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史上著名的钳形攻势的战役有哪些啊

军事史上著名的钳形攻势的战役有哪些啊,第1张

德国一战时的“施里芬计划”、苏联二战时库尔斯克战役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诺曼底登陆战和苏联在东线的推进 可看作盟军对纳粹德国形成的一次巨大钳形攻势。国:堡垒计划 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使得德军又充满了信心,曼斯坦因希望通过一次主动进攻来歼灭苏军。库尔斯克突出部很自然的成为他的首选目标。因为这个突出部犹如一个拳头从苏军的战线中延伸出来,其正面长约250英里,而底部却不到70英里,曼斯坦因计划通过一次南北两翼协调的钳形攻击,合围并歼灭整个突出部内的苏军重兵集团。并且这次战役的成功将缩短德军的战线,使德军部队的机动性大大增加。曼斯坦因的计划得到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元帅和陆军总部参谋长蔡茨勒上将的支持,但也遭到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上将和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上将的反对。反对是有理由的,1943年春,德国在东线坦克损失巨大。而且作为主力的3号、4号坦克已被证明不是苏联T34坦克的对手,而新一代5号豹式坦克和6号虎式坦克,月产量分别只有50辆和25辆,数量上与苏军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古德里安认为对库尔斯克的进攻将使坦克遭受很大损失,他的改编装甲兵的计划也将破产。希特勒对此也犹豫不决,他曾对古德里安说“自从我开始考虑这次进攻,我一直心情不好”。但最终希特勒还是决定采纳曼斯坦因的计划,他于4月15日发布第6号作战命令,决定德军以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联合发动一个钳形攻势以摧毁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联军队。作战代号为“堡垒”。 “堡垒”作战按计划应于5月4日发动,但由于这年雨季结束的较晚以及德军准备上的不足,作战计划不得不一再延期。在5月份的一次讨论“堡垒”计划的会议上,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上将带来了一叠航空照片,这些照片显示了苏军在德军计划的进攻路线上,已经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莫德尔认为进攻的最佳时机已经失去了,苏军已经恢复了元气,“堡垒”计划应该放弃。希特勒再次显示出犹豫,但在克鲁格、蔡茨勒和曼斯坦因等的坚持下以及对于“闪电战”的自信,“堡垒”作战最终被确定在7月5日发动。 德军兵力及部署 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的莫德尔上将的第9集团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该集团军共有21个德国师和3个匈牙利师,335万人,其中有6个坦克师,共有590辆坦克,424门火炮。 在突出部的中部是德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集团军,96万人,他们在这个攻势中,将起辅助作用,主要任务是保持突出部南北的德军间的联系。 在突出部南部是曼斯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包括霍特将军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集群。第4装甲集团军下辖第52步兵军、第48装甲军和第2党卫装甲军共224万人,925辆坦克,704门火炮;右翼的肯普夫集群,拥有10个师,126万人,344辆坦克和25门火炮。 此外,还有约20个师部署在上述各突击集团的翼侧。第4、第6航空队的航空兵负责支援陆军。这样德军的进攻总兵力达到9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1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700辆,飞行2050架。德军为这次进攻还投入了大量新式兵器包括“虎”式、“豹”式坦克和“斐迪南”火炮,以及“福克沃尔夫190A”式战斗机和“汉克尔129”式攻击机。 苏联的计划 当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为“堡垒”计划争吵不休的时候,苏军也在计划下一步的行动。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瓦图京大将主张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进攻,以打乱德军的进攻准备并夺回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失去的战略主动权,斯大林本人也倾向于这一方案,而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则认为苏军应先保持防御状态,以坚强的防御消耗掉德军进攻能量,摧毁其装甲兵力,然后再发动反攻。此时,根据前线的侦查和间谍情报都预示德军将对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展开大规模进攻,在4月12日的一次会议上,斯大林最终被说服,采纳了朱可夫的计划。