯先后提出在“基洛”级和“阿穆尔”级常规潜艇上加装闭式循环柴油机舱段,使之成为“AIP潜艇”的设想。但一来当年的Q级潜艇“名声不好”,二来现在获得AIP技术的渠道已经很多,因此除了喜欢到处买武器的印度之外,没有别的客户对此表现出任何兴趣。

与AIP潜艇的发展历程几乎一样长的是另一个看似美妙却也让人觉得有些疯狂的构想――在常规潜艇上安装小型核反应堆,使其具有核潜艇的一些性能特点(即使只是一部分)。与无论怎么先进,都还是要消耗燃油的“传统AIP技术”相比,小型核反应堆的自持力更强,至少在水下的生活供电、制取氧气及淡水都能达到核潜艇的水平――近乎无限,核反应堆可以长期使用而无需添加燃料……但另一方面,安装核反应堆的技术成本和风险无疑比“传统的AIP舱段”要大得多。况且,如果在常规潜艇上装了核反应堆,那它到底是常规潜艇还是核潜艇(不少核潜艇上也有备用的柴油动力装置)于是,相关国家对于这种设想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非常小心和低调的态度,加拿大曾经宣称计划在购自英国的二手“支持者”级常规潜艇上加装小型核反应堆,随后由于“支持者”级接二连三发生火灾等事故而作罢。也有资料显示,苏联曾经在1985年试验性地将一部功率600千瓦的小型核反应堆安装在一艘常规潜艇上,但对于该项试验的具体及后续情况,无论是前苏联还是俄罗斯都讳莫如深。

2007年9月,俄罗斯著名的“原子城”――萨罗夫市市政府网站不慎“走嘴”:在公布俄海军著名的“功勋艇长”谢尔盖・克罗什金上校与两名下属军官访问该市的消息时,“曝光”了俄罗斯正在建造与该市同名新型潜艇的“绝密”。尽管消息公布不久即被删“萨罗夫”号下水仪式上,按照西方舰船下水的惯例,要打破一瓶香槟除,但是已被当地媒体广泛转载。就在2007年12月15日,当国内多数军事爱好者和媒体的目光尚聚焦在日本新下水的“苍龙”号AIP潜艇的时候,俄罗斯主要媒体之一的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称:“萨罗夫”号新型常规潜艇于前一天从北莫尔斯克的北方机器制造企业下水。与普通常规潜艇不同的是,“萨罗夫”号上装有小型核反应堆作为“辅助动力”。设想与现实之间,似乎有了某个交点。不过,与喧嚣了好几天的文字报道相比,当时国际文传电讯社给出的该艇的资料少之又少,只有下水前在艇艏上击碎香槟酒瓶和下水仪式上水兵列队的照片,这些照片都完全隐藏了潜艇的所有特征。因此,当时几乎没有人能了解哪怕是基本的描述下神秘的“萨罗夫”号潜艇的大致情况。与技术含量并不非常高却被大张旗鼓地报道的日本“苍龙”号潜艇相比,“萨罗夫”号显得低调而神秘,以至于有不少人质疑它的存在。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包括海军在内的俄罗斯军队在各个领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却很少有人再提起“萨罗夫”号了……

海怪“萨罗夫”

直到2009年初,几张较为清晰且完整的照片出现在互联网上。这些照片被认为是在“萨罗夫”号下水仪式上拍摄的,但在当时未被允许公开。我们有理由认为,如果不考虑故意作假的可能性,那么照片上显示的是一种过去未知的俄制新型常规潜艇。对照国际文传电讯社的文字报道,该艇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萨罗夫”号。

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艘排水量在3000~4000吨之间的潜艇在某个水面上有少许浮冰的造船厂下水,艇艏的圣’安德烈斯旗显示它属于俄罗斯海军。考虑到俄海军潜艇的普遍吨位,我们认为它是一艘常规潜艇(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核潜艇)。该艇与著名的“基洛”级常规潜艇很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这些都与国际文传电讯社的文字报道中对“萨罗夫”号的描述十分切合。因此,如果排除照片为伪造的可能性,那么可以认为该艇正是“萨罗夫”号。

根据国际文传电讯社的报道:“萨罗夫”号潜艇设计型号为20120型,设计工作早在1989年就已经开始,设计单位是著名的“红宝石”中央设计局。建造工作同年在下诺夫哥罗德的“红索尔莫沃”企业展开,后交由北方机器制造企业完成,首任艇长正是深受器重的谢尔盖・克罗什金上校。“萨罗夫”号艇长726米、宽99米,吃水7米,水下排水量3950吨,最大下潜深度300米,外形与“基洛”级常规潜艇很相似,但也略有不同,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常规潜艇之一”。顺便说一句,“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常规潜艇”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命题。虽然长期占据这把“交椅”的是澳大利亚在瑞典的技术帮助下建造的“科林斯”级,但其实已经有包括日本“苍龙”号和这次俄罗斯“萨罗夫”号等几个很有希望“挑战这个称号”的“选手”。而且随着常规潜艇越造越大,“挑战者”会越来越多,只是它们从来没机会在一起“比大小”。 从照片上看,该艇的艇艏和指挥台围壳与“基洛”级几乎相同,却与著名的“阿穆尔”级大相径庭。艇体应为双壳,指挥台围壳上没有升降舵,艇身上也没有看到,很可能是在艇身上有可收放升降舵。艇艉虽然没有明确的照片,但从侧面照片上看不到水面上有“十字形”艉舵的上半部分考虑,很可能也是与“基洛”级一样的“T形”艉舵,即“海狸尾”。这也意味着该艇是以“基洛”级为技术基础的,但与后来的“阿穆尔”级没有多少关系。