于是苏军开始在库尔斯克转入了积极的防御准备。 在前沿阵地,苏军精心地设计他们的防御,构筑了数道防线,防御纵深超过100英里,整个防御体系由大量互相紧密配合的战壕、铁丝网、反坦克火力点和反坦克沟壕以及雷区组成,在德军最可能的进攻方向上,聚集了大量的兵力和火力。 苏军兵力及部署 苏联T-34/85坦克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正对着德中央集团军群方向的是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包括第70、第13、第48、第60、第65集团军以及第2坦克集团军,总兵力达711万人,11万门大炮和迫击炮,1,78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由于苏军认为强大的德中央集团军群会担当此次德军的主攻,苏军在这个方向的力量也是最强的,朱可夫元帅也亲自在此坐镇指挥。 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部,面对德南方集团军群的是瓦图京的沃罗涅日方面军,下辖第6、第7近卫集团军、第40、第38、第69集团军、第1坦克集团军以及步兵第35军,总兵力625万人,8,718门大炮和迫击炮,1,70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在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后方是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它的任务是当前方两个方面军形势吃紧时,向它们提供增援,而一旦库尔斯克防线被德军突破,它将成为最后一道防线,而当苏军转入反攻时,它将提供新鲜的兵力。该方面军辖第4、第5近卫集团军、第27、第47、第53集团军、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第3、第5、第7近卫骑兵军、第4近卫坦克军、第1、第3近卫机械化军。总兵力为573万人,8,510门大炮和迫击炮,1,63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这样苏方三个方面军对德国第9和第2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集群在兵力上占24比1的优势,在坦克上占19比1的优势。此外,索科罗夫斯基的西方方面军、波波夫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以及西南方面军的第57集团军和第2坦克军也被部署到了库尔斯克地区,以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 在军工方面,到了1943年,搬迁到远东的苏联军火工业终于开始达到并超过战前水平,同时英美等西方的援助也开始大量抵达。 战役开始 一个个被认为德军可能发动进攻的日子都平安地渡过了,两个月来前线显得十分平静,时间到了7月4日夜,在突出部南部的苏近卫第6集团军捕获了德军第168步兵师的一个士兵,他供认德军即将在第二天开始进攻,7月5日凌晨,在突出部北部的苏第13集团军俘虏了一个德军德国第6步兵师的中士,他也供认德军将在几小时之后发动进攻。为了打乱德军进攻步骤,苏军于5日凌晨率先向德军阵地实施了炮击,库尔斯克会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德军进攻 南线: 苏军的炮击完全出乎德军的意料,造成很大损失,虽然比原计划推迟了3个小时。但德南方集团军群的第4装甲集团军仍然按部就班地发起了进攻。在损失36辆坦克后,德军艰难的越过了苏军的反坦克雷区,猛攻苏第67近卫步兵师的防线,面对德军3个师的进攻,苏第67近卫步兵师难以低挡被迫后退,瓦图京于是把方面军预备队调了过来,以期能把德军挡在第二道防线外。但不幸的是德军还是于6日在苏军第二道防线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并强渡了佩纳河。 由于德军的进攻比预计的要猛烈的多,瓦图京被迫取消了原定于7月6日的反攻,而将计划用于反攻的第1坦克集团军的部分坦克布置在防线后方以支援步兵进行防守,部分坦克布置在侧翼打击德军。这一天,德国空军出击了超过1000架次,完全压制住了苏联空军。经过一天激战,双方都受到了很大损失。 在6日傍晚,瓦图京向华西列夫斯基请求增援,后者在得到最高统帅部的同意后,立即把草原方面军第5近卫集团军的第2和第10坦克军353辆坦克调往沃罗涅日方面军。同时瓦图京接到斯大林亲自打来的电话,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部的突破。在7日的战斗中,德军只向前推进了数公里,未能达成突破苏军防线的任务。第二天,德军仍然顽强地继续他们的攻势,而瓦图京也在计划反攻,为此他向最高统帅部请求把草原方面军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第5近卫集团军调给他指挥,他的请求很快就被批准了,但这些部队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在制空权的争夺上,通过7、8两日的空战,苏联空军也逐渐扭转了劣势,完全夺取制空权只是时间问题。 7月9日是库尔斯克会战关键的一天,瓦图京指挥部队继续在正面抵挡德军向奥博扬推进,同时在两翼连续发动反击,虽然这些反击一次又一次的遭到失败,但却使德军无法全力以赴的攻击他们的主要目标。德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霍斯将军见无法从正面突破奥博扬,便决定先从右翼突破,他命令第2党卫装甲军转向东北的普罗霍罗夫卡。接下来的两天,德军的进攻还比较顺利,他们攻到了普罗霍罗夫卡城下,库尔斯克会战的高潮-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上演了。 战后很长时间,史学家们一直认为在1943年7月12日苏德双方共有15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在普罗霍罗夫卡激战,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也因此被认为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并闻名于世,成为一个传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资料的解密,尤其是冷战的结束,前苏联资料的公开,使得研究者们发现这次坦克大战的规模要比原先认为的小得多,双方直接参战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也只有约600辆。其中德军不到200辆,苏军约400辆。7月12日晨,战斗打响,苏德双方几乎是同时发动了进攻,开始时,德军“虎式”坦克的88毫米炮优势明显,而苏军T-34坦克的76毫米炮在同样距离下无法对德军造成威胁,因此苏军坦克开足马力以最高速度冲向德军。希望能接近德军的坦克,发挥T-34机动性的优势来战胜笨重的“虎式”坦克。在冲锋过程中,苏军坦克付出了惨重代价。当双方接近后,战斗变得更加惨烈,坦克一辆一辆地被摧毁,但在被毁的坦克旁,双方的坦克兵仍在互相射击,甚至互相肉搏。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最后因双方都精疲力竭才停了下来,而战场上到处都是坦克残骸和尸体。 在这天的坦克大战中德军虽然以相对较小的损失,摧毁了更多的苏军坦克,但他们却没能攻占普罗霍罗夫卡,而随后源源赶到的苏军援兵使他们的防线将更加坚固。 北线: 在北线,苏军的炮击也使德军的进攻比计划推迟了2个半小时,在几十分钟的炮火准备和空中轰炸之后,德第9集团按计划开始了进攻。 莫德尔为了把苏军的注意力从德军的主攻方向上引开,先在左翼以3个步兵师实施佯攻,但被苏军阻止住了。在主攻方向,德军集中了4个装甲师和3个步兵师的兵力,经过激烈的战斗,他们突破了苏第13集团军的第一道防线,艰难地向前推进了5公里。但在两翼,苏军顽强地守住了阵地。在地面激战的同时,双方的空军也在进行激战,这一天德军出动了1000架多次,苏联空军也出动了600余架次。双方战至5日终了时,德军只向前突破不足10公里,却至少损失了70辆坦克。 第二天,罗科索夫斯基开始发动反击,莫德尔也把预备队投入战场,于是一次大规模坦克战展开了。经过激战,苏军的两个坦克旅遭到重创,损失了约70辆坦克,德军一路乘胜前进,杀到苏军第二条防线前,但被苏第17近卫步兵军以及赶来增援的苏第17坦克军阻止住了。 7月7日凌晨,德军再一次发动了进攻,企图夺取交通枢纽波内里,战斗是异常激烈,德军数次攻入市区,但都被顽强的苏军赶了出来,而苏联空军经过激战,夺取了库尔斯克北部地区的制空权,从此给德国地面部队以很大威慑。 战斗到7月8日,德军虽给苏军造成很大损失,但苏军依靠数量上的优势,坚守住了阵地,在波内里城内,德军付出惨重的代价后,占领了大半个波内里,但苏军仍控制着市内一些重要据点,使用德军无法继续推进。7月9日莫德尔以300辆坦克向苏军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结果仍然是一无所获,此时德第9集团军的攻击能量已耗尽,莫德尔被迫在10日转入防御。 根据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精神,英美联军于1943年7月10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实施登陆作战。由于意大利的局势的变化,德国在该地区的兵力无法抵御西方盟军的进攻,同时,库尔斯克会战不仅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而且在奥廖尔突出部的德第9集团军有被切断后路,重蹈斯大林格勒德军覆灭的危险。希特勒决意终止“堡垒”计划,抽调东线的兵力去意大利。7月13日他召集克鲁格、曼斯坦因等人到他的 “狼穴”总部开会,宣布这一决定,由于中央集团军群现在糟糕的局势,克鲁格赞同希特勒的决定,但曼斯坦因则强烈地反对,他认为苏军已是强弩之末,只要多坚持一下德军就能取得胜利。基于对曼斯坦因的信任,希特勒虽然终止了“堡垒”计划,但他同意曼斯坦因继续在南线进攻。 但曼斯坦因对苏军实力的判断是相当错误的,其多次进攻均未能达成目标,而此时库尔斯克北部以及意大利的局势却日益恶化,这促使希特勒最终取消了进攻,德军于7月17日开始后撤,到23日,双方基本恢复了交战前的态势。 苏军进攻 奥廖尔战役 苏军的进攻率先在库尔斯克北部发起,当德军在的攻势在7月10日被阻止后,苏军决定于12日发动进攻,并以打败拿破仑入侵的俄国元帅“库图佐夫”的名字作为此次战役的代号。12日凌晨,苏军向奥廖尔突出部的德军阵地实施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炮击,随后索科罗夫斯基上将的西方方面军和波波夫上将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一线部队开始进攻。德军则进行着顽强的抵抗,给苏军造成重点伤亡。15日罗科索夫斯基大将指挥苏中央方面军的第70、第13和第48集团军也加入攻击。 此时苏联空军也完全控制了制空权,法国“诺曼底”航空大队也在库尔斯克上空与苏联空军并肩作战。面对坦克和兵力都占优势的苏军,莫德尔无力阻止其进攻,他意识到失去奥廖尔只是时间问题。7月16日,莫德尔向希特勒请求放弃奥廖尔将德军后撤至“哈根”防线,但被希特勒否决。