当然,照片上的“萨罗夫”号与“基洛”级也有一些很明显的不同:一个是艇身前部两侧的凸起,犹如两个“耳朵”,无论从正面还是侧面的照片上看,都十分显著。我们无从得知里面加装的是何种设备,可能与报道中的小型核反应堆有关,但也可能是一种新型声呐基阵,而且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些。另一个就是指挥台围壳后方有一个明显的“龟背”状突起,宛如某些弹道导弹潜艇的导弹舱。虽然也不排除与动力系统有关的可能性,但更大的可能就是某种型号的导弹发射舱。因为在俄罗斯向印度推销的“阿穆尔”级改进型潜艇模型上,就有类似的“布拉莫斯”反舰/巡航导弹发射舱。俄罗斯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继续发展专门的飞航式导弹潜艇的国家,相对于通过鱼雷管发射导弹的“单纯的”攻击潜艇,俄海军更器重具有专门飞航式导弹发射筒组成发射舱的飞航式导弹潜艇,如威力强大的“奥斯卡”级。而随着美国将部分“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改装成为发射“战斧”巡航导弹的“战术俄亥俄”,可以认为美国也部分接受了“专用飞航式导弹潜艇”的思路。

根据国际文传电讯社的报道,

“萨罗夫”号将被交付给俄北方舰队,主要用于“担负新动力技术和新武器的试验任务”。北方舰队是俄罗斯海军核潜艇精华聚集之地,随着普京制订的“复兴海军”计划的稳步推行,多艘苏联于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核潜艇被大规模整修和翻新后,重归北方舰队的战斗序列,加上艇龄较短的“阿库拉”级核潜艇也为数不少。而且该舰队的活动海域是深广的北冰洋和大西洋,更适合“真正的”核潜艇,“萨罗夫”号的到来本身并不能增加多少战力,因此该艇以实验为主的说法还是可信的。关于“萨罗夫”号的动力系统、电子系统和武器系统的具体情况,外界几乎一无所知。只能这样说,从该艇外观上的一些特别之处看,其装有小型核反应堆是有可能的。另外,可能还装有某种新型侧舷声呐基阵和导弹发射舱(很可能用来发射类似“宝石”的超音速飞航式导弹和一种反潜导弹)。此外,俄罗斯新研制的大深度通用热动力鱼雷(UGST)和新一代电动鱼雷也极有可能被集成到“萨罗夫”号上。

掀起千层浪

至此,在更多、更具体的资料被披露出来(如果近年内会披露的话)之前,对于“萨罗夫”号来龙去脉的介绍也只好到此为止了。但是,如果“萨罗夫”号确实是一艘“带有小型核反应堆的AIP潜艇”,那它带来的影响却远不是一艘先进的潜艇那么简单。

如果装有核反应堆的常规潜艇被成功投入应用,那么它将使得常规潜艇与核潜艇之间的分野变得模糊。在一艘3000~4000吨级,也就是法国“红宝石”一级的潜艇上,同时装有柴油机和核反应堆,那它究竟是常规潜艇还是核潜艇安装在“常规潜艇”上的核反应堆,如果不只是提供水下的生活供电和制取氧气及淡水(这种可能几乎是微乎其微),而同时也作为潜艇动力的话,那么它与核潜艇又有什么区别呢因为这样一来,这艘潜艇的水下自持力和自航力就完全达到了法国“红宝石”一级的核潜艇的程度。国际文传电讯社的报道称“萨罗夫”号在水下使用核反应堆可以实现10~17节的航速,这已经达到了一些早期核潜艇的水平。

另一方面,如果这样的潜艇仍然被定性为“AIP常规潜艇”,那么这种潜艇的输出,也就不违反《核不扩散条约》,从而可以投放国家市场。在当今这个很多国家希望获得水下长航时潜艇(其实一个不能摆上台面的想法就是获取核潜艇)、来拥有对于大国舰队水下威慑的世界,可想而知一艘“装有核反应堆的常规潜艇”将带来多大的吸引力。就在前不久,法国允诺将为巴西提供“建造核潜艇所必要的帮助”,这在无形中已经开了某种先例。有其一必有其二,“萨罗夫”号的照片在这样的微妙时刻被披露出来,又有何更深层次的意义如果“萨罗夫”号成为国际潜艇市场的新贵,将给世界海军格局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 弓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238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3
下一篇2023-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