到了7月25日,墨索里尼下台,意大利退出战争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希特勒需要从东线抽调兵力去意大利,而奥廖尔突出部的德军也面临被苏军合围的危险。在莫德尔和克鲁格再一次请求后撤后,希特勒最终同意弃守奥廖尔,并调第2党卫装甲军去稳定意大利的局势。 7月31日德军向布良斯克方向的“哈根”防线撤退,撤退途中,德军实行了残酷的焦土政策。8月5日苏军攻克了奥廖尔,并继续追击退却中的德军,10日解放了霍特涅茨,15日进入卡拉切夫,至16日苏军的进攻基本结束,战线逐步稳定了下来。 在奥廖尔战役中,苏军歼敌20万人,坦克1044辆,火炮2402门,并向西推进了150公里,拉平了库尔斯克防线,但却未能完成战前制定的合围并歼灭德中央集团军群的计划,同时苏军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伤亡429,890人,损失坦克2,586辆,火炮892门,飞机1,104架。 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 在南线,当德军在7月23日和苏军脱离接触时,斯大林便要求苏军立刻发动反攻,但朱可夫认为经过连续的艰苦战斗后,在发动攻势前,苏军应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整,这样苏军把进攻的日期最终确定在8月3日,这次作战的代号以七年战争中俄国名将“鲁缅采夫”的名字命名。担当此次进攻任务的是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总兵力为90万人和2,8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而此时曼斯坦因还认为苏军已经濒临崩溃,取消“堡垒”作战是错误的决定。这使得德军对苏军的进攻完全没有准备。 8月3日凌晨5点,苏军近万门大炮齐鸣,大量炮弹倾卸到德军阵地上,炮击持续了两多小时,最后以一阵喀秋莎火箭炮的齐射作为结束,随后坦克和步兵开始发起攻击。在炮击中幸存的德兵无力阻挡苏军的前进,苏军很快就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防线,经过一天的战斗苏军各突击集团平均向德军纵深推进了10~15公里。 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德军的防守异常地顽强,苏军的坦克虽然继续向前突破,但步兵却被德军缠住,进展缓慢。至8月5日苏第1坦克集团军攻占鲍里索夫卡切断了托马罗夫卡德第255、第332步兵师和第19装甲师的退路,等待他们的命运将是被歼灭。但被围德军仍拼死抵抗,正是由于他们的顽强抵抗为曼斯坦因将德军主力从别尔格罗德撤往哈尔科夫赢得了时间。5日苏军收复别尔格罗德,7日占领德军后方的后勤供应基地博戈杜霍夫,缴获大量德军物资和燃料。 在6、7两日,由于苏军坦克队前进很快,而步兵忙于清除被包围的德军,苏军的坦克部队和步兵已开始脱节了。曼斯坦因希望抓住苏军这个弱点,他开始有计划的撤退以赢得时间来集结兵力,等苏军进攻能量逐渐消耗后,实施反击。此时瓦图京对形势十分乐观,他认为德军已到了崩溃的边缘,他命令前线坦克部队继续进攻,切断哈尔科夫至波尔塔瓦的铁路线,阻止德军逃脱。 8月11日德军已经集结完毕,并补充了充足的弹药和燃料,曼斯坦因开始反攻,而此时苏军的坦克部队仍处于追击状态,各部队之间分散很广,而步兵和炮兵仍在后方,且经过多日激战,弹药和燃料都已严重不足,更重要的是苏军对德军的进攻未有察觉。苏军正在重犯5个月前在哈尔科夫战役的错误。11日晚苏第1坦克集团军的第49坦克旅和第17坦克团被德军围歼,由于苏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的及时赶到,避免了第1坦克集团军的全军覆灭。12日在德军的进攻下,苏军被迫后退,随后苏第六近卫集团军的第六坦克军在14日被德军包围遭到惨败。 战斗到8月17日,双方都遭受了巨大损失,德军的反击虽然给苏军以重创,但曼斯坦因却没有力量进一步扩大战果,而苏军数量上的优势再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很快又恢复了进攻。其后德军的反攻再也没能给苏军造成威胁。19日苏军攻抵哈尔科夫西面的乌德河北岸,并于20日强渡乌德河,在南岸建立了桥头堡。攻打哈尔科夫的战斗异常激烈,强大的苏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最后只剩下了50辆坦克。22日晚苏第53集团军率先攻入城内,德军开始全面撤出哈尔科夫,退向第聂伯河的防线,沿途他们破坏了所有公路、铁路和桥梁,污染了水源、焚烧一切农作物,毁坏了建筑物。苏军于23日收复哈尔科夫。 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中,苏军歼敌约20万人,自身损失也达255,566人,坦克1,864辆, 火炮423门,飞机153架。 结果影响 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30个精锐师包括7个坦克师被击溃,其余的遭受重创。损失兵力50多万人,损失坦克约1,500辆,损失火炮和破击炮3,000门,损失飞机3,700架。会战的失利使纳粹德国永久性地丧失了战场主动权,此后德军再也没有在东线发起有威胁的攻势。 苏军也为库尔斯克会战付出了惨重代价,损失兵力80多万,损失坦克6,064辆,损失火炮5,244门,损失飞机1,716架。但会战的胜利使苏军从此获得了战场的主动权。这次会战后苏军又向德军发动了连续攻势,收复大量失地,在11月解放了基辅,同时苏军的各级指挥员也在战火中迅速成长起来,指挥艺术也越来越成熟,最终使苏军不仅在数量上超过德军,在质量上也超越了德军。

“小妇人”。

她之所以被叫做“小妇人”,不仅因为个儿矮小,还因为出身贫寒,为了生活从小就到富人家里当女佣,但她又很伟大,她的故事曾被好莱坞拍成**,并由享誉世界的女影星英格丽·褒曼来扮演她。

**名叫《六福客栈》,听起来有一股浓浓的中国味儿,这没什么奇怪,因为拍的就是“小妇人”在中国的经历。

《六福客栈》的**海报

                                         

英格丽·褒曼美丽的形象和出色的演技把“小妇人”演绎得光彩照人,很多人是通过这部**才了解到“小妇人”的事迹并为之感动,而**中“英雄美人式的传奇”虽然有点好莱坞的套路,但也为故事增添了另外一份令人赞叹的浪漫色彩。

英格丽·褒曼在《六福客栈》中的剧照

“小妇人”究竟是谁呢?她有什么伟大的事迹能让好莱坞搬上荧幕?

 她叫格里蒂丝·艾伟德(Gladys Aylward),是自发到中国内地传教的英国传教士,还是第一位自愿加入中国国籍的传教士。她最感人的事迹就是抗战爆发后,为了让一百名中国孤儿免遭残暴的日本侵略军的毒手,她孤身一人带着这些孩子从山西阳城县出发,翻山越岭,历尽艰苦和磨难到达西安,把孩子们一个不少地交给中国官方安置在孤儿院里。

艾伟德于1902年2月24日出生在伦敦一个邮差家庭,因为家贫自小就给人家当佣人。27岁那年,对宗教一向虔诚的她突然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到中国去当传教士。

 

格里蒂丝·艾伟德

 1929年7月,艾伟德来到伦敦的中国内地会总部,要求到中国传教,但她满腔的热情却被泼了一盆冷水,由于她没上过神学院,没有大学文凭,甚至连高中都没有读过,不符合当传教士的要求,内地会负责人拒绝了她的要求。  

尽管被拒绝,她还是坚持要去中国,她的热诚最终打动了这位负责人。他让她先学一点中文,然后再等待机会。他介绍艾伟德去扬何斯本爵士家当女佣,照顾年迈的爵士夫妇。爵士是个作家,写过不少关于东方的书,家里也有不少藏书。艾伟德在当女佣的同时,也向爵士借阅了不少书籍,对东方作了大致的了解。    

1930年初,艾伟德听说中国山西阳城县有位73岁的老传教士珍妮·罗森想要退休,却一直无人接替,她马上写信给罗森,说自己要去接替她。  

艾伟德一边等候罗森的回信,一边打听前往中国的道路。当时到中国有两条路:一条是从英国直接坐船到天津,另一条是先乘船到荷兰的海牙,再从荷兰坐火车经德国、波兰到达苏联的莫斯科,再转乘另一线路的火车横穿西伯利亚,再转中东路的火车到达哈尔滨,然后南下到大连,再从大连乘船到天津。第二条路光听起来就足以让人脑袋发昏,其艰苦程度不言而喻,但艾伟德却选择了这条路,因为它比第一条路的费用要少一半,而她当女佣攒下的钱只够第二条路的费用。

几个月后,罗森的回信到了,信里欢迎她去中国。1930年10月18日,艾伟德带着两个箱子,一个装着简单的衣物,一个装着食物和路上做饭用的酒精炉,告别了前来送行的父母和姐姐,只身踏上了盼望已久的传教之路。

在历经艰辛和危险之后,艾伟德总算到达了天津,在天津传教中心的帮助下到了阳城。

当时罗森新租了一栋房子,正领着工人在清扫装修,准备把它改成一间客栈接待过路的骡夫,顺便向他们传教。她认为这些骡夫行走各地,一旦他们信了教,就可以成为把教义四处传播的好帮手。 

艾伟德与罗森

罗森根据《圣经》里所讲的八个幸福把客栈取名为“八福客栈”,而不是好莱坞**的“六福客栈”。可是客店开了以后,当地的中国人却不肯到“洋鬼子”开的店里来住。罗森就让艾伟德到门口去“拉客”:有经过的骡队,就拦住他们硬拉进来。

艾伟德虽然不情愿,还是硬着头皮做了。一开始骡夫们也不情愿,但被“女洋鬼子”硬拉进来后,发现房间整洁,饭菜可口,收费又便宜,后来也就自愿来了。每天晚上,艾伟德都要用还不流利的中文,把圣经里面的故事讲给骡夫们听。最初骡夫们对她的行为只是感到好笑,但时间一长,还是被她坚持不懈的努力感动了,他们自发定下规矩,在八福客栈住店的人不准吸烟、喝酒、赌博,也不准大声吵闹,以免打扰“艾姑娘”讲故事。 

有一天,阳城县监狱有个囚犯突然凶性大发,挥刀砍死了几个狱中的犯人,人们都不敢接近他。艾伟德来到监狱,温柔地劝说这个凶犯放下屠刀。他犹豫了一会儿,竟然把刀交给了她。这事传开后,让阳城人对她刮目相看,监狱长也同意她到狱中向囚犯传教,还答应她改善牢房的环境。     

传教活动虽然顺利开展了,但年迈的罗森却在1932年11月的一天,从高处坠地不幸身亡,留下艾伟德一个人继续经营客栈。    

由于艾伟德在阳城县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连县长也来找她,说政府命令妇女放脚,以纠正这种陋习,希望她能够帮忙。艾伟德同意了,她到各个村庄走动,一面用自己的脚向人们现身说法,讲不缠足的好处,一面借此机会传教。    

艾伟德还收养了一些孤儿。她收养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当时她在街上走,看到有个女人标价两个银元卖这个小女孩,艾伟德就用身上仅有的九毛钱买下了她,叫她“九毛”,还给她起了一个正式的学名“美恩”。   

1936年,艾伟德加入了中国籍。第二年,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大举入侵中国,连偏远的阳城也遭到了攻击。曾有一个炸弹击中了八福客栈,艾伟德被压在瓦砾下面并失去了知觉,幸好只受了点轻伤。醒来后,她赶紧带着她的孤儿们躲到山里的北柴庄。直到日军离开后,他们才返回阳城。    

1940年,艾伟德来到泽州,在那里的传教站工作的是来自英国的戴维斯夫妇,戴维斯告诉她,传教站有二百名孤儿,其中一百名已经去了西安,现在还剩下一百名。艾伟德建议他把剩下的孩子送到八福客栈,她自己暂时留在泽州给戴维斯太太帮忙,因为传教站里还有大约一千名难民需要照顾。   

艾伟德在泽州时,《时代》杂志记者听说过她的事迹,特地采访了她,在谈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时,她说:

“我代表的宣教团体是中立的,但我恨恶日军的暴行,也不能缄默不言。当然,我是中国人,也会把所知道的日军行踪,报告中国方面。”   

 《时代》杂志刊登了艾伟德的话,让日本军方对她大为恼怒。几天后有人来给她报信,来泽州“清乡”的日军已经发布告示,悬赏捉拿她。看了报信人拿来的告示,艾伟德只得离开泽州逃回阳城。路上,她遇到日本飞机的扫射,肩上受了伤。 

回到阳城,大家为了她的安全着想,劝她赶紧离开山西去大后方。艾伟德决定带着客栈里的一百名孤儿逃离战火,到西安去生活。她到县长那里去道别,好心的县长提醒她,日本人正在悬赏捉拿她,路上要多加小心。当他听说她还要带着一百名孤儿一起去西安时,他很吃惊,劝她打消这个念头,但艾伟德坚持说“这一百个孩子都是神赐给我的,一个也不能丢下”。 

县长劝说不了她,只好预备了一些粮食给她,还派了两个士兵护送他们到黄河,渡过黄河他们就可以搭上去西安的火车了。     

从阳城到黄河渡口不仅路途遥远,还要步行翻山越岭,而这一百个孩子中,最大的也不过是一个16岁的女孩,而且缠过脚走不快,其他的孩子年龄都不大,最小的甚至只有四岁,一路上只能大的牵着或背着小的,在崎岖的山路上缓慢前进。艰难的跋涉使一些孩子病了,实在走不动的只好放进空了的食物箩筐里挑走。日复一日,这漫长的山路似乎总也看不到头。

**剧照

 

5天之后,带着的食物都吃完了,而山区里又找不到什么吃的,艾伟德没想到逃亡之路这样艰难,但这时也不能放弃,只得给孩子们讲《圣经》故事,给他们安慰打气。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支中国军队,这些军人不但给了食物,还帮着护送这些孩子。在他们的帮助下,这支难民队伍终于在第12天看到了黄河,艾伟德向护送的军人们道了谢,然后领着孩子们向河边走去。

但黄河又给她出了难题:她找不到渡船。直到4天后,她又遇到了当初陪伴他们走山路的那些中国军人,军人们再次帮助他们渡过了黄河。   

过河后又走了两天,艾伟德总算领着孩子们搭上了火车,可是折磨似乎没完没了,火车开出去不久,又因为前方桥梁被炸毁而被迫停下。这个时候艾伟德真的绝望了,她忍不住哭了起来,可是一百个孩子她也不能不管,哭完之后,她还是得咬紧牙关领着孩子们继续往西走。 

到达潼关之后,以后的路程比较顺利了,他们先搭乘了一列拉煤的货车,然后改乘到西安的客车,又从西安被送到扶风。艾伟德从阳城带来的一百个孩子,一个不少地被安置在了孤儿院里。  

艾伟德和孩子们在西安合影纪念

 

这时,艾伟德可以倒下了,她因为发高烧被送到西安一家教会办的医院治疗,医生查出她有伤寒、肺炎,肩上有子弹打出的伤口,还有营养不良和过度疲劳。医生认为她能活过来是一个奇迹,但她最终活了过来,不过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她几乎处在失忆的状态,直到1941年底,她才终于康复出院。    

出院后,艾伟德又开始了四处传教的工作,1942年初,她到眉县的难民营工作,1944去兰州,1945年又到了成都,在成都教会的安排下教中国青年学习英语。   

1949年春,艾伟德回到了英国。新闻记者瑞德伍德听说了她在中国传奇般的经历后,特地采访了她。然后博格斯又把她的故事改编成广播剧在BBC播出,还写成《小妇人》一书出版。     

1957年,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找到她,希望同她签约,把她的故事拍成**。艾伟德认为拍成**有利于传教工作,于是同意了。可是,拍成后的**让艾伟德非常失望而且羞愧,**不但把“八福客栈”改成了莫名其妙的“六福客栈”,还让她和一位中国军官谈起了恋爱,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而她一生都没有和任何男人谈过情说过爱,更不要说接吻了。

 

**里的艾伟德和中国军官,那个中国军官好歹也找个中国人来演嘛

 不过,尽管**《六福客栈》有些歪曲事实,但它毕竟也起到了宣传的作用,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格里蒂丝·艾伟德,知道了她传奇般的故事后面所展现的伟大的灵魂。

新手钓鱼总空军,可能是没掌握这四个要点

第一点:要习惯空军

一开始很多钓友路亚钓鱼,绝大数多都是在网上看别人路亚轻松上鱼的视频,自己便一时心血来潮开始学路亚钓鱼,路亚钓鱼看似简单,但是路亚上鱼并非易事。路亚要想能上鱼,而且有好的收获,这跟鱼儿资源量有关,跟出钓的天气和钓友的钓技都密不可分,路亚上鱼并不简单,所以路亚空军是非常常见,钓技再好的路亚大师,他们都有空手而归的时候,新手学习路亚钓鱼要习惯空军。

第二点:学会抛杆

路亚一杆,一轮,一饵钓遍全部水域,路亚新手必须要学会抛竿,新手抛竿要注意,抛投时,拟饵到竿尖留出一定长度鱼线,根据拟饵重量大概留30到50CM左右,距离不能过长,路亚抛竿不比海竿,海竿都采用过肩抛投,而路亚抛投多荡饵,针对新手路亚抛竿手法要多练习。

第三点:挂底是常事

成功的路亚大师,都经历过无数次炸线和挂底,从而积累自己的经验,提升路亚钓技。路亚新手遇到挂底在所难免,切记莫慌不要狂拉硬拽,避免断竿风险。路亚遇到挂底情况,首先要带上手套,变换位置用手来回硬拉线,这样能让拟饵脱钩或者前导线短线,减少不要的损失。

第四点:学会怎样溜鱼

在路亚钓鱼中最兴奋莫过于中鱼了,在中鱼之后溜鱼是关键之中的关键,路亚溜鱼的上岸的过程中,渔获上岸体验丰收的成就,跑鱼则是兴奋后回味失落。很多新手路亚中鱼后,为了快速让鱼上岸,便会硬拉收线,很多路亚对象鱼,吃饵之后会翻身“洗鳃”,我们要做好控鱼,不能盲目快速收线,让鱼在水中消耗体能溜翻为止,尤其是大鱼要溜翻。

男儿当立志报国

“覆巢之下无完卵,国破陆沉家不全。男儿立志在万里,一心报国最为先。”不管有什么样的动机,穿上了军装,就得担起保卫祖国的重任。作为一个“少小即从戎,今已头如雪”的老兵,我想和新战士们谈谈如何迈好这人生转折的重大一步。

——敢于“亮剑”。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国家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领土被分割,财富被掠夺,人民被屠杀,鲜血和眼泪流成了河。单是8年抗战,就牺牲了数以千万计的同胞。在中国***的领导下,我们建立了新中国,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今天,我们要振兴中华,和平发展,但是,世界并不太平,战争时伏时起,爆炸声未曾止息。我们不要别人一寸土地,但一旦外敌入侵,身为军人,就得敢于“亮剑”,挺身卫国。“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不彻底打败敌人,决不罢休。这种敢于“亮剑”的精神,是我军的光荣传统,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

——增进技能。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番话是说,一个人只有通过磨练,提高素质,增进技能,才能担当重任。当兵卫国,是天大的重任。而未来战争,打的是高科技。身为军人,不努力增进技能,就完不成任务。为此,就得在本职岗位上加倍努力,提高自己。现在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为我们增进技能开辟了广阔前景。“抬目四顾乾坤阔,日月星辰任我攀。”“神五”、“神六”的宇航员,都是普通人家的子弟,却实现了飞天的梦想。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脚踏实地,不断攀登,为增强国力、巩固国防贡献聪明才智。

——砥砺意志。无论平时或战时,军队成员都会遇到各种艰难困苦。战争年代,我所在的部队,数九寒冬,面对敌人围追堵截,曾8昼夜不眠不休,忍饥受冻顽强冲杀,才转危为安。可以说,我们的军队在党的领导下,“吃尽苦中苦,换来新中国”,乃是历史的真实。今后再有战争,后勤保障肯定比过去好,但依然会有想像不到的困难,如大漠荒原、崇山峻岭、酷热严寒、雨雪风暴、供应中断等等。作为一名军人,只有从精神到体魄都坚强如钢,才能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玉经磨琢多成器,剑拔沉埋更倚天。”顽强坚韧,是我们履行使命所不可或缺的。

亲爱的新战友,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初征。在光荣踏上军旅征程之初,希望不要辜负自己的青春年华!

男儿立志当自强 千金不换从军梦

“吴老板的小孩吴存有报名参军了!”废品收购站老板吴青弟,将小儿子送检参军,让大家百思不得其解。

吴青弟道出了原因:“依法服兵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部队这个大学校能让我的儿子更成熟,我就想把孩子送到部队,让他通过部队这个大熔炉炼成一块好钢。再说我一年能赚30多万元,家里不愁没钱花。”其实,当兵也是吴青弟一生的梦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她没能实现这个愿望。

当她的小儿子表示愿意当兵时,吴青弟非常支持小儿子的选择。她高兴地说,小儿子2002年考上了福建工业学校,每次回家就不想去上学,总想办厂做生意。2003年家里投资20多万创办了塑料加工厂,满足了他的心愿。但我总感觉到,他无论在生意场上还是为人处世上还比较欠缺,社会经历也不够。将他送到部队锻炼是我最大的心愿。

“我从小就向往军营,喜欢当兵,如今我的同学一个个考入大学,我总感到很失落。如果能够被征集入伍,我要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认真学习,刻苦训练,为家乡争光。”小儿子吴存有坚定地表示。这一想法立刻得到了全家人的赞同。于是,吴青弟就替儿子报了名,让他了却两代人身穿国防绿的心愿。

好男儿立志要当兵

连日来,在县人武部大院,来自各乡镇的1665名预征对象在陆续上站体检。在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中,有的是大学生,有的是老板,有的是收入颇丰的工人……,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心中只有一个梦想:“到绿色军营锻炼去!”

兄弟争当兵

在此次体检中,一对兄弟俩令人特别感动,他们一同要求参军,一同要求报效祖国。

这两位应征青年来自上塘镇中联村,哥哥叫邱金珠,弟弟叫邱定龙,他们放弃在瓯北某服装公司和温州某汽车修理厂的工作,特地赶回家参加体检。

据了解,今年3月份,他们的父亲不幸离开人世,家里只有兄弟俩及母亲三人,生活十分艰苦。为了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他母亲鼓励兄弟俩去参军报国,遗憾的是在体检过程中哥哥邱金珠因身体不合格被淘汰。邱金珠说:“为了这次当兵,我特地放弃汽车修理工作,从温州赶回家参检,这也是我最后的一个机会。”说话间,他的眼睛湿润了。在场的弟弟说:“我俩真的很想到部队锻炼,在那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今天我能顺利通过体检关,非常高兴。本来我在瓯北某制衣有限公司当裁剪老师,月薪1500多元,但在人的一生中难得有这样的机会,我已做好吃苦的准备,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做梦到军营

“我要当兵!我要当兵……”在前天的应征青年体检中,一位来自瓯北镇塘头村的小伙子董明开看见我们在县人武部大院内采访,硬拉着我们给他拍照留念,以表自己对当兵的向往。

18岁的董明开在众多的应征青年中很不起眼,但年纪轻轻就已在瓯北某企业干了近两年,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他说,他的家庭里至今还没有人去当过兵。他从小就立志要当兵,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当兵梦在他的脑海里越演越烈,甚至连做梦都梦到自己到了军营。董明开说,大家都说部队是一个锻炼人的大熔炉,能去部队这所大学校去锻炼和深造是他最大的愿望。

董明开最后还拉着我们说,此次参检,他所在的企业老板也非常支持,而他自己也充满信心,一定能圆当兵梦。在记者采访结束时,获悉董明开体检已顺利过关。

未圆父亲愿

已通过初检的杨振瓯在前天的体检中不幸被淘汰出局,一脸的不乐意在他脸上流露出来,在人武部大院内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身旁的母亲不断地开导他:别灰心,下次还有机会的。

杨振瓯现就读于上海广播电视大学。进大学校门一年的他起先并不愿意去当兵,而军人出身的父亲杨银友却十分希望儿子去当兵。杨银友认为自己虽在生意场上较为成功,也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对部队情缘久久未忘。他多次劝儿子去参军,去大军营锻炼锻炼。儿子最终懂得了家长的一片苦心,决定去部队好好锻炼自己。在家长的陪同下,杨振瓯两次从上海赶来参检。可严格的体检却使他与军营擦肩而过。

据父亲杨银友说,孩子一直在外读书,缺少部队锻炼,可惜他体检过不了关,太可惜了!

延续军人梦

“我父亲是北京空军出身,我姐姐和哥哥也是上海武警和昆明陆军出身,我也要成为一名军人。”预征对象叶雷明说起自己的家史和自己的军人梦想头头是道。

1.82米的身高和清秀的脸庞让在场体检的许多应征青年所羡慕,谈吐举止间又透出一副男子汉的气概。高中毕业的叶雷明说起自己的当兵梦就一脸憧憬。他说,可能是家庭的影响特别大吧,从小生长在军人家庭里,处处听到的是当兵的故事,看到了军人的威严和魄力,也看到了军人的执着追求,当兵愿望越来越强。叶雷明说,在此次参检前,我已跟家人谈过,他们都非常支持我的抉择,但同时也要我做好吃苦的准备。

“脚下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管今后是留队还是退伍,这都将在我人生的坐标上留下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我要积极报效祖国,把我的军人世家的精神延续下去。”叶雷明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660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